创新课程实施总结

2022-07-05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新课程实施总结》,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创新课程实施总结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林家村镇林家村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课程背景

诸城市林家村镇小学地处鲁东农村,西接密州古城,东临青岛海湾,自然环境优良,社会资源丰富。多年来,学校一贯坚持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理念,整合家校社优质资源,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人人乐于指导,学生个个勇于创新。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针对我校实际,我校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主要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整合家校社优势资源,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累累硕果。 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创新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及创新教育考评细则,加大了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投资八十余万元建成了2个微机教室、1个科学探究室、1个科学实验室、1个3D打印室以及多个器乐教室、书法教室、剪纸活动室、泥塑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场所保障;专门组建了创新教育研究团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专题培训及研讨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研究探索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为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科学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学校把创新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必要内容,将课程扎实地、有效地落实于实践。基于对创新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和学校校情的考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探索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

1、渗透创新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继续开展创新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整合教材,拓宽新教育课程资源。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有效整合不同教材,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校以语、数、英三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教材整合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实施。

3、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新教育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新教育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整合课外教育资源、能够变单科教学内容为新教育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创新教育校本课程

1、探索特色创新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课是学校特色拓展课程,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科学教育,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一批科技专职教师,探索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开发校本教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围绕环境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气象知识、能源知识、小创造小发明、七巧板、创新大赛活动项目等,进行分年龄整合知识板块,编写科技教育系列教材。

2、拓宽探究型活动渠道,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进一步将探究型课程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效整合。通过节能减排系列、小发明系列、环保主题教育系列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意识、社会小主人责任意识,体验与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愉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创新教育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现学生学习价值的指向标。完善课程设置、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是课程评价的目的。从师生的发展出发,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制定林家村小学《校本课程评价量表》,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教材的编写质量、办学理念的体现、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推进一批优质课程的发展。

创新点以及取得成效

1、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读书节、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人文阅读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校园阅读、传统文化、实验探究等创新课程,先后开发了《书香励志教育》《翰墨书香润年华》、《生活实验》、《剪纸》等校本课程。

2、依托举办科技节、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课下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每年定期组织选拔出一批优秀制作发明类作品,并在科技节上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开阔了眼界,使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不再陌生,增强了科学意识。

3、举行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果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校以3D打印、科技探究两门创客教育课程为突破点,带动电脑绘画制作、实验社团课程、器乐、书法、剪纸等社团课程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发展特色。我们鼓励学生用图画、泥陶、布头、冰条棒、木材、铁罐、塑料瓶、铝型材等器材制作出自己的创客作品、科学幻想画作品以及优秀青少年科学影像作品等。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市实验大赛展示活动,我校参加了实验个人赛、团体赛及创新实验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诸城市个人赛、创新赛二等奖。

5、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活动报告、活动日记、活动记录、调查表、调查报告、实物标本、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其中,在诸城市“金盛元”杯首届小学生剪纸作品大赛中,我校共有12名师生获奖,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从小对学生就进行创新教育,将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我校将继续锐意改革,努力创新,认真总结研究开展青少年创新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创新教育特色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规范与创新研究实施方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课时总数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二。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以开齐上足各门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基本思路 ,依据区教育局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课程实施的规范与创新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切实推进课程实施与创新,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区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加强教学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校教育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研究目标

1.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南,开齐开全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通过课程改革,充实新的课程内容,开发好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通过课程实施的规范与创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4.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造就一批立志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型教师。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实施规范研究,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备课、讲课、作业、辅导、批改、评价等工作的实施与管理,规范教学活动。

2.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组、拓展,提高课程实施效益。

3.国家课程生本化研究,从农村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根据农村学生特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4.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发科技特色教育资源,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课程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我校课程实施与创新的现状,分析优势和存在问题。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程实施与创新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对课程实施与创新研究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4.经验总结法:通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课程实施与创新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工作领导小组

六、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课程设置的内涵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课程设置方案”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关键环节。全体教师要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学习课程改革的设置方案,充分认识课程设置方案的重要性、法规性、权威性,提高执行课程设置方案的自觉性。

2.加强课程实施与管理,严格执行课程方案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是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教育方针落实的有效途径。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及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做到四个“确保”:严格按照课程方案规定的周课时总量和各学科课时量安排教学,确保开齐、上足、上好有关课程;认真制定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制定了详细的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课外作业量,确保学生每天有10小时睡眠时间。

3.狠抓过程管理,促进课程方案全面落实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方案,制订规范完善的常规管理考评办法。杜绝教师不按课表上课的随意性行为,促进了各学科课程的全面落实。学校领导还经常走进课堂,听各学科的常态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关心学生的课业负担,及时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有效地保证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与创新能力

加强业务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做到目标性培训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专家讲授与参与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并坚持用新课程理念统领培训全过程,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最新动态贯穿培训过程。提高全体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

在扎实开展各项科技教育活动的同时,不断思考与探索、提炼和总结,致力于建设具有我校校园特色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将设科技创新、模型搭建、航空模型、虚拟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五大教育主题,按年级分单元呈现,使整套教材,更具系统性、连贯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利用地方课程实施科技教育进课堂,每周开设一节科技教育课。

6.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深化课程创新。

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激趣质疑 合作探究 体验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3月——7月):准备阶段

1.加强组织学习与宣传发动,使全体老师认识到课程规范实施与创新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必需。

2.围绕本校课程实施情况探讨研究,论证其可行性,并分条块制订具体操作细则。

3.建立创建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制订实施方案。

4.大力营造学校科技教育建设的氛围。

第二阶段(2014年8月——2015年8月):实施阶段

1.对照实施方案与操作细则认真实施,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不断推广经验与成果,同时逐步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案。

2.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组,各小组设计出研究方案并进行实施。

3.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第三阶段(2015年9月——12月):总结阶段

整理汇集各类资料,研究分析,形成课题研究主体报告。

八、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使课题研究得到机制保证。

2.物质保障 课题经费由学校统一筹划,统一开支。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场馆建设、功能室升级、工具购买、成果打造、教育资源及课题著述印刷出版等费用,由课题组提出申请,经课题领导组审批后,由学校支付。

第三篇:创新实践课程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新,来源于新时代的我们。 ——题记

我校今年10月份开展了大学生15届“创新工程实践公开课”,利用网络公开课和公开见面会课程的学习传授,了解创新,认可创新,希望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中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

创新实践就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法进行创新 可以创新方法,在生活中去实践。比如说在原来没有的基础上,在发明创立一些东西事物,叫做创新到生活中去做一些事情叫做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讲课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创新的起源,从一个可乐瓶游戏的开始,引领我们进入设计思维发展的历史、设计思维的三大步骤和六大流程、创新设计思维的十大特征等等,为我们揭开了创新实践的大门。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教学的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所以讲课老师利用生动的例子,对起源和发展娓娓诉来,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创新还是实践两者密不可分,互联网软件的开发,需要实践中的市场营销技巧,而市场营销的手段又要跟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无时不刻的提醒着我们既要发展,又要学习,既要创新,也要实践!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是青年成长的正确道路。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观念的成熟,学识的增进,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就将更加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具有更大的活力与魅力,

课程的最后是演讲技巧的学习,无疑这是一神来之笔!对如今我们这些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子而言,面试的演讲技巧十分重要,它关乎着我们的命运,是参加工作的考量线。尽管老师们讲课的时间不算很长,却还是让我受益颇多,增加了我对演讲的认知和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科学研究表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对于这些不同的结果往往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其关键在于每一种认识的自身必须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只有这种自圆其说的系统认识,才可能形成知识或发展成学派。因此,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创造力对我们国家又多么的重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就是创造学。 所以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拿出十分的激情去学习这们课程。

学习结束后,我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 要善于发现问题,增强观察能力

二、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思考

三、 要用于付诸实践

四、 要反思进取,不一昧盲同

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健康成长的又一明确要求,也是新时期坚持中国青年运动正确方向的重要课题。要大力激发青年的创新精神,增强青年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是青年成长的正确道路。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观念的成熟,学识的增进,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就将更加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具有更大的活力与魅力。

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育人的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载体和助力器。因此,只有不断创新,解放思想,勤劳务实,勇于实践,才能建设强大的中国梦,成就社会主义新建设!

班级: 15会电1班 33号

姓名: --

第四篇: 创新实践课程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这学期就过了。回顾那些学习的日子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学习生活提高了我的独立学习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了,从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精神;第三,在上课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这学期的创的新实践课程很有意义,为我们这类师范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文笔的机会。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还让我们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本学期所听的讲座也很多,心得体会也很多。感触最深的是最近听的孟院长所讲的“正确认识和对待佛教”。能够过对这次讲座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对佛教有了更好的理解,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引领 。 在讲座中,孟兆怀教授就“佛教的定义”、“禅的含义”等进行了详细解释。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强调在学习佛教知识的同时,应从中有所感知,做人做事要抱有一颗平常心,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他通过“修禅”的故事说明了人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开启智慧之门,行菩提之道。他强调在校大学生不要盲目信奉宗教,要学会辨别,消除对佛教存在的误解。对于未来人生,他要求同学们要把握自我,把握青春,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人生目标,始终保持着一颗“执着心”,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孟院长告诫同学们,一定不能存在攀比心理,要把心态放正,不要盲目朝拜佛教,并提出“把佛教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结合,净化心灵,人心本善”的观点。最后,范教授用“这次讲座是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升华,自我的提升”结束了本次讲座。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不仅摆正了对佛教的认识态度,也更加了解了丰富的佛教文化,深刻认识到思考问题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理,不盲目,不迷信才能与时俱进。

这次的读书笔记也意义非凡,让我对理想与目标更明确了。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自身缺乏毅力。

要正确地对待困难,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退缩,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说的去做确实是十分难。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却很难。因为这不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要上述的两点,还要有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如果我们能办到这两点,就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进步,得到提高;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便是学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在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发现原来自己的字还是可以写得更好的。只要自己用心没有什么事情好难只要自己有那份想把它做好的心。

在本学期创新实践课程中,我不但对所学的只是加深了了解,更加总要的是更正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观点和提高了我们的独立工作的能力。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创新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2011级5班17号

刘 新

第五篇:实践与创新课程总结

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 让我们看看,当前大学生创新的的背景: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经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所以,大学生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总书记的这段话道出创新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不高,民众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低,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使得建立创新型教育体系,重构我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的步伐刻不容缓。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在创新意识方面,大学生存在着这些问题:

一、创新意识弱,主动性创新精神、创新的兴趣、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等缺乏;

二、思维活跃,但思维方式缺乏创新;

三、毅力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总的来说,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忙着修满学分或考研,时极少进行创新的培养,因此他们极少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欲望。即使有些学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缺失严重。

(二)学校与社会中创新的氛围不浓

在我国,由于处于发展阶段,对经济建设十分重视,相对地忽视了教育中创新方面的问题。尽管这几年有所转变,但相比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和学校的创新氛围明显不够浓。比如,创新教育的缺失,创新活动的缺乏,创新知识的宣传力度低下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

三、大学生如何创新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

(一)树立知识的理念

学识广博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的知识源泉,实现创新要建立于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知识本身蕴含丰富的创造力,没有渊博知识的积淀,创造力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二)树立自信的理念

自信是实现创新的直接动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个创新的民族,更是个充满自信的民族。自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创新的不竭源泉。大学生有了自信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实践、发明创造。它也能激发大学生思维,引起创新冲动和激情。

(三)树立消化的理念

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被吸收、转化为自身可用的营养元素。当代大学生首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创新就必须择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皆为自己所用,真正做到继承和消化,从而实现创新。要能够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纷繁复杂的知识整理成具有一定条理性和综合性,横向能比、纵向能用的“活”知识,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树立怀疑的理念

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当代大学生要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不循规蹈矩,不束缚个性,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和做法。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只有时刻保持怀疑的思维,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并通过不断推导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打破常规套路,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思维和理念,抓住每一个创新的机遇,敢于挑战,不怕失败,勇于创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乡环境同治方案下一篇:出院病案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