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艺术活动论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少先队艺术活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多方保障课程实施宁强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境内有长江的两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形成的复杂水系,蜀道之一金牛道穿境而过,山川河谷构成了这个山区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少先队艺术活动论文 篇1:

以多样化特色课程培养多元化的成功罂学生

一、“多元成功”的教育思想催生多样化特色课程

百年历史,源起书院,海棠香国,静湖鉴人。

双流县棠湖小学创办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春,由景贤、桂馨两书院合并而成为双流县第一所新学校,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曾在这里就读。学校自清末建校以来,校名几经更迭,体制几经演变,规模几度分合,而历任办学者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共同追求,那就是以关爱之情怀,负责之精神,帮助学生追求成功人生,彰显自我价值。

面临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度”和对成功型人才的多样需求,作为棠湖小学当今的办学者,如何续写百年间一脉相承的学校精神文化,使树人、立人的步子迈得更大?

凡古今中外各领域的成功、成才者,虽经历过失败,但更是在成功的激励下走向成功的。从受教育者的成长历程和心理需求出发,我们更推崇“成功为成功之母”,并努力把握和利用好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培养成功人才的黄金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多元成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狠抓课程管理,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依托学校已有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将隐性的校本资源转化为显性的特色课程——礼仪教育课程、科技活动课程、少年军校课程、艺术活动课程,以此构建适应不同生命个体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喜爱的课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功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喜悦,增长智慧,从而由成功走向成功。

二、多样化特色课程塑造多元化的成功型学生

(一)礼仪教育课程——塑造品性。铺垫成功人生大厦的基石

学校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作为塑造成功型学生的重要渠道,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以课题引领礼仪教育的实践走向: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礼仪文化传统,如何才能有效地传承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悠久厚重的礼仪文化,使礼仪文化的形式规范与精神内核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塑造与心灵滋养?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准确地把握现代小学生礼仪教育实践走向,优化礼仪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自2002年起,我校通过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探索总结出一系列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上针对现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变说教性、强制性的礼仪规范训练为实践性、主体性、愉悦性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从而增强了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得益于科研导航。2004至2006年,课题组代表先后到北京、上海、浙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并在大会上汇报成果。受到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室主任孙宏艳等五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由这五位专家鉴定,顺利通过结题,该项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

以生动活泼的教材内容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作为一门特色课程,教材内容的合理性与课程实施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它的实效性。我校将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根据“以礼为美,以仪引德”的教材编写思路,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基本内容,组织师生和家长共同编写出切实可行,读来亲切,乐于为学生接受的《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将礼仪教育列入课程表,由班主任实施课程。由于教材生动活泼,其鲜活的生活场景、熟悉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生活事件和深入浅出的做人道理,为学生逐渐养成“知书达礼”的高尚美德,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提供了保障。

以传统的礼仪文化优化礼仪教育的环境:借助于优秀的礼仪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文明礼仪氛围,让学校的“一砖一墙皆育人”。礼仪路:将师生收集的古今中外有关礼仪的名言警句、小故事展示于校园路旁,当学生漫步于此,先哲们那如清泉般沁人心脾的话语便丝丝流入学生心际,孩子们一步一种感悟,一步一种陶冶,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孝道墙:“孝”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将图文并茂的“24孝图”展现在墙上,让学生接受孝道教育。此举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方式的启发。他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在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要挂着“要爱你妈妈”的大标语。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也不会爱别人,爱祖国。”实践证明,我校开展“孝心行动”,教育了孩子,高兴了父母,和谐了家庭。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通过设计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升华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其一,开展礼仪认知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比如,引导学生阅读生动有趣的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展览和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其二,开展礼仪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比如有“礼仪岗”角色体验活动,“今天我是值日生”的体验活动,“小鬼当家”活动以及“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一系列主题性校外实践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小调查、小采访等探究性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如何才能做到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其三,整合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拓宽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途径。2003年暑假,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了争当“三让一树”小标兵活动,聚合了礼仪教育的力量;2004年寒假,学校开展了和家长一起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活动,让孩子在创造中收获快乐;2005年暑假,在学校与社区中广泛开展了“感恩的心”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感恩;2006年寒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礼仪进万家”活动,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饶有兴味地“和孩子比比看”,和孩子们一同体验。

通过丰富多样的礼仪教育特色课程实施,学生的人格品性、道德行为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无论是外校参观者,学校周边群众还是学生家长,对于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均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

(二)科技活动课程——启迪智慧,挖掘走向成功的内在潜能

“科学启迪智慧,科技创造未来。”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迪智慧、挖掘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我们通过开展课程化、多形式的科技主题活动,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教育性和实效性。

科技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是:一个主题——探

索、创新;两个阵地——棠湖小学少年科学院和棠湖小学少年科技馆;“四个结合”——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科技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科技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六小”——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实践、科技小发明、科技小种植、科技小调查;“六一”——观看一部科普影片,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办一份科普少年报,设计一份金点子作品,写一份科学小论文,读一本科普书刊。

自2002年学校成立成都市首个少年科学院以来,学校在培养会探索、会创新的成功型学生方面硕果累累。2002年底,学校被评为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04至2005年先后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06年获“双流县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称号;“我是小小科学家”假日小队曾获“全国少先队特色小队”称号;学校在省教育厅、省环保局组织开展的“清洁家园,从我做起”的活动中荣获“金头脑创意奖”;学生的《香烟倒装》等近300多篇金点子文章在各报刊上发表;在四川省科协、省少工委举办的“小牛顿”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杨丽颖、谭懿权、沈禹州等3人获奖;在成都市第二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制作比赛中,学生有4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11人获三等奖,学校获团体一等奖;在成都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中,赵一鸣等4人获一等奖,另有9人获二等奖,16人获三等奖,学校获团体三等奖;2009年和2010年两年间,学校共有70多名学生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三)少年军校课程——砥砺意志,炼就成功人生的强劲体魄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砺砥意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身体素质和独立能力普遍较差。学校通过成立少年军校,开展军体活动实施多元成功教育。为助他们追求成功人生而塑造强劲体魄。主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设计贴近少年儿童实际,多样丰富的“少年军校”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身体素质,炼铸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少年军校课程的基本框架:教——定期开设各种军事专题讲座,学习国防、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组织学生到部队(或军事博览馆)观看军事训练、军事表演和内务卫生等;练——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学习解放军纪律严明的军事作风: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如,“红色军事夏令营”、“我的军营一日生活”、“学军锤炼人生,徒步走新城”等活动)。

少年军校课程的实施策略: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使活动更加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实际和发展需求。第二,坚持整合资源,用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方式推进活动的深化。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少年军校工作者队伍,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少年军校”活动的良好氛围。第三,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加强活动的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少年军校”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信息传导体系和考核表彰制度。使少年军校课程系统化、秩序化和科学化。

自2007年起,学校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军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又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2010年9月29日棠湖小学“扬多元成功理念,展棠小军人风采”的少年军校主题活动后,省少年军校总校校长、原省军区副政委汪学鑫少将说:“在我参加所有的少年军校活动中,棠湖小学的活动是开展得最好、最成功的一个。棠湖小学少年军校的经验应作为四川省的经验典型来推广。”

(四)艺术活动课程——涵养性情,增添成功道路上的自信

艺术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借此学校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广阔平台。学校将艺术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具体是:内容设置课程化,活动实施课程化,活动比赛课程化,评价考核课程化,并不断丰富学校艺术活动课程内容。如班级合唱比赛,独唱独舞比赛,器乐比赛;成立各种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如合唱团、舞蹈团、摄影组、戏曲组、文学组等。为保障课程的实效性,学校形成了“三三三”艺术教育模式:三原——全员性原则,自愿性原则,持久性原则;三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活动;三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艺术特色课程的实施,在培养艺术成功型学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2006年,学生合唱团获中国第六届国际合唱节比赛铜奖,首届中国优秀少年合唱决赛金奖及最佳精神文明奖等5项大奖,并代表四川省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少年儿童合唱决赛获金奖;2007年,学校6名学生的绘画作品被选送到法国蒙彼利埃市参加中法文化交流;2008年,学校舞蹈团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一支代表队参加了在香港高山剧院举办的“新苗杯”两岸四地国际少儿艺术节比赛,并荣获金奖;2010年,学校合唱团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我校安康班的孩子邓文豪、孟林等分别获得成都市电脑绘画一、二等奖;学校舞蹈团受邀参加香港金紫荆大联欢“西南专场”文艺汇演。荣获组委会颁发的“银紫荆”奖:120余名同学荣获成都市第九届艺术人才选拔赛一、二、三等奖。

学生集体和个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和演出活动,充分展示才艺,不仅获得美的熏陶,情的滋润。而且在参与艺术和感悟艺术的过程中,因收获成果而增强了走向成功的自信,为持续追求成功奠定了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多元化成功型学生铸就走向成功的学校

践行“多元成功”教育思想,以多样化特色课程挖掘学生潜能,拓展培养渠道,让不同生命个体找到各自的生长点和兴趣点,以成功激励成功,让成功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提升了办学水平,稳步走向成功,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中国西部名校”、“四川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示范校”、“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学校”。从2002年至2009年,学校获国家、省、市、县各级颁发的集体荣誉奖共计222项,且以显著实效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到校视察新校建设进展情况,了解学校情况后称赞道:“棠湖小学的合唱有特色,有机会我还要来。”

——联合国高级官员游建华听了棠湖小学童声合唱后,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听棠小童声合唱,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香港国际少儿联盟副秘书长唐少伟在看了学校舞蹈团获国际金奖的舞蹈表演后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

——市科协领导专程到校参观学校少年科技馆后感慨地说:“确实不错!确实不错!作为一所小学能做成这样,成都唯一,四川唯一,全国都少见。”

——在一次家长“问计”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这样说:“我是宜宾的一位家长,我辞去银行信贷主任的职务,送孩子到棠湖小学读书,就是看中了棠湖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信,展望未来,深感任重道远。“多元成功”教育思想的感召,社会对成功型人才的渴求,教育责任的承担,促使我们在发展生命、成全生命的艰难行路中再聚力量,再展智慧,再创经验。

作者:江世海 干云霞

少先队艺术活动论文 篇2:

羌族“萨朗”与课程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一、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多方保障课程实施

宁强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境内有长江的两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形成的复杂水系,蜀道之一金牛道穿境而过,山川河谷构成了这个山区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宁强原名宁羌,明洪武31年在现在的县城所在地设置宁羌卫,明成化20年升为宁羌州,民国31年改宁羌县为宁强县,于右任曾为宁强县题赠“安宁强固”四字,而宁强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活动,可追溯到夏商时代。

宁强县全县人口34万余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军事位置,形成了当地人民群众劳动生活、民俗民情、语言声调等诸多方面所独有的特点。结合实际,我们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着力打造羌族地方文化特色。

一是加强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只有师资保障到位,发展才能跟得上。为适应新的教育需要,我校近年来坚持面向全县招聘优秀艺术教师来校执教;聘请校外艺术辅导员;邀请艺术专家定期来校指导艺术教育工作,补充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二是对羌族“萨朗”歌舞文化元素进行梳理,提取民族文化元素,结合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创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羌族韵律操,为儿童身体锻炼提供更多选择,为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是结合传统羌族文化研究儿童体能,兼有“活化”传统文化、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提高教育效能等多重功能。

总之,把羌族文化元素与学生大课间活动相结合,可以让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以体育的方式深入渗透到小学教育中去,让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多渠道、多方面的传承与发展。
二、夯实大课间活动,编创羌族特色韵律操

《乐典·通典》:“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为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可以善人心焉。”有歌就会有舞,羌族众多的民歌派生出众多类型的舞蹈,且具有传承性,古典与地方风韵特色浓郁。陕南羌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可追溯到商周时代,羌族萨朗最大的特点就是边歌边舞。为此我们扎实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开展好“羌舞走进大课间”活动,建立了完备的保障体系,在全校推广学跳校园羌族韵律操活动,突出学校的艺术特色。

首先,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时间。其次,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大课间活动,规定课间活动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再次,实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最后,进行考核激勵,大课间活动情况和效果纳入少先队活动积分,并纳入班级质量考核。通过大课间评比制度,保证大课间活动顺利开展。
三、开辟第二课堂,传承羌族优秀歌舞艺术

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最好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羌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长、彰显个性的摇篮。突出“主动”与“活动”,强调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开设羌文化社团——羌歌社团、羌绣社团和羌舞社团,外聘教师定期来校进行指导和教学。

在此基础上,为防止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要求做到“四定”“三有”“两落实”“一奖励”, 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四定”即定内容、定地点、定时间、定专人负责;“三有”即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两落实”即活动保障落实、岗位目标落实;“一奖励”即评选校园“风采之星”,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形成进步的动力、发展的活力。

教学中,羌娃们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或载歌载舞,或静坐刺绣,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羌绣作品、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舞蹈作品,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完善,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特长在活动中发展,素质在活动中提高。
四、坚持活动中延伸,打造羌族文化艺术精品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成果显著。先后创编舞蹈《云朵上的羌娃娃》《欢腾的羌寨》《汉水欢歌》等艺术作品,在全县大型活动中表演。音乐情景剧《羌寨四季》获得宁强县中小学艺术展演二等奖、陕西省中小学第四届艺术展演三等奖。舞蹈《羌娃羌韵》获得陕西省中小学第五届艺术展演二等奖。

课内打基础,重在普及,课外搞拓展,重在提高,在打造羌族文化艺术精品的过程中,培养了艺术人才,促进了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浓郁的本土音乐文化滋润下,综合能力大幅度提升。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艺术教育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校园文明程度上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坚持在总结中反思昨天,在收获中把握今天,思索特色教育精彩的明天;我们坚信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期待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能成为校园一大亮点!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宁强县北关小学

作者:张俊

少先队艺术活动论文 篇3:

培智学校如何推行岭南文化

摘 要:在培智学校中推行岭南文化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实效,需要从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进行思考。文章案例从功能性角度明确推行岭南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整合学校艺术展演活动与班级主题教学,共同研讨,选择合适的内容,然后分部门开展活动,家校合作,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推进岭南文化教育和日常教学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成效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岭南文化;艺术展演;班级教学

作者简介:黄健发(1984—),男,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智障儿童教育教学。

一、背景与问题

岭南文化作为我国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是众多岭南地区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的重要课题,也是岭南地区莘莘学子应该了解、学习与传承的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而在培智学校之中推行岭南文化教育,必须考虑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岭南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另外,艺术展演作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常规性活动,发挥着丰富校园生活的作用,营造积极、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展示师生的风采与魅力;培养和提高智力障碍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等作用。本文所提及的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启能学校(以下简称“该校”)也会抓紧艺术展演活动的意义,融入岭南文化教育的元素,无论是方案设计、节目筹备,还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已积累一定的经验。然而,经过数年的活动实践发现,仅仅以发布活动主题,然后让各班级根据要求彩排节目再参加全校性汇演的活动方式,与班级日常教学联系较少,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意义,且受制于认知能力水平,智力障碍学生较难在缺乏足够学习和练习活动情形下认识和了解岭南文化的精粹。

那么,如何有机地整合学校主题活动与班级教学,提高培智学校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智力障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该校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以“颂岭南文化,享文明生活”艺术展演活动为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采取的措施与实施过程

1.明确培智学校推行岭南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在培智学校中推行岭南文化教育,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其内涵更是与2016年最新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生活适应课程“培养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宗旨相吻合。而从微观上看,也符合从“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到“好公民”的智力障碍学生成长目标。例如,在学习早茶文化过程中,处在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重点包括:“能与家人一起进出熟悉的茶楼,不干扰他人”“喝茶过程中基本能自理,选择桌面上自己喜爱的点心”“能协助家人完成收拾桌面、冲水倒水等简单工作”,以及“能在簡单协助下完成下单、结账任务”等。

基于以上理念,该校从功能性的角度考虑,明确培智学校推行岭南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智力障碍学生感知、认识和体验岭南文化的过程,也正是他们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同时又是他们学习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一次机会。以岭南文化相关元素作为艺术展演活动的主题,其重要目的是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之中。

2.开展集体教研,进行主题分析,挖掘内容

岭南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要符合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则要从智力障碍学生主要通过具体事物进行学习的特点出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挖掘最需要且易被接收的内容。因此,该校透过开展全校性、年部以及班级集体教研方式,使用思维导图对“颂岭南文化,享文明生活”这一艺术展演主题进行教材分析,确定了“宣传(造势)”“形象塑造”“会务工作”“活动体裁”以及“成果展示”等六大块的内容或活动,除直接向智力障碍学生介绍岭南特色美食、手工艺、演艺和传统习俗等知识之外,更会在穿着技能、知觉-动作能力、手工制作、活动礼仪、社会实践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其提出学习要求,大大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同时也使相关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提高智力障碍学生学习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各部门开展相关活动,实施教学,共同推进岭南文化教育

从学校层面上,通过德育处、大队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包括“我是岭南文化代言人”小主持选拔赛、班级艺术展演海报设计大赛、“发现广州美、寻找岭南传统味”师生摄影作品征集、摊位展示以及环境布置等一系列预热活动,既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创造循环学习、循环练习与实操的机会,又可营造出浓厚的岭南文化教育氛围,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给智力障碍学生反复的感官刺激,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在班级层面上,教师们结合班级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长短期目标,参考学校发布的艺术展演主题分析图,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取相应内容形成班本教学主题,或是班本教学主题中的一个分化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而智力障碍学生在班级教学中掌握到的知识与技能,可通过学校相关活动进行展示和应用。艺术展演主题活动与班级教学结合情况如下表所示。

最后,以全校性的汇演与摊位展示活动,对一系列的活动及班级主题教学进行统整,检核智力障碍学生个别化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相关岭南文化内容的认识程度。

4.家校合作、活动齐参与,共同认识岭南文化

该校在校内有声有色地开展一系列与艺术展演相关的活动的同时,推动家校合作,通过“亲子家庭走进广东粤剧院”“妈妈和我唱广州童谣,爸爸和我玩儿时游戏”以及“我和骑楼有个约会”等视频、节目征集与展播的形式,倡议家长共同参与艺术展演活动,将智力障碍学生感受、认识、了解与弘扬岭南文化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之中。

三、效益评估与反思

1.整合主题活动与班级教学,推进岭南文化教育的效益评估

对该校10名班主任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有关安排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估活动的整体效果:

(1)智力障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对系列活动与班级教学进行多角度的整合,更好地帮助智力障碍学生熟悉角色和岗位,引导他们全面参与活动(包括活动策划、宣传、会务等,而不仅仅是表演本身),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各班级对全体智力障碍学生当月学习情况进行评鉴的结果显示,个别化教育目标的平均通过率达90%。

在情意态度方面,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较过往高,能在观演或上台表演时,表现出适当的行为,如鼓掌欢迎、弯腰谢幕等文明礼仪。

(2)智力障碍学生对岭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一系列活动、班级教学以及环境氛围的熏陶,智力障碍学生均在不同层面与角度上认识了一些岭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如通过组织春游、布置亲子假日外出任务和开展摄影作品展览活动,认识了身边著名的岭南建筑或景点;通过各种节日风俗的模拟、体验活动,感知到好客、有礼的传统文化。

(3)学校与班级之间、行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以整合的方式统领、策划、组织、开展学校艺术展演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促使各单位、各部门更明晰活动意义,抓准主题;另一方面,有效调动了众多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为顺利开展活动、有效进行教学,大家能够及时沟通,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4)亲子教育融入其中,尽力为智力障碍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介绍与倡议,全校共计超90%的学生家长能积极响应,认真配合学校要求,用心辅导孩子报名和备战各项比赛活动,或是按要求上交亲子外出进行实践活动的影视作品。学校为智力障碍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亲子互动机会,引导家庭与自身合力營造有爱的环境,陪伴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成长,从而有效提升了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品质。

2.反思及结语

(1)智力障碍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主题活动与班级教学应兼顾不同层次的个体,安排合适的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让他们都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

(2)学习岭南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传统,除了需要开展校园活动与课堂教学,更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体验活动来实现,不能因为智力障碍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而剥夺了他们进行社区实践的机会。相反,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应该自觉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支持他们走进社区,适应环境。

(3) 需通过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处理好全校性主题活动及班级教学的关系,协调好各学科、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周 毅.推进岭南文化与教育的融合[J].岭南文史,2012(3):3.

[2]饶品良.岭南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鸡西大学学报,2011(3):3-5.

[3]杨文娟.校园主题文化节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5):28-31.

[4]傅王倩,莫琳琳,肖 非.从“知识学习”走向“完满生活”——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J].中国特殊教育,2016(6):32-37.

[5]鲍筠竹.校园艺术节活动的教育效应[J].现代特殊教育,1994(5):14.

[6]谢朋涛.基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7(9):20-22.

[7]孟 青,杨 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实施策略[J].教育评论,2018(5):136-140.

作者:黄健发 陈瀚凌 李彩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税收竞争性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化法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