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各方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日趋减少。青少年时期作为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不加干预,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个人、家庭、网络和学校层面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6.018

青少年时期作为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和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关键问题,对其自身健康发展状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祖国明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人生轨迹的发展有指向性意义,因此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1]。全方位全生命期的健康服务,囊括了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氛围四大方面,其中预防为主的重点之一就是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因此在家校联合、社会支持的条件范围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保持青春期心理健康,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的必然趋势。完善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推动青少年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2 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及时排解青少年的不良情绪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父母秉承着望子成才、望女成凤的观念,使青少年背负超重的课业压力、升学压力。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使孩子发展成厌学、逃避、叛逆等问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其家庭生活的特殊性,缺少与父母的及时沟通,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胆怯等性格。国家教委所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2]。青少年在校时间长,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构建起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根源上预防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缓解其不良情绪,并降低不良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健全青少年人格

“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在十九大中被提及,并颁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行动方案》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干预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3]。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该时期的心理成长过程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甚至一生都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此期间,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影响,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走歧途。因此,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2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青春期时的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逐步成熟的过程之中,但由于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长的非同步性使得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情绪的不稳定性增强,出现情绪的两极化。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表达直接且热烈,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的影响,可能是别人说话中的某个词汇,可能是某个肢体动作,都会使得他们的心理情绪发生变化;第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乐于表现自己。由于心理开始逐步成熟,使得青少年对于很多喜欢的社交性活动都展现出强烈的参加和表现的欲望,并渴望从中得到认同;第三,内心想法更加复杂。当心理成熟的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时,青少年的内心往往会随之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感到无措但又羞于表达。

2018年的全民调查,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为12%,202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为14.24%,其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意识的达标率分别为20.4%、65.6%和92.3%[4]。尽管两年间的达标率有一定提升,以上客观数据真实反映我国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其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其中社会智能化、信息碎片化的不断进步对能明辨是非的成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不用说对整个社会处于探索阶段的青少年。由此得知,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形”影響是巨大的,需要社会“无形”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3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个人层面: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具有攻击性情绪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可以从其行为上体现,且大都好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动:上课时喜欢转动,自习喜欢离开座位,小动作不停;2.注意力分散:上课时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讲课时喜欢跑神;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发怒,情绪波动大;4.成绩不稳定:考试不能发挥出理想水平。

具体表现为,有些青少年出现“多动症”,例如:摇椅子,讲小话,随意下座位、小动作不停;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情绪波动大:克制力差,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动手打人等,导致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青少年正处青春发育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做事经常不考虑后果,可能会出现为了宣泄自己的紧张不满,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消极现象,长时间不加干预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2 家庭层面:家长沟通方式无效,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多数家长生活压力繁重,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不够,关爱有限。而大部分家长喜欢采取“说教”的方式,家长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孩子是“依附于”家长的,在这种观念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沟通。而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家庭教育方式一种表现为溺爱,即孩子提的要求都答应,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另一种表现为各方面高要求,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绩、特长都要求其名列前茅。如果发挥失常,便容易挨骂,甚至棍棒相加。因此,青少年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事事要求完美,当遭遇严重打击,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3.3 网络层面: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调查数据显示,进入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5]。青少年本作为新时代“数字原住民”,他们可以通过快捷便利的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资讯。但网络媒体存在未过滤的消极内容,如游戏、赌博、暴力等信息。同时,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青少年往往会通过网络聊天、视频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世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寻求自我满足的心理,但长期沉浸在网络世界,会导致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下降、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问题。

3.4 学校层面:教师缺乏专业素质、心理健康档案未普及

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一定心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但部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对于心理方面的敏感度不够,当学生遭遇困难时,无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问题便油然而生。“525心理健康周”中“525”谐音为“我爱我”,意在提醒青少年学生关爱自我心理成长,促进青少年身心同步健康,从学校活动层面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促使学生找到实现自我的价值 [6]。由于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条件等存在差异性,其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以及活动频率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没有普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缺少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以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

3.5 社会层面:缺乏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青少年也不例外,即使是被保护很好的青少年也会不可避免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当前我国社会对青少年缺少正确的引导,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仍出现一些青少年出入娱乐场所、抽烟、文身、逃学等现象。这与社会上传播的一些内容不无关系:影视作品存在低俗、血腥、暴力内容;读书无用论时隐时现;明星偶像带来的负面影响;金钱至上的观念等等。这些信息给了青少年一种错误的思想,使得青少年忽略了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盲目进行模仿,追求所谓的成功,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4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4.1 个人层面:科学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

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孩子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并非天生,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溺爱孩子,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吵架,从小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让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目前我国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多采用翻译或修订而来的国外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鉴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从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4.2 家庭层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效沟通,即在听孩子讲话时,能够眼神交流,表示尊重。当孩子在倾诉自己的感受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情感共鸣以及回应,如点头示意,让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在与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直接评价孩子的正确与否,让孩子通过尝试与体验,让孩子自我感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培养孩子的纠错能力。让孩子能够在家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让孩子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经研究表明,家庭活动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丰富有效的家庭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4.3 网络层面:手机网络成瘾预防,引导学生绿色阅读、文明上网

首先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网络信息的管理,从源头入手,对各种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为青少年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相关专业人员应该依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些益智类游戏,使得青少年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心理健康受到不良影响。网络引起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要高度重视,加强学校系统对网络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课堂,在教授网络操作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提高防范能力。青少年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下,树立正确价值观,拥有足够的自我把控能力,才能够对网络做出良好的判断,才能在遇到网络困境时,抵御外部心理危害。

4.4 學校层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层面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应该解决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展开教师培训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评奖评先考核范围,提升教师对心理专业素养的重视程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等测试,建立心理易感青少年群、心理正常青少年群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根据结果分类的不同对在校青少年进行针对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并由教师主导策划举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自我发现心理的薄弱环节。总之学校若能真正把学生心理情况整理建档,将极大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青少年未来的美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5 社会层面:全员参与,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方向

以良好的社会风尚与价值取向为宏观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和引导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官媒、党媒应起到关键性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优势,大力宣传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部门应尝试探索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加强对视频媒体平台的监管,确保青少年接收健康的信息且适合青少年观看;最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社会责任感,以身作则,树立典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整个社会群体息息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柴广翰,夏烨.“双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J]. 健康中国观察,2021,(10):14-17.

[2]张继业.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下),2014,(1):135.

[3]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2):15-18.

[4]陈祉妍, 明志君, 王雅芯,等. 2019年临床心理学热点回眸[J]. 科技导报, 2020,38(1):65-76.

[5]共青团中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J].国家图书馆刊,2021,30(4):13.

[6]扬州市第一中学.呵护心成长,你我共护航——扬州市第一中学“525心理健康活动周”圆满落[EB/OL].http://jyj.yangzhou.gov.cn/yzJYJ/xyfl/202105/5d11ba30ea974da7ac185921a9cb8fcb.shtml.

作者:周德书 王明波 雷婷

第二篇: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各方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白小林

第三篇:如何正确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策划 | 李英菁 侯京华 王晓宇

不久前,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函中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也缺乏专业性。

学校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干预?面对存在复杂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应对能力?怎样做好家校合作,共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校长们参与主题讨论,就学校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

议题一 学校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干预?

华峻:近年来,全国中小学生中出现自伤行为或自杀念头的人数显著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心理疾病造成,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二是由家庭矛盾、不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等负面生活事件诱发。中山市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中心专家强调,尤其要关注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这两种自杀倾向强烈、危险系数高的心理疾病。

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茫然无知,用健康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缺乏同理心;二是草木皆兵,面对学生心理疾病过度反应,惊慌失措。为避免这两个误区,学校教师需要懂得预判,争取家长的支持和正确配合,必要时(超出心理教师专业能力范围)建议家长及时将孩子转介送医。

结合实践经验,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小学将学生心理疾病等级划分为:轻度,教师(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异常,需心理教师介入;中度,超出心理教师能力范围,需转介三甲医院心理科诊治;重度,超出三甲医院心理科处置范围,需转介精神专科医院诊治。为了更好地判断学生的状况,教师要掌握以下几个要诀——

情绪稳定好于情绪不稳定。抑郁症学生心境低落但稳定,则相对安全,如果出现突然流泪、大哭大闹等情绪波动则更加不安全,如果频繁发生激烈的情绪波动则很不安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经历躁狂与心境低落的交替,这种心理疾病比抑郁症更加危险,因为家长和教师往往易被患者高涨的情绪所迷惑,误认为病情好转,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境低落与躁狂的交替越频繁就越不安全。

失眠程度也显示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很难入眠,但睡着后能一觉到天明说明症状较轻;难以入眠,入眠后半夜易被惊醒说明症状较重;整夜无法入眠,说明症状很严重。

了解心理科常用测评量表,包括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学等测评情况。躯体化症状就是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在没有生理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头痛、胃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反映了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更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会更多法律保护技能,提升自身面对心理疾病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积极争取家长支持的科学指导力。

宋广文:目前,学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心理健康量表,如MHT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测试一定要谨慎,由心理专业人士来把控,避免出现“自杀筛查”这种闹剧。对于测试中的异常结果,应在遵循最大范围内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告知班主任或相关学科教师加以关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某一年级或年龄段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让学生学会自己识别和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求助。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应安排教师每天值班,并告知学生预约、辅导的时间及方式等。

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可以男生、女生各设一个。同学之间往往更容易先发现彼此的行为异常与心理变化。只有先发现,先预警、报告,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同时,学校必须对心理委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特别要注意存在性格内向、上课睡觉、学习无任何积极性、行为反常等现象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谨慎地使用批评和惩罚措施。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心理教师个人或一个部门、科室的事情,也不是班主任个人的事情,应该是学生、各科教师、家长共同的事情。心理教师要发挥专业建设与带头作用,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可以鼓励教师定期在班内征集问题,利用班会或者其他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把心理方面的困惑、烦恼或问题写在纸上。写的过程中注重保密,任何人不可以商量或偷看,写完后折叠起来交到教师手中。如果有不愿意上交的学生,也可以不交或提交空白纸。学生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问题投递到学校的心语信箱里面,并留下年级、班级和姓名,以便心理辅导教师找时间主动约谈。学校必须向所有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强调,对学生的问题严格保密。

宋志平:宿迁市马陵中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方法,通过筛查、评估、干预三个流程,早筛查、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多措并舉,准确筛查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建立静态普查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的筛查制度。在对学生进行静态心理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课的表现和个别心理咨询情况和班主任、心理助理员、寝室长、任课教师和学校医务人员动态观察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

量化测试,规范评估心理危机等级。学校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对需要评估的学生进行测试,筛选出一批高分者,再对高分者进行面谈评估,搜集更多信息,核实心理筛查和班主任观察中获取的信息,排除其中的暂时性问题或因受外力干扰造成的结果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确定学生心理危机1-3等级。

分级施策,做好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对第1级别的学生进行初级干预。包括每天一小时的体能运动;通过心理小报、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心理知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提高危机调适能力,增强主动求助意识;成立心理互助协会,引导成员在共同兴趣与爱好的驱使下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形成正面交流;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增强班主任辨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邀请心理专科医生到校开设讲座,普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消除学生的病耻感,提高主动寻求干预的比例。

对第2级别的学生进行二级干预。在参与第1级别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引导其参加不同的训练营,如关系成长训练营、情绪力提升训练营、学习力提升训练营等;对家长进行亲子沟通和危机干预专业指导,引导家长关注亲子关系是否存在控制、高期望、敌对、冲突或者忽视等问题,帮助家长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必要时引导家长带孩子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学校定期进行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信息互通与反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定期进行家访。

对第3级别的学生进行三级干预。对于没有超出学校危机干预能力与范畴的学生,鼓励学生定期到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进行咨询和辅导,强化支持系统;对于超出学校危机干预能力与范畴的学生,则及时告知家长其心理危机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由家长将学生转介至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王廷志:现在,社会越来越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寻求破解之法。曲阜东方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秉持“仁爱”理念,将“健全人格”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一要素,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营造环境,完善组织。学校以高标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负责人,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九大管理项目之一;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计划和课程实施,聘任全体班主任为兼职心理指导教师;在各班设立男女生心育委员各一人,负责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反映本班同学的异常表现和心理状况;以心育委员为骨干建立学生心理小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以便及早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问题,并尝试进行同伴疏导。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我们提出了“呵护童年,护航青春”的心理健康教育总要求,开展不定期教师培训,以案说理,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建立以下基本共识:不只是所谓“问题生”才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成绩优劣没有必然联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单亲、离异家庭子女,特殊体质、敏感性格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和方法,要学会共情,保护学生隐私;面对自己拿不准的问题时不能想当然,要冷静下来,理性分析,智慧处理,或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请求专业帮助。

专业研究,创意活动。指导各年级、班级开展户内外团建活动,解放学生的身心,消除同学间,尤其是异性间的神秘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团体沙盘、心理绘画等,教给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和交往自信,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和适切交往。

广开资源,多维共育。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表现和有明显心理疾病的学生,开展重点家访,沟通学生情况,取得家庭层面的支持;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与济宁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曲阜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会、曲阜市人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以及常态化心理咨询。

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有根有源的,从教育层面来讲,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有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工作要细致入微,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曾祥梅: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濮阳市第九中学秉承“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全员积极心理的发展”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一二三”模式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个网络全覆盖。我校心理健康专业队伍从2009年的2名咨询师发展到现在的15名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和32名经过心理专业技能培训的班主任。除此之外,每班选出2名学生心理观察员协助教师做好各班学生日常心理状况的观察和汇报,5名家长委员会委员协助班主任做好常态化的家校沟通和班级家长心理坊,组成心理健康志愿队,基本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覆盖。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在市教育局卫健站组织下,为宅家学生自制心理助学音频、视频200多条,线上接访心理咨询6790多人次。

两大阵地作保障。心理大讲堂主讲人员由15名心理咨询师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优秀班主任及家长代表担任,通过主题演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咨询则根据日常观察和测评筛查结果,以一对一个案辅导或一对多团体辅导方式进行。目前,我校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在恪守咨询伦理的前提下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专业、规范的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进行个案辅导近1.2万例。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和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六个心理辅导室也成为师生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

三项活动促发展。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指数和干预技能直接影响学生阳光心理的养成。依照我校《教师心理素质提升与心理干预技能培训项目规划书》,学校采用在游戏中体验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教师们在探索自我、强化交流、减缓压力、认知升级中逐步达到自我明晰、心态积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状态。学生学习心理训练——学习不仅要关注各门学科,更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学校在一对一测评后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心理训练方案。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紧张已成为当下社会的突出问题。我校积极引导家长做到“三做”和“三不”:树梦想、找优势、多鼓励;不担心、不干扰、不焦虑。

湛留洋: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地处重庆沙坪坝区的西部,十余年来附近区域一直处于城镇化进程中,拆迁安置家庭较多。有的家庭为了生计四处打工,对孩子的陪伴不足;有的家庭一夜骤富、闲散玩乐,对孩子不闻不问……加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50%,对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总体较弱。品质不高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青春期学生躁动、不理智,由此引发学习压力过大、亲子关系不佳、环境适应较慢、人际关系不良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5年建成“心之桥”心理辅导室,2016年成立德育心理名师工作室,随后引進两名专职心理教师,我便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我校心育工作特色初显,先后荣获沙坪坝区优秀心理教研组、示范心理辅导室、心理课程创新基地、重庆市心理特色学校等称号,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心理筛查、干预体系。

科学施策,精准筛查。我们改编MHT专业心理测评量表,指导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工作,形成大样本前测数据。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辅导档案制度,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2020年以来,依托沙坪坝区教委与重庆医科大学签订的心理健康服务合作协议,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线上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实施分类预警,分级干预。

三级预警提醒班主任、任课教师长期观测,随时疏导;二级预警程度较重,需要医院专家团队进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一级预警程度最重,除了专家访谈外,必须联系家长到校交流备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安全责任书,为其申请绿色就诊通道,并在医教结合过程中做到筛查、预警、干预、追踪全覆盖。

多维辅导,精心促进。一是针对学生开放“悄悄话信箱”、定时咨询接待服务等,组织每月一次的心理主题沙龙、每学期一次的“有温度的家访”和每年一次的“525”心理健康周活动等。二是针对新教师进行心理沙盘和心理卡牌辅导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心灵蜜语”分享交流活动和团队动力建设活动。三是针对家长推送心理常识,组织亲子关系沙龙,开展即时心理沟通。

研发课程,精细引导。在做好常态化心理辅导的同时,我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育,创新开发相关校本资源。针对一年级新生创造性地开设“上课铃声响”新生入学课程,加强了入学适应和人际交往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高段学生开设“游心而愈”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为他们的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通过深入开展心理团辅课,帮助学生增强守护“心理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议题二 面对存在复杂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应对能力?

王英: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學校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方面树立了这样的观点:在课程中辅导,于实践中提升。

在课程中辅导是所有教师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在预防性、发展性辅导和治疗性协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对这些言行中蕴藏的情绪、意义会更加敏感。因此,学校通过“两个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应对学生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坚持将心理辅导融入课程教学。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一系列发展性问题,所有学生都需要从课程中获得全面而个性的成长,因此学校整体设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个班间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学校通过选派培训、校本研修、心理健康教育督导以及“ 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教师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提高预防性、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处理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专业辅导技能和素养。

二是坚持将心理辅导与日常班级指导相结合。学校每一名班主任都要参加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B证、C证培训并取得资格,种子教师参加A证培训。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同龄的学生也会因不同成长经历而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要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多样性、差异性。教育公平是指公平的教育机会,而不是对不同学生进行一致化的教育,学生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这就需要一人一案、一事一案、因需施策。我校每班都有一两名甘孜异地代培生,让每名师生都尊重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家庭的独特性,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帮助班主任学习独立观察、评估学生的状况,并进行访谈,依据结果制定合适的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计划。学校在班主任技能大赛中设置预防性、 发展性和个案心理辅导主题;指导班主任为班级或个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在班级危机事件中,组织专职心理教师等力量介入,开展危机干预专项辅导工作。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每一名科任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支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用倾听、共情、互助等恰当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等心理品质;在学生有过失、错误、困扰时,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引导学生遇到涉及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严重困扰时,要及时报告,向专业人士求助。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增加学生的困扰或带给学生新的心理创伤。

议题三 怎样做好家校合作,共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何粤嫦:原生家庭是一个人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基石,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要从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抓起。佛山市禅城区东华里小学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家庭、学校、社会、心理、人格的资源为整合教育的研究主线,建立一个多方支持的“心理关爱圈”,让更多的父母、家庭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努力践行“四个一”——

一校一课程,发挥家校社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利用线上“小微课”的形式,以家长自愿选择为原则,开设“积极心理”家校社成长课程,分为自我成长和辅导技能两个模块,包含“优质父母学堂”等系列课程。课程紧扣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着眼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第二代独生子女五大类家庭教育群体迫切需求,线上线下结合,为家长提供更多可供自由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级一讲座,发挥社会公益人的指导作用。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每学期为不同年级的家长提供一场“心灵成长公益讲座”。如,带领一年级家长了解学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和内在需求,从而切合实际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针对高年级家长,举办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变化分析”专题培训,为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夯实基础。

一班一活动,发挥家长志愿者的带头作用。家长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我们充分吸纳优秀家长的力量,以“家庭式”小社团为单位,由三至四个家庭自主结对,根据孩子的共同兴趣与教育需求组织“你好,周末”亲子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社会,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亲情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玩”“聊”“探”“思”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家长有效陪伴下,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康人格。

一生一档案,发挥优秀班主任的专业作用。每学期初由班主任建立一生一档案的心理追踪评估,做好学生的跟踪成长记录,并联动社区制定心理服务工作预案,对有需要的家庭实行“每日报告和异常情况一事一报”记录,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同时,由班主任开设家庭心灵聊天吧,在每周的固定时间为班级中有需要的学生家庭提供一对一心灵聊天服务。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也不能只由学校教育来支撑。真正改善青少年心理现状的高质量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学校更有责任、有义务构建起家校关爱圈和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扶正心苗。

高富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结合学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问题的根源在家庭,问题的表现在学校”。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实施“严而无爱”的极端教育;其二,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爱和温暖;其三,家长感情用事、态度粗暴,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其四,家长过于溺爱;其五,家长成才观片面,认为只要主科成绩好、身体好就够了,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思想。

要想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携手前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呵护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第一,树立全员育人育心理念,扎实开展好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均要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此,学校用一整层楼成立了学生心灵成长与生涯规划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聘请5位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教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档案、组织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开展个体咨询、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积极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生命教育周、教师心理活动课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努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在情感管理中接受人格教育。

第二,建立家校共育连心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呵护孩子健康、阳光成长。学校精心策划了“家校共育促成长”系列活动,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心理学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家庭教育等知识进行专题培训,让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家庭教育的“三个明确”:一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好家庭该做的事;二是积极主动与学校配合,做学校教育的辅助与支持者;三是相互理解,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推诿责任。学校还开办家长读书会,让广大家长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共读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家长和教师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为家长们搭建一个家庭教育交流的“心”平台。

周云: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是江苏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孩子让教师特别操心,他们或是不专心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是行为习惯不好,不遵守校规校纪;或是情绪突然爆发,攻击行为较多;也有的孩子某一天从进校园起就一直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很多有责任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会特别关注这类学生,课外还会跟他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但往往收效甚微,产生了教育的无力感。

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说到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认为,如果孩子未来要获得成功,就需要把精力放在学业和课外活动上,忽视了亲子关系。实际上,亲子关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发展、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可以帮助孩子在情绪、社交和学业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表现。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解决了,父母改变了,孩子的问题自然也会好转。家庭和学校是两股重要的教育力量,只有家校雙方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合作者。

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了突破家校合作的瓶颈,我校进行了如下尝试。

学校构建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架构,成立家校社共同发展委员会,讨论制定了《家校社共育定期汇报制度》《家长志愿者管理制度》 《家校社评价制度》 等,作为全面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特别考虑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成立了“自闭症儿童家长互助联盟”,大家抱团学习,温暖彼此,交流共享。自闭症儿童家长自愿走上讲台,分享抚养孩子的艰辛过程、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包容乃至欣赏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家长们产生归属感,感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减轻心理压力。

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和家校社共同发展委员会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做到“五结合”:即课堂与课外结合,团体与个体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预防与干预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结合。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美篇、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导家庭教育,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我们还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定期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短文,供家长学习。针对孩子们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学校和家长一同积极关注,主动给予安抚和疏导。

赵兴:建校以来,领川外国语学校一直把提升“师生的幸福成长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坚守“让教育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心理健康既包括积极向上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意志力,还与“三观”的形成密不可分。学校教育要行之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与家长密切沟通合作。

分享策略,授人以渔。教师可以在家长会邀请优秀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故事,推动家长间的交流互助、相互启发,让家校教育同频共振,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活动参与,改善班级心理场。家校携手,建设班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班级心理场,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有利。家长们从事的职业各式各样,因此,学校要求每个班利用班会课邀请家长来作“百家讲坛”。运动会请家长协助各项比赛,由家委会组织全班家长和孩子一起郊游……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活动,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改善班级心理场。

亲子阅读,培养抗挫力。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可以给亲子交流提供共同话题,让精神养料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心田。孩子一二年级时,读《阿利的红斗篷》;三四年级读《草房子》《青铜葵花》;五六年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初高中读《平凡的世界》,看《百家讲坛》人物篇。这些书籍和栏目中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在困难来临时,以顽强的意志力战胜困难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获得持续的精神动力。通过亲子阅读,家长跟孩子之间逐步建立起平等、尊重、互信的亲子关系,家庭温馨、幸福,其乐融融,孩子也能更加积极、阳光。

关注社会,共育责任担当。每年重阳节,学校都会组织家长和学生去敬老院慰问。新冠疫情期间,家校携手,向武汉灾区捐资捐物共计九万多元。学生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得到增强,从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国家、社会为中心,公民意识得到增强,情操更加高尚,心理建设也更上一层楼。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任重道远。学校教育要积极分享教育策略,和家长形成共识,以培养健康幸福的人为共同目标,以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育人路径,以家校联动为桥梁,形成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共同体,共筑孩子幸福成长之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