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机构经验材料

2022-07-29

第一篇:社工机构经验材料

乡镇机构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县地处黔中偏西,区域面积1090.49平方公里,辖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45.47万人,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机构改革县编委办独立办公以来,按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机构改革前乡镇有行

政编制520名,实有489人,改革后行政编制精简为429名(后增加周转编制2名),实有421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5年间除了补充选调生38名外,县委、政府严格空编补员,行政在编人员逐年减少,为388人,为341人。达到了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保证工作运转的目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逐步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

乡镇党委、政府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确保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转。

首先,我们从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责入手,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乡镇机构改革时,县委、政府要求乡镇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依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地方组织法等政策法规全面履行职能,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上来,更好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其次,适当下放权限,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和服务职能,努力做到责权一致。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将原来垂直管理的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机构下划乡镇直接管理,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并加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扶贫工作站三块牌子;将安全生产、村镇建设委托乡镇行使部分执法监察权,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村镇建设管理站,构建了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大队(内设乡镇执法中队)、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相互依托的体制框架等。通过适当放权,在责权下移中加强政权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其三,进一步理顺县乡责权关系。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置了中小学、卫生院、国土资源管理所等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同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按照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要求,县委、政府明文规定对县级部门派驻机构的人事任免、干部职工调动和借用必须征得乡镇党委同意。

二、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着力解决有人办事问题

以前,由于基层干部紧缺,为了保证工作不断,乡镇通过招工、招干、顶替、转干、退伍军人安置、毕业生分配等补充了大量人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一些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影响基层工作。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关键要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首先,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的乡镇机构改革,我们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责和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人口在5万人以内的乡镇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5个党政办事机构,5万人以上的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6个党政办事机构。同时,为了确保乡镇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县委、政府还设置了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为党政办事机构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部分事业单位,并明确党政办事机构与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

其次,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确保乡镇工作开展。一是适当扩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将乡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同时兼任副乡镇长;二是采取综合设置办事机构和综合性工作岗位相结合,在党政办事机构内设置组织干事、教育干事等少数综合性工作岗位,确保工作职责落实到人。

其三,县委为了加强乡镇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明确乡镇党委委员可享受副科级待遇,以最大限度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协调机制,为乡镇运转提供人员编制和财力支撑

乡镇要运转好,人力、财力保障是关键。我们主要从建立协调机制入手抓好相关工作。一是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将编制核定到人,确保乡镇管理不混乱。,县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联合开展身份清理,将干部职工的工作隶属关系全部理顺。,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定编定员”公告,将编制核定到每个乡镇干部,并建立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每年

将“实名制”管理、人员变化等情况在乡镇进行公告。二是开展“吃空饷”清理,使有限的财政用在刀刃上。,县纪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财政局联合开展清理“吃空饷”,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责令回到岗位,对逾期不回的23人作出除名、解除工作关系、停发工资等处理;对顶岗在册人员进行了清退。通过清理,确保体制高效运转。三是推行按编进人、按编预算

、按编取酬,进一步完善乡镇在编人员数据库、机构编制管理台帐,做到编制数、实有人数、财政供养数一一对应,实现规范化管理,消除乡镇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人员正常的流动机制。我们在严格控制编制和人员增长的同时,按照机构编制先行的原则,会同组织部门建立了“使用领导职数实行组织、编制部门对接制,使用编制实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制”的管理制度,在乡镇干部职工中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良好氛围。五是建立工资会审制度。起,各乡镇必须在每月15日前进行工资审核,由县编委办先审核编制和实有人数,再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工资标准及工资总额,县财政局最后核拨工资,保证乡镇的工资能及时到位。

第二篇:机构改革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本文系邮箱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四心”抓好思政工作助力机构改革

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中,税务总局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首位”的工作思路,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自上而下、做实、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事合、人合、力合、心合。XX落实总局、省局相关要求,引领全体干部保持一颗永远向党的红心、清正廉洁的公心、为民服务的热心、团结协作的同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改革合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一颗红心永向党,坚定了政治立场

面对机构改革这一历史性大考,XX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把改革重任抗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地上。

一是班子带头,凝心聚力。

每周召开党委例会,学文件,听汇报,查不足,下任务;凡是重要的会议精神、改革事项,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先后召开改革座谈会、动员会、培训会等XX余次,督导改革进度。深入基层,关注干部思想动态,与XX多名干部谈心谈话,XX名“正转副”干部、XX余名“涉军”干部打消了思想疑虑,凝聚了改革合力。召开机构改革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广泛征求意见,归纳为政治待遇、工作融合等X类X条,会中真心实意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制订了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纪律建设等X项整改措施。

二是党建引领,统一思想。

开展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查看各级党组织落实省局《关于在机构改革期间加强全省税务系统党的建设的意见》、市局《关于明确改革过渡期间健全和完善党员组织生活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情况。查摆出各类问题XX个,制定了各项整改措施XX项,其中大部分问题为“即行即改”,截至目前,XX个问题已经整改到位。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暨“四合”大讨论。全市系统各支部按照加强学习教育、开展谈心谈话等X个环节,共开展机构改革主题党日活动XX次、支部书记讲党课XX次、专题组织生活会XX次,有力促进了“四合”。

三是典型示范,树立榜样。

一方面,树立个人典型。根据党员表现情况,评选“四星一岗”,即爱岗敬业之星、勤奋学习之星、为民服务之星、廉洁守纪之星和“共产党员示范岗”,发挥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树立组织典型。大力推进支部“五化”建设,XX党支部获得“市直机关支部‘五化’建设示范点”“市直机关基层党建示范点”两项荣誉称号,“五化”创建工作可圈可点。

二、恪守公心讲规矩,提供了纪律保障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为机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强化纪律教育,树立底线、红线意识。坚持大会小会必讲、关键场合必提,设立改革纪律检查组,直接对党委负责,对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形成守规矩、讲纪律良好风气。建立健全廉政提醒机制,通过短信平台向全市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定期发布廉政提醒X万余条,时刻提醒干部“不准为”“怎么为”。开展“送廉政课下基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以案明纪,加强对联系点干部的经常性警示教育。

推进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抓住中秋、国庆等时间节点和关键环节,做到“四风”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坚持领导带头,将是否严格执行和遵守机构改革纪律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原则强不强、“四个意识”牢不牢的重要标准,引领带动全局干部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加强监督检查,倒逼各项责任落实。综合运用明察暗访、通报曝光、内外监督等有效手段,加强纪律执行监督检查,对违反纪律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改革期间,下发检查通报X次,对收到的X个举报件及时进行了转办或初核处置。X月X日,平稳承接了总局纪律检查组的现场检查,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三、满腔热心优服务,赢得了税户满意

树立“机构改革、服务先行”的理念,将机构改革的成果转换到优化营商环境、赢得纳税人满意上来。

一是整合办税资源。

全面梳理了原国税地税XX项共有业务,优化统一了X项差异化办税流程,极大地节省了纳税人办税成本。目前,全市X个办税服务场所全部实现了“一厅办”“就近办”,X项涉税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业务办理平均等待时间降至X分钟,窗口评价满意率达X%。

二是释放政策红利。

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开辟优惠减免绿色通道,实现税收优惠“一路畅通”快捷办理,比如为XX集团X小时快捷办理了X亿元留抵退税,充实了企业发展资金。采取专项督导、跟踪问效等措施,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2018年1-X月份,全市落实各类税收优惠及减免XX亿余元。

三是“滴灌式”帮扶企业。

开展“问需求、优服务、促改革”活动,今年走访高新技术、电子商务、服装批售等行业X多户次,收集意见建议X多条,协助解决问题X个。开展“新机构

新服务

新形象”服务建设提升专项活动,目前共组织培训X期X余人次参训,帮助纳税人解决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上门开展“一带一路”税收政策辅导,帮助XX、XX等“走出去”企业解决跨境税收难题。联合银行推出“税易贷”“税融通”等金融产品,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今年帮助X户中小微企业成功申请贷款X亿元。

四、戮力同心争上游,创造了良好业绩

“四合”中最难做到的是“心合”。XX融思政工作于税收业务,既保证了机构改革平稳进行,又抓好了各项税收工作。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与税收业务一体化。各科室结合自身实际,将思政工作与税收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如将主题党日活动与税收宣传、走访纳税人等工作相结合;将纪检日活动与业务督察、满意度调查等工作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等等。在提升干部理论素养、思想境界的同时,又完成了各项税收工作,实现人力、物力的集约集成。

围绕“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全体干部职工戮力同心、力争上游,在各方面取得了良好业绩。今年1-X月,全市系统组织入库税费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向上级呈送税收调研专报X份,获得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批示X次,其中XX调研得到了税务总局采纳,助推了行业发展。办税服务的效率、质量用数据说话,全面得到提升。税务干部队伍朝气蓬勃,呈现出“又红又专”的良好风貌。

第三篇: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其发展方向也必然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逐渐增长,中国的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次境遇下,如何使社会工作更切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科学化、专业化,尽快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由少数人倡导从事到人民大众自觉行动、由少数人局部进行到被人民大众广泛认可的根本性转变,是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课题。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各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机构等)为调查单位,并设计了一套问卷,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从社会工作的结构、制度、机构运行、资金来源及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并从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与专业社会工作互动的角度探讨其发展方向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深化我国社会工作的方案,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

我们作为一名结束大二课程的学生,在结束了为期5个月的学业之后,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不只是要完成象牙塔中的学习,在社会中的实践与磨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两个月的长假中我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

本次调研我们小组选择了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查的调研话题,我们了解到如今的社会发展使得社会工作在我们的生活总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公共事务,从一般的街道办事处到NGO,从物业管理到司法援助等等,社会工作都是在辅助政府完成工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社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次调查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的状况,让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问题:首先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通过了解专业机构的运营方式,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开创新的发展。然后我们了解了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而且我们更加了解本专业在现实中的运用,使我们能够对课本上的各个知识点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为我们这些深居象牙塔中没有充分接触整个社会的大学

生们打开一扇窗,增加实践能力,更好的了解社会。最后增强了我们一起讨论、访谈,提高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的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问题涉及受访者基本情况,现状调查两大方面,机构简介、机构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的招聘情况、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状况、机构的未来发展及改善措施等几个小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进行分析。问题覆盖面广泛,能够更加透彻的反应受访者的工作现状。

三、调研结论

首先谈谈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每个机构都有人员不足的情况,而民办的机构人员一般比较少,大部分是义工或者志愿者。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有时一些项目无法进行,对社工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而现在社工机构的招聘现状是:调查的机构中只有少数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主要招聘对象的,而其他几个机构应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对的需要电子信息和医护方面的人才。

从机构资金构成来看,有政府支持或建成的机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民办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依靠个人缴费。而从人员构成的角度来说,真正是社会工作毕业或者由社会工作是执照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很多。如今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社工人员年龄,学历覆盖面都比较广。对于部分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被给予过专业的培训,统一考试,然后由政府部门颁发执照,再上岗。而有些社会工作人员则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流程。这样就

不能够充分地保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

困扰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是工作量大而工资低。处于基层的社会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事,所以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很难得到激励。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将薪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来源,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热情,也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习惯,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而政府对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人不清楚身边的社工团体,不懂得去求助他们,更别说被他们的工作而吸引,产生加入他们的想法。让群众更加了解社工机构及社工的工作,让社工这个职业能更广泛地得到群众的认可,不仅能让社工机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工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状况需要得到改善,而政府则是能够给予他们帮助的那只手。在这里,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其予以正常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帮助群众,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应多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给予社工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支持。社工机构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都靠财政支持,资金不足是限制社工机构发展的一大因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够为社工机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能让社工机构雇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来弥补人员不足,也能使社工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社会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不断地得到完善。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会有所改善,社会工作也会不断地发展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

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

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

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

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

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我市的机构编制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

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2003年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2004年初,我办对2003年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

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

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

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

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

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

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

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

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

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文章标题: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

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

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我市的机构编制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

每年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伤感唯美古风句子下一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