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室专职岗位职业素质论文

2022-04-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CT室专职岗位职业素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校企(院)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通过校院合作共育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双师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CT室专职岗位职业素质论文 篇1:

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探索

摘 要: 医学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契机。为了推进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本文提出了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的规划框架,并提出项目责任制、校企合作制、教学体系建设制、师资队伍建设制、社会服务建设制和第三方评价制六种制度详细实施。

关键词: 重点专业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一、引言

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医学影像技术,着重于为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和接入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着力于加快培养与地方医学事业相适应、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的步伐。加强医学影像技术重点专业建设,科学制订建设方案、切实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稳步推进项目建设,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有效、出色地完成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

二、建设目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2003年经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批准招生以来,一直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多年以来,为地方基层医疗事业培养了上千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医务工作者。

秉承“立德、敬业、勤学、善作”的校训,坚持“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彰显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使本专业成为我省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该专业的建设目标。

三、具体实施与成效

为了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项目管理规划,分别从项目责任制、校企合作制、教学体系建设制、师资队伍建设制、社会服务建设制和第三方评价制六个方面完成我校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

1.项目责任制

要求严格按照“省示范”建设标准严格执行,成立从学院到系部教研室的各级分工责任划分,实施项目责任落实制度。党政办公室负责指导建设工作;教务处、系办公室和系部专业教研室负责完成全程实施细则;信息中心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平台提供和保障;附属医院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机制的完成;成立监督处,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国有资产处和计划财务处等小组负责项目所有招标和采购,且所有招标和采购都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流程办理。

2.校企合作制

逐步完善和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大与企业和医院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和医院的实际人才需求,建设校企联动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精细化校企联动管理运营机制。在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与川渝等多地大型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41个。

根据校企合作,了解、分析和总结得出了人才需求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改善了现有实践条件[2]。实践条件即为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根据办学规模和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实践条件提出新的要求。通过与各大实习医院签约,在制度上保证学生实习顺利进行。与成都市众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已向我校捐赠CT机一台,改善了实训条件,进一步的合作正在洽谈之中。与达县人民医院合作,建成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县人民医院共建影像实训中心[3][4],以供教学使用。学校还通过招标、采购建成相关医学实验室10余个,包括X光机室、CT检查室、心电室、B超室等。

3.教学体系建设制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重点专业建设的坚定基石。根据医学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中现代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科学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5]。对现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科学重构。要求考虑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服务面向群体三个因素。人才培养,即为本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不能盲目提高标准,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研究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培养现今高科技环境下高职业素养和高技术的社会需求的影像学人才;服务面向群体,现今为高服务意识社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容忽视,要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而言,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和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专业实验室课外向学生开放,并安排学生周末到签约医院进行周末见习。

邀请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等参与制定和完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建设等,促进专业建设,推进教学过程改革。

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下,以信息化网络资源为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资源库,加强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传统的纸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和媒体素材等数字化。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共享教学资源。

4.师资队伍建设制

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和学术素养对该专业的建设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具有行业气质和专业素养的专业带头人能广泛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式、准确分析当前的行业现状、清晰决策行业发展方向,能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起到引领作用,能为专业团队的搭建合理分配和协调资源。因此,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但有理论教学的素质,还有实践操作教学的素质。对于学院的专职教师,一方面,采用定期派送老师到师资培训基地、实习、实训单位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

5.社会服务建设制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村镇医疗资源配备严重不足,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川东卫生人才的培养地和聚集地,要积极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主要通过基层影像从业人员培训、对口支援和送医送药下乡支援三种方式进行社会服务。

一定程度上,影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院核心的诊疗辅助技术。基层医院影像工作人员的培养,仍然延续着传统以老带新的模式,缺乏对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认识[6]。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服务地方,为区域内影像工作人员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条件。因此,为了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诊疗技术,医学影像系与达川区人民医院联合举办“基层影像从业人员培训班”,参训人数达2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社会、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教师与学生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宣讲,现场诊疗,免费送药服务,反响强烈,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扬。

6.第三方评价制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形势和生源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采用合理的评价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提高专业建设成效评价公信力的方法。建立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学生、家长的沟通及反馈渠道,及时做好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根据调查与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形成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变化之间的动态反馈和校正机制。为此,学院引入麦可思公司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价。

四、结语

本文针对医学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提出规划建设框架,根据规划采用六种制度推进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几年建设,深化了校院合作体制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针,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需求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道德、从业人员素养、社会公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自建、共建、合作的方式,建成了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实训环境,稳固和扩大了实训、实习基地。通过各种努力,已基本建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的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振斌.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与内涵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4):27-29.

[2]苏晓杰.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医学检验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90-92.

[3]曾庆仁,张顺科,孙科柱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2011,11(23):4736-4738.

[4]冯文莉,尹一兵,翁亚光等.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2008,7(5):480-481.

[5]李继龙,张宏斌,马爱红等.浅谈基层医院现代临床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0):2-3.

[6]林雷,陈蓉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思考和实践[J].医学与社会,2009,22(1):64-70.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序号19)。

作者:龚远林 王健 曾吉祥

CT室专职岗位职业素质论文 篇2:

校院一体共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校企(院)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通过校院合作共育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双师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校院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卫生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卫生事业服务,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特点 [1] 。我校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试点,校院共育人才,共建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2] 。

1.2 “诊技并重、校院一体、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2.1 诊技并重

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医学影像检查技能和医学影像诊断技能同等重要进行培养,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1.2.2 校院一体

是指学校与附属医院以共同培养人才为主体,校院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展学术科研等,创新并完善“校院一体”共育共建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能有序有效进行。

1.2.3 分段共育

是指学校与附属医院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三年专科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培养。

第一阶段(第1、2学期):以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必要的医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邀请行业一线专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职业情感。

第二阶段(第3、4学期):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岗位能力与素养,重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岗位核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能和医学影像诊断技能。

第三阶段(第5、6学期):依托实习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强化其职业岗位能力与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与胜任力,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技能。

2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2.1 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专家共同对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习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形成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职业技术课程群和职业拓展课程群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2.2 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以医学影像技术岗位能力为依据,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岗位胜任力。在《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2.3 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这已基本形成共识 [3]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 “两类三级”师资培养机制,构建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主的三级教师梯队。专职教师均在附属医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兼职教师均来自医院影像科业务骨干,有效保障了“诊技并重、校院一体、分段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4 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电子电路实训室、影像设备实训室、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胃肠造影实训室、CT实训室、超声实训室及暗室技术等校内实训室,学校与有条件的医院在医院内共建了医学影像技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CT实训室及MRI实训室,能很好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临床岗位工作能力培养。

2.5 建设保障制度

为保障“诊技并重、校院一体、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我校与共建医院共同制定了包括《校院合作运行管理制度》《共建实训室运行管理制度》、《兼职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各主体职责和分工,有效提升了运行效率。

3 人才培养质量成绩

3.1 学生能力提升,就业形势良好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实训、素质培养,使学生顺利达成培养目标,首届毕业生均以合格的成绩顺利毕业,就业率高达94.84%,毕业生就职岗位为各级医院影像科室及放疗科室等,专业对口率达91.61%,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明显高于本区域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

3.2 学生满意度高,社会评价好

通过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与服务总体满意度达82.65%。对首届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回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的满意度达89.4%。所有用人单位都给予我校毕业生高度评价,表示所有毕业生一毕业就可以完全胜任相应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发展潜力巨大。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探索实践“诊技并重、校院一体、分段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了专业快速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赵汉芬.医学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医教结合、校院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4):15-17.

[2]封翠霞.创新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年,2012(24):61-62.

[3]朱雪梅.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4):59-60.

作者:肖智勇

CT室专职岗位职业素质论文 篇3:

溪洛渡电厂: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领跑人才成长

溪洛渡水电站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3860兆瓦(左、右岸各9台770兆瓦机组),年发电量571.2-640.6亿千瓦时。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接壤的金沙江峡谷段,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拦沙、防洪和改善下游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电站。工程于2005年底开工建设,2013年7月首批机组发电,计划于2014年底竣工。

溪洛渡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溪洛渡电厂)筹建于2009年4月,2012年11月正式成立,负责溪洛渡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力生产和成本控制单位。自筹建起,溪洛渡电厂按照长江电力确定的“强化电站责任、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精益管理、创建国际一流”的电力生产管理总体思路,以“创建国际一流水电厂”为愿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采取超常规培养方式加速青年员工快速成才,保障了电站高强度接机对人才的批量需求。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

电力生产筹备与高强度接机发电的严峻形势

溪洛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出线电压等级最高、总装机容量名列前茅的特大型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电力生产筹建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条件艰苦,其全部18台77万千瓦机组的投产均集中在12个月内完成,强度之高、难度之大,史无前例。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机组投产速度、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等诸多难题,是溪洛渡电厂面临的现实考验,也对电力生产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电力技术人才培养是知识与经验的组合,需要较长的实践锻炼,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般至少需要4-5年的培养才能成长为成熟的技术人才。2011年到2013年,溪洛渡电厂3年内新增人员500余人,且大多数员工工作时间不足5年,占员工总数的75%,工作时间不满3年的新员工也超过半数。面对青年员工比例大、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的人力资源现状,加大培养力度,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现实意义。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的内涵

面对高强度接机发电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溪洛渡电厂以“人才强企”为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电厂生产管理方式、地域特点和人员招聘进度等因素,紧密结合电厂筹建、接机发电、运行管理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在系统总结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加速人才培养。超常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的范围和比例超出常规。溪洛渡电厂员工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0岁、工作经验严重缺乏,人才培养涉及全厂所有专业、各个岗位层级,培养对象涵盖电厂几乎所有员工,员工参训比例接近100%,很多人既是师傅也是徒弟。

二是人才培养的周期和力度超出常规。大多数员工从到岗到接机发电的培养时间不足两年,短时间内就要将其打造成一支作风优良、技能突出、善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人才培养的周期和力度超出常规。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多样超出常规。面对人才培养的紧迫形势,需要建立起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面授、岗位实践、技术比武、网上学习以及导师带徒等多种培训方式,强化人才培养过程控制,着力建设技术技能型、骨干型、专家型三支人才队伍,促进团队整体技术与技能的提升。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规划

溪洛渡电厂的人才培养规划以服务电厂战略目标为立足点和依托,将培训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重点抓好高质量的生产技能人员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和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大力开展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培训项目,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员工培训开发体系;优化岗位管理,建立注重实绩、逐级培养、梯次推进的人才考评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持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探索有效的激励方式,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在“十二五”期间内,实现全员技能达标、持证上岗,每个专业面至少有1-3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关键岗位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健全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规范管理,全面建立培训管理基础体系

1)制度体系:溪洛渡电厂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涵盖了人才的选用、培养和激励的全过程,通过对人才开发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溪洛渡电厂制定出台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员工培训管理办法》以及《员工外派培训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编制了《生产作业人员技能标准与岗位培训大纲》,规范了员工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考核、培训经费管理等标准和流程,为全厂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组织体系:为规范培训管理工作,落实培训管理工作责任,结合大规模、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的工作需要,溪洛渡电厂成立了培训组织体系,由厂长直接领导和协调,从专职培训管理人员辐射扩散到各部门、分部的兼职培训人员,形成归口管理、层层落实、覆盖全员的管理格局,为溪洛渡电厂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组织支持。

3)师资体系: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是溪洛渡电厂师资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溪洛渡电厂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基石。为规范内部培训师选拔及管理工作,溪洛渡电厂研究出台了《导师带徒活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科学的考评手段选拔建立起覆盖各专业的内部培训师、专业技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的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帮助员工有效提高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水平。

4)课程体系:溪洛渡电厂结合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设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依据《生产作业人员技能标准与岗位培训大纲》,逐步推进内部课程体系的开发,形成了一批现场操作录像片、技能培训教材、专业题库、音像培训教学片等多种形式的标准化课件和题库,覆盖生产作业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并利用公司网络学习平台和电厂网站等载体,实现内部课程的资源共享,巩固了培训效果,促进了集体学习氛围的形成。

强化落实,有效打造内部培训运转模式

1)规范的培训管理机制。员工培训工作以“依靠内部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注重实践技能、逐步提高水平、最终一专多能”的原则,以“服务于电力生产和员工自身发展,着力打造电站营运、设备维修、技术创新、队伍建设、标准制定五项核心能力”为目标,指导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覆盖”的管理方式有序开展工作,形成定期信息报送、沟通反馈、台账报表等管理长效机制。

2)畅通的联系协调机制。分年度制定贴近实际的培训工作计划,并将年度培训计划细化分解为月度培训计划。为保证培训参训率,又不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电厂将培训活动主要安排在业余时间,紧抓教育培训、岗位培养、实践锻炼等关键环节,通过集中授课、技能竞赛、员工自学等形式,按计划组织实施培训项目,重点强化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参训率、效果的“五落实”,电厂统一负责通用型培训,各部门负责技术技能培训,形成畅通的联系和协调机制。

3)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培训月报、台账抽查、专项汇报等形式监督培训执行情况,每半年开展培训检查与反馈,实现了“培训台账网上实时更新、员工培训报告上网共享、培训计划与费用执行专人跟踪”的监督考核方式,并将培训执行、检查情况纳入月度、年度绩效考核,有力促进了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加强了培训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

各专所长,深化应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

在借鉴三峡电厂等国内外大型电站运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设备管理为主线、以专业设备主任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成立5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和10个专业组,明确了设备管理主任与专业分部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设备管理主任在工程建设、设备接管、运行维护以及设备检修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设备主任全面负责技术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和贯彻执行,将技术管理工作贯穿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参与设备选型设计、关键设备的联合开发、项目监理和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维修部门负责编制施工方案、现场记录、检修报告,维修人员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备的检修维护。技术层与作业层分工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不仅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强化了技术管理的力度,而且拓宽了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促进了专家型人才的提升成长。

通过机组调试投产、运行维护和首轮岁修工作,证明创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加贴近电站实际需要,设备管理主体与责任更加清晰,技术管理与作业管理结合更加紧密,设备安全运行水平和检修质量进一步提高。

注重引导,逐步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措施

1)文化引领,强化员工队伍作风建设。结合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溪洛渡电厂不断加大员工思想作风建设力度,为电力生产筹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理念指导和精神动力。通过溪洛渡精神大讨论、主题征文、组织演讲等方式,努力培育员工树立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以搭建广阔的事业平台和良性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依托,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电厂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2)关爱员工,加大激励保障力度。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竞聘、选聘、电力生产支援等方式分层次、有重点地补充不同层次的人员,在工作中委以重任,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以“需要层次论”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对在电力生产筹备、接机发电、首轮岁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加大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热情;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方式,降低了工作强度,确保员工身心健康,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做好生产、办公、食宿、交通等相关资源保障措施,推进“员工健身房”“员工阅览室”“爱心哺乳房”等各种后勤服务设施,创造一个有利于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智模式培养和提高的环境,使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达标,加快高质量的生产技能人员队伍成长

面对投产发电的严峻形势,结合生产作业岗位员工普遍缺乏工作经验的特点,溪洛渡电厂探索出一条“通用型培训与专项培训互补、安全培训与标准宣贯并重、导师带徒与实战练兵相结合、最终全员技能达标上岗”的生产技能型员工培养模式。

针对生产作业岗位员工,溪洛渡电厂采用统一组织通用型培训与部门针对性专项培训相结合,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套餐”,全面开展高强度的岗位技能培训。电厂通过统一组织开展“走进溪洛渡”专家讲坛、工程实战课堂、设备专题讲座、运行管理技术交流、科技创新讲座、应急预案演练等培训活动,使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对基本技能素质的需求,促进电厂学习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员工所在部门结合岗位工作实际,通过桌面演练、“模拟工单”演练、模拟事故案例分析、“动手大练兵”、反事故演习、设备缺陷学习、技能竞赛等高强度专项培训,有效提升运行人员的巡检、操作、发受令、事故处理、应急响应能力和设备检修人员对所辖设备的巡检、故障处理、缺陷消除等业务技能。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素质,是溪洛渡电厂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结合青年员工比例大和参与工程建设的特点,加大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力度,并结合施工安装现场实际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培训、安全警示教育、安全规程考试、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员工现场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得到提升。同时,组织青年员工参与编制各类技术、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员工对标准化管理思想的理解和体系文件的认知;加强作业与技术标准的宣贯,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岗位工作标准,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形成遵章作业的工作习惯。同时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相关作业标准,有效解决了青年员工实战经验不足的状况,为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为加快青年员工成长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的技术技能优势,根据青年员工专业和技能特点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自电厂筹建以来累计结成407对师徒,并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师徒加以激励。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青年员工制定培养计划,在工作实践中带领青年员工快速提升技能。通过导师在实践中的传帮带作用,加上难得的参建学习平台,青年员工提前掌握了相关专业技术,熟悉了新设备性能,提高了设备的管理能力,在实战中锻炼成才,同时减少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培训成本。

为保障圆满完成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针对电厂人力资源实际特点,溪洛渡电厂于2012年初启动员工岗位技能达标活动。按《溪洛渡电厂筹建处员工技能达标总体方案》总体要求,组织各生产部门对作业岗位人员分层、分级编制《生产作业人员岗位技能标准与培训大纲》,明确全厂205个生产岗位技能标准,使生产岗位员工技能培训、考核、岗级水平认定等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印发了《溪洛渡电厂筹建处生产作业岗位人员技能达标认定方案》,明确了认定范围、认定时间、认定程序等,进一步规范了员工岗位达标认定与管理工作;结合接机发电需要和岗位定员,按照电力生产所需岗位结构进行定岗对标培养,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培养体系,采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培训计划和“专家课题、实践课堂、考问讲解、技能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开展系统全面的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水平;分层次、分批次逐步落实员工岗位技能达标考核工作,以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模拟演练等形式,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分类考核,全面检验员工技能水平。截至2013年5月底,在高强度接机发电工作全面开展之前,362名生产作业人员全部达标上岗。

实践锻炼,推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

为促进优秀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提升计划,加强设备诊断分析能力、运行维护检修能力、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3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效推动了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建管结合”的先进理念,选派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设计、招标、制造、验收、安装、监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参建平台熟悉工程信息、协助做好安装质量控制的同时,明确现场实践学习的培训目标,学习、掌握相关安装工艺和标准,促进员工拓展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设备管理核心技术,带动本专业人员在实际岗位中锻炼提高。根据机电设备安装进度,溪洛渡电厂适时选派生产技术人员256人次参加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参与面涵盖了电厂全部工种,在接机发电期间,保持每台机组120人左右的规模参与机组调试和试运行工作。结合电站设备设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及时提出对8号机组转轮出现贯穿性裂纹、出线竖井渗漏以及10号机组发电机中性点CT型号不符等748项切实可行的设备制造或安装改进建议,掌握了缺陷处理方法、加工工艺以及处理结果评估方法,为今后开展设备诊断性检修做好了技术准备。

为系统学习兄弟单位大型电站和巨型机组的运行管理经验,溪洛渡电厂充分利用公司技术管理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合理制定人员跟班学习计划。结合电力生产筹建工作进度共先后派出近80名技术骨干赴三峡电厂、检修厂、向家坝电厂等单位进行跟班学习,全面学习了解先进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有效提升技术骨干的设备维护检修与运行管理能力,为探索溪洛渡电厂生产技术管理体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组织技术骨干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针对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施工难度大、机组安装节奏快、设备接管强度高、运行调度关系复杂的特点,溪洛渡电厂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工作组,由技术专家带领核心技术骨干积极推进电站投产初期厂用电运行方式研究、右岸电站孤岛运行方式研究等重点技术攻关和专题研究工作,优化设备控制流程,制订运行策略和风险防范预案,以增强高强度接机发电的运行管理能力。技术骨干在参与重点技术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技术资料和先进管理经验,研究电站安全风险及其对策,增进了对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认识,提高了技术研发能力。

任人唯贤,加强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培育

为适应公司发展和溪洛渡电厂生产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合理梯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溪洛渡电厂在精心选拔培养骨干员工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专家和领军人才。

溪洛渡电厂依托“以设备管理为主线”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优化管理职责和组织机构设计,创建技术和管理“双通道”,引导和激励员工专注于某项专业技术领域,拓宽了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库,通过安排参加各类技术交流会议、设计联络、招评标、合同谈判、机电安装监理等工作,在协助做好工程质量控制的同时,为其提供参与学习交流、技术决策、专业咨询、项目管理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优先安排各类内外部培训、技术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推荐技术专家到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兼任有关职务,促进其开阔眼界、掌握新的信息和技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扩大技术专家的行业影响力。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在孤岛运行方式、外送通道运行方式转换策略研究、圆筒阀运行风险分析及预控等重大技术课题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逐步在电站运行管理中得到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技术专家的快速成长。

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取得的效果

经受了高强度接机、运行维护和岁修工作的检验

从2013年6月溪洛渡电厂首台机组启动有水调试,到12月第12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溪洛渡电厂半年内圆满完成了接管12台机组的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创造了单月投产容量突破300万千瓦的世界新纪录,累计发电100亿千瓦时,保持并形成了新投产机组运行“零非停”的良好态势,2013年度投产超百日的7台机组全部实现“首稳百日”,9台机组高标准通过并网安评,首轮岁修有序推进,经受住了史无前例的高强度接机发电、运行维护和岁修工作的考验。

推进了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促进了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通过构建与实施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溪洛渡电厂在短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技能突出、善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不仅满足了现阶段的人才需求,还有效地进行了金沙江水电建设的电力人才储备。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部分2012年入厂员工已成长为机组调试和设备运行维护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工作负责人,快速成长为电力生产的中坚力量,为高强度接机发电和安全稳定运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收获了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

溪洛渡电厂通过针对性的开展各类专项培训学习、技术交流、应急预案演练等培训活动,有效推动了自主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开展,促进了电站运行管理核心能力的形成。2012-2013年,溪洛渡电厂组织技术专家和青年骨干对19项专业技术课题进行攻关,已超额完成23项(含新增项目),获得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便携式综合调试工作台等30项国家授权专利,在国家核心期刊以上杂志上发表技术论文50篇,2项技术革新获三峡集团科技创新三等奖,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溪洛渡电厂超常规人才批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不仅缩短了电力生产人才培养周期,保障了自身高强度接机发电对成熟电力生产技术与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为国内外新投产大型水电站的人才批量培养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作者罗曼系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溪洛渡电厂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主任师;关杰林系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溪洛渡电厂厂长;乔峰系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才开发主管)

作者:罗曼?关杰林?乔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ERP系统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USB接口电子巡更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