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下中职教育论文

2022-04-2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活动设计下中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亲职教育”(parenteducation)包含着“父职教育”(fatherhoodeducation)和“母职教育”(motherhoodeducation)。

活动设计下中职教育论文 篇1:

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

【摘 要】本文分析學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培养中未受应有重视、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论述具体的措施:主动对接,提高亲职游戏课堂的靶向性;任务驱动,设计游戏方案;小组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组织与实施游戏,指导与观察并重;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游戏设计与指导水平。

【关键词】社区教育  亲职教育课堂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对游戏活动的支持和引导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这一要求也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指导思想。同时,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提出和推行,幼儿教师的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在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这给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培养未受应有重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较多地关注了学前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等与教师资格考试相关较多的理论课程,重视学生音乐、美术等艺术素养的培养,但是对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首先,未开设专业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课程。培养计划中的幼儿游戏活动类课程要么偏重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及其分类,要么仅关注不同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即便是偏重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也基本都是关注幼儿游戏种类和特点的介绍,真正指导的内容仍然偏少且单调。从评价方式来看,当前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即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忽视了“学与用”的关系。总体考察,关于幼儿游戏设计的内容很单薄。市场上幼儿游戏类教材也是如此。

其次,游戏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足,实践环节薄弱。“学前教育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落脚在实践的一门课。实践需要游戏资源,学生需要看到或者身处真实的游戏场景进而去观察、分析、评价、反思幼儿游戏及其设计与指导策略,但目前游戏课程所需的幼儿园游戏视频资料极难找到,这对学生的游戏观察、评价、反思、设计能力发展非常不利。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培养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学和幼儿园实习为主体模式,其他培养方式缺位,最为典型的是没有关注并开发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作为社区教育服务对象之一的幼儿家长,有着非常迫切的学习家庭教育方法的需求。而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优化或提升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亲职教育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内容和形式补充,并提升社区教育的范围和效果。

社区亲职教育课堂不仅可以作为对社区内家长实施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绝佳的实践场所。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具有其他平台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二、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的意义

(一)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路径体系。常见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幼儿园实习以及其他幼教机构的实践,但却少有将社区亲职教育课堂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实践的平台。如前文所述,这是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社区亲职教育课堂有着学校教育、幼儿园实习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社区亲职教育课堂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实践对象,且对象来源广泛,亲职需求种类多,对学生的挑战更大;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课堂中比在幼儿园实习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主导、统筹的范围更大,需要学生调动的各种能力更多。

(二)实践、检验并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必修课。在通常的教学中,该门课程的学习分为两部分,一是游戏理论的学习,二是游戏课程的实践练习。其中,理论学习占了很大比重,而能提升学生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能力的实践环节占的比重不足,即使实践也是在模拟课堂中,学生对着由学生扮演的幼儿进行模拟游戏实践,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和开设的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能力。学生游戏实践能力低的原因在于,学生进入幼儿园和幼儿接触的机会不多,即使经过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入学第二学期)和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实习(入学第四学期),学生能真正将游戏理论应用于游戏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加之目前各幼儿园游戏活动等开展得还不够完善,因此,即使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仍出现不会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和指导幼儿游戏的情况。

一方面,幼儿家长有学习与子女游戏的方法和策略的需求,社区缺乏专门的力量进行亲职教育;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途径偏窄,在实践中接触幼儿及其家长的机会少。因此,怎么将二者的潜在需求对接、融合起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家长的双向成长,已成为当前学前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极有价值又不容回避的课题。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角度,我们设想通过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和社区亲职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拓展学前教育的实践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社区亲职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学前专业教师成为学生实践的指导者,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补足学生的短板,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充实了社区亲职教育的实施队伍,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与幼儿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

(三)通過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引导学生成为社区亲职教育游戏课堂的主导者。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教育,通过靶向性培训,使每一位父母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称课题组)对北海市3~6岁幼儿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的调查发现,北海市93.4%的3~6岁幼儿家长对亲职教育有培训需求,且需求强烈;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涉及范围较大,其中“如何与孩子游戏、互动”需求量达到74.4%。但调查发现,亲职教育在该地区发展水平还很低,表现在亲职教育的主导者大多以幼儿园、早教中心为主,非常态化的多,常态化的少;活动形式以散为特点,活动内容的靶向性不强,效果不明显。亲职教育呈现碎片化、个人化、临时性、重经验轻理论、重知识传递轻理念更新等特点,家长对已参加过的亲职教育活动满意度不高。影响亲职教育实施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政府主导层面的自上而下的可操作的亲职教育体系。课题组在对北海各个社区工作人员的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环节薄弱,社区管理层有提高社区内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愿望,但由于社区工作人员自身家庭教育理论不足、经费缺乏、途径短少、专业的亲职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者紧缺等原因,造成“有心无力”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专业的亲职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者是目前摆脱这种困境的切实可行的方式之一。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功能之一,“立足地方,服务社区,探索特色办学之路”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高校有着校外教育机构不可比拟的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如果高校的教育资源深入社区的亲职教育,已经接受过近两年学前理论学习的学生进入社区亲职教育课堂,作为游戏课堂的主导者,将促进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开辟和效果的提升。例如,北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生与北海市银湾社区联合对该社区内3~6岁幼儿家长进行亲职教育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三、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的实践

我们大胆探索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区亲职教育课堂无缝衔接起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

(一)主动对接,提高亲职游戏课堂的靶向性。亲职教育的靶向性直接影响亲职教育实施的效果。亲职教育的靶向性即亲职教育的实施必须对准家长的实际需求,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明确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形式,设计和优化活动方案。“亲职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充分倾听父母的心声,并且能够满足父母的需要为最高指导原则。”因此,课题组主动对接社区,通过量化的《北海市3—6岁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问卷和质性的访谈,掌握家长的亲职需求,从而确定亲职游戏课堂的内容、达到的目标、开展的方式、举办时间以及影响家长参加亲职课堂的影响因素。

(二)任务驱动,设计游戏方案;小组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根据家长需求,结合《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游戏的主题和类型,划分亲职游戏小组,并由学生小组主动对接由家长和幼儿组成的亲职游戏小组。

根据对接的亲职游戏小组的家长需求,设定任务。遵循从“导入任务,分析幼儿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及家长亲职需求”到“组内合作,头脑风暴,确定游戏主题、类型,设计游戏方案”路线,初步形成本小组的游戏活动方案。

小组间根据每个小组关于游戏活动方案的设计背景、依据、主题、目标和具体的活动方案展开游戏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教育性、成效性讨论,最终确定游戏活动方案。

(三)组织与实施游戏,指导与观察并重。游戏方案的设计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游戏方案是否可行、科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同时,学生的游戏指导能力也只能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得以提高。学生对游戏指导的最高原则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体现在作为指导者的学生和被指导者的家长都要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与想象进行游戏。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指导者一定要把握好游戏的介入时机和介入策略进行指导,合适的介入时机和策略离不开指导者对游戏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游戏观察对了解游戏中幼儿游戏行为和游戏状态、亲子互动、游戏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等至关重要。同时,观察并记录游戏行为对后续游戏的开展至关重要,记录采用描述法和取样法,每一小组在活动结束之后将游戏过程比较详细地描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评价环节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游戏设计与指导水平。“评价,指的是评定价值,是价值判断,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定某一人、事、物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实际上是在评定一人、事、物对于某一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亲职游戏过程的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对亲职游戏课堂的评价以小组自评、家长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小组自评即组内学生对自己游戏开展全过程进行持续的记录、评价、反思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家长评价在游戏活动之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评价量表,收集家长对亲职游戏课程的活动品质、内容、安排和组织等方面的评价。

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结合家长评价信息,对亲职游戏课堂进行多元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游戏实践能力。

四、成效

(一)推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及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已不能满足需求。基于学生规模大、实习基地和实习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更多地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即学生对着学生扮演的幼儿进行实践锻炼,这种脱离了真实教育对象的实践使得学生与幼儿的沟通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活动设计能力、游戏指导能力等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同时,教师也因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量的增加,进入幼儿园次数少,远离幼儿研究幼儿教育知识,存在“脱离学前做学前”的现象。

在社区亲职游戏课堂中,教师并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相反,教师一直作为指导者、统筹者、观察者、评价者、研究者等角色参与其中,这不仅夯实了他们急需的学前一线信息,也满足了他们的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需要,从而为实践课程建设夯实了基础;同时,亲职游戏课堂拓宽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堂,推动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发展。

(二)丰富了学生的岗位知识和技能体系。学生从游戏的设计、实施到评价与反思的全过程,都需要研究自己的游戏对象。这种基于真实情景的实践课堂,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需要学生熟悉与家长沟通的策略,优化自己的游戏理论,激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这对他们丰富岗位知识和建构技能体系是个很大的提升。

(三)促进亲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目前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教育资源短缺、师资短缺、课程靶向性不强等,家长对亲职教育了解不够,社区成员对亲职教育的成效不信任。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有助于推进社区亲职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亲职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端正养育态度、深化养育认知、提高教育技能。

(四)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院校与社区的合作,营造互助双赢的局面。社区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结合不仅给社区教育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育儿知识、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支持,也给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机会、教学素材积累的机会和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使高校在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提升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建构适宜的专业课程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建立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反思

依托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能力为高校学前教育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的幼儿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社区亲职教育课堂开展之路道阻且长,政府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社区的配合、家长的参与、高校的服务意识四向合力,才能促使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高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校以更开放的视角、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更主动的态度寻求与社区居民的准确对接,将亲职教育做实、做好。

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游戏实践教学与社区的亲职教育结合起来,打破了高校教学科研的封闭性,满足了高校有迫切的服務愿望而找不到合适的途径、社区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而不得的期望,也缓解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环节较少的现状,构建了学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最终形成高校和社区教育合作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巢湖学院学报,2014(4)

[2]教育部等九部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Z].2016.6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4]吴小贻,曹亢.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社区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初步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5]林家兴.亲职教育的原理与实务(第二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56

[6]叶小红.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86

[7]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8]邹敏.我国城市社区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7)

(责编 黎 原)

作者:郭莉萍

活动设计下中职教育论文 篇2:

浅谈亲职教育在幼儿园中实施的建议

“亲职教育”(parent education)包含着“父职教育”(fatherhood education)和“母职教育”(motherhood education)。在幼儿园的亲职教育中的教育对象是父母,通常是由幼儿园的教师及管理层组织,藉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对幼儿父母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幼儿父母正确的教养知识技能,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与合作,以协助幼儿家长在幼儿学前期成为一位有效能的父母,完善幼儿学前期的教育。从亲职教育的概念可以了解到,亲职教育是对父母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可以说,“亲职教育是对为人父母或准父母施以一种专业教育,藉以培养他们教养子女的专业知能,以充实其扮演称职的现代父母的角色。”1在现在急剧变迁的社会文化形态中,80后、90后逐渐加入家长群体并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家长角色。新一代的家长群体的对教养知识的需求与重视,希望不断调整与充实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初为人父母或者一些不适应父母角色的个体更需外在资源来协助他们善尽为人父母的角色,可是现在更多为人父母者的工作占据了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而幼儿园的教育又迫切需要家园合作,因此为了有效地在幼儿园中实施亲职教育,幼儿园亲职教育的行动研究便由此衍生出来。

一、幼儿园实施亲职教育的目的

(一)为幼儿的父母提供一个有关子女身心发展需求的知识

人在不同的生长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在学前期也具有学前期的发展特点,幼儿园帮助父母了解当前幼儿普遍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父母正确观察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这是父母对自己孩子进行正确适当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纠正幼儿父母部分不当的教养方式

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中竞争激烈,父母所具有的工作压力与不稳定性相对较大等原因,愿意去专门花时间学习如何正确教养孩子的父母几乎寥寥,大多数父母通过模仿长辈或观察同辈中学习非专业的教养方式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这些教养方式无科学性依据甚至有些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因此,幼儿园经由适合现代父母的亲职教育提醒父母知悉不当的教养方式后果,导之以正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导父母学习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

父母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时,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达到教育效果的关键。不良的亲子沟通技巧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更会引发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与压力,更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四)协助父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心理行为学派的观点中认为,个体行为的形成是强化的结果,而在学前期的幼儿中,父母又是其行为规范形成最重要的增强者(reinforcer),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对幼儿适时、适量地增强子女的行为,也需要第三方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使父母了解个体行为塑造的历程、了解幼儿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而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五)协助父母教导幼儿提高成就、发展潜能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表现优秀,潜能能够被开发。但是横观同龄幼儿中,总是有的孩子成就高,有的则规则低下,这些其实都是事关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问题。如何指导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孩子的潜能,并且发展潜能提高孩子的成就感,也是亲职教育的一个目的。

(六)帮助特殊障碍幼儿的父母克服教养困境

幼儿园亲职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发现有行为异常或者是特殊障碍的幼儿父母进行诊断并鉴别子女状况,并或者适当的关照或者诊疗。像脑瘫、自闭症、过动性、攻击性等幼儿有不同的身心障碍与个人需求,经过幼儿园的个别亲职教育,可以帮助这些行动异常或特殊障碍的父母克服教养的困境,以免父母心灰意冷或任其发展而加重子女不健康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亲职教育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内容的制定应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1、科学性

首先,幼儿园亲职教育活动的举办目标是符合国家下发的各项文件要求的,是在大目标下制定活动的小目标。其次,亲职教育的实施应有适当的理论作为基础,在理论的整体指导下进行亲职教育,这样有助于发挥亲职教育活动的效果。根据研究(Barber,1992) “不同理论取向的亲职教育方案的实施成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2因此,可以选择自己的理论取向来组织亲职教育活动。

2、实用性

家长父母在亲职教育活动内容需求方面,对内容的实用性要求很高,家长父母是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幼儿家长父母这一个群体同时扮演着很多角色,他们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同时还扮演着子女和职员的角色,生活压力负担和时间的分配紧凑是不亚于任何一个群体的。因此活动展开的频率和时间分配方面要参考家长父母群体的特点,内容分享的方式也要符合家长父母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亲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内容的制定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二)组织方式多样化与组织规模低结构

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很多种,大体分为个别与团体的方式。常见的团体方式有:大型演讲与讲座、座谈会与亲子活动等,但是有专家学者对这些方式的实施成效颇为质疑。“坊间及一般学校机构经常采用集会式演讲,参加者少者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主讲人不仅难以了解参加者的需要,而且参加的家长之间,以及主讲人与家长之间也缺乏双向沟通与情感交流。”3为了提高亲职教育的实施效果,采用低结构化的团体组织的方式,可以增强亲职教育的互动性;采用多种方式实施亲职教育,提高亲职教育的效果。

(三)服务对象的特点

在举办亲职教育活动的时候,确定亲职教育的服务对象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作为家长父母这个群体所具有的多异性的特点,要确定活动所服务的对象是一般性家长父母群体还是特殊性家长父母群体,另一个则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具有的特有的特点。

三、我国幼儿园亲职教育行动展开的建议

(一)幼儿园亲职教育参与家园共育工作中

纵观现在幼儿园亲职教育的发展,家园共育这个主题受到广大幼儿园的关注与重视,家园共育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亲职教育的提出明确了家园共育中不仅要教父母怎样教养孩子,同时还要教父母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将亲职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家园共育的活动,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融入家园共育的活动中,是有助于家园共育活动的完善与发展的。

(二)传统家长集体活动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集体家长模式特点是单相交流、缺少互动,大多以家长会的形式展开,家长父母只能从单一的“听”中去接受消息,无法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有时候家长会的召开完毕家长回家会限制幼儿的某项行动,导致有些幼儿紧张家长会的召开。由于亲职教育这一概念被提出,集体性的家长活动举办方式也开始进行多样化的实践研究,如何对家长进行教育、要教家长什么也是亲职教育的研究内容,家长父母从机构中获得知识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家长会,而传统的家长会模式也可以在亲职教育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中不断优化改进。

(三)幼儿园亲职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是亲职教育在幼儿园中实施的主要力量。为了提高亲职教育在幼儿园中实施起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亲职教育活动的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过程,都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从师范生的教育做起,初步学习亲职教育理论,到幼儿园教师关于亲职教育进行相关的培训,再到幼儿园教师对于亲职教育活动的教研与实践研究,建立一个完整的师资力量培养路线,在理解亲职教育的基础上促进亲职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发展。总之,建立一支专业的亲职教育师资力量的队伍,是促进与完善幼儿园亲职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父母参与幼儿园的亲职教育活动需国家推动

为了建立坚强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比照美国将父母参加学校活动予以立法规范的做法,在我国首先需要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推动。支持亲职教育机构的建立,宣传亲职教育的知识,鼓励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充分合作,不再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须将学校与家长合作的情形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五)提升幼儿园亲职教育专业水准

从大陆亲职教育的研究发展概况来看,大部分学者对“亲职教育”这一概念只是略有耳闻,甚至从未听闻,亲职教育的有关学术与实践研究仍需要加强,同时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适合现在国情的亲职教育与子女教养模式或技巧及策略的研究亦颇为重要。另外,亲职教育专业团体仍赖有心人士加以推动,配合国家政策在物质上提供各种支持。

(六)整合亲职教育资源

就目前大陆亲职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亲职教育并未从家园共育的活动中独立出来,各地并无独立的亲职教育机构,更不用提相关的资源利用整合情况。可以结合学校机构的工作,设立亲职教育与资源中心,统合亲职教育的推广活动。此外,与卫生、医疗、警政、司法等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颇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郭静晃.亲职教育——理论与实务[M].台湾:扬智.2010

[2]林家兴.亲职教育的原理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七版).2005.

[3]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连生.亲职教育:理论与应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

[5]钟思嘉.亲职教育[M].台北:桂冠.2004

[6]吴嫦娥.亲职教育活动设计实务手册[M].台北:张老师文化.1998

[7]田栋天.我国学前儿童亲职教育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8]谢娜.美国亲职教育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

[9]Banard,B.(1991).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parenting programs. In Office for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ED.),Parent training is prevention. Washi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0]郭静晃.亲职教育——理论与实务[M].台湾:扬智.2010

[11]Banard,B.(1991).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parenting programs. In Office for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ED.),Parent training is prevention. Washi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2]林家兴.亲职教育的原理与实务(第二版)[M].台湾:心理出版社.2010

作者:赵芷艺

活动设计下中职教育论文 篇3:

论校企同创共建中职生创新成才之路

摘 要:文章阐述了“校企合作视野下中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等。中职学校要开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活动,实施以职业创新能力考核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活动,构建以职业为导向提升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探索校企合作优势下促进中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实践

在国际上,创新教育诞生于美国,“创新工程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的名著《应用想象力》的出版,象征着创新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诞生。创新活动课程、学科创新性教学和校外科技活动都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美国与日本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美日两国具有完备成熟的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公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国力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学者H·A·帕索乌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有效思维与运用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创新课程,美国各州和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整个课程设置的体系较灵活,力求面广点深、以博促专,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其创新教材编写偏向生活化、生产化,引导学生直接看到知识的运用价值,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运用方向。日本中等职业学校除了设立众多选修课外,课程设计非常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各专业都设置專题创新制作课程,学生可充分发挥专长与创新意识,选择一个专题在三年级时进行制作,并于毕业时将创作成功的作品进行展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可见,职业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早期主要是出现在本科院校。随着国家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中高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创新技能应用型,所以其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根据客观规律和社会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在前人或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绩的能力。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点与世界各国有较大的区别,很难找到借鉴和成功经验作为参考。

现就校企合作理念下中职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如下:一方面,国家现有课程实施纲要对中职实施创新教育仅提出了原则和纲要性要求,缺少具体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模式借鉴,使中职创新教育实施、活动开展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而现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学校大都借鉴创造学教育理念,仅仅通过开设创新拓展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脱离了中职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导向。大部分学校对中职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活动设计、资源开发、策略指导、评价导向认识不到位、不深刻、不做深入研究,最终导致中职创新教育停留在流于形式的课堂中。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决策、课程编制、教学评价等教育过程,向学校提供指导人员,承担工作场所中学生的教育任务,这种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但是,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下,大部分学校处于将企业优势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整合的层面,借校企合作优势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仍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没有进行指导性和操作性研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校企合作视野下中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是在校企合作视野下对中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需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因此,校企合作与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质上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本课题遵循职校、企业、社会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就业和岗位需求”导向,确定校企合作视野下中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导向如下:企业创新实践职场活动、专业理论和创新理论教学、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教学。从形式上看,本课题借鉴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环境,结合企业生产信息资源及技术创新项目优势并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活动实施模式,搭建中职创新人才培养校企众创创新教育平台实施情境教学、社会实践。从学段上看,本课题结合中职学生不同学习时段,兼顾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形成序列化的创新教育活动模块,以便组织实施。

开展本课题研究时,需要摸清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中职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模型;开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活动,实施以职业创新能力考核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活动,构建以职业为导向提升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探索校企合作优势下促进中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具体目标如下:第一,理念提升。通过课题相关文献研究法及调查法,吸收借鉴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中职创新人才研究新成果、新认识,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中职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第二,模式构建。厘清思路,改进推进策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中职创新人才培养。第三,示范推广。形成契合中职生实际、校企合作特点和师资结构的创新教育文本案例和教学课例,并加以推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本课题以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为依托,搭建校企众创创新教育平台,学校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和方法指导,并将企业原生态生产环境和技改项目引入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本课题按照中职生职业培养目标,在学校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架构下,按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特点,把创新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及综合性知识融进中职专业理论、实践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策略,开发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三线一体化”的创新教育课程,对中职生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进行完整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实践中,可以在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地方科协、建立校企众创创新教育平台,以积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将企业生产原生态环境与学校创新教育情境对接;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品开发项目与学校创新课程开发对接;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管理体制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等培养体系对接。

实施研究本课题时,应调查现有校企合作和创新教育现状,建立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模型,研究搭建校企众创创新教育空间实施策略,并针对校企合作创新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研究:中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统一,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统一。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一方面,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培养中职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环境的一体化培养。此外,应针对基于校企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平台的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实践,研究学校专业与众创空间产业的对接、课堂与校企众创空间企业一线的对接、校内教师与课外校企众创空间企业工程师的对接。创新教育研究的重点还要落实到课程和教学组织研究上:基于校企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四融合”实践研究,基于企业技改项目的创新教育基础与专业理论教学课程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基于企业生产生态的创新方法、技能与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课程设计与企业技术开发管理相融合的研究,创新课程评价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相融合的研究。校企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教学实施策略也可从五个方面展开: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行为项目化教学策略研究,企业生产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基于企业不同行业需求的专业推广教学策略研究,企业创新文化渗透教学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建松.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通讯,2011(22).

[2]董红梅.浅析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

作者:姚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教师与幼儿管理论文下一篇:问题式教学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