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让情思飞扬

2022-09-10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饱含鲜明睿智动人心弦的情思。学习语文教材语言固然重要,但不能丢掉文章的情感、思想,没有情思的语言不是语文教育的内容,是没有生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具有情思的语言教育,才赋予语言教育以生命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将语言和情思教育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的材料———语言“活”起来,使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思“飞”起来,要使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赋予学生以情感、思想、灵魂,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思想的矮子,情感的侏儒。

1情思的特征 、内涵

1.1 情思是文章形象的 “情 感 ”、“思想 ”

情思是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或作者形象的“情感”、“思想”。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 ,科学用逻辑思维反映自然,而作品则用形象来表达感人至深的情感、思想。一株紫藤、一只猫、一声吆喝、一个背影等,物物有思想,处处见真情。作品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形象来表达情感思想的。没有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场面,刘成章就写不出《安塞腰鼓》。没有见过底层的车夫的生活场景,杨绛就写不出《老王》。没有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定格,朱自清就写不出《背影》。没有北国万里的雪飘,毛泽东就写不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这些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学生学习应该感受和体会出来的。

1.2 情思是具有永恒意义 、超越形象的情感 、思想

一切艺术作品都追求“刹那间的永恒”,总是打破天与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的界限, 追求对个体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价值、情感、自由等,希望超越艺术形象,追求永恒意义。正如《背影》中朱自清以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追求伟大的亲情。《最后一课》中都德以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表现追求超越时空的爱国之情。《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以鸭蛋的清香追寻深深的乡情。 语文文本正是追求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永恒意义,才具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品性,才具有永恒作用。

2语文教学应让情思飞扬 ,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塑造完完美的人格

2.1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思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设置编排既考虑了知识的层级学习,又考虑了人文、情感、思想层级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文章的情思资源进行多元化挖掘、占有,让教材中的情思显现于语言教学,而又超越语言教学。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挖掘出作者对春描写的情感———挚爱、赞美,也要挖掘出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命的召唤,解读出人对新生命的挚爱珍惜的思想情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既能挖掘出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赞美,也要挖掘出黄土高原人受到压抑反抗所迸发的激情和势不可挡的气概。鲁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之情。在教学设计时突出把挖掘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联系、融合,才能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资源。

2.2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情思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情思和学生情思碰撞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设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之外,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这三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前两者的突破主要靠学生的情思支持,没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热情、钻研的精神、思想的碰撞是难以完成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对于第三者,文本的情思则是学生情感培养、价值观树立的基础。有了对文本的感受、思考,才能与文本情思产生碰撞、比较,才能有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这三者目标的圆满达成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思飞扬的结果。学生情思的激发将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知识与情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对于文本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读、写、讨论文章内容完成,但这则童话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对人性丑陋、虚伪无耻批判及对真实淳朴人性的追寻, 要通过学生的课堂上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认识、感受,表达出对大臣们的阿谀奉承的鄙视、对皇帝虚伪无耻的蔑视, 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类似的现象, 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让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文本情感思想产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学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礼,催发对人生之路、人性美丑的认识。再如学习《丑小鸭》时,对于文章基本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自己完成, 而本文所反映的丑小鸭面临排挤, 没有绝望、沉沦始终奋斗不止的精神,则需要学生去体会,结合现实社会讨论其形象的现实意义,就会解决本文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有血有肉,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生品性,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思想的发展成长。

3借助情思引领学生走向理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性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家们用真情、真性乃至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情感世界,正好作为学生培养情感、接受先进思想走向理性的动力因素。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正是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想感受,它是学生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它能够诱发学生的心理、思想、性格、情感的变化和形成,最终走向理性。因为任何理性思想情感的获得不是只占有物质、知识就会成功,都是需要经过情感、思想的碰撞并以之为先导的内化,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一样。例如鲁迅的《故乡》学习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闰土的形象解读出封建礼教对人的无形迫害, 还要解读出“我”对自己希望的茫远、对希望的感伤。学习时不应只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中人物形象, 还应以悲悯的眼光去认识人物的命运、情感、思想,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再让学生围绕“我们如何对待希望、人生未来之路”进行讨论 ,这样就会借助文本的情感思想引领学生的情感思想升华到理性高度, 把学生的灵魂带入到崇高的精神天空。

初中语文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要让文本、学生的情思贯穿始终,起到催化剂、粘合剂的作用,才能使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富有生命意义,才能构建学生具有崇高的品性、思想、情感的审美人格,成为一支具有思想情感的苇草。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是情感思想与语言的结合体,语文教学就不能摒弃情感思想的作用,应让情思飞扬于语文教学,发挥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作用,赋予语文教学以情感、思想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思,审美,人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茶树氮肥总量控制试验初报下一篇:川科1井三开过程中新工具与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