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论文

2022-04-1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湖北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严重衰退,形势严峻。“十四五”期间,湖北若要回到全国前列,必须有超乎常规的政策。判断及建议如下:1.财政刺激政策乘数效应并不高。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变小,过度刺激效率低。凯恩斯在大危机时提出财政刺激政策主张,但乘数效应有限,因而财政刺激政策有饮鸩止渴之说。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论文 篇1:

促进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 要: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资源方面的缺失问题,所以,加快转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脚步,合理分配可获得有限的能源,已经是我国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就必须要从经济的综合方面来看,通过保持社会不断进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式来调整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促进社会转型的措施,以期望对我国经济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 价格扭曲 调节机制

我国当前经济的增长方式主要由各类相关要素的投入和互相搭配组合构成,而不同的要素、投入的多少、投入的方式手段、通过什么渠道,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等方面则是划分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很多的自然资源大量减少,成为了稀缺资源,同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遭到大量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当时实行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成本、不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改变当时的经济形势,只会让我国的环境继续恶化。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是在全部生产过程的结尾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末端治理”方式,但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将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消耗和滥用,自然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当时有一部分已经实现工业化发达国家想要摆脱这种模式的影响,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是很难恢复的,所以我国需要跟随当前经济增长的趋势,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快速形成,使我国的各类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1 节约型经济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处于不断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对于各类资源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多。而这个时期即使一个能够快速发展的优质时期,也是一个加剧资源环境问题和矛盾的时期。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国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不仅不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甚至还会对我国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机遇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势必会消耗很多的自然资源,但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来看,不同的增长方式所消耗的资源是存在差异的,其中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只会合理的利用有效的资源,从而使资源能够行程可循环的状态。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大量依靠资源的消耗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个原因是经济不断的增长已经无法停止对资源的消耗,另一个原因则是资源使用效率远比不上资源的供给数量,这就使我国不得不大量消耗资源,而资源也将消耗殆尽。但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向节约型社会转变的脚步,所以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将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同等对待,甚至是更加重视节约方面,从而能够真正做到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增长方式。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我国也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和教育宣传使人民群众能够主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政府和人民为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类资源的价格并不合理

很多与资源环境相关的项目成本较低,还有一些几乎不计成本;水、电、煤等资源的价格出现问题,容易形成无法计算成本的情况;政府对于土地的规划缺乏规范性,跨区域的土地建设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划,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从而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无法明确各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

2.2 政府考核的标准有利益原因

政府所出台的绩效考核会掺杂一些利益原因,仅考察在短时间内的业绩情况,这就促使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而在短时期内进行能够最大限度获得收益的方法,但这种方式会使长远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种考核标准的制定不适合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应尽快进行改革。

2.3 经济体制的改革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政府職能还是没能得到优化和完善。政府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主观视角来控制和管理经济的运行方式,而且只会通过内部投资来操控经济,不善于通过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调节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同时政府手里还有着对资源配置的权力、任免企业管理人的权力以及对各项政策制度的审批权力等,这就使政府对于企业的控制力较大,而企业无法进行自主经营开发,从而影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较大影响。再加上各级政府之间存在攀比现象,仅重视本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建设,就会出现很多重复的生产活动,使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虽然我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但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仍然存在,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银行方面的各项制度体系,中小企业对于市场需求较大,而银行的利率制度不十分灵活,使各项资金的价格出现问题,难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促进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措施

要建立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包括资源节约的理论、对象、主体、规章制度以及体系等多个方面。从长远的宏观角度来看,需要将节约资源上升到国策的同一水平面,逐渐加强对环境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重视,将这一类项目全部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不断的改革中,将这一国策落实到各个方面。

3.1 加强群众的资源节约意识

拥有足够的资源节约意识才能够真正做到节约资源。在各地区或者相关企业部门进行需宣传教育活动,使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能够完全意识到资源对民生的重要性,带动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提高大众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使人民群众能够成为节约资源的主体,从而保证资源能够被有效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脚步

在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滥用和浪费导致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的情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将制度進行调整创新,如果不形成一套新的体制,就无法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在转型之前,各级政府要对人们浪费资源的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使用资源的方式,形成有秩序地利用资源,使各个制度之间能够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状态,再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对新兴资源的有效开发,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及政治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形成一套节约型的经济制度

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拒绝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成本、不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转变成为低能耗的绿色节约型的经济。在农业方面还要加强对于水源和土壤的节约;在工业方面要重视对电能、时间、能耗以及效益方面;在企业的建设方面,要合理的规划用地,拒绝建设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还要建设出节约资源、高环保的绿色企业;在交通运输方面更加需要重视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各项污染,尽量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上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完全融入到生活中。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套节约型的经济制度,逐渐规范社会上的节约行为,从而促进节约型社会的转型。

3.4 完善市场调节的机制

如果想要完善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根据一段时期的价格区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调节体系,减少由于资源成本过低和非公开透明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目前,我国很多自然资源大量减少,甚至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而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有将这些有限资源的价格提高才能更好的减少浪费和过量消耗,但同时因为这些资源的成本都较低,就会在使用方面出现了粗放型的状况。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在使用这些资源时,由于成本较低而不去支付这些成本,就使资源受到更严重的破坏。面对这些状况,我国必须尽快完成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制定出合理的资源价格,提高企业应该负担的各项成本,同时让企业为他们所破坏的环境资源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样既能够督促企业进行保护环境的行为,还能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适当的经济基础。

3.5 重视优化经济结构

要转变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把它放在主要位置,通过更加高效的结构来建设起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策,从而保证产业调整能够更加优化和科学。一方面,通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使各地区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尽快转型成为节约型的企业、尽量清除对企业和地区的盲目投资、将无用的、落后的机器设备尽快淘汰;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传统产业进行合理改造,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的各类项目,支持节水、节能的公益项目,建设起一些新兴的低能耗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步提高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而使建设节约型社会能够更加容易。

4 结语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的经济趋势,所以我国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转变为节约型的市场经济。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还是会不断出现很多新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只有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各项经济制度法规,才能使社会能够进一步转型成为适合我国经济需要的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 熊毅.我国财政政策目标设定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 周建安,张望.政府支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3] 尹国英.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初探[J].管理科学文摘,1998(04).

[4] 陈恕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黄亚军 吴梓桐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论文 篇2:

用超乎常规的财政政策促进湖北经济增长

湖北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严重衰退,形势严峻。“十四五”期间,湖北若要回到全国前列,必须有超乎常规的政策。判断及建议如下:

1. 财政刺激政策乘数效应并不高。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变小,过度刺激效率低。凯恩斯在大危机时提出财政刺激政策主张,但乘数效应有限,因而财政刺激政策有饮鸩止渴之说。政府财政投资乘数=1/(1-Δc/Δy),经济衰退使人们不敢消费,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较少,政府投资乘数在经济衰退期间变小。当现期新增消费比前期消费还要少时,政府投资乘数小于1,即投资额比拉动额还要大,政府资源浪费。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在经济衰退时的效果显然是比较差的。

2. 消费救助仅适用于低收入群体。政府财力只允许救助低收入群体。2020年1月至5月,湖北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42.4%。普惠性发放现金当然可以极大改进社会福利,但政府财力限制了这种可能性,具有托底功能的保障低收入者基本消费成为现实选择。

消费乘数不高使公共消费政策不能成为主要政策选择。根据现有文献,公共消费的乘数在-0.5至2.15之间,在私人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消费政策只能是短期、报复性的,不适用于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中期性甚至长期性影响。

疫情缩小了居民收入不平等,但性质是劣性的,消费救助政策是好政策。不同于诸多学者认为的疫情使贫富差距拉大,本文认为,企业倒闭使高收入者收入剧减甚至清零,低收入者失业领消费救济,收入差距反而缩小了,但这种收入差距缩小显然不是帕累托改进,不过,对低收入者的消费救助却是一个次优的现实选择。

3. 不对所有企业都给予扶持。僵尸企业应该被淘汰。僵尸企业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痼疾,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太多社会需求,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应该顺应疫情之情形,允许他们倒下。

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公司)应该转型。政府融资平台在基建方面确实有其历史贡献,但累积的政府债务风险与日俱增,成为中国最大的隐性债务制造者。应该借疫情之机,彻底促其与政府脱钩,实现公司化转型。

主张税收优惠扶持,不主张补贴扶持。税收优惠鼓励的是能盈利的企业,而财政补贴是救助不盈利的企业。减税政策是普惠性的,有利于营造社会公平竞争环境,而财政补贴针对的特定群体企业,不利于公平竞争。

政府购买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但公共消费不大,只能采取适度策略。在理论上政府购买乘数比税收乘数大,历史上西方国家正是看到了政府购买这一强大经济刺激功能,购买军事武器产品发动二战,拉动本国经济,走出大危机。但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建设保障性住房、基本养老设施、基本医疗设施和基础教育设施是可行的,但政府购买数量有限。

4. 新基建运用PPP模式。新基建离开PPP是难以强劲推进的。新基建耗资巨大,单凭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入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开展。新基建投资乘数肯定是有的,但与传统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乘数效应不一定强,这就更需要借助PPP模式推进。PPP模式是政府向企业借款,可以由现行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推进到科技领域。

基础设施REITs实操难度大,制度设计需要优化。如果说PPP是政府向企业借款,那么基础设施REITs则是政府通过资本市场向私人借款,但是实操难度较大。从供给看,基础设施REITs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是不允许暴利的,否则引起公众反对;从需求看,私人购买基础设施REITs产品的条件是其利润率价格高于理财产品利息率价格(比如4%),这对公益性产品定价要求过高。美国基础设施REITs的核心是加杠杆和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是基础设施REITs存在的基础,而中国目前底层资产质量谈不上好、收益率低,更需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但中国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缺少了财政部门的参与,税收优惠政策缺失。

5. 政府过度借债积累系统性风险。今年国家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湖北债务安排位于前列。

如果说PPP和基础设施REITs是向现在借钱,那么债务则是向未来借钱,由后人交税偿还。现行中国政府发债最大软约束是跨代预算软约束,向后人借钱不需要后人同意,而是由当代人说了算,从而显著积累系统性财政风险。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導师,珞珈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者:刘穷志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论文 篇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

从外生金融理论和内生金融理论的不同思想上,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各不相同。内生金融理论强调的是金融自身的功能对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而外生金融理论则是从政府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调控等宏观方面研究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一)金融发展通过金融功能作用于经济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起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可以追溯到Pagano(1993)建立的简易内生金融发展框架。Levine (199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交易成本角度将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分为:配置资源;管理风险;监督公司治理;聚集储蓄;便利交易。金融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最终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途径, 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1、配置资源功能与经济增长

Walter Baghot(1873)指出“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地效率的投资导向高效率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能够产生供给引致的效应,通过促使存量资本所有权及其构成的变化以及资本向高生产用途的转移来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Hugh T.Patrick ,1966)。Goldsmith(1969)则认为,通过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可以依次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将金融中介信息收集角色对提高资金分配效率的作用纳入模型。在模型中,资金被投资到安全但低产出的项目或高风险、高产出的项目。对高风险项目的回报存在着两种随机风险:总体和具体项目。但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规避总体风险,因此资金通过金融中介分配更有效率,资金的高回报将导致高增长。

2、管理风险功能与经济增长

从股票市场形成的角度,Diamond和Dybvig(1983)建立了流动性模型,他们研究分析认为:当投资者在选择了是投资流动但低回报项目还是非流动高回报项目后,一小部分投资者会遇到不确定性冲击,这种风险刺激了投资者向流动性强、回报低的项目投资。除了股票市场,金融中介也能提高流动性,减少流动性风险。通过提供流动储蓄和选择适当的流动和非流动投资组合,银行也能减少流动性风险,向高回报项目投资,促进经济增长(Bencivenga and B.Smith,l991)。同时值得提出的是,由于金融系统与经济的耦合,金融风险被放大,并有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全局性风险,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3、监督公司治理功能与经济增长

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基于银行的治理模式和基于市场治理模式。

支持基于银行的治理模式的学者认为,富有远见的银行能使企业集中于长期的投资决策(Aoki和Patrick,1994;Porter,1992),同时银行能提供足够的资本帮助企业应付流动性需要,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Hoshi等,1991)。总之,他们认为当管理层经营不善时,银行干涉可以代替昂贵的、富有争议的接管行为。

而支持基于市场治理模式的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Kang和Stulz (1997)认为,银行并不是有效投资的推动者,日本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使过多的贷款流向那些需要重组的企业。Weinstein、Yafeh(1998)、Morck和Nakamura (2000)认为,日本银行并没有推动公司治理,而是窜通企业经理层阻止有威胁的外部控制并且从银行贷款中收受租金。对于德国银行,Edwards、Fischer (1994)和Hellwig(1999)同样证明了它们并不是有效公司治理的提供者。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结构对于国有企业的帮助。

有意思的是Rajan,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更加有利于企业数目的增加而非平均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之一是促进企业家精神。同时,金融发展使得对小企业的资金约束减轻,从而促进了大量技术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Thorsten Beck等,2004)。

4、聚集储蓄功能与经济增长

Gurley和Shaw(1955)指出金融中介创造的货币供给额和借贷总额能够加速借贷双方的交易,从而促进实体经济迅速增长。

黄达(1984)从货币的交易媒介性质和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扩张过程指出,让银行参与企业全额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于加速经济增长是必要可行的。赵俊和,孔庆鸿(2001)通过讨论内外源融资以及经济货币化研究表明,增强经济单位内源融资能力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外源融资作为内源融资的补充,其作用不只是限于解决资本不足问题,也是增强经济单位的手段之一。在依据效率原则的前提下,扩大外援融资对扩大社会产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对于经济的影响

金融制度与调控机制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Walter Baghot(1873)指出金融与经济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相互促进的,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两者相互抑制。McKinnon(1973)和Shaw(1973)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有学者通过对我国金融发展状况研究,提出金融抑制指金融活动过于受计划手段控制,不能按照市场竞争原则发挥资金配置功能,实现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优胜劣汰。并指出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制约、市场结构制约和资本市场主体制约。

二、金融从属于经济增长论

有学者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即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实际支配的金融资源越丰富,随着实际支配的金融资源的丰富, 经济发展速度变快, 从而促进实际支配的金融资源增长更快。据此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发展“追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引致性观点。该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的扩张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产业的发展。

依据这一观点,不少学者作出了理论证明。Robinson (1952) 指出,“企业引导金融”,经济增长创造了对特定金融的需求,金融体系仅仅是自动反映这些需求,事实总是表明经济增长引致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才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驱动力。Stern(1989)也得出了相同的观点:实物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金融资产的膨胀,而资产规模的扩张就要求风险的分散和交易成本的控制进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系统的发展,金融发展只是被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方面,王林辉(2008) 认为:金融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各类成分关系存在非对称性,金融发展更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相对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发展的“跟随效应”显著。杨林等(2008)从两方面论述了经济对于金融发展的作用: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而拉动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功能的发挥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经济的增长为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支持。

三、金融发展抑制经济增长论

大多数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持肯定态度,但是,仍有一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金融的发展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Van Wijnbergen ( 1983 ) 和Buffie(1984) 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可能是因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反而减少了国内厂商可能得到的信贷额度,也就是说,金融中介存在与国内厂商竞争的局面,导致社会出现信用萎缩,降低社会投资和生产率。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了其风险分担功能,减少了用于预防风险的储蓄,在内生增长模型中这将降低储蓄率而延迟经济增长。Bencivenga和Smith(1991)认为银行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风险分担,将减少储蓄率,这会部分抵消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但最终的效果还要看金融中介提高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大于降低储蓄率带来的负面影响。M.Obstfeld (1994)的流动性与风险模型说明了通过股票市场分散分先机制可以是资金由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转向高收益的投资进而促进生产率颈部的同时,也意味着储蓄水平将因此而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从现有文献成果来看,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纵观现有文献,笔者认为国内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理论分析有局限性。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既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提出。现有文献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放宽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上,但仍局限在新古典框架内。而且我国虽然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仍是建立在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而且研究方向、方法均没有系统性,条理性。

2、分析方法使用不够规范。尽管有大量的数据、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工具,但不同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随着研究的角度、方法或者研究的区域的不同会得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甚至两者毫无相关关系。由于分析方法运用的不规范使得出的结论存在着很多争议。

3、目的不够明确。尽管我们研究的主题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最终目标应该是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多种途径,金融发展只不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从现有的文献看, 多数研究成果从方法上是属于“供给主导”的,很少有人从经济增长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系统去研究这个问题。虽然现有的文献中也有不少是利用内生增长理论的形式,但它由于受其自身的限制,对增长理论本身的贡献并不大。因此, 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或许,以后的研究重点会转到这一领域上来。

4、现有理论过于强调金融体系有利的一面,而对于金融发展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例如对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传导途径和预警机制研究不够。现实世界中,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其他国家的波及效应,以及起因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啸或许应当是经历惨痛教训之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这些都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解释。

5、不同金融中介体制(市场中介体制、全能银行体制、专业银行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比较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的影响尚不充分。因此,需要在这方面的进行更深人的研究。

总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拾遗补缺,完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理论、实践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作者:李 芸 谭中明 杨慧文 张 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