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飞经硬笔书法作品

2022-09-29

第一篇:灵飞经硬笔书法作品

硬笔临帖书法作品展的通知

关于举办“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杯” 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作品展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联、教育局、教研室;各地州市文联、教育局、教研室、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为弘扬祖国的传统书法艺术,进一步加强对经典书法艺术的研究和继承,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以及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通知》(新教基[2011]25号)的部署和要求,倡导学习硬笔书法要以优秀的经典古帖为范本的正确学习方法,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汉字书写能力,促进“双语”教学,推动我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共同举办“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杯”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作品展, 该项比赛展览从2012年11月起实施,每两年举办一届,由自治区硬笔书法家协会承办,现将有关征集参赛作品的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稿范围

全疆民汉硬笔书法爱好者均可参加,区内各高校、中小学师生均可投稿。

二、主办单位

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自治区教育厅

三、承办单位

自治区硬笔书法家协会

四、协办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

五、组织机构

大赛组委会

名誉主任: 黄永军

顾问:李鸿仪 赵彦良 于小山

主任:海萨尔•夏班拜

副主任:毛文新 孙金利 戴永芳

委员: 孙秀江 安尼瓦尔•乌斯曼诸学鸿 熊川武 彭正勇

大赛办公室

主 任:彭正勇(兼)

成 员:周静 祁效沅 张琦 田培宏 沙秋枫 闫玉川

评审委员会由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和自治区硬笔书法家协会的部分主席团成员共同组成,名单另行公布。

法律顾问:邱锦才

六、作品要求

1、临帖碑帖要求:

作品必须是临摹历代名家优秀碑帖(详见附件《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作品展碑帖参考目录》,临作要注意章法的完整性,作品的艺术性(鉴于举办硬笔临帖展在我区尚属首次,各参赛单位(学校)及个人会涉及到碑帖版本选择、临帖方法及赛前辅导培训等问题,可咨询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大赛办0991-6678722,联系人:彭正勇,组委会将协调相关专家老师给予解答和帮助)。

2、参赛作者须知:

参赛以单位(学校)统一报名或个人报名参赛均可。投稿作品数量不限,作品署名一律使用真实姓名,且署名必须一致,作品不得代笔,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资格。由单位(学校)统一选送的,需填写作品团体参赛登记表(同时发送电子版参赛名单汇总表至

541344788@qq.com),成人组每件作品需缴纳参评费30元整(请将邮局汇款单据复印件贴于作品背面,无费不予评审),青少年组(18周岁以下)免收评审费,所有参赛作品一律不退,作品展出后归承办单位收藏,并对获奖作品拥有所有权和出版权,凡投稿作者,视为同意遵守征稿启事中的所有规定,请组织者和参赛者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否则造成失误由本人负责。

3、作品规格要求:

成人组作品4尺对开(长138CM宽35CM,竖式为宜)以上、6尺整张(长180cm宽97cm)以内,青少年组作品不小于16开,投稿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正楷字体注明所临碑帖的名称,临习作者姓名、性别、族别、年龄、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信封左下角请注明“临帖展”。

4、比赛截稿时间:

2013年3月15日(以当地邮局邮戳为准,逾期恕不接受),2013年4月评审,5月颁奖展览。

5、作品寄送地址: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长春南路蓝调一品A区(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创作培训中心)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展览办公室彭正勇 收。

邮编:830011

咨询QQ:541344788

联系电话:0991-6678722

18999180113

竞赛信息查询地址:新疆硬笔书法网http://.cn/xjybsfxh

七、作者待遇

1、作品征集后,由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对全部应征作品进行认真评奖。

成人组设一等奖3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6名(奖金5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200元),优秀奖20名,入展100名,入选100名,获奖及入展作者颁发证书及赠送作品集一册;入选作者颁发证书,订购作品集5折优惠。

青少年组(18周岁以下)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50名,入展150名,入选300名,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及赠送作品集一册;入展及入选作者颁发证书,订购作品集5折优惠。

2、对组织20幅以上作品的教师均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3、对组织40幅以上作品的单位颁发三等集体组织奖;对组织60幅以上作品的单位颁发二等集体组织奖;对组织80幅以上作品的单位颁发一等集体组织奖;对组织100幅以上作品的单位颁发特等集体组织奖。

4、本次展览成人组获奖作者可作为加入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条件,入展作者作为加入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条件之一;少儿组获奖作者可作为加入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分会会员的条件,入展作者作为加入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分会会员的条件之一。 附件:《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作品展碑帖参考目录》

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自治区教育厅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附件:

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作品展碑帖参考目录

篆书

《大盂鼎铭文》《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

《毛公鼎铭文》《秦石鼓文》

《秦峄山刻石》《汉袁安袁敞碑》《宋拓天发神谶碑》《清邓石如篆书》《清杨沂孙篆书》《清吴大潋临金文三种》《清赵之谦篆书》

《清吴让之篆书》

《清吴昌硕篆书》

隶书

《汉石门颂》

《汉乙瑛碑》

《汉礼器碑》

《汉张景碑》

《汉鲜于璜碑》

《汉史晨前后碑》

《汉西狭颂》

《汉尹宙碑》

《汉曹全碑》

《汉张迁碑》

楷书

《晋钟繇宣示表》《晋王羲之乐毅论》

《晋王羲之黄庭经》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元桢墓志铭》

《元显俊墓志铭》

《司马禺妻孟敬训墓志铭》

《皇甫瞵墓志铭》

《崔敬邕墓志铭》

《李壁墓志铭》

《元廷妻穆玉容墓志铭》

《司马禺墓志铭》

《宣武帝嫔司马显姿墓志铭》

《张玄墓志铭》

《美人董氏墓志铭》

《苏孝慈墓志铭》

《元公夫人姬氏墓志铭》《北魏张猛龙碑》《北魏郑文公碑》《北魏石门铭》《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唐颜真卿颜勤礼碑》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唐灵飞经》《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元赵孟頫道德经》

行书

《晋王羲之兰亭序帖》

《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唐李邕书麓山寺碑》

《唐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唐彦真卿书争座位帖》

《宋苏轼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华严疏卷》《宋米芾苕溪诗卷》

《宋蔡襄自书诗》

《元赵孟頫书洛神赋》

《明文征明西苑诗》

《明唐寅落花诗册》

草书

《宋拓智永真草千宇文》

《唐孙过庭书谱》

《唐贺知章书孝经》

《唐张旭书古诗四帖》

《唐怀素自叙帖真迹》

《六体千字文》

《明宋克书急就章》

《草诀百韵歌》

第二篇:书法作品展

河南师范大学第一届书法研究生陆继顶书法作品展成功举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5月6日,由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书法研究生陆继顶书法作品展在图书馆北门展厅举办。此次展览从5月6日持续到5月12日,共展出陆继顶同学的80多幅书法作品,真、行、草、隶、篆五种书体兼备。展览期间,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

陆继顶同学,号苦觉斋主人,2005年考入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开始攻读美术学专业书法篆刻艺术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本科期间主修设计专业,由于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与浓厚的兴趣,从大二开始自学书法,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才得到了导师刘凤山的指点,他是刘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学生。

美术学院院长张建伟、副院长陈春生、书记杜晓田,图书馆馆长赵启才,以及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的老师刘凤山、李晓抒、池月新等前去观展,在给予作品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并为展览题字留念。

我校研究生编辑部记者对陆继顶同学做了简单的采访。在采访中,他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学习书法的益处。他把学习书法与练习看作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乐在其中,苦中作乐。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艺术。

二、对学习书法的建议。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了解书法家,然后下定决心苦练,虚心求教。最后,静下心来去除浮躁,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三、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见解。不能急于创新,应专心临习古帖、体会古人书写的意境,方能做到入古出新。最后,他以一首小诗来抒发学书的感受:从来艺事谓雕虫,十载痴心尚古风,不问前程权自乐,素鉴淡墨写由衷。

此次书法作品展览展示了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和追求,也为志同道合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研究生编辑部

第三篇:书法家杨德民的书法作品

北京智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艺术中华》杂志社强势推荐艺术家

杨德民(墨轩),雅居斋斋主,1963年5月出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 1985-1990年在西安中国书法函授大学进修深造,

并毕业于中国西安书画函授大学。

现为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研究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欧阳询书法艺术学院特聘职业书法家,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西安市长安区书画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西安市于右任书画协会会员,中国长安国学书画院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北京荣宝斋书画院专职书画家,广州新世纪书画院专职书法家,香港珠江书画院特邀书法家,中国画家协会会员等职。

近几年,其先后在陕西省第四届"人才杯"书画大赛中,荣获书法二等奖;陕西省首届"曲江海洋杯"书画大赛三等奖。近期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盛世中华杯"全国书法大赛书法二等奖。

2007年荣获第二届 "盛世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2007年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全国书画大寒荣获金奖。同年6月在全国唐诗宋词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

2006年10月荣获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铜奖,并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其作品被首都各界人士及相关单位收藏。2006年10月又荣获陕西省第六届"人才杯"书画大赛三等奖;其用品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收藏和喜爱。其书法作品朴厚秀雅,率真洒脱,用笔大胆,墨色清润,并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章法布局新颖,耐人回味无穷。作品润格每平方尺1500元, 其作品经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专家鉴定作价。

第四篇: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一、教学导入:(先以作品欣赏导入)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三、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第五篇:书法作品欣赏浅析

山东临朐

马文俊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魅力。对于书法作品欣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审美产生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其共性,则不外乎“形”、“神”二字。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更要观其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神韵、创新意识。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作品、作品欣赏、情感神韵、创新意识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我们该如何去欣赏,去品评,它究竟美在哪里,这便是书法欣赏问题。当今一般人对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比较陌生,能懂得把握高标准的人就更少了,因而,造成了高层次的优秀书法作品被冷淡,而书法界不屑一顾的作品却屡屡获得青睐、报以热情。究其原因一是书法家和爱好者之间有一条书法审美的鸿沟;二是因为当代能静静的坐下来细细品察的深识书者不多;三是书法创作风格、形式的追求,造成书家的文化素养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四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人们对书法这个纯粹的线条形式缺乏高层次的认识,使书法作品欣赏的标准和方法出现了错位和盲从。所以,提高书法鉴赏水平,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郭绍虞先生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项标准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因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笔法、章法、墨法、神韵等,所以,在书法审美产生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分析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形”包括字的笔画、结字、章法布局;“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神韵、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形,更要看神,形神兼备才是好作品。笔者认为对书法作品分析欣赏,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看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合理的布局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让人欣赏到美的同时产生难以忘怀的视知觉。布局,是指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款识、印章之间组织安排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对于楷书来说,章法布局比较简单,可采用第一种方式。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字距、行距的大小,字与字的连接,行与行的呼应,分间布白都非常之关键。而现代书法的创作,以审美为目的,当然也必须符合艺术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尤其在章法布局上的转变是比较突出的。追求视觉冲击力,强烈的疏密、黑白对比,更活泼、更自由,凸显表现形式之美感。总之,历代书家对章法布局都比较讲究,且多有创造。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终篇笔意顾盼,是通过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

看整体布局首先要看整幅作品是否首尾相应、上下相接、映带呼应、大小错落、疏密聚散、血脉相连、气脉贯通。行、草书要分析字与字的连接处是否竭尽变化,即连笔的走向形态要多变,纵向不雷同,横向宜错开,通常引带比实笔细;断续出是否笔断意连。再看是否做到同形求变,即相同的笔画、部首,相同的字连续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时是否根据变化方法求变,避免重复。同时还讲究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一般来说,字距疏松、用墨淡、笔画轻,比较枯的地方,容易产生“虚”的感觉;相反,字距紧密、用墨浓、笔画重,用墨润的地方容易产生“实”的感觉。如王羲之的《得士贴》,下面的部分笔画粗重,且比较集中,空间比较密集,就显得很实;最下面的“迟”字和上面的部分是“虚”的部分,整体上的虚实关系就清晰了。布白也是章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精妙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布白是指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是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总之,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美与否,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气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章法浑然天成,被誉为是天下第二行书。观之,满纸云烟,气势雄奇;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字间行气,随情而变;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字与字上牵下连,连带娴熟,似断还连,奇趣横生;行与行之间,左冲右突,欹正相生;疏密变化随势而生。作品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势,反而与字里行间的空白形成了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加之墨色的枯润交错,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书法作品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应该章法、文采、印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好的落款、印章对提起整幅作品的神韵、调整画面格局,起到画龙点睛之奇妙效果。所以,欣赏一件书法作品,要看落款是否恰到好处,印章是否盖的适当。若是画蛇添足,就会有损整幅作品的艺术性。钤印相宜才具备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

二、 查笔法功力

“用笔”讲的是一笔一画怎么写,用笔有轻重、粗细、缓急之分;“功力”是书法家经过长期修炼所掌握的字内技法。历来书家都极重视对“笔法”的运用,也是书家通过笔、墨、纸等书写工具来实现创作主体“完美”的孜孜追求。书法讲究中锋用笔,当然也不是说,每一笔都要用中锋,是以中锋为主,以偏锋或侧笔来取势,字就会有变化,若全部用中锋,那就未免呆板。姜夔在《续书譜》中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又曰:“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处,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处焉。”说明中锋用笔要有“度”的把握,并不排斥侧锋的重要性。如王羲之的《孔恃中贴》很明显的以中锋为主,字就显得很饱满、滋润;宋米芾的成就体现在用笔技巧极其高超,是善用侧锋的高手,他在《苕溪诗》帖中,大量的侧锋用笔,塑造了自己作品的鲜明个性;中、侧锋并用在草书中发挥自由的当推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中锋效果常常出现在以点代画的点画上,而用侧锋经营的长线具有气势滚滚的奔腾意趣。张芝是今草的开拓者,《冠军贴》可谓草书中的冠军。此贴用笔使转精致而潇洒,雄肆狂放,一泻而下,丝丝入扣,精彩动人,令人为之感叹。因此,书法中的“法”首先体现在用笔上。具体表现是:两点相遇左顾右盼、上下呼应,众点其列要各具姿态;横画并列,要有俯仰、敛放和虚实;竖画要有垂露、悬针、折木之别;线条要有长短、粗细、斜正、浓淡、疾徐的变化,并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姜夔在《续书譜》中对此亦有论述:“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乚’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可谓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书法的技法之美。

就笔法而言,不外有方笔和圆笔之分。那么,究竟如何使用呢?白蕉在《临池剩墨》中指出“作书用笔,方圆并参,无一路用方,一路用圆者。方多用顿笔、翻笔;圆多用提笔、转笔。正书方而不圆,则无箫散容逸之致;行草圆而不方,则无凝整雄强之神。此相互为用,似二实一,似相反而相成者也。”如《曹全碑》是汉碑中圆笔的代表。纯用圆笔,起笔藏锋逆入,短横平势,长横重顿,甚至出现弯头;行笔流畅婉转,节奏轻盈;收笔多尖,无论横画、雁尾飘逸圆融。而《张迁碑》的基本笔法是方笔。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奔放,力感极强。唐柳公权的《玄秘塔》,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王铎的草书是方折的,线条浑厚、雄健有力。而傅山的草书行笔以转为主,团团锦绣,体势连绵。明大书法家张瑞图的笔法就非常独特,用笔转折独特,笔法奇崛,可以说的“变乱古法”。不难看出,笔法的灵活运用,笔迹的变化、笔迹上的力的表现,对点、画,线条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充分体现出书家基本功的深浅和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能。一幅作品中,若把构成文字最基本的点画线条处理的恰当自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力。所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必须深入观察,查点、画、笔法是否准确、精到,是否有变化,功夫是否到家。如张旭《肚痛贴》,虽仅六行三十个字,写来却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内恹外拓,千变万化;保持字与字之间的贯气,控制用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细观之,其用笔源自张芝,颇具二王神韵。帖中“冷热俱有益,如何为汁?”几个字,全凭意念,一挥而就,可见书家功力之很厚。

晋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说明笔力与书家用笔的关系极为密切。如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的传世作品《孔子庙堂碑》,用笔含蓄朴素,笔势舒展,给人的感觉是沉着凝静、骨力遒劲,结体平稳。正是因为其笔力强健,加上点画结体外观的清丽秀美,才有“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唐怀素《自叙帖》书之线条可谓尽善尽美,线质坚劲,线的环绕简净明了,奇崛多变、笔笔到位,可称狂草之经典;元鲜于枢《题赵孟頫赤壁赋》,具非凡的用笔技巧,运腕灵活,提按动作精细,所以线条劲力又活泼;明文徵明的行书《千字文》,其线条或瘦硬挺拔,或圆润饱满,形成丰富的质感对比和韵律变化;当代书家沈鹏先生的书法线条极为丰富多彩,断与连、轻与重、长与短的把握,灵动而准确,笔力劲健,富动感,又显得轻灵飘逸。纵观历代书法名家及经典作品,不难看出,书家点画笔力的优劣对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之一。

书法线条的节奏也是评价和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条件,线条有了节奏,就有了力量、神采。书法线条的的节奏表现在书写的快慢、轻重、缓急、长短、聚散、字的大小、虚实等,就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有起伏,有情绪、有高潮。因此,无论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家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能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家情绪的感染。

三、观字形结构

有了好的点画用笔基础,还要讲究结字,即字形是否美观。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部分,白蕉在《书法十讲》中说:“作字不论正、行、草,先要放胆,求平正开展而须笔笔精细,贵恣肆而尤尚雅驯,得笔势,重意味,贵生动,忌板滞。凡平实、安详、谨严、沉着、端厚、稳秀、清洁、箫散、飘逸重重,都是书之美点。”汉字字体复杂,千变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是书学上的方法,是艺术方面的技巧,本身就含有美的素质,对书法艺术的造型来说字形必须丰富多样,才富有生命力。

结字首先要稳定,即把字的重心“稳住”。稳定而不呆板,才有美感。如欧阳询的字,初自看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看来,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二是讲究平衡对称。是指多样统一的平衡对称,反之就会机械呆板。如篆书、隶书之美在很大成分上就在于其结构上的平衡和对称,以李斯为代表的小篆尤为如此。三是结字要活,在多样中统一,统一中多样。晋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耳。”(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因此,结字不但要稳定,还要活,活中不失重心。如米芾的《恶札贴》四行十七个字,前三行十三个字,每个字都富变化,或俯或仰、或正或侧、活泼随意,最后一行“章侯茂异”却稳健沉雄。四是结字还得有“呼应”,即左右上下能够配合。如王羲之《二谢贴》里的“静”字,左边的“青”字居高临下,好像要朝上飞一样,右边的“争”字朝下边拉,这样就呼应了。这个字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四平八稳,但却很均衡、生动。五是字形处理时,应强调字内点画的疏密对比。清邓石如提出的“计白当黑”原理,就是指将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当作笔画来安排,也是对这种字法的最佳描述。姜夔《续书譜》中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姜夔的论述也充满了辩证法。因此,成功的字法应是:既重视点画所形成的“黑”处,又重视点画之间所形成的“白”处。这是书法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欣赏者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书家又有各自的特色和规律,王羲之的字形体放逸,纵肆不羁,线条流畅秀劲;欧阳询的字纵敛紧密;黄庭坚的字內紧外舒;颜真卿的字因为线条粗放而丰腴饱和,结体宽博等等这些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领会到的。可见,有很厚造诣的书法家的作品,总是笔随势生,曲尽其美的。

四、察用墨技巧

用墨是书家掌握“法”的技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认为:“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关于用墨之法姜夔在《续书譜》中有论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在中国书史上的各种字体中,无论哪种经典作品都有用墨的枯与湿、浓与淡、虚与实等矛盾,而书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渴等丰富变化来实现矛盾的统一,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可见,书法之虚实,线条之美都是从笔墨里看、从笔墨处求。

墨浓,力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跃的效果;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种疏放外展的感受,有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而书法中飞白、枯笔、渴笔是渴墨运用之笔法。唐孙过庭“书谱”中说“带澡方潤,将浓遂枯。”即是点画用墨,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大了会肥浊不清。如明董其昌是善淡墨之高手;王铎、杨守敬善于用枯墨、涨墨;清刘墉喜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先蘸焦墨,后蘸水,落笔一直写到笔枯为止,如此反复用墨,形成独特的先润后燥、枯笔竭墨的特殊效果;当代书家张海善用渴墨来弘扬自我个性等等。书家在用墨上的表现力是使用笔墨的艺术技巧,因此,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要观察其润浓墨写的是否不臃肿,是否有温雅丰腴之感,用焦枯墨写的是否无黑气,是否有苍劲、古朴之感;用淡墨是否不乏力,能否给人以飘逸、淡雅之感;渴墨运用是否得当,能否有画龙点睛之秒,表现苍古熊峻之意境。如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草书用墨之佳作。全篇四十六个字,墨色由浓渐淡、从润到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

五、感作品神韵

书法中的点画、章法等是书法独特的语言。唐张怀瓘在《文字说》中说“深识书者,唯见神采,不见字形。”可见,书法欣赏要透过形式看内涵,最主要的就是感受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神韵,如子期能从伯牙琴声中听到“高山流水”一般。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天机流荡、动律优美、生动活泼、风采飘然、精神横溢,显示出各种动态神情、风韵气势,富有艺术感染力,形美神足,形神兼备,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让欣赏者产生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唐张旭是古今以来草书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书法艺术素养,而且在表现上把自己激荡的感情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书法惊涛骇浪般的狂放气势,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都达到了草书的最高水准,《古诗四贴》即使典型代表。

唐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专门描述书法情感变化的文字:“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衰已叹……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从中可以看出,情感变化可以转化到书法创作之中,并能令欣赏者感知到。书为心画,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节奏韵律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如《兰亭序》可见右军之飘逸;《祭侄贴》可睹颜鲁公之悲愤;读现代启功的书法,就会联想到他治学的严谨等等。神采是书家思想情操、精神情感在书法作品中的反映和流露。不能设想:没有得心应手的书功而能得心应手的抒写性灵。今天,我们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三大行书名帖面前,欣赏大师的书法作品,就仿佛触摸到了作者那心跳的脉搏,感受到了作者生命心绪的律动。欣赏书法作品,吸引我们的值得回味的、能感动你我的正是那些鲜活的难以磨灭的视觉意象。因此,感受书法作品的情感神韵,是书法欣赏最重要的内容。

六、品创新意识

一幅优秀的的书法作品,除了有法度之外,还必须有新意,但不是盲目求新。“只有通过点画、线条、结字、章法诸形式要素之间的协调默契,才符合艺术品的创作基本要求。”(白砥《谈“现代书法”与书法的现代性》《书法报》)无论是现代派书法、流行书风或学院派书法等等都是社会的审美需要。书法家的创新意识和独特思维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需要包容。但是,书法创新必须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是追求离奇的“新异”、“怪异”,不是信马由缰的瞎折腾,也是有分寸的,离开了传统,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我们在继承传统上,无论下多大功夫,下多大力量,强调到审美重要的程度,都是为了创新的一种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只有创新才能表现今人的情怀,表现时代的审美,才能为时代服务。”(当代书家张旭光《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书法报》)。对于书家来说要深入研究传统,把传统消化了,融化于自身,切实运用科学现代的方法对书法进行研习、创作、创新,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宋米芾在书法史上是一位革新者,是宋朝的一位创新人物。他的作品是继承来的,年轻的时候对临摹古人的作品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米芾继承了王献之的优点,到了中晚年,有了自己的创新。何绍基是清代的大书法家,也是一位有创新、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他在继承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魏碑方面主要在《张黑女碑》上下功夫;在唐楷方面,主要在颜体上下功夫。他吸收这两方面的优点,然后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明大书法家徐渭的创新,除有非常高的天分外,主要的还是得力于长期临池的经验积累。当今书家若能将古人书法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结合自己掌握的法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具有个人的风神了。

书家追求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必须是统一的、和谐的,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应是诚实而自然的,应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和表现规律。矫揉造作绝不是风格,也不是个性,更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因此,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品味作者的创新意识。

当代书法家张旭光在《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一文中把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章法和意境,以及古法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审美要素,概括为“到位”和“味道”,既新颖又准确。文中说:“‘到位’和“‘味道’包含了书法本体技法和情感表达的形式标准和审美追求。有‘味道’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吸引观众驻足;‘到位’才能经得起推敲和玩味,使人百看不厌。只有既‘到位’又有‘味道’的作品,才是当今书法艺术的主流审美取向。”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必须达到点画、线条、结字、章法等形式要素之间的协调默契,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并得到美的享受。

白蕉在《怎样欣赏书法》中说:“欣赏时不太挑剔别人的坏处,就会多吸收别人的好处。本来,一个人的眼睛总是跑在手的前头,眼有三分,手有一分,而口又要超过眼睛,这里正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客观的眼睛。”我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要准确而全面的欣赏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欣赏者应具备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把握好原则,同时要求每一位热爱书法、喜欢鉴赏和收藏的朋友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书法欣赏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鉴赏水平,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郑晓华,《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报》,2011.

2、玄同,孙过庭《书谱》释读,《书法报》,2007.

3、邓散木翻译 ,曹建解读,姜夔《续书譜》释读

《书法报》2007.

4、白蕉原著,金丹选编,《白蕉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5、李庭军,《中国历代名家书法真迹鉴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6、张旭光,《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书法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两个坚持维护发言稿下一篇:雷锋式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