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的悲剧性格

2022-11-13

第一篇:项羽本纪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 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 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 自大虚荣 残忍 独断 软弱 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烈士封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 卒,为击破 公军。”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 词“谢罪”所化解。刘邦谦 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已经给项羽分析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可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对刘邦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这只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为自己留下了失败的祸根。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坚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谋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汴公也。”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过于仁慈。项羽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则愎自用,不听从劝告。使他最终出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四、生性多疑、小家子气。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忠臣。他七十岁从军、想成就一番事业。陈平认为他是项羽不多几个“骨鲠之臣”的头一名。然而这位“骨鲠之臣”却被刘邦用“小儿科”的计谋给轻而易举地离间了。这个“小儿科”计谋居然让项羽这样一个统帅者中计,立马起疑心,致使范增离开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者。说到项羽的小家子气,韩信给刘邦分析项羽时是这样评价“项羽为人不错,关心体贴下属。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应封土赐爵的,他却反印信捏在手里,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的确,项羽的嘘寒问暖与刘邦的封土赐爵相比确实显得小家子气。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咸阳,却、放着现成皇帝不做,烧杀掠抢一番又跑回彭城当楚霸王去。部属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真是小家子气?王佰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一个项羽自己扶上台的傀儡楚王都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可见其小家子气,小心眼儿。正是小家子气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民心。也正是这小家子气,小以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臂膀。于是,他身边哪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远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想印。这就是恭敬爱人的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

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佰,郫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沆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起都不想便下令发兵,但终因项佰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啤词:“谢罪”而取消进攻计划。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沆分军”的目的是一溜烟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

项羽本是可用之人,确错居用人之位。他能征惯战,每一个局部的战争和战役都所向披靡,因而他无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强化了他的刚愎自用,史书记载中他少有笑脸,经常是“怒日”,“大怒日”,这些都表现了他极强的自尊,或者说是虚荣。只有乌江的自刎时才仰天长笑。楚汉争霸一开始时,项羽的性格已经预示他最终会走向失败。但其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折服,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得意的小人。藏书没有缔造一个王朝。有人说他目光短浅,不会用人;有人说,他不会仁政安民,策略失误。他沐猴而冠,自矜功伐,在政治上太幼稚,没有刘邦圆滑,军事上太自大,没有韩信谨慎。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与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性格决定命运,他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造成的,站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李清照健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

第二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2月17号公开课教案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作者在鸿门宴中双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有哪些特点?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 “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从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今气盖世”中就可感受到他委实是个自高自大的“自恋狂”。中原逐鹿,沙场征战只知道一味地“单打独斗”,而不知道招募英雄知人善任,即使自己“力拔山今气盖世”又有何用?其最终的失败无疑是铁定了的。而我们看刘邦的诗“大风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今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那种“安得猛士”、求贤若渴,盼望天下英雄为我所用治国安邦的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所以,楚汉相争,鹿死谁手,仅仅从两个对手吟唱的诗中就可看出端倪,找到答案。

第三篇: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 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2)外貌。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对人的纯粹认识。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第四篇: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预习作业:

2、书:认字与写字;竟:完成;部勒:部署,约束;族: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扛:举起;利:胜利;沉:使动,使船沉没;绝:切断;冠:居首位;膝:名状,用膝行进。

三文本研读:

1、交待了项羽的出身楚将贵族之家,与秦有世仇,这为后文写项羽灭秦的骁勇能战作了铺垫。

2、要学万人敌之术,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观秦始皇游会稽所说之话,体现其胸有大志,无所畏惧,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胸无城府的一面。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五、

(一)1竟:从始到终;竟然;完成;

2勒:部署;约束;镌刻铭文

3奇:使动;意动;命运不好;奇招妙计。

4利:锋利;胜利;利益;利润。

(二)1判断句;2被动句;3介宾结构后置;4定语后置

(三)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3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第二课时

二、预习作业

3、壁:名动,修筑营垒;阙:一个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阙;溃:冲破;南:名状,向南;平明:大清早;绐:欺骗;刈:砍倒;易:退避;伏:信服、心服;地方:土地方圆;王:名动,称王;无以:没有用来„„;为:语气助词;王:使我称王;创:伤;面:背向;购:悬赏征求。

一、文本研习。

1、“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心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体现项羽心高气傲,面对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的过失,也有自负的一面。

2、第五段与第四段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描写上多用短句,节奏感强,突出项羽的一往无前;手法上有

①正面描写:杀宋义救巨鹿破釜沉舟杀苏角,虏王离

②侧面描写:三个“无不”两个“莫敢”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破三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东城快战”骁勇善战、身先士卒、神勇无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自信无敌,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天。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独闯汉营,所向披靡,神勇无敌。

手法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瞠目怒斥,惊退敌军,夸张地描绘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形象。)对比(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东城快战中的项羽是那么神勇无敌,所向披靡,正印证那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而作为此生的最后一仗,项羽是竭尽所能,畅快淋漓,是完美的谢幕

3、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评价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对项羽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的无限敬意。

四、《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一)卒:最终;士兵;死;通“猝”,突然。

易:看不起;交换;改变;容易;整治。

被:遭受;被动;被子;覆盖。

(二)判断;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

(三)翻译

1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2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误。

3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4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 第三课时

预习作业

下:被攻下;视:给„„看;泣:为„„哭泣;峰:像黄蜂一样;胜:完、尽;政:政令;难:名动,陷入灾难;寤:悟,明白。

1、 文章结尾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一方面称颂其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2、 再读全文,你认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悲剧英雄。在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中,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衬托和对比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雄霸天下的绝世英雄。四面楚歌中体现他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乌江自刎” 时又见他大义凛然、重情重义、坚守尊严的高贵人格。他最终的失败亦有其性格、为人、用人、时运等多种因素,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 从全文看,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描写 、烘托、对比。

五、

(一)翻译1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

2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二)1.C2.D3.A

4.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⑵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参考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

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到彦之肯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薛彤说:“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第五篇:项羽本纪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

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 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 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

(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

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1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 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 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 2. 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 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

4 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第三课时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用法 词类活用

例句

乃欲东渡乌江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作是王。

把我当作是大王

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八千人渡江而西

进兵

背关怀楚

豪杰蜂起

马童面之

吾为若德

说明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译文:于是(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师,学习。

译文:逞个人之智却不效法古人。 王:wàng,名词意动,以我为王,把我当

译文: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仍然

王:破音异读,wàng,动词,称王。

译文:也足以称王。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进兵。

译文: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背:名词活用作动词,离开。 怀:句词活用作动词,怀念。 公里

译文:(项王)离开关中,怀念楚国。 蜂: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蜂一样。

译文:英雄豪杰像蜂群一样起兵 面:名词活用作动词,背(向)。

译文:马童转身背向项羽。 德: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好事。

5

梁以此奇籍 是奇才。

项梁怒之。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经历的战争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行着前进。

左,乃陷大泽中。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用法 古今异义

例句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分裂天下

战少利。

译文:我替你做件好事。

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认为……

译文: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是个奇才。 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对……生气。

译文:项梁对项羽很生气。

身:名词活用作动词。亲身经历。

译文: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七十多场。

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前进。

译文:项王于是又带领军队向东进发。 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排第一名,称雄。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 膝: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膝盖。 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前进。

译文:(诸侯)进了辕门,无不用膝盖爬左: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左前进。

译文:向左走,于是陷入大泽中。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来。

说明

经营:夺取。

译文:欲要用武力征计来夺取天下。 分裂:分割分封。

译文:分割天下,分封诸侯。 少:稍微。

6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圆仍有千

期山东为三处

用法 特殊句式

例句

不忍杀之,以赐公。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秦国大将王翦

起陇亩之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王。

项梁常为主办。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争的过错。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译文:交战稍有一些胜利。

地方:土地方圆。

译文:江东虽然是个小地方,(可是)土里。

期:动词,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

译文: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结。

说明

省略句,“以(之)赐公”,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把(它)赏赐给你

1、判断句式,“即……者也”。

2、被动句式,“为……所”。

译文: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被所杀。

省略句,“起(于)陇亩之中”,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从平民百姓中崛起。

省略句,“葬项王(于)谷城”,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因此用鲁公的礼节在谷城下葬了项省略句,“常为(之)主办”,省略宾语。

译文:项梁常常替(他们)主持操办。 “……者,……也”,判断句式。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省略句,“饮(于帐中)”,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身,在大帐中饮酒。 判断句。

译文:这是上天(想要)灭亡我,不是战省略句,“出(于)项梁下”,省略介词。

的门下。

汉骑追者数千人

左,乃陷大泽中。

泽中。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词性短语

攻击的人都很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组,把(他们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人。

项王军壁垓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略介词。

赏我的人头 四 用法 通假字

译文:吴中的有才能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倒装句,定语后置。

译文:追赶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 省略句,“乃陷(于)大泽中”,省略介词。

译文:(项王)向左前进,于是陷进了大判断句。

所字结构,“所”接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名。

所当者:阻挡(抵挡)我的人 所击者:我所攻击的人

译文:阻挡我的人(都被我)击破,我所服气。

省略句,“冠(于)诸侯”,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 省略句,“以(之)为”,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于是(项王)把手下的骑后重新分)分成四队。

“何……为!”,反问句式。

译文:上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 定语后置。

译文:骑着马跟随他的手下壮士有八百省略句,“军壁(于)垓下”,省略介词。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省略句,购吾头(以)千金,邑万户,省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和封万户侯来悬

例句

乃持项王头视鲁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项王乃悲歌忼慨

用法 一词多义

例句

乃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

狱吏司马欣

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

替诸位冲破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分成四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学成。

遂将王诸侯灭秦

项氏世世为楚将

项梁常为主办。

自为诗曰:“……”

为秦将王翦所戮

说明

视:同“示”,出示,展示。

译文:于是拿着项王的人头出示给鲁人看 繇,同“傜”。

译文:每次吴中有较大的傜役或丧事 忼:同“慷”。

译文:项王于是慷慨悲歌。

说明

书:动词,写信。

译文:于是请蕲县狱吏曹咎写信送到栎阳为:介词,替。

译文:想要替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围。

以为:以,把;为,成为。

译文:于是重新划分手下骑兵,把(他们)书:名词,认字与写字。

译文: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将:动词,率领。

译文:于是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国。 为:是,担任。

项氏世世代代担任楚国大将。 为:替。

译文:项梁常替他们主办(这些事)。 为:动词,写。

译文:自己写了一首诗说:“……” 为:为……所,被动句式。

译文:被秦国大将王翦所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政教处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作文我忘不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