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评价范文

2023-09-18

项羽评价范文第1篇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那个破釜沉舟之人就是项羽。

项羽,楚国人,少习武,能举百斤鼎过头。长大后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有些事,我们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足够的决心将其进行到底。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给自己留了太多后路使自己失去了一鼓作气的精神。倘若,我们拿出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精神,那么再大的困难在我们眼前也会变得渺小;倘若,我们拿出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再坎坷的路我们也能勇往直前。

在遇到挫折难事的时候,请不要自怨自艾。拿出破釜沉舟的

决心来,对自己说‚我能做到‛并断掉自己所有的后路。这样,成功就会在你的不远处。

适用于写:决心 勇气 成功的关键因素等 (2)项羽的败因

残月高挂,秋风萧瑟,霸王军垓下。军帐之外,四面楚歌;军帐之中,士气低落。与刘邦进行七十余次交战从无败绩的项羽做梦也想不到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之下场。他不明白为何出身高贵的他会输给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他不明白为何有勇有谋的他会输给只会问别人‚为之奈何‛的人。

有人说,鸿门宴是项羽的败因。他在鸿门宴上的抉择注定了他无法成为王者。因为,作为王者,他太过于重视情感。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霸者,也是个英雄,却无法成为王者。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被沛公围困在垓下之时,他心里想的更多的并不是如何摆脱困境,而是在思乡思归,在担心他的宝马,在忧心他的虞姬。他出身于贵族,因而他重原则、重承诺、重感情。刘邦在逃难之际竟然将自己的发妻踹下马车,而项羽永远也无法做到。换言之,就是他不够狠。因而,在鸿门宴上,他因为‚岂可杀有功之臣‛的原则而选择放过了刘邦,最终铸成大错。

乌江之畔,残阳如血。此岸是烽火连天、尸横遍野;彼岸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项羽面前有一叶扁舟,舟子请渡。他却选择留下,只让舟子将自己的马带走。他觉得:退,就是败。

霸王自有霸王的义气。故于乌江岸边他可笑看生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江东子弟于他不是死了就可以再招募的战士,而是同乡兄弟。他们好比和他一同离乡闯荡的少年,他是当中领队的一个。在离家之时,他对自己、对家乡父兄就有一个朗朗的承诺在。他能够将承诺兑现则大家共同欢乐;一旦他做不到,大家都死了,他也以死相酬,绝不苟活!因而,随着乌江边那一抹寒光掠过他颈边,一切江山伟业也随之远去,无限河山也随之姓了‚刘‛。

项羽是败了,但他虽败犹荣。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有刘邦所没有的雄才大略;有刘邦所没有的英雄气魄;有刘邦所没有的侠骨柔情。如果当初他选择渡江,那么一切都可能不一样。

适用于:选择 如果 错过了太阳就不要错过群星 一步与一生等 (3)千秋月别西楚将(歌词,可以将其中的语句用于作文中)

歌曲介绍: 千秋的月色从未被人遗忘,或者追寻不到热血的挥洒,或者体会不到战火的纷飞,只能坐在沙发上,睡在床上,看着电视一幕幕的杜撰,于是开灯冥想,在这场大雨结束之前,让我用歌声缅怀他或者他们的故事。

乌江踏月也 息大泽而梦也 是天人合合也 或前世注定也

曾伴君候月也 拂铁甲落尘也 待力拔山河兮 乃西楚霸王也 杰天地也 火光扬,白驹上 提一柄盘满蛟的枪 兰花岗,战场荒 抚一道刚落下的伤 琴弦响,硝烟长 扩一域最广袤的疆 孤痴怅,醉候月光 盆缶击 连绵雨 孤立志一世万人敌 残庙宇 楚歌起 雷扫遍芦苇夜风急 兵戈里 八千骑 拼杀时兵刃火花写意 霸王气 随风散去 《若残》EDIQ 江东遗落红颜莫 楚女昔舞为君歌 碧草古庙千秋过 血化翠草遍山河

《项籍庙》 (宋)许彦国

千载(唱:秋)兴亡莫浪愁 汉家功业亦荒丘

空余原上虞姬草 舞尽春风未肯休

史记,野记,高祖本纪,梦与大泽,龙神其母交体, 酒气,怒气,天子之气,湖泽风雨,拔剑斩蛇起义 泗水亭长笑尽万般随意 却是半生酒气金戈铁骑 或喜又叹尽这咸阳风雨 只待史至今日几人能记

又有几人能记 千秋月未落 扛战旗望长河

河畔有人高歌 叹英雄却为何 任孤舟飘摇过 随你论功或过 当涅盘重生我 要刻绘新传说 酿烈酒 烫过喉 言笑中兰香欲渐浓 待秋收 泪亦流 落风雪花白了眉头 千重楼 万钟酒 长街落月载满几盅愁 更声后 半生随忧

常言道 又言道 衣锦归故里路途遥 万朝晓 祭离骚 千载以来依旧会涨潮落潮

榕树脚 人苍老 眉目在灯花中烧掉 哼童谣 兵休何朝 世事如是难忘时 战事故逝难忘时 花事伊事简中事 旧事相逝过往时

这上一回说到,这千秋月没是佳人离别,时逢枯枝落旧城,却待新兰满长街,战场上还未至瑞雪,听故事,这楚霸王乌江又诀别了一场皓月。各位看官不好意思,今日江山又小雪,各位路过的,打尖的,或来听小老儿说书的,别忘了多加件衣服

千秋月未落 扛战旗望长河

项羽评价范文第2篇

一喉异曲

——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阅读

教 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授课人:唐舒娅 班 级:高二(8)班

时 间:2011.12.14上午第四节课 【教学设想】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此文具体记载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此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巨大影响。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认识项羽、刘邦呢?学生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中学到这些知识,也是受影视作品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

我想通过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他们二人同时走到前台,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评价他们。所以我在讲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特地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他们二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本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全面认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他人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小结历史原因,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教学重、难点】对《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的比较阅读,分析项羽失败原因,并分析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引新 稳实基

一、复习已学文言知识(通过请学生板演方式)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关键还是要学好文言知识)

二、激情导入:中华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然而我们的骨子里却时时还沸腾着英雄的血脉„„读《项羽本纪》:

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1

读“乌江自刎”,想见其不忍偷生,为故人德的男儿血性,每每使人叹息扼腕!

这样的一位英雄怎么就失去了天下,原因何在呢?是他所认为的“天之亡我”,还是另有原因呢?

(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中。)

对比阅读 突重心

三、比较阅读

1.先天条件相对比

(设置悬念:项羽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何以会输给一个近于市井无赖的刘邦呢?难道果真如张良所说的“沛公殆天授也”吗?) 2.同事件中相对比

①瞻望秦始皇的车马、仪仗时的反应。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②进入咸阳城,两人的做法有何不同?民众的反应如何? ③比较分析《大风歌》、《垓下歌》。

(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对他们两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下面学生对项羽的整体评价作铺垫。)

拓本延外 展观点

四、介绍相关评价项羽的资料

太史公的评价——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

刘邦的评价——不能用人

韩信的评价——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后人的评价(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兵家用兵、民心向背、气节 毛泽东的评价——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

(从众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个性,这样学生就能够自我进行概括分析,形成观点。)

五、由学生小结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交流

五、作业布置:

就“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特点,选其一,写一段人物赏析,400字左右。

项羽评价范文第3篇

---《项羽本纪》

大概是以前电视连续剧“神话”看多了,总是对项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现便可改朝换代;他是那样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悬殊也照样战无不胜;他是那般的重义气,就算可能被他人灭国也不会想着去杀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史作巨家司马迁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笔法,如同穿越时光般的将那个血染夕阳的项羽展示在我们面前,也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项羽堪称一代枭雄,在当时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一个当英雄的机会。项羽出生为楚国帝王世家,秦灭六国,项羽自然要担起复兴楚国的重担。秦王游历会稽时,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时项羽虽然年青,身边也只有项伯一人,却显示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姿态,他的志向和气魄实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数月之间,项羽麾下士兵六七万,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秦军向来称为虎狼之师,但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可以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足以彰显项羽的军事能力。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下令中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于是楚军士气大震,势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项羽的胜利归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义,除暴安良。项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将士来投,才能使得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借楚王的名义斩杀宋义,收其党羽,军力更加强盛。汗水之战,鄣邯招降,最后直捣秦都咸阳,项羽立下千秋伟业。

也许上天给项羽的使命就只是灭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个乱世的悲剧英雄。项羽灭秦走上人生的巅峰,自此其荣耀的光芒便开始消散直至乌江自刎了此余生。项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错误,才让他成为了乱世的失败者。一,巨鹿之战中项羽坑杀20万秦兵,这是他失败的起点。因为项羽多疑坑杀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杀的不仅仅是20万的秦兵,更是千千万万的民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二、火烧咸阳。咸阳作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方面,项羽焚毁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宝,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对楚国的仇恨。

三、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当初天下初定时,项羽本应该听从范曾之言,以四十万兵力从鸿门进攻霸上,歼灭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更不应该放走刘邦养虎为患。

四、项羽太过自负。韩信曾今投靠项羽,却不被项羽看重、反而被赶走。项羽多疑,才会遭受陈平离间计。项羽赶走范增,落得孤军奋战。项羽如此,则身边无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却落得霸王别姬,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已注定兵败垓下。然而项羽并没有醒悟,依然引兵进攻汉军,这些只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汉军围攻时,项羽却自负的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东,亦可东山再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剧。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后人的应该是教训、是经验。

项羽评价范文第4篇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史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昔日越万里关山如履平川、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项王此刻面对宝马、美人筹莫展,这肝胆欲裂的痛楚悲音传来,“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似乎从这里窥出了真正的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但此前为战胜项羽而联合的盟军们居功自恣,刘邦便采取先封王行赏后各个击破的策略。公元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讨伐,得胜转道故里沛县,召开老朋友、小辈同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作此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以此袒露自己踌躇满志中对前途未卜的焦虑。歌曰:在那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刘某人一举登上帝位,现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夺取天下只是万里长片的第一步,如何巩固刘氏江山?有没有守江山的人?如果有,他在哪里?与其说此时的刘邦在思慕贤才,倒不如说抒发江山不稳的隐忧更合适些。

《大风歌》与《垓下歌》同体裁,同时代,同工巧,是真正的异曲同工。如果说《垓下歌》是失败者的一阕悲怆之声,那么《大风歌》则无疑是胜利者的一曲伤怀之音。前者是铮铮丈夫的儿女情长,后者是精于谋略的帝王之思。

二、凭吊江亭,微言胜败大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在诗人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得失有天地,俯仰任评说,能忍辱含垢、卷土重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你的负气、斗狠,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频繁征战、将士筋疲力尽是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垓下一战难挽颓势。想当初,

1 / 3 如日中天的项羽斩宋义、杀子婴、弑义帝、火烧阿房宫、坑秦降卒20万,可谓无信无义。王安石从政治家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教训。在他看来,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垓下一战,而在于项军士衰将疲、人心已去。楚汉战争,在刘邦诈进诈退、联军合围下,项羽只能长途征战、马不停蹄、疲于奔命。这就是战略的失误。毕竟是政治家,看问题的眼光更高一筹。

三、参谒廊庙,评说千古得失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唐·灵一《项王庙》)

两军阵前箭断弓折,汉军为杀项羽血溅垓下,项羽盖世之力已尽,在乌江边自刎身死。今天,只有悠悠的江水长流,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人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让江水做证,让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乘运应肌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台,项羽何曾在故乡!(唐·李商隐《题汉祖庙》)

男子汉趁着机遇应以天下为家,怎能眷恋自己的家乡呢?诗歌对比了刘、项的最大不同在于,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才回故乡显宗耀祖,而项羽每有战绩便回江东故里。它告诉人们,沉溺、消失那片刻的风光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首咏史之作都是针对晚唐最高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有感而发。

四、沉吟泽畔,抒发幽思豪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乌江》)

千百年来人们思念着项羽,他宁肯拔剑自刎也不愿渡江苟活。我们就应像他那样,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枭雄。诗人民思古豪情,意借项羽的悲壮惨烈讽刺宋高宗在金兵压境时,漂浮过海、仓皇南逃而致北宋政权倾覆的无耻行径。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 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玉鼠。垓人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明·王象春《书项王庙璧》)

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仿佛带来了一场充沛的甘雨;项羽入关后,一炬大火将阿房宫烧为灰烬。从这点看,刘邦是条龙,项羽是条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从。项羽曾以烹刘邦父要挟刘邦,刘邦竟置父亲于不顾。从这点

2 / 3 看,项羽是条龙,刘邦是只鼠。垓下兵败时,项羽的宠姬与他悲歌泣别;刘邦的庞姬戚夫人也曾因儿子前途在刘邦面前哭泣,刘邦无奈唱楚歌。从这点看,无论是龙是虎都是鼠。

如何评价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楚汉战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历来见仁见智。不过,从刘邦、项羽处在人生不同状态下的自我吟唱中,我们看到了风云人物悲情世界。六首咏史诗歌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诗人的各自见地,李商隐、王安石、王象春的隽永哲理的机敏睿智,杜牧、灵

一、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与冲天豪气,无不是情感的灵动,仪态万方,摇曳多姿,令人玩味、赞叹不已。

项羽评价范文第5篇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作者在鸿门宴中双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有哪些特点?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 “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项羽评价范文第6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上一篇:六年级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应用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