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位演员有感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读一位演员有感范文

读一本书有感

读《101个经典童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觉得,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因为它能让我们体会到童话的神奇魅力,使我们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得到有益的知识。

我的房间里有许多我喜欢看的书,有《小故事大道理》,有《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儿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千零一夜》,还有《格林童话》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叫《101个经典童话》。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童话故事。

我最喜欢金乌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金乌鸦吃了她家的米,金乌鸦说:“我会用东西赔偿。”最后,金乌鸦让她在大、中、小三个盒子中任选一个;那个小女孩说:“你只吃了我家一点点米,我就挑个小盒子就够了。”结果,里面是一百颗宝石,从此,她家过上了幸福、富有的生活。而另一个贪心的女孩,金乌鸦只吃了她家一点点米,她马上要金乌鸦拿出许多珠宝赔给她。选盒子时,她一口咬定要大的。结果,里面是条大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要狂妄着别人的施舍,贪得无厌没有好下场,对每一件事情要谦虚面对。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像童话里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学习,应该向勤劳肯吃苦的人学习。我们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只要不怕苦,肯动脑筋,靠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生命才有价值。

第二篇:同读一本书有感

和孩子共同选择读一本好书所得到的效果,要比凭空讲一些大道理管用得多,书是冲入知识海洋的冲锋舟,他能带领我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和各种技能。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就能提高我们的水平和智慧,所以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和孩子共同阅读《名人传》一书时,就都感触颇深,从《名人传》书中的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名人的人生经历,领悟到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背后的艰辛和努力。从而也让孩子知道了要想成功,就需要经历多少风雨和艰辛,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不仅如此,我们还边读书边讨论,有时还因为对某件事的理解不同而发生小小的争执,还别说,孩子的许多观点和理解能力往往要比我们还超前还要强,但就事情所处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加以分析后,最后我们又找到了共同点,也从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然而,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开始往往我和孩子有着不同的思路和喜好。孩子小的时候总喜欢看读一些动漫类或科幻类的书籍和画册,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总想着让孩子早接触一些名人录或历史典故类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籍。可孩子对太深奥的东西理解的太浅不是太懂,所以也不太愿意和我们交流。没办法,我们只好陪孩子一起阅读并不间断地提出一些

问题,点明书众所描述的善与恶,从而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达到和提高她的理解能力。

第三篇:暑假读一本书有感

一本著作

——读《昆虫记》有感

这个暑假,像一条小河一样。河里面的鹅卵石就是我所读的课外书。其中里面我最爱看的便是法布尔先生写的著作《昆虫记》了。这本 昆虫记很厚,比语文书还要厚。我估计法布尔先生一定在这本《昆虫记》 上洒尽了心血。里面写的昆虫有很多很多,比如:毛茸茸的狼蛛,可恨的 菜青虫,美丽的蝴蝶,好帮手七星瓢虫等等。

先给大家讲讲那可恨的,绿油油的菜青虫吧!大家可能会在蔬菜上见 到过几次,农家的人们可见得多了,他们认为是厌恶至极的大坏蛋。看那, 这个卷心菜的叶子被菜青虫啃得七零八落,好恶心啊!这犯人菜青虫就躺 在那片菠菜叶上饱餐一顿呢!他爱啃食所有蔬菜,是蔬菜的克星。

菜青虫妈妈一般都会把卵产在那些新鲜,完整的大青叶上面。他们

不会像辛勤的麻雀妈妈,离开巢穴去给自己的子女们找吃的。他们一产下卵 就一走了之。那片新鲜菜叶便是充足的营养。农民总是把菜青虫一一除掉。 但擒贼先擒王。大王没有抓住,就会繁殖更多的下一代。但是,高尔基先 生听说农民们有一种祖先留下来的消灭菜青虫的有效办法。先在阳光最猛 烈的地方设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在头顶上摆上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距他们 的祖先说:“菜青虫最喜欢呆在有光亮的地方,羊头骨或者牛头骨可以通 过阳光放射光线。它们爬上了骨头上面。那里晒,热,干,最关键的是没 食物。一,二个小时就能晒死一条菜青虫。农民只是说偶尔在头骨上见到 过几条菜青虫被晒死。祖传下来的办法只能消灭少部分的,大部分都呆在 自已那一片大菜叶上睡觉。现在烂菜叶少了,价值更加高了。

你看《昆虫记》给我们讲了多少昆虫。比如我们上初中时要上生物课 可能会用到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又增长了一些知识。比如我外公种菜 时也会遇到菜青虫啃食蔬菜的时刻。但他们不知道怎么预防,用农药呢, 卖出的收获少了。自已吃怕对身体有害。自从我看了《昆虫记》,知道了高 尔基先生那里的农民祖先有种消灭菜青虫的有效方法。我外公使用了一下。 还真有效。看多书好啊!我外公常赞叹道。

我爱看《昆虫记》,更加爱看课外书。

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小学

六(5)班

24号

赵锦鸿

第四篇: 读《如何读一本书》有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的文盲越来越少。如果问一句,你会阅读吗?可能很多人会笑笑说,当然会啊,so easy !然而,能真正有资格做出这样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几乎人人都识字,几乎人人都有阅读的经历,但是要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以为自己识字,有阅读的经历,阅读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又没能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收获,这样的自满与无知就未免太过于悲哀了。一经推敲,现实当中,真正会阅读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在学界,如何高效率真正读好不仅是读懂一本书,研究实验者们一直在为此作出努力。

我暗暗侥幸,我还没到达那种连自以为会读书而实际上却是不懂得读好一本书的悲哀境地。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阅读速度不够快,并且不能很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真理而感到困顿,并且自己也为自己尝试了很多新方法,但都是没有取到很大的成效。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如何读一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能从中收获到什么,但是读过后却发现,书中作者叙述详尽,指出了很多常人经常忽略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指正了常人常犯的错误的阅读习惯。而且,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如此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以及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好像一位你的长辈那样真切诚心地关心你,教育你,希望你能真正学有所长。书中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描述,同时又不断地为读者总结,每一章有总结,每一篇有总结,让人不免心生感概:这样的作者,为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书中会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或许会有人觉得作者太啰嗦,但是我觉得,这恰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一些精髓的东西,作者害怕读者会不以为意,便只好一再重复,这恰好是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所谓“烂桃半筐,不如鲜桃一颗”,或者就是这个道理。

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整理自己过去阅读时所犯的错以及所忽略的技巧,不禁感慨,阅读本身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书中作者主要跟我们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

一边读这这本书,我一边心生感激,感激作者不遗余力地作出这么多得工作,为我们整理出这么好的一套读书方法,虽然不能说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或者所有的方法但都适用于每个人,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精辟实用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指出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作者十分强调,阅读是一件多少可以主动的事,而且越是主动地阅读,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是的,当我们读一些不仅仅还是消遣娱乐的书籍时,很多人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往往坚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就是没有做到作者所说的“主动”。关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学习方式,主动性都很重要,而主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心态,当我们以一种要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强硬灌输知识的心态去学习,往往我们不再会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为这种挑战式的交流感到兴奋了。再者,明确阅读的目标也很重要,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提高理解力而读。在这里我发现我平时的阅读习惯与作者所说的截然相反了。若是为了提高理解力,作者提倡遇到不懂的时候,先不要去请教别人或者参考别的书本,就从这一本书中,自己从不解到完全弄懂,这个过程的脑力活动才能真正帮你提高理解力。我想到平时阅读《数学分析》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时候,总要在图书馆借上好几本的参考书,一个知识点不懂了,就参考叙说地更详细的参考书,不但浪费了时间,有没能很好让自己真正提升。

作者说到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则效果越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阅读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会觉得痛苦的,所以在以后遇到怎样的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下去。作者层层递进,先是介绍了基础阅读。这是最阅读的最低层次,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进而是检视阅读,这是真正进入阅读的一个层次。所谓检视阅读,就是系统略读和粗浅阅读,通过这一步骤,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拿到一本书,我们不应该就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是应该通过看书名、研究目录页、阅读书中的检索和出版者介绍,然后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略读一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难读懂的地方不能停下。关于这一点,我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都几乎做到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步骤,但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没能做好,总是喜欢进入白日梦的状态,这样使阅读速度大大降了下来。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应该如何进行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从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阅读时我们要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这里我们可以按照书的主题来分类,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书的内容,把大纲列出来;同时我们还要诊视书的内容,诊视关键字,抓住作者的主旨、论述和找出坐着的解答;还要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去评判这本书,但是要注意其中的礼节。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是不简单,而要从中培养成这种习惯更是不易。在以后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也要尽可能的去根据这些阅读的步骤,真正地辩证地把一本书读好,而不仅仅是读懂,把这本书的东西真正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作者不可能永远都对,做一个好读者,公正地评判一本书,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读到这里,我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在是太浅陋,不仅读的书少,而且连读书的方式都没有掌握好,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作者在提出阅读不同书籍的不同方法之后,提出了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与心智的成长。这也就是主题阅读,是最不轻松的阅读方式,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方式。因为在阅读一本书时,还要阅读很多本书,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出过的主题分析。读到这里,我真想长叹一声:不容易啊!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不仅坚定了不管多难都要读书的决心,也学到了正确读好一本书的方法。感谢这个美妙的契机,让我接触了这本书。我的读书生涯,要永不间断!

第五篇:班级管理学(读一本书有感)

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魏书生老师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一开始觉得很惊讶,很奇怪,当一个老师只要教得好,受学生欢迎就够了,何必一定要当班主任呢?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觉得他们会很难管理,所以,对于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是有点敬畏。可今年上《班级管理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并写观后感,于是我挑选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我花了几天细细品读,在书中,我看到了一段段辛酸而幸福的经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鲜活的成长经验和感人的成长故事,40篇精心写作的文字,就是40个精彩的故事,40首教育的诗歌。我看到了刚刚上岗的班主任如何“摸着五颜六色的石头过河”;看到了工作6年到10年的班主任,如何“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看到了担任班主任11—15年的班主任,如何“毛虫破茧”化蝶飞;看到了担任16-19年的班主任,如何进行“智慧的教育”;看到了经过二十几年磨练的班主任,怎样体会“生命绽放的美丽”。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痛苦,特殊的快乐,特殊的经验,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现出来,如此生动,如此形象„„

看过老师们的故事,我才知道:大家都是从年轻、幼稚、不成熟走过来的,每位老师初当班主任时,都带着美好的憧憬走上工作岗位,踌躇满志,心中萌生着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心想,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及爱心,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但是,实际工作远非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班级中,每天在校园里面“练竞走”——每天紧跟着学生早读,做操,卫生,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安全,作业情况,自习……直至学生回家了,都还得待在办公室忙。可是这样的蛮干,付出很多,收效却甚微。有人迟到,有人上课思想开小差,有人作业以抄袭为主,有人考试作弊……一件一件,使老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有的反而被学生误解,甚至记恨。朱一花老师讲到她在带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学习习惯,天天盯着他们,让他们在她设置的规矩中学习,游戏。她戏称“她自己简直成了会念咒语的巫婆”。孩子们爱打报告,她有求必应;他们不会值日,她陪着扫了一个学期;学校举行班容布置比赛,她却成了主角……她就像一台被榨干了油的机器,每天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她的,又是充满劳累的明天……这样日复一日,消磨了班主任的激情,使他们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班主任工作之苦,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不少人得出的感受是“苦海无边”;班主任工作之累,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 与学生交往,无异于天天上考场:考验的是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啊!然而,越是和学生斗智斗勇,班级管理却越是让人头痛。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成了老鼠和猫之间的游戏,互不信任,互相抵触甚至敌对。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感到迷茫时,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反思,思索着班级管理失败的原因,思索着为什么自己对学生很好而他们还要和自己作对!

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而区别就在于你能否快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万玮老师说:“每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回过头看,都会发现自己必经这些过程:失败,反思,再失败,再反思。。。如此几个回合,终于有一天猛然大悟,茅塞顿开。”这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惊人的相似,从开始充满激情、满怀抱负的认真负责,到矛盾重重、打击自信,到后来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不了解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他们的需要,改变刚开始时一味的严格、严厉的风格,学着柔和的处理事情,学着遇到班级事务时认真思考,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回看他们的故事,这些优秀的老师的做法极为一致:遇到失败、挫折时,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放弃,而是理智的选择了反思、总结、学习。深刻的反思、切实的总结、深入的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用心。这个过程就好像闭关修炼,潜心提升自身的素质,加上一些与生俱来的激情、热情、才气,再加上最重要的“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爱”!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是不适合做班主任的。我想起以前看过老师体罚学生的各种招数:打手掌,原地转圈,扇耳光……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中而又棘手的事情,乏爱而麻木的老师往往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老师一旦不能把学生当人来尊重,当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师生关系肯定就会对立起来,所谓的“教育”都仅仅是说教罢了。我想起周彬老师在他的《叩问课堂》中的一段精彩的表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唤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精神关怀。后进生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受到的批评也更多,他们体会不到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陆雯英老师在文中提到她班里的一位特别生——张奇:小时患过脑膜炎,故智力低下,说话口齿不清。以前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把她纳入“被遗忘的角落”。但陆老师与她的多次接触,发现了张奇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心思细腻,文章写得很真实……看到这,我想起了大一的时候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去潮州的启智小学义教,这所学校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或许曾经因为智障而被歧视、鄙薄过,因此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对我们心存戒备,恶狠狠地看着我们。但是与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眼睛会微笑,他们会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他刚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们会送你他认为做得最好的折纸……是谁说过“智障儿童就是孤僻的、仇视外界的”呢?而我觉得,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会更爱你;只要你懂他们,他们会更懂你!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当其他老师都快要对那些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绝望了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心灵出发,用自己的“爱”教育他们、转化他们。毛春铧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好孩子推定”原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事情会有多么严重,都要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不过不小心犯了错误,正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当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看起来是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也许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们爱玩,爱捣乱,不做作业,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狂风暴雨”而“善待”作业,不会因为老师的斥责而上交优秀的答卷……但是如果老师能坚持这个“好孩子推定”原则,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使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加上耐心,一定能感化孩子!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倘若没有“爱心”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也许很多孩子就会被耽误了,而事实证明,在博大的爱心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李微老师班里有一名全校最出名的“双差生”,经过观察,李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最缺少的是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她从这名学生进班那时起,就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不冲动,不指责,不训斥,坚持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爱。日复一日,这名学生和李老师亲近多了,有什么话都找她说,把她当成知心人,李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对他说:“你能行。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一定大有作为。”这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性越来越高,真的变了一个人:在支援甘肃灾区的募捐活动中,他中午没吃饭,跑着到北仓村挨家挨户去买棉衣服,往返三次抱着送回学校,累得满头大汗。他捐献了41件棉衣,是学校捐得最多的。让学生拥有犯错的机会,让他们的成长变得精彩。经历、感知、体验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一笔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经历错误才能汲取成长的营养,才能学会经受挫折并最终走向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处处留心皆学问。他会从学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读懂学生的需求,并且深处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孩子;会从学生似举非举的小手中,读懂学生的忐忑和缺乏自信,从而鼓励孩子勇敢地举起手;会从学生含泪的双目中,读懂孩子的困惑和疑问,并且带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

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培育学生心灵。老师要对学生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眼前走入老师的心里。老师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才能想为学生想,急为学生急,做为学生做,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关心、多帮助……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

书中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书寻找答案,以书为友,与大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爱,让我们明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有彻头彻尾的改变;张万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让我们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着一腔热情蛮干、苦干,是需要运用智慧出效果的工作;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让我们懂得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勤奋,更需要教育智慧……老师教书,不能仅仅把视野限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也要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比如企业管理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这些对班主任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一些乡村教师,因为环境落后封闭,教学资源有限,所以连读书看报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段惠民老师为了借书,经常把家乡土特产、“用不着”的福利副食券,“送给”图书馆管理员,既谋得优惠的借书条件,还可以时不时“另拎”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一捆捆、一本本破旧报刊。三更灯火五更鸡,半床明月半床书,认认真真地读,一丝不苟地记,翻来覆去地悟。就是这样的辛勤耕耘、艰难付出,才使他多次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张万祥先生语云:每个班主任心中要装有100个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开导。

文中的这40位老师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张万祥老师的网络弟子。他们很多人正是在师傅的教导和“教育在线”论坛的引领下,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认真阅读张万祥先生的书籍,写心得笔记;拜张先生为师,聆听他的亲自教诲。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彼此鼓励,相互温暖;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每天细心记录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写教育随笔,撰写德育小论文,在记录的过程中,并加以梳理、剖析、研究和提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做班主任的智慧,一步步地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前辈的指引下,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反思下,使自己欢快地驰骋在教育的原野上。

老师爱学生,就会用心去教学;就会发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值得去琢磨,去研究的课题;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反思、去总结,去拥有教育智慧;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就能把普通的小事做细做精;就必然会收获爱的成长! 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为之修炼。作为一名准教师,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只有对学生的爱是最真实最强烈的!四十位优秀的老师演绎的不同的故事带来的是震撼与感动,是快乐与欢欣。展望未来的班主任之路,我又多了些许信心。我会努力追求把班主任工作变成幸福之旅,让学生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让我因为学生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员医生讲党课范文下一篇:定义与命题说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