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论文

2022-05-0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已经进入高校课堂,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论文 篇1:

五年制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和模式也在慢慢成熟,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部分,合力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现今高职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学模式僵化、教材内容陈旧等,这些问题都进一步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文将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着眼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解决措施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主要作用是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品位,在这个过程中,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结构,还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紧张学习生活时缓解压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须将公共艺术教育重视起来。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教育资源的影响,许多人会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当中依然存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致使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体系混乱、监管不力和质量不高等现象。所以如何增强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2014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示:从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部门及其高等学校都要向教育部提交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报告,包括艺术教师的配备情况、艺术课程的建设、艺术经费的投入、艺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1.1 公共艺术教育对个人的影响

如何定位人才培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标准,过去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来说,其教学理念倡导的是通过学会一技之长,掌握一门技术就能够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好就业,所以存在着重技术、重专业、重技能、轻发展、轻综合、重就业的现象,虽然短时间上看确实有效果,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未来发展会比较单一、综合素质不高导致难以适应今后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持续发展空间狭小。所以,高职院校在引入公共艺术教育之后,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激发其想象力,形成创新思维,对于今后学生个人的全面综合发展有利而无一害,对过去高等院校僵化的教育模式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另外,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单单是培养学生个人的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引导他们获得高尚的情操。将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学生,传递每个时代的真善美和符合现代潮流的正能量,锻造正确的思想品德,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够坚强面对。

1.2 公共艺术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素养,加上职业类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的总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高等职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从高职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都会是未来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素养状态。此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未来各行各业的工作中,他们的思想、精神境界、人文素养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一个庞大群体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素质态势重要的一环。

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除了将个人培养成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外,更是通过一个个人积蓄而成的力量影响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健康人文情操和文化艺术水平。

2  今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由应试教育慢慢转变为素质教育,除了培养艺术人才或艺术家的专业艺校之外,我国许多各级的高职院校和综合性的大学也都增设了艺术课。公共艺术教育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国内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增设大众舞蹈、艺术欣赏等艺术课程,引进国内外最新的书籍或者音像来供学生学习和欣赏,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的艺术活动,包括画展、书展、音乐会等文艺表演,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生活,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并且通过相关的艺术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以后个人的健全人格塑造,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全面而优秀的人才。

但是,与传统成熟的专业学科相比,我國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主要表现在:(1)在现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学校只重视学生在专业课上的学习情况,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不但开设较少,而且大部分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甚至有的学校都没有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会严重影响学生在专业课上的成绩,所以往往会以专业课为重,轻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本身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相对应地导致在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力量不强,更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另外,缺少足够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生在学校的课后活动和文艺活动也相对应的单调和枯燥,学生的艺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满足不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需求。(2)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起到至关重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教育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最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缺点导致教师在授课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本来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公共艺术文化教育变得索然无味,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甚至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产生了厌恶感。(3)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其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无经费、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资金和物质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安全不能满足艺术教育课程的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

3  高职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3.1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应当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平台。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内的艺术社团,包括跳舞、弹琴、唱歌等各种艺术形式,学校可以为这些社团提供场地和其他支持,组织学生或社团定期演出,鼓励学生自主策划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这样的形式去释放学习压力,热爱生活,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既增强了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积极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开展各种艺术形式的活动,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有不同的差异,所以艺术实践活动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学校还可以设置一套评分模式,通过奖励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当中。

3.2 增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水平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应当端正自己的位置,无论多大年纪,有多长的教学时间,都应当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自己相关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新的知识和理念。高职院校应当给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培训,及时更换最新的艺术教育知识,不断增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水平,打造一支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另外,高职院校应当给予公共艺术教育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设备支持,同时,可设置多种奖励措施来激发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了充足的动力,努力打造一直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创新思维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推动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断朝前发展。

3.3 转变公共艺术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改变教育观念,用更加长远的角度来对待公共艺术教育,要充分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思想上发生转变,进而才能为艺术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在艺术教育体制上进行完善,科学合理地规划,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艺术教育进行管理,组织好内部分工,给予公共艺术教育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摒弃之前僵化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公共艺术教育中。另外,还应该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多种形式来衡量學生的成绩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春玉.对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2):64-67.

[2] 贺丹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2018(10):182-184.

[3] 丁香.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2016(4):117.

[4] 杨春华,沈晓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途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89-92.

[5] 王虎.陕西地方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调研分析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12):119-121.

作者:刘昕

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论文 篇2:

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

摘 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已经进入高校课堂,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为了改变公共艺术教育的状况,高校应该进行一定的教育改革,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见解、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受到教育部門、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多数高校都试图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也被称为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教授学生非专业的知识,没有专业限制,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它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包括文化、艺术、科学和历史在内的非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知识。公共艺术教育只是教给学生具有人类共性的知识,包含了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符合通识教育的教育精神。公共艺术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要实现通识教育,必须将其体现在具体的课程环节中,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真正把握普遍教育观念的通识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必然选择。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国家已经发布了一些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采取限制性艺术选修课和任意艺术选修课的形式。限制性艺术选修课程包括音乐、舞蹈、艺术、书法、影视等。任意艺术选修课程可包括作品欣赏、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等。要求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利用学校内外的资源开展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课程的机会。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综合水平的基础。它在实施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关注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艺术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推广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艺术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各个环节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各级领导缺乏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将导致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例如,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应设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并配备一名学校领导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但实际上,很多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由于领导层缺乏关注,他们并没有把艺术教育放在适当的位置,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无法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机构不足,职能不明确

学校管理机构没有专门建立艺术教育管理部门,艺术教育都是教育行政办公室、学校团委、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其他机构共同管理,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教师由艺术学院负责,教学办公室负责课程和设备安排,学院团委负责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生处安排管理,没有专门的经费,这样的管理影响艺术教育的质量,并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

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或条件有限,高校的许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专业提供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实际需要,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艺术追求和价值观念。高校通常将艺术课程设为公共选修课程,课程设计侧重于艺术欣赏,但忽略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如艺术史理论、艺术实践、艺术鉴赏等,这使得课程缺乏系统性。合理的课程结构需要相互关联、系统而全面的课程。通过从浅层到深层、从表面到内部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艺术教育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艺术教育教师人数不足,结构不合理

高校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要求都很高,高校师生比例仍然存在很多不平衡现象。目前,教育观念落后、专业理论不足、科研能力弱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高学历的艺术教育教师、高职称的艺术教育教师比例相对较低。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存在激励政策不公平等问题。

(五)公共艺术教育场所和实践不足

提高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水平是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艺术教育离不开练习场地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它们是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与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的互动关系。艺术需要体验和实践,如果没有实践,对艺术的理解只是在肤浅的层面。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艺术教育,没有相应的场地和配套设施来保证艺术教学的正常运行,配套设施不足,艺术实践教学不能正常进行,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实践基地更少,艺术实践基地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实际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四、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建立健全规范管理组织是前提。只有规范管理机构,才能提高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促使公共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文件指示,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委员会、公共艺术教育学院等机构。小组组长是学校领导,有相关部门参与,作为全校艺术教育的领导机构和决策部门,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完善各种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协调学校资源,协调各部门,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负责全校的艺术教育教学和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教学评估和监督,促使高校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二)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核心是美育,围绕审美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设相关的基础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术欣赏、音乐欣赏、戏剧欣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歌剧鉴赏、书法鉴赏。只有开设完整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才能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加强低年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基本文化艺术素质,为大学生拓宽专业领域提供良好的基础。除了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識外,还可以添加一些艺术实践和创作课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措施,结合自身实际动员各种力量编制相关的公共艺术教育综合教材,更有效地实施公共艺术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教育理念

教师水平是确保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高水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人员势在必行,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必然要求。但与此同时,应该考虑到公共艺术教师的全职性质,因为即使是专业的艺术教师,如果不是全职的话教育效果不会很好。公共艺术教育团队的形成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够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门新课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该能够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明确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心理素养。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能够运用流行语言来阐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公共艺术教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

对高校艺术教育来说,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艺术教育做好的有力保证。高校美术教学评价标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才能合理地达到艺术教学评价的预期目标。一般来说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学人员、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要评价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符合艺术教育现实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激发艺术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评价体系。

五、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的认识,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深化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只有把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到适当的位置,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思想,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邵萍.互联网发展与艺术教育应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的应然与实然[J].煤炭高等教育,2018(6).

[2]李灵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7(5).

[3]陈绪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评《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

[4]于丽燕.刍议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保障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2018(2).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作者:黄玮

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论文 篇3:

学生发展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

摘    要: 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非艺术专业学生获取一定的艺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提高审美能力。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出发,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异化特点及原因,提出形成意义层面共识、提高课堂质量、拓展第二课堂、结合中华文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关键词: 学生发展    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

艺术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发展中的宝贵财富,自改革开放以来,公众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视野转移到人的精神层面发展,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逐渐备受关注。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是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通过舞蹈、音乐等八大类艺术形式开展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以发展和完善,为新时代画像、为新时代立传、为新时代明德。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历史進程

为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在不同形势背景下国家多次下发公共艺术教育相关文件。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首次提出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强调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高校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06年教育部3号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公共艺术课程开始走进高职课堂,教师资源和场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14年教育部1号文《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诞生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育的重要标志,国家层面进入从义务教育开始全面重视艺术教育的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7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的概念,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美育教育范畴,强调美育教育地位就是和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首次提出构建课程体系的三条建议、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的六大措施、统筹资源的四项方案、保障美育发展的五大内容。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长期致力于高校美育提升工作,2017年首次组织召开全国高职美育学术研讨会,2018年研讨会强调高校美育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美育教育的重点改进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加贴近时代要求。

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覆盖学生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是教育的追求和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从1996年明确提出学生选修“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大学影视鉴赏”“大学美育概论”等课程到如今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多样化,教材由国家教委委托编写出版到如今的教材种类多样,学生的艺术学习路径选择和方式越来越多。师资发展从1996年明确建议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为宜,到如今师资结构种类以专兼职为主,融合校外聘任专家、合作导师等多类别形式共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异化

1.学生评价标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异化。如何评价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是社会热点话题,随着社会发展,多元的成才观渐渐被许多院校提出,评价高职学生的科学模式从唯学习论或唯技能论转移到学生发展论观点,社会逐渐提倡只要个体存在某个方面能力或表现超出其他同龄人,或个体某项能力得以发展和进步,那么个体就是发展的,就是成功的,如杨军通过研究提出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个体全面同步发展似乎是一项比较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反之追求个体专项发展似乎更加贴合社会分工细化下的就业和创业环境的评价体系,扬长教育、长板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2.招生政策格局导致学生群体特点异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与本科不同,包含自主招生、对口单招、3+3合作、高考招生、注册入学等多种方式,高职招生更像是本科教育招生后续的“补充”,在高招录取次序和批次上自然存在先天的不足,社会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在对学生家庭教育而言,在能选择本科高校的前提下自然不会选择高职院校,学生进入高职往往不是自身的意愿,而是成绩使然的无可奈何,成绩的背后往往包括智力、学习力、自制力、逻辑力、思考力等多方面比拼。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明显存在不足。适合的教育理念是在这种招生格局变化下产生的,高职教育强调“适合”,是基于课程适合、环境适合、专业适合、就业适合、行业适合、产业适合、发展适合等多种情景的结果。

3.技术革新改变了学生课堂的知识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堂,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方式,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充斥海量的知识信息,纵然网络知识信息有良弊之分,但是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体系的唯一渠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成长的,人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各类虚拟环境,技术只有为人所用才能发挥价值和意义,现阶段高职院校提倡的翻转课堂、云课堂、慕课等多种授课途径,就是技术革新带来的课堂革命。

4.传播媒介造就了不同场域空间的异化。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学生个体在交友、生活、学习等空间被划分成无数个单独的场域,不同的场域拥有不同的环境、角色、资本特点,唯一不变的是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学习场域他们是知识的接收者,交友场域他们与兴趣、爱好相同的个体进行互动,网络场域他们和虚拟世界通过游戏、直播等产生连接和互动。不同的场域个体产生不同的交流方式,在不同场域中融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间发展呈现动态式的交融、博弈、变化过程。可以说,学生交往空间依旧多样化、不固定化,临时性的社会动作即会产生临时场域,学生的角色在不同场域中产生变化。

三、学生发展异化的成因

宏观上受时代的發展、环境的变化,这是“90后”“00后”等划分的标志,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异化始终是跟随社会变革、产业发展、经济变化而变化的,世界改变了,环境就会改变,环境中的个体就会产生变化,这是永恒的。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种世界发展都是根植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宏观上的社会发展是塑造一代人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行业发展越来越需求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

中观上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性依然存在。受学校制度、师资配备、专业建设、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间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也有差别,经济发达地区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师资建设较强、校园文化浓厚、艺术教育形式丰富,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则注重学校的招生就业、校园建设等现实因素,缺乏师资、场地、氛围等构建和完善。从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前缺乏系统的人文和艺术教育,入学后课程安排多以专业技能实训为主,重专业技能轻人文和艺术素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邹宏秋通过职业成长轨迹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和职业素质,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人文和职业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2]。

微观上个体的成长经历、态度决定了学生个体对艺术教育的热衷和喜好度。认知包括个体对艺术教育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只有当学生个体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意义时,艺术教育才能开展。情感包括个体对艺术教育的情感体验,只有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艺术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和实现教育价值。行为倾向指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的反映,个体接受认可艺术教育价值意义,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追求美、审视美。笔者在自己工作的学校进行了一项“高职院校学生艺术教育意愿调查”发现,73.6%的调查对象未曾有过系统的艺术教育经历,84.6%的调查对象拥有艺术教育学习的需求,79.8%的有艺术教育经历的对象期望在高职院校获得进一步的指导和学习。由此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学习渴求是存在的,而且是大量的。

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路径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范畴,主要包括公共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公共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公共艺术学以致用的再创造。所以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路径必须以学生课堂为基础,辅以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注重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全人教育的结合,积极开发适合本校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信息化特点和学生特点的特殊教育模式,立足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形成意义层面共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在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即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只有学生、教师、学校都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

一是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积极反映,艺术又高于生活,给人美好的期待。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依靠人文类课程学习和活动进行,艺术是在文化、历史、时代发展基础上积淀和产生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有时代烙印,叙说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学者研究以艺术为主的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研究表明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情商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促进感情世界的活动。刘晓红认为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必须用精致的艺术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教益和向上的力量。三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对技术的认真精神、对技能的钻研精神、对产品的追求完美,公共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对于产品而言就是追求产品的精和美,艺术教育中的开拓进取、追求完美与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保持一致的。艺术教育是改变职业教育中重技艺轻人文现象的重要手段,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多年来,职业教育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力求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能性、专业性,忽略学生的人文培育。

2.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程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是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全面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建立拥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的完整课程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引进,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扩大兼职艺术教育师资。促进艺术师资培养成长体系的建立,发挥教师艺术造诣、艺术创作和实践的同时弥补其人文素养的不足。共建地方文化课程,引进尔雅、慕课等形式的网络课程,实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类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群体开设不同类的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实践的作用发挥,落实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开展系统科学的课程评价,完善课程质量建设评价体系。探索艺术课程到课程艺术的转变,积极培育更多的专业教师拥有艺术教育思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艺术性,培育学生美的体验、美的追求和美的实践。

3.建立双“1+N”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拓展第二课堂教育阵地。管理上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等协助,队伍上牢牢把握大学生艺术团这个抓手,多元化、多途径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生通识教育体系范畴,设置艺术必修课课程学分,其他行政职教辅等单位积极开设辅助性的艺术类课程、讲座、培训等活动。大学生艺术团对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艺术团指导教师配备,以节目为导向,突出思想政治性,结合传统文化融入,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发展。重视艺术团训练过程的指导性,制度上保障艺术团训练、参赛、展演的序化,注重学生过程的接受性和教育意义。重视共青团主导下的公共艺术教育社团建设,扩大社团覆盖延伸面,积极开设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八大类社团,加强艺术团和社团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艺术项目,促使学生在校感受到高水平的艺术活动,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4.坚定走中华文化结合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道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杨潘升研究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传承培育工匠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点[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坚定走中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青年大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理念毫不动摇,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工作,使青年一代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化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教育要突出艺术的思想性、逻辑性和价值取向,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要培养具有美的感受、美的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艺术教育的因子,探索文化育人路径。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注定离不开技艺,作为技艺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熏陶和培育学生的特性,充分发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积极加大地方性文化机构工作对接进课堂、进社团、进活动。李燮认为传统文化是我国艺术教育的核心,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力量的支持,艺术教育的发展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孕育[4]。要鼓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的中华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

高职院校承担为国家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的重任,艺术教育关乎学生成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方能产生成效。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注重的是高质量的发展,其中包括学生高质量,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发展必然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办好公共艺术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应然,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洁,杨先艺.重视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

[2]邹宏秋.构建“双融合”教学模式    加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

[3]杨潘升.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职教论坛,2017(05).

[4]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01).

作者:孙津津 孟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投标报价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