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医药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药这种独特的品行决定了必须用其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表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第一篇:医药文化论文范文

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原中医药文化探索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初步探讨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现状及对策,为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教学;中原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教育;问卷调查法

Exploration on Integration of Central Plains TCM Culture into TCM Teaching//WANG Junming, CUI Ying, CAI Hong, ZHANG Yueyue

cine culture in TCM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by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central plains TCM culture; TCM cultur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1 前言

中医药文化根源于中原,中原中医药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辉煌灿烂的中原古文明造就了一大批中医名家,留下了宝贵的医药巨著[1-3]。中原中医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分支别具特色,中药资源种类繁多,具备独特的根源性、地域性、原创性、开放性、先导性和辐射性的特征[1-3]。中原中医药文化自发端以来,一直引领中医学的发展。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百药,到黄帝和岐伯、伊尹撰《汤液经》,开辟汤药用药,都发生在河南。而中医理论之源《黄帝内经》,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南阳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等著名医家及其著作,都与中原中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3]。中原中医药文化为后世探索中医奠定重要基础,对临床各科实践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3]。

中医药院校是孕育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中医药教学则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希望。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不仅应具备高超娴熟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深厚丰富的中医文化底蕴。而在现代医学潮流的冲击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是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药院校的重要职责是对其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培养出符合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1-3]。所以,在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原中医药文化,在教授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承中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这对于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旨在探讨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2 调查问卷设计

为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高校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原中医药文化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问卷主要问题包括:

1)分别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

2)关于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认识;

3)关于对中原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4)关于对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原原因的认识;

5)关于对中医药教学中分别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的认识;

6)关于对已学中医药课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调查;

7)关于融入中医药文化对加强学生中医药思维和专业知识学习有无帮助的调查;

8)关于对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学生共计230人,收回问卷230份,问卷回收率100%,说明学生对问卷设置问题感兴趣并给予了积极配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分布在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中药制药等专业,体现出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其问卷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强的代表性。其中,中医专业学生问卷有84份,占36.5%;中药专业学生问卷有52份,占22.6%;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问卷有31份,占13.5%;针灸推拿专业学生问卷有23份,占10%;护理学专业学生问卷有15份,占

6.5%;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问卷有15份,占6.5%;中药制药专业学生问卷有10份,占4.3%。

另外,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不同年级均有参加,其中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占约70%。

3 问卷调查结果

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了解程度的比较 通过对230名中医药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中医药文化了解很多的有27人,占11.7%;了解一般的有113人,占49.1%;了解较少的有89人,占38.7%;不了解的有1人,占0.4%。对中原中医药文化了解很多的有11人,占4.8%;了解一般的有86人,占37.4%;了解較少的有131人,占57.0%;不了解的有2人,占0.9%。若将了解很多和了解一般均看作了解,将了解较少和不了解均看作不了解,则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了解的有140人,占60.8%;不了解的有90人,占39.2%。对中原中医药文化了解的有97人,占42.2%;不了解的有133人,占57.8%。

经卡方检验分析可知,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优于对中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见表1。结果提示,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原中医药文化均有一定程度了解,但了解尚待加强,尤其是对中原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大学生对代表性中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情况 对中医药大学生对代表性中原中医药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230名学生均了解医圣张仲景文化,185名学生(占80.4%)了解龙门石窟药方洞,204名学生(占88.7%)了解百泉药交会,167名学生(占72.6%)对禹州中药市场有所了解,说明中医药大学生对代表性中原中医药文化了解程度较高。

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原的原因的认识 受调查的230名中医药大学生均认为医圣张仲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原的原因;认为中原历代先贤著作、中原武术文化、中国古代文字和官方药局“熟药所”是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原原因的学生分别有171名(占74.3%)、162名(占70.4%)、156名(占67.8%)和135名(占58.7%)。

若按认可学生数超过2/3作为重要原因的依据,则医圣张仲景文化、中原历代先贤著作、中原武术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字均是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原的重要原因。

对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必要性的认识 对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6名(占15.7%)

和16名(7.0%)学生认为很必要,有168名(占73.0%)和177名(77.0%)學生认为有必要,有6名(占2.2%)和8名(3.5%)学生认为没必要,有21名(占9.1%)和29名(12.6%)学生认为无所谓。如果将很必要和有必要均视为有必要,将没必要和无所谓均视为没必要,则分别有204名(占88.7%)和193名(84.0%)学生认为有必要,有26名(占11.3%)和37名(16.1%)学生认为没必要。

经卡方检验分析可知,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比较,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结果提示,大多数中医药大学生均认为中医药教学中有必要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且对二者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别。

对已学中医药课程中教师教学融入中医药文化程度的调查 仅有12名(占5.2%)学生认为在已学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较多,139名(占60.4%)学生认为在已学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较少,另有79名(34.3%)学生对已学中医药课程教学中是否融入中医药文化不清楚。结果提示,当前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教育较少。

融入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思维和专业学习有无帮助的调查 185名(占80.4%)学生认为课堂融入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思维有帮助,8名(占3.5%)学生认为无帮助,另有37名(占16.1%)学生不清楚有无帮助。169名(占73.5%)学生认为融入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有帮助,17名(占7.4%)学生认为无帮助,另有44名(占19.1%)学生不清楚有无帮助。如果将认为无帮助和不清楚的均视为认为无帮助,则分别有185名(占80.4%)和169名(73.5%)学生认为有帮助,有45名(占19.6%)和61名(26.5%)学生认为无帮助。

经卡方检验分析可知,融入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大学生中医药思维和专业学习的帮助程度比较,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结果提示,课堂融入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大学生中医药思维和专业学习的帮助程度均比较重要,而且二者的重要程度没有明显差别。

对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中医药文化的调查 对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中医药文化的调查显示,有158名(占68.7%)中医药大学生认为,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适时适当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4 结语

问卷调查法是当前教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载体之一[4-8]。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初步探讨中医药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现状及对策。文章指出,当前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教育较少,中医药大学生对代表性中原中医药文化了解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融入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大学生中医药思维和专业知识学习帮助较大,在中医药教学中均有必要融入中医药文化和中原中医药文化,需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尤其是中原中医药文化的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中医药报,2011-12-29(003).

[2]司富春,高燕,宋雪杰,等.中原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创新发展研究[J].中医研究,2016,29(11):4-7.

[3]许敬生.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J].中医学报,

2009,24(5):1-6.

[4]许涛,禹昱,姚中锐.基于SWOT分析的慕课教学发展研究:某大学外国语学院问卷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5,25(9):51-57.

[5]朱凯.“药剂学”独立实验课教学问卷调查与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7):62-64.

[6]郑绍勇,丁成华.《中医诊断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4):1-3.

[7]王书方,陈向群.从学生问卷调查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2):65-66.

[8]赵利峰,秦少伟.从问卷调查看分子生物学学习和教学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28-130.

作者:王君明 崔瑛 蔡泓 张月月

第二篇: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中医药发展关系论略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医药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药这种独特的品行决定了必须用其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表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 文化 科学

近代以前,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药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兴盛,传统文化因遭到摒弃而衰落,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都发生了转变。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中医药学既因其文化特性使本身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导致人们对其认同度降低,又因与传统文化的剥离,而遭遇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历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开展与进步,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复兴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真正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复兴与进步。

1.“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加之中国知识界科学救国的急切心理,反传统文化思潮在上个世纪初风起云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就要求中医药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和培育继承与创新的土壤,“中医药文化”作为特殊概念应运而生。

“中医药文化”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对其内涵学界多有歧义。2005年8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含义进行了初步阐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会议还确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名家风范,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区域中医药文化发掘,为中医药院校、医院、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这是国内学界首次确定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核心与范围,对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学界还应进一步开展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领域。尤其要具有构建学科的意识,既要有学科概论性质的综合性研究,又要进一步划分研究领域,形成系列分支学科,并进行相应课程的建设。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史阶段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的文化环境的变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低潮时期。20世纪的中国始终存在一种反传统文化的思潮,阴阳五行学说遭到学术界的否定,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负面影响,西学强势文化的入侵和反传统文化思潮给中医药造成了严重后果,新中国成立初卫生部的个别领导在对待中医药上存在对待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同样的心态,认为只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西医是科学的、进步的,而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抬西抑中、以西代中,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针对甚嚣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又说:“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歧视中医药的现象,毛泽东发出了“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我国巩固的医药卫生统一战线”的号召,并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在毛泽东的保护和支持下,中医药学术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中医药学术被提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中医中、高等学校相继成立,中医药教育一改两千年来的师徒相授模式。但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转变,则很难真正正确认识和传承、发展中医药。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地接收”,而实际情况是批判容易,接收难。而且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怀疑心理,阴阳五行理论也得不到认同。在“中医不科学论”思想的指导下,中医药发展走向了以西医改造中医的歧途,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解释、整理、提高传统中医药就构成了当时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方向,这种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孤立地将中医药定位于科学技术,把西医的一套科研方法强加在中医药的科研头上,用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用西医的“辨病施治”取代中医的“辨证施治”,进而取消中医药学的灵魂,取消中医药学的文化底蕴,其结果是偏离了中医药发展的轨道,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扭曲了中医药。受此影响,当时顺应时代的全国统编教材就有许多不足之处,使中医药教育出现偏差。1962年7月16日,北京中医学院“五老”给卫生部党组上书大力提倡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呼吁大大增加中医课程的学习。正当中医药教育界总结中医药院校初期教学经验,讨论修改中医药教学计划,使中医药教育更侧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教学时,“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传统文化再次陷入被批判的境地,对中医药事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兴起。基于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医药的文化特性逐步明确,中医药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文化政策。以1984年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首届“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了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研究。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江泽民同志题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场中医药文化研究热在中医药学术界酝酿,并取得了系列成果:专题学术著作相继出版;相关学术会议如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及文化国际会议(1990)、中医文化研讨会(1991)、全国首届医学与人类文化学术讨论会暨首届中美医学文化恳谈会(1994)、95’中国医学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国际佛教医学暨港台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1996)等陆续召开;《医古文知识》(1993)、《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通过这种研究,中医药学单纯科技定位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要用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对中医药文化品性认识的提高为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一是明确区分中医药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健康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认识前提。中医药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但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容易被其人文方法遮蔽,在中医药研究中,混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界限,误以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本属于人文文化的原理,只能导致混乱和人、财、物的浪费,如不加以注意,甚至可能导致伪科学泛滥。二是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中医药人文文化的现代化。中医药不仅是科学,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对中医药基础的现代研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目前西方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这正与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程,应该说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中医药文化研究有过于拘泥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倾向,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宗旨是立今鉴古,不但要具有历史意识,而且要具有现代视角和当下意识,不但要总结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吸纳现代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不能独立于文化全球化之外。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绝不能故步自封、过于保守。要科学分析文化全球化形势,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具备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质的能力,具备吸纳先进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能力,具备与西方异质文化对话与融合的眼界和能力,从而保持中医药文化健康发展。尤其在对外交流上,由于中医药学独特的文化形式不具有科学文化的超越性和普适性,很难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理解和接受,导致中医药学至今还得不到国际的普遍认同。至今,能从根本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则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所谓的认证,这就对广大中医药文化研究者提出了新任务和要求。

3.中医药文化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工程

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前提,否则中医药发展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发生发展,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比如,不了解阴阳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起源。再如,中医药理论与易学、道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典籍中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的现象,甚至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潘雨延先生说:“究夫《内经》作者的哲学思想,全部发挥老子的思想……”[2]刘力红先生也说:“我们知道中医的确有很浓厚的道学思想……因此在《内经》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许多易学的东西,又可以看到许多道家的东西。”[3]不深入了解易学、道学,就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在整理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方面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主体的现代普通教育的推行,使国人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大大改变,并未能从根本上恢复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的本来面目,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表现在中医药教育上,习惯于数、理、化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中医药大学生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立足于比类取像的思维方式,以阴阳、五行、气等主要概念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验证,面对当前唯科学主义的困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只有在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其理论精髓和文化内涵,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走上中医西化,甚至以西代中的歧途。

4.中医药院校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着弘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重任。不同类别的学校应积极营造独具特质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作为中医药院校来说就应当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以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精髓,形成中医药内在文化的创新能力。

4.1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好的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应使人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如建筑风格、校园景点布置、校风、校歌、校园网等,甚至建筑物和校园道路的命名都可以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4.2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要加大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注重中医药的文化品性,使学生不但学习中医的“技”,更要形成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养成中医药从业者独特的文化品性。尤其要重视教材建设,“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文革”之后,中医教材建设没有能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是不理想的,不是发展了而是萎缩了”[4]。

4.3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医药根植于传统文化,离开传统文化,中医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古代俗语“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形象地说明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对学习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倘若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则很难成为中医名家,中医药理论难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当前很大一部分中医药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急功近利,既不具有历史意识,又不具备长远眼光,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主干课程——医古文越来越被边缘化,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终只会导致中医药的异化和弱化。

目前,中医药界特别是许多名老中医对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理论功底薄弱、中医基本技能不扎实、“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等问题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并建议加大中医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课程建设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总之,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医药的复兴。回顾历史,直面现实,由于忽视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中医药事业发展曾一度误入歧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应本着一切有利于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则,尽快取消异化中医药学的做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下,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从而真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只有中医药事业的从业人员真正将中医药文化熔铸到思维、心理中,中医药才能自然地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文苕.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2005(4):46.

[2]潘雨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2.

[3]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6.

[4]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N].现代教育报,2001-9-2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文化传播的历史、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SJB770004)。

作者:包玉颖 王明强

第三篇:医药企业文化体系研究

[摘    要] 随着CFDA(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断加入国际医药组织,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企业文化历来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医药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繁荣。而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构建认识还不够充分,现有的医药企业文化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相匹配。本文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鲁南制药的成功经验,旨在构建出医药企业文化体系,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医药企业;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1. 045

0      引    言

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1]。医药行业以治病救人为行业准则,通过治疗疾病来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进而体现行业的存在和发展价值。因此,医药企业文化体系应该依靠行业特有的文化特性来进行建设。

1      医药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起到一个企业的灵魂的作用[2]。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屹立不倒,企业文化一定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医药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医药企业的精神与利益建设协调发展

当前,很多医药企业仅仅追求表面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高层次的企业精神建设,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医药企业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将精神文明在企业的日常运行活动中得到体现。比如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保障药品从研发、生产、经营到使用等多重环节的安全。良好的意识和理念也将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正方向的影响,使得精神文明与经济利益协调共同发展。

1.2   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技能

我国医药企业融入世界市场是历史趋势,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测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合适的管理方法和举措来应对国际竞争。企业进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是建成现代化医药企业的重要手段。其中,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因此,脱离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的支持作用,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无因可循。

1.3   推动医药企业凝聚力的形成

在医药企业进入新环境新形势的状况下,医药企业需要随时调整战略来积极应对变化,这其中涉及产品、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变革。面对各种不稳定因素,企业需要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在企业的变革中,难免会走弯路,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過协调统一来减少无关资源的消耗,使得企业把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面,从而帮助企业平稳度过各种变革。

2      我国医药企业文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同时,国外先进医药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医药企业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医药企业对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医药企业文化相比,我国医药企业文化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2.1   缺乏企业诚信意识

我国医药行业的法律法规愈发健全,行业发展愈发规范,然而,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依然有个别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在药品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欺骗,公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2006年发生的齐二药事件中,该企业监管不力,招聘不具有相关检验资格的人员,并且对该员工未进行岗前培训,在药品自检方面象征性地盖章通过,造成了多人死亡;2017年发生的莎普爱思事件,公司通过在媒体上发布夸大宣传药品疗效的广告,诱导白内障患者使用该公司产品,结果延误病情治疗。

2.2   忽略企业社会责任

由于我国医药企业众多,而其中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生产和经营仿制药,这也造成了同种类、同疗效的药品大量重复生产销售,加大了市场竞争。因此,很多医药企业将经济利益、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力放在企业战略部署的第一位,而忽略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企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而企业也应该自主承担起相应的药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3   盲目模仿外来文化

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推进企业长足发展、促进企业成员团结,是因为企业文化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是独一无二且适合于本企业的特有文化[3]。正因如此,企业文化才有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指引企业的发展始终欣欣向荣。而目前我国很多医药企业只是简单地模仿一些国外大企业文化,不分实际情况的生搬硬套,造成了“水土不服”的局面,结果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起不到企业文化该有的作用,无法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石。

3      鲁南制药企业文化体系

在过去三十年中,鲁南制药从一个规模很小的校办工厂发展成一家大型综合制药集团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出以“不怕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为核心的鲁南文化,并在培育企业文化优势中不断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鲁南制药作为成功的典范,在医药企业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创新文化提供发展动力

张贵民(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强调:“创新是最好的改革,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以企业机制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基础的全面创新,以全维度创新撬动市场。”其中,在文化创新方面,鲁南制药深入践行企业文化精髓、丰富企业文化底蕴。已故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在20世纪末为该公司编写了《我们唱起歌手拉手》作为司歌,来歌颂员工不畏艰难困苦、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此歌已融入所有员工的灵魂,激励人们更加开拓创新。另外,鲁南的集体婚礼颇具企业特色,职工运动会持续开办,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了以企业员工为主体的创新文化体系。

3.2   绿色文化塑造健康企业

最近几年,鲁南制药基于绿色环保、能源消耗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考虑,先后自主关闭了产量2万吨、产值20亿元的医药生产线。该企业倡导循环经济建设并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三废设备耗费资金额高达6亿元以上,建立4座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诸多重要环保技术改造项目。与此同时,鲁南制药还进行了低浓度醋酸的回收(其中采用萃取精馏的技术手段),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及资源的再利用,使国内在该领域的真空状态彻底被打破。鲁南制药加大力度打造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处理环境污染,实现了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筹发展。

4      我国医药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从鲁南制药企业文化中可以看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可以从精神、文化等方面对企业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构建优秀的医药企业文化体系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4.1   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生存发展依托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它不仅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行为准则。齐二药事件中该企业没有重视药品安全的核心理念,忽视药品质量检验,最后酿成大祸;莎普爱思公司缺乏企业诚信的价值观,误导患者耽误病情治疗。反观鲁南制药企业,将创新卓越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公司的方方面面,指导企业不断前行。因此只有企业的价值观嵌入进企业灵魂中,才会不断地迸发出勃勃生机。

4.2   坚持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

我国的医药企业应不遗余力地探索和构建适合本企业的文化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取舍地借鉴他国或者本国优秀企业文化创建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医药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可以在儒家文化中挖掘到很多对当代企业文化创建有所启发的内容,鲁南文化中集体婚礼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本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与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创建出属于本企业特有的强大的文化体系,带领企业持续发展。

4.3   注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医药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医药企业应承担起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药品的生产销售方面,医药企业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标准来生产经营药品;在药品使用方面,企业成立藥物警戒部门,严格执行相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规章制度来完善药品上市后的安全管理,一旦发生药害事件,可以做到及时有效处理,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相结合,绿色生产、绿色开发,把善待环境作为企业开展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承担起环境保护的企业责任。

5      结    语

当代社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的竞相角逐越来越体现在文化方面。随着我国医药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要想和国外优秀的医药企业展开持久的竞争,并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在行业中的作用。医药企业文化体系要以符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优秀文化,充实自身企业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肩负起药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为医药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益锋. 管理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汤念.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创新机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胡倩倩.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72.

作者:马玉样 韩冬 赵迎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制度伦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跨境电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