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山区教育范文

扎根山区教育

扎根山区教育、只因为爱而坚守

——纳雍县水东乡以则孔小学张杰先进事迹材料

7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短暂而又那么漫长,7年的教学生活,我历经了7个春夏秋冬更迭交替的寒来暑往,经历了2555个日日夜夜的风雨兼程;对我而言,7年又是短暂的,它仅仅是从一至六年级的一个周期轮回,是山里孩子求学成长的第一步。7年来,我以山里人的拼搏和实干,用真心、倾真情换来了“羊角山下”的朗朗书声。

困惑中任然坚守着信念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是2007年8月31日,早上从省城贵阳收拾行李匆匆地踏返回纳雍的列车,当时的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以则孔是一个涉毒深重的村寨,村子里吸毒贩毒的人比较多,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使我不敢闭上眼睛去想,以则孔小学会是什么样子,我也无法预料那个地方会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

来到以则孔小学,眼前的景象佐证了我最初的判断,3间低矮的教室,二三十个稀稀拉拉的学生和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自今也还清楚的记得,我作为人师的开堂第一课,那堂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全班只有6张桌椅,11个学生,也许是我作为非师范专业从或

许是面对沧桑现实产生伤感之慨,整堂课我上得不知所云,只记得学生们一直都在下面“咯咯”的笑。

说句实话,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纸削飘飞的校园会是我的理想播撒之地?这个只有二三十个学生的“战场”能把我的“盖世神功”发挥得淋漓尽致?慢慢的我打了退堂鼓。好不容易熬到国庆,我瞒着家人偷偷跑回贵阳,惶恐的心似乎得以一些时日的平静,但是学生及家长此起彼伏的一个个追问的电话,让逍遥于贵阳街头的我如坐针毡,我发现我舍弃不了以则孔小学的一草一木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汗水浇灌出收获和喜悦

作为以则孔小学的第一位公办教师,从参加工作那一天开始,我就暗暗的发誓,要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改变以则孔小学的教育现状。也许是以则孔小学的学子比较争气的缘故,教书几年来,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1个学生在2008年水东乡素质教育综合测评中,语文平均成绩跃居全乡第四。改写了以则孔小学以往开始名列全乡最末的历史,有了这次突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乘势而上,给学生们一个腾飞的空间,也给我一个挑战自我的舞台。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只有一名老代课教师和我,我迫不得已送走了学习成绩刚刚转好的三年级学生。11名学生走了,我又回到一年级的起点上,所幸的是我教的一年级30名学生在2009年的水东乡期末统考中,语文和数学科平均分均名列全乡第一,其中数学科还有2个同学考了

满分。看到这样的成绩,我打心里非常高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每夜的默默付出总算看到了一丁点的回报,从我走进以则孔小学以来,我所教的学生虽然少但是不论是县、乡的各级考试我的学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慢慢的,以则孔小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日渐向好的消息不胫而走,多数家长也也纷纷打来电话,主动要求送学生回笼读书。迷茫中我依稀看到以则孔明天的辉煌和希望。

死神来袭,第一反应任就惦记着学生

2011年7月,水东乡期末考试实行交叉监考,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主要的任务是负责以则孔小学的考试和交叉监考教师的生活问题。于是我充当起考点主任和司务长的职责。出事那天是7月3日,为了能让监考的老师有菜吃,一大早我就骑着摩托车从以则孔到水东街上买菜,因天雨路滑,山路崎岖,摩托车搭着我飞下百米悬崖„„昏迷之中醒来的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所幸的是得到了几位好心的路人的帮助,把我护送到纳雍县医院救治,检查结果显示:“肝已经破裂,需要马上手术。”因为一路的颠簸和流血,渐渐的我失了知觉。只恍惚的听见亲人呼唤的声音。苏醒后,我知道和死神擦肩而过已是不争的事实,守在身旁的家人、同事、学生家长告诉我,我已经持续昏迷了四天,犹如一梦惊醒的我,最担心的依然是学校的考务考试工作是否正常进行,学生们是否都安全的离开了学校„„。

住院的日子,我喜欢和医护人员聊天谈心,有一位医生告诉我,手术完成后大家都认为能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他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我挺过这道难关的?我告诉他,因为心中有爱,因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孩儿,还有那些在教室里等着我的学生,我舍不得走、也根本不能走。

三个月后,身体慢慢好起来的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回学校看看,我知道我的身体状况,我不能也上不了课,但是守着朝夕相伴的校园,听着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看着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在操场上嬉戏打闹,我悬着的心也便舒坦了许多。

用青春写证誓言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张老师,你刚来的时候还那么年轻,但没几年,你的额头却增添了几条深深的皱纹,白发已经在你的头上露出来了。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收获的却是那么少。有时候我们不听话,你气得双手紧紧的握住你肚子上那长长的刀口,我们该怎么报答你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欣慰我的学生懂得报恩,同时我也感激大山能赋予山里人质朴的情怀,水东是我的家乡,从小是水东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水东的山培育了我坚强不息的意志,水东的水滋养着我孜孜不倦的奋斗情怀,对于这片土地我没有理由不去爱他。自从选择扎根以则孔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崎岖,既

然选择了教书育人,我就不会担心前进道路上的风雨兼程,于是修身立德、严禁治学、乐于奉献、勇于争先成了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

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带好头,做表率,要求老师做到的,我身先士卒,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的,我率先垂范,提前做好。同时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以村校一体化为载体,抓好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以则孔村,是一个涉毒较重的村寨,因为多数家庭涉毒而被社会戏称为“寡妇村”,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抓好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以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为抓手,把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中,通过主题班会、法制示范课及“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学生认识毒品、反对毒品,自觉和毒品违法行为作斗争,7年来以则孔小学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效果日益凸显,我个人也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被评为水东乡优秀教师,2012年、2013年水东乡优秀校长,2014年被司法部、中央关工委授予“优秀法制辅导员”荣誉称号,以则孔小学也先后获得了水东乡2008年教学目标三等奖,2009年德育先进工作单位,2010年教学目标先进单位,201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五好关工委”,2014年师德师风、教育目标及整脏治乱先进学校,2014年8月被国家司法部、中央关工委和国家综治委授予国家级“零犯罪”学校等奖项。我用我的青春和行动向这片土地证明了我的誓言。

在去与留间我选择了坚守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读书时的同学许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依旧在以则孔这片土地上“原地踏步”,同学和朋友也多次劝我换个环境,他们表示,只要我想走都会帮忙打点。我笑而不答,只是简单告诉他们,到时间一定请他们帮忙出谋划策。一个在外省务工的朋友也经常打电话动员我,叫我去他的公司发展,他说不要一个月为了2000多元的工资,拼命的去干,我知道同学的好意,的确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教师,我不知道我的2000多块钱能干什么。能养家糊口?能买车买房?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吗?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没有忘记那用三尺讲台抒写青春的铮铮誓言。我明白因为我的坚守会改写更多的孩子的命运,我不走出大山为的是能让更多的孩子去看山外的世界。于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留下来!就这里!就这里!留下来!

选择坚守因为有爱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在以则孔小学已经生活7年,7年来,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辛酸苦痛,只是模糊的记得我的足迹闪满了以则孔的山山水水。在无数次的摸爬滚打中我把 “羊角山下”的孩子们一拨一拨的向山外的世界送出。

回首7年的教育教学生活,我的总体感觉是痛并快乐着,但不管是痛、是乐,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寒来暑往,因为选择,我必须坚守,因为坚守,我必须努力!

在这片土地上,我只有坚守心中的那份爱,为自己的梦想而追求,才无愧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以生长在这片土地而骄傲,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我为我的学生而感动!我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我选择这片土地,我头顶这片蓝天,脚踏这方宝地!再苦!再累!再穷!为了这里的孩子,为了山区教育的明天!为了实现中国的教育梦,我选择!我自豪!我快乐!我坚守!

第二篇:情系山区教育

情系山区教育青春浇灌桃李

——詹大悲中学2008—2009资教生工作总结2009年秋,我校再次欣喜地迎到四位支持山区教育工作的资教生,至此为止,现有十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教生来我校工作(包括四名转正的资教生)。他们甘愿舍弃都市繁华的生活环境,带着梦想,满怀爱心,志愿把自己的青春播撒给山区的孩子们,其情可贵,其行可歌。2009年已悄然逝去,回首他们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感欣慰: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交给她们的重任,没有辜负学校的关怀与信任,更没有让山区的师生、百姓失望。这一年来,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努力为资教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铺垫。

1、加强思想建设,关注资教生成长

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这些资教生,满怀热情,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但是,由于 思想认识还是不太成熟,而且教育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工作中容易冒进和急躁。为了指导他们搞好教育教学,我们一直注重对他们进行《义务教育法》《师德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并及时安排校党委会成员找他们谈心,以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遇的各种心理矛盾,引导他们思想上的成长。

在学校党支部的不懈努力下,十七名资教生成长的很快,一个个积极向上,热情乐观,工作力争上游。例如洪诗凤老师、邓小花老师在学校时就是党员,在今秋的党员评议中,被大家评为优秀党员,另外,吴细白老师,徐敏老师还向学校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

在日常工作上,十七名资教生严守工作纪律,表现也很抢眼。徐敏老师、吴细白老师、张成金老师,马福宝老师都是班主任。一年来,他们们总是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管天晴下雨,早起的时候都能够看到他们的活泼身影,在学校举行的体操比赛中,他们所带的班分别荣获年级一等奖。洪诗凤老师和薄艳玲老师担任英语课程,在历次的教案作业检查中,她们的教案设计和作业批改都被评为优秀。

2、指导教学,严中有慈是师长

走出大学的殿堂,登上教师讲坛,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老师,从时差上看是一个瞬间,要真正成为一个业务过硬、方法恰当、德才兼备的教师,是要在实际中去总结、去感悟的。每一位资教生到校后,学校教务处就根据他们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分配教学任务,特别是让他们充实到最薄弱的英语学科。第一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新时期教学目标的三维构建;第二步,制定第一份教学设计以及说课教案,组织本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细致指导;第三步,分析本校学生的学习思想品行状况,指导处理课堂情况的方式方法;第四步,学习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以上“四步走”,让每一位资教生在业务和心理上作了必要的准备。接下来的就是安排骨干教师与每位资教生结对,手把手指导,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实战技巧和艺术,促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逐步成熟。在帮教的过程中,资教生邓小花老师对帮扶老师方兴老师说:“方老师,听你的语文课,就像是走进了美妙的艺术殿堂。你的语言艺术和课堂教学艺术真是让我钦佩!”方兴老师鼓励邓小花老师:“你不要担心你的教学不成功。只要你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认真备课,凭借你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很快就会超过我们的。你们一个个都是电脑高手,下次利用多媒体上课,我可要拜你为师啊!”不久,在教务处组织的语文公开课活动中,方兴老师的多媒体教学在邓小花老师的帮助下大获成功。

在本学期初召开的资教生工作会安排上,占教育校长说:“帮助资教生尽快融入课堂搞好教学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向资教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方法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才叫互帮互学。”是的,资教生的进入,不仅充实了我校的教育力量,而且还给我们古老的教学方式提出挑战,促使我校老一辈教师不断学习以跟上时代。“在过去的思维里,将三尺讲台,一张黑板,一只粉笔的生活与激情的青春联系起来,

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孩子眼里的欣喜和期待,同事的关照和乡亲的质朴,无处不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我爱生活,更爱激情的教师生活,我愿意将我的青春默默抛洒在这块充满爱的詹大悲中学里。”资教生徐敏、邓小花两位老师在“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上这样向我校师生激情倾诉。

他们被热情的詹大悲中学师生、被朴实的田桥人民的关怀感动,更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印证他们的感言。2009年九月,刚进校的梅自然老师因为环境不适应,严重感冒,教务处查方映校长在推门听课时发现后建议她休息,可是她不同意;马福宝、何林两位老师每个假日下午的电话会响个不停,那是他们班的学生回家后打的“报平安”电话。这充满爱的举动,让我们詹大悲师生和广大百姓看到这些资教生高尚的师德水准。“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们在教学上表现也很不俗,09年秋季期中总结中,他们的教学业绩都站年级的前列,马福宝老师的英语教学成绩更是高居七年级首位。

3、关心生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因为我校资教生都来自外县市,刚开始的生活极为不便。为了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我校占教育校长亲自给他们安排住房以及其他的生活物资。当他听说资教生对当地的生活不太习惯,立刻安排后勤处给每位资教生购买一套炊具,让他们适时补充一下伙食。后来,又考虑到他们节假日不能回家,想上街或是家访不方便,又让总务处的查宪恒主任每次进货时帮他们多买点能放些时日的菜。另外,每逢重大节日,学校又安排工会、后勤、教务各处室召开资教生座谈会,陪他们一起过节。今秋,新的资教生梅自然到校,学校先给她安排好了住房,没两天,她就提出:“一个人睡觉害怕。”后勤校长占志雄听说后,马上找其他的资教生商议,并及时将她安排到另一名资教老师邓小花的房中。每次寒暑假,占校长都会亲自安排专门人员替资教生购买回家车票,并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亲自送她们上车。这些事情虽小,但是,却可以看到我校领导对资教生生活的关注。

在我校,不仅组织上关心他们,学校的教职工也关心他们。女资教生张秒老师,性情活泼,工作负责,在我校工作一年后,与资教老师张成金一见钟情,并结连理今年秋季,小夫妻喜添贵子。大家都笑着说:“这是我校资教工作中最成功的一项。”

“詹大悲中学真是一个好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资教生如是说。

是的,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资教生为詹大悲中学教育所作的贡献,也应感谢湖北省委省政府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所作出的努力。愿“资教”这支花越开越艳,引来贫困山区的教育百花齐放。

第三篇:扎根山区 奉献教育

扎根山区

奉献教育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xxx,男,现年***岁,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xxx年xx月至xx年xx月在xxx任教,xxx年xx月至xx年xx月,在XXX任校长。期间,先后获得“XX镇先进教师”、“ XX镇优秀共产党员”、“XXX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几十年的老校长,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他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育导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龙校长在主持学校工作二十余年来,坚持走“改革、创新、规范、提升”之路,学校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多次被评为“双滘镇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一、以身作则,做行动楷模

二十三年来,寒来暑往,作为校长,他风雨无阻,披星戴月,每一天到校最早的老师也能看到他在校园内巡视的身影。为了预防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论值班与否,他几乎每一天课间时光都在操场上巡查。致使他任校长期间学校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二、创新方法,管理彰显人文关怀

在学校管理上,龙校长摸索、制定了自我一套的工作管理方案。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采取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三总结(总结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的教师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采取了全员管理(即班主任、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全方位管理(即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卫

1 生等)、全程管理(即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的操作化学生管理模式,并对学生进行自知(学会自主学习、掌握道德行为方式)、自练(自我主动求学、自觉训练规范行为)、自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三自”教育活动,使学校的教与学构成了特有的日常管理模式。

这些年来,龙校长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在效率上不断提高,在管理上日趋科学规范、精细化,并处处彰显人文性。身为一校之长,不但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在工作、生活上,龙校长给教师们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教师的困难疾苦,他更是热情帮忙,关怀备至。

龙校长对学生也倾注了无尽的爱。哪个学生家庭有困难,他总会热心帮忙。学校几位学生家庭十分困难,龙校长了解状况后,通过社会助学社团给学生们申请了困难补助,使这些学生的家长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些为龙校长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学校管理,以质量为目标

龙校长上任以来,注重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并认真实施,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常规管理,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各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管理,着重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全校呈现出一派校风正、学风浓、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逐步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跨越,从粗放管理到依法治

2 校科学管理的迈进。

四、注重班子建设,坚持以诚用人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中,龙校长一再强调要增强职责意识,每一位领导要认识到自我所肩负的职责,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领导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尊重科学,提高领导的决策潜力。学校逐步构成了一个讲正气,讲团结,讲民主,讲奉献,重实绩的领导班子,深受老师们的支持和拥护,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五、注重德育实效,以活动育学生

龙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力求实效,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学校每学期都根据各个节日、纪念日的主题,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注重办实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龙校长每到一所学校都坚持做点实事,留点业绩的做事原则。因此,不管在哪一所学校都能找到他的业绩。他到罗迈小学任校长的时候,正是学校面临困难最大的时期,教室除了有桌椅和黑板外,什么也没有,可谓是白纸一张。更为困难的是资金短缺,人员紧张,真可谓困难重重。应对这一切的困难,他并没有因此而却步,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寻求帮忙,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上级领导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忙,改善了学校教学楼的办学条件。在XX小学担任校长的八年间,龙校长排除万难,为学校建了自

3 来水工程,解决了全校师生生活用水的大难题;在XX小学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校挤出经费更换学校教学楼的门窗,并争取到上级的资金支持,铺建了标准的篮球场;在XX小学的二年时间里,解决了历史遗留难题,砌起了学校围墙,平整了学校运动场……就这样,他利用有限的资金,升级、改造了设备,添置了硬件,维修了设施,优化、美化了环境,大大改善了教学手段和工作条件,使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

七、洁身自好,清廉自律

任校长以来,他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诚信做事,干净做人。他作风民主,学校大大小小的事,让大家明白,请代表参与,使各项工作在“三公开”下操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搞个人特殊,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去折服影响他人。他从不利用权力乱开支、乱花钱,能节约的尽量做到节约,不该开支的绝不开支,坚持做到公私分明,一尘不染。“正气一身官气扫,清风两袖腐风离”。他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从而使整个学校成为一片净土。

龙校长,创新对工作,忠心对教育,贴心对教师,爱心对学生,虚心对荣誉,这就是他一名普通校长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他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归宿。

第四篇:泉水叮咚奏响山区教育凯歌

——辛安泉教育发展纪实

“创建优质教育环境,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一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辛安泉中学和联校的校长代林,一踏进“潞城教育的北大门”——辛安泉,就坚定了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和艰巨性的工作目标。略带甜意的风伴着柔媚的春光,破土而出的嫩草映着含苞待放的花朵,慢慢舒展的绿叶和着莺莺絮语的鸟声,绿意融融的垂柳拂过浊漳河浅浅的细纹„„辛安泉教育正如这梦一般的春天,滋生着发展的希望和动力。

倾心竭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辛安泉镇地处潞城市东北部丘陵地带,镇政府距市区28公里,尽管素有“上党小江南”之美誉,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各村办小学逐渐萎缩,学生大多集聚在石梁寄宿制小学,之后升入辛安泉中学。但是作为辛安泉教育的两个主阵地:石梁寄宿制小学和辛安泉中学,如果不花大力气改善教学条件,创优教学环境,又怎么能留住孩子,又怎么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又怎么能让家长多一份放心和希望?责任!这两个字沉甸甸地压在代林校长的肩上。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辗转奔波,在班子成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4年石梁寄宿制小学旧貌换新颜,新建一幢三层教学综合楼,两层教师办公楼,有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室各1个、多媒体室2个。补充图书达5000余册,实验、仪器均达国家二类标准。农村的孩子第一次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上课,第一次感受到冬天里暖气保持的温暖,朗朗读书声洋溢着孩子们不尽的幸福和喜悦。

——2008年石梁寄宿制小学在“模二”的基础上,新购置计算

机、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促进了农远资源有效应用,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使学校管理、校本教研初步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

——2009年石梁寄宿制小学又翻开崭新的一页。总投资100余万元的高标准学生餐厅、宿舍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学生住宿拥挤、露天就餐的局面。温馨的生活区,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就像自己的家。他们吃的开心,住的舒心,家长们也就多了几分放心。——2010年辛安泉中学学生宿舍楼

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和谐管理

作为潞城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辛安泉中学和石梁寄宿制小学,遵循“三为本”的理念,即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管理氛围,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参与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

辛安泉教育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管理是一种文化,做好这个文化可以出质量、出效益、出人才。一方面推行“三自管理”,强化学生习惯养成。一是自我管理:学生会每日一名成员做值班主席,三名做成员,与当日值班校长组成一个班子。从上下学大门口、打水处、餐厅打饭处到午休等都有专人负责。值班结束后按规定时间向政教处上报当天值班情况并计算班级积分。二是自我服务:学生每日根据学校

“红旗宿舍”评分细则标准整理宿舍内务。值周老师、学生按“红旗班级”评比细则每天定时或不定时对宿舍、餐厅进行评比积分并公示。宿舍长负责维持舍内秩序,督促责任人做好室内卫生,做到棉被折叠方正美观、毛巾挂成一条线、生活架餐具排放固定、开柜上锁按相关规定的标准。三是自我激励:“四个一”激励学生健康成长。每周升国旗“一分钟静思”,具体静思内容是“本周我的目标是什么”。每周一早操一次集体宣誓仪式(习惯养成方面)。每日早操一次中层领导训话(周五早为安全)。每节课向老师问好一条本班特色激励语言,例如“沉默是金,难买课堂一分;跃跃欲试,不如亲身尝试„„

另一方面实行三项制度,一是“校级领导带班制“,班子成员以身作则,深入师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值班教师是当日校内事务的首问人,有权利有责任检查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执行情况。二是 “透明公示制”。学校每一项决定,每一次检查,每一项开支都要全校公示。三是实行“领导谈话制”,每位中层领导每周至少找一个教师谈话,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最终汇总意见由行政会议讨论形成决议,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公开、民主、透明。

完善机制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环境是基础,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质量才是学校的根本。辛安泉教育的班子成员立足两个点:开放课堂、特色兴校,培养教育新增长点;开放资源、农远运用、提升教师课改新起点。坚持走“落实课堂教学,改进教法学法,强化督查评价,深化教学成果。”的工

作路线,实行四项举措:一是合理调配师资,打造优质教学;二是加强班级管理,凝聚师生合力;三是严格督查评价,充分挖掘潜能;四是活跃校园文化,倡导进取奉献。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新的一年,站在新的起点,辛安泉的教育工作者们永远不会满足于现有成绩的取得,因为在他们心里“泉水清心情系师生爱沃土,飞虹立志振兴教育北大门”才是他们孜孜以求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他们都将矢志不渝地坚守在最困难的地方,立志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创造辛安泉教育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关于山区教育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一系列历史的政策的及本身区位的原因,比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起点不同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倾斜使得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全社会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的公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于是2008感动中国的四川二坪村的夫妇俩,十八年风雨无阻地尽心教学让我们感动,可感动之余二坪村的教育现状却令我们心灵震颤,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老师一个月230元的工资我们作何感想?

近年来,党和政府也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放到重要位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一个地区的发展除却政策的倾斜支持和本身地理区位资源因素的影响以外,更多的依靠人才,只有众多的人才在这里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再有一批批辛勤的耕耘者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一个地区才有可能发展起来。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本就贫困落后的山区其发展要发展教育依靠教育,教育成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然而山区的教育抽丝剥茧之后会呈现怎样一种状况呢?

一是山区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山区的父母都想着把孩子送出大山深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区孩子“出山”的主要途径有这么几条,一是通过读书高考上大学受教育以后在外地工作,二是参军,三是外出打工。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趋势,军队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很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通过当兵参军这一途径跃出大山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许多人都在部队服役满两年之后,最终还是回家了;而外出打工是许多人的选择,由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的禁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城市高昂的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和住房所需均给外出务工人员套上了枷锁,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所以接受教育似乎就成了人们摆脱农门飞出山沟的唯一的正确的合理的途径。

随着经济产业的专业化和知识化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越来越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了“成功人士”成为了社会的中产阶级,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道理便深深植根在山区人民的心中。近些年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前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阶段的现实情况,人们一方面越来越崇尚知识尊重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现今大学生的就业严峻等情况,很多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回报问题信心不足的情况,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人在用这些钱去让孩子受教育还是让孩子用这些钱去开始自己的

“资本扩张”之间选择,而在两者的博弈中很多人在让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倾向于后者,没有更长远的认知。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极端,也是一个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就是对教育的过度期待,也有很多父母把子女受教育改变命运然后附加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成一生惟一的赌注,想着孩子上最好的学,找最好的工作,拿最高的工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当作筹码压在这份赌局上,这本身可能教育致贫,加大孩子的压力,最后没能实现既定愿望之时,无法弥补。此外仍然有很多人的心中有传统的养儿为防老的思想,不愿意让孩子外出求学和工作,比如老人为了能让有人在自己年老的时候能给自己担水而留下一个孩子不让其上学的情况,让孩子在居住地附近接受教育,这样一种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将孩子禁锢在这片土地上从而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其实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农村父母都有两个孩子,如果这两个孩子均被禁锢在家里必然会带来这样一种后果,当着两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之后,原来的薄土被一分为三,这必然会带来农业产量和收入的相对减少。

对此,我们应该改变我们教育理念的分布。高度重视教育,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促使人更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短期内没有看到收益,这也是山区很多父母不愿意送孩子进入高中大学“浪费钱财”的原因。父母应该着眼长远,应该认识到,知识才是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动力,如同《乔家大院》和《走西口》等一些影视作品反映的道理一样,晋商中有很多成功的商人,而这些成功的商人绝大部分都是儒商,也就是说懂得知识和文化的商人才能立足才能挣钱。农民工的工资之低足以可以说明问题。所以父母应该放眼长远,教育投资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远远比把这一份钱用在给孩子盖一栋房子或者做一份嫁妆要强上十倍百倍!然而我们也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压到教育上来,把所有的人都逼到高考这条路上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很多没有通过高考,没有上大学的人下海经商同样能挣到很多钱,同样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二是山区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其他各种资源的配置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山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极其匮乏,首先是教学人才的匮乏,很大一批初中小学教师都是中专师范毕业,高中老师毕业于重点大学的比例也不高,当城市地区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山区的孩子却到了初中才开始,更有甚者一些初中没有一个英语本科毕业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这与山区的社会经济区位较差以及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不高有很大关系。

其次山区学校类型不多,基础设施较差,使得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都受到负面影响。山区教育发展到新阶段,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优质、公平、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上来看,无学上的矛盾会逐步退出,但上好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山区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不足成为当前山区教育的重大难题和挑战!综合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山区的教育软硬件资源均比较匮乏,加之教

育理念的落后陈旧使得山区的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比较突出的比如高考,一方面山区的高中教育在与城市地区的博弈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学质量的偏低,加上与城市地区相比的信息劣势,此外更由于城市地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投入,种种因素多管齐下必然导致山区学生高考的劣势!

山区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客观现实的难题,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的人才,来为山区的发展出谋划策献计献力,然而山区由于本身经济自然交通等因素影响本身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少,而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才大多流向了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吸引外来人才就更加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所以山区的教育问题就陷入泥潭而难以拔出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难题,应该是我们社会各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是山区教育模式和体制的问题。对此,山区教育面临着的问题多而庞杂,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扼杀创造力式的死记硬背式书山题海式的教育,这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里就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题目,鸡兔同笼算笼子里有多少只脚,教育者本身为什么不想想设定这样的题目带来的影响呢?鸡兔本不相同,为什么非要关在一个笼子里呢?很多东西不仅不利于接受教育者的思维拓展,反而有害,学生们都抓得很紧,除了做卷之外什么都没有学会,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案,如同工厂化的模式,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足.我们希望能够遵从孩子的天性来作为教育的蓝本,但现在的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孩子们没有体验快乐,只是一天到晚钻进书本里头,学生们除了会做题以外,什么都没有学到,连最根本的东西也不会,孩子的成长很让人担心.基础性教育中本能性的东西不断的被消减,阅历和综合能力都较差,反映出来的就是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缺失,自私自利倾向严重。现行的文理分科将人的两种思维方式给割裂开来,人全部成为“半边人”,工具理性人和人文理性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极为欠缺,加之高中的学习任务升学压力极大,学生的任务除了学习是学习再学习,近视眼少年白头都是最为直接典型的说明,而事实上这样培养出来的不一定是人才,有很多人都被配制成了火柴,潜力被挖掘殆尽,其能量在高考的一瞬间被燃烧殆尽。残酷沉痛的现实逼得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尽其所能地推行应试教育!

四是山区教育与高考的问题。山区的教育是通过小学中学然后在高考大舞台上鱼死网破之后,优胜劣汰,通过这样一种淘汰机制对为数众多的学生进行分流的。关于高考制度本身的争议性是很大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时候的科举制度让出生寒族的士人有了一条通向仕途的道路,高考制度也一样给山区的相对弱者带来了一线“咸鱼翻身”的希望。延续千年的科举,已是历史的浮光掠影,那是无数寒窗苦读的书生才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门窗,而现在,高考又成为了万千学子通往大学象牙塔的梦想之门,高考之于每一个孜孜求学的人都是一次永不忘却的记忆,她载着太多的希望,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面对高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子女,众说纷纭,有期待憧憬有赞许褒扬也有怨气不满,有感性也有理性深刻和犀利。高考改变命运似乎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文革时期“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在这样一个狂热极其不理性的年代里,高考制度也没能幸免。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通知,声称以往的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高考于是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全

国高校停止招生。 1972年,招生工作恢复,但这一次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从此,没有任何文化考试的推荐选拔制度开始正式实行,这种制度招来的工农兵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大学教育面临危机。更为甚者,无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下放农村回炉重造,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废了无数人的大好时光,这种对知识的蔑视和践踏造成文化的断层,对国家的健康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考试制度被取消和非正常运转才扭曲了社会健康发展的机体扼杀了无数人本应该美好的生活曲折了无数人的命运。

社会的公平正义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然而针对教育这一问题,山区和城市的起点不公平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通过高考这一制度,建立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人和人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使得所有参加高考的人站在了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舞台上,重新竞争,这保证了过程的相对公平性,从而使得落后地区的同学在本身先天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转折,从而可以争取一个较好的前途和未来。很多山区孩子经过寒窗苦读之后有了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机遇和舞台,能够躺在大学的草地上畅想自己的未来。试想如果没有这一制度,少了高考这一调节器,还是依靠一种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下人们自主发展,不难想象有权有势有钱的阶层将会由于既得优势而产生马太效应,不断“良性循环”,而弱势群体由于本身不具备任何可以竞争的有效武器必然会在社会发展中恶性循环不断沉沦。如同封建时候王侯将相世家名族一样,强势阶层会产生强势世袭,跟强势阶层世袭罔替相对应的就是弱势集团也是代代相传,如同奴隶世家代代为奴一样,没有翻身之日。文革中一般都是有组织推荐,思想觉悟高的、工作表现优秀的、阶级成分好的,也就是所谓的“根正苗红”的人可以到学校学习,这样的人才遴选制度就会导致很多的不公平。科举制之所以盛行历朝历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制度受到诸多人的诟病,但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在国家人才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如同科举制度一样,高考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我想这也是高考制度延续至今而其不断发展完善的最根本原因吧!但是高考之后的招生制度却给山区教育另外一种打击,招生录取的户籍因素省籍鸿沟让多少人的梦想在现实的录取制度面前被彻底粉碎,于是有了同样的分数在北京能上一本,在湖北却担心二本掉档!

五是山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一个地区的教育要发展,尤其是山区的教育要走向一个崭新的台阶,必须得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山区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合理有序发展。政府是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切实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把促进教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切实为人民掌好权,为人民教育谋发展促发展,政府一方面要在政策法律上保证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切实贯

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教育的宏观调控,利用财税政策等经济杠杆刺激促进教育的发展,如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以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还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手段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舆论道德导向要正确。任何政府都不是全能型政府,不可能做到事事周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便是“小政府,大社会”,一个国家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其社会力量的强大与否,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社会要渐次形成合理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承担起社会使命,投资教育,捐款教育,积极支持教育;此外,尤为重要的是社会要形成合理高效有序的人才分配流动机制,人尽其能,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不湮没人才。学校本身是教育事业的具体实施者,应该不断加强管理,提高和完善教育方式方法,真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公民在国家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山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公民作为一个个细胞来建构整个教育的有机体,公民个人要重视教育积极投身教育,如父母重视教育给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孩子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山区支教,带动山区教育的发展等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公民个人的多方努力,才能够托起山区教育明天光辉灿烂的前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散文秋天范文下一篇:省社工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