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

2024-05-08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发展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紧密相关,因此要建立并完善与环境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以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政府主导、常规宣传、严守规划、监督考核、资金保障和科技支撑等。政府主导,主要是政府部门建立明确的分工,制定环保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对于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及时调整规划。常规宣传,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宣传、保护环境教育宣传、环境质量公布和工作信息的发布等。通过法律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弘扬环境文化;通过教育宣传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在提升自我的同时自觉监督他人行为;通过信息公布保障大众对区域环境发展状况的知情权,进而积极参加环保工作。严守规划,主要是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加快整合村庄,加强乡镇建设规划,相关违规建设项目予以拆除,对新建项目要严格审批,使建设秩序得以规范化。监督考核,主要是将环保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列入考核方案,特别是在规划实施的期中和期末两个阶段,要确立明确的年度考核制度,既能够控制规划的实施方向,又能够评估规划的进度及实施情况,进而基于实施需要适当调整规划内容,提升规划的导向性和引领性。资金保障,资金主要是指开展环保工作过程中需要的投入,资金保障主要是资金来源的保障。环保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专项资金、市场融资及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因此,资金保障的基本原则即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公众补导的多元化渠道。具体措施包括落实环保规划经费来源,提升环保经费投入的比重,给予专项资金适当地倾斜,积极吸引社会各界组织、个人到南部山区投资开发。同时,合理安排规划资金,实施市场化治理,基于“谁污染谁负责,谁受益谁监督”的原则,实施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策略。科技支撑,主要是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以鼓励,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研发、引进以及应用应加快脚步,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使环境保护装备制造水平得到提高。

二、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

实现南部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规划就是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要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现代性、休闲性、环保性和资源自补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应着重放在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上,全面开展造林、水土防护和河流治理等工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绿植覆盖率,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力,如发展绿林栽种,具体包括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及保护植被等。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三结合”,即治山与治水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下游治理与上游治理结合。“治山”除了要重点保护省级森林公园如清大峰山和柳埠自然保护区,严控人为干扰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外,矿山更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严控矿山资源的开采率,合理规划开采量,严禁超额开采;进而对破损山体加大治理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治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已开采山体的修复率。“治水”主要是三大水源地的治理,特别是其流经区域,要重点保护。区域治污是建设生态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强化污染治理环节,将各类污染进行专项治理,包括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等,大力推行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站建设。

三、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体系包括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两个方面。济南市南部山区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适合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绿色旅游和绿色农业,以形成区域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首先要保护好旅游资源,严禁破坏区域资源,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发,把区域内资源景观与合理的旅游线路、优化的服务设施及周全的管理规范整合起来,建设全省闻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以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和经济性为原则,坚持生产绿色水果蔬菜,严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重点种植高品质蔬菜和水果,培育满足人们需要的中药材和花卉,适时开发满足环境发展需要的畜牧业和养殖业,建设有特色的农产品养殖基地,做到“三无、低、绿”,即无害、无污、无奢、低耗、绿色。

四、设计开发体验项目

人们越来越重视游玩过程中自身的参与度,目前采摘、DIY、亲子互动等项目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南部山区要不断开发设计被人们接受、喜爱的体验项目,包括互动体验项目和教育体验项目。互动体验项目主要指人与景观的交互体验以及人与科技的互动体验;教育体验项目主要是面向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懂得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如研学项目等。

人与景观的交互体验项目的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植树活动、采摘等。植树对于保护地球,绿化环境必不可少,南部山区除了依靠自身力量搞好山体绿化外,还可以把一部分荒山、荒地进行开发,通过提供树苗的方式向游人开放,让游人认领一棵树,亲手栽种;也可以接受团体植树,对于团体还可以提供后续体验,如在农家乐亲自下厨做饭,这样既绿化了环境,又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树木森林的重要性。但是植树活动要特别注意避免“形式化”和“经济化”即植树后不顾存活率,甚至“一地复用”,完全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因此需要山区管理部门前期做好调研,明确山地特性及树种喜好,因地制宜把合适的树苗栽种到适合的土地上。采摘包括大棚采摘,如草莓采摘、西瓜采摘、蔬菜采摘等;还包括大地采摘,如玉米采摘、苹果采摘、梨采摘等,让人们了解作物的生长特性,体验农民的生活,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人与科技的互动体验项目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建设山区生态展馆,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向人们展示真是的生态情况,让人们身临其境。特别是生态演变过程的展示,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保护生态的紧迫性。教育体验项目具体措施主要是建立研学基地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吸引学生来基地研学。基地的建设要考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性。

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济南南部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辉,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为基础,融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资源体系,为了保住绿水青山,定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摘要:2001年,南部山区被列为山东省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展建设规划。研究根据建设规划、山区实际情况和区域生态改善及生态富民两个指标,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和设计开发体验项目四个方面提升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而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最终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银龙.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9(09):294-295.

[2] 张彦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山东省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05):98-103.

[3] 李周.用绿色理念领引山区生态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11-22.

[4] 刘鹏飞.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40-41.

[5] 姜仁良,陈蕾.生态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在要求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08):29-30+175.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这一物质交换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根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在于依靠科学技术,扬弃资本主义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分析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文明;现实启示

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由于奉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其发展之路在相当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环境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寻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需要向经典作家请教,汲取他们思想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而且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路径,这对理性认识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的专门性著作,但是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散见于其宏大的哲学、经济学等相关著作中。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指出,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游离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再次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与自然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作为对象的存在物,其活动无时无刻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其二,人作为类存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支配和利用自然。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人类正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自觉性,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2.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中介或纽带。恩格斯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创造对象世界,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从而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体现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他们还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域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马克思特别用“调整和控制”,说明这种物质交换过程并非随心所欲,而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既充分考虑自然承受能力,又满足人类需要,造福人类自身。他们深刻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其中,“消耗最小”、“最无愧”和“最适合”的物质交换即不扰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将人类生产、消费和废弃置于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破坏,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住行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人地矛盾和工人身心痛苦的罪魁祸首。再者,资本主义生产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恩格斯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至于商品和买主以后会怎样,他并不关心。关于这些行为在自然方面的影响,情况也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所引发的河流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给予了深刻的揭露。马克思说:“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恩格斯指出:“波尔顿算是这些城市中最坏的了……即使在天气最好的时候,这个城市也是一个阴森森的讨厌的大窟窿……一条黑水流过这个城市,很难说这是一条小河还是一长列臭水洼。这条黑水把本来就很不清洁的空气弄得更加污浊不堪。”“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干涸在俄国大概比任何地方都厉害,因为给各大河流提供水源的地带是平原,没有像为莱茵河、多瑙河、罗纳河及波河提供水源的阿尔卑斯山那样的积雪。”

4.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和变革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解决生态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由此蜕变为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统一。“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还主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生产排泄物问题,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质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在《资本论》中用专门章节论述“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通过科学技术和新兴工艺去发现、揭示废料的新用途,不仅可以利用该行业的废料,而且可以利用其他行业的废料。化学工业就是废物利用的最显著例子。废物的减少,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同时还与原料本身的质量有关系,这取决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而且他们还注意到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成为人的异己的对立和敌视的力量。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因此,必须科学把握和规范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正方向,努力克服其负面效应。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问题,将解决自然问题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重温经典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极具丰富而深刻,对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绝对支配,将人的利益置于自然之上,无视自然对人类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协调的关系,忽视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人类的长远价值。事实上,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不管其能动性有多大,都摆脱不了对自然的依赖和被制约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开战”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转变。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无论人,还是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人践踏动物、植物仍屡见不鲜。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人与自然不可能和谐,生态环境问题将无法遏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定要更要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然,也不能陷入“生态中心主义”的泥沼中,过分贬低人的主体价值,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而自然界也是人的自然界,只有打上人类实践的自然界才不至于变成空洞的抽象。人类应有目的、有计划、有节制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自觉担当起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从而实现人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的统一。

2.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两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却以牺牲环境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GDP世界排名不断上升的背后,是令人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的思想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两型”社会。而传统工业文明由于奉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自然界被迫吸纳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自我净化的能力,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此,在生产方式上,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构建生态化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绿色企业体系,真正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在生活方式上,摒弃把享受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幸福的错误观念,倡导把追求更多知识和智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人真正的价值追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追求绿色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倡导低碳生活,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3.充分发挥科技的建设性功能,克服其负面效应,实现科技的“绿色化”转向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和循环再生产的思想既精辟又深刻。科学技术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有些学者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原因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赋予科学技术一种“原罪”的性质。这是不可取的。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它是中性的,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种种偏差,表现出来的副作用,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其“资本主义应用”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科学技术,抛弃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之所以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对其非理性使用造成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建设性功能,努力克服其负面效应,促使科学技术回归到其合人性的本然状态,实现科学技术的“绿色化”转向。为此,党和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着力侧重引进和开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科技项目,充分估计科技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科技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加大生态文明领域重大课题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协同创新,构筑生态科技研发体系;加大相关科技人才和队伍的培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致力于投资研发有利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的企业或个人,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风气,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践行生态价值观。

4.坚持社会主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人与自然、人与人异化的根源,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这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更能达到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以利润为生产目的,其现实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所致,而恰恰是对它的违背。为此,建设生态文明,应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通过行之有效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调控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下,抑制市场的趋利导向可能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恶性循环,引导市场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还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制度设计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将生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对干部的任用考核,实施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健全公众生态权益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堤防生态建设的必要性,然后详细分析了堤防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生态堤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堤防; 生态; 岸坡防护

一、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过去堤防建设,仅是做加固堤岸、裁弯取百、修筑丁坝等工程,这虽然满足了人们对供水、防洪、航运的多种经济要求,但没有从发挥河流自然生态、休息娱乐、景观、提升形象等综合功能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堤防工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

进入新世纪,生态环境问题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态堤防建设也引起了全国水利工程界的普遍关注。生态堤防工程的建设,将大大改变原来堤防建设中的不利局面,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堤防工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生态堤防的绿化带有洒水保土的作用;绿地能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因此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的景点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生态堤防建设存在的问题

堤防工程是维持水陆两大生态系统生态流流动的重要通道。但是为满足经济和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的堤防建设大多采用浆砌石垂直断面型式河堤或人工混凝土河堤,这种河堤仅注重泄洪排水,忽视堤内外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忽视河流与岸上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导致在堤防建设中面临种种问题。

1、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形成的河道宽窄深浅不一,河流蜿蜒曲折,分布并无具体规则。传统的堤防工程,堤线布置强调单一平直,单纯注重“裁弯取直”,使得河道的形态及河道断面都渐渐失去了天然的、蜿蜒曲折的不规则形态,逐步呈现直线化,浅滩、深潭不复存在,使水生物失去了回水栖息带,对水生生物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对岸坡进行硬质化处理、护岸处理不当

岸坡防护工程修建的好坏与否与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因为岸坡等水陆过渡地带是水生动物的繁衍和栖息地带,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现阶段,堤防岸坡的处理偏向于采用硬质化处理方法,也即采用大片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护坡,该手段忽视不仅忽视了生态的防护措施,而且阻碍了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生态流的通道,减低了水资源的自身的循环系统,使水质下降。

3、片面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现阶段,我国的堤防建设以片面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为原则,即以堤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为主、堤防体型及岸坡都呈规则的放坡斜面或直立面、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无论是深潭还是浅滩也基本都被填平,使整体河道呈现出规则的矩形或组合梯形,该种设计理念即通过改变天然河道的体型,使其失去不规则的形态来破坏了水生生物等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4、对料场及弃渣场处理过于简单

堤防建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和破坏:即施工时对料场、弃渣场的处理过于简单;施工后,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随处乱放,未能及时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道路边坡等也不能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三、解决堤防生态问题的对策

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汉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

(1)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

(2)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一般不宜緊靠岸坡坡顶布置堤线,这样刻意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对岸坡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使河道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堤型的选择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合理选择堤型至关重要。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岸坡的防护

(1)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

(2)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①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③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

(3)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3、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城市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物。

4、减小施工场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场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料场和弃渣场缺乏统一规划、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三废”污染等。其中料场和弃渣场缺乏统一规划是现阶段堤防建设中面临的最普遍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等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其深化监管机制,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料场和弃渣场都能投入使用,而且项目竣工后设专人对料场和弃渣场进行生态修复;避免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方法是可以在施工道路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修复排水设施、增加植被面积等;“三废”污染主要指水体的污染,由于堤防建设施工主要是近水或在水中作业,施工产生的废水一般不经过滤,直接排人水中,这就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加强施工和建筑单位的环保意识,设置专门的澄清池,对废水进行过滤后再排入水中。只有这样,才能减小施工场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总结经验,修复已建堤防的生态环境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目前我国已修建的一些堤防工程仍面临种种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所以,在堤防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尽可能的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如通过栽种植物、增加植被面积等方法以修复已建堤防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总之,修复已建堤防周边的生态环境要以“修”复为主,尽量保护河岸原有的植被。

四、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堤防工程生态建设的分析,可以不断的提高现代堤防工程建设的生态水平,促进堤防工程的生态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马以超,王鑫. 平原生态河道设计思路.杭州: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3):51-52.

[2]李远,安树青.生态学方法在海堤防护中的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4,40(2).

[3]张春光.连锁砖生态护坡在小凌河汇流口堤防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100.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提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寨)创建行动、猫跳河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行动、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行动、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示范行动、将军山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建设行动、生态文明宣教行动、生态红线保护与物种拯救行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等八项重要行动来推进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建设,以期为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建设;观山湖区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阵地,承担着保护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对贵阳市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行动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实现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快区域林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能为其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2-4]。

1研究区概况

观山湖区[2-3]成立于2012年11月,位于贵阳市老城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06°33′~106°41′E,26°33′~26°40′N。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基础坚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区内拥有百花湖、观山湖、十二滩水库以及猫跳河等重要水系,百花山脉、黔灵山脉、九龙山脉以及将军山等重要山体。

2重要行动

2.1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寨)创建行动林业是规模较大的循环经济体,在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也是农民最熟悉、最直接、最可靠的生产方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林业生态文明示范村(寨)创建行动,就是依托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整合各种林业生产要素,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实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以村(寨)为单位,在百花湖乡建设2~3个林业生态文明示范点,优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资源丰富、林业发展空间大、交通便利的村(寨)。具体地点可以选在盘龙洞村的窑上,三堡村的九里箐、新寨(图1)。

2.2猫跳河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行动猫跳河(观山湖区段)是观山湖区内的重要水系,流域内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较大,属中国强喀斯特发育区。流域内山高、坡陡、沟深,自然资源比较匮乏,自然灾害多发,加之石漠化不断吞噬土地,土地生产力下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对猫跳河流域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不断恢复和增加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使石漠化程度减轻,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在改善岩溶区,特别是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铺开积累经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借鉴贵州省其他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通过利用自然修复力辅以人工措施,对猫跳河的石漠化区域(图1)进行综合治理,提高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度。遵循“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和“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适当发展林业特色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在治理措施上,优先考虑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地段,优先考虑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图1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行动布局2.3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行动百花湖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与红枫湖、阿哈水库并称为贵阳的三大“水缸”。加大对百花湖饮用水源地保护,不仅可以维护百花湖水域正常生态功能,发挥百花湖供给水源、调蓄水量、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而且可以改善生活饮用水源水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百花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图1)范围内的林地和其他可绿化用地资源,通过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林建设、风景林景观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百花湖饮用水源地的林分质量,更加有效地发挥森林的蓄水保土和生态景观作用,提高林水结合度,将该区域建设成“山、水”相依,“林、水”相融,彰显贵阳市生态文明形象的生态风光带,把百花湖打造成全国著名的“水清、岸绿、景美”的风光画廊和旅游胜地。

2.4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示范行动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图1)分别位于观山湖区的中部和东部,是观山湖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南国际商贸城和贵阳北站分别背靠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此外,百花山脉是贵阳绕城高速和西环铁路可视范围内的主要山体。黔灵山脉是成贵铁路、渝黔铁路、沪昆铁路和贵广铁路可视范围内的主要山体。两条山脉区位重要,关系到观山湖区的形象。对百花山脉和黔灵山脉进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和景观提升,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使其不仅成为观山湖区的绿色长廊,而且成为展示观山湖区形象、提升观山湖区旅游品位的重要窗口。

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方式,提高建设区域的森林植被覆盖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境条件,增加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建成乔、灌、藤、草相结合,生物种类丰富,森林健康状况良好,景观质量等级较高,安全、稳定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

2.5将军山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建设行动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实现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态文明宣教为主题,建设将军山城市森林文化广场(图1),对于丰富生态文化载体、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设集森林环境与展示观山湖区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的雕塑、碑刻等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森林文化休闲广场,将“山、水、林、城”融为一体,拉近市民与大自然的距离,激发市民热爱观山湖、热爱大自然的文明意识,彰显观山湖区城市生态文明形象,提升观山湖区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为观山湖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集优美森林环境和浓郁文化氛围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2.6生态红线保护与物种拯救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林业部门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结合《观山湖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3~2020年)》,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确定林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的保有量。建立健全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征占用审批程序,维护占补平衡;对于侵占生态用地的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治理,确保达到和守住生态红线。

结合《观山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拯救和恢复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及其栖息地,加强野生动植物科研、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救护繁育,建立完善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

2.7生态文明宣教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建设,丰富生态文化载体,提升生态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开展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热爱森林、建设家园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宣讲、展演、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动员,大力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和公益性,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节约意识,营造植绿、爱绿、兴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2.8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严禁盗伐滥伐林木、严禁掘根剥皮等毁林活动、严禁非法采集野生植物、严禁烧荒野炊等容易引发林区火灾分子、严禁擅自破坏植被从事采石采砂取土等活动、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造成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有关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在整个规划期内,全区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守住生态底线、保住青山绿水,为观山湖区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区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3结语

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该文基于观山湖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重要行动,以期充分发挥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提升观山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区建设进程,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魅力观山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绍志,周海川.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定位与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14(7):91-96.

[2] 胡焕香,张敏.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热带林业,2015,43(1):22-25.

[3] 张敏,胡焕香.贵阳市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分析[J].热带林业,2015,43(1):30-32.

[4] 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13(1):89-94.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林业生态恢复建设的状况,同时介绍了森林生态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的建议。

【关键词】黄平县 林业生态 发展建议

前言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省、州的高度重视下,林业生态建设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森林覆盖率已由1985年的15%上升为41.87%。但是,相对黔东南自治州的兄弟县、市来看,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还必须依靠科技、用好政策、深化结构调整、强化林政管理,加快建设步伐,迎头赶上。

1.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黄平县国土面积1669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56%,到1957年下降为30%。1958年伐木烧炭炼钢铁,1959年砍伐木材“放卫星”,人为地毁坏大量森林;统配时期价格低,加之林权不稳定,变更频繁,而且国家取之于林多,用之于林少,极大地挫伤了群众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引发了乱砍伐,又由于森林火灾、虫害、风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黄平县从1957年到1985年28年间,森林覆盖率由30%下降到15%。

1986年后,黄平县对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规划,采用无偿投资建用材林基地、社会集资建用材林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后来又改无偿投资造林为有偿投资造林,到1998年,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15%上升到28%。1998年黄平县率先实施国家天保工程,至今累计获天保工程资金1819.25万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面积222842亩,其中人工造林34156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3459亩,以植代播9195亩,封山育林146032亩。现在黄平县有林业用地1413038亩,占全县国土面积56.48%;有林地990311.9亩,林木绿化率64.3%,森林覆盖率41.87%,比1998年净增了13个百分点。

2.森林生态的演替规律

森林生态的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1)原生演替是在无外力作用下依照裸岩——地衣——苔鲜——草本——木本的顺序进展演替,从黄平县的地理环境出发,演替进展顺序应是:灌草丛——灌丛——先锋树种——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气候顶级群落);(2)次生演替分为逆行演替、进展演替两种。逆行演替是在外来力的作用下,按照森林——灌丛——灌草丛-——草本——裸岩的群落退化的演替;进展演替则是在人的作用下按照先锋树种(发生期)——针阔混交林(演替期)——落叶阔叶林(相对稳定期)的群落复生演替。

3.加快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从黄平县山地森林植被所处的生境和所处的演替阶段,采取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在裸岩地及极端瘠薄的粗骨土地,实行封禁措施,采取种草育灌——种植先锋树种——栽针保阔——栽阔保针——去针留阔的原生演替造林;在水土流失、光照强烈、湿度变幅较大至今只适应较强的草本灌木生长(较多为山草坡及石灰岩藤刺灌丛)的砂石山林区,要因地制宜采取先锋树种——直接栽针——阔叶复壮改造——针阔混交的次生演替进行造林。

其次,加大良种基地建设。要造林,要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就必须有充足的种原基地。黄平县横坡国营林场,是以松为主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该园承担着南方14省的57个产地的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其试验成功的“马尾松小砧嫩梢嫁接法”被广为推广。与此同时,该园引进的国外湿地松、火炬松造林试验也获成功。扩大良种基地建设,加大树种研发的范围和力度,确保黄平县发展林业生态的需要。

再次,要创新机制,加强建设绿色精品力度。要建立健全责任和利益机制,把责任和利益统一起来。要加强退耕还林的检查,要明确造林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将任务、责任、权益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头,真正做到“造林、管理、受益”相统一。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尽快及早完成宗地勘界发证工作。采取城镇职工造林、造林点群众造林、发包造林的多种造林方式,切实解决“谁造林、谁受益、谁管理”,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林。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合理流转土地,投资发展生态经济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第四,加强林政管理。黄平县为加强林业管护,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396名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摩托车驾照的专职护林员。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经常对他们加强职业道德和防火、检疫、执法等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将他们打造成为一支业务精、思想好、身体强的护林队伍。要通过加强林业队伍的建设来提高林政管理水平,加大林业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木材经营市场管理,做好砍伐和迹地造林规划。

第五,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谋良策。结合黄平县的实际,从市场经济出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建设绿色农业,使农民从发展生态林业中走上富裕的道路,与此同时,把绿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建设开发保护好朱家山、大湾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走保护——开发——保护的良好循环之路。

4.结语

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根本利益。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是黄平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战略任务。

吴寿昌(1973-),男,苗族,贵州黄平人,贵州省黄平县林业局,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种苗执法、营林生产、各工程造林规划设计、技术指导、验收等营林工作。

上一篇:交易营销演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