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

2024-05-06

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道路建设不断发展,但我国山区面积大,山区地形地势复杂,加大了道路建设难度。其中,桥梁工程是山区道路建设的难点。考虑到山区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桥梁工程项目的设计要点,结合当前山区桥梁工程建设在我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点及难点,希望能为山区桥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山区桥梁建设质量,为山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点

我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区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不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我国持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扩大山区公路建设规模,不断完善道路系统。山区公路建设的重点是桥梁工程,但山区地势复杂,施工环境恶劣,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难度大。所以,施工人员必须对桥梁设计特点、难点及要点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控,不断提高山区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以确保山区公路桥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1 山区公路桥梁的特点

山区自然环境是影响山区公路桥梁设计的基础因素。首先,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其次,受山区天气影响,雨水较多,容易对山区公路地基造成冲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山区公路桥梁建设难度大,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其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不同于平原地区,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

2 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难点

2.1 施工难度大

山区地形复杂、沟壑交错、坡度大,公路桥梁设计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施工条件是否具备。山区施工场地有限,常规大型机械应用受到限制,同时施工材料运输条件差,大跨径预制构件的使用也受到限制。不利的地形条件是山区公路桥梁工程面对的主要阻碍[1]。

2.2 工程造价高

山区不利的地形条件加大了施工难度,施工材料运输成本较高,施工单位不能采用常规材料,公路桥梁工程建设成本高,风险大。另外,山区不利的地形条件加大了施工技术难度,受山区特殊地形的影响,技术可行性受到严格的考验。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前,设计单位不仅要充分考虑桥梁类型选择,还要根据山区条件选择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2.3 环境保护难度大

山区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必然对山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何既能建好山区公路桥梁工程,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自然环境,是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科学设计、科学施工,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杜绝因工程施工造成山区次生灾害,是山区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3 山区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原则

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既要遵循常规桥梁设计原则,还要充分结合山区地形地势特点和生态环境特点,遵循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生态性和美观性的设计原则。

安全性指的是桥梁工程设计能确保施工安全、桥梁结构稳定、桥梁耐久性良好;适用性是指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根据山区所在地实际地质地势,结合山区居民出行需要和设计总体目标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桥梁工程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性是指桥梁工程设计要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节约成本,合理控制造价;生态性是指桥梁工程设计要在最大限度保护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美观性是指整个桥梁工程设计应具有美观效果,在满足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生态性的基础上,桥梁设计还要考虑外在美观,与周边环境相融合[2]。

4 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点

桥梁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明确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点对促进山区公路发展,实现山区与城市有效连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区公路桥梁设计同平原地区桥梁设计相比,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为了确保公路桥梁耐久性和安全稳固性的实现,完善公路交通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之处在于,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具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要求,对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挑战,山区公路桥梁设计既要保证桥梁结构安全、便于施工、成本经济合理,又要保证山区公路桥梁易于维修养护、造型美观,实现山区桥梁与山区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发展的目的。

经分析,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勘查山区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掌握真实有效的设计数据

山区公路建设要高度重视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这些与平原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考虑这些因素。受地形地势影响,其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桥梁材料运输、施工机械设备运输条件都受到考验,前期设计要考虑山区施工条件,保证施工的可行性。

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考虑地震荷载、恒载、活载、施工荷载等多种因素对桥梁稳固性的影响,加上山区多变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其还要考虑风荷载、雪荷载、冻胀力、水力等多种自然因素对山区桥梁结构稳固性的不良影响[3]。

4.2 重视保护山区环境原貌

相对城市来说,山区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但依然较为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往往不可恢复。因此,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认真研究山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护当地环境为主要支撑点,在达到桥梁设计总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区地形地貌原有状态。

另外,受山区独特的水文条件和自然环境影响,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在满足桥梁安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景观设计相关知识,与当地自然景观充分结合,赋予桥梁更多的功能。

4.3 优化桥梁上部结构设计

受山区特殊的地形、地势影响,特殊大跨径的桥梁不适合在山区建设,因此山区较多选择中小跨径的桥梁结构。常用的标准中小跨径有6、8、10、13、16 m五种,其在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中较多采用。

在山區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中,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空心板、预制T型梁、预制小箱型梁等。不同跨径桥梁采用不同的上部结构设计,比如,桥梁跨径小于30 m时,上部结构可以设计成空心板,预制T型梁,预制小箱型梁,三者都可满足山区桥梁设计要求;在设计跨径为35 m、40 m或50 m的桥梁时,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桥梁上部结构的实际受力及最大受力情况,选用较为常用的T型梁、预制小箱梁。T型梁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钢筋的抗拉性能,减轻桥梁结构的自重。当桥梁跨径小于20 m时,为合理控制造价成本,桥梁上部结构可采用空心板设计形式,跟其他设计形式相比,空心板截面造价比较低,成本投入不大,经济实用。所以,跨径比较小、桥下净空不高的桥梁更适合选用空心板截面设计[4-5]。

4.4 优化山区公路桥梁工程桥墩设计

山区桥梁桥墩设计要结合山区地形地势条件,根据墩高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当桥墩高度小于40 m时,可采用柱式墩或Y型薄壁墩。对于山区桥梁桥墩设计来说,常使用柱式墩的结构形式。考虑到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的难点,在进行桥墩设计时,应对其涉及的两种形式(圆柱和方柱)进行认真研究。圆柱形和方柱形两者在外观上易于区分,同圆柱相比,方柱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圆柱在外观上较为常规,圆柱上、下部结构与桩基衔接较为简单,并且圆柱形桥墩箍筋的主要成分为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保障了桩基强度[6]。

4.5 优化山区公路桥梁桥台设计

对于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而言,桥台设计也占很大比例,常见的山区桥梁桥台设计形式有重力式的U型台、肋式台和柱式台三种形式。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山区桥梁的U型台设计要合理设置台阶数,施工时要合理减少开挖,减少开挖可能造成的二次破坏。另外,当选择柱式台时,要考虑其本身特点,抗推刚度小,而在桥长较长、台后填土较高的工况需要抗推刚度较大的桥台,因此这时不适合选用柱式台。当台后填土高度控制在5 m以下,桥长控制在150 m以内时,适合选择柱式台[7]。

4.6 优化山区桥梁桥墩与路幅的关系

在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中,路基设计基本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式路基,一种是分离式路基。选择时,人们要根据山区桥梁设计总体思路,结合山区自然景观现状及山区桥梁工程设计环保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山区桥梁多选择整体式路基,整体式路基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桥墩与路幅为双幅四柱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整体式路基为双幅桥,与之相对应的下部结构应采用分幅进行单独设计,以保证桥墩、桥身结构的稳固性[8]。

4.7 优化山区公路桥梁基础设计

对于山区公路桥梁而言,其基础设计形式主要是扩大基础和桩基础。两种基础设计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扩大基础设计主要用于地质地势相对较好的区域,山区公路桥梁工程多选择该种形式。扩大基础是一种施工较为快捷又较为经济合理的桥梁基础。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人们还应考虑地形地势条件是否适用,若地质条件特别恶劣,则要考虑桩基础设计形式,其主要利用桩基加强桥梁下部结构的稳固性。

5 结语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多变,地势起伏大,山区多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因此,建设和完善山区交通设施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山区地形地势多样,公路桥梁结构选择各有不同,设计方案也有所区别,不同山区地质条件对不同桥梁结构的要求不同,因此,设计人员要加大对山区公路桥梁工程设计的研究力度,做好山区资料收集工作,对各地区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实地考察,设计出符合山区需要的桥梁工程设计方案。另外,为保证山区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设计标准进行施工。施工期间,设计人员要与施工单位时刻保持联系,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时修改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上报主管部门进行批复。

参考文献:

[1]董野.对山区公路桥梁设计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8):177.

[2]崔超,卫李平,魏志峰.山区公路桥梁设计的探讨[J].科技风,2009(15):1.

[3]方乾,赖晓霞.山区公路桥梁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3(4):199-200.

[4]周剑萍,柏松平.高原山区公路桥梁初步设计阶段关键技术探讨[J].公路,2012(11):42-46.

[5]周华毅.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对墩型选择的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9):238.

[6]汪庆华.高速公路桥梁高墩柱质量问题探究[J].价值工程,2010(27):89.

[7]陈晓兰.浅析山区中小跨径桥梁设计要点[J].四川水泥,2016(3):101.

[8]张实.公路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9(4):126-127.

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为了确保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必须要根据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施工规划,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本文主要浅析了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要点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1、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特点

山区公路的建设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山路基础上完成的,但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要求比较高,必须要根据当地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对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做出正确的判断,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特点就有如下几点:

1.1山区地形复杂,交通运输不便捷

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在早期并没有太多的道路,且山区地面落差比较大,地形地质变换大,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由此可见,山区的交通运输不是非常的便捷,系统的运输能力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较低。在进行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时,材料的采购和运輸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混凝土的运输。如果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效果,就必须要从搅拌地点运送至浇筑地点,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对公路的浇筑。结合山区地形的复杂,这无疑是增加了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复杂性,使得工程期限延长,施工的危险性增加,施工过程管理难度增大,事故隐患增加。

1.2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要兼顾生态环境

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重大,在对很多道路进行建设的时候,周围的生态环境都会遭到一定的破坏。因此,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在工程建设中按照生态经济的原则,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减少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公路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协调一致。

1.3山区地形条件复杂,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施工队伍

由于山区的地势起伏比较大,高差较大,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增加桥梁,施工队伍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的时候要考虑桥梁本身的建设施工问题,还要结合到当地的自然条件。由于地形条件的复杂,山区原有的道路路线的通行能力很差,在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就需要有高水平的地形勘查技术人员来勘察当地的地形地貌,对不同的地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因此,在进行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

1.4反复勘测,才能得出最终的施工方案

山区的地貌与岩层的组成情况比较复杂,在施工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岩层的土壤特性与被风化的程度。在如果在一些沟谷较多的山区,山间的水流变化就会比较大,气候的变化也比较大,这些外部的环境因素都会给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前的勘测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勘测人员进行反复勘察工作,经过仔细的思考研究,才能够得出最后的综合施工方案。

2、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要点

2.1勘测设计阶段

因为山区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地形地势复杂,所以在公路建设施工之前对其勘查的工作特别重要。在设计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勘测工作,从而提高设计公路建设对施工的准确指导性作用。在对山区地形进行勘测时,准确全面的结合当地的施工条件,在保证既能准时完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施工手段。

2.2线路的选择

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线路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山区的环境因素对公路施工的影响,还要考虑到施工人员的住宿和伙食、材料的运输等问题。因此,在对高速公路施工路线的选择时,应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从而选出最佳的路线方案。

2.3施工阶段的设计要点

勘测人员在对山区进行勘测时,可能还有一些部位没有勘察到位,那些没有勘测到的部位可能会是复杂多变的路基等,会导致事前没有预测到的状况发生。为了保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安全进行,在施工阶段任然需要进行勘察并设计。

3、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要点

3.1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要点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有着比较直接的关系。山区公路的桥梁施工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地质地形情况而定,一般在山体施工都采用挖孔桩的方式,在河流施工则采用钻孔桩的方式。在进行挖孔桩施工期间,一般情况下都采用干孔灌注的方法。在干孔灌注之前施工人员一定要将空地沉积的积水以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在灌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要根据墩柱的施工方法的程序进行振捣,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密实程度。而对于处在河流之中的建设施工,一般是按照在水下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和程序进行,在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是保证控制好泥浆的质量。如果需要在桥梁上部进行施工,应采用集中预制的方法来对桥梁混凝土进行预制,然后在对其进行吊装的方法,特别是在一些桥梁高度较大的公路桥梁更是要注意进行施工前的预制,在吊装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和对接牢固,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3.2路面基础混凝土施工

路面基础所需要的混凝土,一般是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选择合理的混合比例,控制好水灰、水泥的用量,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收缩量和合适的孔隙率。路面基础的混凝土结构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安全和加固,要保证混凝土拼接没有缝隙,确保定位合格、钢筋保护层技术符合施工质量的要求。设置科学的方法来控制沉降度,选择具有良好的配水稳定性和压实性的土壤作为填料,增加路面与防水层铺装的粘结力,从而保证路面基础的整体稳定性,保证路面能够承受住在设计范围内的压力,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安全。

3.3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要点

在复杂的山区自然环境下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隧道施工,隧道的施工难度与桥梁的施工难度一样大,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与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山区隧道施工一般严格按照新奥法来设计和施工,新奥法指的是根据设计过程和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相结合起来,对施工的整体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与控制,将所控制到的参数反馈给设计人员,从而对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整,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是一种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施工方法。

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施工时,还要保证排水系统的合理与稳定。在开挖之前应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对施工路段的地质和地形进行实地勘测,对水文条件要进行适当的研究,避免在施工中遇到事故隐患。

3.4山区高速公路高填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在山区高速公路施工中遇到高填土路堤的时候,施工人员应注意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设计图进行验证,要确保每一个阐述的正确性,按照施工要求对路面底层进行结构处理,通过回填实验,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在高填土施工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此进行沉降监测,对于不合规范的地方要做出相应的处理。

结  论:

由于山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其地质地貌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导致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前,应该综合多种施工方案,最终以安全生产、质量为上的方案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标准。在整个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的施工,将每一个施工路段都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李鹏飞.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特点与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报导2011(12).

[2]杨宝林.韩友续.马胜午.李玉平.山区高速公路双层高架桥梁设计探讨[J].公路,2010( 02).

作者简历:

刘漫杰(1976.08—),女,驻马店汝南县人,大专学历,毕业于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公路工程施工。

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结合翁源某温泉酒店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危险性分区标准,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最后评估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增加城市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为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当前,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问题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问题频发。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增多,容易导致单一的地质灾害逐渐衍变成为灾害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通常地质灾害不单独发生,普遍来说地质灾害具有相关性及群发性。因此,对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探索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治方法,对提升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场地呈近南北向不规则形,拟规划建设4栋建筑物:酒店大堂(3F)、酒店客房(23F)、温泉接待厅(3F)、宴会厅(3F),宴会厅部分区域设置1层地下室,开挖约4.5m~6.3m。拟建工程场地北侧为Y706乡道,水泥路面,路宽约3m。周边为自然山体,高约27m~113m,植被发育。场地内主要形成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基坑边坡、自然边坡四类边坡。

2.项目区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处于剥蚀残丘地貌区,最大相对高差151.86m,整体地势较陡,坡度约30°,地形地貌条件中等;评估区内地层为第四系(Q),基岩为下侏罗统花岗岩(J1γ),区内地层与岩石条件简单;评估区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区内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地质构造条件中等;区内新构造运动微弱,區域地震稀少且震级多属微震,地震基本烈度属Ⅵ度区,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简单;区内地下水位埋藏相对较浅,富水性中等,水量中等,地下水对场地工程施工影响较大,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区内岩土体类型较少,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对自然地形地貌改变较大,对区内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中等。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通过综合分析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评估区致灾主导因素是工程地质条件,激发因素是气象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其余为从属地质环境因素。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项目区处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内,但据现场调查、访问及查阅有关地质环境资料,评估区内未见已发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规划场地所处地质环境背景、工程技术标准、施工方式及工程结构要求等,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有边坡崩塌/滑坡(包括填方边坡崩塌/滑坡、挖方边坡崩塌/滑坡、基坑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同时工程本身可能遭受自然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害和破坏。

其中挖方边坡、基坑边坡坡体主要由含砾粉质粘土和强风化花岗岩组成;填方边坡坡体主要由含砾粉质粘土组成;该类土土质松散,力学性质差。在降水工况下,经雨水浸泡,在机械搅动下,极易松动垮塌形成崩塌、滑坡。适宜采用圆弧滑动法,以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按边坡类型分别进行边坡预测评估,经计算后综合分析WFBP1、WFBP2、WFBP4、TFBP1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TFBP2、JKBP1、JKBP2、JKBP3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危害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游客、坡下道路等,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WFBP3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游客、坡下道路等,危害性大、危险性大。

场地主要存在两处自然边坡ZRBP1和ZRBP2,通过现场调查和计算,边坡现状稳定,植被发育,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危害对象主要为坡下道路、行人等,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地面沉降采用分层总和法进行计算分析,地面沉降危害对象主要是采用浅基础的建(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险性小、危害性小。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5.1综合分区评估

依据不同的条件,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险程度等等,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展开评估。针对建设项目的类型及用途,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危险度为评估指标。其中,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包括已发和潜在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稳定状态及治理难易程度四个方面;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包括危害对象、损失程度及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潜在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和分布范围进行综合分析后,将相同和相近等级的区块合并叠加,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两个区,并将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细分两个亚区。

危险性大区(Ⅰ)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挖方边坡WFBP3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该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挖方边坡WFBP3崩塌/滑坡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建筑物、施工人员、游客、坡下道路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大、危险性大,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难度较大,处理费用较高。故综合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

危险性中等区一亚区(Ⅱ1)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挖方边坡WFBP2、WFBP4、基坑边坡JKBP1、JKBP2、JKBP3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该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挖方边WFBP2、WFBP4边坡崩塌/滑坡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建筑物、施工人员、游客、坡下道路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基坑边坡JKBP1、JKBP2、JKBP3崩塌/滑坡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建筑物、施工人员、游客及车辆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地面沉降危害对象主要是拟建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及周边已有建筑物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该区地质灾害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处理费用较高,故综合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危险性中等区二亚区(Ⅱ2)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挖方边坡WFBP1、WFBP4、填方边坡TFBP1、TFBP2、自然边坡ZRBP1、ZRBP2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该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挖方边坡WFBP1、WFBP4崩塌/滑坡危害对象主要为拟建建筑物、施工人员、游客、坡下道路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填方边坡TFBP1、TFBP2崩塌/滑坡危害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游客、坡下道路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自然边坡崩塌/滑坡危害对象主要为坡下道路、行人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地面沉降危害对象主要是拟建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及周边已有建筑物等。其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该区地质灾害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处理费用较高,故综合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5.2适宜性评估

依据不同的参考条件,如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危险程度、防治的具体难度、防治之后可能产生的效益等,采取适宜性原则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若评估结果的差异比例超出30%,则显示为适宜性较差。针对本次建设项目,通过现场调查和评估认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适宜性原则,本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41206m2,其中基本适宜区面积21159.32m2,占拟用地面积的51.35%。适宜性差区面积20046.68m2,占拟用地面积的48.65%。故评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估为适宜性差。针对适宜性差区内危险性大的挖方边坡WFBP3崩塌/滑坡,建议采用格构梁+锚杆(索)进行支护处理,坡面进行植被护面,并利用已有地形条件做好截排水系统,配合边坡监测等,可消除或降低区内挖方边坡WFBP3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因此采取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后,拟建工程场地可以进行工程建设[2]。

5.3地质灾害防治分级及防治措施

根据潜在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地质类型的组合特征,将评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划分为重点防治区(A)和次重点防治区(B)(表1)。结合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不同灾种采取必要的治理方法和防护措施。本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以工程措施为主,监测措施、生物措施为辅。

5.3.1.挖方边坡崩塌/滑坡

(1)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和工程实践选择合适的坡度和坡形进行放坡并格栅绿化。

(2)局部高陡边坡宜以格构梁+锚杆(索)进行支护处理,坡面进行植被护面。

(3)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借助地形条件,做好截排水系统。

(4)边坡施工过程中,加强边坡的变形监测。

5.3.2.填方边坡崩塌/滑坡

(1)地面整平的填土层应做碾实处理。

(2)建议采用毛石挡墙或混凝土挡墙进行支护。

(3)填方边坡采用土工格栅植草防护,基底建议采用换填碎石处理。

(4)坡顶及两侧应设置截水沟,坡底设置排水沟。

(5)边坡周边应树立警示牌,距离边坡较近的民房建议迁移至安全位置。

5.3.3.基坑边坡崩塌/滑坡

(1)基坑周边具一定的放坡空间,基坑支护型式可采用放坡+喷锚结合支护型式。委托第三方单位完成合格的基坑支护设计。

(2)坡顶及两侧应设置截水沟,坡底设置排水沟。

(3)禁止施工人员在边坡周围堆起废土、材料等,在边坡周边设置固定的监测点,并不定时监测周边和坡面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

5.3.4.自然邊坡崩塌/滑坡

(1)对表土植被被破坏的山坡进行植树种草和绿化。

(2)定期对自然山坡进行巡查观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地面沉降

(1)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勘察周边的地质条件,遵循安全实用的原则,积极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在确保建设质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在个别厚度较大的区域,施工人员可以提前对其进行相关试验,结合建设项目类型,充分全面的比较各项试验数据,以此得出最佳处理方法。

(2)针对低层建筑、道路路基等的软弱土地基基础来说,施工人员可以选用碾压法,进一步对填土展开夯实处理,以此提高其承载力。

(3)针对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来说,可以选择桩基础建设,把花岗岩等作为桩基持力层。

(4)施工人员需要不定时的对施工质量等数据进行观测,观测地下水动态等等。

(5)在完工之后,施工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做好稳定性的动态观测工作,由此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同时正确预测工后沉降的数值范围,确保其在合理的范围中。

6.结语

综上,在本次温泉酒店项目建设中,拟建设用地总面积41206m2,其中基本适宜区面积21159.32m2,占拟用地面积的51.35%。适宜性差区面积20046.68m2,占拟用地面积的48.65%。故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估为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宜采用重点防治和次重点防治,防治灾种有边坡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可采用工程措施为主,辅以监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郭星.风力发电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探讨[J].华北自然资源, 2020(03): 91-92.

[2]杨子生.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04): 269-275.

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岩土加固技术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解决了许多建筑方面的难题。文章主要回顾岩土加固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未来岩土加固技术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阐述,介绍了岩土水泥注浆材料和化学注浆材料发展和主要应用,并对未来岩土加固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岩土;加固技术;工程;注浆

随着近代建筑工程的迅猛发展,岩土加固技术作为一种能解决众多工程难题的技术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建造铁路、隧道、桥梁、公路各个方面,都必须应用到岩土加固技术,它帮助工程师们成功的解决了许多地下水害难题,对加固工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岩土加固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技术变得更为先进,为了更好的了解岩土加固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对岩土加固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主要从岩土注浆和岩土加固两方面进行分析。

1 岩土注浆技术

1.1 化学注浆材料的分类和发展

①酸性水玻璃浆材。酸性水玻璃多用于北方的碱性土质地区,是代替水泥碱性水玻璃浆液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无毒、环保和造价低的优点,在粉细砂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为可靠的稳定度,可用于大坝防渗漏等工程项目中。②丙烯酸盐浆材。丙烯酸盐浆材也是新型的一种低毒性的化学材料,未来的岩土加固技术中主要将运用的是低毒或无毒材料,旨在减少化学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丙烯酸盐浆材主要有着良好的防渗透能力,因此丙烯酸盐浆材一旦进入工业化,必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③高强木素浆材。高强木素是一种以纸浆废液为原料的环保的新型化学材料,能从亚硫酸盐造纸排出的废液中获得,具有较高的强度,无毒廉价的特点使其必将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未来的岩土加固技术中可以用它来加固含水地层等工程。④PBM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PBM)具有水下快速固化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优秀的抗压抗拉性能,抗酸能力强,是岩土加固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机场、桥梁的建设中,能快速修复渗水部位,曾应用于对钱塘江大坝的修补工程,在未来岩土加固技术中也必将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水泥注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①超细水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超细水泥在建筑工程的广泛采用极大的加速了注浆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传统的普通水泥颗粒大,渗透系数低,因此颗粒小的超细水泥一经出现,就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也应为超细水泥步入了世界建筑的先进行列。②高水速凝材料。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工程中使用高水速凝材料,高水速凝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水硬性凝胶材料,它最突出的优点是结石体含水率高和结石体强度高,并且能够节省用料,因此从英国引进之后就广泛应用到采矿等工程中去,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建立了自己的高速水凝材料生产线。③硅粉水泥浆材。硅粉水泥浆材也是一种新型材料,它是生产硅过程中的副产品,一般用途是将硅粉掺杂到水泥中去,用来提高混凝土的受力强度,在建造地基时可以使用硅粉水泥浆材,能使基础下沉得到良好的控制。④纳米水泥材料。纳米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型学科,纳米材料的尺寸非常小,单位在纳米级,因此纳米材料的化学活性很高,易于与其他材料相混合,纳米材料的力学强度也较大,常用在文物保护中,用来隔离油和水对物质的侵蚀,防污染能力强,纳米水泥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在未来会有着巨大的用武之地。

1.3 特殊注浆技术

①桩基扩底注浆。桩基扩底注浆的作用是用来提高桩底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还能提高桩的抗震性能。与传统的桩底技术相比,桩基扩底注浆能与岩土体产生固结,能节约混凝土的用量,广泛应用于流水线施工中,能节省资金,并能达到很好的稳固效果,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桩基施工中。②煤层灭火注浆。为了防止煤矿材料的自燃,断绝矿体与空气的隔绝,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煤层灭火注浆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是通过喷洒几种浆液,达到覆盖煤矿裂缝,从而断绝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阻燃灭火的目的,煤层灭火注浆材料的吸水性强,自身不燃烧且造价低,因此在煤矿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煤层灭火注浆概念的提出以及技术的应用对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用煤层灭火注浆技术外,也可采用化学材料进行灭火。③静压注浆。静压注浆技术的基础是高喷掏土技术,高喷掏土技术能纠正地基土层随时间的流逝引起的变形等问题,能完全解决工程中的地基下沉问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是加固地基的重要方法。罗马比萨斜塔的倾斜度的控制,就是运用的高喷掏土静压注浆技术,在未来建设概念性大楼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粉喷加固技术。粉喷加固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水化物,生成的水化物强度较高,更能够吸收材料周围的水分,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软土地基岩土加工工程中。该技术中粉的配料主要为水泥、生石灰和粉煤灰。⑤高喷封桩堵水技术。我国具有广阔的海岸线,因此如何对珊瑚礁地基进行加固也成为了岩土加固技术的重要课题。珊瑚礁地基的地下水主要呈碱性,因此为了引入淡水、堵住碱性水的渗漏就引进了高喷封桩堵水技术。珊瑚礁地层主要由细砂、中粗砂和珊瑚碎屑组成,对防水防渗要求高,因此在西沙群岛等海岛的珊瑚礁地基的建设中,采用的是高喷封桩堵水技术,这种技术在国内刚开始应用就取得了巨大的好评,在未来可以广泛推广应用于珊瑚礁地层的工程建筑中去,也具有一定的节约混凝土的特性。⑥树根桩加固技术。树根桩加固技术是运用旋转法将钢筋放入地基,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纠正扭偏的作用,由于树根桩加固技术中的树根桩角度可任意倾斜,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工程中结构物和地基的平衡状态,并且树根桩加固技术中运用的三维结构可以很好地加固地基的稳定度,树根桩加固技术的施工过程较为简单,不需要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基于其方便操作、加固性好、平衡度强和节约成本的特点,树根桩加固技术在未来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2 岩土锚固技术

2.1 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是岩土加工技术中一项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在岩土加固工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桥梁和隧道的建设,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岩土加固工程中的难题,能较好的调整和改善地基,是防止山体滑坡和大规模工程坍塌的重要手段,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岩土加固技术的创新和改革。

预应力锚索运用于桥梁的建设中,能显著的提高工程效率,成为岩土加固技术中的新亮点。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公路和铁路建筑中,预应力锚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西南的地形险峻的盘山公路的建设中,采用预应力锚索技术很好的分散了公路对山体的压力,能有力的减少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预应力锚索技术建造的加固体结构合理,寿命长,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因此广泛应用于山坡公路的维护和建筑中。

在建立核电站的深基坑时,针对当地地质和水利条件,利用预应力锚索技术稳定山体,固定地基,经济合理的完成了预设任务,施工方法较为简单,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成本,提高了加固体的力学性能,确保了周边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调节合适的沉降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预应力锚索的发展非常迅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应用至今,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换代快,时刻跟随时代的步伐,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和城市立交桥的建筑中。立交桥中加固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采用预应力锚索技术,能使混凝土结构的刚性增强,使结构内部的内力分布合理,在减少截面尺寸的基础上大大的提高了力学性能。

随着技术的革新,体外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加固钢筋混凝土和刚体结构的一种新方法,是一种将预应力锚索和物件体外里混合的技术,桥梁的拉索机构和索道都运用到了这种新技术,体外预应力技术使桥梁和建筑的跨越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体外预应力技术也可以用来加固旧桥,增强桥梁的承重能力,摩擦阻力小,便于检测和维护。这种新型的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应用,但由于成本高、技术复杂的特点,我国的体外预应力技术仍在研究和推广,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岩土加固技术的新的课题和重要发展方向。

2.2 预加固技术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隧道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为保证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岩土加固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时,要提前运用预加固技术增加岩土自身的稳固性,通过改善其内部力学性能状态来达到对岩土的预加固的目的。

水平注浆成拱技术是广泛应用于隧道地层施工中的一种预加固新技术,通过将混合好的浆液注入到隧道土层中去,使隧道的强度和稳固性能得到提高,这种技术在应用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在未来岩土加固过程中必将得到更成功的应用。

2.3 化学锚固技术

化学锚固技术与传统的机械锚相比,具有抗震性能好、耐疲劳和不易老化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煤矿支护工程和高速公路的路基维护中,化学锚固技术主要是将钢板用化学粘合剂固定在需要加固的建筑表面,以此来增加钢筋混凝土的抗弯能力,在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楼房工程中可运用这项技术,加固和增强墙体的承载能力,保护重要的建筑物。化学锚固技术在未来的岩土加固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4 土钉墙技术

土钉墙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土加固技术的学科分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应用,主要运用在建筑深基坑和大厦的建设中,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厦的建造都运用到了土钉墙技术。

3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地质系统的勘察和对地基的加固和建筑方面已经迈入了国际优秀行列,岩土加固技术的课题越来越多,我国在地质勘查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岩土加固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国目前运用的众多岩土加固技术已基本满足日常建筑工程的需要,但仍需研究更为先进的建筑技术,针对不同的地址和结构体研究不同的加固方法。为此,我国技术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岩土加固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研制多种专用的岩土加固设备和仪器,更有力的承担国内外岩土加固工程,提高我国岩土加固技术的综合水准。

参考文献:

[1] 陈耕野,杜嘉鸿.新世纪岩土加固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探矿工程,2009,(34).

[2] 翟秀静.纳米技术在石窟等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探索[J].岩土工程师,2008,(13).

[3] 王守海.岩土加固技术的发展与组成[J].探矿工程,2008,(20).

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工程管理

引言

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目标高效率实现的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有施工场地管理、施工原材料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施工人员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等,只有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才能够确保上述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朝着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前进,为此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试图通过更严谨的行为加上更端正的态度来推进工程建设,真正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在此基础上节约建设成本,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价值。

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特点

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质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整体来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要考虑到不同的管理情况,对各项方案进行灵活的调整。其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对民生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也要结合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经济电力等各方面的领域内容,对各项需求进行满足。再次,在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很多建设管理工作会受到不同区域的建设限制,根据水文地质等各项条件的不同,会出现很多特殊的情况。最后,从整体来看,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具有重大的复杂性特点,要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工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

二、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现阶段在水利设施建造过程中,基层地区的專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对施工现场的技术要求缺乏正确认知,管理不到位,材料选择不合格,施工现场的施工行为和设计方案极不相符,经常随意改动施工方案。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人参与,但从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来看,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为缺乏,特别是专业素质更高的人才少之又少,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极不相适应极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在工程建造施工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对某些施工环节,施工细节重视程度不高。在管理工作不严格,管理不到位的基础上,很容易造成施工现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最终影响到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甚至会造成部分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不能正常投入使用。

2、 水利工程质量责任制度无法落实

质量责任制度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度,施工单位各部门对所负责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够明确,当发生质量问题时不能做到有效问责,因此不能开展有效的处罚,导致许多施工人员不重视水利工程的质量工作,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单位要完善并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发挥出质量责任制度的实际作用,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3、 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现阶段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现象,造成了整个水利设施的建设成效不是很理想,一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运行初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在水利设施运行管理过程中,要设置专人进行负责,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国家承担一定的养护管理维修费用,水利设施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也才能够延续使用周期,避免在短时间内出现故障或者损坏。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策略

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项目开展时,如果要提升其工程管理水平,项目管理部门需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传统管理理念、模式的限制。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下,需要严格划分各个部门与岗位人员的管理责任与范围,使得各个部门与岗位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管理体制的要求来开展相应的工作,通过责任制度的落实来提高各个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得各个岗位上的人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工程管理的工作中来。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繁杂,如果要提升管理效率与水平,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用新的管理机制来提升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通过管理责任细分来保障工程管理的全面性,使得各个部门在参与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有效的配合与协调来保障管理任务的完成,避免管理漏洞。

2、加强工程监理

在当前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对工程监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任何规模的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企业都必须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职责。水利工程企业参与主体都需要对监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使得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重视监理单位的职权发挥和实现,通过工程监理来解决工程现场的诸多问题。工程监理的工作范围非常大,且应该是全过程的监理行为,不仅需要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监理,还需要加强施工监理、管理监理,以保障水利工程企业完成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与安全等各个目标。监理单位在开展监理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质量检验和质量行为等的监督,尤其是要对隐蔽工程、重点工序与关键环节等加以不定期抽查,通过全面监理来避免水利工程中各项施工问题的出现,实现监理的全覆盖。

3、 规范水利工程设计图纸的审查标准

水利工程管理负责机构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图纸的规范,按照行业内的相关标准对图纸设计行为进行规范。另外,要加大对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一个完善的图纸审核制度,使工程的监督人员有标准可依,对工程图纸进行科学的审核,杜绝频繁更换设计方案的现象。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具有行政监管的权利,因此,要加强政府部门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管理,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

4、 严格执行水利重大项目建设审批和建设程序

一是依法组建项目业主,项目业主对工程的招投标、建设管理等全权负责;二是严格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投标,项目业主到发改部门对招投标方式、招投标文件等进行核准备案,并按发改部门核准的进行招标,同时请监察、发改、财政等部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三是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四是严格执行合同制,所有项目均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合同,所有事项均按合同约定执行。严格遵守建设相关程序,建设手续齐备,程序合法。

5、 控制性总进度计划编制

控制性总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是:合同工期目标、工程阶段目标、承包人应达到的施工水平与能力,以及施工布置、施工方案、施工资源配置、设计文件、工程设备加工订货周期、现场施工条件及业主提供的条件等。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由质量管理机构协助业主完成控制性总进度计划编制,并随着工程进展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控制性总进度计划经业主审定后,将作为审查承包人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业主供应计划以及对合同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实施控制的基础性文件。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为解决缺水问题而修建的灌排工程,它有大中型项目和小型项目之分。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大部分由国家投资,由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的一项管理。它包括了建设方面的合同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又是一项程序严格,管理执行精确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灿阳,张兆波,刘震.工程大数据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20,38(12):58-61+72.

[2]王建生.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研究[J].珠江水运,2020(23):60-61.

山区水利工程施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水利工程的施工对于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本研究将应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原则,提出解决水利施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并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施工;生态工程;环境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其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水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噪声影响等,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非常不利,因此,水利工程施工部门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或抑制施工对于环境的污染,不能为了获取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这样对于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1.1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水利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严格遵从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统一协调的原则才能够高效的进行施工活动,一改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和环保节能生产,同时将施工单位的利益与水利工程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热情和环保意识[1]。水利施工单位应该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切实的做好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所谓的社会效益就是对下游提供干净的水源,还可以同时发展旅游企业,一举多得。

1.2循环利用原则。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循环利用原则非常适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原材料甚至是垃圾,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处理办法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极大的节约资源,更减少了施工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能够节约水利工程的修建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对施工空间的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施工位置大多较为偏远,周围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可以根据当地的生物种群分布情况及水文地理位置等因素提高工程预定效益的提升,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周密的部署。

1.3互补共生原则。所谓互补共生原则的提出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方针战略,互补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自然中获取并回报自然,共生就是共同生存、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严格的遵从这一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采取,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施工手段,建立一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施工体系,从而获取最大、最长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较长的工期,这就应当考虑到时节的问题,施工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工程各个阶段的工作予以适当的安排,顺应自然规律。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环境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水体的污染,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不负责任,将污水、废水不经过处理就倒入下游,不仅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还为周围和下游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次,是空气污染,任何施工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灰尘、烟雾等,但是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可以减轻和避免的,但我国在这方面却存在严重不足;最后,就是噪声和废弃物的污染,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在夜晚还不间断的施工,使得周围居民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废弃物随意丢弃,久而久之就会对水源、土壤及周围的生物、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2]。

3、建设生态化的水利工程施工系统

3.1优化系统结构。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进行施工设计,不断的优化创新水利施工的方案,选择能够产生最大生态经济效益的方案,这有这样才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充分吸取西方工业时代发展的弊端,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有明确的依据和原则,工程监管人员也要严格监督施工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是否有违反生态工程原理的做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模式。例如,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炸开山石,散落的石块就可以作为回填的原料,也可以用来填埋沟壑等,更重要的是,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政策,极大的解决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3]。

3.2生态化的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想实现生态化的建设与管理就应该首先提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意识,切实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长远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快速的时代,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实在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循环利用。其次,就是严格的遵循生态工程原理的基本原则,如同上文阐述的一样,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个人,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最后强调以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系统的勘察周围的施工环境,对可能存在的任何对环境有伤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就能避免施工时产生不可挽回的错误。

3.3分析施工体系、科学规划布局。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进步,我国目前已经拥有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对施工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在生态理念的运用方面,笔者将系统管理分为自组织层、监控层和自适应层几个层次,其功能就是通过上层策略对下层策略的指导和制约来首先效益的最大化,而监控层则是达到效益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分层控制机制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化管理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明确的系统边界,这是为了稳定目前生态环境的有利举措,为了达到明确系统边界的目的,必须有效划分施工范围,根据法规、政策中强调的环境保护条款来对相关环境质量、蓄水总量、土地占用面积、下游用水量等数据进行测定。最后要强调的就是对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就是要根据工程现状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变动的系统参数进行分析,從而调整并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于一些大型的枢纽工程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如防空洞、发电站等,确保施工安全及环境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应用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对实际的施工方法进行指导,确保施工环境的改善、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就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势在必行,希望通过相应制度的改进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捐社,高照良.西汉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效果评估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6):113-244.

上一篇:科技入户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人口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