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公共选择、协同学等理论分析、阐述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揭示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方法、模型;探讨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为国家开发和建设中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选择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

山区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展综合开发。农民拥有充分的主体性,广泛而深刻的参与性,使得农村改革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绩效良好,既体现了让农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农民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和社会多方利益主体得益显著增加。但是各种矛盾的产生导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贫困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权利缺失,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则是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机会的缺乏所致。恶劣环境下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波动、社会混乱状态下,山区农村贫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被边缘化;土地产权处置、资源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都无发言权,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农民工等称谓)、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如只能被局限在脏、重、累、险工作领域)。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二元结构,进城农民工只能在条件差、工资低的次级市场上寻活计,是城市的编外国民,很难实现市民化的成功。

2.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导致“三农”问题的根由是农民的权利贫困,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诸种发展的实际权利。事实存在的各种农民负担重、被多名目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受侵害等基层政府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新一轮贫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较多产生,都渊源于农民的权利贫困,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1.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山民有权和机会回归各主体地位,各利益群体利益协同,知识和方法协同,各资源横纵向协同,短、中、长期时间协同,空间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体制与机制协同,科学和技术协同,是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意义。

按照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制订有利于整体协同与引导控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控制参量”,建立必要的区际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顺利推进,以保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跨地区产业的互动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体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而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地区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性加强,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区际互动,实现“五个统筹”。区域协调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协调机构具有超省市行政区组织的权力。超越行政区经济桎梏,以市场和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的纵向、横向联系,实施国内、国际区域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因为西部山区广泛存在着与国际交界的地缘区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予以指导、协调,使产业组织间有机协同。否则难以全面有序和稳妥高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建立,具体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新建的专门协调机构履行有关职责。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满利益主体活力的城乡空间协同,才是符合城乡空间发展序规则的基本要求的。

2.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这是基于不同类型下的山区人地关系结构类型,因地制宜,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实现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关系构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过程中,为了不走城市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老路,应该在规划时,特别考虑到:由传统山地经济开发模式向新型生态、循环山地经济开发模式转变。区域发展规划中,从产品制造—资源开发—货品消费—终端治理,都不应将三废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因而影响到人/动植物类,而是一开始就应从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业流程,使其废物利用,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

产业组织内部的物流管理,产业组织之间、各利益群体、各区域之间横纵向上,则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内源和外源都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时间、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最佳配置,以及最优结果。

3.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的协同管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低成本、差异化、要素管理协同,可实现山区农村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实物产品价值、供旅游观光的产品美学价值与产业经济质量提升。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借助山体的垂直立体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动植物、叠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更替等所能发挥的景观、景区和景点,结合人文地理,从山地审美角度,开发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形态,将山地产品的物理性与审美特征和效果体现出来,在城市产能产品过剩、乡村环境生态化以及人们向往空气清新、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条件下,非物质的经济品比物质化产品更有较高价值。

在山地资源开发系统中,将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物质形态与其非物质形态结合与联结,采取“种—养—殖—畜—牧—渔—农—林—科—工—贸—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可实现山地区域的优化发展。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山区农村通信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及时获取各类时事信息,广播、电視便成为党与政府向人民群众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同时,广播与电视节目等逐渐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其传播的内容对于塑造山区人民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改善精神生活等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现阶段山区人民并未充分认识到广播、电视的重要作用,对其定位不够科学,对此,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推动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进入新时代。

关键词: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对策;

一、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的现状

(一)发展成果。自19世纪五十年代起,农村便出现了有线广播,各个农村便建立相应的广播站,以及时将社会时事向山区群众进行传播,保证其坚持党的路线、思想方针等进行农业生产,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应运而生,因而电视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山区开始架设有线电视,使人民能够观看更多的频道,以从不同层面认识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在一些发展相对较好的山区,均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台,将优秀的民俗、本县的发展情况与将要实施的相关措施等定期向人民群众公布,以保证后期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二)面临的挑战。第一,山区电视人均数量少。从山区电视的拥有数量来看,年轻家庭电视数量占比重较大,由于经济原因,老年人家中没有电视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以农活为中心,将谋取经济利益视为重要的追求,因而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不重视。第二,广播电视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一方面,山区消费群体少,多数山区居民外出打工,广播电视处于“废置”状态,另一方面,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三,广播电视发展机制与管理制度不一致。在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人员工作安排、资金分配、遵循政策制度等众多内容,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态势良好,其旺盛的发展势头与落后的管理机制不相容,因而出现各种问题。

二、探讨现状存在的原因

(一)重视程度低,发展观念落后。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对象是乡镇居民,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对其价值定位不够科学,忽视了广播电视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隐形推动作用,广播电视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负债型”产业,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存在人世误区,仅将其看作农村生活的调味品,因而对其支持力度不够。

(二)竞争、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突破现有的文化发展体制,有效增加不同媒体的竞争,以逐步提高山区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管理制度,以获得山区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对从事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措施,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提出合理发展建议的员工并未对其进行奖励,长久以往,挫伤其积极性,使其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导致其后期工作水平直线下降。

三、山区农村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意义

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其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媒体等与人民群众信息的直接传递渠道,既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等准确无误的向人民群众传达,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广播电视作为山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力量,在推动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山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创建山区文明精神,而且能够借助广播电视实现山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位人民群众服务。

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管理体制,创造发展新机遇。在发展农村广播电视的过程中,应加强思想宣传,使山区人民认识到广播电视在其自身生活与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能够自觉服从政府关于发展广播电视的各项计划;目前,有线电视在山区仍实行收费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山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压力,因此,要求山区文化产业发展部门应引进高科技,提升整个服务水平,第一,推进光纤进村力度,部分镇已经接入光纤电视信号,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构建各村的光纤网络体系,以保证每家每户都能收到较强的电视信号。第二,坚持管理与反馈同时进行。在实行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了解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所在,并在网络构建中,引导其用科学的头脑进行分析,进而支持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三,实行统一管理,即将山区广播电视发展与整个文化产业合为一体,坚决禁止私人网络,影响电视节目的最终播出,以保证山区人民能够看到完整的电视节目。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经营。山区地理位置决定在发展初期收益成果将不明显,这要求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视山区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并向其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者、设备等增强其发展能力,降低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系数;在遵循广电总局的发展指标中,应重视广告策划,融入山区农村特色,体现其地域风情与实际状况,增强广告的吸引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另外,运用市场运行体制,将不同类型广告、不同频道交给专业人员管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对突出贡献者应给予奖金、福利等支持,并以现有的广播电视业务为基础,依据实际发展情况,逐步拓宽其发展领域,开辟新型市场。

(三)重视人才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具具备专业技巧、熟悉市场行情、具有创新团结合作的优秀人才是发展山区农村广播电视的重要源泉,因此,山区政府应统一招聘广播电视工作者,从笔试、面试到录用,安排工作等,必须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其录用的重要凭据,杜绝“走后门”、“攀关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为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五、结论

山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势在必行,但其面临众多的挑战,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敢于创新,优化经营,创新管理,加强激励,从而实现其发展的新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俊.“村村通”随想[J].声屏世界,2000(08)

[2]谌建平.让“村村通”成为“长期通”的对策[J].声屏世界,2000(10)

[3]王全兴.江油市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J].西部广播电视,2000(02)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圣水峪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全镇60个行政村,1.3万户、4.65万人,大小山头96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荒山绿化率达到85%,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结合镇村和民情实际,立足山区,分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效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综合考核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全镇财政税收达到372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农民人均纯收入569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居民存款额达到1.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采取镇党委、政府补助,村自筹的方式,三年来共完成硬化路面、上山路192.8公里,新建大中小桥梁12座,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全镇道路网络得到进

- 1 -

一步完善。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镇内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由2006年的26家发展到目前的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已形成奶牛养殖、花生油加工、花生米筛选出口、假发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二、存在的问题

1、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山区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农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种土地,山区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用水相对困难,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大多停留在农产品初期加工阶段,农产品产业链单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思想观念的保守与文化知识匮乏让科技推广进行缓慢。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传统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播种、收获及其田间管理等作业环节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

3、农村信贷体制单一,经济发展受制约。目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村财力有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满足不了山区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

4、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在山区是一个薄弱环节,特色加工项目和加工企业很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5、民营经营与手工作坊经济没有较大发展。虽然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但全镇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三、工作思路

1、创新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效益。面对山区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的实际,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无公害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民营经济,向企业要效益。充分发挥镇村丰富的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群的优势,支持其利用手头资金及技

术在镇、村内开办作坊及企业。如开办玩具厂、假发厂、花生米筛选及深加工等中小规模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发挥最大效益。

3、开展招商引资,向项目要效益。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真正作为“天字号”工程抓在手中,不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上好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加快社区建设,向民生要效益。突出山区小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中心城镇。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优质资源为载体,以县开发区为平台,继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对全镇新建、续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全面代理制、大项目领导联系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2、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经济,打造产业基地。探索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业。把农户单一种植与土地流转相结合,解决规模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3、依托优势,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资源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做强、做大。

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做好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不断提高村庄的美化程度,进行景点创新,积极争取政府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山区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收入来源。

5、合理布局,科学规化,加大镇村居住环境的完善与提高。把新农村建设与群众生活水平的自我改善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拿方案、土地置换引资金、群众参与得实惠的办法,解决村居建设土地浪费大,新农村建设难度大的问题,

调动镇、村、户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6、加大科技投入、示范带动,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加大对文化阵地的投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镇村农家书屋及科普宣传栏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为群众提供先进的种养技术及较为发达及时的市场信息。建设一批优秀的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结合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村级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致富带头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宁夏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目前共有14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省域全覆盖。2015年, 宁夏平罗县、盐池县等4县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永宁县等3县被列为自治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6年, 宁夏灵武市、中宁县、青铜峡市等10县 (市、区) 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至此, 宁夏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省域全覆盖。

2 当前发展农村电子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广大农村信息化发展缓慢

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城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实现普及, 但是由于宁夏南部山区经济发展落后, 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网络信息化接受程度相对比较低, 因此宁南山区网络信息化发展缓慢。另外, 由于宁南山区的居住条件等原因, 网络基础设施当前还比较薄弱,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2 宁南山区农村电子商务信息普及不足

由于电子商务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和购买, 对于习惯了当面交易的群众来说, 总是感觉不切实际, 难以接受。还有由于群众文化素质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原因, 群众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足, 这样也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3 地理条件限制, 物流不够畅通

宁南山区地广人稀, 多山区, 少平原,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在广大农村物流不够畅通。在当前物流的集中地大都在县城及个别发展比较好的乡镇, 偏远的乡镇村庄物流由于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原因无法覆盖, 这样即便在偏远村镇发展电子商务, 也难以适时发送和接收货物, 从而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4 缺乏专业的农村电商人才

当前在宁南山区的电子商务发展中, 电子商务人才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发达的村镇, 偏远的村镇专业的电商人才严重缺乏, 这样就造成在偏远的村镇由于没有专业电商人才而使得电商网站难以完善, 交易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造成群众对电子商务的疏远。

3 发展宁南山区农村电商的建议

3.1 完善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政府应从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与农民提供指导服务等方面, 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2 积极建设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就要解决商品流通中的物流问题, 因此, 积极建设适合农村电商的仓储, 物流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电商发展的有效措施,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 电商才有发展的温床。

3.3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的标准与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顾虑最多的问题, 因此, 应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 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 提高产品质量。适应网络销售模式, 对产品进行适当包装营销。

3.4 打造当地优质农产品品牌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严重缺乏自有品牌。政府应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参与电商的农民, 坚持特色产品、优质产品、品牌产品的发展思路, 规范市场竞争, 打造个体品牌和集体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

3.5 大力培训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专业人才

政府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进农村活动,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打造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群体。

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让本地的产品能够走出去, 让需要的商品能够走进来, 促进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提高,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 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发展, 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在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本文分析了新兴电子商务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措施, 以达到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目的。

关键词:宁南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林, 卢奇.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J].商, 2015 (42) :90-90.

[2] 李子晨.探析农村电子商务新思路[J].农村、农业、农民 (B版) , 2015, (3) :47-47.

[3] 康春鹏.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 2014, (12) :82-85.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1.1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

劳动力转移后, 大量土地腾出, 使土地向农业集中成为可能, 而“两减三补”减免税费的出台、种植业主集中和种植规模化土地, 其土地转让成本为零、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土地被留在农村的种田能手集中, 种植业主渴望拥有农业机械, 需求旺盛。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 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农村劳动的转移后, 留守在家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 特别是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 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 首先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不仅解决了收割耕作难的问题, 也为农机经营者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农业机械的应用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的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表现在:一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在山区, 苹果园里牛耕田要30元/亩, 人工田35元/亩, 而机旋耕田只需30元/亩;牛播80元/亩, 机播30元/亩;人工施肥80元/亩, 机施肥25元/亩;人工除草60元/亩, 机除草15元/亩;人工喷农药80元/亩, 机喷15元/亩。二是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劳动力结构转化, 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农民逐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农业机械的认识, 农业机械已由过去单纯地替代畜力, 逐步转化成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力要转移出去安排就业岗位外, 解决农忙季节农民工返乡也是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 请农机作业就可轻松完成农事, 农民工不必返乡帮忙, 消除了农村劳力转移的后顾之忧。三是从事农机操作经营是农机专业户富裕的有效途径。购买农机从事农机操作经营是一部分人不出门就打工、当老板的最现实选择, 这一部分的收入并不比出外打工差。

2 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2.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已成共识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社会各界和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 不仅是“我”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而是“我们”要发展农业机械化, 这就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2.2 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将促进农业机械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质的不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我国的综合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大提高, 有条件采取“工业反哺政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2006年至2009年四年间, 延安宜川县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70余万, 补贴大中型农机具2362台 (部) , 启动农民资金近1330万元, 正是由于落实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增长农机保有量达到132559万千瓦, 年增长20%,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0%。

3 推进山区农机化健康发展的具体思路

要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 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 寻求各类作物关键作业环节机械化的途径,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 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 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玉米主产区要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支持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如立足山区资源优势, 以苹果加工机械化为突破口, 推动农机“上高山”, 实现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为山区果农增收致富提供机具设备和技术保证。一是抓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 以高速优化农机装备为主线, 将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农机大户培育、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政策推动、需求拉动、机制带动、利益驱动、舆论促动的宏观政策调控机制, 促进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机服务领域流动和聚集, 加快农机化发展。二是抓重点。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普及力度, 改革推广模式, 构建农机化技术创新体制。同时要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加快农机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三是抓服务。为了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 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一要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 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 引起领导重视支持, 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二要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 增强信心。三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所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 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 以便推动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摘要:山区新农村包括很多领域的工作, 农业机械化是山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业机械化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探讨了推进山区农机化的策略。

山区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 磐安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理念, 迎难而上, 创新创业, 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农房改造之路。规划部门也切实成为该县新农村建设中“先行官”, 通过一幅幅“工笔”描绘的蓝图, 把百姓内心中期盼的、行动中可行的特色农房“搬”到新农村中。据统计, 截止目前, 磐安县已完成了全县四年农房改造建设规划编制;全县363个行政村先后有231个村实施示范整治, 21个村通过省市示范村验收, 132个村开展了住房改造, 拆除破旧房屋38.6万平方米, 新建住房 (建筑面积) 170.6万平方米, 共为8125户农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43个村新启动空心村改造, 完成拆迁7.2万平方米;安置下山移民农户363户。成为民生工作最大亮点。

在具体操作中, 该县规划部门分门别类, 预先为新农村建设村奉献了一个个各具风味的“规划套餐”。

“规划套餐”之一:点石成金, 以“经济产业为核心”支撑农房改造。

磐安农房改造注重统筹农村经济发展, 带给农村的变化却不仅仅是居住条件, 还有产业集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观念转变……尖山镇管头村全村共有240户、756人, 2004年村庄规划编制时, 该村提出了保旧村、建新村的方式, 村集体预先提留了28亩建设用地重建了一个崭新村落, 接纳了来自5个自然村的29户村民。新村里位置条件好的屋基由全村人来公开竞标, 使这批好屋基的价格尽可能地提高, 将这笔钱用于村内道路、饮用水、生态村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农房改造中采用的“地级差”的做法, 被金华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 并在全市推广。在新农村规划启动以前, 经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管头村农房改造实施办法》明确规定, 建了新楼房的农户, 其原先所住的乌石 (玄武岩) 木结构房统一由村集体收购。几年来, 管头村利用保存完好的乌石古民居和新建别墅式农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全村农家乐已发展到50家, 床位数达1000多个, 成为磐安县首个“千人团”接待基地。2009年, 该村已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 营业收入达500多万元, 人均收入近1万元, 村集体成立了农家乐管理服务中心、乌石旅游公司, 年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 被评为金华市生态示范村、金华市首届十大魅力村庄、省级文明村、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规划套餐”之二:破茧化蝶, 以“全拆全建法”统领农房改造。

“全拆全建”使村庄旧貌换新颜, 该类型主要对村庄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足, 但“空心村”现象严重的集镇所在地村、中心村、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发展空间、交通主干道沿线村进行规划和实施。

新艳村是玉山镇镇政府驻地村之一, 原名叫“新屋村”, 但改造前该村328户农户中80%以上的农户住的是旧屋。2005年村庄规划编制时, 该村的规划类型是“全拆全建”型。规划实施后, 村干部通过向银行贷款、向亲友借款方式筹集37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开始第一、二期旧村改造, 共拆迁旧房219间、面积16402平方米, 安置新基295间, 涉及拆迁户120户、365人。村集体利用管头村“地级差”方式筹集了资金347万元, 对该村道路、水、电、排污、亮化、绿化等基础建设进行全配套, 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屋”。

“规划套餐”之三:古为今用, 以“古村保护法”全方位保护农房改造的人文底蕴。

磐安县内有一批原生态、面貌保持较好、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古村落和古民居, 对这些祖先留下来的“老古董”的保留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把关, 农房改造时绝不容许轻易动手。

玉山镇马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所在地。该村规划请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编制, 采取“保旧村、建新村”的方法, 玉山古茶场及划定保护区, 周恩来总理赴法勤工俭学同学、著名水利专家周尚的故居, 周氏宗祠, 朝阳公社旧址及古民居等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都依法严格按规划进行保护, 新建房屋采取白墙黑瓦、马头墙样式, 与古建筑相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了生态理念、旅游功能;原老房子增加卫生厕所, 统一纳入排污管网, 提高老房子里农民的生活质量。目前, 该村正在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县特色旅游村建设已初见成效。

“规划套餐”之四:移花接木, “搬迁合并法”营造农房改造的新亮点。

农房改造规划必须因村制宜, “搬迁合并”村主要适用于50户以下的小型村、远山高山自然条件恶劣村、地质灾害隐患村,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内的村庄。

曙光新村是省级工业园区—浙江磐安工业园区内的一个重点下山移民小区, 该小区规划占地147亩, 通过磐安县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和劳动力需求为依托, 积极引导磐安东北台地6个乡镇高山远山农户向城镇集聚, 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真正实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从2005年开始, 小区共完成下山移民386户, 1100多人, 共安置地基644间, 该小区已投入基础建设资金842.7万元。该县同类的小区还有安文镇新元小区、方前镇始丰小区、新城区枫园小区、双溪乡金峨新村等。搬迁合并, 转变了农民生活的方式,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居住质量。

磐安县以特色村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取得了“改造前群众很期待、改造中群众很支持, 改造后群众很满意”的良好成效,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摘要:本文通过磐安县新农村建设中农房改造的成功实践, 对村庄规划中“经济产业”、“全拆全建”、“古村保护”、“搬迁合并”四种类型组成的“规划套餐”进行举例分析, 特别在农房改造实施过程中各种规划类型的操作进行了具体阐述, 说明了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 多类型的村庄规划模式, 在农房改造特色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冰雪体育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