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9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对西南欠发达山区某县农村小学生学业成绩的调查发现,大面积的小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多数老师把小学生学业不良归因于学生本人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端、学习方法不对等,但是忽视了在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知识结构不能担负教师的职责等也容易导致学业成绩不良,因此可以从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师民族结构、推动民族教育生态发展、延长特岗教师实施年限等方面提高西南贫困山区农村小学生学业成绩。

关键词西南贫困山区 小学生学业成绩 不良 归因 对策

一、西南贫困山区小学生学业成绩现状

1.确定研究对象以及内容选择

小学阶段的1~3年级作为低年级阶段,4~6年级作为高年级阶段,考试是检验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语文和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本研究选择了小学语文和数学作为研究科目,学业成绩来自2014年贵州X县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成绩。X县农村学前教育缺失,可能导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对学校生活的适应问题,为了避免此因素的不良影响,更准确地了解X县小学生的学业成绩,选取了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成绩。为了确保所选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随机选取了X县3个镇上中心小学和3个村小一共6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每一所学校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三年级抽取了341人的成绩,其中城镇小学193人、村小148人;五年级抽取了398人的成绩,其中城镇校212人、村小175人。

2.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1)对抽取学校的学业成绩进行总体分析

①三年级学生数学、语文两科成绩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成绩的分析发现:第一,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数学的平均成绩是53.4分,合格率(及格率)是43.73%,学习较差(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为44.73%;第二,学生之间的数学成绩存在较大差距,成绩分化比较严重,最高分为93.5分,而最低分为4.5分;第三,学业优秀者数量很少,只占总人数的0.153%。X县小学三年级56.27%的小学生学业水平没有达到国家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语文的平均分是61.84分,优秀率(成绩大于等于90分)是0.53%,学业不良(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为33.42%;最高分为95.5分,而最低分仅10.5分,仅有56.57%的三年级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学生之间的语文成绩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但相对于学生数学成绩来说,语文成绩较好些。而从成绩的分布来看,三年级学生成绩分化比较严重,数学、语文两科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间的差距较大,分别是89分、85分。

②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两科成绩的总体分析

五年级数学的平均成绩是44.37分,优秀率(成绩大于等于90分)只占了实际参考人数的0.29%,学习较差(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占58.82%。显而易见,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偏低,29.4%的学生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之间的成绩存在较大差距,成绩较差的学生比例大,成绩分化比较严重,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只有4.4分,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同样,语文平均分61.7分,优秀率(成绩大于等于90分)是0.58%,学习较差(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占18.52%,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10.5分,只有61.7%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总的来看,小学五年级数学、语文两科的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成绩的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其数学、语文两科的最高成成绩和最低成绩的差距分别是87.6分和83分。

(2)不同类型学校的学业成绩的分析

①对小学三年级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差异比较

城镇小学和村小三年级语文、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分别是61.8%、48.2%和59.87%、44.5%,平均成绩分别是71.8分和50.25分、63.4分和49.1分,这两种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学生的平均成绩差距在20分左右,城镇小学和村小的三年级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语文成绩P=0.02,数学P=0.04),村小学生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有一半多的学生学业不及格。城镇小学和村小三年级数学和语文的优秀率仅为0.2%、0.12%和0.32%、0.18%,数学和语文低分的比例(<40分)31.3%、48.7%和31.3%、48.7%。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村小三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城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和语文的学业成绩基本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语文学业成绩略显好,平均分是71.8分。

②小学五年级不同类型学校学业成绩差异比较

无论城镇还是村小,五年级的数学成绩均未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小学五年级城镇学生与村小学生数学和语文的平均成绩56.7、58.1和68.2、60.1,但是不同类型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语文成绩P=0.1,数学P=0.09)。城镇和村小五年级的数学和语文优秀率仅为0.17%、0.15%、0.3%、0.21%,及格率也很低,分别是55.1%、58.2%和65.2%、61.3%,城镇小学数学平均成绩比村小学生的平均成绩落后一分。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成绩村小和城镇的差距也在缩小,但是学业成绩不良现象依旧突出,低分学生很多,城镇和村小数学、语文低于40分的学生分别占了32.5%、27.4%和15.3%、17.2%。

据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反映,五年级离毕业比较近,学生毕业的学业成绩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学校领导教师很重视,五年级的任课教师大多安排的是有经验、负责的老教师,平时训练也多。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把自身学业不良主要归因于自身,普遍认为自身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自觉性不高、被动、没有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调查组和教师一起寻找学业不良的原因时发现,教师很少反思学生学业成绩低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出了问题,多把原因归结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外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教师培养的,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必须深思的现象。2008年,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的监测学科学生学业成绩较低:初中英语及格率为23.35%,平均分46.69,标准差为19.28;小学数学及格率23,平均分44.6,标准差19.57;科学及格率57.2%,平均分62.8,标准差17.18[1],接受测试的每个学科几乎都有一半的学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改变一个地区落后的教育局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数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整个教师群体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受根深蒂固的习俗的影响,也影响着不断入职的教师,如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风格等。

二、西南贫困山区小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成因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低的原因,为西南山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些建议,本项目组设计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向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市(州)的五个地区的1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发放。初中发放问卷394份,小学发放253份,问卷回收率100%,被调查的教师平均年纪28.51岁,平均教龄4.57年,没有职称的教师占25%,小教二级教师占25%,小教一级占34%,中教三级教师占5%,中教二级教师占11%。

1.生师比过高、大班额等影响教学质量

贵州省生师比过高,调查的学校小学生师比达到21.3∶1、初中25.6∶1,远远高于全国小学16.78∶1、初中12.57∶1的值;“大班额”问题突出,在县城学校班级平均人数严重超标,80人以上的班级占班级总数的50%,尤其贵州威宁县的民族中学、威宁四中和威宁一小、二小、三小最为严重,最大班级数达116人,部分乡镇中学和中心学校班级规模过大,从全县来看,80人以上的班级占班级总数的30%以上。对“规模效益”的过度追求反而引发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班级规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紧密,大班额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低于小班额班级中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缩减学校班级规模将产生仅靠教育者的努力所难以达到的学习效益[2]。

2.教学任务重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调查显示,6%的教师只担任一门课的教学工作,21%担任2门课的教学,48%担任三门课的教学,25%的教师担任4门以及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教师的多学科任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教师没有足够精力准备3到4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率会因此降低。被调查的教师中,38%的教师每周上16~20节课,36%的教师每周上21~25节课,2%的教师每周上课26节以上,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教师每周工作量12~14节的标准推算,贵州教师超过76%的教师超过工作量。过重的课堂教学任务挤占了教学设计、学习提高的时间,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3.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的能力

教师质量是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11%的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教育教学知识欠缺、缺乏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意识。在实践课堂教学中,26%的教师依旧,根据考试要求对教材进行删减或者增补;13%的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率低;26%的老师必须通过补课才能完成课标的任务;52%的教师勉强能够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新课程改革,42%教师认为自身能力和教学能力与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素养相比还远远不够。可见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达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水准。

三、提高西南贫困山区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措施

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改善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调查显示32%的教师最需要学习课堂教学方法和技能,26%的教师需要学习班级管理知识。教师最需要的培训排在前两位的是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方法也是新入职教师最常遇到、急需得到帮助的问题。面对庞大的待培训教师群体,县级教师培训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教育局所属教研室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县级教师培训应进一步提高为农村教师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质量,提高培训目标、内容、课程、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县教研室在更高一级的单位培训,参加国家以及省级培训,并且教研室建立起进校听课的任务,着手组建校级教研室。

2.优化教师民族结构,推动民族教育生态发展

西南贫困山区多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如贵州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刻不容缓。《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提出,为加强双语教育,各民族自治州、县要根据当地农村学校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需要,在县级“特岗计划”小学岗位招聘面试内容中加试民族语言,并计入面试总成绩,具体分值由各民族自治州、县自行确定。教育管理部门意识到了招聘教师要加强民族语言的考核,但是《招聘办法》把民族语言的考核作为面试加试的环节是为考试设置条件,而不是惠顾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建议西南各省可吸收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文字的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

3.延长特岗教师政策实施的年限,提高新入职教师的素质

自2006年实施“特岗教师”政策以来,截至2014年7月,全国共有41.7万特岗教师走向了各地农村中、小学的讲台。贵州省招聘“特岗教师”6.33万人,占全国“特岗教师”人数的16.8%,有些县每年以1500人的规模招聘特岗教师。贵州高等教育事业不发达,本地区没有充足的大学毕业生生源来做特岗教师的候选人,来自外省的特岗教师只占10%。由于对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了完成招聘任务,补录条件一再放宽,XX市特岗教师招聘方案不设置录用的最低控制线,结果有4个区县5类岗位的录取成绩远低于60分。如果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达不到专业要求,那他(她)就不具备教师知识基础,因为将不合格的毕业生招进教师队伍,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占领了教师岗位,在教师编制迅速饱和,特岗教师政策实施结束后,教师招聘人数会迅速减少,以致优秀的教师补充不进来、不合格的教师离不开教师队伍,势必导致教育质量提高缓慢。建议减少每年招聘的数额,延长特岗教师政策执行的年限,为义务教育师资准入把好入口关,否则降低教师招聘质量只能使贫困山区的义务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均衡发展成为乌托邦。

参考文献

[1] http://jyjczx.gzsedu.cn/Category_2264/Index.aspx.

[2] 金,斯旺森,斯威特兰.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M].曹淑江,孙静,张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新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4] 王嘉毅,李颖.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J].教育研究,2004(2).

[作者:张亚丽(1974-),女,河北乐亭人,毕节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针对当前异常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在做好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开展森林防火隐患大排查活动,重点加强对艾山、茶山等山林的巡防检查,及时解决各种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强化警示力度 。根据《森林防火条例》、《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 “森林防火百日安全野外违规用火专项整治行动”,打击违法野外用火,从重从严打击火灾肇事者和火案责任人,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以案说法,警示民众。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各镇严格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和防火值班制度落实,保证政令、信息畅通。对所有防火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定人定岗,配备各种消防器材、通讯工具。区森林消防专业队坚持集中食宿和24小时备勤,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采用重点把守和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严防死守,全力做好今春的森林防火工作。(郑芹)

一是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各村、各有关部门把护林防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护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村主任全面负责本村的护林防火工作。签订护林防火责任状,完善防火工作应急预案,严格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二是严格控制火源进入林区。采取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防火挂历、出动宣传车、利用喇叭早晚广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活动,加大对森林防火法律、法规、扑火、灭火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火意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火险区、重点防范人员的监管力度,认真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工作,严防火灾发生。

三是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护林防火队伍,开展实战演练工作;乡镇建立健全镇级联防组织,建立半专业扑火队伍,明确落实重点防火区域,指定防火扑救人员,安排好防火值班工作,配备防火器具;各村建立健全村级联保护林防火群防组织,充实义务扑救队伍。

四是强化防火值班。进入防火期,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各村委主任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制度,及时向镇防火指挥部报告火情隐患。汇报火警不及时,贻误扑火时机,造成损失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王倩倩 闫芳) 兰山区强化措施全力做好今冬明春护林防火工作

2008-10-24 15:58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3 条 浏览次数 669

为切实做好今冬明春的护林防火工作,兰山区林业局按照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会议安排和部署,针对当前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林下可燃物增加,野外火源管控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强化六项措施,全力做好今冬明春护林防火工作。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北京山区是首都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已成为山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应积极开展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建设清洁生态小流域,采取多种生态建设措施,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此,本文依据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具体的山区生态建设措施,以期为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北京山区 水土保持规划 功能区划 生态建设措施

0 引言

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并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明确把水土保持列为生态保护十大重点课题之一,成为促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1]。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全市总面积16.410km2,其中山区10.072km2,占61.4%,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727km2[2]。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水质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3],也会对首都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北京山区是首都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已成为山区建设的主要任务[4]。因此,应积极开展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建设清洁生态小流域,采取多种生态建设措施,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充分发挥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供给功能。然而,目前有关水土保持规划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小流域尺度[5-7]或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技术应用[8-9]的研究,省市级别的水土保持规划特别是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与相关生态措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具体的山区生态建设措施。

1 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三道防线,建设清洁生态小流域、人水和谐小流域、绿色产业小流域”的工作思路,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工程、管理等手段和措施,提高山区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山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与布局

如图1所示,规划范围为北京市全部7个山区县的山区部分,共划分为4个区。

2.1 密云怀柔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Ⅰ区)

主要包括密云、怀柔的大部分山区、东北部山区以及昌平北部部分山区。总面积约3,961平方公里,其中密云水库上游面积约3,436平方公里,怀柔水库上游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共约涉及201条小流域。

2.1.1 规划区主要特征

本区北部和西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多为中山和低山,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原生水土流失严重且治理难度大。主要岩石为花岗岩、石灰岩和火山岩,土壤以淋溶褐土为主。植被多为灌草,覆盖率在70%左右,人口密度一般为50-100人/平方公里。

本区南部的怀柔水库上游和东部密云水库上游境内多为缓坡丘陵区,人口密度较大,为200-400人/平方公里,土层相对较厚,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为活动频繁,地表植被覆盖率偏低,水土流失严重。

本区北部有汤河盆地。云蒙山地区为全市暴雨中心之一,中南部和西南部泥石流沟道众多。

2.1.2 规划总体思路

本区西部和北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源涵养区,以满足城市发展对水源和水质的要求为目标,以水源保护为核心,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泥石流防治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拦沙坝、护村护地坝等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严格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采取封禁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植被,涵养水源。

东部密云水库上游和南部怀柔水库上游缓坡丘陵区作为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以保护饮用水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2.2 燕山水土保持区(II区)

包括平谷山区的全部、密云怀柔水库下游及山前地带、昌平的大部分山区。总面积约2,416平方公里,约涉及127条小流域。

2.2.1 规划区主要特征

本区西、北部乡村旅游度假设施建设较快,人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东部平谷山区土层较厚,人为活动频繁,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畜禽养殖较为发达。本区人口密度较大,一般为400-600人/平方公里。

2.2.2 规划总体思路

本区东部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核心,建设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經济效益有机统一。

本区西部和北部以预防保护为核心,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同时采取封禁治理等措施,加强植被的保护,营造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绿色产业。

2.3 太行山水土保持区(III区)

包括门头沟和房山山区,以及丰台、海淀和石景山的山区部分。总面积约2,992平方公里,约涉及169条小流域。

2.3.1 规划区主要特征

本区多为中山和低山,山高陡峻,土层浅薄,植被多为灌草,采石场和煤矿较多,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本区西部有东灵山、百花山和十渡风景区,其中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全市最高点,房山猫耳山东北为全市暴雨中心之一。本区人口密度一般为50-100人/平方公里。

2.3.2 规划总体思路

本区西部高山地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小治理,大封禁”,在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的同时,加强沟道整治和村镇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中东部地区要加强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遏制开矿造成的水土流失。实施生态移民,加强采空区搬迁力度。

2.4 妫水河流域水源保护区(IV区)

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流域1,049平方公里,约涉及50条小流域,西部有妫水河川区。

2.4.1 规划区主要特征

本区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邻官厅水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妫水河自东向西注入官厅水库。周围山地,中部盆地,山地与盆地过渡地带为黄土覆盖冲积地貌或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陵。山麓、山区以人工植被为主,林木覆被率为67%。妫川盆地人为活动频繁,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较为发达。本区人口密度约170人/平方公里。

2.4.2 规划总体思路

妫水河川区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无公害农业和绿色产业,保护和恢复湿地,加强点面源污染防治。山区要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3 生态建设措施

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思路,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防治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重点做好山前丘陵岗地、河道沿线和水库周边及上游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地区的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工作,涵养水源,改善环境,支持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 分区治理规划

如图2所示,对四个分区进行分别治理和规划。

密云、怀柔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87条,其中新增治理60条,改善提高27条。

燕山水土保持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50条,其中新增治理35条,改善提高15条。

太行山水土保持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48条,其中新增治理30条,改善提高18条。

妫水河流域水源保护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16条,其中新增治理15条,改善提高1条。

3.2 主要治理措施规划

3.2.1 生态修复措施

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实施封禁治理工程,通过封禁培育,充分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在各小流域最上游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目的。主要在封山育林范围和出入封山育林区的路口设置防止家畜进入的路障和警示牌,杜绝在封山育林范围内从事放牧等人为活动;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实施人工播種、栽植等措施,以促进植被恢复。

3.2.2 生态治理措施

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山麓、坡脚等农业生产区域,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在村庄及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和聚居区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人居环境。

3.2.3 生态保护措施

以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为重点,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碍物,恢复景观生态,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护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平衡。

4 结语

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划的完成和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治理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生态建设成果,以适应北京宜居城市定位和小康社会的要求。当然,工作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资金、科技和法律保障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林助金.“十一五”为水土保持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5.44-45.

[2]陆大明.段淑怀.北京市数字水土保持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7.9.55-57.

[3]毕小刚,段淑怀,李永贵.等.北京山区土壤流失方程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4).6-13.

[4]刘大根,姚羽中,李世荣.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J]. 中国水土保持.2008.8.15-17.

[5]唐莉华,张思聪.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模块开发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4.4.28-31.

[6]张永江,张瑞.水土保持规划中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方法——以三川河流域为例[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1.16-18.

[7]缪驰远,何丙辉,陈晓燕.多目标线性规划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省石柱县密麻沟小流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223-227.

[8]李军虎.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J].测绘标准化.2008.24(1).46-48.

[9]陆芳春.包中进.线性规划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4.114-15.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粤西山区县级市高州作为研究区域,从资源状况、地理区位、产业状况、城镇体系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对其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形成的路径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尤其是其在发展“三高农业”方面的经验启示,可以为国内其他县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东部山区县;县域经济;高州模式;SWOT分析

[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可以划分出蕴藏资源、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外贸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条件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相同模式产生不同效果,所以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高州市与其它欠发达山区县存在类似的区域状况,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然而它能通过改革摆脱各种束缚条件并取得较大成功,其经验模式是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借鉴的。

一、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辖县级市,于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粤西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毗邻省内的电白县、信宜市等市县。全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1.5%,丘陵占31.9%,现辖23个乡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76.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县。〔1〕改革开放前,高州仍是一个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山区农业县,但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多项“全国百强县”荣誉的山区县级市。

(一)优势(Strength)

高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全年气候温和,适合发展以种植荔枝、龙眼和反季蔬菜等蔬果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境内蕴藏高岭土、磷矿等资源,其中高岭土藏量达7000多万吨,磷矿储量达2亿吨。河流干系较多,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78公里。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冼夫人庙、宝光塔、古城遗址和根子贡园等景点,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属于珠三角五小时经济圈范围,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临近三茂铁路,距湛江港和湛江机场不到100公里,有利于对外经贸往来。〔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高州设立高职分院,辖区建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

(二)劣势(Weaknesses)

高州的三次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关联性弱。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暂未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农产品仍以鲜活销售为主,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价低与滞销并存,果农增收遇瓶颈。工业体系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中小型工业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分布较散,未能发挥集群效应。微小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发展落后,乡镇多但规模小,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聚集效应。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珠三角部分产业逐渐向外转移,高州可以利用毗邻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工贸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吸引区外转移的企业、资金和技术。粤桂黔高铁正在建设中,计划将于2014底完工通行,作为地处这条高铁沿线的城市,将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对外流通,促进对外商业贸易发展。

(四)挑战(Threats)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高州的“三高农业”已颇具地方特色,然而其他地区也相继效仿,荔枝、农眼等水果市场相对饱和,供应量高致使销价竞争大,滞销情况时有出现。粤西的湛江市、云浮市以及茂名市境内的其他县区都会过滤减弱珠三角对高州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作用。近年茂名市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向南部沿海区域转移,这对地处茂名北部的高州而言将是一种威胁。

二、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以农起步,发展“三高”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许多干部群众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业以粮为纲,生产结构过于单一。面对这些客观事实,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发挥山地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蔬果经济作物,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于是开始大作“农”字文章,积极发展“三高农业”。首先是规划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建立区域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鉴江沿岸10个镇沙地多,雨水充足,冬季寒害较少,集中发展香蕉、反季蔬菜;东部气温相对较高雨水少,集中发展荔枝、芒果;西部丘陵坡地多,集中发展龙眼、芒果;北部气温相对低,集中发展杂果、南药。目前已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水果特色生产格局,多个乡镇被评为广东省专业特色镇,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优质金奖。〔2〕其次是对尚有的荒山地、荒滩和低产农田及林地进行改造,把低产田和山坡地改种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广以种植名优水果为主的、“鱼—禽—畜—果”综合经营和“稻—稻—菜”的耕作生产模式,利用产业链进行循环化生产,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率。

(二)以农促工,积极发展涉农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发展工业积累建设资金

“三高农业”为高州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7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3.45%。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政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市—镇—村—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政府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政策,扶持引进涉农的规模专业种植户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干果加工、水果罐头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涉农工业企业。在农村组建生产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链式生产配送农业,使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缓解。

(三)以工带农,加大招商引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凭借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依托靠近沿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高州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据区位优势把涉农工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和涉农商贸流通企业被培育起来。1993年广东省批准设立高州市金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后,外商慢慢进入高州投资办厂,皮革手套、铸铁件、医药保健、橡胶制品、造纸等产业逐渐发展为高州市的龙头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24.2亿元,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7%。工业迅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收入也因此显著增加。

(四)抓住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商贸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水果之乡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高州市积极对外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唱响“古色、绿色、红色”的旅游主打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业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品需求,带动了商贸经济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商贸网点遍布城乡。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9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30.4︰46.2,可见以旅游商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高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激发民众生产发展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高州市首先从地情出发,出台政策狠抓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工作,提高他们对“三高农业”的认识,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利用山坡地和调整部分宜果的低产粮田发展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三高农业”。〔3〕其次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经营成功人士和农业专家到当地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耕作方法,解放群众小农思想,增强发展信心。政府还组织农村干部、民营企业家和有相当经济头脑的群众到珠江三角参观学习取经,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重视教育和技术推广,依靠制度营造“三高农业”发展氛围

在经济发展初期,高州经济发展政策主要突出一个“农”字,通过制定小额信贷、涉农税收优惠和涉农补贴等政策,在社会营造重农促工和以工带农的经济发展氛围。在面临因地处山区招贤纳才难的情况下,高州注重“教育造血”功能建设,建立职业学校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尤其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良种和技术推广,并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他们为当地“三高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并重,注重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合理布局

基于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山区县要综合分析地情和市场需求,根据不同时期下的区位条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适时有侧重地发展三次产业,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两者并重。〔4〕对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在产业内外部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州的“农业起步、以农促工、以工带农、三大产业齐发展”的路径模式充分体现和贯彻了这一思想。

(四)发挥市场、政府和公共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州始终把地情与市况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三高农业”,对农业专业户和涉农企业给予信贷、税收、补贴等扶持补助。在农村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当区内外企业经济组织之间联姻桥梁,促进当地农业合作社与珠三角商贸企业的合作交流,如今该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已被广东省确定为学习范例。在搞好交通物流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与市内外企业商业协会、村社农户共同培育组建市场体系和构建营销网络,着力搞活商品流通。

(五)利用区内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山区县普遍存在资金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不足条件,此时更应加强与区外联系合作,利用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建立紧密联系的商贸市场和产业联动机制。作为粤桂交通枢纽,高州加强与省内的湛江市、云浮市等周边城市的经贸往来,消除商品流通的各种障碍,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收区外转移的资金、产业和技术。

〔参 考 文 献〕

〔1〕张新红,张志斌,李鸿飞.中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研究—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高州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综述〔EB/OL〕.高州市人民政府网,2010-11-8.

〔3〕高州市统计局.2013年高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高州统计信息网,2014-2-11.

〔4〕陈雪梅.广东省高州市传统农业转变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 .〔责任编辑:史焕翔〕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以公共选择、协同学等理论分析、阐述我国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揭示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方法、模型;探讨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为国家开发和建设中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选择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

山区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展综合开发。农民拥有充分的主体性,广泛而深刻的参与性,使得农村改革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绩效良好,既体现了让农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农民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和社会多方利益主体得益显著增加。但是各种矛盾的产生导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贫困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权利缺失,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则是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机会的缺乏所致。恶劣环境下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波动、社会混乱状态下,山区农村贫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被边缘化;土地产权处置、资源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都无发言权,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农民工等称谓)、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如只能被局限在脏、重、累、险工作领域)。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二元结构,进城农民工只能在条件差、工资低的次级市场上寻活计,是城市的编外国民,很难实现市民化的成功。

2.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导致“三农”问题的根由是农民的权利贫困,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诸种发展的实际权利。事实存在的各种农民负担重、被多名目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受侵害等基层政府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新一轮贫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较多产生,都渊源于农民的权利贫困,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1.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山民有权和机会回归各主体地位,各利益群体利益协同,知识和方法协同,各资源横纵向协同,短、中、长期时间协同,空间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体制与机制协同,科学和技术协同,是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意义。

按照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制订有利于整体协同与引导控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控制参量”,建立必要的区际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顺利推进,以保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跨地区产业的互动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体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而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地区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性加强,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区际互动,实现“五个统筹”。区域协调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协调机构具有超省市行政区组织的权力。超越行政区经济桎梏,以市场和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的纵向、横向联系,实施国内、国际区域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因为西部山区广泛存在着与国际交界的地缘区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予以指导、协调,使产业组织间有机协同。否则难以全面有序和稳妥高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建立,具体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新建的专门协调机构履行有关职责。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满利益主体活力的城乡空间协同,才是符合城乡空间发展序规则的基本要求的。

2.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这是基于不同类型下的山区人地关系结构类型,因地制宜,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实现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关系构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过程中,为了不走城市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老路,应该在规划时,特别考虑到:由传统山地经济开发模式向新型生态、循环山地经济开发模式转变。区域发展规划中,从产品制造—资源开发—货品消费—终端治理,都不应将三废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因而影响到人/动植物类,而是一开始就应从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业流程,使其废物利用,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

产业组织内部的物流管理,产业组织之间、各利益群体、各区域之间横纵向上,则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内源和外源都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时间、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最佳配置,以及最优结果。

3.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的协同管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低成本、差异化、要素管理协同,可实现山区农村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实物产品价值、供旅游观光的产品美学价值与产业经济质量提升。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借助山体的垂直立体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动植物、叠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更替等所能发挥的景观、景区和景点,结合人文地理,从山地审美角度,开发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形态,将山地产品的物理性与审美特征和效果体现出来,在城市产能产品过剩、乡村环境生态化以及人们向往空气清新、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条件下,非物质的经济品比物质化产品更有较高价值。

在山地资源开发系统中,将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物质形态与其非物质形态结合与联结,采取“种—养—殖—畜—牧—渔—农—林—科—工—贸—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可实现山地区域的优化发展。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本刊综合消息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部署,积极推动教育部牵头联系的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做好滇西扶贫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8月8日至1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率调研组赴滇西边境山区调研。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会见了调研组一行。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一同调研。

袁贵仁实地考察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3州市的部分县区,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了解当地近年来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怒江州是滇西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山大沟深,道路崎岖,群众贫困面大。袁贵仁来到泸水县洛本卓乡托拖新村和福贡县架科底乡阿打村,与基层干部交流,慰问贫困农户,讲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政策,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改变贫困面貌。在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大蒿村,袁贵仁实地调研了当地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深入了解当地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和举措。在德宏州芒市风平镇龙井村,袁贵仁认真听取当地实施扶贫异地搬迁项目的汇报,并与村民亲切交谈,祝福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调研期间,袁贵仁还深入滇西6个县区的9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了解当地办学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等情况,实地查看学生宿舍和学校食堂,重点了解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以及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学校的管理方式、供餐营养搭配、学生生活费收取等详细情况。

秦光荣与袁贵仁会见时说,教育部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的牵头单位。袁贵仁部长这次深入云南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滇西地区进行调研,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云南教育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关心。秦光荣希望,教育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云南的发展,在推进滇西连片扶贫开发工作中,重点在改善发展条件、促进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加大人才培养4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推进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对云南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重点帮助解决云南在高校债务化解、引进教育名家大师、开放大学尽早挂牌、扩大贫困地区学生免学费覆盖面、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和农村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全覆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上一篇:我国中职语文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