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

2024-07-29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学生实际与学习,搭起学生现实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历史教学,教师更可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功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理解,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悟水平。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给课堂带来趣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与高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媒体作用,创设至真至诚的情感情境

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教学也因此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至真至诚的情感情境,将学生引入浓烈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能够极大的催生学生的学习认同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视频或音乐,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氛围中,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时,通过给学生播放《我的中国心》和《故乡的云》这些歌曲,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成功收回港澳主权的认同。

再比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的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反映“九一八”事变史实的主题影片《抵抗 抵抗》,影片中震撼人心的场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都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影片的主题曲,学生的浓厚的情感也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通过播放贴近教学主题的视频以及教师恰到好处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置于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之中,以此来完成新知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满期待地步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表演,模拟生动真实的事件情境

所谓模拟事件情境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参与,通过对事件的解读,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达到深层的理解,达到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求知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表演“西安事变”的情景。经过学生的精心准备,课堂上扮演张学良,杨虎城的学生对“蒋介石”进行了有效的劝说,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兼施,学生们表演的有模有样,煞有介事,观看者也兴致浓厚,评头论足,极大的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学生犹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实中,不仅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还培养了学生表达和表演的潜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再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同样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将怎样纵论天下?通过表演,再现了历史,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有效利用资料,构建耳目一新的图像情境

历史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真实而又珍贵的资料、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中的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从对这些资料图片的解读中感受历史的沧桑,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运用课本上几幅真实的历史照片,如《日军砍杀南京青年》、《日军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等,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想象,从而深刻体会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惨无人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慨,教师此时再结合近年来日本右翼反华势力的抬头,甚至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开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教育学生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奋发图强,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不再使我们的祖国受到欺凌。

四、巧用历史故事,创设鲜活的语言情境

历史学科,富含大量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讲述,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愉悦课堂的氛围,激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如在教学有关“戚继光抗倭”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段戚继光亲自参加战斗的动人故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戚继光亲自跨上战马,手舞双剑,左冲右突,带领他的部队突袭敌人的阵地。他的部下见到自己的主帅亲自冲锋陷阵,顿时军心大振,勇猛异常。经过这场厮杀,歼灭了所有的敌人。在戚继光的带领下,经过四年的奋战,我国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被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打败倭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们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升起对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无比崇敬,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小故事不仅起到了调节课堂的目的,同时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有很多途径。比如:设疑问难式的问题情境;引人入胜的文学情境;置身其中,亲身触摸历史的文物情境等。教师巧妙运用,都可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感知历史,亲历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给学生呈现真实而有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在情境中领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灵性和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情景教学,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已经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们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通过多媒体、语言、角色扮演和配乐等策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够快速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又能够有效增加记忆、强化教学质量。本文通过讨论信息化背景下情景教学法的意义,展開了对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引言:

在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之前,需要对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痛点进行改进和提高。传统的历史教学最大的痛点是,由于所涉猎的人物都已经成为过去,有着不可更改的特性。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度重视让学生记忆可能内容,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了对课程的理解过程。正是针对这一痛点,情景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还原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历史的演绎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让学生做出更好的解读。

一、信息化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

(一)情景教学法的形象性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感知是平面化的,对于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能够从文字上进行了解,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也只存在于教材插图上。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立体的,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情景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还原和演绎,通过生动的场景和互动,强化对课本内容的认知。

(二)情景教学法的情绪性

很多学生之所以难以记忆历史课程中的内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相关人物和历史情节缺乏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对其中的情节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情景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上的演绎能够通过学生的演绎和交流产生同理化的情绪,更加方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方向进行理解[1]

(三)情景教学法的促进性

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对相关知识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还很差。情景化教学能够将历史事件变成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让学生从背诵课文变成自然记忆,可以对学习历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历史人物变成自己身边的同学,在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提高记忆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优化。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收集更多的视频和影像资料,在课堂上将授课内容从平面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的历史情境。例如在八年级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让学生观摩原版影像资料和影视作品,在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观后感,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和建国初期的区别,从而提升爱国情怀。

(二)通过语言进行情景教学

利用语言进行情景教学是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观感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相对于角色扮演而言难度较低,具备更强的操作性。语言是情绪传达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能够让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移情”的方式。通过语音语调的调整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教师能够将学生瞬间代入进历史角色中。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还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历史情节发生和转折的原因以及历史当事人的情感变化进行理解。例如在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朗诵《出师表》或分角色对话《隆中对》,去体会其中角色的情绪变化,加深对历史情节的感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尝试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再去思考这种情绪是否符合接下来历史事件的发生,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三)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

角色扮演是历史学习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通过服装、道具、人物等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借助教材内容和充分的拓展来演绎历史、还原历史。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自我了解。例如在七年级《秦一统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分别饰演秦始皇和陈胜等角色,让学生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台词动作等,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演绎,并让学生们评出“最佳男主角”等奖项。通过这种激励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去。

(四)通过音乐进行情景教学

音乐是最能够渲染环境气氛,并且让人产生代入感的一种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诗词也都是有其韵律,可以唱诵的。这种唱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下的音乐风格,同时还能够体会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况。例如让学生尝试吟唱《诗经》中的名篇,可以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进行古今对比,鉴赏古体诗歌和现代流行音乐的不同。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想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借助信息化背景下的情境教育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不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历史,而是要成为一个参与者去创造历史。让学生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深刻的借鉴意义,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甘文. 信息化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名师在线,2019(29):68-69.

[2]孔宝华.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学周刊,2019(20):113.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一些精当的、贴近学生认知的历史微主题,开展历史神入教学。教学时需循循善诱,让学生发挥历史想象,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历史,对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以期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历史微主题历史神入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些宏大叙事,展现出一段宏大主题,这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宏大叙事之余,精心选择一些历史微主题,开展规模微小、内涵精致的专门话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基于历史微主题教学,辅之以历史神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到底如何在历史微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历史神入教学呢?教师需要不断整合历史微主题教学元素,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在教学路径、培养模式和学生成长要素等方面进行主题研究,进而形成教学资源与育人功能的良性互动。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该着重从历史微主题的选取上面做文章,在历史神入教学过程中花功夫,力图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主题选取策略:贴近学生

历史微主题教学,就是在相关主题引领下,以一定的时空脉络、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地点等方式开展的短平快的专题教学。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微主题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与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同,教师尽量选取一些容易让学生引起共鸣的历史微主题,如果过程和方法使用恰当,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纷繁复杂,朝代与国家变化频繁,学生单单记住这些名称,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这就需要教师寻求一个突破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了祖逖这个人物,开展微主题教学。教师首先引入“闻鸡起舞”的故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讲讲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学生大都知道是激励人即时奋起,但是却无深刻感受。教师可以向学生娓娓道来:祖逖与刘琨同床而卧,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这个故事的梗概学生大致也清楚,但对于主人公为什么要奋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东晋十六国的形势。当时北方大乱,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因此祖逖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坚定意志,试图东晋政权完成北伐大业。面对重重阻力,祖逖矢志不改,据《晋书·祖逖传》记载:“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然而祖逖没有能够改变历史,最终忧愤而死。

这是一段悲壮的故事,教师可以引述杜甫吟诵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过程中,闻鸡起舞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容易理解并且愿意仿效的故事,击楫中流,更是让每一个学生为之动容。这样的历史微主题是贴近学生的,教师如果讲述得当,便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过程引导策略:循循善诱

基于微主题的历史神入教学需要教师以各种小型的历史知识点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单维度灌输知识的方式,通过多媒体现代技术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的历史发展情境,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信息。学生可以置身于历史事件的具体场景中去体会历史,让学生插上历史想象的翅膀,灵动的、生动活泼的去感悟历史,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通过大量的尝试,完全可以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以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在利用历史微主题开展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历史情境,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由于缺少了政治史的惊心动魄,学生往往意兴阑珊。笔者抓住了家乡江苏南通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张謇,选取了张謇弃官从商,兴办实业的这样一段人生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教学时,首先可以介绍张謇的第一个身份——清末状元。张謇从小苦读诗书,其科考生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功成名就,在他42岁的时候终于考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张謇以后的人生完全可以在官場上混得风生水起,以此作为敲门砖,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张謇能够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弃官从商,兴办实业,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师可以设问,是什么促使张謇的这一转变?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作适当延伸:甲午战败的消息使得张謇痛哭流涕,《马关条约》的内容之一就是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张謇等人认为,中国人也应该励精图治,尽快开办一批民族工业,以期与日本竞争。由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认识到促使张謇转变的原因正是民族危机。紧接着教师再设问,这体现了张謇怎样的情怀?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回答出来的,正是浓浓的爱国情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张謇做出了伟大的人生抉择。

教师可以进一步论述,张謇的理想是“父教育而母实业”,在实业稍稍取得成就之时,就开创了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如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私立南通师范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第一所水利学校——河海水利专门学校。张謇还有一颗大爱之心,兴办了一系列的慈善事业,甚至经常卖字,为教育和慈善事业筹款。教师在讲述张謇的时候可以引述他的一段论述:“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箴言是何其一致,学生深深地被张謇的社会责任感感动了。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向学生讲述: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习近平评价张謇的语句可以投影出来,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感受张謇作为民族企业家楷模的贡献与担当。正是这样的循循善诱,让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从而达到历史微主题的教学效果。

三、高潮升华策略:感同身受

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利用历史微主题进行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选取的历史微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神入历史。在心理学定义上,“神入”是指“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在历史学科中,“神入”是指“历史研究者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理解历史”[1]。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历史,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在讲授抗日战争过程中,对于“一二九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如今同学们安静地在教室里学习生活,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甚至感受不到幸福。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神入到那段不平静的岁月,让时光倒退80多年,当时的华北学生还能安静地学习吗?当时有人叹道:“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师试问:“为什么当时的学生不能平静地读书呢?”学生通过课本知识可以知道是日本的步步侵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又将侵略的魔爪指向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述《毕业歌》中的歌词:“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这种情况,学生们忍痛抛下课本,走上街头,与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通过这样的场景神入历史,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一二九运动期间华北甚至家乡南通学生的时空境遇。当学生徜徉其中的时候,教师进一步设问:“当时学生的最大期盼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有人说“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有人说“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有人说“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崛起”。教师请学生们想一想这些企盼在今日的中国有没有实现呢?学生这才猛然发现,他们的期盼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成为现实。此时此刻,将心比心,我们有理由不奋发向上吗?教师再一次引述《毕业歌》歌词:“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这样的历史神入教学是有意义的,教育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立德树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文物、建筑、遗址及工艺品等方面的文字、圖片、视频、实物资料等,开发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过程中,乡土历史资源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资源可以让学生触碰历史,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知。笔者就讲述了家乡南通学生的抗争情况[2]:“1935年12月23日,南通中等以上学校组织的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3000多名学生沿途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高呼口号。南通城里工商界纷纷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工厂罢工,商店罢市,学校罢课,到处集会。”这样一下子就在历史空间上与学生大大拉近了。教师组织历史神入教学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多维度地创设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历史想象,开启历史“神入”的过程,丰富历史神入教学过程的方式和内涵,让学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感悟历史真谛。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历史微主题的精心选取问题,其核心要义是要贴近学生。在利用历史微主题进行历史神入教学过程中,务必做到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而要将历史微主题神入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神入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那一方时空,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对历史人物的处境感同身受,以期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6):6-13.

[2]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南通地方史简明读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是笔者参加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历史微主题教学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E-c/202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初中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因此, 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我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1.1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亲历数学构建过程, 掌握认识事物, 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 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 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3, 4, 5;5, 12, 13;7, 24, 25;9, 40, 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 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 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稍一顿, 即抬头, 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 在思考, 观察中发现规律, 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1.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初中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自由组合) ,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1.3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

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 数学家成长的事迹, 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2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保护学生的创新个性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

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榷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 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 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 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 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 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 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培养总结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 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 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 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不要众口一词, 随声附和。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 拓展思维。

3 开辟第二课堂, 营造学生参与氛围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同时, 我们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 多鼓励他们, 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 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 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 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 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 做个好学生, 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 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 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摘要:学习不应被动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数学学习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算成功教学,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比较成功的?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能让思维得到发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创设应用创新情境。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物理理论知識有一个详细而清晰的认知,而且还要锻炼学生们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法;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不断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上做出改进,采用问题情境法,为学生营造更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们在物理课堂上既能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又能够在提升个人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思考问题,想一想各种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增强综合素养。接下来, 笔者将从多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景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很自然地进入一个解答问题的状态里面,从而学生利用各种已学知识尝试探究真相。所谓的问题情境法,就是教师要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并在上课的时候,观察学生的临场反应,灵活应变地引导学生思路,为其创设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学习条件。在问题情境当中,学生并不会觉得自己不知道答案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反而会抱着求知的态度跟教师、同学共同讨论,求解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将个人情绪完全代入到问题情境当中,他们也就会从实际问题需求的角度找寻解答问题的关键线索,个人解题专注力与反应力都大大增强。当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完成对疑问的解答以后,自己也会产生一种油然的自豪感,喜欢上这种身处于问题情境,认真求解问题的感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物理学习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问题情景法在初中物理教学具体应用

(一)结合生活实际,应用问题情境法

物理学科是一门跟生活实际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研究并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使用这些理论知识解释或者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尝试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法的时候,也可以多多结合生活经验,用初中生平时就能够接触到的事物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们的生活有所了解,取材于他们平时比较喜欢或者常常会利用到的事物,并利用学生身边使用实际事物时候的举动、活动作为问题背景而搭建的问题情境,学生理解、接受起来的速度也更快,很多看似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也自动转变为了具象化事物,有利于学生对情境中提供的条件、线索进行梳理,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声音的特性”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音色、音调、响度”等声音的特性有一个立体化的认知,就可以利用学生们喜欢听音乐的特点,从学生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乐器入手: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一小段音频,让学生听音频后告诉教师这是哪一种乐器发出的声响?然后播放一段吉他演奏的旋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听出来这是一段吉他独奏的音乐,接着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你能够很迅速就确定这是吉他的声音呢?”有的学生就会回答道:“吉他的声音十分好辨认。”当回答完以后,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的回答引入“音色”的概念,告诉学生们:“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研究“吉他是如何演奏出旋律”这个问题,学生回忆吉他手演奏时候的动作,就能联想到不同的音调是因为按压在不同的位置,并使用不同的力度拨动琴弦而产生的。这样“问题情境+生活经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组合,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物理实验,应用问题情境法

物理学科跟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等最大不同就是,大部分的物理定理、规律都是在反复的实验当中得到的,物理实验可以说是物理学科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实验作为验证与支撑,物理学的发展将会大大受挫。所以,教师在为初中生进行物理知识讲解的时候,也要在最开始就让学生们意识到实验对于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告诉学生们无论是学习前人留下的物理知识成果还是今后自己进行物理相关知识的探究,就要借助实验的方式进行。在应用问题情境法的时候,我们把实验跟问题融合在一起,先提出一个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研究。

例如,在学习《升华与凝华》的时候,因为“升华”“凝华”的过程并不像“融化”“蒸发”现象看起来明显,所以就会有很多学生对此物态变化过程感到疑惑,无法区分这两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所以,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需要使用实验进行验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升华”“凝华”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实验在密封性良好的玻璃瓶当中放置少量的固态碘,并且对玻璃瓶进行微加热操作。通过加热操作,学生们就会发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的过程。当学生停止加热后,碘蒸气也并没有出现液化的现象,而是附着在瓶上形成固态的碘,这个过程则为“凝华”过程。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升华”“凝华”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增强初中生动手能力。

(三)布置课后思考,应用问题情境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温故知新的过程,教师在完成课堂上的知识教学以后,还应当为学生布置适当任务的课后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灵活应用问题情境法强化个人理解能力与运用知识能力。在课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在课下思考的时候,喜欢借助网络资源,在网上观看网课或者其他资料的方式强化个人知识理解;有的学生则喜欢通过个人交流的方式完成课后思考任务。不同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哪一种优于哪一种的说法,只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师就不需要进行干预,而是给与学生更多鼓励,让他们勇敢、自由进行课后延伸思考。

比如,教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原理》这部分知识以后,为了让学生们在今后更好地运用杠杆原理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就可以交代学生们课后自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下施工时候存在的杠杆原理现象。学生在课后,有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有的会来到施工现场外围进行实地考察,会发现起重机上很好地应用杠杆原理完成了搬运重物的工作。部分同学会依照起重机运作方式,进行动力臂分析。在下图当中,起重机的支点为O,我们从O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完成两个力臂的作图。学生课后思考研究物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对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有全新的认知,当发现自己有没及时消化的内容,又能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提出来,跟教师深入讨论,提升个人物理知识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去应用问题情境法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们动手实验探究,并留下一些课后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保证初中生紧紧跟随课堂节奏,注重完成学习知识的过程,成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怀忠.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6):45.

[2]蔡鹏飞.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223-223.

[3]涂伟斌.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7):102-103.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其中问题情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 案例教学

新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学也在改革,当前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应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合理的应用。

1.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科和实际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新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将知识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不断探索物理现象,从中找出隐藏的物理规律,并让能够运用这些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思维习惯,讓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积极挖掘其中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离自己很近,让学生感到亲切,认识到学习物理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积极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通过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信心[1]。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比如在教授“焦耳定律”时,教师就可以使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如:“将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都流过同样的电流,因此它们都会发热,但是灯泡热得表现出发光,但是电线发热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到?如果是相同的电路中接入较大功率的电器时,电线就会发热很明显,严重甚至会造成火灾,这是为什么?”,通过将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于教师的这两个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但是以往学生没有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并不知道原因,教师可以接着提问,让学生想一想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会积极的思考和猜测,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都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循环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也需要注重其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进行有效结合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注重提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的进行探究,让学生经历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从错误、浅显的认识逐渐发展成正确、全面的认识,建立出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在“液体压强”的学习中,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固体压强,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用固体压强去引入液体压强,并且让学生比较二者产生压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了解液体压强的独特特点,让学生愿意去主动的进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比较学习中也会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因此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进行比较,发现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对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及思维能力,利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是信息时代,多媒体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利用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生动、交互性强的特点;其还可以将静态、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化微观为宏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授机械运动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资料,资料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千米高空飞行时抓住了一颗德国子弹,教师在这可以设置问题,提问学生视频中的飞行员为什么可以在飞行中抓住子弹?我们可以吗?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情境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再比如在教授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水杯里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看完这个视频,学生肯定会好奇白气为什么会变成水滴,教师就可以提问,让学生思考白气和水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动形象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良好的铺垫,学生可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兰.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范良兰.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古代科技儒学特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