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

2024-05-08

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第1篇

在經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生产社会化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交往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一国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演变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跨国经营,减少或避免贸易摩擦及反倾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缓解国内资源短缺,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呢?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贵州省商务厅厅长邵祥林先生。

扩大对外出口 拓展境外加工贸易

《中国报道》:发展起点、资源禀赋以及具体国情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及发展等方面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国家跨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您觉得应该怎样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跨国企业发展之路?

邵祥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国经营方式,境外加工贸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贸易的实质跨国经营,又称为“飞地”经济。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报道》:您曾经说过,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是在90年代以来得以迅速发展的,其发展动因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能否谈得更具体一点?

邵祥林:好的,跨国公司作为主要载体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美国利用世界经济资源,依托自身的技术势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现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在亚洲,日本及“四小龙”的发展过程也无一例外地向人们重复地印证着这一规则,当然还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境外加工贸易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最有代表性的方式。

《中国报道》:境外加工贸易的另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是需求的存在与扩大。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各国都在积极地改善投资环境,纷纷建立出口加工区,实行鼓励外来直接投资的政策,这些因素是不是为境外加工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国际性的需求因素?

邵祥林:光有国际需求是不够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木桶效应”明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要挖掘中国企业开展境外加工活动的比较优势。

《中国报道》: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确立,我国相对比较优势开始显现,这种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什么?

邵祥林: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企业,它们所提供的技术、设备可能正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迫切需要的,这些要素成本显然比发达国家低,这一点也恰恰是中同企业的相对优势所在,而它们的真正源头来自国际市场需求的差别化和多极化。

《中国报道》:在我国人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如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邵祥林:只有走出去,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成熟的跨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引进来”为主,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和资金等等引进来,提高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走出去创造了物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条件。

邵祥林:是的,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同时通过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合资合作及自主开发创新,我国不少生产企业在技术上、管理上和资金上拥有比较优势,完全可以搞好境外加工贸易项目。

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格局的必然取向

《中国报道》:照此说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邵祥林: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战略,给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交往格局被打破,在生产全球化的推动下,分工国际化,并逐步渗透到产业及企业。这种情况下的跨国公司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提高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国报道》:中国正在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请问通过加快对外投资,能否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

邵祥林:不难看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略显不足,如果加快投资力度,就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报道》: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综合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不断提升,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

邵祥林:通过我的研究发现,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将要逐步扩大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引进来”对中国而言是迁移阶段改革开放中的主体资本策略;“走出去”是中国对外投资跨国经营战略特别是21世纪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开拓“飞地”经济的重要支撑。

《中国报道》: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20多年来,民营经济是否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邵祥栋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许多民营企业在海外已经成为中国品牌的代言人。在跨国经营中,相对于国有企业,它们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强等优势,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其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制度相比也显得更有说服力。从改革方向上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着手改革目前只有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对外经济审计审批制度,陆续出台了与民营经济相关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以规范非国有经济的对外投资活动,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发展。基于此,今天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异军突起,并且将在今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中成为更加重要的力量,所有这些无疑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有力支撑。

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报道》: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虽然发展迅速,但严格来讲,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还远未达到规模化与集约化的程度。总体上仍然处于零星自发性、各自为战的投资阶段。概括来看,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呢?

邵祥林:时至今日,我国现有的政策、管理体系与制度安排还难以完全时适应对外投资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引发了中国企业海外经营中的问题,包括总体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海外投资监管不利、对外投资审批程序过于烦琐庞杂以及对

外投资审批中存在所有制歧视等等。

《中国报道》:您所说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邵祥林:一是中国过多的企业集中在了少数的地区、行业以及規模范围之内,这固然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企业实力有关,但统一指导性措施的缺乏与整体配合意识不足应该是主要原因。在“走出去”的地域结构方面,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中国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20个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在“走出去”的投资结构行业和产业结构方面,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在“走出去”的规模结构方面,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多数集中于资源开发型项目。

二是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缺陷与政府的相关管理和审计体系中的缺陷密切相关,这集中体现在该体系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不对称现象。第一种:政府关于对外投资管理中的事前审计与事后监督之间所存在的不对称。第二种:政府相关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责任与权利之间的不对称。第三种:政府在管理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规范标准的不对称。这三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实质是对外投资管理上的多头化以及相关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滞后。

三是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系中的政出多门。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第一与第二种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与计划的双重作用

《中国报道》:您前面讲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加快企业发展,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才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邵祥林:是的,“走出去”是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与国内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战略。因此,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继续僵化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逐步发展,对我国实现超目标是毫无帮助的。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与计划的双重作用,带动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对外投资方面,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已经成功“走出去”的海外企业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所论述的,当一种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应该适当将其转移至海外生产,除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外,还达到了延长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之目的,可以为国内企业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腾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腾出国内的相关要素资源以便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为国内的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

《中国报道》: 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要获得较快的发展,应如何在进一步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邵祥林: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国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积累和发挥。当市场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国际领域的情况下,这种内在因素也就与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于一起。如果说市场、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存在和变化使一个企业的跨国发展具备了必要性的话,那么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则使得这一活动在实际意义上成为可能。另外,要弄明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分为战略管理能力、核心制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企业组织及界面管理能力。在这些能力中,企业不一定面面俱到,它们往往是在某几种甚至是一种能力上具备了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报道》: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开展时间较短、起点低、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这些现状使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针对劣势如何发挥优势,才能培育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邵祥林:一是要以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为切入点,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的制度结构,通过建立有效且适应具体情况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效用目标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之间最大限度地趋同。通过政府改革,减少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环节,节约监督与管理成本;建立充分有效的外部竞争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应从卸除各类政策性负担人手,进一步加大政企分开的改革力度,进而优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同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差距,使企业的利润率能够真正成为反映其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指标等。二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积极推动其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发挥。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消除制度性门槛。促进其在竞争性领域内的全面发展。三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鉴于以上原因,中国企业要成功地跨国经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环节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但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自身科学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二、加强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三、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其实现跨国经营;四、重视标准的指定,打造中国的品牌。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要重视标准的制定。

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路

《中国报道》:我国政府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跨国发展战略,这是否标志着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进程的开始?

邵祥林: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对于中国而言,显然是睿智的选择,对处于工业化转型后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将更为巨大。所以说,在“走出去”的战略框架下,国家应进一步明确我国的跨国经营活动的整体意义。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是中国当前情况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行为。具体来说,第一,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在工业化初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相关度,但由于该类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的耗损巨大,并且也与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冲突,因此,处于工业化转型后期的中国经济,如何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如何保持经济体系的健康和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整体战略中的关键。促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战略资源,缓解我国日前所面临的国内生产发展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同时它还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更大范围地使国内相关产业纳入到国际生产链之中,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工业国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差距。它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品、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更广阔范围内的加速流动和配置,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减少或避免在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及反倾销的明智之举。

《中国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这些外来的挑战?

邵祥林:引导企业在更多时间内、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实力,这才是一项可行之策啊!

《中国报道》:应如何明确我国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的总体发展战略?有没有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总体实施方案?

邵祥林:作为实现跨国经营的一个研究者,在2005年我撰写并出版的《“走出去”跨国经营——中同经贸强同之路》一书中对此已有非常详尽的阐述,因本文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讲厂。但是,我认为,在具体政策推行中,政府应法制定明确的行业策略、主体策略以及区位策略。总之,政府作为我同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策划人,其战略是否明确、可行,是否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成败得失,将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在明确跨国经营的战略思想时,还要注意在具体政策实施中坚持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努力推进经济体制与企业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多元化、多样化的跨国经营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更好地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以此来推动我国产业的升级与优化,促进小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银行保险业务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率先出现的,是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一种补充,也称为“附随业务”。本文对银行保险作了概述,探讨了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我国银行保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问题;对策

一、银行保险概述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银行保险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初始意义具有明显的“银行”与“保险”融合特征,其内涵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在银行保险业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对银行保险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下面从销售渠道说、产品服务说、经营策略说三种不同角度对银行保险的定义进行归纳。

(一)销售渠道说是对银行保险最为直观的理解,也是银行保险发展早期的主要定义方式

从银行保险的最初形式来看,所谓的银行保险就是利用银行等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DolisaK.Flu在世界著名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表的《亚洲的银行保险》报告中也认为,从最为简单的形式上看,银行保险就是经由银行销售保单,也就是银行代销保险。

(二)产品服务说是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学者AlanLeach在其出版物《欧洲银行保险中的问题及2000年发展前景》一书中提及:“银行保险是包括传统银行、储蓄银行和建房协会在内的,对保险产品进行制造、营销和分销的服务。”英国保险业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的一种经营行为,即银行销售通常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我国学者郑伟、孙祁祥也从产品提供的角度来理解银行保险,认为“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达成的一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安排,其中,保险公司负责产品的制造,银行负责产品的销售。”经营策略说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与其主业经营相关的商业策略。

(三)经营策略说强调银行与保险公司两个不同的金融部门联手进行产品开发、营销和分销

我国学者栾培强对此定义为“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中介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经营保险产品。张洪涛则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人们对银行保险的涵义理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应该属于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基于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在归纳汇总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对银行保险的几种定义后,我们可以归纳出银行保险的定义:银行保险是指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相互渗透融合的战略,是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金融产品,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银行保险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发育程度低、居民金融保险理财知识贫乏、银行和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等原因,我国银行保险在短时期内的爆炸式增长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内嵌价值低,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很小。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大多数是夏交分红型保险,这种产品期限短,现金价值高,保险公司可计提费用很低。在很低的计提费用中保险公司还要支付高额银行手续费、销售人员费用和内部管理费用,实际费用盈余非常微薄。由于期限短,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金运用的收益也比较低。如我国近几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国外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一般可以达到10%以上),客户对这类产品的回报期望值又很高,希望达到或高于同期国债收益水平,保险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分红压力。因而这种产品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很小,有些精算师甚至认为这种产品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价值为负数。

(二)银保双方合作比较松散,发展极不稳定

银保双方通过协议合作,合作关系比较松散,银行保险的发展极易受银行方面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发展很不稳定。在银保合作中,大多数银行尚没有将这项业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保险公司的推动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业务操作中,基层代理银行政策忽左忽右,保险公司经常疲于应付,业务发展很不稳定。双方除进行销售环节的代理合作外,在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利益分享方面基本没有合作,合作层次很浅,双方的合作处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费用竞争异常激烈,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

随着进入银行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稀缺资源。由于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高度同质化,费用竞争成为可运用的最佳武器。于是各保险公司大打费用战,银行手续费、业务推动费等费用越来越高,经营成本剧增。而且在竞争中,部分保险公司人员暗中采用高额费用贿赂银行关键人员和柜面人员,扰乱了银行保险的正常经营秩序。由于银行保险产品可提费用低,利润贡献少,道德风险高,部分保险公司不堪重负,主动退出市场。

(四)银行保险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欧洲国家都是在保险市场发展数百年后才出现银行保险的,而我国是在保险市场未得到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银行保险,居民保险知识贫乏,这给银行柜面人员不正常地向客户说明产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银行保险销售中存在一定的误导现象。银行柜台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经常将保险与储蓄相比,有时甚至干脆说成是“高利率的储蓄产品”,套用储蓄产品的本金、利息等概念说明保险产品。由于在银行购买,很多客户误以为是银行产品。如果客户在满期给付时发现不是银行产品,并且收益比银行存款低时,就会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由于银行保险的保险费几年累计已有几千亿元,客户数目庞大,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银行、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正常经营秩序,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国银行保险管理的对策

在我国当前银保业务火热的情况下,应该时刻警惕银保业务的以上潜在风险,并作出积极防范。各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若使银行保险得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必须实现“三赢”,即:客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扩大产品销售,同时减低经营成本;而银行则提高了客户忠诚度,增加了利润来源。针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为了实现“三赢” 的目标,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保险公司研发产品的能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保险公司要维持生存,就必须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要和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我国消费者拥有的基本保障不足,急需养老、健康等产品的实际情况,开发多种产品。适当提高保障型产品和期缴产品比例,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市场上存在产品单一、保障性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险公司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转移给商业银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保险产品的销售效率;但由于其产品均由银行进行销售,使保险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弱化,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也越来越少。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是银保联手创新产品,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闭门造车、独家开发。保险公司应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保险双方必须加强合作,建立银行保险联合开发产品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又可以开发出既适合银行销售又符合客户需求的银行保险产品,降低市场风险。

(二)提升保险公司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和管理

银行保险带来了一定的客户转移、客户认知度和忠诚度下降、保险公司不能对客户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客户资源方面的风险。保险公司必须深层次考虑客户的忠诚度和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客户的投诉要及时处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提高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水平。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客户服务,除可以维护已有的客户外,还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动,并通过带动效应,拓展新客户,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应该消除顾客对银行保险产品存有的搭配销售的心理障碍,要让消费者感到银行保险产品提供的附加服务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的。对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人员的资格应作出限定,例如要求他们参加上岗前的培训并必须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等。

另外,还要建立银行保险的客户治理系统。首先,由于现有保险公司的系统不能支持多家银行的保费自动转账功能,客户无法通过电话、ATM机或各个网点的银行系统,实现保单自动查询、保单自动更改、保单贷款等操作。因此,加快银行保险的电子化建设,实现保险公司数据系统与银行业务处理及结算系统的联网是当务之急。其次,人工操作易带来操作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尽快建立起客户治理系统,对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控制,减少操作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第三,银行保险业务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需要与相应的客户治理系统匹配。保险公司应利用银行已有的客户信息,建立起自身的客户信息档案,通过这些信息,提高续保率,以获得客户的长期忠诚度,并利用现有产品充分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保单的附加值。

(三)适当提高银行与保险的融合程度,建立银保长期合作机制

从国外的经验看,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与互惠互利的关系。根据世界银行保险的情况,银行保险根据融合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金融集团四种融合模式。这些模式中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产品等因素采用不同模式。我国以分销协议模式最为主要,这种“多对多”松散的短期合作,经营不稳定,风险较大。融合程度较高的模式(如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可以使双方协调一致、减少冲突。产权上的融合和制度安排可以使双方利益和目标一致,减少委托代理问题,提高银保业务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多是一年期的代理协议。这种短期的随意性很强的协议,无法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根据目前现状,保险公司应该主动与银行建立更高程度的融合模式,如战略联盟协议、建立合资公司或金融集团等,改变被动的局面。这些模式或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或通过产权上的安排有效解决目前对银行的利益驱动不够、代理手续费过高、销售误导等许多问题。在目前我国银保双方尚不能进行资本参与或就某类特定产品的分销建立合资企业的时候,为维系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应签订长期协议,并明确界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责、权、利关系。银行专注于销售,保险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人员培训。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应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定位清楚、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风险防范出发,应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保险公司要加强银行网点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银行柜台人员代理保险的积极性。应考虑银行柜台人员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偏差,既要照顾企业的利益,更要照顾银行柜台人员的利益,做到按照经营状况和绩效,对银行柜台人员作出适时、客观、公正的奖惩,使其行为目标接近资本所有者的目标,有效化解银行保险的操作风险。

(四)分销方式多样化,重点完善客户经理制

我国目前银行保险营销方式单一,主要通过柜员销售,这使得银保业务的稳定性面临更大的风险。而且这种方式只适合销售简单的产品,不适应我国银行保险的长期发展。在世界银行保险市场上营销方式除了银行柜员还有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直销(电话、邮寄、网络等手段)、个人代理人等。而在美国,使用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最为普遍。在欧洲简单的产品是通过银行柜员直接销售的,但是对于一些富裕阶层销售的较为复杂的产品则由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来销售。欧美银行保险市场营销的重点就在于开发运用多种销售模式,综合利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多元化的销售方式有助于细分市场,实现产品、营销能力和顾客的匹配,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根据对不同营销方式的比较,客户经理制是一种高效的分销方式。客户经理强调主动挖掘银行客户资源并积极营销和服务。客户经理与客户建立全面、明确、稳定的服务对应关系,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一体化服务。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客户经理制还很不完善。在某些保险公司又称专管员,职能主要是负责渠道的维护和管理,而缺少主动的理财服务和营销,更谈不上主动挖掘客户资源。因此,完善我国客户经理制是加强对银保渠道的控制、降低银保业务风险的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可以在取得银行同意的情况下主动选派自己的客户经理到银行网点提供保险销售和理财服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并加强对银行网点和客户的管控。

参考文献:

[1] 孙祁祥、郑伟.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 范云飞.论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及监管指引[J].上海保险,2010,(10).

[3] 陈文辉、李扬、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 孟昭亿.银行保险的经营与监管[J].银行家, 2007,(04) .

[5] 解晓非.强化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协调与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93) .

[6] 闻岳春.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7,(6).

[7] 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 卫新江.银行保险基于国际经验的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5,(04).

[9] 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10] 郭琳.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06,(01).

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网络保险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益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和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网络保险应以提升品牌效应、满足投保人的需求、注重客户体验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发展目标,共同推进网络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网络保险;机遇;模式

一、引言

自2000年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站和第三方网络保险的出现,我国的网络保险开始由点向面地逐步启动。纵观近几年网络保险的发展态势,2003—2005年规模较低,但2005—2006年实现了一个300%以上的保费规模的高速增长,2007—2008年网络保险持续爆发式增长。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32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网络销售,36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电话销售业务。当前网络保险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益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北京华凯智博的《2009-2010年度中国保险市场调研城市总报告》,在城市居民最近一年对保险产品销售渠道的偏好上,一年以前只有3%的选择“电话、网络购买”为首选,而这一比例如今已经上升到8%,在各销售渠道中上升幅度最大。虽然远比不上“通过保险代理人购买”和“通过银行、邮局购买”这两项渠道,但城市居民对于网络保险的日益信任,让众多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

二、我国网络保险的机遇

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发展模式填补了传统保险公司面临的服务问题。将保险经纪人服务在线的体现加上垂直交易的平台,网络保险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宽松自由的购物环境,迎合了中国网民的消费习惯。强大的网民基础和网络普及率,保险法规的完善、网络保险的政策支持,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的解决,为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和延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网络普及率和网民规模的推动

无可厚非,网络保险的发展依赖于日益上涨的网络普及率,随着网络的大众化和生活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物,以寻求更低廉的价格和便利。

据相关数据,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 330万,年增幅19.1%。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

网民的高速增长、网上购物的强烈需求、居民不断增强的保险意识,为网络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网络保险的快速发展。

2.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

网络保险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将面临重重困难。近年来,国家政策对网络保险的大力支持、保险法制建设的相关改善,网络保险以一种全新的态势开辟着一条崭新的道路。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次在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表明对网络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2009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开始实施。新《保险法》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进程,为网络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法律或文件,中国保监会也将发展网络保险列为保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网络保险的发展正得到政府、保险业主管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险机构应抓住机遇,拓展网路保险的领域。

3.技术支持

相比于传统的保险业务,新兴的网络保险要解决来自可行性、安全性、信任度、有效性等多方面问题。在我国,安全性问题,是保险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电子签名法》的出现为网络保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后颁发的《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和出台的《电子服务认证管理办法》共同解决了网络保险中身份认证和交易安全性问题。再者,网上银行、U盾、支付宝的普及为网络保险的支付提供了方便,人们只需几分钟时间就能完成以前复杂繁琐的交易环节,逐步完善的电子支付技术和相关法规的健全,使消费者能够放心地进行在线保单支付。

真正的网络保险必须实现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而能否提供可信电子保单是制约网络保险发展的瓶颈。随着近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保单技术日趋成熟,电子保单已基本实现身份的不可否认、时间的不可篡改,内容的相对稳定,和纸质保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国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网站均能提供电子保单,如中国平安、泰康等。扫清了网络保险发展的部分技术障碍。

三、国内网络保险模式

1.保险公司自有网站

保险公司网站是典型的B2C模式,几乎所有的大型保险公司都建立自己的网站,一般向浏览者提供公司的概况和产品信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咨询、索赔等保险服务,例如,中国人寿、泰康、平安等。这类保险网站销售的保险产品绝大多数不是专门为网络设计的,仅仅是运用新的销售渠道,宣传公司及产品,管理客户资料,提供增值服务,同时营造比较便捷周到的购物环境。

2.第三方网络保险网站

第三方网络保险平台是独立的保险网站,在一个大型的在线保险服务平台里,非传统保险行业的公司把多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信息放在一个网站,让客户自主比较选择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对于新用户来说,可以准确找到每个保险公司的各种保险产品信息。可容纳大多数保险企业以及网上交易和清算,可进行不同保险公司业务比较,并给出建议和资产组合分析,让广大的投资人可以在保险公司中货比三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这类网站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以及互动的购买环境,适应了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要。目前较有影响的是易保网、搜保网、向日葵保险网等。

3.大型网站的保险频道

主要是指一些专业财经网站,如中国金融网、中国保险网和综合门户网站的保险频道,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通过在这些网站开设保险专门频道或链接,提供保险信息和保险咨询业务,满足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对于一些小型保险公司,由于缺乏品牌认知度,可以通过网站关联利用其他网站的品牌效应,同时运用价格优势和更快的反应速度促成销售,提高与大型保险公司抢夺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有利于寻找特定细分市场顾客,通过相关网站设置链接,客户在浏览和购物时就能得到相应保险的信息,促成交易的完成。

4.保险营销员的个人网站、保险博客和保险网店

网络保险的迅猛发展吸引了不少保险营销员个人和团队开展自己的网络保险业务。相比之下,他们没有庞大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来源,往往通过在淘宝、阿里巴巴开设网店,建立了自己的保险服务网站,或者在新浪、网易、搜狐、QQ等网站里建立保险博客。但现实中,这类方式的保险经营往往没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竞争力。

四、第三方保险网站和保险公司网站的优劣对比

1.第三方保险网站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在这四种模式中,最有潜力的是第三方保险网站。由于保险公司的网站不可能把其他产品放在自家网上销售,而这恰恰给第三方保险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简单来看,第三方保险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第三方保险网站提供多家保险公司的保单条款、费率等信息。他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保持公平公正,旨在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协助消费者比较并做出选择。

(2)第三方保险网站顺应了网上购物的潮流、网民的购买对象从实体商品向虚拟服务转移的趋势。通过满足网购一族货比三家、自主选择的消费心理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第三方保险网站比保险公司的电子商务更大,是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也是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

(3)第三方保险网站是以保险公司的产品对比,更加完善的服务作为切入点,吸引用户,占据市场。此类网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贴切持续的保险服务,比保险公司更了解用户和市场,比用户更了解保险。

同时,第三方保险网站存在相当的局限性,一方面其产品受到保险公司的制约,另一方面,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信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保险中,如何汇聚用户,发挥自身优势是一个漫长的问题。

但是,已经有部分第三方网站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服务,并赢得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赖。如慧择网,目前慧择已拥有25万的注册用户,其中有18万用户参与了慧择的投保体验。除产品涵盖范围广,慧择网还开发了产品评论功能,增加了用户互动。此外,慧择推出了理赔无忧服务,提供免费的律师咨询服务,让每一个用户真正享受一站式的保险服务。

2.保险公司网站的劣势和潜力

相比于第三方保险网站的全流程服务,一些保险公司网站只是通过在线投保平台提交投保意向,线下完成交易,不是真正的电子商务,这些保险业的巨头虽然也在不断完善网站功能,但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线投保。例如,作为中国保险业的老大中国人寿的官方网站,似乎并未将在线投保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能够在线购买的始终就是五款简单的意外险产品。但是,仍有些保险公司已经将在线投保做得有声有色,如泰康保险的泰康在线、平安保险的pa18,以及人保的epicc。

网络保险的网络销售更多体现的是品牌效应,相比第三方保险网站比较产品性价比,大型保险公司具有自身良好的品牌效应优势。自主性强、集聚性广,保险公司长期积累的产品支持、线下业务转化等天然的优势是无法取代的。虽然存在线下业务的牵制,业务模式已经定型等困难,保险公司无疑在未来的网络市场会有一席之地。

五、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与网上支付的普及,保险业的竞争焦点正在转向互联网,而网络保险也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之一。如何开辟优质的网络渠道、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细致的服务,是决定保险机构能否在未来网络保险市场占据一方优势的重要因素。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满足投保人的需求、注重客户体验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是当前网络保险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保险公司自有网站、第三方保险网站,还是其他网络保险模式,都应该通过优化栏目细则、加强互动体验、建立品牌和客户忠诚度,以提高自身在网络保险市场的竞争力,推动整体服务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铭洪,张丽芳.网络金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睿.对网络保险发展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7,(1).

[3]宇文晶.中外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11).

[4]谢鹏.发展我国网络保险的主要模式及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6).

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安全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风险补偿机制,二者在维护社会稳定、弥补经济损失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受保”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受保”行列,且“受保”程度越来越高。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有益补充,在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基础保障作用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保险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融合

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人们老有所养的基本途径,以免退休之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但是,受到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和社会养老金缺失、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了十分尖锐的矛盾。所以,如何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将二者进行融合,是当前有关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对推动两种保障制度的共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也被称为老年保险,这种保险制度是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以强制的手段征集社会养老保险费,以此构成养老基金,在劳动人员退休之后将之前所缴纳的退休金以支付的形式退还,对劳动人员的基本需求进行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业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商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收获养老金,属于长期人身险的一种,同时也是年金保险所包含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也被称作退休金保险。立足于经济学角度,商业保险其实是以融资的形式分摊意外损害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利用保险合同的方式,以营利为基础的一种保险模式,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专门的保险企业。在缔约商业保险关系时,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缔约的合同关系,而投保人则要依照合同的规定,将保险费支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在合同的基础上承担因事故或是被保险人死亡、疾病、达到年龄期限等导致的财产损失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2 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区别

基本性质不同: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劳动人员以及企业务必参与,且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盈利性质,主要体现的社会福利性质,既属于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法定保险的一种,在性质上与九年义务教育类似。而商业养老保险则是以商业性为属性的经营活动,参与双方以自愿为前提签订合约,参与的期限完全靠被保险人的意愿决定,属于约定保险的一种,其性质与高等教育类似。保险对象与目的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为劳动人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劳动人员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则是自然人,参与保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被保险人出现合同内规定的事故之后,向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其中经济补偿主要是保险公司承担。管理制度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直接管理者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并由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进行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并且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而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企业行为,有一定的竞争性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的承办人只有政府,政府部门通过指定的形式委托给一个部门经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只能将社会养老保险委托给一个部门统一办理,不能同时几个部门共同办理。商业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负责经营,是一种国民经济性质的金融体系,商业养老保险负责的只是经济损失的补偿,并不包含补偿之后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可以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办理相同的险种,也能够自己设计、经办任一险种。立法范畴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由国家制定,并以立法为基础实行,是社会劳动立法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也是国家立法的一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要求单位与个人必须参与其中,体现了强制性、福利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而商业保险属于金融性质活动的一种,是经济立法的保险制度。权利和义务不同:社会养老保险中强调的是,劳动人员务必要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福利,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对等。而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依据投保人缴纳保险金的数量决定日后获得的补偿。保障水平不同:社会养老保险致力于对劳动人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使社会得以安定,重点在于劳动人员的长期生活保障。确定基本保障水平,不仅要对劳动人员的生产水平、平均消费水平、国家部门对于财政的基本承受能力进行考虑,同时也要随着平均工资以及物价指数改变而改变。但是商业养老保险是一次性的经济补偿,资金的赔付是受被保险人之前投保的金融决定。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当今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并且以其不同的侧重点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保障服务。

3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几点建议

基于我国国情,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不断融合的重要途径,重点突出商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保障的推动作用,不管是现实需求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对我国的养老制度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文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有关部门需要探究适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的全新途径,在结合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保险市场中对于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需求,从而推进我国养老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2)对两种保险模式进行对比,并归纳出商业养老保险中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的优势,分析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3)巩固商业养老保险的稳步发展,以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市场,从发展形式、养老保险产品的创新、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保险市场的研发等多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

结束语

当前阶段,为了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不断发展、创新养老保险制度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举措。社会养老制度和商业养老制度共同为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更大限度的保障我国居民的生活经济水平,实现二者的融合十分重要。文章中针对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融合的基本内容等几方面入手,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献

[1]陈韦潮,毛超.“新农保”实施背景下商业保险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

[2]段赵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

[3]李静萍.区域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度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和个性化,此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现状和变化特征分析,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金融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发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和营销机制,才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

任何的金融产品创新都必须依据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决定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需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金融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才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经营效益。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状况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主体分析

据调查,我国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主要由5部分组成,即:农户、种植养殖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

1 农户:农户的金融需求分为生活消费性需求和生产发展性需求。农户生活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是金额大小不一,临时应急性强。虽然经过多年来经济发展,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直补以后,农户负担减轻,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目前大多数农户的生活性消费已基本可以自给,但若遇到婚丧嫁娶、盖房、教育甚至上大学、医疗等大宗生活性消费时,信贷需求依然很大。即使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农户,往往由于手头的现金不足以应付大项或临时性支出,寻求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需要也十分强烈。另外,农户生产性资金需求向大额化、长期化发展,多数农民购置生产资料,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时需要大额的借贷,贷款的目的是通过对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进行种植养殖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2 种植养殖经营户: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较快的地方,单纯进行粮食生产的农户已经很少,不少农户从事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生产业等,生产周期大多在半年以上,有的超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其资金需求由传统的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一般要求在一年期限以上、金额在3—5万元以内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有的规模较大的种植养殖经营户的资金需求则更大,目前农村信用社广泛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已不能满足其生产经营的需要。

3 个体工商户:在农村有许多农民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当地特色产业或加工业的发展,从事工商流通或简单的加工业生产,对资金需求也是巨大的。而目前对于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基层金融机构是无法满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从事个体工商业不符合农村信用社支持的对象,传统的支农贷款仅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第二、三产业不能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农村信用社开办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均额度不大,利率偏高,农村个体工商业因经营利润偏低,而不愿意使用。

4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或者经营的农户,按照自愿联合、民主控制、满足农户经济上共同需要原则组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销售等行业,区域经济特色鲜明。至2008年9月末,我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96万户,成员总数共计108.15万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正在成为连接农村“小生产”和城市“大市场”的组织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不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根本没有足够的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一些投入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建设投入,难以达到金融部门信贷支持的条件。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利益关系脆弱,一旦遭遇风险损失,除抵押資产偿还贷款(不足以偿还)外,其流动资金则容易被转移。三是贷款主体缺位,以专业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目前金融机构并不认可。据调查,目前除对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强、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发放贷款外,其他的均需以“个人名义”才能贷款。

5 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其特殊的产业联动效应和对农民增收的特殊影响力,一直被公认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现阶段,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一是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而且使用时间相对集中。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农民需要农产品变现以解决生活开支后生产资金,需要相关的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收购,作为原料储备。二是需要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到新兴的资信评估、理财咨询、贴现、租赁业务,都是现代农业企业所需要的。三是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初级产品的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部分农户需要提供电子汇兑、资金结算、信用卡、委托收付款等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特征

1 农业信贷需求从小额向大额化迈进。当前农村经济出现市场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趋势和特征,农户除扩大生产经营需要外,消费性需求和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业信贷资金的需求已超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范围,同时特色农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大额资金的需求更是显著增加。

2 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呈长期化趋势。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通、农村道路、住房改造以及农村水利、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购置上,都离不开信贷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的使用。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资金投入期也相对较长,一般在3年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设备投资等也需要银行提供大额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3 农村金融产品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程度决定金融的需求变化,当前农村经济的日益活跃,对金融产品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较高,第二、三产业已经成规模,这些地区对金融新产品的需求层次较高,如投资理财、票据融资、人身保险等。但在广大的中西部农村,经济普遍不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方式落后,农民收人来源渠道单一且增长缓慢,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来源,急需农村金融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同时,大量农村闲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金融的网络、资金汇划的安全便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选择

(一)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

1 充分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本人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无需抵押或担保的贷款。它是对中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

以其贷款门槛低、利率优惠、方式灵活等优势,在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和放款难等重大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基层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依托,以小额信贷为桥梁,将普通农户作为基本贷款客户群,努力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把农户培育成市场份额大、效益好、风险小的稳定客户群,在支持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经营效益。

2 全面推广订单农业贷款。要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可创办“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贷款,通过公司、农户、金融机构多方的资金联结,支持订单农业快速发展。也可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工业园区进行授信,根据评定的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实行随用随贷循环使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整体资金实力的优势,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

3 开发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贷款。要把支持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增长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状况,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扩大对合作组织的必要授信和信贷支持。對依附于专合组织的法人公司,可按规定对其发放资产、设备、房地产等形式的抵押贷款;对专合组织集体使用的周转性贷款,可以根据订单发放订单贷款或采取专合组织成员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不断增强龙头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对加入了专合组织的农户,优先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对其享受利率优惠政策。对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可以适当提高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其生产发展需求。

4 创新涉农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要在广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尝试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专业协会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联保贷款范畴,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联保贷款问题。同时,农户贷款难,主要难在无可供抵押物,基层机构可积极开展山林承包权抵押、鱼塘承包经营权抵押、商铺抵押等贷款抵押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

1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要积极开展代理类的中间业务,以代付工资、代收水费、电费、电话费等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中间业务的发展;根据农民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开展代理保险、代销基金等业务,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2 积极拓展信用卡业务。要抓住现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商品流通交易日益频繁的有利时机,宣传推广信用卡业务,根据农村持卡人的消费使用特点调整信用卡的功能和使用范围。

3 改进结算服务,推广电子银行业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资金清算系统、结算网络和账户系统,创新结算新产品,开办电子银行等新型的结算交易工具,提高农村资金汇划速度和周转效率,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贸易服务,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便捷的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缩小和消除城乡金融服务和发展的差距。

(三)农村金融产品营销体系的创新

1 细分客户市场,建立适应不同金融需求主体的营销网络。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不同建立相对应的内设营销服务机构,一是建立主要以农户、种植养殖经营户、个体工商经营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超市”。可在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的村镇,建立1—2个金融超市,集中办理居民存取款、汇兑结算、小额农贷、代理保险、代收代付等金融业务,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作业,使每一个金融产品都进入寻常农户家。二是以县级金融机构为单位,建立以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实行“一户一策”、“一企一策”的贴身服务方式,为他们解决融资难及其他金融服务难题,特别是提供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账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

2 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强化绩效考核。一是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实行客户经理营销业务制度,建立并落实好客户经理准人、考核、晋升、淘汰等一系列制度,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分别设立公司客户业务、个人客户业务及其他客户业务经理,组建营销团队,实行专业营销。单位领导、部门和网点负责人作为大客户经理,要对辖内大客户进行重点营销攻关。二是要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特点,选拔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客户经理,进行包片、包村、包户,向农户面对面地提供政策、经营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扩大支农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三是严格落实客户经理绩效考核,使个人报酬与个人贡献挂钩,营销的存款、贷款、清收盘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分类计人客户经理报酬,上不封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3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建立流程化的信贷操作模式。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是经济落后地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居住分散,信息不对称,信贷管理难度大,使涉农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经营的客观环境特点,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的功能,有效解决涉农贷款中信息不对称和贷款催收困难等难题,形成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掘和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同时,通过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对贷前、贷中、贷后等各环节实行流程化操作,对流程各环节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对每个风险点进行提示和防范控制,最大限度地防范农户贷款中的风险隐患。

境外发展保险论文范文第6篇

袁庚,1917年4月出生,深圳市大鹏街道人,是深圳市“土著”中少有的传奇人物。袁庚原名欧阳汝山,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袁庚历任东江纵队联络处处长、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上校、三野二縱队四师参谋处副处长、两广纵队炮兵团团长、中共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胡志明顾问、驻外领事馆领事,中央调查部干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文革”中被关秦城监狱。2003年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授予金紫荆星章。2016年1月31日逝世,享年99岁。

1978年10月,袁庚在60岁花甲之年受命调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主持全面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近过商海。而自1872年由李鸿章向同治皇帝奏折设立的招商局在洋务运动中不到20年便盛极而衰,直至历经百年历史风云后,香港招商局已从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航运企业沦落为一条船都没有的“空壳”,当年的总资产加起来仅4000多万元,只有一个破码头,一个修船厂。出任香港招商局的第29代“掌门”的袁庚,同年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建议兴办蛇口工业区。袁庚出手的第一招是发展港口,借鉴香港的经验。而之后,蛇口港的成功又成为国内港口城市一再复制的模板。在走马上任的一个月后,袁庚跑遍了包括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在内的世界上许多港口。这也为其对当时准确地把握国际航运市场提供了支撑。之后蛇口深水码头、蛇口港泊位、集装箱码头次第建成。至1992年,袁庚离任时,招商局的总资产已由当初的1.3亿增至200亿。2017年,招商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844亿元,利润总额1271亿元,在央企中排名第二;截至2017年底,集团总资产7.3万亿元,规模在央企中排名第一。2018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招商局集团首次申请即入围,以146年的历史创造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基业长青纪录。

袁庚的“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个性,他曾在《人民日报》中公开表态:在蛇口不许以言治罪,并表示赞赏“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并得到邓小平的肯定。

有人统计过,袁庚在深圳的实践至少有24个全国首创或第一,包括:第一个进行民主选举;在全国率先实行人才公开招聘;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以及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倡导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由企业合股兴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时还收购了伦敦和香港的两家保险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保险市场的中国企业。等等。

编辑/余弘阳

上一篇:山区生态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护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