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2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出口贸易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足国家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最新命题。

出口贸易模式研究论文 篇1:

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研究

摘要:服务企业进行国际化运作表现出很多与制造企业的不同特征,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运营模式的多元化。研究在评述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研究理论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八种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的特性,提出服务企业合理选择国际化运营模式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服务企业;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一、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研究综述

自从服务企业开始进行国际化运作的那一刻起,服务企业就表现出了很多与制造企业的不同特征,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运营模式的多元化。相对于制造企业来讲,服务企业更倾向于采用非股权方式进行国际化。服务企业这种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国际化行为,是对传统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的巨大挑战(sharmaand Johanson,1987),吸引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与许多跨国公司的研究相似,在早期的运营模式选择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制造企业(Contractor,1984;Gafignon and Anderson,1988;Kol~utand Singh,1988)。随后许多学者提出了服务企业在国际化扩张模式上与制造业的不同(Bowen,Siehel and Schneider,1989;Larsson and Bowen,1989;Berry,1980;Lovelock,1983)。认识到对于制造业研究的理论结果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服务企业后,学者们对于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模式选择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Carman and Langeard,1980;Sharma andJohanson,1987;Erramillil,990)。Erramilli等人在一系列研究中逐步完善了服务企业运营模式理论,

(一)基于市场知识作用理论的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Erramllli,Krishna and Rao在1990年发表了《服务企业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市场知识的作用》,提出了服务企业运营模式选择理论。该研究针对服务企业的特殊性质,对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使用“市场知识”这一决定企业运营模式的变量,对于服务企业的跟随客户和寻求市场两种情况的运营模式和参与程度提出了几个假设,并通过对463个服务企业国际扩张活动行为的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研究认为服务企业获得的市场知识越多,在运营模式的选择上就更大胆。

在分析企业运营模式时,Erramilli首先将企业采用的某一特定运营模式所表现出的在海外市场上的参与程度进行了定义,称之为“市场参与度”(Level ofInvolvement)。并用市场参与度来对企业的海外扩张进行衡量。从最高参与度的全资子公司,到最低参与度的合同安排进入,服务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运营模式和参与程度往往形式各异。而企业的在国外市场上的市场参与度依赖于对于国外市场所要投入的管理和财物资源企业所要投入的资源在东道国市场的特殊程度。企业在不同运营模式上的选择将使他们在海外市场运作中的控制权发生变化。一般说来,企业要想保持较高的海外经营控制权就必须选择较高市场参与度的运营模式。但是当企业面临无法接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决策者也会试图减少海外市场的参与度,转而与外部代理、经销商或东道国伙伴进行合作。换句话说,他们愿意通过放弃一定的控制权来换取较低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时,主要有两种类型:客户跟随型(Client Following)和市场寻求型(MarketSeeking)。客户跟随型服务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主要是为他们母国客户的海外分支机构提供服务,该类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时通常采用全资子公司形式;而市场需求型服务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主要是为东道国客户服务,其进入国外市场往往采用合资形式。客户跟随型企业相对于市场寻求型企业来讲,通常会具有相对较多的海外市场知识。这就意味着市场需求型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高,因此在国际化扩张中,也就表现出更强烈的与外部实体合作的意愿,以弥补其市场知识的不足。这也揭示了客户跟随型企业在运营模式的选择上表现得更为大胆。

(二)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企业国际化扩张的过程看作是交易过程或缔约过程,对运营模式的选择就变成了企业如何运用不同的方式,以便使属性各不相同的交易与成本和效能各不相同的治理结构或制度安排相匹配,以实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标。在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看来,企业不同的运营模式所体现的只是交易方式的不同属性,其属性可以通过交易频率、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性这三个维度来衡量。

在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下,Erramilli(1990)分析了七个服务行业的175家US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研究发现:这些企业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发达的工业国,最主要的运营模式是全资子公司。Erramilli(1990)总结到,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是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不同于传统制造企业的主要原因,随着服务构成部分有形性的增加,相关的服务或者服务的关键要素能够出口给国外的消费者。而且,对一些服务来说,当服务是通过通讯设施来传递时,出口是有可能的。最后,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电话,E-MIAL或网络提供的服务能够以类似于传统出口的方式提供给国外顾客。Erramilli(1992)进一步考察了企业内外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对服务企业运营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国外市场规模和管理层对国外业务保持控制的愿望的增加,并且当企业缺少可能的合资伙伴和其他类别的企业间合作时,通过子公司向国外提供服务的倾向会增加,相反,当东道国对国外所有权的限制,企业对环境风险的厌恶,企业希望在国外市场迅速建立的愿望,内部资源的限制等原因的重要性和影响增加时,服务企业内部化的倾向和依赖自有分销渠道的能力会降低。

1993年,Erramilli在《服务企业国际运营模式选择:修正的交易成本分析》中利用交易成本分析法(TCA)对服务业跨国公司运营模式选择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所涵盖的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商业服务业也包括消费者服务业;既有全资子公司经营、合资经营也有合同安排,但是不包括出口贸易形式。与过去局限于研究大型的服务业跨国公司相比,该研究也包括了中小型服务业跨国公司。作者首先对全资子公司经营、合资经营和合同安排等运营模式进行了归类。全资经营使企业对国外生产和经营的完全控制,因此这被称为完全控制模式,而其他的经营模式都要或多或少地与外部实体分享控制权,因此统称为分享控制模式。该研究主要针对服务企业进行国际扩张时在这两种类型模式之间是如何进行选择的。研究认为,

企业一开始都期望采用完全控制的运营模式。随着运营模式选择中一些关键变量的影响,使得带有低资产特殊性特征的企业会放弃一定的控制权来应对整合成本的提高或整合能力的降低。Brouthers等(2003)也对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进行了扩充,他们提出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对交易成本反应,以及受风险和信任倾向影响的差异可以解释两者在国际运营模式上的区别。作者的研究发现:①由于制造具有投资密集性,所以,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倾向影响了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②由于服务具有人员密集性,所以,行为不确定性,信任倾向和资产专用性影响了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

(三)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源于西蒙的有限理性说以及厂商组织行为理论。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被看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运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行为性因素,即企业决策者的国外市场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观念和态度等,在行为科学分析框架下,Erramilh(1991)分析了国际经验的广度和质量对服务企业运营模式的影响。论文利用了151家美国服务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线性假设相反,企业经验和对控制的愿望呈现U型。在国际化的早期和后期,服务企业要求高控制度的运营模式。Lindquist等(1993)从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服务企业在公司所有权和特许合同之间的选择。1995年,Lindquist和Jacque合作,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国际服务企业在特许经营和股权控制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特许经营的倾向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许可方和接受方的地理和文化距离相关的监控成本;许可方的国际经验;东道国环境不确定性;品牌资产的专用性。张诚等(2005)也从控制角度分析了服务部门各行业运营模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难度、用户化定制程度、当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东道国环境的适应程度、技术技能密集度,以及企业的基本战略等。

(四)基于资源或能力理论的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Erramilli,Agarwal和Chekitan于2002年中期发表了《非股权进入方式的选择:组织能力的观点》之后,又于2002年底发表了《跨边界的品牌: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选择特许经营或是管理合同方式的决定因素》。Erramilli等人进一步探讨了服务企业在国际化扩张时,两种不同的非股权进入方式(特许经营和管理服务合同)的选择。文中用组织能力分析法对酒店业企业两种非股权进入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企业在管理服务合同和特许经营之间的选择可以看成是在准内部模式和在准市场模式之间的权衡。特许经营要求资源跨企业边界的转移,而管理服务合同则是企业内部能力的转移。企业的资源或能力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讲是有价值的当。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它必须将资源和能力转移到海外运营机构中。因此企业要选择一种运营模式来最好地转移资源和能力,而不损害它们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当资源及能力的转移对于企业价值产生较大冲击损害其竞争优势时,服务企业倾向于采用偏内部化的管理合同方式,反之采用更加外部化的特许经营方式。

(五)服务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研究简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服务企业运营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Erramilli,Krishna and Rao的交易成本分析,主要是针对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在采取垂直一体化时,针对交易成本而采取的运营模式选择。文中也提到“该理论对于企业进行垂直一体化决定的解释是很有效的”(见Erramilli,Krishna and Rao,1993,第20页)。然而,就服务的不可分割、不可储存性来讲,服务企业本身就是集生产与销售一体的企业实体,而且许多服务企业如咨询公司、保险公司等并没有什么供应商可言,因此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若采取一体化,应该是更多地采用的是水平一体化形式。对于许多采用水平一体化的服务企业,这种分析就显得不太适合了。与此同时,对于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进入方式的选择,主要研究都是基于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现有资源以及由各种资源整合而形成的能力的特征来进行分析的(Erramilli,2002)。如交易成本分析法中资产专用性与控制权选择之间相关的影响,以及资源转移在非股权安排特许经营与管理合同之间的选择。而这些研究共同的关注点都是,当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它必须将其资源和能力转移到海外机构,选择何种运营模式才能实现资源及能力转移后企业效用的最大化,然而,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运营模式中仅仅关注资源和能力的转移是不够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在扩张中创造呢?而且,虽然资源和能力的转移是服务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对于服务企业运营模式的选择有可能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也就是说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在选择运营模式的时候,资源和能力的转移是否是考虑的中心或主要问题,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及比较

服务的跨国供应方可以是自然人、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服务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入国外市场:①自然人流动的服务出口以及国外顾客的境外消费;②服务企业过境交付出口服务、向国外合作方出口服务,以及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独资子公司或合资企业向国外顾客提供服务;③制造企业在出口商品的同时,向国外顾客出口配套及相关服务,或者通过在国外建立的商业机构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Wolfwartg Ochel,2002)。

(一)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1)直接出口运营模式。直接出口主要发生在产业市场,对高价值设备提供维护的服务型企业通常采用这种方式出口。例如,我国浙江的某些电器企业,无论国外客户何时需要,他们都可以把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和系统移到客户所在国。另外,一些咨询公司也采取类似做法。

(2)系统出口运营模式。系统出口是由提供互补性解决方案的两家或多家企业联合进行的出口,一家服务型企业可以支持一般商品出口企业或者另一家服务型企业。例如,广告公司和银行由于其客户在国际市场的活动而拓展到国外,像美国的花旗银行把业务拓展到中国。

(3)合资经营的运营模式。采取合资经营的进入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资金的投入,弥补企业国际市场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企业可以吸收和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如管理技术、市场信誉、营销技能和客户关系等,另外,东道国政府对独资进入模式往往有较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服务领域严格限制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入,在合资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克服这类约束。

(4)电子营销运营模式。当今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

飞速发展,服务型企业对当地经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宣传推广产品和网上销售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收集国际市场有关购买习惯和模式的资料渠道,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伙伴安排传递与支付。在欧洲,音像制品和保健器械往往通过卫星电视来销售。

(5)企业集群或战略联盟的拓展运营模式,对于中小服务型企业来说,由于规模的限制,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有限,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国际化道路中,中小服务型企业积极开展企业集群式发展也是有效途径之一。企业集群能够比零星分散的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更具有国际市场导向,更能适应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更具有国际谈判的话语权。例如,美国在香港就有金融业群,汇集来自美国众多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另外,中小服务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大型企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谋求发展。这样,就克服了企业由于规模太小,没有实力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的劣势,通过借助其他公司的力量,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6)进口顾客运营模式,进口顾客方式又称为“本国服务出口战略”,是指国外顾客旅行到服务提供者所在地接受服务。它是地域性极强的单场所服务企业国际化必须采取的方式,以这种方式出口的服务有旅游、教育、医疗保健、娱乐、修船、仓储及物流配送、机场联运服务等。顾客之所以会旅行到服务提供国去消费这种服务,是因为特定国家的服务产品与本国或其他国家相比,即使把旅行费用考虑在内,仍然具有品质差异性或者成本更低的优势。例如,日益兴盛的全球旅游、美英等国的教育服务对国外学生的强大吸引力就说明了这一点。

(7)契约运营模式。服务企业从国际市场获益的方式主要是海外生产。服务企业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来实现从海外生产中获利的目标:一是将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诀窍、管理、品牌等)投入国外企业,自己并不拥有国外企业的所有权,通过收取许可费来获益,称之为契约进入模式,对于产品或经营模式具有标准化特点的服务企业,契约进入模式的应用非常普遍。

(8)直接投资运营模式。服务企业进行海外生产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直接投资,将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以及产品投入,即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到国外市场、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有效控制海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并通过商品销售获得收益,显然直接投资的收益不仅来自销售环节,而且可以来自生产环节、来自对生产的科学组织和对海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投资进入模式反映了企业通过在国外的投资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从直接投资的手段来分,它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新设企业,又称绿地投资,指投资者在东道国新设企业;另一种是并购投资,是兼并与收购的合称。

(二)不同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介绍,不难发现各种运营模式的特点。不同的运营模式意味着所需资源的不同、对国际市场经营控制程度的不同以及相应的国际市场风险的不同。这里主要通过对八种重要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来考察服务企业运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表1列出了八种运营模式特性的比较。

如表1所示,每种运营模式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资源投入和对海外机构的控制。决策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选择运营模式时会选择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进入模式,也就是说评估运营模式的基本标准是每种模式对海外机构的控制程度或者说是海外市场的参与程度,而控制程度也是决定风险和回报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三方面特性是相互影响而又矛盾统一的。如果企业要求更高的控制程度,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而资源投入的越多,企业的投资风险就越高,花费在规避风险上的成本也就越高。因而在选择进入模式时,一般假定企业希望控制程度越高越好,而投入的资源和风险则越低越好。但是这三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矛盾的,因此在选择运营模式时,需要权衡利弊,寻找三者合理的结合点。

三、服务企业合理选择国际化运营模式的建议

(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市场进入方式

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实力,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有些服务企业的产品和消费可以不用在同一时间和地点消费,这就允许企业利用贸易公司的形式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途径之一;有些服务行业的产品具有易逝性和无形性,这就要要求服务企业必须通过投资的方式在当地建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或通过合资的形式与当地企业共同建立新的合资企业来为消费者在当地提供服务,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可以获取在当地销售的最新信息,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渠道,还可以通过在客户市场上的信息收集及反馈,不断扩大在海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应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果当地政府贸易壁垒较高,那么选择贸易的进入模式可能受限较多,选择投资的形式可能更加可行;如果当地政府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有较高限制,则特许经营或战略联盟等形式可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模式。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在政策上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那么企业选择投资的进入方式可能获利更大,

(二)扩大服务企业的规模,注重培育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服务企业与国外服务企业相比,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服务企业要想在海外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培育大型的跨国服务企业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分阶段和有重点地组建大型的跨国服务企业集团。在海外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要求选择投资风险小、国际竞争力强、产品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进行联合,通过稳步发展、逐渐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不断地发展壮大。在组建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时,要注意有重点地、分层次地进行,并不是把所有的企业都进行联合,就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要注意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优化组合。第二,积极参与国际收购与兼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可以预见,跨国并购将继续是服务企业海外市场进入的重要模式。我国服务企业可以参照海外跨国服务企业发展的经验,通过横向和纵向并购,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第三,实施本土化战略,加快中国服务企业国际化步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从产品品牌、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大力推行本土化经营战略,通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市场进入步伐,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海外投资的利润。中国服务企业通过尝试本土化组建模式,可以更好的解决企业在资金、人才、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加快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提升中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国家对服务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宏观管

理和政策扶植

从政府的战略上看,应制定相关战略积极推动服务企业的成长。第一,要扩大中央政策对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支持,如提供赠款、贷款和股权投资、税收抵免和优惠等。第二,政府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企业要素成本以及目标国的有关法律、税收框架政府管理程序等。第三,成立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机构,为我国服务企业海外投资降低风险。第四,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支持和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赴境外投资开办企业,鼓励我国服务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思路,加快国际型经营人才的培育

在我国服务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缺乏国际型经营人才已成为制约海外企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缺乏高素质、高质量、有专业技能的国际经营人才,要想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必将困难重重。首先,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服务业专业人才,成立一些技术学院和现代服务研究机构,对高校的服务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合调整,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其次,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第三,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第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第五,加强同国外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服务业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现代化。

(五)注意在选择国际化运营模式时,与服务企业国际化程度相适应

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规模随着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变化,当企业对海外市场了解不多时,企业不会贸然使用资源承诺程度高的进入方式,随着企业国际经营的经验增加,企业对该国市场的投入就会增大,也就会要求更高控制度的进入模式,一般认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与四方面的因素有关:企业掌握的海外市场的知识的多少;企业资源能力状况;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或市场占有率和海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

中国的服务企业要根据国际化的程度动态地调整企业国际化扩张的方式,当企业掌握海外市场知识越多时,企业实力越强大,海外市场的产品的销售规模越大时,产业竞争越激烈,选择海外市场进入的方式可以越直接,在海外的资本投入也越大,但是如果当企业还处于进入海外市场的初期,国际经营的经验不足,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产品的海外销量没有打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资源承诺程度低,控制度低的合作方式,这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降低由于海外经营不确定性而造成的额外成本。

[编辑:汪 晓]

作者:孙永波

出口贸易模式研究论文 篇2: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足国家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最新命题。新加坡集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强调创新创业国际化等特点,对我国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发展共识。联合国将创新创业教育形容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重的“第三本护照”[1]。一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模式研究会影响该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效。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新加坡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仅次于瑞士,位列全球第二;在《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位列全球第六。新加坡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应以全球化视野为指引,借鉴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塑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新加坡創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分别在不同层面为该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一)政府——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构建一批核心创新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和经济竞争力,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因此,新加坡政府注重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出台了多项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规划。

1.智慧国家计划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宣布独立自治,却因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失业人口激增。新加坡当局当机立断,效仿18世纪英国的管理方式,决定利用自身位置优势,将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出口贸易,即通过建立贸易站,用各种减税优惠的手段吸引外资。在这些投资中,新加坡大力发展电子业、造船业、炼油业等。随后,新加坡大力开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着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提出“国家信息化计划”“国家IT计划”“国家科技计划”“IT2000计划”“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ICT计划”等项目。新加坡逐渐从普及设备技术,到城市信息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再到信息与应用的整合,一步步从工业国转变为“智慧国家”。

2006年6月,新加坡启动“智能城市2015”计划(iN2015),该计划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三大原则,旨在通过大力发展ICT产业,提高下述七大关键领域的竞争力,即数码媒体与娱乐、教育、金融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医疗与生物科学、制造与物流、旅游与零售。2014年6月,新加坡政府公布“智慧国家2025”(Smart Nation 2025)计划,聚焦信息化建设,重视鼓励企业创新,为科技企业和人才提供优越的经商环境,舒适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

2.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

2011年,新加坡提出“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15”(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15 Plan,RIE2015),于2011-2015年投资161亿美元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科研创新基地。2016年,新加坡发布新一轮的“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20”(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IE2020),将在2016-2020年提供190亿美元用于科技研发,分别在工程制造、生物医疗、数字经济、学术研究、科研人才等七大领域制定了发展规划和资助计划。RIE2020确定了四个发展重点:一是政府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扩大规模;二是强化政企合作,提升创新凝聚力;三是提高产业参与度;四是支持特定领域的发展战略。

3.创业准入计划

新加坡不仅重视国内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且给予留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新加坡政府于2003年推出“创业准入计划”(EntrePass),主要针对有意在新加坡进行创业的人员。此计划凸显了新加坡政府全力吸引更广泛的具有熟练技术的人才进入新加坡,辅助本地初创企业,从而催化更多创新业务,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好的工作。

4.知识产权法

鼓励个体创新的基础是给予知识产权保护。2001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维护个人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知识产权办公室自成立以来,不仅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营造国内创新创业氛围,而且同欧美发达国家签订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协议。2003年,新加坡成立知识产权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对本国个体创新创业成果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法》在保障个体和企业创新成果不受侵害的同时,为个体和企业利用专利获得社会融资提供了便利。[2]

(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

1.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07年,新加坡政府推行“未来学校”项目(Future Schools),强调利用现有的学校硬件设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创新,树立创新文化。同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5所“未来学校”作为建设“智慧国家计划”的试点,康培小学、重辉小学、裕廊中学、克信女中、华侨中学首批入选“未来学校”。2008-2011年,新加坡科技中学、南桥小学和义安中学也入选“未来学校”行列。“未来学校”通过以下措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创建超越地域限制的三维(3D)虚拟学习情境。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协作技术创造三维虚拟学习情境,将ICT融入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例如,运用“播客”培育一、二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作业的形式来激发三、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五、六年级学生可基于兴趣选择数码艺术、影片制作等来锻炼创新实践能力。3D虚拟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网络作品的创意空间和创意工作室,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作品获得作品反馈信息和评价[3]。除此之外,利于大脑开发的3D教育游戏、科技旅游项目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意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第二,创新课程学习方式。“未来学校”注重课程创新,开发了“启发式在线学习平台”(Heuristic Online Learning Agent,HOLA),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学生只需要完成在线注册,就可以在该平台上向国内顶尖教师和学习伙伴寻求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帮助。其中,义安中学已经开发了针对物理和文学学习的牛顿在线学习平台(HOLA Newton)和莎士比亚在线学习平台(HOLA Shakespeare),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未来学校”强调在基于现代技术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辅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康培小学的“康培现场”(Canberra Live)项目中的“备忘包”(imprints)是一个专门为学生量身设计的有关学校生活的文件包,其中收录了学生的相关资料和学习进程数据,学生可以依据学习进程安排完成自主学习;崇辉小学的探索实验室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场景并呈现科学研究中的困难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总之,新加坡基础教育阶段的“未来学校”项目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教育领域,通过创建三维虚拟学习情境,创新课程呈现方式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高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加坡高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大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短期创业培训课程、科技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等。新加坡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涉及创业基础、创业营销、技术创新、创新管理等辅修课程,创业阶段不同,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也不同。例如,在企业初创阶段,课程内容偏向创业运筹、商业计划的撰写等;在企业成长阶段,课程内容偏向企业战略管理、实施商业计划、技术创新等;在企业成熟阶段,课程内容偏向可持续领导力与战略创新、公司财务、发展高新技术商业模式等[5]。创新创业课程突出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利用案例分析、拓展训练、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计算机模拟实战、企业课堂、制定商业计划、模拟融资、迷你论坛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直接带入创业环境(见表1、表2)。[6]

第二,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新加坡高校不仅注重对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指导,还主张将学生送出校园,送入世界五大创业枢纽中心,让学生在高新衍生企业中实习一年。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在国际合作院校注册学习相关创业课程。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大型企业的创业历程和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会国外高科技衍生公司的实践创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观[7]。新加坡国立大学同世界知名学府共同创办的海外学院,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业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也会引导学生将来将研究导向商业创新,使之倾向于创新型的职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科技创业中心,将学生直接带入创业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者等直接对话的机会。除此之外,新加坡高校探索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并加强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依托大学科技园、专业实验基地、实习基地等建设符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区。[8]

第三,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新加坡政府积极策划并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IDEASINC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创业在狮城——年度全国创业大赛、新加坡创业大赛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鼓励师生参与全球创业教育大赛,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航空合作举办新航应用程序挑战(App Challenge)创意大赛,并且支持留学生参与“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新项目与社会企业合作搭建了桥梁,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并获得企业资助。

第四,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新加坡高校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强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商业结合,注重产学研结合。很多高校建有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服务生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建设了“国大开创网”和国大创业中心,以此支持本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名为“NTUitive”的公司,旨在培育未来企业家,建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师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促进实验室技术、研究成果、创新成果产业化。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建立的肯特岗科技园(Kent Ridge)加速了新加坡高校产教融合的步伐,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新加坡政府斥资4000万新元创建科技大厦,致力于建设一体化创业生态圈;创新创业主管机构每年委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承办国家级商业计划比赛与创业孵化项目,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孵化成长。

(三)社会——创新创業教育的参与者

新加坡社会企业和基金会从经费、场地、指导等方面大力支持国家创新创业教育。

1.企业界的支持

新加坡诸多企业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并提供专业指导,同时获得新的企业发展机遇。华为、艾社康健康咨询公司、拜耳公司、马来西亚银行有限公司、爱立信公司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行业专家、技术专家、知名校友组成导师团队,为初创公司的产品和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初创公司还可以在这些大型公司提供的网络环境中检验产品方案。

2.基金会的支持

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天宝捐赠500万新币的“蔡天宝创业教育基金”支持高校创业项目,鼓励创业发展。2008年,考夫曼基金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订协议,在该校建立目前唯一一所美国以外的“考夫曼校园”,旨在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全球化,并给予资金支持。新加坡企业家资源中心创立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并设立ERC学院天使创业基金。

二、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企业家精神、注重创新创业国际化等特点。

(一)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

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第一,政策支持。政府开展智慧国家计划,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创业准入计划,并制定《知识产权法》,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申请专利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新加坡政府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总理亲自担任该理事会主席。第二,经费支持。新加坡政府、社会企业、国家基金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用于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资金不少于20 亿元新币[9]。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设立了大学创新基金(University Innovation Fund,UIF),协助高校发起多项创业教育活动。第三,专业指导支持。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时每人都要参加一项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学生组成3~5人的团队,由专业教师指导,进行市场调研、制作模型、撰写商业计划等。对于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会给予创业资金扶持。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06年举办的“产生想法”(Idea to Produce)竞赛,为创新创业团队获得企业与政府的指导提供了途径。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的“企业培育所”实行对外开放,允许知名企业在培育所设立办事处,以便该校师生获得知名企业的经验指导,建立合作关系。第四,场地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培育所”同时也为该校师生提供完善的创业环境,包括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专业管理服务等。2001年,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合作创办了科技创业中心,面向全社会开设创新创业硕士课程,举办创业主题系列讲座,邀请新加坡知名企业创始人、海内外知名企业家、杰出创业者等到中心演讲,向学生提供面对面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二)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加坡创新创业已经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企业孵化中心,推动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并最终形成产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一些国际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德尔塔电子公司、新加坡地铁公司、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电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的工具,将企业吸引进校园,既为工业发展培养人才,又带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2月28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联合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联合研究院将南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同阿里巴巴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

(三)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新加坡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与企业家、投资者近距离探讨交流,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创造商业价值,更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高学生的开拓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通过创新创业解决环境、生态、交通等社会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有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所(Air Traff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通过研发工作,与国际航空发展相协调,为新加坡空中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作出贡献。此外,该校还设立了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利用仿生滤水科技和处理工业废水等科技来节约水资源。

(四)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课程国际化。新加坡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题广泛,不仅涉及本国创新创业发展话题,还涉及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分享国外创业经典案例和经验,要求学生从心态、技能和应用方面了解全球化。第二,创业人才国际化。一方面,新加坡高校注重从世界范围内吸引和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师资。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设立师资招聘办公室,派人前往世界各地知名大学遴选卓越人才,该校外籍教师占教师队伍的50%以上[10]。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校注重派遣教师参加学术人员交换计划,选派本国优秀教师到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南洋理工大学每年都会选派20%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进行深造,以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11]。第三,创业平台国际化。一方面,新加坡高校大力加强同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入驻校园。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校同海外知名学府共同创办海外校园,将本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输送到海外高校,并为本校学生借鉴海外创新创业经验提供途径。

三、对深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06年4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提出“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的发展愿景,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招募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级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可以说,新加坡高校已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理念确定为学校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一些高校将创新創业教育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仅仅将创业教育简化为创业技巧、创业政策分析等简单课程讲解,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5年首次提出构建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强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重视创新创业环境。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需围绕可操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开发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第一课堂作用。第二,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一方面,高校的创业基地可以定期开展创业讲坛、创业沙龙等活动,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创业俱乐部、创业技能培训班、创业工作坊等,依靠这些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12]。第三,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经历的情况下,很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为此,一方面,高校需要健全机制,吸引知名企业家、创业家来校兼任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全程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现有的教师队伍,实现企业与高校“合同育师”。第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受市场经济和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大学生因为不敢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而放弃创业机会。目前,社会鼓励创业的热情有余,但包容创业失败的社会氛围还营造不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更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开放和包容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三)塑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的塑造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能激发更多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高校需要扎根于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所处地域的资源优势。例如,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引导师生开展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处于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地区的高校,可以引导师生开展与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13]。另外,秉持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对高校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是鼓励开放创新,与社会企业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高校不仅依赖自身的研发能力,还要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14]

(四)强化具有实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新加坡高校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我国高校在注重开发设计合理、分层次分阶段、有衔接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第一,举办各类型创新创业竞赛。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在竞赛中给予参赛者创业指导,并为竞赛获胜者提供创业资金以及创业实时跟踪指导。第二,设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依托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强高校学生创新项目同社会行业企业、投资公司等的沟通与对接,行业企业、投资公司等向学生就孵化项目推广、产权交易、融资等提供指导,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15]。第三,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首先,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园,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孵化功能。每年遴选科技含量高和专业结合度高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创业园区,开展创业模拟和产品孵化。其次,建立大学生入园孵化专项基金,实行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进驻创业园[16]。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评比,对经营状况好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最后,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对高校组织的科研人员服务企业活动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和补助。

(五)完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由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各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是否明晰将从整体上决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关系还不明朗。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措施;高校遵循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有限。鉴于此,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负责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训复合型师资队伍,实施考核并开展培训等内容。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为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应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 49-51.

[2]李鸿阶,张元钊.韩国与新加坡科技创新政策及其成效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6(5):64-69.

[3]高燕.新加坡“未來学校”的发展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61-65.

[4]王冬梅.新加坡“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4):38-45.

[5]范新民.创业与创新教育——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57-62.

[6]宋海斌,王军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3):134-138.

[7]卓泽林,王志强.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4-21.

[8]张琼,陈颖,张琳,刘钟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异同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3):36-41.

[9]邹瑞睿.新加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9):89-91.

[10]Zaghloul Morsy,Philip G.Altbach.Higher Educ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ritical Issues[M].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153.

[11]古凌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J].高教论坛,2010(2):127-129.

[12][16]易高峰.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53-55.

[13]王华敏,丁玉峰.高校创业文化的生成逻辑[J].教师教育学报,2018,5(4):8-14.

[14]Manohar,S.S.,Pandit,S.R.Core Values and Beliefs: A Study of Leading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25(4):667-680.

[15]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作者:乔娜

出口贸易模式研究论文 篇3:

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和现状的研究综述

摘 要:研究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的文章较多,本文将对过往的研究文献分几个大类进行综述,总结研究得出的成果。本文对该课题方向上的文献综述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温州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出口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本文将对综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和总结。

关键词: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一、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方面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贸易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某个特定经济因素对于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3)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互补理论为代表。这位学者在对日本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对外投资互补说理论。该理论强调了FDI与对外贸易存在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小岛清模型强调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征,该理论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点入手讨论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1)直接投资不仅包含资本流动,还包含了经营管理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视为国外先进生产函数向国内的转移。(2)这种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在对本国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过程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东道国的无形资产。该理论模型详细解释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的创造和促进作用,东道国所吸收的先进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政策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该方面的理论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进口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一国应当通过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有效减少进口,以保护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对于一国弱势产业早起发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无数的例证反应了诸如此类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以温州等为代表的出口地区因为许多不平等的贸易壁垒而遭受了巨额的贸易损失。因此该理论在当今的贸易形势下,有其不适用的一面。

(3)出口对象国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以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需求角度探寻一国进口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关键要素。因而出口他国商品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象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偏好和市场需求结构。而对象国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4)引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等要素的研究

这一类要素通常较多的被列入到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何朝辉(2008)对温州市国有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温州市国有企业近10年来出口贸易额和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提升企业当下的固定资产总量,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对于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和企业信息等,仍然会对当期的出口贸易额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同时也表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出口贸易呈现不显著的相关性。

许和连,赖明勇(2008)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进口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对于出口贸易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关税税率则与我国出口贸易额之间显现较强的负向影响关系。

(5)企业竞争力指数

这一指标在过往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并不多见。通常该指标有诸多要素构成,诸如劳动力成本,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等。袁志(2010)对温州市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引入企业竞争力指数,结合引用外资等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企业竞争力指数与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6)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常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与出口贸易呈现反向变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变小,对于地区化的出口贸易,人民幣的反向作用更进一步被削弱。王磊,曹显兵(2008)的文章中,作者基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汇率等各项指标和数据和VAR模型,得到了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很好解释了汇率变化对于山西省进出口行业的影响。作者通过VAR模型,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山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山西的进出口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2.实证研究方面

(1)多元回归模型

通常国外学者研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葡萄牙学者默斯(Francisco F.Ribeiro Ramos)(2008),对1896年至2007年内葡萄牙的经济增长数据、就业率、汇率等要素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国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2)面板数据模型

近些年国外学者也较多的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阿根廷学者(Garbarana H Roberto)(2009)对1990年至2005年间的阿根廷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作者对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进行了分类,将出口地区分两类也加入了面板模型之中,连同其他影响要素,分析阿根廷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二、温州市出口贸易的现状研究

1.对于当前困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较多的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分析温州的贸易困境和其形成的原因。陈茜,贾建华(2009)通过对温州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温州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所在:(1)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主要进口国市场萎靡,需求量减少,境外订单大量减少,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来料加工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融资难度大。(2)产业定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目前温州加工贸易多定位与附加值较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产业链不完整,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温州市相当一部分的加工贸易出于简单加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短,零部件和材料大量依赖进出口。

李健(2009)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1)外贸需求萎缩导致出口持续下跌。温州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等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导致温州的出口额急剧下降。(2)贸易风险的加大。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加大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贸易风险。企业之间信任危机加大,外汇汇率不稳定更是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风险。(3)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温州传统制造型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资金链吃紧。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的成本较高的劣势更加突出。

郑灿(2010)先陈述了温州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成本急速上升,中小企业难以驾驭。成本问题是持续经营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必然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温州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家庭式的手工制作作坊,与大型的国有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原始积累,导致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经历着流动资产不足的考验。而且当成本危机一旦来临,此类中小企业必然应对乏术,只有走向倒闭的边缘。

2.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论述温州所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以及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动对温州出口贸易的影响。林俐(2010)为了分析得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向的偏好,建立的模型包含的因素包括区位条件因素、海外网络因素、民间资本因素等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压力日益增大。现阶段的外向国际化还是以本土产品的大量输出为主要特征,以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极易冲击进口国同类产业,很有可能导致进口国的排斥和打压。国际化压力的集中体现是来自贸易国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

3.对出口发展战略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分析温州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王洪斌,胡玫(2011)通过研究温州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等问题,提出温州在未来应当致力于创建自己的出口品牌,扩大海外销售网络,增强民间贸易组织、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系。

三、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出口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

1.贸易引力模型的早期应用

中国学者在国际贸易研究中运用引力模型的文献,最早见于张杰等人(1996)对欧共体10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研究。史朝兴等(2005)归纳整理了Anderson(1979)、Bergstrand(21985、1989)、Deardorff(1995)等人推导引力模型所遵循的理论路径和所采用的方法,并对这些学者进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回顾。随后,引力模型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学者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之中。由于国内学者一开始就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对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型做相应的调整。

2.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较具代表性的有:盛斌等(2004)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41个国家在2001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中加入了GDP之差的绝对值、进口国的贸易依存度等变量,并引入贸易集团、共同边界等虚拟变量,估算了引力方程,在总量和部门层次分别对中国与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作了比较。

林玲等(2004)以Linnemann的模型为基础,加入了国土面积作为解释变量,以APEC成员资格和是否为发达国家作为两个虚拟变量,对Linneman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以此检验了2002年中國与4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但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多重共线性,计量分析大都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同一年的截面数据,使得从结论中难以看出政策因素对贸易的持续影响,也难以得出贸易影响因素的动态效果。

3.对边境效应和贸易成本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边境效应的研究,既有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行政区划所形成的边境效应(范爱军等,2009;李秀敏等,2008;李郇等,2006)的研究,也有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冯邦彦等,2007;李铁立等,2005),更多的则是对国家间贸易的边境效应所作的实证研究,例如赵永亮等(2007)、张娟(2008)、朱海霞等(2008)、胡志丁等(2009)等人的研究。钱学锋等(2008)、施炳展(2008)分别利用加入多边贸易成本的改进引力模型,计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从公司这个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了贸易边境效应产生的原因。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总结

1.可借鉴之处

(1)以往的文献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不同的出口特点,不同地区特性等都会对影响因素的取舍产生影响,而以往文献所选用的影响因素,基本涵盖了诸如汇率,进口,使用外资等常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机制有了详细的分析,以上都会对本文分析温州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2)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方法有非常多的论述。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以往学者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实际情况,加入了不同的变量,对其加以变形,进行新的运用。这也使得本文对于研究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方面有了模型依据。

(3)以往的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较多不同的方法,而面板数据模型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有其优点,即可以兼顾不同的维度。这一数据模型的运用对于处理数据较多,出口贸易结构复杂的对象非常有效。

2.不足之处

(1)以往对于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的偏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证分析也没有细化到企业类型的层面,去分类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异同点。

(2)贸易引力模型很少运用于分析温州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运用,其对变量的选择,并没有很好体现“温州特色”,因此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仍然有其缺陷。

(3)实证分析方面,以往对于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没有选择将出口对象国纳入到截面之中。

参考文献:

[1]林俐.温州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A].金浩,王春光主编.200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80

[2]黄建忠,毛恩荣.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C].第6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

[3]张立伟.温州唯一的出路是转型[N].21世纪经济报,2011.10

[4]梁世国,陶莉,袁欢仔.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8

作者:王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文化发展建议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