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五一特别节目

2022-08-11

第一篇:央视五一特别节目

看央视五一特别节目 向全国劳动者致敬

本报讯(记者 李雪源)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五一小长假到来之际,央视主力节目竞相亮相,用镜头为劳动者大声点赞,为劳动喝彩。

新闻频道:节目浓墨重彩。多角度报道劳动者

央视新闻频道在五一期间,隆重推出《大国工匠》、《工人诗篇》等五一特别报道,从不同维度展示踏实、智慧、极致的劳动之美和劳动价值。

《大国工匠》选取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住建等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典型人物,呈现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的精神内核,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工人诗篇》将糅合“工人”与“诗歌”这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元素,从诗歌人手,通过一批产业工人诗人和他们的诗,展现工业变迁、时代变迁。

综合频道:缤纷多彩。好作品献礼劳动者

5月1日20:00档,央视综合频遭将播出《中国梦?劳动美》2015“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这里,不仅有众多歌唱家奉上精彩演唱,还有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登台表演;不仅有多种文艺形式的赞歌,还有质朴无华的劳模故事。

5月4日20点档,综合频道将播出《梦想点亮未来

2015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专题节目》。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们将通过歌曲、舞蹈、音诗画等多科方式展现迷人的青春魅力。

专题节目丰富多彩。立体式讴歌劳动者

财经频道精心推出6集专题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以特有的人文关怀,来诠释“劳动”“中国梦”的宏大主题。职业技能竞技节目《中国大能手》是财经频道在五一期间的又一力作,节目展现黄金首饰加工师、工程机械驾驶师、电焊工人等七大行业技能达人的精彩竞逐。

军事农业频道精心制作了三期系列节目《特别任务》,军队文艺工作者将以普通一兵的身份走进陆、海、空基层部队慰问战友,和战士们零距离互动。

定位教科文卫的科教频道,几大五一特别节目集中竞映。6集纪录片《建设者》将镜头对准重大工程和特殊行业的工作者,讲述他们攻坚克难的动人故事。锅巴机、油饼机、橘子剥皮机、升降火锅,这些既实用又新奇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劳动者的智慧》将为您一一揭晓答案。《劳动传奇》则以记者体验式的报道,在对劳动和艺术的精细解读中,升华劳动之美。

综艺频道《回声嘹亮》五一特别节目,各行各业精英济济一堂、各显身手,用悦耳的歌声、逗趣的表演向劳动者致敬。《黄金100秒》五一特别节目聚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代表登上黄金舞台,用自己的故事向观众讲述劳动的意义。《向幸福出发》五一特别节目特邀四位参与羊年春晚创作的演员,与大家分享他们辛勤劳动默默耕耘的精彩故事。

融戏曲、曲艺等多项艺术门类优秀节目的《2015五一劳动节戏曲曲艺晚会》也将于5月1日19:20在戏曲频道现场直播,为大家呈现一台青春盎然、朝气蓬勃的国粹盛宴。

第二篇:《时代的英雄》央视国庆特别节目文稿

《时代的英雄》文稿

央视国庆特别节目

在1949年秋日,耀眼的阳光里,我们看到革命先烈顶天立地的坚定身影; 在洪水肆虐的堤坝,冰冷荒寂的废墟中,我们看到抢险官兵孤勇坚韧的逆行; 在风寒料峭的边关哨所旁,我们听到执勤官兵负重前行的铿锵脚步;

在和朝阳一同升起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听到全军将士忠诚于党的铮铮誓言; 英雄的人民军队,我们向您致敬!

寒来暑往,你走进千家万户,关切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巡逻查哨,你不分黑夜与白昼,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 春蚕化羽,你捧着一颗丹心,三尺讲台耕耘出万千桃李; 你们在熠熠闪光的党徽之下,你们也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之上; 英雄的劳动者们,我们向您致敬!

旷野之上,高楼拔地而起,铁路向远方延展,工人们正撸起袖子,击打时代发展的乐章; 长空之下,北斗组网,新机翱翔,科学家们的智慧,正在书写大国重器的荣光; 忘不了农民兄弟,播种出的金黄梦想,忘不了快递小哥,大步追逐着太阳; 忘不了医护人员,指尖的大爱无疆,忘不了每一个创业者的激情飞扬, 英雄的奋斗者们,我们向您致敬!

什么样的青春,能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灿烂燃烧; 什么样的人生,能在冰与火的丰碑上永世闪耀; 什么样的使命,能在雷与电中奏鸣中吹响号角; 什么样的梦想,能在风和雨的磨砺中挺起脊梁; 那是人民英雄的无私大爱,托举幸福安康; 那是人民英雄的勤劳勇敢,奏响凯哥激昂; 那是人民英雄的智慧汗水,绽放无限光芒; 那是人民英雄的奉献精神,激荡盛世辉煌; 让我们向人民英雄致敬,向伟大的新时代致敬!

第三篇:央视新闻节目的演变

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

——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演变、发展与未来走向

作者:涂光晋

在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即将走过50年的历程,中国电视已经走过40年历程的今天,“电视评论性节目”(或“电视评论类节目”)已成为一个新的专用名词。她的存在,她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作用,都表明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新闻学术界到新闻实务界都普遍认可的事实--中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一、从“蹒跚学步”到走向成熟——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轨迹

1958年诞生的中国电视在第一个20年里,新闻评论还没有学会“自己走路”,除在新闻节目中口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的重要评论外,尚未出现过电视台自己的新闻评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尚未真正起步的电视评论与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报刊评论、有30余年历史的广播评论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1980年至今,又一个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20年里,电视评论大致经历了尝试期,探索期与发展期三个阶段。

(1)尝试期(1980-1988年)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在此前仅7个月,《人民日报》最有代表性的群言式的小言论栏目《今日谈》开办),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固定的评论性栏目的问世,也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报刊与广播评论的、新型的、独特的电视评论样式——电视述评的出现。它融音响、画面、文字于一体,融现场采访与即时分析于一体,融各方人士参与议论与记者点评于一体,融纪实性与思辨性于一体。虽然当时的节目形态、手法与质量还很不稳定和完善,但它的出现说明,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虽然起步很晚,但一旦自己抬脚走路,就开始尝试着走一条自己的路。

尝试期的中国电视评论并不拒绝对由报刊、广播沿袭而来的评论样式的移植与借用,如在新闻节目口播的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编前话和编后话等。在这一阶段,一种类似于报纸上专栏小言论的群言式口播评论形式也相继出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开办一年左右时间的《观众论坛》。虽然后来因这种节目形式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特征而停办,但仍然不失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2)探索期(1988-1994年)

1988年11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改组为《观察思考》,使电视评论性节目在栏目化的基础上,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包括确定固定的节目周期与播出时间,设立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栏目的风格与包装也相对固定,以培养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

此外,这一阶段的电视评论性节目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评论类栏目的相继出现和评论性节目表现手法的不断丰富。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栏目有福建电视台的《记者观察》、安徽电视台的《社会之窗》、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广东电视台的《社会聚焦》、北京电视台的《18分钟经济·社会》、《BTV夜话》等

等。各栏目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断创新,其中,《18分钟经济·社会》较为关注纪实风格与思辨色彩的融合以及隐性采访手法的应用,《BTV夜话》,比较注意演播室访谈或座谈方式的引入,《观察思考》栏目中开始采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形式,并开始应用系列评论与连续评论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持续追踪与深度评析。对电视评论性节目如何更好地体现其媒介特征,发挥其传播优势,各栏目都在进行大胆的探索。

二是评论类节目的选题范围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展。事件性选题、社会性选题和常规性选题在这一阶段都相继进入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新闻策划的意识开始介入评论的选题。选题所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一些禁区被逐步突破。三是评论类节目个性化特征的日益暴露。随着不同电视媒体评论类栏目的增多和同一媒体不同评论类栏目的竞争,电视评论性节目的个性化特征日益受到重视,中央电视台经济部1993年5月开始的《一丹话题》,不仅是我国大陆各电视台中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而且其主持人敬一丹以及此前已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安徽电视台记者汪清等人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采编播合

一、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固定的电视评论类节目主持人。

(3)发展期(1994-今)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播,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大发展的开端。它以比以往此类节目更强烈的时效性、更生动的纪实手法,更多样的评析方式,更自觉的喉舌(包括政府和群众的喉舌)意识,更大的舆论监督力度;同时,又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特殊位置,以每天一期的高频率,以关注全国及至全世界的大视野,使电视评论类节目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应。此后,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新闻评论部,改版或开设《焦点访谈》式的电视评论栏目。这一阶段电视评论性节目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评论性节目功能的广角与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朱镕基总理在视察《焦点访谈》时的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中的前三条,即是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中的一部分。此外,新闻评论所具有的解释、表态、深化、引导与协调等功能,在电视评论性节目中也正在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特别是这类节目中前馈与反馈方式的引入,如《焦点访谈》中的《焦点回声》,北京电视台《点点工作室》中的《声音》等,也使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功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与良性循环。

二是评论类节目的形态与样式更为丰富、配置更为合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为例,除电视述评性栏目《焦点访谈》外,还先后开设了主持人评论栏目《面对面》、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和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这几个栏目代表了电视所特有的四种评论类节目形态。对同一选题,也运用不同的评论样式进行系统配置。如同是围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焦点访谈》推出了系列述评,《新闻调查》进行了解释性报道,《面对面》自北约轰炸南联盟开始,连续播出了50多期题为《关注科索沃》的主持人评论,各种评论样式在评析范围、切入角度与表现方式等方面互为补充,更好地形成评论合力,以增强传播效果。

三是评论类节目竞争的日趋激烈。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生存环境的复杂,人际交往的减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介竞争的激烈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不同大众传播媒介间的竞争以及同类媒体间的竞争,必然直接体现在最能代表媒介水平的新闻节目、尤其是新闻评论性节目上。随着电视媒体内部竞争的加剧,除新闻评论部开设评论类节目以外,新闻部、专题部、社教部、经济部、国际部、体育部等也纷纷开设自己的评论类节目。来自内外各方面的竞争使此阶段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压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

二、从“先天不足”到扬长避短——电视评论类节目对新闻评论传播方式的冲击与探索

新闻评论是一种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介或作者的立场及态度,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

电视评论类节目具有报纸评论与广播评论的共同特征,同样具有新闻性、政治性(或思想性)、群众性与论理性,同样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的目的或手段。但由于电视具有传播迅速、声形兼备、形象直观、转瞬即逝等特性,对于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而言,电视评论类节目具有先天的劣势。但是经过近20年来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艰苦探索,电视评论类节目开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使其在节目形态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节目体系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扩展了新闻评论的外延,对新闻评论的内在特质与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影响。具体表现在:

(1)由媒介“代民立言”到公众开口说话--新闻评论群众性特征外延与内涵的扩展

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精英人士一直以“为民请命”、“代民立言”为追求。中国古代的议论文、论说文所以源远流长,代有名篇,应该说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思想文化传承直接有关。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严复、章太炎,以及后来的陈独秀、李大钊、张季鸾、鲁迅、邹韬奋、毛泽东,等等,其评论作品虽特色与风格各异,但在代表舆论、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上是有其一致之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特别是报纸评论)的群众性主要体现在:“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不敢言者,斯无愧矣。”(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而这类新闻评论,往往是具有相当文字水平与文化素养人士的“专用”文体。阅读它的人,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识读与理解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以《人民日报》“今日谈”为代表的群言性专栏小言论蓬勃兴起,使新闻评论群众性的特征得到第一次拓展,即从写作(或制作)方面所体现的群众性(包括选题上关注群众所关注的事件或问题,论述上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上通俗浅显,文风上平易朴实等等),拓展为作者范围与读者范围上广泛的群众性(包括刊登尽可能多的群众来论,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等等)。广播电视评论,特别是电视评论的兴起,为评论群众性特征注入了新的内涵。首先,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评论类节目意见性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的范围,即使不具备文字识读能力的人,也可以面对摄像机和话筒直接开口谈话,或收看、收听节目。广大受众通过热线电话、有奖征集等方式直接参与评论选题过程,也可以报名参与演播室谈话或接受电视记者的采访。媒介在满足公众知晓权的同时满足了公众的话语权,使评论性节目真正成为“群众喉舌”。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话语权最终实现的前之一,是公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高。事实上,电视评论性节目将群众手中间接的话语权转化为直接的话语权,对政府和社会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这又会反过来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促进公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其次,电视评论类节目丰富了评论群众性的表现方式,变零散的“群言”,为集纳式群言;变被动地等待群众来论,为主动地采集来自群众的意见性信息;变媒介“代民立言”,为媒介“借口说话”……通过对直接出自群众之口的意见性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传播,辅之以主持人或记者的评点,体现媒介的立场和态度。

(2)由转述描述到展现再现--新闻评论各类信息采集与表达方式的变化

新闻评论所包含的信息主要有三类:一是事实性信息,常作为引发或佐证论点的证据;二为意见性信息,常作为论点的组成部分或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三为情感信息,常作为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粘合剂或发酵素。在以文字符号传播的报纸评论中,对事实性信息往往用叙

述的方式表达,对意见性信息往往用转述的方式表达,对于情感信息往往用描述的方式表达。读者通过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的解读与思维转换来感知事实、观点与情感。但电视评论性节目将这一切变得真实直观了,它必须经历一个展现或再现事实发展、意见传达、感情经历的过程,即必须有事实过程的展现或再现(可通过当事者或旁观者的转述),意见性信息发出者的议论,以及采访对象情感变化的展示,等等。而这一过程的展现与再现,是电视评论类节目难点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电视述评、深度报道与电视谈话(包括Talk Show)虽节目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过程的处理原则是相通的。为了使这一过程得以还原,电视工作者必须经历两个过程:在选题确定之后,第一个过程主要用于收集事实性信息,采集意见性信息,捕捉情感信息,通过这个过程,理清思路,确定论据,形成论点。在第二个过程中,将经过选择的三类信息按第一个过程的前后顺序进行还原,让观众在收看电视评论时经历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的逻辑顺序:一是遵循事物发展内在的逻辑顺序(原因→过程→结果;背景→经过→前景);二是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上的逻辑顺序(现象→本质;个别→一般;肤浅→深入);三是遵循人的感情变化的逻辑顺序(酝酿→积蓄→生成→爆发;起伏波澜间的自然过渡与转换)。电视评论类节目形成过程在逻辑顺序上与报纸评论是相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一逻辑过程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付出比报纸同行们更多的气力和心智才能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这份辛劳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比同一选题的报纸评论更具可信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3)由个性化评论到人格化评论--传播者自身角色的转换

个性化评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评论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报纸上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兴起,个人耕耘或个人署名评论专栏的开辟,如《经济日报》的“尚德专栏”、“冯并专栏”,《中国青年报》的“小川快语”、“方向专评”、“熙东评论”等。自90年代以来这类专栏层出不穷,作者以其某一方面的专长(或专门知识)、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文风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评论专栏的个性。这种个性化评论体现在电视评论中,除以上特点外,还多了一些人格化色彩。随着电视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地位与作用的日益显著,往日只是以抽象的媒介形式或“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抽象的个体形式存在的评论,借助于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性格、有语言、有表情的实实在在的“人”发出;使电视评论类节目在个性化之余又增添了一种人格化魅力。在主持人(评论员)评论及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把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带进节目之中,他乡的观众可以直接向主持人及嘉宾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有关看法。类似做法在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已开始进行尝试,这在传统的报纸评论中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方式,使受众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有力地促进了传者与受者间的良性互动,也使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空间得以无限延展。

三、电视评论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走向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我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电视评论功能的单一。《焦点访谈》的出现,使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现,但它毕竟只是新闻评论功能的一种。假如《焦点访谈》的绝大部分节目,或全国电视评论的绝大部分栏目都以“揭丑”、“曝光”为自己主要的选题范围,势必带来选题的单一化与节目的单调感,使受众将这种类型节目单纯视为渲泄与出气的窗口,以致影响了电视评论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应明确媒介就是媒介,评论就是评论,记者就是记者,不能角色错位,也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或法律。

二是电视评论风格手法的雷同。在我国,“一窝蜂”的现象由来已久,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例如看《焦点访谈》火爆,就一拥而上,看《实话实说》走红,就一哄而起……

只是《焦点访谈》占中央电视台的“天时地利人和”,各地方台很难“照方抓药”;崔永元只有一位,一些主持人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刻意模仿只能“东施效颦”。只有依照特定地区、特定媒介、特定受众、特定栏目、特定报道与评析范围,确定特定的节目表现方式和风格,才能保持自己栏目的个性与生命力,才能迎来电视评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

三是高水平电视新闻评论人才的匮乏。由于电视的年轻,电视的高速发展与电视自身的传播优势与垄断地位,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一方面是电视机构与电视从业者队伍的急剧扩张,另一方面是高水平电视人才的严重匮乏。电视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工作方式与节目源的稀缺,也使得不少与报纸、广播相比本来就年轻而略显浮燥的电视从业人员无暇静心思考与充电。这种矛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除少数精品栏目外,相当一部分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质量和主持人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种质量不高的栏目的长期存在与所占比例的大小,将会直接影响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地位及声誉。

面对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将走向何方?我认为主要有四点趋势:

一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某些形态(如电视述评与深度报道)间的分野将日益模糊,新闻与评论因素将呈现继续融合的趋势。什么叫评论?除了评价与议论外,也包括分析与透视、预测与展望。电视述评与深度报道节目中都是有叙有议,有述有评,但前者是从评驭述,述是手段,评是目的;后者是述中有评,评是手段,述是目的。二者都需要借助于述来表现事实,借助于评来剖析事实;借助于评论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对事件、对现象、对问题展开分析和做出预测。节目体裁样式的规范化是需要的,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服务。

二是电视评论类节目中的一部分将顺应分众化传播趋势,在选题范围、受众对象、节目形态与风格特色上有所区隔;谈话类节目中时事性、政治性“硬话题”将成为一类节目的追求,并与以“软话题”为主、带有一定娱乐性的谈话类节目分离。以不同领域、不同风格、不同谈话方式、不同“品牌”的主持人为标志和基本特色的谈话类节目及其他评论性节目,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发展余地和生存空间。

三是电视评论性节目中主持人〈评论员〉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个性化特征将通过人格化特征得以更为充分的展现。一批从事其他媒介或领域的工作、具有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将成为未来更具个人魅力和权威性的主持人。在西方国家,电视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比中国的同行更为年长,不少人已白发苍苍,甚至其貌不扬,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个人魅力和权威性。反之,正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主持的节目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人格化与权威感。这种主持人越来越多地介入和出现,将会增加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深度与厚度,并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公众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

四是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传播技术将直接影响和介入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发展,使其双向性、交互性特征获得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随之而来的是于此相配套的法制管理与行业规范的建立。互联网的普及,将会直接影响传播方式与传播观念的改变,但传统的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媒介并不会消失,她积蓄多年的专门的从业人员队伍,她培养多年的固定的收视群体和收视习惯,她不断优化的传播样式和手段,将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占有自己的优势,在代表社会主流意见和权威意见方面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播者在意见性传播方面的主流地位也将继续保持,其“把关人”角色将更多的展现在对信息(特别是意见性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传播上。

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刚刚走过不到20年的路程,实践的积累远远多于理论的梳理。在历时2000余年的论说文体、100余年的报刊评论、50年的新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进中,她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方面军。继承与超越,探索与创新,既可以作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过去20年的总结,也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新的挑战。

第四篇:央视元宵晚会节目单

1.开场联唱

(1)《卖汤圆》 表演者:主持团

(2)《五哥放羊》 表演者:胡月(微博)、陆建民夫妇

(3)《绣荷包》 表演者:戴玉强家庭

(4)《放马山歌》 表演者:玖月奇迹(微博)及家庭

(5)《龙船调》 表演者:刘和刚(微博)夫妇

2.歌曲《祝福歌》 表演者:MIC/I ME

3.杂技音乐剧《团圆饭》 表演者:洪剑涛

4.创意节目《彩云追月》 表演者:李云迪、沙溢

5.相声《小合唱2》 表演者:周炜、刘大成、石头

6.歌曲《因为爱情》 表演者:蔡明、廖昌永

7.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表演者:冯绍峰(微博)(微博)

8.歌曲《沂蒙山小调》 表演者:于文华(微博)、朱之文

9.歌曲《逐梦令》 表演者:李玉刚

10.儿童戏曲联唱《梨园新蕾》

(1)京剧《西厢记》选段 表演者:巴特尔

(2)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表演者:陈思妮

(3)豫剧《朝阳沟》选段 表演者:邓鸣贺

(4)越剧《红楼梦》选段 表演者:陈果、章晌旻朱

11.杂技《抖空竹》 表演者:周天

12.歌曲《心升明月》 表演者:李健

13.相声《猜灯谜》 表演者:曹云金、刘云天

14.舞蹈《万泉河水》

15.歌舞《新采槟榔》 表演者:阿朵(微博)

16.歌曲《带着爸妈去旅行》 表演者:徐子崴(微博)(微博)、王莉

17.民俗节目《龙腾狮舞闹元宵》

第五篇:2013央视春晚节目

精心构思了12个月,诚心酝酿了52周,真心润色了365天,在除夕钟声敲响的时候这条祝福终于大功告成:新年到,

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

总导演:哈文

1. 开场曲《欢歌贺新春》(中央电视台48位主持人)

2. 歌曲《中国味道》(表演者:凤凰传奇)

3. 歌曲《十二生肖》(表演者:王力宏)

4. 小品《我要上春晚》

(表演者:周炜、刘大成、石头、张尧、张玉娇、丁德龙、张学敏、孙朝阳)

5. 创意器乐演奏《琴筝和鸣》(表演者:雅尼(美国)、常静等)

6. 小品《想跳就跳》(表演者:蔡明、潘长江等)

7. 歌曲《春暖花开》(表演者:那英)

8. 创意儿童节目《剪花花》(表演者:邓鸣璐、邓鸣贺、中国舞蹈家协会南方舞蹈学校)

9. 相声《这事儿不赖我》(表演者:曹云金、刘云天)

10. 歌曲《茉莉花》(表演者:宋祖英、席琳·迪翁)

11. 歌曲《我心永恒》(表演者:席琳·迪翁)

12. 小品《大城小事》(表演者:王宁、常远、艾伦)

13. 歌曲《嫦娥》(表演者:李玉刚、景海鹏、刘旺、刘洋)

14. 歌曲《抱喜》(表演者:陈慧琳)

15. 歌曲《甲板上的马头琴》(表演者:王宏伟)

16. 武术《少年中国》(表演者:赵文卓、范龙飞、侯英岗等)

17. 小品《你摊上事儿了》(表演者:孙涛、秦海璐、方清平、王茜华)

18. 杂技《冰与火》(表演者:赵丽、张权)

19. 歌曲《一辈子朋友》(表演者:杨坤、张靓颖)

20. 小品《今天的幸福2》(表演者:沈腾、马丽、杜晓宇、王琦)

21. 歌曲《幸福》(表演者:毛阿敏)

22. 魔术《魔琴》(表演者:刘谦等)

23. 《直通春晚》

①《山路十八弯》(表演者:阿普萨萨)

②《我是一只小小鸟》(表演者:许艺娜)

③《我爱你中国》(表演者:平安)

24. 土耳其风情舞蹈《火》(表演者:土耳其火舞舞蹈团)

25. 歌曲《风吹麦浪》(表演者:李健、孙俪)

26. 小品《搭把手不孤独》(表演者:冯巩、郭冬临、闫学晶)

27. 歌曲《净土》(表演者:孙楠)

28. 歌曲《留声2012》

①《滴答》(表演者:侃侃、李晨)

②《我的歌声里》(表演者:曲婉婷、杜淳)

29. 创意乐舞《指尖与足尖》(表演者:郎朗、侯宏澜)

30. 相声(表演者:郭德纲、于谦)

31. 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表演者:于魁智、托马斯(孔子学院学员))

32. 歌曲《给我你的爱》(表演者:张杰、林宥嘉)

33. 歌曲《我爱你中国》(表演者:汪峰)

34. 歌曲《家人》(表演者:谭晶)

35. 歌曲《美丽中国》(表演者:沙宝亮、徐千雅)

36. 歌曲《中国范儿》(表演者:玖月奇迹)

37. 相声《东西南北大拜年》

(表演者:赵炎、逗笑、逗乐、大新、程刚、张钢、张华伟、张攀、刘铨淼)

38. 歌曲《Shero》(表演者:S.H.E)

39. 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表演者:吴克羣及《梦想合唱团》宁波队)

40. 歌曲《难忘今宵》

(表演者:李谷

一、张英席、白丽莎(孔子学院学员)、茹丝(孔子学院学员)、李天翼(孔子学院学员)、吴孟天(在华留学生)

节目如有变化,以除夕当天直播为准。

1.开场歌舞《虎跃龙腾贺春来》

主持人:周涛 朱军 董卿 张泽群 任鲁豫 欧阳夏丹

2.群口相声《和谁说相声》演员:姜昆、戴志诚、赵津生

3.歌舞《让我们舞起来》演唱:宋祖英

4.儿童魔幻剧《玩具店之夜》

5.小品《一句话的事儿》演员:郭冬临、牛莉

串场节目:倒背百家姓 王仙妮

6.歌曲《龙文》演唱:谭晶、陈奕迅

7.歌曲《相亲相爱》演唱:王力宏、容祖儿、孙楠、陈慧琳

8.相声剧《不能让他走》演员:冯巩、闫学晶、韩雪等

串场节目:猜象棋 周奇明

9.武术舞蹈《对弈》演员:王亚彬等

10.歌曲《传奇》演唱:王菲

11.小品《我心飞翔》演员:殷桃、闫妮、刘敏、柴权、刘思言、陈维涵

串场节目:道德模范 海地英雄家属

12.歌曲《祖国万岁》演员:韩磊 等(歌手待定,2人合唱)

13.民族歌舞大串联《美好家园》《壮乡梅》《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党的政策亚克西》

14.近景魔术 演员:刘谦

15.歌曲联唱:《一亩田》、《婚礼上的歌》、《幸福的两口子》演员:汤潮、庞龙、吕薇等

16.小品《家有毕业生》演员:蔡明、郭达等

17.杂技《大蹬人》

18.歌曲《拍拍拍》演员:蔡国庆、解小东等 (歌手待定,共4人合唱)

19.小品《两毛一脚》演员:黄宏、巩汉林

20.舞蹈《美好2013》

串场节目:上海世博会

21 歌曲:《微笑 》 演唱:毛阿敏

22小品《五十块钱》演员:周锦堂、尹北琛等

23.少数民族舞蹈《跳春》

24.戏曲《红楼赞花》演员:袁慧琴、于魁智等

25.歌曲《阳光路上》演唱:阎维文

26.小品《捐款》演员:赵本山、王小利、孙丽荣、苏小龙

27.歌曲串烧《爱》《蝴蝶飞》《青苹果乐园》演员:小虎队

28.经典老歌集锦《我们和祖国一起长大》《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春天在哪里》《在灿烂阳光下》演员:李谷

一、蒋大为、胡松华、屠洪刚、刘和刚等

29.歌曲《走向复兴》演唱:戴玉强、殷秀梅

零点敲钟

30.歌曲《盛世欢歌》

31.歌曲《幸福》演唱:张也

32.相声《论捧逗》演员:贾玲、白凯南

33.歌舞《歌舞青春——我要红》

34.舞蹈《荷塘莲雨》

35.相声《超级大卖场》演员:李伟建、武宾

36.歌组合《彩云之南》《姑娘我爱你》《天蓝蓝》

37.舞蹈《春天的芭蕾》

38.结束曲《难忘今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指导聘用合同下一篇:医生年度考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