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农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篇:林农业论文范文

好个林戈尔堪称“歌剧林”

国家一级作曲、二级教授。获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音乐探索》主编,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成都音乐家协会主席。

曾出版音乐创作专著《聚焦真情》——林戈尔音乐作品集三部,包括声乐作品专辑、器乐作品专辑和歌剧影视剧作品专辑;共创作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千余部(首)。主要作品有:音乐会歌剧《娥加美》,民族歌舞剧《九寨仙踪》,歌剧《苏武》,戏歌剧《追梦人》,民族歌剧《薛涛》,民族歌剧《杜十娘》,交响诗《凉山音画》,管弦乐套曲《风花雪月》《乡音乡情》,交响诗《吕梁印象》《丰都印象》,管弦乐曲《五行》《花之舞》《水中教堂》,弦乐套曲《康巴风情》,民乐合奏《藏区小景》《节日欢歌》,钢琴曲《峨眉晚钟》《金顶佛光》等,并著有指挥专业、作曲专业,基本乐理,听觉训练,歌剧研究,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领域学术专著与论文及教材数十部(篇)以及歌词、散文、游记等文字作品100余篇。其中获国际、国内音乐作品评奖百余项。

2017年6月下旬,天府成都盛传一则演艺音讯:由著名作曲家林戈尔创作的三台歌剧音乐会——歌剧《杜十娘》专场音乐会、《风花雪月》管弦乐专场音乐会、歌剧《卓文君》专场音乐会相继于6月25日、28日、7月3日在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大音乐厅” 上演。 一人新创三台音乐会连续亮相之乐举,焉能不引发热议?当时, 音讯一出,业界人士互传。本人欣喜之际,不禁击掌惊呼:好个林戈尔,堪称“歌剧林”!

何以取此“雅号”赞叹呢?

林戈尔,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一级作曲、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音乐探索》主编、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主任,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曲协主席、省音协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市音协主席。

而作为著名音乐家,林戈尔在涉及党政管理、高校艺教、文艺理论、音乐文学、群团组织、学术研究诸多领域及部门的同时,还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独特的视角、创新的理念、旺盛的精力倾心民族歌剧的研讨创作。不仅佳作连枝,硕果累累,形成林木森森的歌剧艺术风景。而且,其创作理念既强调“四川风格,成都表达;源发本土,审美世界”,且注重“普及提高,雅俗两全;引进高端,欣赏一流”,更倡导“民族印记,国际传播;音乐产业,世界融和”的新型音乐产业链打造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的音乐产业发展观。

基于此,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全国“校地结合”的典型宏举——成都市委市政府依托四川音乐学院软实力支撑,以国际化标准与规模开工建设的“成都音乐厅”,作为独具特色的“音乐之都”板块打造,便成了2016年度的火爆新闻。同期,四川音乐学院与成都市新都区委区政府签订协议,拟合创打造“成都城北音乐产业园区”,开辟又一“校地合作”项目。

正是由于林戈尔站点高,视野宽,思维新,数十年来,他持之以恒,创之以勤,在发布文艺理论,艺术教育、音乐文学。音乐多样式上千件(部)作品的同期,竟然励志创演民族歌剧达十部之多。就此项而议,在全国十大音乐学院及高校艺教系统,乃至国内音乐艺术界,都是拔萃领先的吧?

今列其主要剧目,以亮其音业骄绩——

歌剧《苏武》,编剧谭凯,作曲林戈尔,导演陈子度。创作于1994年,2013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四幕神话风情歌舞剧《九寨仙踪》,编剧商欣、严肃、汪毅,作曲林戈尔,执导张开国、马东风。创作于2009年;音乐会民族歌剧《娥加美》,编剧商欣,剧本改编吴欢迎、谭愫,作曲林戈尔,导演吴欢迎。创演于2010年;民族歌剧《杨升庵》,作曲林戈尔;戏歌剧《追梦人》,编剧林戈尔、孙奇,作曲林戈尔,导演龙立孝、李力。创演于2015年; 民族歌剧《薛涛》,编剧林戈尔、左芝兰,作曲林戈尔,创演于2016年;民族歌剧《卓文君》,作词林戈尔、左芝兰,作曲林戈尔。创演于2017年;民族歌剧《杜十娘》,作曲林戈尔。《苏武》《娥加美》分别荣获“中国歌剧节”的音乐创作大奖。上述剧目参演国内各类演赛事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剧目赫然,成效卓著!

且容我循其轨迹,简析其功成因果——

形成传统名人艺术群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林戈尔化中华传统文化为魂,点民族精神作炬,以文化名人树表,辅传奇故事昭德。从1994年度启笔颂《苏武》节操,经二十余载,寻《九寨仙踪》芳迹,遣《娥加美》走意,步《追梦人》梦境,彰《杨升庵》德品,歌《卓文君》情爱,叹《杜十娘》骨气,惜《薛涛》才情。从总体而论,这些剧目,以传统音乐红线穿珠,用西乐理法运势,既有民歌体,又扬西洋韵。注入音乐、歌舞、戏曲、美术、服饰等艺术元素,视剧目主题,体裁样式,剧情构架的不同而为“这一个”所用,挥洒现代音乐理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民族特色,中为洋融”,扬理念凝团历史传奇人物,遣音乐薪传本土文化特色。生动历史传奇,鲜活人物性格,借古抒今,继承弘扬中华文化。

整合资源,教演结合。林戈尔的歌剧演出理念与队伍,打破传统院团结构,冲出盆地意识,外演内联,艺政合力,专群结合,为“剧”所用。超凡地标新了国级歌舞剧院上演《苏武》,职业学院师生演绎《娥加美》,市州政府助力艺术团体倾情《追梦人》,公司与专群艺团主打《九寨仙踪》,而《卓文君》《薛涛》《杜十娘》等则整合川音院系资源,发挥师生特长,发掘内部潜力,召之能演,散之善教。客觀上起到了“以教示演,用演践教”的综合示范表演作用。形象施教概念,灵活学习方式,探索教学新法,成功教改经验。

丰富对外艺术教育交流,提高四川成都国际知名度。林戈尔以注重艺教质量为基准,着力全国,放眼国际。在派出对外交流师资力量和音艺团队的前提下,亦让歌剧艺术表演队伍赴国内乃至国际多所音乐学院、学府交流演出,大获美誉;同期,引进国际、国内高档次、高质量交流主题、专题活动,如《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作为“重头戏”的歌剧《薛涛》音乐会,就在此期间新鲜展示,收获良佳品牌效应。

为打造“音乐之都”储备佳作,让世界倾听成都的歌唱。伴随成都音乐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推进,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高精尖专项艺术功能建筑布局完善建成后,毫无疑问,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共相增长。届时,除了大众的欣赏素质普遍提高,审美世界和世界审美的理念多重升华外,试问,奇缺者何?首当其冲的,恰恰是艺术家精神产能产品的不断增质供给。试想,偌大的成都,宽广的西南,浩大的西部,泱泱中华乃至浩浩世界,人脉畅通,风云际会,汇聚锦江,涌进殿堂,每天每月每季每年,该要多少春花秋月夏果冬雪循环亮彩,才能满足万众欣赏消费之需?从此角度讲,林戈尔的剧目及其它样式作品乃至艺术家的佳作新品,也是供不应求吧?好在,林戈尔于民族歌剧的建树,在主观理念与艺术远见实践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形成了他的作品储备,尤其是他的心血结晶歌剧《苏武》《薛涛》《杜十娘》《卓文君》等。相伴“成都音乐厅”的建造与中外交流演出,林戈尔正实施清唱剧——音乐会——歌剧三步递进、完善、圆合的创演步骤,以实践检验质量,以质量铸造精品,势必玉润声亮于社会大众,至艺术殿堂。显然,颇具创演特点的林戈尔“民族歌剧态势”业已形成!旁观者清,欣赏人明,我暗自为林戈尔“民族歌剧态势”喝彩。

林戈尔“民族歌剧态势”学术探究的现状。可赞可贺的是,歌剧音乐会的演出热浪持续,高潮迭起。其影响势必发散延伸扩大……可叹可憾的是,如此持续而执着的、特色鲜明的本土歌剧创作态势,除了业界伴随剧目上演前后的热誉和媒介的时效性、新闻类报道、专访等外,从深广层次的理论研讨,学术探究与其剧目数量质量,样式态势的丰富纷呈,尚未形成应有正比。林戈尔“民族歌剧态势”尚待音乐理论界形成共识,并探讨其本质的音艺价值与现实意义。

观众群欣赏层面现象。倘若社会大众,爱好人士还停留在赋闲消遣、好奇观赏的层面观赏这些剧目,诚然,也是林戈尔歌剧作品功能发挥的作用体现。但,这只是普及层面的观众群。那么,“提高层面”“特殊需求面”与“学术层面”呢?可喜的是,带着浓厚兴趣从音乐艺术,音乐事业,歌剧情致,民族音乐等方面欣赏林戈尔民族歌剧者,尤其占观众群的大多数。特别是在音乐学术氛围浓烈的“川音大音乐厅”上演,更是如此。而基于析研林戈尔民族歌剧的创作理念,中西结合实践,民族歌剧发展,本土印记张显等而观摩的人士又能占多少观众比例呢?从音乐产业链打造,促进中国歌剧民族化,音乐产业现代化、国际化角度而欣赏林戈尔歌剧者,观众又占比多少呢?(这,就需要有目的性,从演艺群情入手进行演艺文化专题调研了。然而,业界及艺术家,大约不太考虑、不意顾及,似乎不常用、或者不太愿意花费时间进行类似活动的开展吧?)甚至,少数文化艺术人士,在关切林戈尔民族歌剧创作状况时的质疑却让人费解,如:林戈尔的创作精力与时间何处来?林戈尔的歌剧形式是否吻合西洋歌剧的格式、程式、样式?显然,在他们的“艺术眼光”与“专业要素”视野内,似乎在某一剧目中,就咏叹调、咏叙调、宣叙调的交替搭配个人欣赏恶好,也能作为此一剧目是否为“歌剧”的评判标尺。

这样的观点合艺情音理吗?平心静气地说,持此类观点者是善意的,好心的,是爱护支持肯定林戈尔的。只是,他们大约未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林戈尔“本土印记”式民族歌剧的标新理念与实践探索全貌。未仔细体察体味林戈尔的工作态度,创作密度,劳动强度,视角高度,敬业精神吧?这,难道不是他们沿袭西洋歌剧的框架、章法较比民族歌剧的适情、创新吗?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前,我就欣读过作曲家、戏曲理论家、乐评家彭潮溢先生《硕果当彰,创新应倡——评音乐会歌剧〈蛾加美〉》的良文。2016年,在四川网络平台《乐涛风潮》第28期又有该文的转载。潮溢的文章文笔细腻,文風严谨,逻辑性强,学术性浓,从音乐会歌剧《娥加美》的创演背景、主题手法、音乐特色、音律技法,指挥难度、主演剧情、演出模式、观念创新,社会反响及不足等,都有涉及,高度赞扬,评介推广。我认为,潮溢的可贵处,与其说是评议有术,不如讲是引领为先——将林戈尔“音乐会歌剧”这一民族音乐样式的创新实践昭示于业界与社会,起到了评新赞新助新扬新的音乐评论推广作用,与林戈尔的新举措遥相呼应。至今剧香文馨,沁人心神啊!

或许因为本人的孤陋寡闻,在我省我市,音乐理论评论研究讯息,尤其是高深精档次的活动相应稀少,不仅限于林戈尔“民族歌剧态势”如此,对省、市内各路名家精英人物和老中青作家群及其业绩品性,音艺演事等,不也是少于各类形式的理论评议研讨举措及学术活动吗?这是一种不应忽视的文艺失衡现象。它是音乐艺术繁荣格局下的一道阴影,而业界却习以为常;这也是一种应当消解的文艺缺失现象,它是音艺肌体健康成长中的一根软肋,而业界也习已惯之。这道“阴影”,这根“软肋”,委实对创造精神产品,创新艺业发展的艺术家是不负责任、不公平的,于他们的臻于完美、步入更高境界是有碍的。往高处讲,委实不利于四川音乐劲旅的雄壮挺进,不利于四川音乐大省强省的拓展升腾!林戈尔和艺术家群的卓越才华,显赫功绩,当应获理论的研究升华,彰显推广,以成就其个人风格,进而铸就成都特色,四川品牌,中国风范,成为社会共享的艺术珍品,精神财富。

林戈尔的民族歌剧理念,创新精神,更令我仿效学习,勤勉践行。基于此,冒昧取一雅号“歌剧林”,由衷地“送”与林戈尔。无论他本人是否乐意,是否接受,我都认为,此乃名副其实也!

这正是:

大吕黄钟遏行云,

民族歌剧中国情。

端的好个林戈尔,

煞是堪称歌剧林!

作者:季风

第二篇:浅析林纾现象

摘要: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林纾现象;产生原因

一、引言

康有为的名句“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郭延礼,1998)非常公正地概括了林纾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地位。在21世纪的今天,研究林译小说的热情依然不减,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各种观点褒贬不一。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王克非,1997)钱老虽然对林纾的翻译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同时也为后人讨伐林纾及其译作埋下了伏笔。钱老甚至认为林译作品是错译、误译和漏译的代表,受钱老的影响,后来的一些学者对林纾作品不屑一顾。笔者认为,用错译、误译和漏译来描述林译小说有失公正。

二、林纾现象

“林纾现象”的概念是最初由祝朝伟教授于2006年在其撰寫的《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称为庞德/林纾现象(祝朝伟,2009)。这一概念的诞生势必会减弱一些学者对林纾的负面看法。可惜祝朝伟教授对这一概念没有作具体的探讨,“林纾现象”一词至今也未得到普遍认可。笔者和黄元军先生此前曾就“林纾现象”的表征及要素作了系统论述,一致认为林纾现象存在四方面表征。

(一)删节。《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小说的开山之作。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的重印本字数为5.1万,1994年译林出版社的郑克鲁译本字数为15.8万。《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时最动情的译作,1981年商务印书馆的林纾译本的字数为12.4万,而200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继忠译本则有34.8万。书中摘章节译和篇中摘段译的手段造就了如此巨大的字数之差,这足以反映出林纾翻译时删节程度之深、频率之高(当然古文比白话文简洁也是一个因素)。

(二)误译。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林纾,笔者按)把‘开门’(ouvre)和‘工人’(ouvrier)混为一字,不去说它,为什么把也是‘法兰西语’的‘谢谢’(merci)解释为‘不规则之英语’呢?不知道布封这个人,不足为奇,为什么硬改了他的本姓(Buffon)去牵合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癞蟆’(bufo,bufone),以致法国的动物学大家化为罗马的两栖小动物呢?”(钱钟书,1981)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奉答王敬轩书》一文,文中说:“林先生所译的小说……第二是谬误太多。把译本和原本对照,删的删,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皆非’……这大约是和林先生对译的几位朋友,外国文本不高明,把译不出的地方,或一时懒得查字典,便含糊了过去。”(刘半农,2005)

(三)增补。在中国文学翻译的早期,译者考虑国内读者而采用增补内容策略是一种风尚,林纾就是典型代表。钱钟书在讨论林氏增译时这样写道:“他(林纾,笔者按)确按照他的了解,在译文里有节制地掺进评点家所谓‘顿荡’、‘波澜’、‘画龙点睛’、‘颊上添毫’之笔,使作品更符合‘古文义法’。……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钱钟书,1981)以上论述向我们展示了林纾在翻译时惯用的注释式的内容增补。

(四)改译。林纾译作的改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原作标题的改译。让我们看看其主要译作的标题:《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魔侠传》(今译《堂吉诃德》)、《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贼史》(今译《雾都孤儿》)。其次是对原作体裁的改译。林纾将莎士比亚的剧本和易卜生的Ghosts(《梅孽》,今译《群鬼》)译成小说。

三、林纾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林纾(1852—1924年),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林纾虽未曾留学,也不谙外文,但他却是那个时期能兼纳中西学术的新型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受过中国文化浸润的文人,他看到了中国数十年中的衰落和西方文明对于中国之发展所带来的希望。从一开始翻译小说,他就自觉地把自己的翻译工作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使中西方学术之优点能融会于一处而为我所用。

(二)自身原因。林译小说存在着大量的删改与增补现象,这首先要归结于林纾并不懂西方语言,而是与留学归来者合作完成的。不过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意思是有所选择的,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再创造,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和士人的阅读习惯相融接。其次,林纾个人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限制,并认同当时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通过采取省略、改译、增译等方式以迎合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三)读者原因。古代中国历来都不把小说作为雅文学的主流,因此林纾有必要在翻译时把以他的桐城古文笔法进行语言润色,使其更易为读者接受。以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而言,林纾所做的这些努力拉近了小说叙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不会因为文字的艰涩而淡化原著的精彩之处,从而觉得会索然无味。

五、结语

本文系统证实了“林纾现象”所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即删节、误译、增补和改译。鉴于其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本文力推使用“林纾现象”来描述林译作品中呈现的特征,以此来帮助后人积极地认识这位翻译家,并有效地促进全面的翻译策略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祝朝伟.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刘半农.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库·刘半农卷[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1JD004。

作者:安东阳

第三篇:王健林“触电”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正呈现“量级”飞跃。

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中国电子商务更是出现爆棚式发展:阿里巴巴宣称,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其中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

这是一个令人眼红的数据,就连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都动了心。最近,有消息称,万达集团旗下电子商务公司近期就要挂牌。

根据万达的规划,要把旗下商业地产、酒店、电影院线、连锁百货、旅游度假五大主营业务整合打包,打造“线上商业综合体”。王健林称万达要做的电子商务会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模式。

万达在商业地产上做得顺风顺水,今年前三季度,万达销售额达到470亿元,在国内房企中排名第六。去年全年销售额为560亿元,总收入突破1051亿元。王健林称,这是万达创立24年历史上,首次年收入迈进千亿大关,这标志着万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王健林在公司内部会议上野心勃勃地宣称,要在2015年超越美国西蒙公司,成为全球不动产公司的老大,要在10年内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

为了实现在2015年超越美国西蒙公司,万达除了做大原有业务,也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电子商力的营销能力和发展趋势受到认可,企业纷纷涉足电子商务,目前电子商务业界普遍亏损,而能够做好电子商务的实体企业在实体业内也是处于最优秀的地位,有强大的品牌力量和客户基础。

但电子商务是把双刃剑,如果能把电子商务与实体有效结合,则能促进实体业发展,否则不但电子商务本身不能赢利,也会影响公司整体发展,万达要想做好电子商务,也需要提升继续做大做强实体业务,进一步提升品牌力量。

不做电子商务太可惜

早在今年年初,万达就对外界表示要涉足电子商务,王健林接受外界采访称万达有丰富的零售资源,不做电子商务太可惜了。

近几年万达发展迅速,今年年初,王健林在公司年会上透露,万达集团2011年总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商业地产实现销售收入953亿元,同比增长了38.9%。最近几年,万达的商业地产销售额都呈现一种快速的增长势头:2010年,万达商业地产的销售额是686亿元,同比增长139%;2009年,商业地产的销售额为311亿元,同比涨幅达55.5%。

然而,王健林对这一切却并不满足。他雄心勃勃地称,超越美国西蒙公司,要在2015年成为全球不动产公司的老大。为了超越西蒙,万达计划到2015年开业120座万达广场,持有物业面积2400万平方米,仅租金收入就超过700亿元,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不动产企业。

万达的快速扩张,也为其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万达旗下的资产主要为商业地产、酒店、电影院线、连锁百货、旅游度假等五大业务,其中百货、旅游度假和酒店等业务目前是电子商务业发展较快的细分领域,涉足电子商务符合其产业布局。

今年11月11日,网络购物狂欢节销售创新高,许多企业看到电子商务有利可图,都打算进军电子商务。万达自认为,做电子商务的优势很大:万达有着庞大的线下店,线上店与线下店共同进货,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

对于房企来说,触网电商并不是新鲜事。继SOHO中国首试网上卖房后,富力、世茂、万通、新世界等品牌开发商均已挺进电子商务平台。

国内电子商务研究专家鲁振旺认为,目前很多实体零售的业务被电子商务夺去,面对不好的商业环境,万达建立电子商务也是当务之急,一是稳住市场份额,不致流失客户,二是也是为旗下商业地产服务所需,现在传统企业都在讨论进入电商,很大一部分传统生产企业由于现在成本过高,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艾瑞咨询分析师苏会燕说,电子商务企业逐渐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实体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万达旗下的影院、零售和旅游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区域,万达再不进入,利益可能会进一步被瓜分。

商务部出台的《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截至去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应用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73亿、1.53亿和1.5亿,占用户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5.6%、31.6%和31%。

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5万亿元人民币,约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应用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42.1%。并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分析,对于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商业地产巨头来说,万达做电商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高薪招兵买马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似乎正急于构建其人事团队。据猎头公司的网站上爆出多条万达招聘的消息,招募的高管包括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和首席品牌官等。

更有业内人士透露,万达集团电子商务公司为其CEO开出200万元年薪,宣称是除了马云和刘强东,其余人都能挖得动。这体现出万达财大气粗,将会投资巨额资金进入。

猎聘网此前公布的消息显示,万达集团电商部门招聘技术人才,普通工程师年薪38万元,主任工程师年薪90万元,平台技术部总经理的年薪高达110万元。此前,苏宁易购的技术工程师招聘,年薪也是从20万-60万元不等。

招聘如此多员工,意味着万达要自建电子商务平台,而非收购一家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并且现在电子商务业刚起步几年,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万达自建一家,并用高薪挖来高端人才,不排除是明智的举动。但业内分析,目前电子商务成熟人才稀缺,招聘则主要是从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等企业挖角。

智联招聘有人士表示,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增幅去年已相当明显,今年年初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增幅到了139%,三四月份的时候降到70%,5月份增幅又上升至150%,现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招聘需求增长还很明显。

苏会燕认为,各种企业都上马线上业务,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非常紧缺,企业为了挖来合适的人才,纷纷开出高薪,这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而言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但长期来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待遇会有一定的回落。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张大志认为,这可能为将来发展埋下隐患,实体店里普通收银员月工资可能在2000元左右,而一个电子商务的普通技术人员就有将近40万元的年薪,差距超过10多倍,两方面的不公平会导致以后爆发矛盾,甚至网店的利润被较高的工资给吞噬了。这是万达需要考虑的因素。

另外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目前没有一家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盈利。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平台都处于投资者烧钱的状态,万达资金势力雄厚,不惧怕资金投入,电商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大资金投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时间沉淀积累的团队、经验、品牌等,万达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

经营模式的争议

资金和经营模式是决定电子商务平台生存并发展的关键因素,万达不差钱,关键是经营模式。

万达会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业内预测很有可能就是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模式。也有分析称,万达线上百货业务或许会与银泰的线上商城“银泰网”类似,聘请单独团队进行独立B2C运作;而旅游及酒店,将模仿艺龙、携程模式。

银泰网最大的优势在于银泰集团的会员资料。资料显示,银泰百货地面销售100亿元以上,其中60%都是由VIP客户贡献,其运营模式完全借助自营模式,“直接从品牌商拿货”。

携程模式就是中介,主要服务是订酒店客房、订机票,发展会员让散客享受团购价格。这种模式一方面发展庞大的会员卡用户“圈地”,另一方面借助庞大的用户群向酒店、航空公司等索取折扣,赚取佣金,反过来吸引更多的用户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鲁振旺认为,目前电子商务业正处于整合调整期,大批电子商务企业破产,有资金且商业模式对路的企业能够活下来,万达“不差钱”,现在就需要看其商业模式是否合适,虽然不同的人猜测万达不同业务板块之间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但鲁振旺认为,在同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不可能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

与万达业务相近的新世界集团也计划进军电子商务,不过新世界百货准备打造的电商平台与传统的电子商务公司不同,新世界百货电商平台的价格将与其实体门店一致,但是在产品组合及需求上会与实体门店形成差异,将主要以标准化商品为主。在物流上会具备一定优势,并且新世界准备将实体店当作配送点,省去更多的物流成本。

万达与新世界业务有重合的地方,并且商业地产和百货业务非常相近,新世界门店既可以作为电子商务平台配送点的模式,值得万达借鉴。万达在百货和零售方面的优势低于新世界。

万达发展电子商务,最受益的可能是零售板块。张大志认为,原来万达跟沃尔玛合作,沃尔玛对合作商一向非常苛刻,俗语说沃尔玛周围十里寸草不生。沃尔玛将合作商的利润降至最低,在很多地方,与万达合作的沃尔玛并不给万达租金。王健林军人出身,不愿意受制于人,一直希望做大自己的零售。并且零售业最适合发展线上业务。

沃尔玛做电子商务是收购的1号店,而不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连沃尔玛都没有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因此万达在做电商时更要谨慎。

张大志说据他了解,电子商务目前尚不能说成功,因为还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苏宁和国美相对比较成功,其重要原因是苏宁和国美采购量非常大,并且零售做得好,品牌力量已经显现,但万达的零售做得不好,线下还没有做出足够的优势时切入线上没有优势。万达要想做好电子商务,就需要重点发展百货业务。

万达拥有自己的房产,可以降低非常多的成本,这对发展零售百货非常有益,同时苏会燕认为,万达除了发展零售,作为大型企业,也要建立起自己的仓储来,零货百货业无论是实体店和线上店,都需要仓储作为经营后盾。

线上店和实体店的仓储有所不同,实体店的物流模式是仓储对门店,而线上店是仓储对消费者,两者对象不同,后者更加零散,万达在建立仓储体系时,应该将这些考虑一步到位。

电子商务双刃剑

王健林希望万达201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商业地产公司,而电子商务对其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张大志认为,电子商务对其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与实体有效衔接则能促进其发展,但如果做得不好,则会影响整体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为旗下实体企业服务、盘活旗下资产。因此,万达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时,如何与实体衔接成为其考虑的因素。

现在电子商务整体进入调整期,行业处于相对的低谷,去年当当网为代表的电商亏损严重,部分上市电商股价也受挫,万达在这个时候进入有一定优势,但他在吸取其他电商经验教训的同时,更要学习其他实体企业发展电商的经验。

业内普遍认为,苏宁做得较好的原因是他们都有现成的仓库,有已经建成的良好的进货渠道,在建线上销售时,摊薄了成本,这些能够使其迅速赢利,而单纯以线上业务起家的电子商务企业,公司成立之后面临的就是建立仓库和其他固定资产等,前期投资量大。

而至于其他的如酒店、影院等实体,万达必须考虑上下游关系,以院线为例,“如果只经营自己旗下的电影票,必然客户群小,并且其他的团购网站如不再与之合伙,万达的院线并不多,对观众吸引力不大。一个院线建个订票点网没有优势,把自己跟别人隔开了,损失会更惨重。”张大志说,“而如果经营所有院线的票务,则又无法与成功的团购企业合作,最终都还会影响万达的业务。”酒店也类似。

淘宝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特点是纯开放的第三方平台,不与商家争抢渠道与客户资源,仅以自营业务冲击第一大商业公司不太现实。万达有自营业务,张大志对万达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做成多大规模心存怀疑,他认为万达也不会追求电子商务平台的最大,而是与线下实体结合,发挥整体最佳效果。

鲁振旺也认为,万达面前的电商道路并不平坦,一是各商家由于自身物流能力不同,会造成成本不一,而万达在线上、线下统一价格的促销,可能会激化与商家的矛盾;另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家自身也有电子商务平台,如何与万达未来的电商平台对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张大志等人认为,万达在主要以自营业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要想做成世界第一大商业公司,还应该以做强做大实体业务为主,利用实体业务形成的品牌力量和客户资源,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使两者有力衔接,推动公司整体发展。

作者:刘成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论文范文下一篇: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