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遇到的问题

2023-02-22

第一篇:建设新农村遇到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农村孩子谈“新农村建设”感受

摘要:近年来,我国特别注重“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头号文件被国家注重,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怎样看待“三农“问题的呢?我们政府在哪一方面体现这些举止的呢?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之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图景,那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

经济发展

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我国也特别注重这一问题,在农村方面的投入也不断的加大,对农村的房展采取了很多政策,在今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条文件。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为基准评价目标,这是我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更是经济建设转型时期保证国家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其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其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其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其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建设新农村,在村里的某个地区建设一定的标志性建筑物,还设施了娱乐场所,这是国家的一项建设,不过据说很多地方都没有农民住到这些地方来,为何很多农民都不愿意住到这里来呢,这里的环境不是比之前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好的多吗,这里不是所谓的新农村吗,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考虑。当然这是我国最初规划,可能在途中的运作为产生一定的不利因素,不过总体来说,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分析的。根据我的亲身亲历,我就简单的从以下这些方面来说说:

第一,建设新农村,认清“三农”问题是关键。“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 1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

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关键,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这一点,针对这一问题,任何活动举止都应该围绕着农民来展开。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心情比较激动,或者说应该是过于急迫吧,上有政策,下游对策,就简单的照应一下上级部门的措施,有人说建设新农村就是换一种形式的“圈地运动”。主要是他们没有征求一下农民的意见,就在一个区域画了一个圈,对农民好像没有多大的用处。建设新农村主要是针对农民提出的措施,而脱离了农民就是一张白纸。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比较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在建设新农村的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问题,是从侧面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问题,不过农民没有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只是从简单的表面来看待问题,忽略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会导致很多问题存在。可见,必须要理清“三农”问题,对于建设新农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其一,农村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基础教育落后是造成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使农村子女有学可上。另外,要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人才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其二,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技能。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要从广西各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单要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更要提高仍然留守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者,这就要求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岗就业培训要立足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体现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各地区农业现状和资源,立足生产实际,重点加大农作物的基本技术培训,如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技术等,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特色农业的生产实际确定培训内容和推广项目,这种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将十分有效。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及先进生产经营方式最终的操作者和实践者都是农民自己,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技能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其三,加强农村道德和法制教育,丰富农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要逐步在农村建立移风易俗、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形成具有地方基层特色的适合实际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乡规民约。社会公民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社会风气好了,环境好了,才有可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

第三,建设新农村,乡村基层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在应对国家的一些政策时,当落实到最基层的时候就发生一定质变,很多政策性的问题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是基层管理和基层素质偏低的表现,虽然有很多制度的约束,但是很多在岗的基层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不那么注重,所以在工作中难免就对一些政策产生误解。所以在对乡村的基层领导干部筛选时要郑重,要完全考虑到领导的综合素质。就拿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来说吧。由于基层领导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问题和一些政府的措施,在实施的时候没有能够综合的考虑到乡村农民的感受,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在建好的楼房后,受到一定的破毁。所以说在任何举止的前提,我们一定要有民心。

总而言之,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关注、关心、塑造农民。塑造有觉悟、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成为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主人。

参考文献:

1. 3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缺失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部分,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党的***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这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稳定等宏观经济社会高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最新的注解和诠释。可见,关心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度和效果如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带着以上相关问题,我们到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以填写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目标、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问卷调查显示,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缺乏差异性,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

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

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

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进行补贴,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村和农民,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一只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措施不到位,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源,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影响干群关系,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薄弱,制度建设乏力,监督工作缺失,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又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是大有可为的。比如,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就发展生产而言,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水利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就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充实新农村建设的村级领导组织,管好农村“两委”、选好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

一是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个人认为现今的农村政策即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有两个漏洞。

新农村政策是一种将农村和城市分割开来然后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们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来谈的新农村建设的。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问题日益凸显。因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下,单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的生存要求。生存问题已经开始逼迫农民,而国家此时并没有为农民找到出路。在次种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出民工潮正是农民自发选择的道路。民工潮的崛起及其扩大,表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政策的破产!然而民工潮的扩大引发的很多社会问题。最明显最集中的并不是农村的萧条问题,而是城市的出现的承载漏洞。城市虽然比农村要发达,但是资源也是有限的,新移民的涌入,在各种资源上譬如住房工作岗位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教育等上同城市市民展开竞争。久而久之,城市势必难以承受。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已经崩溃了,而城市正在面临极其的考验。那怎么办呢?到底是想方设法来容纳这些移民,还是将这些移民送回农村?国家采取了第二种策略。这种策略是,最高限度地开发农村资源,然后在农村不足的地方城市给农村以补充。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农村对农民的容纳能力。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然而很明显这种政策目标有漏洞。

一来农村能不能容纳八亿的农民?我个人认为是不能的。你能使农村的住房条件卫生条件改善,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农村有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不仅能满足八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根本不可能。 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必须满足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如果把主要的方向放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就算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新农村,就业以及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农民还是要自发的想城市进军。到时候不仅要继续面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而且农村的那些设施也会成为一种浪费!

二来,就算农村的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解决了,然而农村的发展模式是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从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系,当将来有一天城市再次比农村高度发达的时候,现在的新农村又会变成落后的旧农村。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再次无法满足农民的生存„„现在的问题将在未来的某天重演!国家的发展不是要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发展战略。就是需要我们正面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实现移民的城市化。当前的问题是怎样将农村移民容纳而不是将他们送回农村。而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有关的政策出台。

本人年幼识浅,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

第三篇: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家乡的王家屯,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近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平,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

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医疗保障问题

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

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

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

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

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当地村委会提供的有关全面小康的数据,牛塘镇竹园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标值的70%;农村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距达标差4.8个百分点;农村基尼系数0.323,已经达标,但较2004年的0.315提高了0.008过百分点,农村贫富差距又扩大趋势;2006年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4%,预计2007年可以达到95% 的标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职不作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参加农业科技学习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选择喝茶聊天和打牌搓麻将的占了七成,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的一个也没有。约有七成的农民明确表示,只有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问题才能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认为只有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教育的费用,他们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大部分农民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再学习的动力已经不足,重新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成本过高,意义有限。

他们还认为农业科技虽然有用,但是对自己来说,学了没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超过七成的农民表示只有同村邻居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自己才有可能跟进。

由此一个鲜明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面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民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比投资建厂,开设新的农业基地更加复杂的棘手的事情。我市目前农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但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农民知识程度令人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再学习和终生学习问题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说,农民的不主动不热情,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有效投入,不仅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还要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采取夜校,大喇叭,志愿者宣传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向计划生育一样,让农民的心态发生转变,逐步从厌学,读书无用论中走出来,让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农村。可是不管农业科技的警风刮得如何,如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仍然让人担忧。或许,没有这一问题的好转和解决,前面已经提到的诸多专题问题的解决也好,探讨也好,就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绝大多数都认为选举村干部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责任意识不强的另一面是,根据调查,至少七成的农民选择在个人或者家庭出现问题时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选举时权力的放弃是不可能带来真正为自己利益维护的保护人和裁判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度里,自由民主的意识被压制得太久,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的父母官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那些青天大老爷们,既爱又怕,既恨又怕,敬而远之或许是广大农民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在农村广大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中的微妙关系。农民的思想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那我们只能从干部角度入手。然而,事实是,笔者为了完成这次社会调查,去村委会多次,可有关领导总是处于休假或是有事状态,尤其是农科所的两位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居然一直不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忙的呢?难道要过年了,就有理由要整天泡在家里忙自己的私事?为什么一周只上五天班,为什么通常周五下午还是所谓的全民健身和沐浴日呢?或许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农村干部制度,本身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公仆。或许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能论述的范围,或许这不是一本书,一篇专题论述所能解决和讲清楚的?!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第一线的接触了农民,农业科技状况,农村干部。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我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可以说这也是我十多天来的劳动成果。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我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远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实在还有太多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农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合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加之普遍背着历史债务,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突破靠大量资金投入单一带动的模式,但现阶段资金投入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农村造血功能差。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加,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不小的差距,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逐渐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广西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无钱送子女读书、无钱看病等现象还比较多地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缺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农村中有活力的人大多外出谋生了,试点农村普遍缺少观念新、有知识、有魄力的干部,现有的干部总体上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尚比较欠缺,村干部的凝聚力差、号召力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资金投入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新农村发展的根本在人。记者在一些试点村了解到,部分村容村貌改善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试点村,往往依赖于一批服务于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外来专业人才,同时也依赖于当地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干部或带头人。

首先,医疗卫生和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短腿,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切实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考虑把市(县)农村乡镇卫生院归属市区各大医院分别管理,医务人员轮流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采取“上、聘、下、召”的办法:“上”是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聘”是聘用离退休专家,“下”是下派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到卫生院服务,“召”是召回卫生院已经离岗“单干”的技术人才。

此外,在教育人才方面,可考虑市县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设主要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可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选派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支教活动,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待。可分期分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深造。

其次,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通过从高校选拔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合理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此外,要继续从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到农村先行锻炼,通过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以高薪、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优惠待遇,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发展。

第三,重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给本土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传播最新农科知识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要重用本土人才。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的服务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具有开发潜力的转业退伍军人、高中以上毕业生、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养对象。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校等形式,培养懂经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政府要对乡土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供科学指导和致富信息。

村干部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的乡土人才可以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让一些“田间秀才”“种植能手”“养殖专家”发挥特长,进而带动和推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村干部的有效途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民主推选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年龄适中、能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使其发挥更大的组织带动作用。

第五篇: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总体上海是顺应民心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概括说有两点:

一、个别贫困户拆迁后买楼的差价及住楼后的费用,四队就有这样的贫困户.

二、分场领导的承诺不能兑现,把困难推到连队,让农户对领导干部产生不信任,给下

一步的工作带来困难。

关于土地出租方面的问题

土地租金高,三分场的土地租金较一分场及二分场等周边地区要高一些。个别领导占地多,群众意见大。

关于费用支付的问题

合理化费用审批太繁琐。发放迟缓,去年的费用还没有到位, 农户常来办公室闹事,扰乱了正常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研讨交流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师以案促改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