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2022-09-30

第一篇: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新的产权结构下,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0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临近,我国企业将面临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作为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克服自身管理的不足,努力进行管理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改造传统管理,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以期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更大的发展。

1乡镇企业的现状及问题

1.1乡镇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中国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刚刚发育阶段,难以对乡镇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乡镇企业的厂长大都多数来自于基层,没有系统的学过管理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不善于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管理,使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资金运作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乡镇企业普遍遇到企业发展和人才紧缺的矛盾,尤其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急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在经营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人才

素质低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是一对突出的矛盾。

1.2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严重落后

乡镇企业管理层次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比较少,管理水平一直比较低。在生产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在行为管理上重硬件,轻软件。而且乡镇企业没有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造成高素质人才外流、技术人员跳槽频繁、人才的稳定性弱、企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再次企业的信息管理意识落后,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利于员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更错过了众多的发展机遇。这种管理的落后性由于被灵活的经营机制所掩盖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深入进行,乡镇企业机制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而管理滞后的矛盾就愈益显现。

2实现乡镇企业的创新管理

2.1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创新

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这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前提。首先是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创新。只有领导具有创新意识,才能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开展各种创新工作。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单靠经验管理已无法行得通,“大个体户”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企业又面临着必须用新思路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武装头脑。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则变成依靠更多

的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生产要素的投入,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资源。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以培养人的能力并使其潜能有效释放为着眼点,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应通过各种优厚条件招纳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利于企业成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要从单纯注重资历向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转变,大胆重用有独特技能的人才,甚至包括有某种缺点的人才;在人才选择上,应积极采用公开考试考评等竞聘方式选拔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要通过多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通过“给舞台、给目标、给权力、给环境、给责任、给利益”的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

2.2组织创新

只有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实施,乡镇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其他创新相比更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组织创新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和权力分配系统三部分。目前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明显的集权性,内部协调困难,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要进行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清楚不同组织类型(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型、网络化)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并了解组织演变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科学指标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体制保证、战略设计和创新动力三方面使组织

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乡镇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4营销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必须强化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但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不要遍地开花,而要适当突出重点。 3管理质量的提高

3.1要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培养招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管理

水平有了提高。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管理人分的缺乏,管理水平的低下,仍然是乡镇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的间题,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把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

呼人才做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刻不容缓的大事来对待。

3.2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领导

为把管理工作搞上去,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把管理工作做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大事来对待,切实加强领导。一定要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部署和督促指导:要明确一名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配备和充实管理人员,做到有具体办事机构管,有具体人员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管理匕存在的问题,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戴胜华.乡镇企业差别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j].农业经

济,2006,(01)

[2]李巧巧.乡镇企业应推行战略管理[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6,(02)

[3]孙绪民. 对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几点认识[j]. 乡镇经济,

2006,(03)

第二篇: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摘 要]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但从本质上看则是造就这种独特的产品价格与性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现代企业要积极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培植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兴盛之道。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创新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

1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

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

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

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

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大连软件学院 教学研究与质量监督处 刘洪剑

摘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进行联合教学,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边学习理论课,边到企业进行实践,最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我校初步探索了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改革 创新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采用产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进行联合教学,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边学习理论课,边把实践性强的课程直接到企业完成学习,这样学生毕业证后直接面向相应岗位开展工作。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适应了这一方向。

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实践意义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合作共赢。对学校来说,请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按照企业要求模式培养人才,有助于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参与实践,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产学教一体化;对企业而言,将员工的培养从企业延伸到学校,可以提前获得技能熟练的员工,建立稳定的员工输送基地,减少员工入职后的在培训环节;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提升企业和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充分展示大学教师对企业的贡献;对学生而言,实践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接受职业化培训,加快成长速度和步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瑞士,瑞士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发源地,拥有较为深厚的酒店教学传统。通常在一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有半年在瑞士或其他国家的带薪实习。 新加坡,据了解,在新加坡学习酒店管理可带薪学习,实习津贴根据新加坡的经济状况和入学学校的能力来决定;就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新加坡直接就业。法国,旅游业最火,在其酒店或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学生每个课程都有一半时间用于在全法各地进行实践训练。

(二)国内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国内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相关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另一部分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毕业综合实习。校内实践教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模拟空间展开教学,在人财务上存在一定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酒店业人才需求;毕业综合实习学生仅能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展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三、针对以上现状,我校具体改革措施

(一)改革内容:酒店管理专业是我院开设较早专业之一,近些年来,我校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并实施了教学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充分与企业联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这项改革内容,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与相关星级酒店店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推行学院理论教学与企业工作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2+1” (即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交叉进行两年的文化课学习,一年的实践操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使实践教学占整个教学过程的30%以上。加强外语、双证书教学力度。

(二)改革目标:实施“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同时在星级酒店进行实习培训;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比例加大,“双证书”获得率95%以上,毕业时由培训酒店提供工作经历证明,并优先与星级酒店签署用工协议。校企合作联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将课堂教学搬到企业进行,与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感知行业需求和企业文化,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3年内保证学生能完成酒店一线服务岗位职业技能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胜任酒店行业一线服务岗位的职业技能。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改革,解决以往的“学历与技能割裂”、“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差” 、“酒店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传统教育方式。

(四)具体做法: “2+1”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已按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应用理论课设在前三个学期,第

四、五个学期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将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企业中完成。具体思路是将本专业的专业课进行模块化细分,列为校内讲授课,如:旅游学导论、酒店市场营销、会展接待实务、公共关系。校企合作课,如:如本专业的现代饭店服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实践技能课,如酒店服务技能等课程。课后反思课,如学生从酒店实践结束后,在学校由专业教师指导再上一个月的讨论课、反思课,以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计划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根据酒店行业的淡旺季和用人需求安排实践学习,充分做到“校企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本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五)阶段性实施方案:第一阶段: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由学校和酒店方共同组建培养管理机构,负责培养方案的实施。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酒店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校内讲授课、校企合作课、实践技能课,根据教学计划,前三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校内讲授课的学习,实训环节要在企业完成,初步做法是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与企业管理层见面,目的是使学生对酒店和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个初步了解,邀请企业相关管理层到学校开展讲座。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到企业“实训”阶段。在第四学期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对学生集中进行专业素养的培养,开设象“酒店服务意识”、“会展接待实务”“酒店服务英语”课程,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素质,强化其专业素养意识,为学生即将到企业工作打好基础。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五学期,将校企合作课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房务管理”、 “酒店服务技能”课完全在酒店实行现场教学,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由酒店各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分别授课。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学期初在学校上一个月的理论课,主要完成实训课当中的理论部分,对学生采取两种管理模式,学生可自愿继续留在企业,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报告,也可回到学校由专职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四、后续工作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一个实习周期结束后,学生自我总结和教师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总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对未来有准确的定位,激发他们继续提高的动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在实际服务工作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师所吸取的管理经验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从服务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质的飞跃。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为酒店的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把科学的发展观应用在对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上,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对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研究,使这种模式尽快地成熟。 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曾朝霞.当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7,(3).(人文社科系, 重庆市 400052)

[3] 李燕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08,(3).

第四篇:* 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 对一个企业来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策略最能体现其营销战略思维,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选择其实就是市场覆盖与占领模式的选择,是市场营销决策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及现状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类型

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大都采用以下三种主要营销渠道运营模式:一是直销型,即通过公司在编外勤人员开展业务,主要销售团体保险和大项目保险,销售人员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据销售业绩提取手续费,从总体上看,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0%以上;二是银邮兼代型,即通过与银行邮政等行业部门签定兼业代理协议,通过兼业代理网点开展保险业务,主要销售个人分红型保险产品(过去几年以5年趸缴业务为主,现开始重视长期个人业务和风险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银邮兼业代理根据业务量提取手续费,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5%左右;三是个人营销型,即通过保险个人代理人针对分散型个人客户销售个人保险产品,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一半以上。从三类渠道的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度来看,直销型和银邮兼代型渠道的业务规模贡献度较大,个人营销型渠道的利润贡献度和创费能力较高。除了以上三类渠道模式外,保险公司还尝试了直复型营销渠道(网络、电话、邮寄等)和专业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等专业经代型渠道开展业务,但规模尚小。

(二)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特征及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最大特征便是各类渠道“割裂营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人员分离。保险公司制定了针对三类渠道营销人员的独立的销售管理办法(俗称“基本法”),即《个人代理人销售管理办法》、《银邮代理专管员队伍销售管理办法》和《团体保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等,分别建立了对不同渠道销售人员的包括组织架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活动管理、考核评估、职级升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销售管理体系,每个体系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关联性很小。在国内保险公司中,只有平安公司比较早地开展了财产保险、团个险综合开拓业务,也制定了专门的《综合开拓专员管理办法》,并在其他三类渠道销售人员管理办法中对综合开拓业务考核进行了相关规定,从目前来看,平安公司的综合开拓效果是可观的。

2.销售产品区隔。除卡折类大众产品各渠道共同具有销售权外,各家公司都针对不同营销渠道特点开发了不同的渠道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各自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产品保险责任大致相近的情况下,保费价格却有较大差异,因在厘定产品费率时已考虑到不同渠道的营销服务成本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个人产品价格最高,团体产品价格最低。

3.客户需求撕裂。因不同渠道各自有相应的产品组合,客户与某渠道接触时往往只能在该渠道产品组合中进行挑选,而不能在一个渠道内得到其他渠道的产品,如果需要其他类型的产品,只能再次与另外的营销渠道打交道。由此可见,客户的需求被分裂的渠道撕裂开来,客户不能得到一站式的服务。

4.销售活动分裂。不同渠道内的销售人员分别接受不同销售管理部门的销售活动规划和指导,接受不同的活动管理,并分别享有实力不等的培训资源。虽然三类渠道都分别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培训体系,但由于个人营销渠道的培训实践开始早、投入多、力量强、成效显著,而团险培训和兼代培训力量相对较弱。

5.薪酬政策割裂。三类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无底薪、是否享有社会保障、业务提成比例等,一般而言,在编人员才能销售团体保险,而个人营销人员和兼代专管员往往是从社会招募的代理人员,没有底薪和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待遇等。

6.前勤系统与后勤系统脱裂。前勤销售系统与销售后勤支援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联

动。另外,保险公司之间也是各自只管耕耘自己的领地,缺乏相互之间的营销联盟。

保险公司不同营销渠道实行割裂营销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包括:(1)浪费或搁置现成的可利用资源,如销售人力资源,培训资源;(2)未有效开发潜在资源,如客户资源,很显然,团体客户可能带来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可能介绍团体客户,银邮客户也是如此;(3)未满足客户综合性需求。客户在购买人寿保险产品时可能具有财产保险方面的需求,同样,购买产险的客户也可能购买人寿保险,但是,除了少数产寿险兼营的金融保险集团外,一般产寿险公司之间缺乏有力合作,客户只能分别与不同的公司打交道;(4)销售能力缺陷。由于不同营销渠道销售人员只卖本渠道产品,相对来说,对公司其他渠道产品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并且缺少机会参与其他渠道的销售活动,如个险销售人员缺乏大项目保险招投标活动的经验,其拓展销售能力就相应受到限制。

二、我国保险业面I临新的营销环境

当前保险营销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已成定势

??? 自1996年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业相互渗透和综合经营越来越普遍,我国平安集团早在几年前已经综合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保险机构参股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对其他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探索邮政等行业经营简易保险的新渠道。稳步推进交叉销售和综合拓展。”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均表示要打造世界级综合性金融集团,如中国人寿集团已成为包括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产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等子公司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集团混业,分业经营”、“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经营寿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产险业务、养老保险业务等,并正在参股银行业和证券业,为最终成为“金融航母”铺平道路。

(二)国际国内保险竞争加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转型

我国已加人WTO并已于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国内保险市场,随着保险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企业都在寻求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平衡,追求又快又好地发展,注重内涵价值、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等成为保险公司的明确思路,如中国人寿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正在实施“积极均衡、整合转型、创新超越”的发展战略。

(三)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客户满意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随着中产阶层的增加,综合性金融投资与理财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保险机构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我国保险公司为减少目前的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主动适应变化了的营销环境,“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应成为我国保险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整合资源,交叉销售”的内涵及优势分析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Cross-selling)”指以客户为导向,整合公司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实现公司内部或公司之间各销售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客户资源,发现或挖掘客户的多种需求,并通过销售多种产品或服务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多渠道一体化营销方式。简单说来,就是向客户销售本公司A产品的同时推销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B产品或服务。在销售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公司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营销活动,这些资源既可以包括公司内部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也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如兼业代理机构的资源。在可利用的资源中,渠道资源是关键资源,因为渠道资源能直接带来客户资源、

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及硬件资源等。

保险公司在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方面不乏成功经验。2001年12月31日,台湾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国泰人寿为经营主体,另外成立了国泰产险、国泰世华银行等三家子公司。2004年3月开始,国泰产险通过国泰人寿以及国泰世华银行开展共同行销,收取了1100亿元台币保费,占国泰产险总保费的65%,国泰人寿营销员单月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3548万元新台币。与其相似,2005年平安公司也通过寿险营销员综合开拓渠道获得13.7亿元的财产险保费,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9300元,且其综合开拓(u业务在2006年前几个月依然保持了55%的高速增长。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具备以下优势:

1.可以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形象。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因公司的交叉销售行为而得到满足,该客户自然满意,满意的客户又会重复和扩大购买,而客户购买一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越多,其流失的可能性就会越小。来自银行的数据显示:购买两种产品的客户的流失率是55%,而拥有4个或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流失率几乎是零。一个赢得大量忠诚客户的企业因为口碑效应其企业形象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2.可以扩大销售,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客户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本身能使公司扩大销售,客户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变成忠诚客户进行终生购买及介绍他人购买也能使公司扩大销售;而经验统计数据已证明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只是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6,还有老客户的转介绍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能减少营销成本。销售扩大,成本降低,自然带来公司利润的提升。

3.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客户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必须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挖掘客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从而为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这些客户信息资源与其他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营销,共享客户资源。

4.能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和执行效率,并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公司的营销资源。实现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内部资源共享,促进了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融合与相互协作,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并提升了营销人员的活动率、绩效与产能,提高了营销人员的收入,稳定了营销队伍。

(二)对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的构想

* 我国保险公司建立“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客户满意”原则,能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能让客户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最大的覆盖+最合理的成本十最大的产出”原则,营销资源的配置应与市场覆盖率、合理成本率和销售绩效率等紧密结合;三是“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原则,要把一体化交叉销售打造成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保险公司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架构“整合资源,交叉销售”营销渠道运营模式:

1.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整合不同公司和营销渠道的产品,也就是让同一客户拥有几家公司或带有不同渠道特征的产品。这里所讲的公司,主要是指同一家控股集团公司下的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可相互代理对方产品;渠道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的营销渠道,如团险直销渠道、个人营销渠道、网络、邮寄、电话等直复渠道,又包括公司外部的营销渠道,如银行、邮政、证券机构等兼业代理渠道。对不同公司或营销渠道的产品进行组合捆绑销售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如对某团体销售团体保险的同时发现其中一些成员有个人保险需求,于是向其提供个人保险产品,这便是团险直销渠道的产品与个人营销渠道的产品的整合;又比如,某客户向A公司的个人代理人买个人保险产品的同时提出想买车险,该销售人员向其提供了B产险公司的车险产品,这便是寿险公司产品与产险公司产品的整合。整合不同渠道产品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需要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不同渠道之间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在同业公司之间、

与其他金融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机制(包括客户信息分享、联合开发产品、协作进行培训等机制),通过联合为客户提供互补性强或关联性强的产品。以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交叉销售模式:一是团体直销产品+直复(网络、电话、邮寄)营销渠道产品+个人营销产品,这其实是保险公司所有权式渠道与管理式渠道的整合;二是寿险公司产品+产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银行产品、保险公司产品+邮政产品、保险公司产品+证券产品、保险公司产品+基金产品等,这5种方式其实均属于保险公司内部可控渠道(包括所有权式渠道和管理式渠道)与外部契约式渠道的整合。

2.以同一产品来整合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即让来源于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户能购买到同一种产品。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银行客户如果不与个人营销员打交道,就只能买到银行渠道代理的保险产品,而当前银行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客户的选择性不强。而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保监会出台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金融保险企业可进行综合经营和交叉销售,2005年保监会出台的62号文件也已从政策上解除了不同营销渠道之间对产品销售权限的限制,只要愿意,一个金融保险公司可销售各类金融保险产品,一个金融保险公司的各种营销渠道能销售公司各种类型的产品。现在的问题是保险公司应尽快运用好政策,既整合好公司的营销资源又满足好客户的综合性需求。

(三)保证“整合资源,交叉销售”模式成功运行的对策

1.需正确理解“整合”与“交叉”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交叉”与“混合”属于不同的概念,交叉与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者或多方搀和在一起,对公司和渠道进行差异化定位仍然要保持,不同公司和渠道应该有各自明确的营销侧重点,要注重专业化建设,如对个人代理人队伍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服务于中高端客户的高绩效销售队伍;强化团体直销人员的团队攻关和职场营销能力;加强中介渠道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等。但应该看到不同渠道之间的关联和共性,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交叉销售。

2.应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产品体系应包括:一是为配合不同营销渠道特点而开发的渠道专营产品,如分别适合于银邮渠道、团体直销渠道和网上渠道销售的银行储蓄型分红产品、团体意外产品和电子化产品等,不同渠道产品除价格有差异外,应在保险责任方面增加差异,否则不同渠道产品容易相互替代,并易导致渠道冲突;二是适合所有渠道销售的大众共性产品,如卡折类短期意外保险产品;三是特定客户群系列产品,如女性保险产品套餐、家庭保险产品套餐等;四是为特别对象量身订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别保险方案,如为某明星、知名企业家特制的保险方案等。客户需求的多元是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形成的依据,而多元化、多层次产品体系又是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的前提和原因。

3.应建立具有横向协作职能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如在金融保险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设立交叉销售协调委员会,由集团公司牵头,各成员子公司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解决交叉销售活动中的问题;又如某公司分别负责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客户服务的“三个中心”因“客户经理制”和“首问负责制”而被整合起来,个人业务部、团险部和中介部因“综合开拓专员”而被贯通起来等,从而减少内耗,有效利用营销资源。

??? 4.应建立既有区别又有融通的渠道考核机制,如对个人营销员的考核,个人业务指标和人力发展指标成为考核重点,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把团险业绩和中介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考核指标,计算业绩,兑现奖励,调动交叉销售的积极性。

5.公司应建立各子公司和渠道都能一定程度分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系统,这是做到客户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工具,也使渠道整合成为可能。

6.交叉销售应要求各渠道销售人员具备综合的销售技能,因此需整体提高销售人员综合和专业素质,销售人员除应具备保险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投资理财、资金运用、财务税务、生活审美知识等,真正成为客户的风险管理顾问、理财顾问、生活顾问。

?

第五篇:论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

湖北文理学院

聂 军

张 樊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各高校都对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高度重视。如何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主渠道作用,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湖北文理学院自2014年秋季开始探索“专题讲授+项目讨论“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积极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模式做初步研究,供有关学校及思政课教学部门借鉴,以期进一步完善。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专题讲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提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提出要“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尤其提出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包括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大学等众多高校都纷纷实践思政课专题讲授方式。[1]

专题讲授是每门思政课组成若干个课程教学组,依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遴选几个主要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分教师、按问题进行专题讲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通过教研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2]专题讲授课程主持人(一般是教研室主任)总体上主持、负责整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在其带领之下,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课程教学专题的内容设置、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主讲教师在设置好的专题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3—5个专题来精心备课 , 然后到不同的班级课堂去滚动讲授。

2、项目研讨

1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也提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各高校逐渐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各类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项目教学法在河北经贸大学及不少高职高专学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实践。[3]

项目研讨是指思政课教师设计覆盖教学内容的实践项目并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项目研讨有两种形式: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教师将对应的专题讲授上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组织和展开教学;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项目活动方案,相对独立地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调查研究或实验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并得到相应的活动评价。这种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建构,实现学生知识生成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人参与项目完成的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目标和过程统一。

3、“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

“专题讲授”和“项目研讨”两者分别是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如前文所述,包括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及不少高职高专等都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这两种教学模式,但尚缺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改革。特别是地方高校实施“专题讲授”和“项目研讨”可以围绕地方特色设计专题和项目,有机融入地域文化。这对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题讲授+项目研讨”的教学模式创新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教学

2 的个性化,提高教学实效性;

(3)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思政课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

(5)进一步帮助青年大学对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

二、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1、梳理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前需要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调研,可采用对教师学生的访谈、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在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之间的衔接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这是思政课推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前提基础。在湖北文理学院的调研中发现,教师教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认识、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之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不能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教学形式上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不足等方面出存在问题;学生学主要存在对思政课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教与学之间的衔接上需要教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要与中学政治课内容衔接等问题。

2、研究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目的

教学目标是指思政课总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构建去构建大学阶段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整体上在人才培养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素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等等。

教学目的是细化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对应培养学生能力所要达到的目的,进一步细化成每门思政课对应的具体培养规格和标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为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于引导大学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生活,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提升道德和法律文化素养,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勇于担当,努力培养立足地方、服务基层、遵纪守法、具备综合性应用素质与能力的人才”。细化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又可以具体包括知识上“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掌握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方法”,能力上“能够养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自觉遵守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习惯”,素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这也是对思政课整体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

3、研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挖掘、编排。

思政课教学部门采取课程负责人牵头、集体备课会的形式,全面梳理思政课每门课必须给学生传授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研究讨论如何选择、挖掘、编排教学内容。作为地方高校,高校的地方历史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可以有机地融合其中。这也是确定思政课具体教学方案的基础。

4、研究“专题讲授”、“项目研讨”的设计

专题的选择。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来具体设计选择理论讲授的专题,包括要明确专题数量、各专题的内容。通过专题讲授覆盖到思政课教学大纲的所有知识点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重难点的分析,做到科学取舍。讲授的专题也尽可能多的覆盖到多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

项目的确定。配合专题讲授,以项目研讨式来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包括课堂讨论项目和课外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要遵循如下要求: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还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每一个专题与项目研讨主题之间如何衔接。

这里不仅仅是专题与项目的确定问题,还必须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进行思考。如建立课堂讨论项目库、课外实践项目库,在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时如何进行分组等等。

5、研究课堂教学方式

研究思政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效,这是在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听的

4 问题。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学生十分被动。实施“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改革后,创新教学手段上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PPT辅助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学,同时配以音频和视频,从视觉与听觉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6、研究学业考核方式

研究采取什么样的学业考核方式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有效,这是重点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改革传统的“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的做法,更加注重过程考核,突出项目研讨成果在考核中的比重,正确导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六步,最终编制完成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课程教学方案把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业考核方式等固定下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确定了“近现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抗日战争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近现代中国选择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等八个专题,襄阳三国历史文化、湖北文理学院“敬老孝亲”典范程威同学事迹也分别对应进入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

三、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专题讲授+项目研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得到了普遍欢迎与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科学合理的确定讲授专题和研讨项目,教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的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专题讲授融合了大量的理论前沿和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学生更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的丰富,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项目讨论、项目实践让学生更近距离通过讨论、实践来接触到马克思

5 主义理论,更加容易入脑、入心,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2、思政课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

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做支撑。湖北文理学院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建设思政课教学的“四库一集”——教学案例库、讨论项目库、实践项目库、项目成果展示库和在线试题集。

教学案例库是指理论专题讲授时用来阐述知识点的真实案例集库,每门思政课根据专题讲授重难点精心挑选经济社会发展最新的典型案例,侧重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及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真实案例;讨论项目库是指供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课堂内讨论参考的项目库,每门思政课根据专题讲授内容来选择确定讨论项目,讨论项目重在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项目库是指由学生自主选择,个人或者团队在思政课课外完成的项目库,选择贴近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每学期结束后,思政课教师从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精选推荐优秀的学生成果,思政课教学机构从中挑选汇编成优秀项目成果展示库,展示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也成为日后思政课教学资源;在线试题集是思政课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逐步开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各门课建设的标准化考试题库,题目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精心编写典型的、时政性强的题目,并能根据社会发展,每年更新20%左右的试题。

3、思政课教学保障进一步落实

为保证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推进,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保障机制,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建设、教学保障得到了充分落实。如在教学管理上,由于专题讲授的滚动式,采取传统的学生评教不现实,推行“即教即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学生在每次专题讲授后就对教学的教学进行评教,这样做相比于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评教反馈学生评教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6

参考文献:

[1]参见陈志宏、徐玉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要点》,《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4期;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邵龙潭:《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等。

[2]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3] 柴艳萍:《项目教学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7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下一篇:老师鼓励学生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