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途径

2022-08-14

第一篇:政府职能转变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一)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

1.加快技术进步。先进技术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条件,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动力、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为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有利的劳动力和管理条件。

(二)加快发展阶段的转换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性发展方式的综合,严格地说,这应该是发达的工业化阶段或者现代化实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中国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为了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应该加快发展阶段的转变,也就是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跟上信息化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向发达工业化阶段过渡。

第一,加快工业化进程。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1.重点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2. 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不是户籍制度改革,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3.加大投入,重点应该是让农民工市民化,而不是使还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实现城镇化。 第三,跟上信息化步伐中国现在必须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努力开发和普遍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篇: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宋有——黑龙江电大党委书记、教授

(2007年12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

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

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

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第三篇:转变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途径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苏晓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民营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进一步做强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及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1、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巨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中,民营企业理所当然地要担当重要责任。民营企业只有关心时政,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培养战略眼光,实现理性经营,自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在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使技术得以提升,人才得以充足,结构得以调整,才能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最终实现企业兴旺发达。民营企业如果不能顺应时势,还是“读旧书”、“走老路”,肯定要“吃大亏”,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的,也只有民营企业发展方式实现成功转变,我国经济才能在整体上实现战略转型,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2、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强做大。科学发展观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到解放思想、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内容,而这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一是更新思想观念。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认识程度决定发展的思路。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破除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思想和观念,破除“大而全”的观点,树立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的

观念,走不求全、不求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就要用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全局中选定发展的坐标。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民营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克服狭隘视野的局限,树立世界眼光。管理是生产力的软要素,最高的管理是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人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企业人才培养,从而促进企业全员素质的根本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得好,企业管理水平就会提高,产品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企业的效益就能得到相应提升。四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有着广泛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需要有员工、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还要接受市场的评判、社会的监督,等等。企业从社会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同时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回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企业就会走上做强做大的良性发展道路。

3、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众多机遇。一是从政策角度看。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同时,我国行业准入政策正在不断放宽。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做强做大,必须把握当前的政策导向,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二是从物质基础看。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万多亿美元,居民储蓄余额突破25万亿元,社会资金充裕,融资渠道不断扩宽。另一方面,每年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600万,海外回流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增多,为企业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就是说,当前国内已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准备了充足的物力人力资源,关键是广大民营企业要把握良机、正确决策、善于运用。三是从市场角度看。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进口动力不足、各类保护主义抬头的实际情况,我国出口型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来自开拓国内市场的压力,原有内销为主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国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民营企业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因为通过市场的检验,一批不适应市场要求的落后企业将被淘汰,而经营较为成功的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一时机累积实力,壮大自身,通过并购、入股、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达到做强做大的目的。关键是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湖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湖北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并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当前,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与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诸如规模小、竞争力差等问题。但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荆楚大地上民营企业家大有可为。

1、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攀升。到2009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230567户,注册资本4285.3亿元;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392770户,注册资本423.44亿元。2009年,民营经济产值占全省GDP总量的49.2%,提供税收占40%左右,工业产值8313.2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4.9%。二是社会就业贡献大。民营企业已成为我省城乡就业和新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65%-75%之间,而民营企业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及人数比重在90%以上。三是热心公益事业。民营企业以光彩事业、温暖工程为平台,积极参与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

2、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小、散、杂的发展特点没有根本改变,现有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在1000个以上的地区除武汉外只有三家,依次为黄冈、襄樊、荆州。三是融资渠道不畅。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使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四是产业升级缓慢。民营企业近年来依然以传统工业产业为重要依托,对高新技术的运用欠佳,对技术改造重视不够,致使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五是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某些民营企业家的封闭意识和小农意识成为制约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因素。

3、湖北民营企业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湖北处于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纽带,以武汉为圆心,北到北京、南到广州、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半径都是1200公里,在这个半径圈内约有70多个大中城市、10亿人口,拥有全国80%的经济实力。便捷、通畅、高效的交通与通信优势,为我省民营企业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梯次转移,发展产业链创造了十分优越的便利条件。二是智力资源密集。湖北是科教大省,现有普通高校86所,在校生近110万人,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7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2人。这些人力资源优势可为民营企业革新技术、研发产品、改善经营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民营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批民营企业家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单一竞争思维,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一批民营企业家还改变了家族经营模式,广纳贤才,使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四是政府大力扶持。湖北省委、省政府一贯致力于培育企业,支持创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既注重“引进来”,又注重“走出去”,既注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又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民营企业赢得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湖北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做大的对策措施

湖北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扶持创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坚持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坚持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切实支持、保护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政府行政层面

进一步提高认识。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健康成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站在全局高度,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建立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加强产业规划信息发布和政策信息透明度,指导引导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市场开拓上,政府采购和招标项目向中小企业倾斜,实施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专项招标;通过政策引导和考核指标,鼓励大中型企业主动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零部件配套等方面,与中小企业开展优势互补与合作。

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在融资服务上,鼓励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和集聚,引导其更多投向初创型、成长期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质押、保理业务、担保服务、知识产权抵押等多样化解决方案,为各类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提供风险可控的多路径融资机会。在财税政策上,对于民营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经资格审定后可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或补贴;通过更加灵活的营业税、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和分工,为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减负、降险。

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消除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壁垒,引导民营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下,积极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中新的领域和项目,投资于成长性好的产业,如教育、环保、旅游、市场中介、社区服务等。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和途径,参与国有企业、集

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一方面,盘活资产存量,从整体上搞活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也使民营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条件,迅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集聚度。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企业网络化组织的形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园区为载体,提高开发区、产业园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主阵地”,提升企业集聚度。

2、企业自身层面

一是坚持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长期以来, 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体制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再。民营企业要继续赢得市场竞争,必须依靠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狠抓内部管理。民营企业要更加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企业职工安全健康卫生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考虑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管理体系的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民营企业要善于“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商品化、加速产业化的进程。要善于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研发机构,加强与在鄂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通过前期投入达到成果共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求质保量,靠产品的技术和特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创造真正的民族品牌。

三是实施人力资本战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素质和水平。很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突破“成长瓶颈”而做强做大,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缺失。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要有能人。企业中有能力的人越多,企业的人力资本越强,企业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因此,一定要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战略思维。大力实行人力资本战略,包括唯才是用、人才储备和人才长期培育和提升战略等,把人力资本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一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放眼全球,但凡知名度高,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强的企业,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式,因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民营企业文化,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要不断提高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因而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价值观

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民营企业家的知识、智力、现代文化程度对企业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湖北的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够高,“土老板”数量很多,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不断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洞察力较强的企业家;还要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品格,把自己塑造成为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风云人物。三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目前我省一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奉行“拿来主义”,一味模仿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做法,没有突出本企业特点,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民营企业要准确定位,立足特色,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员工的认同与共鸣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一、政府职能

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事就要交给政府。

同时,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由政府纠正。由于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很难做到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出手,运用政策或行政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提供公共物品

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但是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提供。

【案例】

教育机制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做,必然有

相当一部分人上不起学,无法接受教育。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完全是由政府出钱,政府有权要求所有适龄孩子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那么大学,各个国家就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有两种形式的大学,一种是私立大

学基本靠筹资;另一种是公立大学,由政府出资来兴办。就连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即使到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阶段,也还是要有很大比例的公办学校。

政府出资提供教育,才能确保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二、如何实现政府职能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除立法外,还可以采取两种重要手段:

1.通过政府管制

微观经济学有一门分支叫管制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政府该如何对经济进行管制。 管制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来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

政府管制主要有四种类型: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进出口管制和环境管制。

价格管制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某些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利益相违背时,政府就要出手进行干预。

【案例】

房屋租售价格管制

某城市由于供应少需求大,每间房屋每月租金可达1500元。但该城市整体收

入水平有限,1500元的租金可能导致一些低收入者露宿街头,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于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规定房租的租金每月不超过800元,以确保绝大

多数人能够居有定所。

政府不仅要对价格上限进行管制,也要对价格下限进行管制。如果某种商品社会需求量小,工厂接不到订单,工人们的每月收入不可能维持基本生活,此时政府就要对最低工资做出规定,确保工人们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保持温饱。

任何国家都存在相类似的政府管制措施。由于价格和收入水平涉及整个社会利益,因此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必须在政府的监管调控之下有序进行。

进入管制

进入管制就是企业要进入某一行业,或个人要进入某一职业,都要经过政府批准。 进入管制职能的形式有两个:

第一,资格管制。要求企业进入的资格,如医生、律师等特殊职业,都有严格的入职资格考试。

第二,数量管制。政府对进入总量进行管制,如控制出租车的总体数量,避免产生恶意竞争等。

进出口管制

所谓进出口管制,就是国家对于出口的东西和进口的东西,要从国内的利益出发,实行管制的政策。比如,美国的高科技出口中国,就要经过美国政府批准。

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就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一些必要的管制。比如,规定汽车排放标准、立法保护各类资源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经济的平稳高效运行,既不能缺少市场竞争,也不能脱离政府管制。政府管制要以维护经济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为原则,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要放手。一些不恰当的政府管制,不但无利甚至有害。

【案例】

要命的法案

在美国,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叫红嘴啄木鸟。为了保护它,美国国会通

过一项法案:凡发现有红嘴啄木鸟的地方,方圆数公里内的树木一律不准砍伐。

林业者们原本将自己的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轮流砍伐,既不耽误树木生长,

又有不菲的收入。可法案一出,很多区域的树木不能再砍伐。随着红嘴啄木鸟越来越多,林业者们的损失却每年多达上百万美元。被逼无奈的林业者开始大面积驱赶红嘴啄木鸟,不让它们在树林落脚,有的红嘴啄木鸟被累死,有的红嘴啄木鸟被人杀害。结果,红嘴啄木鸟的数量比法案出台前还要少。

政府在施行管制职能时,要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去除不合理的管制措施,使经济运行更加顺畅。比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废止了三分之一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政策,才有了美国以后的经济繁荣。

2.制定经济政策

除了实行政府管制,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比如,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反垄断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管制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服务;但经济政策具有引导性,企业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

第五篇:政府职能转变

首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其次,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审批权和审批行为,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为;有力促进了政府管理创新,从而实现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从而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风行风动员讲话下一篇:中国电子商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