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险市场分析报告

2023-06-03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车险市场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中国车险市场分析报告

2010年中国车险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史最高,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如此巨大的汽车市场能给中国车险业发展带来多大的机会呢?

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井喷式效应,已经在2009年产险行业首次实现历史性扭亏中得到印证。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车险仍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增速达到了25%,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保费收入约2150亿元。在财产险业务中的占比达到了历史性的70%以上。产险扭亏,车险的作用不言而喻。

2010年,车险市场是否会随汽车市场再上一层楼?车险业在产品结构、销售渠道、理赔服务等诸多方面会出现何种新的趋势呢?

趋势之一

小排量汽车增长改变客户构成

在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影响下,车险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而随着小排量汽车的增加,车险市场客户群也随之发生改变。

“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一个重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措施:2009年1月,将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这给车险市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拉动新增车险的增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如是说。

针对今年的车险市场,他表示,2010年财产保险市场将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重要原因在于车险市场的增长潜力。“2009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在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综合作用下激增了50%,从而带动了车险的较快增长。2010年,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汽车行业将继续受到政策的激励。”郝演苏说,2009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2010年底,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其中,行业最为关注的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另外,汽车以旧换新的单车补贴金额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1.8万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也由13个扩大到20个。在这些政策的促进下,车险市场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从而带动财产保险市场的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经降低了2010年小排量汽车的税收优惠,购置税从2009年的5%提高到了7.5%。”郝演苏说。

“随着小排量汽车车险占比的逐渐增高,车险的销售区域,正逐步向一些不发达地区延伸。”中国人保车辆保险部市场开发处副处长李文昱说。

他认为,小排量车的增加首先使得客户群体发生改变。不发达地区的一些驾驶员与城区的司机在驾驶习惯、交通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当地交通状况与大城市也存在着差异。小排量汽车车险的快速增长,带来客户群的改变,无论是出险还是理赔,都会给车险行业带来一些挑战。比如说农村地区,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各种类型车辆的混杂程度较高,风险可能会更高,对保险的需求也会更强一些。

李文昱表示,针对这些额外问题,人保财产一方面将从承保角度加强风险选择,另一方面也注重与相关部门一起做交通安全、交通教育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小排量汽车增长这么快,尤其是农村地区,加强当地安全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这样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趋势之二

竞争转向以服务手段吸引客户

随着车险从保费和条款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服务水平与质量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围绕车险展开的一系列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举措,使得车险理赔时效明显加快,服务范围也不断延伸。

现在车险在险种结构、保费费率等方面越来越趋向统一,车险行业的竞争正逐渐从依靠价格优势争取客户,转向从服务上入手吸引客户投保。

“人保车险的服务一直都是在不断延续,不断丰富扩展。”李文昱介绍,人保开展的“金牌服务工程”以不断创新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车险理赔无忧”为快速赔付铺平了道路;“服务达标活动”让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电话直销”让便捷服务取得新突破。“每年我们都会搞客户服务节,节假日期间我们会在一些旅游景点,对一些出险客户提供理赔服务。人保还在很多地方推出‘车险管家’服务。客户出险后只要把车交给我们,之后的相关事宜包括修车、理赔等都不用操心了。我们修好之后会把车送到客户手中,实行理赔的全流程服务。”李文昱说。

平安车险2009年则推出“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三天赔付”的社会服务承诺,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对赔款金额在1万元以内(包含1万元)的车险保险责任事故案件,在客户提交索赔资料齐全有效的情况下,承诺3个工作日内完成案件审批并通知付款;未能达成上述承诺的案件,平安将以银行活期利率10倍的罚息(按日结算)赔偿客户。截止到2009年底,符合平安车险万元3天理赔承诺赔案约350万件,承诺达成率超过99.87%,件均承诺时间0.46天。

“服务承诺不仅体现了社会责任,也带来了效益。2009年平安保费的强劲增长与服务提升密切相关。”平安产险运营中心车意险理赔部副总经理曹阳说,2009年在“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三天赔付”车险服务承诺出台后,又恰逢国家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各项措施,从去年二季度开始车险业务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据统计,2009年平安车险保费收入296.01亿元,同比大增52.7%,市场份额升至13.7%。

保险公司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最终受益的是广大车主。随着保险公司服务的延伸,车主们不必再为定损、理赔等烦恼,而且还可以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临时救援、酒后代驾等特色服务。

趋势之三

开辟新渠道电话投保越来越多

车险电销渠道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车险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打造符合监管要求的集呼叫中心和配送系统于一体的车险电销业务。

“我自己的车险就是通过电话渠道购买的!”采访人保财险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蒋新伟时,他这样说。

打一个电话,就有保险公司人员上门来收取车险保费、送车险保单。电话销售车险以其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正成为财险行业越来越热的渠道。

“电话车险舍去中间环节,采用电话直销模式,大大降低了中间成本,在这种直销模式下,保险公司直接让利给车主,这种创新的销售模式得到了保险商、保监会和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蒋新伟说。

最早进行车险电销的是平安财险。2005年,平安首次尝试电话直销时只有2.5亿元的保费收入,2008年电销收入16.4亿元,而到了2009年,其收入预计超过30亿元。

“增长速度如此快,我们也始料未及。”平安财险电话车险新闻发言人卢金胜说。他介绍,以上海市电话呼入量为例,2009年4月,该公司电销中心平均每天呼入电话近400个,11月份平均每天800个,12月超过1200个。目前,平安电销车险占其个人车险业务的15%,而从整个电销行业来看,其占整个电销行业的比例更是超过80%。

人保财险作为第二家涉足电销车险的公司,其发展也极为迅猛。自2009年2月开展电销以来,已接入200万次电话,有12万个客户通过电话渠道购买了车险。

“电话只是个渠道,其背后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支撑销售、理赔和服务,而这也是电话车险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卢金胜告诉记者,2009年平安产险在全国各机构设立专门的电销业务部,平安也成为第一家在全国各地专门设立电话车险管理、服务团队的保险公司。

“根据保监会的要求,电话车险的销售必须集中管理,但保单配送、收费、理赔等后续的工作则必须依靠各地机构配合支持。如何打消部分车主认为电话车险只做销售、后续服务无法保证的误解,更有效地做好终端的服务,是平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卢金胜介绍,此次调整后,平安产险有近500人的专业电销管理、服务团队,分布在全国各大市场,在业务的协调和客户的服务上将更有效率。至此,平安电话车险以上海总部为空中指挥、销售中心,各地业务部为地面执行团队的专业运营系统模式初定。

据悉,除了平安和人保,如今还有太保、大地、天平等10多家财险公司涉足电销渠道,今年这一渠道无疑将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便捷和实惠。

趋势之四 加强监管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见费出单”、车险理赔规范等一系列监管要求改善了车险的市场环境,使得整个车险业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行。可以预计,今年我国车险的经营情况将进一步好转。

“产险业实现扭亏为盈,特别是承保效益有实质好转,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保监会2008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在2009年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占保险费规模70%的车险市场。”郝演苏告诉记者,保监会从源头上加强对市场行为的刚性约束,通过实施“见费出单”制度,应收保费和截留、挪用保费等风险得到遏制。同时,通过规范车险理赔环节、增加理赔信息透明度、建设车险信息平台、规范费率浮动因子使用和出险违章控制等业务流程,车险市场价格无序竞争的空间得以压缩。

这一点,保险公司也深有体会。李文昱表示,2009年见费出单管理制度在全行业的普遍推行,对于杜绝拖欠保费现象,推动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前,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出现保费滞留在中介人、客户手中,或是演化成竞争手段,甚至变相返还给客户。见费出单制度出台后,将这一现象基本杜绝。由于监管力度的加强,整个市场更加规范。”李文昱说。

而在提升理赔服务方面,保监会也下发了规范车险理赔工作的《关于防范车险理赔环节风险的通知》,要求公司要对客户进行理赔服务回访,提高理赔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理赔难问题,行业全面规范了理赔时效管理,结案时间大幅度降低,平安产险公司更是将理赔时效指标从“天”改为“小时”。

“见费出单促进了中介市场规范和保费充足率的提高,《关于防范车险理赔环节风险的通知》则使得理赔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从公司管理层面看,无论是选择性承保、资源差异化配置,还是专管专营、强化理赔管控均体现出理性、规范和专业化经营管理的思路。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效果在2009年逐步显现,行业的亏损情况正在有效遏制,经营情况明显好转,相信在2010年我国车险的经营情况会进一步好转,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郝演苏说。

趋势之五

转变经营理念强化风险识别能力

随着2009年开始的保险行业结构调整,车险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良性转变,预计2010年车险的业务结构盈利性调整将继续深化。

谈及对2009年市场变化感触最深的方面,李文昱觉得车险市场最大的变化是经营理念的转变。“经营理念的转变简单说,从原来强调发展,单纯的提价格、提费用,转变为更加注重效益,效益第一的理念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各家公司经营理念的改变无论是对2009年或是今后市场的发展,影响都是很大的。”

李文昱表示,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业务构成或是客户构成的一个调整。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可能在产品上有优惠的措施。对出险多的客户,以后几年可能就会涨费。他介绍,去年人保财险加强了承保管控。“目前整个市场的经营理念已经在转变了,传统的经营思路或是经营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今后人保的承保政策包括承保管控会更加朝着优质业务的角度倾斜。”李文昱说,2009年人保已经开始实行选择性承保、差异性承保。针对不同客户,根据风险状况,会有不同的承保政策。

“归根结底,还是提高车险的风险选择、客户识别,也就是优质客户的获取。公司想要盈利的话,单纯把费率定得很高或是从客户处获得较高的利润是不现实的。若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尽可能地优化业务结构,加强承保管控,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优质客户,获取更多利润。”他说。

郝演苏认为,2009年保险业大力改善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步改变将调结构简单地理解为调险种结构的错误认识,逐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的盈利性调整。同时,通过分类监管,坚持区别对待,扶优限劣,建立起市场化的监督激励机制,引导行业的理性发展。

第二篇:日本车险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与培育,日本的车险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我国车险市场与日本早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研究日本车险市场的发展,对我们解决当前车险市场秩序规范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车险市场发展历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拥有国,汽车保险一直是日本财产保险业的重要支柱。据日本损保协会的统计,2007年日本财产险公司实现车险保费收入82902亿日元,赔款支出21477亿日元,承保台数7908万台,车险保费占总体财产险保费收入的55%。其车险的销售渠道主要为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公司直销等,其中多种形式的兼业代理(如企业、汽修厂、车商等)是车险销售的主渠道。

自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的车险市场经历了自由竞争——费率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50年代后期是日本保险市场较为混乱的阶段,假赔案、高回佣、高手续费等问题比较严重,保险回扣高达50%。尽管大藏省要求行业进行自查,但收效甚微。一直到1957年2月,各公司签署自律公约,约定执行日本财产保险费率算定协会计算的统一费率,限制不当竞争;同年10月,大藏省要求公司对违反公约的人员给予劝退、降职、减薪等内部处分。由此,保险公司开始统一执行“独立的机动车辆保险算定会”(即AIRO)厘定的车险条款和费率,日本产险市场进入长达40年的市场保护期。1996年12月,迫于国际压力,日本与美国签订保险协议,同意放弃算定会费率的使用,将保险条款及费率的制定权交给各保险公司;日本汽车保险费率算定会只负责计算成本费率(即建议性净保费率),保险公司可将此作为基准费率,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自主制订本公司车险条款及费率。

日本车险费率自由化后,外资保险公司以低廉的产品价格参与市场竞争,本土公司则以扩大补偿范围相对抗。车险市场开始进入多样化竞争时期。新的市场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车险费率持续下滑,赔付率急速上升,多家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出现亏损。

自由化还带来了重组和海外扩张的浪潮。以1999年10月三井海上、日本火灾、兴亚火灾3家公司发表事业合并书为契机,产险界的重组进展迅速,形成了Millea、日本财产保险、三井住友、日本兴亚、爱和谊五大集团公司,市场份额达85%以上,市场集中度大大提高。同时,拓展海外业务成为日本大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进入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保险市场是其重要目标。

二、日本车险业应对费率自由化挑战的措施

费率自由化后,保险公司所提供的车险产品、服务内容以及价格成为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概括来说,日本车险业应对费率自由化的措施主要包括价格差异化战略、责任差异化战略、服务差异化战略、互利合作战略、内部集约化战略等。

(一)以风险细分产品为代表的价格差异化战略。日本车险按风险细分原则,对费率实行等级费率制度。该制度将车险费率细分为1~20等。保险公司在费率算定委员会提供的纯费率基础上,可以依据公司的经验数据和管理水平拟定附加费率。各公司均将风险要素作为重要依据来对算定会测算的基本车险费率进行相应调整,这些风险要素包括车辆用途、车型、初次登记日期、安全装置、驾驶者年龄、使用目的等。公司在进行风险细分时特别注意均等、距离、客观、易于理解等标准,避免可能发生的降费过低或加费过高的情况。日本公司还特别强调对实行的费率进行售后检验,及时消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从1997年以来,日本保险公司经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车险产品的风险细分化程度大大提高,能为优质客户提供较为合理的折扣,体现了车险费率的正面激励功能。

(二)以扩大承保范围为代表的责任差异化战略。受1997年新上市的风险细分型汽车保险的影响,出现了新产品和特约开发的热潮。新产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东京海上保险公司开发的综合汽车保险“TAP”,“TAP”引入全新的人身伤害补偿保险内容,无论被保险人作为肇事者还是受害者均可以得到赔偿,实际上扩大了保险责任。以此为先导,在事故发生时负责代车费用、救援费用以及无免赔额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陆续登场。这些新产品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扩大承保范围,同时配合新的折扣制度对长期优质客户给予优惠.

(三)以提供增值服务为代表的服务差异化战略。日本车险业竞争的手段不是靠无限度地降低保险费率,而是千方百计以优质服务取胜。每个公司都非常强调服务的重要性,道路救援、故障排除、费用补偿、迅速理赔成为日本车险服务的基本特色。投保车主在行驶过程中无论发生事故还是故障,只要拨打保险公司服务电话,就可获得有关安全行驶的建议,还可享受紧急修理服务。车主在偏远地区因交通事故或故障而无法行驶时,由保险公司报销由此发生的返程路费以及住宿费,并可免费安排拖车救援服务。同时,保险公司还通过完善保险条款或者约定特别条款的方式,使保险范围不断扩大,如将酒后驾车、无证驾驶也列入赔偿范围之内,以避免理赔纠纷。的美女编辑们

(四)以费用削减为代表的内部集约化战略。一方面提高代理店的效率。2001年4月以前,日本的财产保险代理店按销售产品类型划分为种别代理店和无种别代理店,由行业进行统一分级管理,并统一手续费支付标准。费率自由化后,各公司纷纷压缩销售成本,不仅没有造成对代理店的手续费恶性竞争,而且改进手续费支付体系,鼓励代理店提高业务质量和规模,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2001年4月,原业界统一标准的代理点手续费被各产险公司独立设定的新手续费体系所取代,新体系不仅考虑代理店所收入的保费,还依据代理店客户质量、利润贡献程度等方面的高低支付手续费。如东京海上保险公司将通过代理店所收入的保费分为五个级别,首先确定70%的基础手续费,然后再根据各代理店的保费收入规模、赔付率、业务效率等多个项目作为判定业绩点的依据。这样一来,大半的普通代理店因为没有业绩点而手续费大幅下降,仅相当于原来的70%。

另一方面削减公司费用。随着赔付率的上升,各家公司为了确保“费差益”纷纷下调了公司费用,费用削减的主要措施有:合并撤销营业网点,或者取消效益差的营业网点;削减员工人数,一方面控制新增录用人员,另一方面引进提前退休制度;重新评估工资制度,由以前的年工序列工资制度改为与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度。受益于长达40年的保护性机制,尽管车险收支恶化,但依靠积累的历史收益,加之平时注重提存异常危险准备金,日本的财产险公司仍然保持了较为健康的基础、健全的财务能力和较高的信用等级。

(五)以行业信息交换为代表的互利合作战略。日本财产险公司通过行业组织建立并执行“机动车保险信息交换制度”,各公司将保单适用的等级及索赔情况,通过日本财产保险协会进行积累和相互交换,从而最大限度避免道德风险。即使投保人换了保险公司,新的保险公司也能查询到其以前的合同等级和索赔情况,从而达到约束投保人如实告知、降低保险公司承保风险、提高承保质量的目的。如此一来,被保险人提高了安全驾驶的意识,体现了车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对我国车险市场发展的启示

在日本这样成熟的保险市场中,我们同样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和市场主体发展的艰难;不同的是,相对于我国保险市场现状,日本车险市场竞争体现了更多的成熟与有序。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本地保险公司没有经过市场保护期的“哺乳”,就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补足。从日本车险市场发展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行业基础性风险数据积累和费率精算工作必须加强。日本的费率算定会不仅在市场保护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费率自由化后,由于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数据和资料,使得车险市场并未倒退到50年代的无序竞争,而是出现对优质客户的降费争夺和对高风险客户的涨价。这种两极化竞争尽管也带来车均保费下降和利润下滑,但都没有超出各公司容忍的极限。相比来说,目前国内车险资料的统计并不完整,各保险公司内部统计资料更是缺乏,因而市场竞争一直停留在低级价格竞争阶段。关于保险费率的细分和投保人的风险判定需要完整的统计资料来支持。因此,保险公司应加强车险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完善风险系数评估,将职业、收入、教育程度、驾驶年数和平日驾驶情况、违章及肇事记录等因素纳入评估体系,并估算出各因素对于出险的影响程度。同时,保险行业协会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商业车险、交强险承保和理赔数据甚至驾驶员的事故资料上线共享,以此来积累风险数据,夯实费率精算基础。在此基础上,行业精算人员应加强合作,将产品价格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行业竞争的合理有序。

(二)间接价格竞争比直接价格竞争更为有效。我们看到,日本车险费率全面放开的结果是产品的百花齐放,没有出现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由于竞争形式的多样化,市场并没有因为竞争使蛋糕越做越小,而是维持在一个较为良性的平衡状态。我国目前因为产品的单一化,使竞争演化成简单的价格竞争,采取高手续费、给客户回佣和不执行备案的条款费率等形式,形成全行业共同亏损的局面。为公司带来巨额亏损的高风险客户不仅没有受到约束,反而因为保费下降让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因此,提高竞争层次,一是要做好客户的风险细分,该降的降,该升的升,使费率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二是赋予新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通过压缩自身边际利润而不是减少收入的形式取得自身与消费者的双赢;三是做好宣传和服务,强化以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以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

(三)改革现有的手续费体系。中间渠道的销售占比尽管很高,但是由于车险的需求刚性,中间渠道并不能创造新生的保费,只能决定保费的流向。因此,日本车险市场对中间渠道进行主动管理和规范的做法非常有参考价值。一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兼业代理机构的监管,严格其市场准入和合规要求,对通过无合法资格兼业代理机构销售产品的保险公司予以重罚;二是保险公司要改革代理机构管理和手续费支付制度,建立科学的代理机构考核评价体系,主动进行管理和引导,根据代理机构的资质、业务量大小,分不同的保险类别选择真正有效率的代理机构,改变受代理机构牵制的尴尬现状;三是完善手续费监管制度,要求建立手续费支付备案制度,在手续费支付体系完全放开的同时,要求各公司严格执行报备的手续费支付标准,对于变通、变相支付高额手续费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四)培养成熟的经营理念和竞争理念。一是正确认识行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日本市场尽管竞争很激烈,但是各公司均没有在价格、手续费等方面突破底线,体现了各市场主体成熟的经营理念。对于我们的市场主体来说,应该树立大局观念,认清恶性竞争的后果,在竞争中不互相拆台,在数据共享、风险管理、理赔服务方面加强合作,努力实现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与投保人的多赢局面。二是坚持开源节流。切实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技术,严格承保、理赔等各环节风险控制,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跑冒滴漏”;同时,认真调研分析公司的网点设置、人员安排、办公费用等基本情况,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切实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第三篇: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一、 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分析

(一) 宏观环境分析

1. 政治环境: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2. 经济环境: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均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1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6亿元,GOP增速7.3%,创24年来新低;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9%。然而,电影市场却未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逆势上涨,屡创票房新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330.09亿元,同比增长50.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97.55亿元,同比增长75.24%。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比59.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2015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8.5亿元的总票房,相较于2014年国庆档的10.71亿元,增长率达70%。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投资回报高,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势必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继续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辐射和带动旅游、动漫、游戏、广告、玩具等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还将在很

- 1

的横店影视集团,以及以网络游戏、影视动漫、微电影等下游产业为主的盛大集团。而外资合营企业一般采取注资或联合拍片的形式进军中国影视产业。

3. 供应链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如制片商、外包内容提供商)、电影发行商、传播渠道商等主要部分。 制片商属产业链基础环节,负责电影的融资、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包括制片公司及后期制作公司。电影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某一期限内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或其他的影视渠道发行商。电影发行商决定电影营业收入的关键一环,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的制定、实施及与院线合作。电影发行商从制作公司购买或代理电影发行权,然后以票房买断、按照既定比例获得营收分成等模式,将电影在合作院线推广向受众。发行商与制片商一共获得票房总收入的 43%。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制片商与发行商一般都同属于一家公司。电影院线是电影的主要传播渠道,同时还有电视、新媒体如智能手机、网络平台、MP

4、iPad等。电影院线下面一般会有若干个电影院,由院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一般会获得票房收入的57%。此外,一些如食品、电影衍生物等产品的售卖也是影院收入的来源之一,占比为10%-16%。由于影院营业收入占电影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一些较具实力的电影集团开始自建院线或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拓展影院渠道。同时新媒体也逐渐演变为电影传播的新兴渠道之一,随着用户对手机、iPad 等手持终端的广泛使用,这部分渠道的重要性也将日渐体现。

二、 电影市场发展格局分析

(一) 电影市场供求分析

1. 市场供给情况。国内院线、影院行业的市场供给主要取决于上游电影制片、发行行业的供给情况。近年来,国内影产量逐年增长。2007年至2014年间,我国电影片总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6%,故事影片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电影票房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率。到电影院看电影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休闲消费的主要方式。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确定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进口分账影片配额不断增加,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影院放映影片的数量和质量。然而,进入影院上映的影片数量仍然有限。国产影片产品虽已初具规模,但真正能够赢得口碑、具备较高商业价值、全面满足市场需要和观众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整体上仍然较为匮乏。以2013年为例,全年国产故事片总量为638部、动画影片29部、纪录影片18部、科教影片121部、特种影片18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824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有326部国产片进入影院放映,其中,票房收入亿元以上的国产影片仅有35部,仅占国产片放

- 3

情人节等档期外,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期也逐渐形成并拉动票房迅猛增长。2012年,为了赶上中国的“六一档”,美国梦工场的《马达加斯加3》先于北美一周公映,当日《神奇海盗团》、《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潜艇总动员2》、《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等9部电影同时公映,单日全国票房超过9300万,盛况空前;而“三八档”、“清明档”、“高考档”、“七夕档”也正在悄然形成,票房也相当喜人。

(五) 电影产品分析。从2014年票房TOP30中,爱情、喜剧和动作三种类型共同撑起了中国国产片的近70%票房,其他如武侠类、惊悚类、魔幻类、等多种类型齐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具有创作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和作品,如《智取威虎山3D》、《亲爱的》、《匆匆那年》、《后会无期》等受到观众追捧,也涌现出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从近年引进片类型看,青春喜剧、犯罪惊悚类电影少有涉足,这也正也是中国电影很好的思考发展方向,是跟好莱坞电影做差异化最有效的方式,如近年火爆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成为电影市场的新宠。由此可见,好莱坞进口大片不是目前中国电影最大的威胁,因为其最具竞争力的影片均已进入中国,即使未来配额放开,进入中国的也是其二流和三流影片,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是提高自身影片创作,特别是在高概念影片上发力。

三、 电影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一) 确定市场细分策略。按观众年龄、身份特征,电影市场可细分为青少年市场、青年白领等;按档期可细分为贺岁档、国庆档、五一档、情人节档等;按电影类型,市场可细分为浪漫爱情片、动作片、文艺片、惊悚片、青春励志片等;还可以按电影元素进一步细分为旅游观光电影、治愈疗伤系电影、盗墓类电影、电视节目衍生类电影等。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可考虑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多种细分方法,将各元素结合,做到既明确细分,又尽量覆盖更多受众群体。以徐峥“囧”系列电影为例,在确定市场细分标准时,在受众基本特征方面,选择年龄阶段在20—45岁的中、青年为主,兼顾青少年以期与众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屌丝”产生共鸣,同时争取部分想摆脱困境、减压的白领阶层,系列电影大获成功,尤其是《泰囧》以12.68亿元一度成为不可超越的票房神话,直至2015年被《捉妖记》超越。

(二) 选定目标市场策略。首先准备阶段,应确定目标市场细分标准,确认准备制作哪一类型的电影;该类型电影包含哪些元素;市场上是否已经有该类型电影存在;细分目标市场的受众对该类型电影有多深的了解;细分目标市场对该类型电影有何需求。在目标确认阶段,可依据电影的类型元素,从受众基本特征、受众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来选择细分目标市场受众。以电影《失孤》为例,电影制片商确定制作电影类型为社

- 5

第四篇:中国礼品市场分析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在人际交流层面,礼品承载了人们深深浅浅的文化表达和情感寓意。礼品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她清清楚楚的宣告了赠礼者与受礼者的关系:是普通朋友、邻居亲戚、商业伙伴、上司下属还是亲密爱人……礼品是人们感情的纽带。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件并不贵重的陶艺茶壶,便可以得体地表达挚友间的情谊和尊重。礼品更是人品的延续。通过礼品我们可以抚慰他人,激励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控制,获得补偿,化解恩怨,增进情感;可以显示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扩大个人影响,抒发个人抱负。

同时,受赠者可以从礼品中衡量出赠礼者的品味兴趣,甚至包括赠礼者的智慧、才干、情感、气质。在这个意义上,礼品承载着人们的性情品质,俨然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

在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礼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国宾礼品、商务礼品、收藏礼品,形式用意都更上一个层面。礼品是国家文化的桥梁,文化失和的弥合剂。好的国宾礼品和商务礼品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拉紧国家之间、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消除误会和隔阂。

以下我将从产品和经营两个角度,来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产品分析

1、送礼意识强,礼品大众化。

走亲访友,礼尚往来,老百姓送礼更多局限于传统节日、亲友生日、同事婚宴等,所送礼品大多为超级商场或批发市场买来的大众货。

年年如此送礼,送的人觉得缺乏新意,也很难尽心意;受礼者有时觉得礼品太俗,但又不好拒绝,弄得双方心里都尴尬。

不管是礼品公司经营的广告促销礼品,还是广告上宣传的健康礼品,抑或散落在各种市场上的其它可以称作礼品的礼品,其共同点离不开“商品化”。

不仅属于大规模生产,而且相互抄袭,同质化十分严重,不能满足人们表达个性祝福的情感需求,选择性很差。

2、礼品知识匮乏,送礼随波逐流。

经由文革,中国传统礼文化在某些方面被淡化,某些方面甚至出现断层。在伦理、道德、礼仪的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弊端,致使传统礼文化传承不足,许多人不知道各种场合如何讲究礼仪,如何送礼。 遇到需要送礼的时候,大家都随大流,广告上今年送礼送什么就送什么。往往过一次生日或春节,相同的礼品收一大堆。

3、礼品市场散乱,称心礼品难寻。

极少有专门的礼品店,各种礼品散落在超级市场、糖烟酒市场、农贸市场、旅游市场、文化用品店、珠宝店、服装店。

专门的礼品包装不多,常常是附带销售,没有成行成市,没有集中经营,没有规模的专业礼品市场。

什么东西可以成为礼品?合适的礼品、个性的礼品、称心如意的礼品很难寻找,不知道到哪里去买。

二、经营分析

与国内与巨大礼品消费市场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至今还没有体系化的礼品专营企业。

当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缺少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国际化品牌背景的企业、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礼品都是一些零散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其产品混乱,成本高,质量差,无几家以国际文化品牌理念来专业化、规模化运作。

2、缺少符合各个阶层消费需求的人性化、高品位的礼品及运作系统。

由于生产的零散、规模小、无专业性,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款式重复、单调、品种杂乱、无品位,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3、缺乏专业性经营礼品的店铺。

中国的礼品公司99%没有设立规模经营的礼品店,更不用说开设礼品专卖店。

这些礼品公司开设在写字楼,主要通过电话、资料邮寄、人员推销等方式向单位开展直销。它们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工厂,利用样品拉单,拿到订单后再找工厂加工。

这种低成本的运作方式,局限性很大,其市场触角延伸面狭窄,许多团体客户、家庭和个人客户被忽略。

当前礼品只在某一小商品市场、文化用品店、个别鲜花店销售,商场里附带销售品种少,消费者在购物时选择性极小,很难卖到称心如意的礼品。

4、缺少“一站式”礼品专营网络,经营模式传统落后。

目前礼品市场受传统营销方式束缚,一般为厂家――总经销商(―级批发)――分销商(二级批发)――代理经销商(三级批发)――零售商――顾客。中间流程过多,经销商分配的利润减少,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经营者不得不时刻面对大量库存问题,没有退出自由的尴尬境地,投资风险过大。

三、行业呼吁

中国礼品市场一方面是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行业真空,对投资者则是一次难得的商机,也为规范运营的企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中国咖啡市场分析

咖啡——世界三大饮品之一,经1500多年的发展现时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全球每年要喝掉74亿杯咖啡,相当于每天要喝掉2000万杯,平均每人每年要喝掉120杯。咖啡豆的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在主要商品销售榜上仅次于石油,位居第二,而世界咖啡总体消费市场年零售额更是超过500亿美元。现时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生产咖啡,咖啡产业的发展为全世界一亿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可以说,咖啡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咖啡的引入正是迎合了中国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这方面需求。目前,咖啡消费已成为时尚主流,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更是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无论在家、办公室,还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品尝着咖啡;遍布城市的咖啡厅也成为人们商务、休闲的好去处。咖啡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代名词,甚至发展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

随着咖啡这一有着悠久历史饮品的广为人知,咖啡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根据统计,全球咖啡年消费量约为800多万吨,而我国的年消费量约为20万吨,并以10%的速度逐年

上升,而人均消费量则以30%的速度递增。华南地区市场的消费量更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疯狂飙升,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100%。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在咖啡消费方面的增长是非常迅速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咖啡消费大国。而根据另一项调查显示,针对中国市场,若以全国总人口计算,平均每年每人的咖啡消费量还不到一杯,即使是城市,咖啡消费量也仅是每年每人4杯,这与欧美国家人均每天3杯的消费量相比较,目前中国的人均消费量几乎微乎其微。我们再看另一组数据比较:

中国内地年人均饮用即饮咖啡0.11次,不仅和日本的107次相差甚远,也大大低于台湾(35次)、泰国(8.7次)和香港(4.9次)的水平。饮料行业预测这一品类将会继续爆炸性增长,未来10年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5%以上。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多么巨大,难怪国际咖啡组织也将中国视为全球最有潜力的咖啡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市场将逐步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国和国际间的交流、贸易也将达到一个高峰。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广州亚运等国际性活动相继开展后,更多的国外客商也会将目光注视到中国这个具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咖啡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在越来越频繁的中西文化、贸易交流中,能很好的起到桥梁作用,咖啡相关产业作为先行者进入

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机遇将是不可估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咖啡产业更是一个利好消息,这预示着2010年前东南亚如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产品将零关税进入中国,咖啡原料、产品和设备等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咖啡行业受惠首当其冲。

目前从中国咖啡的整体销售市场来看,呈现出城市强于农村,沿海城市强于内陆城市,商务交流发达地区强于商务活动少的地区等几个特点。华南地区市场的发展势头尤其迅猛,咖啡需求量和消费量都大大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从而带动一系列咖啡产业的飞速发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广州咖啡协会等机构的相继成立,泛珠三角9+2经济圈的建立,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配合一系列咖啡文化的宣传,将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因此,在中国发展咖啡相关产业,广州当成首选。由于国内尚未有一家成规模的咖啡专业市场,国际咖啡交易中心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中国咖啡专业批发市场这方面的空白。响应广州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中高档批发市场的号召,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将把握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助各项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促进中国咖啡产业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春节下一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