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

2022-11-30

第一篇: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一)

【命题规律】 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3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

1 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例文】

帆张半扇免翻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

2 的榜样。

【点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多角度地写“半”之美,主题突出,联想丰富,内容充实,其中,“半”的谦逊之美,视角较为独特,颇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论证手法多样:对比鲜明,每种“半”之美,都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证精当,依事说理,把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证贴切,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篇末引用清代诗人李密庵的著名诗句“帆张半扇免翻倾”点明题旨,生动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圆合,又涵盖了全文,“免翻倾”,不仅针对人生成长而言,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等领域。结尾意味隽永,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显了“半”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发人深思。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二)

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孙子说:“菩萨刚才显灵了,告诉我沿着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孙子侧耳听,果然传来潺潺的水声。祖孙俩沿着小溪走„„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与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向吻合:把哲理思辨隐藏在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等待考生发掘其奥秘。试题引导考生辩证地分析故事情节的内涵,多角度地解读命题材料,为应对2013年高考作文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训练蓝本。材料中的老奶奶,是个可亲可敬的坚强老人,千万不能把她当做老封建、老迷信。如果那样写,就与故事的主旨背道而驰。老奶奶动不动就“求菩萨”,只是一种习惯性或下意识的行为,与人们遇到危难时“呼天喊地”、求“老天爷”或“菩萨”保佑一样,与迷信没有关系。特别是对处于绝境中的祖孙俩来说,老奶奶“求菩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情急时求生的策略。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讲述的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坚守信念,永不言弃。以此立意,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此类立意,很容易使考生陷入空泛说理或简单地扩展材料的误区,因此构思时要注意使文章有一些感性色彩,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倘若对材料细细揣摩,会发现“坚守信念”只是材料的显性特征,材料中还有不少生活哲理有待开发。例如:①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生硬的说教适得其反;②谎言不一定都是丑陋的,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撒谎,那谎言也是美丽的;③要自信,菩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菩萨”就是你自己,心中有了这样的“菩萨”,就能创造出奇迹。这些立意,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例文】 信念,开花„„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3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点评】本文构思精巧,借助材料提供的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坚守信念”的主题。文章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过对菊花高洁品行的抒写,在菊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主题轨道,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坚守执著的精神。在具体写法上,本文有许多出彩之处:①标题“信念,开花”,暗用《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咒语“芝麻,开门”,与老奶奶求菩萨保佑暗中呼应;②用第三人称“你”写菊花,如同与菊对话,亲切感人;③试题材料在篇末才浮出水面,作者没有简单地摘抄或复述材料,而是从材料中提取精髓,把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当做“信念”的化身,既巧妙点题又以回归材料作结,这是规避跑题风险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考生借鉴。

第二篇:中考作文备考全攻略与真题预测:哲理思辨类

(8000字)

第五节 哲理思辨类 ★热点考题链接★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2010·江苏扬州);材料“接电话线”(2010·四川眉山二);他也很重要 (2010·江苏苏州);不能没有你(2010·湖南省常德);因为有期望(2010·重庆市二);不该丢失的 (2010·山东省临沂);做一个行者(2010·浙江省温州);不会变化的是__________(2010·安徽省);凝聚(2010·北京);人生需要磨练(2010·福建龙岩)。 ★写作备考方略★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是:“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哲理类文章,应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艺术性要强。因此,在立意上要求学生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具有辩证思维能力。

一、哲理思辨,凸现文化底蕴。哲理思辨类散文天生与文化密切相连,文化孕育着哲思,展现着哲思。所以写作思辨类散文,我们首先应把目光投向文化,凸现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哲理思辨,展示历史情怀。历史也是生发思辨的最佳场所,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的确,若我们徜徉于历史中间,定能有所启迪、有所发现。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点历史知识,尤其是文化史的知识。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强调知人论世,在写作中我们更需要对相关的史实有所了解,有所分析评价。

三、哲理思辨,关注自然色彩。自然体现着辩证法,它往往和人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或称象征)。所以自然中也有着丰富的哲理,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提升。如松、菊象征着人的高洁品行,柳、长亭寓含着人们的离愁别绪;一棵树的成长历程就是人的成长历程;一只狼的情感就是人类自身的情感„„林林总总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思考。

四、哲理思辨,凝聚社会关爱。社会是哲理思辨类散文创作的最大原料地。光怪陆离的社会处处都展现着哲理。就个体而言,人的进退、荣辱、生死都是哲学命题;就群体而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莫不表现着生活的哲理,无不引起人的深入思考。

★模拟真题预测★

一、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小孩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剪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爷爷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确定一个议论中心,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角度一:剪掉好,还是不剪掉好?

只有懂得选择的人才会终身受益。如果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则会适得其反。生活要学会选择,必须减去多余的部分,专注才能结出可口的果实。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那只会像没有剪去劣枝的果树一样,虽然个数多,但又小又青。做人也一样,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训斥就如那把剪刀,剪去我们的种种错误。这些看似严厉的举动,其实蕴含了关爱。生活需要一把锋利的剪刀,让它剪去我们的缺点、短处,让我们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正是一把把帮助我们成长的大剪刀,使我们的一生结出丰硕的果实。拟题示例:《剪枝的学问》《成长需要大剪刀》《“剪”出的成功》 角度二:为什么要剪掉?

手中沉实的剪子,是为果树们修理的花剪。岁月,是我们生命中修整的花剪,在这每一段每一段的裁剪中,我们要学会放弃幼稚,放弃固执,放弃冲动,放弃幻想,在生活中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会真正的得到。得到丰硕的果实,得到真正的成功,得到人生的真理。舍弃曾经觉得是最最重要的部分,却换来了别样的、更为深刻的幸福。拟题示例:《做一个“剪枝”能手》《“剪枝”不留痕》《树要剪枝 玉要琢磨》 角度三:剪掉有什么好?

剪枝,其实就是在蓄势,在积蓄力量。剪去多余的枝条,既避免病变扩散,影响果园健康,又使得有限的养分集中力量,供养花朵与果子,为果树秋天最终结出好果子打下坚实基础。果树如此,人亦同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不可能完美得没有丝毫毛病,不可能不受到病毒的侵袭,不可能没有失误,不可能没有留下遗憾。人生的毛病缺陷以及失误遗憾,就如同果树的病变枝条和多余枝条,需要毫不留情地剔除剪去。要舍得修去那些多余的枝条,也要懂得只有把有限的养料集中供给,才不致让平均分配造成平庸的花期。拟题示例:《我要“剪枝”》《有一种精神叫剪枝》 角度四:如何理解“剪掉”?

剪枝,就是疏除过密枝、衰老枝和病虫枝,以充分利用光照和营养,大幅度提高坐果率。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若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是否也应该如果树一样,剪剪“枝条”呢。“剪枝”就是对自身的否定与改变,用在人身上该分“自我剪枝”和“他人帮助剪枝”两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剪枝”是对一个人缺点的修正。而一个进步快的人总是一个会自我反思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把抽打自己的鞭子握在自己的手上。拟题示例:《谁来“剪枝”》《 给欲望剪枝》《批评如同剪枝》 角度五:小孩子痛惜,爷爷为什么不痛惜?

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啬。可见,行动服从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拟题示例:《由“剪枝”想到的》《果树剪枝的联想》《“剪枝”随想》《剪枝遐想》 角度六:小孩子为什么有疑问?

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从于整体,局部服从于大局。拟题示例:《削枝为了强干》《学会剪枝》《该出手就出手》 角度七:“傻孩子”,傻在哪里?

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能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全树。拟题示例:《剪枝,我们同样需要》《为自己剪枝》《今天我要为你剪枝》 角度八:剪枝是“减法”,“长得更好”是“加法”,加减法不可以互换么? 有失才有得,失去是为了更好的、更多的获得。“剪枝”顺应的是“树木之道”;“成长之道”“为人之道”“生活之道”都需要“剪枝”的学问。拟题示例:《人生剪枝》《为青春剪枝》《为心灵修枝剪蔓》《给成长之树剪枝》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儿的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我要开花”为题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写作导引】

1.开什么样的花——“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产生美好的希望,滋生甜美的憧憬,因为理想是人生的根本,是我们实现幸福人生的内驱力。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迷失于大海上的孤舟,早晚会被风浪吞没。身处偏僻山谷的百合之所以能够遗世独立,开成美丽的风景,其实就是因为心存“我有美丽的花”的梦想。“我有美丽的花”,多么美妙的梦想呀!对于一朵花而言,还有什么比开出美丽的花更使人神往呢?花的美丽就在于花朵的绽放,而相信自己有美丽的花朵,就能够不断地战胜各种挫折,专注地付出努力,实现心中的梦。

2.为什么要开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朵花的庄严使命。”

作为花朵,使命是什么,就是开花结果,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一代一代往下传,这是生命赋予花朵必须的使命,是花朵实现生生不息的庄严使命。那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百合完成使命的方式是开花结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祖国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呢? 3.开花能说明什么——“我要开花,是由于我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她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草,而是一株百合,一株有美丽的花朵的百合,而唯一能够证明自己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我们每一个人都像百合一样,内心深处都渴望人生的价值能够得以体现,渴望活出不一样的风采,但是我们究竟以什么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呢?我想只有开花!通过开花来证明自己!也就是成长,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三、题目: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2)思想健康向上,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写作导引】

1.仔细审题,辨清题意。本命题在选材上给了考生很大的写作空间,但同时也限制了文章所写的两个方面必须是相关联的,内容上应兼顾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只写一方,否则会有偏题之嫌。补充题目时,建议同学们最好运用对比形式,如“好生与差生”“灾与爱”等,这样易于激发读者兴趣。

2.精心选材,灵活补题。要想补好题目,必须要筛选好所写材料,在此基础上再提炼题目,应是考场上比较保险的做法。那么,应怎样选材呢?前提还是要注意选择相关联的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可以构成正反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但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在选好材料、立好意的基础上再来补题,就不难了。在选材上,无论选择哪个方面,要力争做到新颖:与时俱进,感悟独到,感情冲击力强等。

3.精心构思,成就佳作。考场作文,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必须提前谋篇布局,才能速成佳作。在选好材、拟好题的基础上,可以在材料的组合上,开头、结尾的设计上,点睛妙笔的锤炼上多下功夫,锻造作文亮点。

第三篇:2018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题型归纳及模拟演练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 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 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名师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思路演练】

1

1. 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避而不谈。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韩信之于井陉,臵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作者以“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他的观点则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

2. 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全文的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20%即可。如《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2 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片段近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3. 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三道试题,虽说没有典型的哲理思辨型试题,但在此之前,哲理思辨型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宠儿”。在大力倡导考查考生思辨能力的今天,2016年一年短暂的停顿并不代表2017年不会继续考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将热点与经典、思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 误区警示

1. 观点不明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考生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

2. 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5 ∶ 5之式,这是严重的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 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已,故而显得认识肤浅。如2016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没有深度解读。

三、抢分之道

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顾多者,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更能向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出妥协的实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4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早在1984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出与自然相处的恰当的方式)

四、 模拟演练

【名师原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5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兼容性与纯正性。

【范文展示】

1.文化交融,谁能抵制

一考生

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二者的争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北岛对传统的描述:“传统是一张航空照片,山河都缩小成桦木的纹理。”而如今“桦木纹理”交叠呈现,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与其争论谁是谁非,还不如看清其背后的本质——文化的交融。

岂止是传统音乐可以夹杂英文演唱,就是元宵节与情人节也不期而遇了,这场相会本来就不是火星撞地球,而是一次潜行于历史中漫长等待后中西文明的相遇。当你苦恼于家人和“佳人”时,当你一手拿汤圆一手握玫瑰不知如何抉择时,何不带着“佳人”回家一同陪伴家人呢?何不让中西文化来一次盛大的会面呢?为何偏偏以传承文化的名义担忧“文化入侵”呢?

既然并非文化侵略,又为何要以防备之心、抵抗之意去对待呢?当有些人怒言故宫中的美国咖啡馆应“滚出故宫”时,自己是不是正将故宫留在日本相机的取景框中,又把纪念品塞进法国的名牌包里呢?那些貌似满腔的爱国血随处泼洒,是在抗拒咖啡,还是在抗拒美国呢?是不自信的病入膏肓以致将自己臆想成文化的受害者,还是前朝宫中复现前朝的闭关锁国呢?如果那些口口声声控诉着“文化侵略”的人抗拒回答这些问题,那至少应该理性地探求:如果真的是侵略,那又是什么遭到了侵略?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魂。如果王国维能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先驱。

文化现象与文化产物,都是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托而存,缺一不可。譬如故宫,若物质湮灭,那前朝不过是遗民早醒的梦;若精神无凭,那故宫不过是病老砖石草木的堆砌。由是以观,异国而来的文化,并未侵略哪一部分,也不能侵略哪一部分。有人或许说是异国文化挤占了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至于侵略,而这番言论正如“异国”的小说家罗森所说,是在“信誓旦旦地保证精神存在界限”。

既然他国文化并非以侵略之姿进入,那我们又何必扮作文化的受害者,从而手持自制的正义旗,去抵抗不同姓的期许与善意呢?桦木的纹理,若是将之粉碎焚烧抛洒,又如何追求琴瑟和鸣的群英荟萃呢?

文化交融,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

【点评】

6 内容:对于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这一现象,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或者认为其是崇洋媚外,而本文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看出了其实质是文化的交融,而且又得出“文化交融并非侵略,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的结论,可谓见解深刻,充满了十足的思辨味儿。

表达:文章突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写法,而是顺着自己的意识顺其自然地表达,虽看似毫无章法,但很自然流畅,同时逻辑性极强。

特征:文章彰显了考生较强的语言功底,再加上大量的引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模拟评分:19+19+19=57(分)。

2.守传统文化展民族本色

一考生

文化传承节目,法语演绎传统;名家歌手对峙,此事何去何从?以我之见,既为传承文化,盍不弘扬传统?既是华夏儿女,当展民族本色!(概述材料,亮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语大唱中华名段,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已面目全非,空余一番喧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皆“改头换面”,妄改传统,谈何正确舆论导向,又怎可弘扬精粹?媒体作为传媒中坚力量,理应坚守精神家园,展民族本色,斯世当以重任视之,方不失初心,(从节目性质分析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名言和对节目本质的分析紧扣论点。入情人理。有说服力)

守传统文化,展我本色,方能继任“往圣绝学”。“忘记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此告诫。而我要说:“妄改是对文化最大的亵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渔鼓道情” 传唱的是千载历史的黄钟大吕,吟诵的是中华民族的风度气韵,彰显的是文明古国的恢宏诗篇。凡”文化遗产”,实质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结晶,如民族之琥珀,似传统之化石。对于此等瑰宝,吾辈后人理当珍之,重之,习之,传之;一味妄自改之,篡之,变之,动之,则令“遗产”难“遗”,精神难驻,岂不悲乎?(进一步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巧干表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守传统文化,成我特色,乃可屹立民族之林。阿尔伯特·哈巴德有言:“当你选择了向他人看齐,便是默许了同化与平庸。”警言之语,卓然不谬。歌手张口以法语唱中国音乐,美其名日“音乐无国界,听众遍全球”,实质却是戴他人之面具,忘真我之本色。照顾国外听众,体现全球视野,其本质无可厚非;然一味取悦他人,灭民族之风骨,堪为大祸!文化交流与激荡的时代,唯高扬民族之声,方可于汤汤洪流中屹立不倒。莫等闲,失了民族本色,空悲切!(深入思考,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从更高的角度强调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立意高远。议论深刻)

诚然,世界走向融合业成趋势,关注全球不应过度指摘;但融合绝不等同于同化,创新绝不意味着忘根!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有一份敬重;在文化发展中,坚守一种本色,方可成大事。文化工作者及中华儿女当在交融中不失本色,方为发展之正道! (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

7 巍巍文化丰碑,守传统成其华美;浩浩民族本色,铸本心绽其辉煌!(重申论点,再次强调这样做的意义)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6分、丰富7分、有文采5分)﹦55分

点评:

本文论证深刻、大气,文章紧扣中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从节目本身的特点上看,文化传承类节目就应该不忘坚守传统文化的初心。二是从节目的内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应该展示传统文化本色。三是从传承文化的目的来看,就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三个方面,三个角度,三个层次,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有逻辑,有力度,有底气,不仅使论证走向深刻,更彰显了立论的高远壮阔之气。

3.文化传承不可儿戏

一考生

节目之上,法语演唱,面对质疑,振振有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用法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是浅薄,是儿戏。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概述材料。亮明观点)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曾言:“文化的传承者最应持一份敬畏,怀一份赤诚。”斯言不谬。用外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何来敬畏?何来赤诚?敬畏文化,传承文化,是劈波斩浪的动力之源,是花红果硕的强壮根基。树不可失根,鸟不可无翅,我们不可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引证、喻证)

儿戏文化传承现象的产生,源自民族自信心的匮乏。那名歌手的反驳不合逻辑,有外国人就是用法语唱的理由吗?这是儿戏的表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折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或感受老腔的震撼之力,或品味二胡的悠长悦耳,又或欣赏今天的《要荆州〉。我们的文化足以今我们自傲,我们的方块字足以屹立干世界,我们的语言足以使外国友人如痴如醉!用法语演绎。适得其反——丢了真!失了本!丧了名!毁了质!我们当自信,当自足,当自豪!(分析原因)

文化传承。庄重严肃,不容儿戏,不可亵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该音乐的珍贵。越是珍贵,越应敬畏,越不可儿戏。给传统音乐附加法语,是假借文化交流的名号,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来给传统文化硬上妆,面目全非,纯属儿戏。文化本就宝贵,遗产项目更是如此,若掺入外来物质,难免使血脉不正,难以传承。试想,在这个迫求新潮、消费娱乐的时代,不伦不类,岂非儿戏?(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传承,以敬畏之心,以纯正之心。惠能的《菩提偈》写道:“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传承文化,当有此心境,当拒绝崇洋媚外,当守住中国心,当永怀赤子。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传承者,我们都是奔路者。如果人人心怀敬畏,何愁朝霞不洒满大道?何愁荆棘不化为绿草?何愁前途不似海,来日不方长?(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

诚然,拒绝法语演绎“要荆州”,不是拒绝创新。但创新不是硬来,不是化妆,不是新潮。创新是取得精华为已用,汇江河以成海,不是法语的肆意包装,胡闹的儿戏!(辩证分析)

8 文化传承,敬畏待之,看大地草片片,花红红;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望天空星点点,月团团……(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5分、丰富7分、有文采5分)=54分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析原因,谈危害,指方法,环环相相,使论证深刻有力。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值得点赞。文章大量使用整句,气势充沛,底气十足,读来荡气回肠,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4.民族文化,贵在传承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段,在我看来,此举实属不妥,其背后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民族情感。

民族文化寄托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世界各族莫不如此。正如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意大利的歌剧,巴西的桑巴舞等等,这些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骄傲。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无论时空怎么变幻,当它们响起来,总能激起我们心中不变的民族情怀。如果用外语演唱,难免不伦不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自身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绚烂。

生活中,我们既会为川剧的变脸沉迷,也会为好莱坞大片拍手叫好,会被日韩舞蹈吸引,也会因二胡声潸然泪下。这些文化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他们一起丰富了世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2008年,中国歌手萨顶顶以藏语和梵语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在全球展开巡回演唱会,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味曲意逢迎,那才是真的可悲。

民族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走出去,但依靠的应是自身的魅力,绝不能背离根基。 诚然,当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弱于西方文化,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文化就逊色于西方文化。事实上,我们的汉唐文化,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惊艳世界?所以,我们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去。文化创新不是抛弃自己的特色,而是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将其推广出去。岳云鹏把中国传统相声和京剧唱腔相融合,徐佳莹把台湾传统的歌仔戏选段作为流行歌曲的高潮,他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加快了其传播速度,这样的创新,值得我们点赞。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这样的话只能成为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遮羞布。当今中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是时候撕下这样的遮羞布,让民族文化昂首自信走出去了。

5.传承不等于拘泥

9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起来似乎不妥,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在新时期,传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传承,但不必要拘泥。

首先,歌手只是将文字改变,并没有改变唱腔,配乐等,或许考虑不够周全,但也无伤大雅。

要荆州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选段,即便不看歌词,也并不影响国人的理解。正如我们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提琴曲一样,就算没有歌词,我们也同样会被梁祝二人的爱情打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熟悉二字。既然对国人而言,文字改变与否并不影响实际欣赏效果,我们又何必拘泥于是否用中国话演唱呢?何况,就算语言改变,唱段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并没有改变,虽然不算原汁原味,但也没有根本性的破坏。对此,我们何不宽容一点呢?

其次,改变语言的确能让他人更直观地理解唱段内涵。歌手的改编或许不够完美,但也无可厚非。

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在汉语影响力尚不足的情况下,改变语言的确能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就像国人追美剧日漫一样,如果没有字幕组的努力,我们又怎么能欣赏到别具风情的外国文化?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做一些改变也是难免的。好莱坞大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元素,不也是美国人做出的改变吗?所以,改变语言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只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法而已,实在不用过分解读。

再者,保留中国文化内涵,而改变单一形式的例子历来都有,我们实在没必要上纲上线。 历史上,日本多次将《三国演义》拍成影视剧,在日本也不乏用日文演唱的京剧;近两年,美国好莱坞拍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文化的热潮;泰国人热衷于翻牌中国影视作品,越南人翻唱中国歌曲火爆网络……这些都是披着外国衣服裹着中国文化的成功例子,难道我们需要抵制他们吗?改变形式是手段,传播文化才是目的,既然能正面传播老祖宗的文化,我们又何必苛责呢?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其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其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固守传统,以后,谁还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第四篇:思辨类作文素材

一分为二看问题 正例

1、幼苗的成长,少不了时雨的灌溉,少不了除草灭虫。王阳明说:“时雨春风,沾被卉水,莫不萌发越发,自然日长月化。”“时雨”乃“及时雨”。若“久旱不雨”,则苗必枯萎,然而如果是“狂风暴雨”,禾苗也必然被淹。

2、战国时,秦国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励精图治,起用商鞍变法,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情绪,最后把六国逐一消灭。所以说,敌对力量存在对自己有威胁,但也对自己有激励作用。一旦没有了对抗力量,秦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了,却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3、春秋时,吴王夫差替父报仇,一举把越国打败,吴王夫差洋洋自得,放虎归山,留下越王勾践,让他成为吴王的人质,没想到越王勾践尝胆卧薪,刻苦自励以图复国,二十年后,越国又击败吴国,夫差请求勾践仁义待他,勾践却不予理睬,把夫差杀了。

4、韩愈在《原道》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这就是说坐井观天,若说天的一部分有井口大是对的;若说天只有井口大就错了。

5、“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也实在过于片面了。

6、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的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7、小草与庄稼争肥料,争地盘,影响庄稼生长,农民把它斩草除根。但它生命力极强,高山、石隙、洼地,都苗壮成长。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颂它。

2 引言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白居易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3 反例

1、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教授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被否定了。因为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只看到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提出“多生几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味地强调人多力量大。却不曾想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以至酿成了一个大错误。

2、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堪称得上博学多才,为人所敬仰。但他的“天动学说”是错误的理论,并被当时欧洲最高权威的教皇奉为真理,流传1800多年,可以说是对人类探讨天体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阻碍作用。

3、虢国的国君喜欢听人家说讨好奉承话而不喜欢听真话、实话,结果京城被别国攻陷,靠一个车夫才落荒而逃保住性命。后来国君问车夫,我逃出城门时,你怎么正好在那里?你事先知道要出事?车夫点头,国君说你怎么不说,车夫说你不喜欢真话,我不敢说。国君大怒,训斥了车夫一顿,晚上车夫逃走,虢国国君被野兽吃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 1 正例

1、宋国一农夫得一玉石,他把它献给地方长官子罕先生。了罕坚决不接收,并说:"你把玉送给我,我是得到了宝物。而我若接你的宝玉,那末,我自己的清廉这宝物也由此失去了。事物都是这样转化的。

2、有个人为了灭鼠养一只猫,这猫既帮他抓老鼠,又给他解闷儿,他就多养几只猫,逐渐有一百多只,猫一多,无鼠可吃,主人买肉给它们吃,渐渐地猫的后代只知吃肉,不知吃老鼠。

3、一只母鹰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一只成年的雄鹰。这雄鹰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敬,不让母鹰出去寻食,早上又守护在母鹰身边。母鹰觉得自己衰老加快了,她安排孩子远行闯荡世界,在没有儿子照料的情况下,一切都靠自己。一年后,小鹰来看望母亲,意外发现老鹰巳非常矫健。

4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文字均落榜,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和的去发表论文。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粥都难吃到;司马光出身贫寒;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曾生活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打工,供姐姐读书。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

5、雍丘地方有个叫北宫殖的打鱼人,拾到一颗罕见的大珍珠,晚上这珍珠发出的光可以照很远,人们都知道了。不几天,国君派人来对北宫殖说:把珍珠送进宫,保你荣华富贵。北宫殖的父亲却认为,献珍珠成了暴发户,就会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就容易招惹祸患。于是与北宫殖一齐动手,把珍珠砸个粉碎。

6、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的,卖价就极高。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很多人的努力都失败。唯有一艘这样的船,船民把一条馀鲶扔进沙丁鱼成群的槽里。鲶鱼不自在乱游乱撞,沙丁鱼们紧张地不停游动。直到船抵港,沙丁鱼们还在乱蹦乱跳。

7、陈平长得高大俊美,但年轻时只喜交游,不愿耕种,故家贫。同县一张女嫁五家均丧夫,别人不敢再娶这张女,陈平却愿娶。张母到陈家拜访,陈平虽贫穷到用草席拦门,但门口车印仍很多,张母就答应了。她说:像陈平这样漂亮而且交际又广的人,绝不会长久地贫穷和处于低位的,后陈平果然官至丞相。

8、老鼠是令人厌恶的坏东西。可是经过训练的老鼠却成了公安战士的好助手,凭着它的嗅觉,能侦察出飞机、汽车、火车、轮船上的行李中的毒品和爆炸物。

9、薛潭拜秦青学唱歌。薛潭学了→段时间就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向秦青告别,秦青在凉亭设酒宴送行。酒过三巡,秦青击节引吭,高歌送别曲,森林震撼,白云遏止,小鸟停唱。薛潭顿感技元止境,总是发展变化的。感到很愧羞,马上谢罪,继续跟秦青学唱歌。

10、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一天工夫,冯谖就回到孟尝君府邸,孟尝君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秧,冯谖说,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债全部送给老百姓,并当场烧毁债据,这叫买义。孟尝君不悦。后来孟尝君被齐王驱逐回到封地薛,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这才悟出冯谖的买义的先见之明。 2 引言

1、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毛泽东

7、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8、万物必有盛衰,万物必有弛张。—―韩非子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 3 反例

1、美国阿拉斯加一自然保护区养了鹿群,为了不使鹿群受伤害,主人将狼捕杀光。从此,鹿群处于没有天敌的“安乐窝”中,迅速繁殖,十年之后,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保护区里的植物因被鹿食用与践踏而凋零,鹿本身也因运动减少体质下降,导致大批死亡。

2、某教师刚参加工作日才,恨不得把满肚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充分发挥"满堂灌"的作用?学生无暇思索与接受,结果,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家长意见很大。

3、《吕氏春秋》中有一段《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说: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赶快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到水里去的。”船停止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试想,船已经走了,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秦国采用商鞍变法后凭借它的武力,终于造成了万乘之势,使所有国家朝拜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的朝代。然而它建国后仍然采用战争时候的高压政策对待百姓,不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因此,秦王朝仅只维持了二十多年,就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5、楚国想偷袭宋国,他们事先在进军必经的流河里浅水处做过目标记,没想到,这晚上滩水突然涨水,楚国的军队仍然依原标记渡洞,故淹死无数士兵,渡河失败。

6、古时成阳堪,把儿子教育成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平时大家都称赞成阳堪的儿子有教养。一天成阳堪家里发生火灾,成叫儿子去亲戚家借梯子救火。儿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识礼,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与亲戚寒喧,直到亲戚问有什么事,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出原委,亲戚家赶紧扛梯去救火,成阳堪家已变成废墟了。 量变与质变 1 正例

1、《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时接受能力较差,记忆力也不十分好,读私塾时,常为背几十个字伤脑筋。但他日夜苦读,由少积多,终于成为大学者。

2、三国时的董遇,家贫无力上学,靠卖柴糊口,但他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紧时间勤学苦读,依靠自学终成名重一时的学者。

3、一位青年画家专程请教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要不到一天,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笑着回答:“请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功夫就准能卖掉它了。”青年画家接受了门采尔的忠告,回去后认真苦练基本功,深入搜集素材,经过周密的构思,用近一年功夫创作了一幅油画。果然,这幅不到一天就卖掉了。 2 引言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俗语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

4、千里之堤,渍于蚁穴。――俗语 3 反例

1、天津有一个当祖父的人,宠爱小孙子,让孙儿用牙签在自己脸上乱戳,结果酿成悲剧,眼睛被惯坏了的孙儿扎瞎。

2、战国时,虞国虞学会造漆,他发现把漆树叶子熬成膏掺在漆中能降低成本,以此成了富翁。一次,他带了一大批漆前去吴国,吴国此时正与越国打仗,漆的来源断了。虞学大受吴人欢迎,成交时有人见漆桶上封条很新,怀疑内中有假,就借故说二十天后取货,二十天后,漆全部变质,虞学漆没卖出,盘缠也没有了,饿死吴国。

3、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水很清,很甜的水井,过路人都愿意在这里歇脚喝水。一天,一老者发现水井比以往浅了一些,便对村民说,你们这口井该掏掏了,村民很不以为然,没有接受。第二年春大旱,井水干枯,全村人只好外出逃荒讨饭

4、一个抢劫杀人犯临刑前请求见母亲一面。他母亲来后,他以要报母亲养育之恩为由要吮母亲的奶,母亲答应了,抢劫犯一口咬掉母亲的乳头,痛苦地说:我小时候偷一根针拿回家,你老人家竟说我是乖孩子,懂得顾家。于是,我偷之胆越来越大,偷之物越来越多,由偷而抢,最终走上刑场,告别人间,妈妈,我恨你。 新生事物 1 正例

1、华东师范大学崛起45岁左右的“小字辈”博士生导师群体,其学术领域覆盖18个博士点,超过该校现有的博士学科总数的半数以上,现已有25名这样的博士导师活跃在校园里。

2、在汉城奥运会上,美国的曾"创造50米自由泳世界记录的比昂迪奋力游到终点,当他抬头看时,发现独联体选手比他领先一指夺走了金牌,比昂迪脸上现出灿烂的笑容,由衷地感到欣慰,他过去拥抱了那位把自己打败的对手。

3、果树枝头,硕果累累,秋叶却飘落了,把自己揉进了护根的泥土,默默地给果树输送营养。 2 引言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白居易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

4、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俄〉车尼雪夫斯基

5、最可怕的敌人,就是缺乏坚强的信念。——(法)罗曼•罗兰

6、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伟大的时代。——(俄)列别捷夫

7、枫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风声。——李商隐 内因与外因 1 正例

1、一定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使石头孵出小鸡。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温度这个外因条件,鸡蛋也是孵不出小鸡的。

2、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号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多种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解俊峰等五人,历时21年,培养出6种巨穗小麦新品种。水稻和小麦生产,有了优良种籽这个变化的依据,再加上良好的水、肥等外部因素,才能高产优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打铁先得自身硬。孔繁森、李润

五、李国安、吴天祥等党的好干部,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站得正,立得稳,勤政廉政,努力工作,为党旗增了辉,为人民立了大功。

4、人体存在着同化和异化及遗传和变异的矛盾,人体每一瞬间都有旧的细胞死亡,又有新的细胞产生。正是这种自身的内部矛盾在推动着人生由幼年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以至中老年的变化发展。

5、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寇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元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战国时代的苏秦,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出游数载,失意而归。家中人都瞧不起他,他仍发愤读《阴符经》,每至深夜,要瞌睡了,便引锥刺股,终于学成,挂了六国相印抗秦。

7、著名画家黄幻吾有将“污纸成画”的绝技。一次他当众宣布:“我能在有墨污的纸上作画,请哪位同志在纸上随便涂画两笔,把纸弄脏,我马上就能画成一幅画。”观众中走出一人,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黄先生沉思片刻,先将圆圈画成两个葫芦,再添枝加叶又在近旁画一小鸟。几分钟,一随生机勃勃的葫芦小鸟图就画成了,观众无不拍案叫绝。 2 引言

1、有志者二事意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或不能屈。——孟子 3 反例

1、弈秋是全国名的棋手,他收了两个智力相当的学生,其中一位全神贯注静心听讲,一位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但心里却想着有一群大雁将要从这里飞过,随时准备张弓射雁。同一位老师,同一学习内容,外因是完全相同的。但一个专心致志,虚心学习,结果棋艺大进;另一个心猿意马,用心不专,棋艺无甚长进。(《孟子•告子上》)

2、病菌能使身体衰弱的人致病;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开金主义腐蚀了一批意志薄弱的人。原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副市长王宝森就是这类人的典型。

3、《伶官传序》中的庄宗,当他即位之后,沉溺于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之中,结果“令数十伶人所困”,丢掉了后唐江山。 现象与本质 1 正例

1、中世纪的欧洲曾发生过一场可怕的病疫,在不长的时间里死了大约、2500万人。许多人“无缘无故”的发热,寒战、剧烈头疼,神经错乱。当时有人以为是“天意”。后来科学家发现它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鼠疫杆菌的传染,就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

2、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没有飞到天上去;-块在石头被抛向天空,它必然降落到地上„„牛顿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研究,发现这类现象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3、马克思花了40多年时间,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查阅了当时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材料,写出了伟大的科学著作《资本论》。

4、有人说,门捷列夫是在玩扑克牌时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实际上,门捷列夫吸取了前人的成果,自己又经过20年探索,做了无数次的实验,积累关于各种元素的基本资料,终于从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5、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感到入水越深,身体也越轻。由于深入思考,发现了液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他根据这个原理,解开了工匠在王冠里掺假之谜。

6、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人说“赚工资”;第三个人说:“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后来,第三个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7、伯乐善于相马,写了总结经验的书在《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拿着这本《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每见一马便拿出父亲的《相马经》对照是不是额高且丰满,两眼圆而闪亮,蹄子粗壮而结实。后来他找到二匹符合这种要求的马,骑上回家,不料这马只跑了百把里路,就倒地而死,伯乐的儿子只好步行回家。

8、齐国宰相管仲得病后建议齐桓公不可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齐桓公不解地说:“这四人忠心。易牙把自己的孩子煮给我吃,竖刁为在我身边待奉,自阉当太监;常之巫测祸福,帮我逢凶化吉;公子启方父亲病故,他不肯离我奔丧。”管仲死后,齐桓公起初按管仲的劝说做了,但后来又把此四人召回宫。不日,齐桓公病,四个趁机切断齐桓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齐桓公惨死宫中。

9、齐国曲鞍地方的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树,人们经过这里都要啧啧称奇,唯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师傅每天路过大树,一眼也不看这棵大树。他徒弟问他何故,他说:“那是一棵无价值的树,不然的话它不能安安稳稳在这里活这么多年。”果然,这种树的木材做船透水,做家具有怪味,做棺木很快就腐烂。 2 引言

1、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方法。——毛泽东

2、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俗语 3 反例

1、一个渔夫把一条小鱼放在大路边有水的树洞里之后走了。一个赶路人路过大树,见树洞里竟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以为是神鱼。一传十,十传百,神鱼的传说越来越奇,不少人在树前烧香祭拜,保佑平安。香火竟然超过附近的寺庙。一天,那放鱼的渔夫又路过这里,心中只能暗自好笑。

2、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现象,认为太阳和其它星球都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后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证实了它的错误。 联系与制约 1 正例

1、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到英国伦敦的巴茨印刷所当工人。那时,全所50多个工人,受社会上饮酒风气的影响,人人嗜好啤酒。但是,富兰克林却滴酒不入,只吃面包喝清水,他劝工人们说:“体育锻炼可以健身。”可是人们不听,并嘲笑他是“喝清水的美洲人”。富兰克林工作之余,经常散步、游泳、做体操和跑步,身体越来越结实。一次,工人们搬金属板,每人用力气也只能搬动一块,富兰克林却轻而易举搬起两块。工人们问他有什么决窍,他说:“我的力气,就是靠经常锻炼得来的。”

2、碧波荡漾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生物,可它必须在大堤之间流淌;一旦冲击河床,必然泛滥成灾,自己也只能干涸。地球是人类之母,可它必须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离开了轨道,只能成为宇窗中的一颗流星。 2 引言

1、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一一毛泽东

2、对于任何问题,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不要否定一切。—―毛泽东

3 反例

1、《左传》中有则《唇亡齿寒》的故事。虞国和虢国本是唇齿相依的两个战略伙伴,而虞国国君不听劝阻,接受晋国的美玉,让道给晋国前去攻打虢国,结果,晋国灭了镜国后,在班师回国途中把虞国灭亡了。

2、俄国克雷洛夫一寓言故事:一匹解除了缰绳的马,眼冒火,头充血,再也不听主人的斥责,飞奔狂跑,结果冲下深渊,粉身碎骨。

3、齐景公在渤海之滨游玩,忽接信使报告:“丞相晏婴病危,生前怕难相见。”景公急忙起身返回,嫌马太慢,亲自挥鞭;过后还觉得马走得不快,索性弃车行走了,结果更慢了,终没见到晏婴。

第五篇:高三语文作文训练:思辨类话题作文(范文模版)

五、思辨类话题作文

【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精析】

求学伊始,我们就参与了竞争。“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追问。作为思辨性强的关系型话题,首先要确定的思维指向是:这两者存在怎样的关系?竞争会导致人情之“冷”还是不会影响到人情之“暖”?两种指向外还可以有这样的思考:现实中的竞争已经触痛了人情的“神经”,我们期盼着充满人情温馨的竞争。有了明确的立意,再确立明晰的思路,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阐述过程中,注意典型材料的援引和语言的形象,因为那会使你的文章说理有据,内容充实,富有感染力。

【佳作选萃】

竞争迸出温暖甘亦乐

一个足球场,因为有了竞争而活跃起来,迸发出如烈火般的互助精神,燃烧出人类的爱之火。

竞争并不全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乔丹就在竞争中展现出一种博大的人情温暖。

公牛队中,乔丹是全队的核心。但后来有一位新人也脱颖而出,他对乔丹不屑一顾,视为敌手。有一次乔丹问他:“我和你谁的三分球投得好?”新人冷笑一声:“明知故问,当然是你!”乔丹拍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不,是你!我只会右手投,而且左手还要顶一下;而你两手都会,很有潜质!”新人惊呆了,连他自己也从未这么仔细地想过。后来他俩关系很融洽,带领公牛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竞争迸发出了人间温情与成功的喜悦!

竞争对手也许会使你失去一次晋升职位的机会;竞争压力也许会使你喘不过气来;竞争过程也许会使你失去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但是只要你舍弃那些名利荣辱,以一颗善良、温暖的心灵去体味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竞争的乐趣,多植一棵玫瑰,多播撒一颗爱的种子,就一定能构筑一个充满爱意的人情世界。无须长时间的电话聊天,一张亲手制作的小卡片就行;无须整日形影不离,一次节日的欢聚足矣。竞争的纷繁不应干扰你对他人的关怀与思念,竞争的烦恼不应掩盖你灿烂的笑容,在你经过的地方洒一片阳光,创造出温馨的爱的蓝天!

巴勒斯坦有两片海,一片是没有生命的“死海”,一片是生机盎然的湖面。不是地理位置所致,只是因为死海只允许河流进入,不许流出。而生命之湖每接纳流入的一滴水,就会从出口处排出一滴。海有两片,人也有两种,你若只会接受竞争,对周围冷漠无知觉,不愿流出生命的温泉,那么你的心灵会变成死海——别人不想进来,你也不得出去。而当你热爱生活、关 1

怀他人,与他人手拉手共同创造奇迹,抛弃那些私利与虚名时,你的心灵就会充盈汩汩流动的生命之泉,永远生机盎然。

竞争如同一台榨汁机。当你启动开关,竞争的酸甜苦辣混合,滤出竞争中产生的恶意与烦恼,留下一杯清纯甘美的果汁。慢慢体味,竞争会迸出温暖!

【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2年8月10日,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在渤海海峡经过50多个小时的徒手泅渡,终于登上山东省蓬莱市东部海滩。报称:“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又一壮举获得成功,他创造了男子长距离游泳世界记录”,蓬莱市市委书记表示:“蓬莱市将在登陆点为张健塑像立碑,以嘉其志,弘扬这种精神。”在此之前,上海余纯顺一个人徒步穿越罗布泊,结果把生命交给了罗布泊。漂流长江的勇士也有人在漂流过程中失踪,后来又有人驾驶摩托车飞越黄河。对这些人类挑战自然的壮举,有人大加赞扬,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你认为呢?请针对此类事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0字。

【话题精析】

所谓“思辨”,指的是思考辨析。思考辨析一些现实问题和思想倾向,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是此类话题的写作意图。上述材料的要求明确,你得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意向,作出明确的选择:有必要抑或没有必要。这样的选择一般在开头表明。论述过程中,要构想的问题是,我是从什么角度、什么层面来分析有必要(或无必要)的。角度选择的恰当,层面设置的合理有助于说理透彻、有序。下面选两篇看法相左的习作,你认为哪一篇说服力更强?

【佳作选萃】

人生,可以更有意义

顾佳宜

张健徒手泅渡海峡,余纯顺徒步穿越罗布泊,勇士漂流长江,摩托车手飞越黄河„„这些事不时地在身边出现,不禁引起我的思考:这有无意义?

看看这种“挑战”带来的结果吧。成功的人不少:张健因此有了自己的大型塑像,有了功绩碑石,有了市委给予的奖赏,更有了不小的知名度。趁热打铁,还可以出本传记,也许会畅销一时。失败的也大有人在:余纯顺虽命丧无垠的沙漠中,但他的名字至今时时被人提及。这种“挑战”或多或少都给他们带来了名与利。所以,这“挑战”本身就有着不纯的动机,更不会有什么进步意义,并不值得赞扬。可能你会说他们中某些人并无此目的。但是,请看看吧,余纯顺只身穿越罗布泊时,他背后有多少记者?有多少摄像机?有多少目光?再看看他的面前有多少鲜花和掌声,有多少名与利?若对此种行为大加赞扬,把这奉为人生的意义而大肆渲染,那么乃不能辨清事物本质的孩子们也鲁莽追随,难道不可怕吗?假使整个社会都形成盲目牺牲的观念,难道社会还能正常发展吗?

这种“挑战”不只动机不纯,而且毫无意义。我们高喊着“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可仔细想一想: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更多人造福。一次的穿越、泅渡成功为谁造福了?没有!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一直在和自然抗争,千万年的努力都未成功,一次的挑战

就一锤定音了吗?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放眼远望,沉默深思。其实,生命可以更有意义。人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他们将你抚养长大,当他们逐渐年老时,你有赡养的义务。当你为人父母时,你对孩子有应尽的责任。人在社会中成长、生活,索取了就要有回报,不能因你的有勇无谋将这些责任淡化。从非洲大陆到中国山区,有多少双饥饿的目光等待你伸出援手;从艾滋病到帕金森,有多少疾病急需工科;从劳教所到监狱,有多少灵魂等待救赎;从进化论到《共产党宣言》,有多少真理需要坚持„„你怎可将生命交给一次无谓的挑战?

一对夫妇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创立志愿者组织Golden Globe。他们组织热心人将蜜月旅行改为替贫困地区的人建造公共设施。他们从不起眼处一点一滴、默默无闻地改变着世界。他们的努力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更多人因此而幸福地生活着。屈原、李白、苏轼、王安石,他们即使被贬官隐居山林,也仍心系国家,将报国之志注入诗篇之中。古语说得好: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人生中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努力。这些事可能看似渺小,但当量变与质变之后,小事成大事,厚积而薄发,人生也体现出应有的意义了。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成就的华丽表面,而在于一点一滴的踏实与尽责,在于勤勤恳恳的耕耘。少一些冲动的莽夫,多一些务实的孺子牛,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才会更加美好灿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马怡乐

广博的自然孕育了人类。大自然千变万化,永不停息,而人类也总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姿态挑战自然,挑战极限。远远地,我们望见了张健那钢铁般的身躯;望见了余纯顺在罗布泊留下的串串充满遗憾的脚印„„这种种撼人的意象向我们昭示着同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对我说:“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可谁又能想象这种“难甘事”对于张健来说,竟然是50多个小时的徒手泅渡,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所要忍受所要坚持的自不待言。滚滚而逝的历史长河,浪花淘尽多少这样的英雄。难道我们能说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中没有饱蘸着挑战自身极限的豪情吗?难道我们没有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身上悟出一种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吗?这是一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人生境界,一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美。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绽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精彩人生。

个人价值的体现需要不断进取的精神,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那又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啊!在那遥远的冰川时代,人类不正是靠着一种顽强的信念不断地探索、发现,才掌握了火的应用,度过了那个致使许多生物种群灭绝的时代吗?人类各种社会制度的变更,不就是一个个向权威、向统治者、向真理挑战的过程吗?哲学家说得好:“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停滞不前的事物终将趋于灭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然而当我们热心于对自然、对自身力量的挑战时,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悄然产生。这个问题伴随着人们对余纯顺的无限追念和罗布泊苍远而荒凉的风沙,伴随着那转瞬即逝的摩托车划过

空中的优美弧线和咆哮如雷、浩浩荡荡东去的黄河而产生。人们甚至连给他们留下一座坟墓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这些英雄的灰飞烟灭,留给我们多少震撼和遗憾。我们不禁要问,他们这样做值得吗?

此刻,另一个雄浑而坚定的声音在我心中回荡:“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又是怎样一种气魄啊!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时,个人的生死早已被置之度外,他们生命的价值远非“生”与“死”两个字所能衡量,他们那种气贯长虹、敢于向自然挑战的精神魄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成就方面还要大。”这种挑战自然的活动本身意义也许并不十分重大,但是,若将精髓移植于科学研究中,就会感染更多的人,使其埋头研究,甚至废寝忘食,甘之如饴。正是这种一次次大胆无畏的尝试,让世人明白了原来超越无极限,原来“江山如此多娇”。我相信他们理解“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悲壮,我也相信如果上苍让他们再选择一次,他们仍然会选择相同的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自然对我们召唤的最强音。张健之类百尺竿头的立竿人,余纯顺之类大漠的拓荒者,他们都以挺拔的身躯和坚实的脚步给予这个最强音以最真切的回应。个人奋发的脚步不可挡,时代前进的脚步不可挡。致力于人类进步的健儿们,奋发吧,挑战吧!

【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前,某市组织了一次到偏远地区扶贫帮困的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人们目睹了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不禁感慨万千。一位成员说:“山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吃苦受累,一年的收入还不够某些人的一顿饭钱,十户八户找不到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样的生存质量太低了。”另一位成员接口道:“可话又说回来,有些人住着豪华别墅,坐着高级轿车,白天忙得昏天黑地,晚上醉得稀里糊涂,这样的生存质量就高了?”同行的人们陷入了沉思。

怎样的生存状态才算是高质量的呢?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存的质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话题精析】

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话题,尽管是以我们常见的生活形态作为基石。这样的问题令我们感到困惑,而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则能促进思辨的“发育”。“生存的质量”从“生存”看,是指普通的生活状态,“贫穷”和“富有”是状态的两极,而一联系到“质量”,涵义就丰富了不少,它涉及心理层面的内容,如忧愁、满足,更涉及精神的领域,如痛苦、幸福,等等。可见,思辨中我们应寻找一些可资比较的点,有比较才有辨析,才能将思考导向深入。从材料看,山区农民和“有些人”,收入低下和“豪华”“高级”是显性的比较点,而隐性的可供比较之处有哪些呢?

【佳作选萃】

生活的天平

佚名

生活的天平,一端放着物质,一端放着精神,中央放着幸福;当平衡被打破,幸福便滑落了。平衡是高质量的生存状态。没有物质和只有物质,同样是不幸的。

所以,山区的农民的确是贫穷的,穷得生活没有了保障;所以别墅里的富人更是贫穷的,穷得只剩下了金钱。

金钱不是万能的,至少它买不到高质量的生活。石崇富可敌国,他富得连名字都沾上了铜臭,可他的生活中除了“比富”还有没有第二种乐趣呢?金钱也许的确是衡量财富的标准,但它永远无法衡量生活。不要忘了,在天平的另一端,还有一个更重的砝码。

几千年前的孔子曾啧啧称赞弟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了。贤哉,回也!”于是历史的深巷里飘出快乐的歌声。

世人记住了颜回,也记住了陶渊明,记住了陶渊明的菊花。纵然生活清贫,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曾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恒的画面。

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可人已渐渐淡忘了悠然恬适的幸福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像沙滩上的孩子,在灰色的云朵下,建造没有灵魂的城市,将自己对幸福的憧憬放在沙子堆砌的城市里,却看不到时光的潮水,正慢慢漫上这无垠的黄沙。

衣衫褴褛的渔夫,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沙滩上最明媚的阳光,从不为身边豪华的别墅不属于自己而烦心;与此同时,别墅的主人也许正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为股票的走势而忧心忡忡。生存质量的高低,其实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心态。——知足常乐,天平上承载着幸福的平衡将更加持久。

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冰冷的无机质,没有灵魂,没有生命,那不会带来幸福,不会带来高质量的生活。

没有物质的精神同样不会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因为那不能长久。“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只能在死后赢得后人对其气节的称颂,岂不同样可悲?

所以,拥有平衡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才是高质量的生活。

【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话题精析】

这是一个容易写得大而无当的话题,写好这样的作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积累以及思

想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立意看,“人文素养”与“发展”两者的关系基本已经预设,你得认定人文素养肯定对人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效应,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必不然”。我们应思考的主要是人文精神对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其相关程度有多大。你可以从文人个体着眼,也可以从传统人文精神落笔;可以在与东西方哲人的对话中领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的故事中体验。

【佳作选萃】

找回失落的家园

浙江考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才智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失望的冬季。

时代脚步越走越快,人们却跟着越走越远,远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抛弃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了追赶时代,他们扔掉了灵魂。

然而,没有灵魂的躯体却永远走不远。人们不再像兽类那样每日劳役,天天都有新的物质生活等待人们奢侈的享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被悬空吊在新的安适之中,看不出享有它的权利或理由。先觉的人,面对这奔涌沸腾的现代化运动,面对着唯物质、唯利润、唯工业、唯技术的困惑,迷茫了。

难道人类走出蒙昧苦苦追求的到头来只是作茧自缚,自我蒙蔽?难道我们曾经设计的种种美好理想到头来竟是一座失去控制的牢狱?难道物质繁荣的尽头竟是精神的彻底沦丧?

一颗颗麻木的新在追求物质生活时不顾一切地抛弃精神家园,失去了人文素养,失落了人文精神。而这一切,到头来束缚了人们前进的脚步,困住了他们的心智。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必有其美好的精神家园,将人性引向那条光辉的道路。

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中对人性的礼赞;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时人们的自尊自信和人格理想富有诗意的描述;歌德、普希金、莱蒙托夫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歌德、惠特曼对人内在创造力的展现和歌颂;康伯内拉、布朗基、杰斐逊对改造人的内心的伟大热情;托尔斯泰、泰戈尔浩荡无边的人性之爱——种种追求引导人们走向精神家园,回归善良、和谐的自我,在这个地理死角和社会死角,只有精神家园才是永恒的平等,永恒的和谐。

漫漫千年,大众觉醒,迷失的羔羊能否找到回家的路?花开花落,日月轮回,岩上石衣怎知日有昼夜,蝼蚁如何了解年分春秋?人们庸庸碌碌,相互倾轧杀戮,又如何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浩渺的沧海变换,我追求一份平和宁静的心,在静穆中将情感的风浪欲求的波涛化为一种爱的关怀,以敬畏的态度看待自然,以

安然的态度看待人生,回到那个充满温馨的精神的家,追求那一份人性之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检测员考什么书下一篇: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