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论文

2022-04-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全球日渐变暖的环境威胁下,环境问题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了。生态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该文以四川省作为例子,简单地分析了下该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与对策建议,从而达到使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论文 篇1: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

1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生态环境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1.2 生态环境能够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生产效率。自然条件是地区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气候状况直接决定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不同地区工业投资的重点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1.3 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1]。

2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2.1 传统的经济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迫于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发展了许多自主型、无序型的效率低下的企业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部分经济利益的所得,却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2]。

2.2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

4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4.1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体制[3]。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框架,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国家拟定经济规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总的方针政策,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宏观调控能力,达到长远的、整体的利益最优化。地方区域政府则在大政方针下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的各项生态环境标准,依据本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再利用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应互相监督,达到经济总体目标、区域目标的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针、小方针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标。

4.2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3 倡导生态经济,缓解资源压力。生态经济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复合系统,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的生态和经济的最佳耦合点。为了推动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首先,建立内部互动开发模式,从思想观念、城市规划、政策和协调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区域内部互动,使生态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整体[4]。第二,倡导“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工业生产流程,将所有能源和原料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第三,重视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支付问题,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务必坚持利用者支付、破坏者补偿方针[5]。

4.4 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而是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在高效的利用生态在一个度之内,使之不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的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施维树.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16.

[2]胡仪元.从理论的视野看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4).

[3] 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

[4] 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

[5] 张少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制度[N].经济日报,2009-02-11(2).

作者:李萍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论文 篇2:

中国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全球日渐变暖的环境威胁下,环境问题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了。生态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该文以四川省作为例子,简单地分析了下该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与对策建议,从而达到使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区域经济;四川省;研究对策第1章相关范畴界定与理论概述

1.1 生态与环境

生态学的词义源于希腊,由“eC0”和“IOgOS”两部分组合而成,前者意指房屋住所,后者意指学科,组合意指“住所的研究”。生态和环境在本质的理解上面是不一样的,生态指的是某一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其它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而环境指的是独立于某一主体对象之外的所有客体总和。因为在研究要素中有着比较多的共通性,主要以人类为主体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性;当更加强调某个项目或者区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时,则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如“生态省”、“生态城市”、“生态住宅”等;当制订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时,生态与环境又组合成词使用,即生态环境或者环境生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在处理经济和生态的关系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悲观论,他们认为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破坏和资源耗费,经济发展已超出地球在现有状态下的承受能力,假如经济继续增长,将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分崩离析,此看法的代表人物为威廉•福格特。另一种则是乐观论,他们觉得只有社会经济的增长,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人类才能开发新资源,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经济得增长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机,但它却是唯一能让人类社会免于毁灭的路径。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里科林•克拉克。在我国,对生态经济问题的探索中,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模型,亦被称之为生态环境优化模型。李锦、罗凉昭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一书中认为,应当建立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协调性、应用性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养分四部分组成,通过彼此循环,形成物质分解和物质合成的交替自然再生产过程。

第2章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2.1 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上升到了宪政的高度。1984年,环保被提升为“基本国策”。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基本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和文化更加繁荣以及最后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 2003年,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2005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原则及实现目标

1.坚持贯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原则。2.树立科教兴国的政策,加强科技创新的步伐的原则。3.实施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4.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原则。5.大力进行重点突破,达到全面推进的原则。

2003年7月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我国生态资源配置的目标为: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调整。二.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使资源的承载能力不断的提高。三.不断努力推动扶贫开发政策,改善贫困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促使人们过上小康生活。四.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五.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完善优生优育保障体系。

第3章四川省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

3.1 四川省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城镇化不断推进,但是很多城镇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并没有同步推进,产生的大量污水与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小溪、河流之中,垃圾运往郊外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地填埋。有的集镇虽建有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资金,处理不到位,甚至仅仅是一种摆设。据调查我们知道,四川省这些年来城镇的很多垃圾和污水已严重地危及农村环境,特别是在很多县城和一些小集镇周围地带,满地都是垃圾,城镇溪河污染问题很严重,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废水沟。2.牧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在四川省西北若尔盖高原沼泽草地开沟排水,开垦土地,企图种植甜菜、油菜等作物。而若尔盖高原的海拔在3500m左右,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无法满足甜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条件。还有大规模开沟排水,很明显违背了自然法则,已经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牧业经济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3.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中,因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不当使用,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就拿化肥来说,四川省这些年来每年所使用的化肥多达200多万吨,公顷都施化肥450 kg以上,比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还高。

3.2 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场所。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生物使用资源及矿物稀缺资源为基础。所以只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财富。2.经济的加速发展与延缓的效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济指标关系着社会资源的重要财富体现,因此生态环境就变得十分重要。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阳光、空气和水这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确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快乐的生活条件,也可以使人们在神清气爽,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无形中带来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3.3 关于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建议

1.依靠现代化科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现代科技项目就必须更多的投入,这就要求把生态保护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形成防污治污的新生产力。同时也建立关于环保的相关合理产品结构与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使环保产品质量提高,建设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2.努力提高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要求各相关负责部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加大弘扬环境文化的力度,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3.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政府为农村制定符合他们发展的政策规划,大力地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理念,要让农民心中有很好的生态观念,要让生态环境变得再一次青山绿水,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2]左小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9):41-43.

[3]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

作者:刘珂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论文 篇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研究

摘 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模型,得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互馈条件。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且有相同运动方向;较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发展,较快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仿真分析验证了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理论描述和逻辑结论。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在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人才集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起到明显推动,因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区域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提供物质保障,并经过创新系统内各主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产生持续的激励创新的动力,进而提升系统的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向最优方向演化。现有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换机制从不同视角进行富有成效探讨,但这些研究在系统整体性上缺乏对它们之间互馈机制的关注。为此,本文把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看成互馈的循环整体,并建立互馈模型以揭示它们互馈发展的内在决定机制和关键因素。

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强化与激发系统内各主体的创新意识,不断促进与增加创新行为的有效供给,以及通过提高创新系统演化效率和加强系统主体的合作创新动力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阻滞因素,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加速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能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当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性时,才能吸引顾客,占领市场,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首先,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使区域内企业在性能、质量、制造工艺、品种、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企业竞争优势。其次,区域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替代旧产品,延长企业产品和其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第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指区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以及技术、知识创新使其由劳动与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转化的过程。首先,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扩散、应用与产业化,打破创新系统原有平衡,扩大创新活动空间与范围,使得原有产业部门与产业分解形成新兴产业部门和新产业。其次,创新系统还会利用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改进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使得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间过程和产品创新加速,促进区域内产业间联合与创新扩散。最后,创新系统利用技术创新扩散使区域内传统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综上分析,区域创新系统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不断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区域创新系统最有演化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依据区域内经济资源总量和分别情况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将有限资源配置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中去,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资源配置优化。其次,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节约资源使用,从而增加资源和能源总量,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吸引了优秀人才的涌入,凸显了区域内人才优势和价值。再次,区域创新系统有机整合了区域内创新资源,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能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的激励机制

区域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推动各创新主体的互动与相互作用,激发了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区域创新效率。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区域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的内在功能使市场需求信息被真实、完整的输出给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诱发他们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区域创新主体通过对市场信息准确地捕捉来确定市场和创新需求方向,推动区域创新并提高其创新收益。区域创新活动不仅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而且进一步丰富、扩大了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和融合。

第二,各类主体间竞争与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外在压力。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种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它们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与市场份额益必然在市场经营中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其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独特性,因而企业必然投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活动提升其竞争优势;反之,企业若不进行创新,则必然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因此区域系统主体之间竞争压力迫使区域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促进其市场竞争优势提升。

第三,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为区域创新提供充裕的物质、资金、人才等重要创新资源,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使创新资源得到最优效率使用。首先,创新资金筹措渠道的优化增加创新资金投入总量;其次,创新投入成本约束和创新收益激励将使区域企业把创新投入转向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优化创新资金投入结构。再次,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创新资源得潜在收益大大提高,引导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增强了区域创新资源保障。

第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环境的优化。区域经济增长增进了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相关政策的完善,有效改善了创新制度环境。首先,创新成果产权的明确界定以及其交易行为规范化使创新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重塑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进取心和创新积极性。

四、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模型构建和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表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准确反映二者之间的互馈关系,本文拟采用LOGISTIC方程为工具,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模型,以全面反映二者动态互馈与相互作用关系。

1.模型假设

(1)选取区域经济增长潜力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区域创新潜力代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整体情况。

(2)区域经济增长潜力与区域创新潜力都是时间t的连续、可微函数。

(3)单位时间区域创新潜力的增加对其经济增长潜力的反馈系数为α1,单位时间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增加对区域创新潜力的反馈系数为α2,其中α1>0,α2<0。

(4)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都满足LOGISTIC演化规律。

2.模型建立

科技创新对区经济发展与增长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引入新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而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使得经济源得到更为合理利用,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区域创新系统的最优演化能有效助推了经济增长。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创新潜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假设其影响因子和系统创新效率有关;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对区域创新潜力有重要影响,假设其影响因子值和经济实际增长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其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相互作用模型可用以下微分方程组表示:

3.模型稳定性分析

上述微分方程组(1)本质上一个2维分线性动力系统,其本质属性是由系统的定态决定,而系统定态常用系统的不动点方程来刻画,它是由系统中所有状态变量对时间的导数为0的点组成。当系统处于定态时,系统状态不再发生变化,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1)的不动点方程为

由表1可知,系统(1)共有4个局部均衡点,其中均衡点E1,E2,E3是系统(1)的不稳定点且无意义,E4在α1α2<1条件下是局部均衡且有意义。利用相轨线分析法对E4进行全局稳定性分析,可以发现E4也是系统(1)的全局稳定点。

综上分析可知,α1α2<1在条件下,当t→∞时,无论x1,x2为何值,系统都会向E4演化。因而,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会通过动态反馈作用都可以达到快速、稳定的相对均衡的演进状态。

五、仿真分析

由上述对系统(1)稳定性分析可知,系统(1)的稳定条件α1α2<1,下面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进一步分析在系统稳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规律。假设时刻t=0时区域创新能力x1(0)=1.5%,区域经济增长潜力x2(0)=1.5%,区域创新系统最大创新能力M1=10%,区域经济最大发展潜力M2=15%,区域创新能力的固有增长率r1=3%,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固有增长率r2=5%,单位时间区域创新潜力增加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反馈系数为α1=0.4,单位时间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增加对区域创新潜力的反馈系数为α2=0.6。取25个时间单位进行仿真如图。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仿真图

从仿真图可以看出,初期(0-12时间单位)由于受知识、技术、服务、市场、资金、制度、政策等各种条件限制,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性不强,因而区域创新

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也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虽呈正相关,但是发展水平和规模都较为缓慢。黄金期(13-25时间单位)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仍正相关,但是发展水平和规模都有非常大的提高。这说明在黄金期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均衡的互馈关系。较高水平创新能力可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增长,而较快区域经济增长也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因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互馈机制。

仿真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之间不仅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馈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强度也是变化的,随着它们演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正是在二者相互作用、共生演化过程中,实现其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跃迁演化。仿真分析也说明,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够科学、客观的描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馈机制。

六、政策启示与建议

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互馈的循环整体,不仅要强调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机制,而且强调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以及创新能力提升激励机制,有效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循环共生演化。因而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有深刻政策含义,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完善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间互馈的关键要素,因而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互动模式,实现了各类精英人才在产学研项目中良性互动与合作,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同时也要加大区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完善创新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创新系统最优演化的关键。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主体的复杂系统,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既可能存在一致性也可能存在矛盾性。打破区域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人才交流制约因素,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完善和健全创新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循环共生演化。

第三,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制定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相互补的产权制度、专利制度、税收制度、奖励制度等来推进区域创新环境优化,健全激发创新的机制,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完善区域创新投入机制与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发挥区域创新投入中政府引导作用,拓宽创新投入的渠道,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政策激励企业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以及引导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让科研机构和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祥兵,严广乐.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博弈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1):1-8.

[2]张宇,王蒲生,李平.深圳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27(5):52-54.

[3]张战仁,杜德斌.研发产业与上海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互动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9,23(10):91-94.

[4]孙捷,王斐波,朱艳,杜威漩.市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其互动机制[J].商业研究,2006,15:42-45.

[5]洪进,余文涛,郭韬,朱云浩.区域创新系统的AIITD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94-101.

[6]张振刚,田帅,陈志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89-94.

[7]王祥兵.金融监管信号传递与金融市场有效运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9):2-9.

[8]王祥兵,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4,26(11):55-65.

[9]王祥兵,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分形特征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4):59-68.

[10]王祥兵,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脆性及熵关系[J].系统工程,2012,30(4):10-17.

[11]王祥兵,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混沌特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5,55(1):1-9.

[12]王祥兵,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复杂性研究[J].学术界,2010,7:45-54.

作者简介:王祥兵(1971- ),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金融系统化管理

作者:王祥兵 张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下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中心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