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2023-09-18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脑梗死病人67例, 男性44例, 女性23例, 年龄29~87岁, 平均年龄67岁。20岁以上1例, 30岁以上1例, 40岁以上3例, 50岁以上9例, 60岁以上24例, 70岁以上14例80岁以上15例。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 一侧肢体偏瘫15例, 失语5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 合符脑梗死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及语言能力, 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 在感情上难以承受, 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 喜怒无常, 甚至人格改变。主管护士要与病人及家属有效沟通, 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及有关康复治疗知识, 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安慰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生活自理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2.2 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 鼓励病人寻求帮助

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 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呼叫器放到病人手边, 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

2.3 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 供给足够水分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症状, 则需要鼻饲饮食, 以保证足够的营养。鼻饲在一定阶段是保证治疗的必须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抢救成功的成败。

2.4 急性期去枕平卧, 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可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 逐渐增加活动量,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失语症者尽早协助其进行语言训练。恢复期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 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 提高生存质量。

2.5 偏瘫护理

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 部分神经营养障碍, 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 严重者还引发败血症致病人死亡。因此要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口腔清洁, 定时翻身、拍背, 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 并按摩受压处, 并建立床头翻身卡, 2h1次, 班班交接。必要时使用气垫圈。由于护理得当, 本组67例无一例发生褥疮。

2.6 病情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2.7 安全护理

对于急性梗死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或跌倒, 对燥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 床旁设护栏, 双手约束, 防止病人拨出各种管道, 翻身和下床是有人协助和扶持。由于采取了措施, 本组67例无一例坠床。

2.8 用药护理

护士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用血管扩张剂注意血压变化, 血压偏低时及时告知医生。用溶栓剂、抗凝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2.9 健康教育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排便通畅。生活起居有规律, 避免过度劳累。坚持语言训练和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 定期门诊复查。

总之, 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住院病员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康复指导, 还要在社会上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画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当锻炼身体, 保持愉快的情绪,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 使广大人民群众转变健康理念,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摘要:近年来, 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合理或者个人生活的环境因素使得脑血管首次发病者年龄逐渐年轻化。在我国, 每12秒钟就会有1位脑血管病新发病者, 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据专家介绍, 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 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有250万人, 而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多达150多万, 其中脑梗死患者约占60%~80%。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06.

[4] 赵艳, 吴坤艳.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 (3) :9.

[5] 赵建华.35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164) .

[6] 王晓玉, 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7) :18.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行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患者细节化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下降,但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给予患者细节化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

【关键词】细节化优质护理;脑梗死;心理状态;护理依从性

脑梗死为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指的是因脑部血供障碍及脑部缺血缺氧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该病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体,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1]。针对脑梗死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的死亡率得到来良好的控制,但是因疾病反复发作,患儿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降低患儿的依从性,因此针对脑梗死患者给予其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讨应用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且患者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0.4±3.2)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0.1±2.8)岁。一般资料上相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主要是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给予患儿饮食、运动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则给予患者细节化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心理细节优质护理。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发展影响深刻,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需加强对患者情绪护理,加强交流及沟通,构建出良好医患关系,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以消除患者不良兴许及增加其治疗信心。(2)饮食细节优质护理。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脑梗死的关键因素,因为在脑梗死护理中,需提倡健康饮食,嘱咐患者平常饮食要以清淡、低脂及高维生素为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基础细节优质护理。基础护理中,涵盖环境及自身护理,在具体树立中,首先护理人员需保证病房良好通风,控制病房温湿度适宜及保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其次是对丧失自理能力者需加强患者口腔及皮肤护理;最后在导尿及排便时需清理患者阴部,防治感染出现。(4)健康教育指导及运动训练。定期举办健康讲座,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同时可将疾病知识汇聚成册,提高患者的认识[2]。此外,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运动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促进患者的康复。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量表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差。此外,应用自制护理依从性问卷评价患者的依从性,主要包含遵医嘱用药、配合治疗、均衡饮食、坚持训练、心态良好五个方面,各方面得分为0~2分,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护理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护理依从性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评分为(7.56±1.18)分,对照组依从性评分为(5.27±1.03)分。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t=9.410,P<0.05)。

3 讨论

脑梗死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指的是因多种原因所致脑供血供氧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失语、偏瘫等,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严重还可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脑梗死患者,疾病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3]。而在治疗期间,因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这对患儿疾病改善及护理依从性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治疗期间还需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4]。细节化优质护理以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关注护理中“优质”及“细节性”两种特征,通过在护理护理强化各种护理环节的细节性操作,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明显要低于护理前,评分下降幅度上则是观察组要大于对照组,而在护理依从评分上,观察组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结果充分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配合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宁. 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28):164-168.

[2]李艳, 姚小丽, 欧秀球,等.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卵巢畸胎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n14(s2):379-380.

[3]袁紅. 优质护理对冠心病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治疗依从性研究[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22(a01):273-273.

[4]向福乐, 覃亮. 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7,17(a01):256-257.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  观察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昌乐县中医院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控制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控制组应用常规护理,基于此试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个组别ADL、FMA等评分变化及总满意率。结果  两个组别护理后ADL、FMA等评分、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有统计学价值。结论  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予以显著改善,患者普遍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老年性脑梗死;优质护理服务;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近几年,临床上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不断增多,且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又称之为老年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而言,其脑组织血供因各种因素影响受到阻碍,并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梗死症状[1]。在临床症状方面,脑梗死发病前期缺乏特异性,多存在浑身无力、头晕等,由于患者发病较为紧急,且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而多数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加之患者发病后生活无法自理,所以其生理、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所以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尤为关键[2]。本文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昌乐县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控制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即分析了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昌乐县中医院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40例为控制组,双号40例为试验组。统计基础资料:试验组性别比例男/女为22/18;年龄值为60~78岁,平均(67.1±4.2)岁。控制组性别比例男/女为21/19;年龄值为60~79岁,平均(68.2±3.9)岁。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比较意义和价值(P>0.05)。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均符合老年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60岁且≤80岁;患者意识清楚,且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均知晓本次试验,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条件:排除恶性肿瘤者;严重心肝肺肾等器质性病变者;精神疾病者;免疫系统疾病者;认知障碍者。

1.3  方法

控制組应用常规护理,即完善常规指标检查,监测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心理和情感支持等。

基于此试验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为:①环境护理:对于患者情况,老年人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需对病房内环境做好相应护理,保持其安静、整洁,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保持温馨的病房氛围,注意与患者交流时轻言细语,及时消除患者不适感,保障其舒适性。②心理护理:即对患者内心感受予以积极询问,在其入院后介绍主治医生、住院环境、医院规章制度等,帮助其消除陌生感。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源头,及时的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治疗效果、疾病相关知识等内容,以有效消除患者各种负性心理,并提升治疗配合度,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以保障有效康复。③饮食指导:即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和病情变化等,对其饮食方案予以合理制定,叮嘱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低脂肪食物等,注意保持充足的营养,注意补充钙质和蛋白质,饮食需清单易消化,严格戒烟酒等。④康复护理:由于患者发病后肢体不变,且极易发生跌倒事件,所以活动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注意在病床四周设置围栏,地面保持干燥清洁,积极避免滑倒等。注意及时向患者讲解安全教育知识,以最大程度降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另外待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则需及时鼓励患者积极开展功能锻炼,叮嘱患者定期更换体位,以防发生压疮或关节痉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个组别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工具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4],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越好);肢体功能,采用FMA(工具为简式Fugl-Meyer量表[5],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越好)等评分变化及总满意率(对患者发放自制问卷调查,满分100分,不满意为<65分、满意为>90分、一般65~90分)。

1.5  统计学分析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t检验。当P<0.05时,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相关评分观察对比

两个组别护理后ADL、FMA等评分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护理前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两个组别总满意率观察对比

两个组别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近几年老年慢性疾病发生率呈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较为常见的即为脑梗死。该病症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由于其具有较大危害性,且患者发病后多数存在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因而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患者而言,脑梗死一旦发生,则可引发心肌梗死等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6]。而在治疗该病症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人性化特征较强,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婴此种模式,则可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可对患者实际需求予以尽可能的满足,并能在实际护理提升患者的整体疗效,从而促进其病情康复。对于患者而言,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可结合其自身特点以及病情变化开展相应护理工作,可制定合理的合理方案,并给予患者饮食、环境、心理、康复等各个方面护理,以促进其康复,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7]。本文的研究中,两个组别护理后ADL、FMA等评分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有统计学价值;但护理前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利于其病情康复。两个组别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有统计学价值。这表明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可见,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具有显著优势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予以显著改善,患者普遍满意,值得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梅.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059-2060.

[2]孙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老年性脑梗死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3):169-170.

[3]朱翠凤.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5):167-168.

[4]李林艳,郜娜.优质护理服务运用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对其满意度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1(21):134,143.

[5]刘芳.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2):218-219.

[6]曾燕.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139-140.

[7]刘华,黄斌英,王艳婵,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6):28-29.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77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8例,观察组89例。对照组,男45例,女43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0.23±3.87)岁,病程为2~19年,平均病程为(8.23±1.38)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57例(64.77%),中专及高中23例(26.14%),大专及以上8例(9.09%);观察组,男47例,女42例,年龄为52~79岁,平均年龄为(60.86±4.01)岁,病程为1.5~18.5年,平均病程为(8.82±1.54)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56例(62.92%),中专及高中27例(30.34%),大专及以上6例(6.74%),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在临床治疗中,无论是糖尿病还是脑梗死这两者疾病均需长期服药,且病情复杂较难治愈,多数患者会对治疗失去信心,长期服药产生厌烦,在入院后对于医生的治疗措施也不配合,基于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就算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进行治疗才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要坚强,不要惧怕疾病,更不要轻易被疾病打倒,要对自己及医护人员充满信心;(2)用药护理:脑梗死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此期间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的体位是平卧位;对于血糖的控制可选择胰岛素,对于胰岛素的应用需注意:严格控制胰岛素使用量,使用前计算要准确、无误,不可出现一点差池;对胰岛素进行注射时不可随意更改时间,要遵医嘱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对注射部位每次要不同,为预防感染现象的发生,注射过程中不可违背无菌原则;同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注射后告知患者吃些食物等);(3)康复护理:脑梗死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现象,我们应对他们进行指导。偏瘫:(1)进行按摩:告知患者患肢要处于功能位置,进行按摩可使得局部血液、淋巴液回流加速,起到预防浮肿或将浮肿减轻的作用,可使皮肤、皮下组织有丰富血运,改善营养,上肢按摩的顺序为手指、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按摩顺序为脚趾、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连续按摩1周,2次/d,每次按摩的时间为15~20min;(2)肩关节活动:卧位时将手臂上举,并进行移动(向不同方向),如用手摸脸、枕头及前额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3)肘关节活动:肘关节屈伸,前臂做的动作是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及对掌、对指、抓拳、释拳等;失语:失语对患者生理、心理都有较大的不良影响,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对于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学习,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的结合,对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进行训练;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在卡片上写上短语、日常用语,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短到长教他朗读。(4)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日常生活活动尽量不要依赖家人,多参加朋友聚会及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生活起居有规律,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嗜好,合理饮食,多食芹菜、海带、豆类、黄瓜、西红柿等;患者起床起坐或低头系鞋带等体位变换时动作要慢,转头不宜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平时外出多加小心,防止跌倒,气候变化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如需胰岛素治疗,在注射胰岛素后需进食;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注意足部卫生,经常洗脚,预防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不要忽视对视力的监测,及时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浓度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精神状况评分,对照组:躯体疼痛评分为(72.39±9.98)分,睡眠质量评分为(61.38±10.92)分,精神状况评分为(57.34±10.32)分,总体健康为(68.29±13.02)分;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50.23±9.21)分,睡眠质量评分为(77.31±10.73)分,精神状况评分为(76.82±11.64)分,总体健康为(82.39±13.7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空腹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8.02±5.92)分,空腹血糖值为(8.41±1.93)mmol/L;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8.93±5.83)分,空腹血糖值为(8.73±1.87)mmol/L,由此可知,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其经功能评分、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0.87±5.21)分,空腹血糖值为(7.21±1.07)mmol/L;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5.87±2.93)分,空腹血糖值为(6.18±1.21)mmol/L,由此可知,给予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值、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较为明显(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21例(23.86%)满意,43例(48.86%)基本满意,24例(27.27%)不满意,满意度为72.73%;观察组,45例(50.56%)满意,37例(41.57%)基本满意,7例(7.87%)不满意,满意度为92.1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如脑梗死。对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来讲,不但要做好康复训练,还要密切关注血糖值,对血糖进行控制。多数患者并不了解怎样使得自己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指导。

在该研究中,我们对来院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采取了综合护理措施,即对患者长期吃药、治疗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对于患者因脑梗死出现的症状(如偏瘫、失语)可进行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的控制可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但病情稳定后可给予一般治疗;告知患者对于该疾病饮食控制是必须的,不可进食含糖量高、油腻等食物,由该研究可知:给予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及空腹血糖明显降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给予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使得空腹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77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8例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89例给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疗效。结果 对照组,21例(23.86%)满意,43例(48.86%)基本满意,24例(27.27%)不满意,满意度为72.73%;观察组,45例(50.56%)满意,37例(41.57%)基本满意,7例(7.87%)不满意,满意度为92.1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对比,观察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临床疗效佳,值得借鉴。

关键词:综合护理,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耿洪燕,商文青,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106-107.

[2] 谢倩,颜秀娟,孙艳,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4):31-34.

[3] 林晓平.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临床护理[C]//中华高血压杂志社.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福建漳州会论文综合刊.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1.

[4] 王伟霞,张永梅,于静.老年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7):224-225.

[5] 齐李旦.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10):1.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 ,经临床相关标准诊断 ,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排除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该院9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 , 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分布在41~72岁,平均年龄为(56±1.4)岁。 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分布在42~69岁,平均年龄为(57±1.4) 岁。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及年龄差别不大,P>0.05,可行组间对比。

1.2护理及评价方法

在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调整临床护理措施。 其中包括对患者运用降血糖药物以及胰岛素进行治疗, 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运用降压药物, 必要时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以防治感染的情况出现。 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而言,临床中对其实施合理的康复训练。 对照组患者则进行简单护理,包括体征记录、用药指导等。

该次研究中护理有效率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由主治医生判定, 临床护理满意率统计则采用该院自制量表进行统计。 满分百分制,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评分、 患者评分及家属评分等。 80~90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3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Excel表格录入患者数据 ,采用(±s)的方式表示计量数据,χ2检验分析患者计数资料, 并且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检验。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该院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之后,对照组取得显效患者62例,有效患者32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达到95.9%;观察组显效52例,有效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8%。 护理评分,见表1。

3讨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其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然而, 其胰岛素所起到的维护血糖平衡的作用却受到限制。 因此,在对该类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其首要目标在于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科学的控制, 而治疗的根本任务集中在对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病几率实现有效的降低,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缓解。 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 调整其饮食结构、 督促其养成合理的运动习惯固然是较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但是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其中的关键措施。 当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之后 ,其病程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病情的严重程度也相对较大。 因此,临床中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是提高其预后的有效方法。 该院对所收治的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结构的调整。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无论是在临床治疗方面还是在护理方面, 其首要任务均是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而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该类病症, 多半是由于其未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 因此,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在对其实施护理期间, 应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的前提下,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合理的安排。 告诫患者应避免食用热量、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 同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禁烟禁酒,以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为主,增加瓜果蔬菜的食用量,降低油性物质或者油炸物质的食用频率。 一般而言,适宜患者食用的物质主要包括鱼类、粗粮、鲜奶等。

2运动习惯的养成。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超标情况较为严重 。 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态, 对其运动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其能够通过运动降低其体内的脂肪含量。 同时,通过运动量的提高,提升其胰岛素的相关生理功能,增加对相关组织的敏感性,从而能够起到调整其血糖含量等方面的效果。 此外,当2型糖尿病患者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时, 能够对其心肺功能的增强起到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运动的个人喜好,对运动类型进行选择,对运动量进行控制。 在患者运动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时刻叮嘱患者及时补充水分。 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每天运动类型以及运动量进行详细的询问, 督促其养成按时合理运动的习惯。

3常规护理。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出现脑梗死合并症的几率相对较大,且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偏瘫、活动障碍等情况时, 应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护理工作。 在日常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准备洗漱用品以及温度适宜的温水, 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洗。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叮嘱其应定期对患者的内衣进行更换,必要时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家属共同进行更换。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对其指甲进行修剪,避免对患者自身埋下安全隐患。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皮肤缺水的情况较为普遍, 且常常伴随皮肤痒的感觉出现, 此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及其家属避免过于用力的对痒处皮肤进行抓挠, 从而能够防止皮肤破损的情况出现。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阴部进行定期清洗,防止出现生殖系统炎症。 对于行动严重不便的患者而言, 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 此时护理人员应对自身所使用的力道进行合理的控制,避免对患者的各个关节造成损伤。 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每日清理, 以避免口腔感染的情况发生。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观察, 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 注意患者的意识是否处于清醒的状态。 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护理人员在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之后,应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抽血化验,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而在对患者运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判断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2]。

4心理护理。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而言,由于其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经受疾病的折磨相对较多,加之该类病症的出现对患者的健康程度、活动程度以及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患者的心理常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例如焦躁、不安、易怒等。 同时, 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 例如家庭背景、接受教育的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 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 制定切实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缓解患者心理的不良情绪。 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的情绪变化,以和蔼、温柔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此外,护理人员应对该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 使得其能够对该类病症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3]。

5康复护理。 当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症之后, 需要长期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到较好的水平。 同时,针对该类患者,及早的进行康复训练,则对患者今后的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首先帮助患者定时变换身体姿势, 指导患者能够尽早的对身体姿势进行自主调节。 而在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活动训练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遵循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次数应由少至多、 分次进行。 在活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关节的活动幅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患者产生较大的不适感。 当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行动能力时,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坐立训练。 而在指导患者进行穿衣、 脱衣训练时,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先对患肢进行穿衣以及脱衣, 之后再对健康肢体进行脱穿[4]。

2型糖尿病是目前国内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 该类疾病的出现常常会导致患者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的血管,包括动脉血管发生病变,最终引起脑梗死的出现。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自身的疾病固然需要治疗,然而其所引发的并发症则更加需要注意。 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学的健康知识讲解, 使得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对其拥有较好的了解。 同时,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结构以及运动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配合以科学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运用相关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98例,并以此作为观察组研究资料,对其进行有效临床护理;选择同期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及有效率。结果 在对该院观察组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之后,其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5.9%,满意率为100%;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满意率%。结论临床中在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而言,针对性的调整饮食结构、制定运动计划、开展健康宣讲、加强常规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8例, 经CT扫描确诊为脑梗死, 均符合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随机将108例患者按住院床号进行编号, 单数为实验组, 双数为对照组。实验组54例, 男30例, 女24例, 年龄55~77岁, 平均 (66.7±7.5) 岁;对照组54例, 男28例, 女26例, 年龄53~75岁, 平均 (65.6±5.3) 岁。纳入标准: (1) 经头颅CT与临床症状相结合确诊为脑梗死; (2) 愿意接受各种量表调查和评估; (3) 年龄≥50岁; (4) 文化程度在小学或小学以上。排除标准: (1) 有严重的失语、失用和有智力障碍、患老年性痴呆症、精神病史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2)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学历、婚姻和伴随疾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生活质量量表 (QOLI) 进行调查, 医务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指导患者或家属认真填写, 填写后收回分析。全部患者均在首诊时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估。

(1) 抑郁状况评估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2], 该量表分为7大项24小项, 测试内容包括认知障碍、睡眠障碍、躯体化、昼夜变化、体重变化、迟缓、绝望感等, 测试方法采用观察和交谈方式, 由测试者决定每项调查中得分, 各项得分之和即为患者HAMD总分, HAMD总分≥35分为严重抑郁, ≥20分为轻度、中度抑郁。

(2)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QOLI) [3]。QOLI为多维评定, 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 16个因子共64个条目, 其等级指标从极差 (1分) 、较差 (2分) 、一般 (3分) 、较好 (4分) 、极佳 (5分) 连续评分。QOLI为自评式, 特殊情况如因病情等原因无法自评者, 由测试者逐条定式询问记录评定。

1.3 治疗

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及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 (1) 集体心理疏导:对所有患者, 住院期间每日有责任护士给予15min心理疏导治疗, 出院后3个月内组织患者进行1次集体心理治疗的辅导, 3个月后根据患者复诊时的具体情况酌情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通过召开病友座谈会、学术讲座和医护人员答疑等方式, 使患者了解和掌握调节自我情绪、应对不良事件、适应生活环境的技巧。在医院这个大集体中让患者明白原来承受相同痛苦的不仅仅是自己, 还有许多的病友, 从而使他们能相互关心、相互促进, 共同承担疾病的痛苦,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个别心理辅导:和每位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了解患者, 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 以获取详细资料来分析他们当前的心理状况及承受能力, 从而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解决。帮助患者认识负性心理形成的偏激思想, 从病态思维回到正常思维, 最终正确认识自我, 彻底消除负性心理, 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应对观念与现实中的矛盾。每次治疗后, 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 鼓励患者闯开心怀, 深谈自己的内心想法, 对能书写的患者鼓励其写下治疗后的心理感受, 使患者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增强, 有利于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尽快恢复。 (3) 分期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初期, 患者病情危急, 心里紧张, 担心生命危险, 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病理、心理、性格等特点基础上, 实施心理疏导, 每周进行3次, 每次15min。稳定期: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但害怕留下后遗症而招人冷落, 此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让患者纠正悲观与失望的态度,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治疗与训练, 第1个月每周1次, 每次15min, 第2个月后半月1次, 每次10min。 (4) 社会支持:通过让家人、朋友、单位同事多探望, 消除患者的冷落心理。在患者康复期, 通过电话或者讲座的形式, 让患者、家属及陪护了解脑梗死的发病规律、病理特征、康复规律以及病情变化特点和注意事项等。让家属知道尊重患者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定期到医院复查等。

注:与对照组6个月后比较, *P<0.0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评分

实验组经干预治疗后6个月HAM D评分有下降的趋势, 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的HAMD评分下降趋势不明显, 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具体见表1。

2.2 QOLI评分

治疗后6个月除物质生活维度外, 其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治疗组的QOLI评分好于对照组,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脑梗死后常出现肢体瘫痪, 住院时感到缺少社会的关心及家庭的帮助, 容易产生精神症状;由于患者对未来的悲观、肢体的残疾、生活质量的下降等客观原因, 使卒中后患者容易出现精神症状, 典型症状即是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约为20%~40%, 而卒中后患者的应对方式也明显影响了脑梗死后缺损神经功能恢复和抑郁症的康复, 使死亡危险性增高。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对基础病的治疗常不能很好地配合, 还可引起患者轻生的情绪[4]。通过本研究所用的心理治疗, 患者的抑郁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以上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本研究所用治疗方法有效。心理治疗通过配合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可增强患者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能力, 并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促进其身心康复。本研究根据脑梗死患者患病的不同时期和具体病情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恰当评价自身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 配合治疗, 达到了改善整体状况、促进康复的目的, 将来我们计划进一步地扩大研究病例, 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本治疗方法的社会应用前景[5]。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护理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梗死患者按单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实验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加心理疗法。结果 实验组经干预治疗后6个月HAMD评分有下降的趋势, 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的HAMD评分下降趋势不明显;QOLI评分治疗后6个月除物质生活维度外, 其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运用心理疗法的护理模式,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疗法,脑梗死,护理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7:31~33.

[2]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3] 凌江, 郝伟, 杨德森, 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一Ⅲ生活质量问卷 (QOLI) 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 (5) :227.

[4] 蒋陆平, 韩天明.老年抑郁症128例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 2008, 23 (9) :655~656.

上一篇:一二三四歌范文下一篇:春暖暖花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