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论文范文

2023-09-17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生物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为提高教学水平,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生本教育理念即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单”这一载体,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相关问题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

“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以“学”为主模式的教育理念。“活动单导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活动单”这一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活动”是方式,“活动单”是载体,教师的“导”是引领,学生的“学”是主体,充分体现了一种“以生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相关问题,予以简要分析。

一、科学备课,制订学生活动单

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高效备课,教师要立足新课改的大背景,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以“导学”为目的,提高“活动单”的质量。备课以及活动单的制订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在生物学习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等进行设计。要尽量设计出指令明确、操作性强的活动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生物,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并制订学案,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学案的指导下,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要点,知道怎么学习生物课,对生物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对八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生物多样性”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进行活动单设计的时候,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活动(1)构建细菌结构模型;活动(2)比较细菌的基本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何异同;活动(3)自主学习书第46~47页病毒相关知识,完成下表;活动(4)小组讨论细菌、病毒对人类的有利和有害之处。四个活动有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的合作分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

二、深入分析,优化课堂教学

在学案制订的基础上,积极制订以“导练”为目的的题案,实现对学案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初中阶段,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活泼好动,但也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基础知识较薄弱等情况。而题案的制订,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发现不足、反思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题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注意立足初中生物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等,合理安排讲和练的时间。为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还可以把握初中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合理利用各种图片和表格等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实现讲练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和饰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主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于是,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合作,锻炼探究能力

学习小组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基本学习单位,“小组讨论”是课堂上常见的学习方式,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小组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对部分基础欠缺、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心理上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积极创建班级合作学习小组,一些成绩不怎么好,或者说不怎么喜欢说话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同组以及其他小组同学的交流逐渐变得大胆起来,和大家渐渐地融合在一起。甚至可以代表本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去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方法》相关内容的时候,便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然后组织大家分组讨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体会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行为习惯。并鼓励小组内部以及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于是,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也能够及时提出来,从而使答案更加完善。这样一来,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形成以及活动经验的积累,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合理定位,发挥指导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师要注意合理地进行自身角色的定位,认真设计教师的导学案,切实提高教师“导”的效率,以有效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导学,而且要导练。只有教师导之有章,学生才能学之有法、练之有效,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有效。另外,还可以推行“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学的“532”原则:自主学习时间占50%,合作时间占30%,教师讲的时间占20%,并按照课型灵活地进行掌握。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控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并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还要注意积极地根据目标要求、课堂学习成效,精心设计练习题,控制好题量及难易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完成状况进行分析,可安排再度学习、再度练习,确保学习成效。并做好阶段性的教学回顾和控制,带领学生通过综合问题对阶段学习内容进行复习,使单课学习内容与阶段学习内容即时整合,从而实现学生的自身成长,以促进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注重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纸上谈兵”的方式,学生缺乏相应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机会。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则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和观察实验的机会,将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对实验对象进行重点观察、发散思维,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例如,在关于“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按照观察的目的合理安排观察顺序。首先,积极地引导学生简单观察大豆种子的颜色、形态以及大小。其次,重点、细致地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详细了解并认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并充分关注学困生,调动其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主体时间让给学生开展组群讨论活动,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自由组合,在课堂上进行“组群”对话交流、探讨实验细节、展示实验成果等,从而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动”起来,更好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提高其综合能力。

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如何以生本理念为基础,更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活動单导学教学,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闫蓓蓓.“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生物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09):25-51.

[2]彭军.坚持生本教育理念提升生物教学质效:浅谈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12):36.

编辑 薛直艳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能适应未来和终身发展的一种必要能力,具体到初中地理学科来说,就是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情感、态度、能力、观点等方面的发展。接下来,本文将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以生为本;生活;信息技术

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以生为本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把生活内容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研究探索了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现状分析

地理学科的教学有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地理环境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如,行政划分、地形、地貌、气候等。并能够借助地图辨认各类地理区域,掌握使用地图的技巧。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点、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要素,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格。涉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理专业语言和知识表达、思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要让初中学生了解当前人类在地球的生存现状,树立的环境理念以及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环境、认识地理、认识地球,形成正确的地理视角。

很多地理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气氛缺乏活力。仅仅只是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讲解知识,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探究能力、情感认同方面的启发引导。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内涵,影响着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初中地理老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善用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他们在地理学科学习上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做好課前各项准备工作。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地理教学目标变得清晰而具体。制定的教学目标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应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建立在对教材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而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如在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方面内容。教材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以等温线的阅读为核心展开教学。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与动口表达基础上,引导他们掌握看图、析图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气温的影响,了解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二)把生活内容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地理现象和本质的探究。把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初中地理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地理的教学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以及更有效的生产。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应合理巧妙的把生活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吸引初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可以在生活化情境中提升他们地理实践与应用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把生活内容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还可以调动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把地理新知识与旧知识优化组合,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初中地理《多变的天气》这一课,天气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有关“天气”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课堂教学中,地理老师就可以从生活中天气出发,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们这里昨天和今天是什么天气呢?都有什么特点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利用生活化的问题进行本节地理课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教学当中。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为例,借助其集合图像、视频、声音为一体的优势特点,能够把书本上平淡无奇的地理知识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丰富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的想象能力。如,在关于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仅凭地理老师的口头讲解,很多学生并不能准确理解“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地理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运用信息多媒体视频技术,把有关这几种地形的真实视频或者图像画面,从更高层次和角度给演示播放出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这种地形的特征,进而有效掌握有关“地形和地势”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地理纪录片、地理故事,开拓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扩充地理知识教学范围。

结束语

总之,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很多地理老师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主要还是以单方面向学生传授地理课本上的知识为主。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应转变这种教学观念,积极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贤.浅谈核心素养下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J].才智,2019(20):24.

[2]徐艳宁.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85.

[3]邵荣成.浅谈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160.

[4]马兴元.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文教资料,2019(19):205-206.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莲城初级中学校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应如何落实“以生为本”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谈点浅见。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生本教育的向导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先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生本教育”理念是目前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它不但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整个体系上还要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教师要注重语言感悟,开启学生心灵

肯定和赏识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感悟能力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体现。因此,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把教材看做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应该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肯定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探究,特别是鼓励学生发表浸润着自己生活体验的观点和看法。

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和整体把握。而且由事明理生情,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智慧与灵性,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習的快乐。

三、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是生本教育的保证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方法和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教学内容决定着很多差异性的存在,也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开展教学活动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如,小组合作法、自学法、讲授法、质疑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

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语文教学观的提出者早已认识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语文为生活服务,学好语文离不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来自于生活中的语文积累往往比课堂上的更容易让学生刻骨铭心,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发现或体验后得到的东西。

(作者单位 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茅坪中学)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课程,学校体育教学承载着康健身心、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多重重要任务,其作用早已毋庸置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还课堂于学生”等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教学思想,成为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之关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体育课:

教师在课开始的时候宣布课的任务,学生在教师安排下从一个场地到另一个场地、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进行整齐划一地学练;整堂课鲜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几个,而且,屡屡都能够切中教师的预期。当然,也有集体回答,但回答基本上是短语式的“对”“好”之类;整堂课学生仅依靠老师几次示范,或者练习开始时看的挂图、读口诀建立起运动表象,然后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所谓的“自主”(将自由分散练习误解为自主学习)、“合作”练习(将分组练习误解为合作练习)……

这样的体育课,看似井然有序,也注重练习,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也不含糊,但似乎总是缺少点什么。我们的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喜欢以发号施令的形式来统领课堂,这样会扼杀学生主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过分强调组织纪律、强调规范,会忽略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殊不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要始终围绕着充分依靠学生来展开。

一、敢于“破规”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成熟期,喜新,好奇,求趣,思路敏捷,情感丰富,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他们需要引导,关爱,鼓励。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总是用自身的思维去衡量学生的思维,应尽可能给学生一个再学习、再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及时发现且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包括学生的新举措或偶尔的“破规”行为),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使个性得到尊重,使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在高一女生班的一堂体育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运球接力》比赛。比赛秩序井然,学生你追我赶,情绪高涨,气氛热烈。一轮下来,我宣布:“第一组冠军。”话音刚落,一组欢呼雀跃,其他组学生却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什么。我示意大家安静,责问一学生是怎么回事。原来,有不少学生发现,一组的同学犯规,说他们组在运球时有好几个队员将球拍得较高,推进较远,并不断在每次拍球间隙快跑几步,不一会儿便领先许多。我听后,查问情况属实,就说:“第一组冠军取消,重赛一次。”一组无精打采,其余组雀跃。突然,一组中有个大胆的学生反抗:“老师,我们弃权。”恼火,正想发作,又上一计:“既然这样,第二轮大家都采用这种方式试试。”全班欢呼着说好。

哨声一响,第二轮开始,结果,一、三两组同时到达终点。这时,我宣判:“一、三组并列第一。”以为这下不会有异议,可还是有不服输的嘀咕:“不规范运球也算,那我们滚球也可以。”学生的议论使我一愣。对啊,我灵机一动,干脆让学生自己玩一回吧。于是,我说:“接下来大家分组讨论一下,除了运球这一形式的接力赛,还可以利用篮球进行哪些形式的接力赛,然后,自己组织一下比赛。”这下,全班沸腾了。听不清是讨论声,还是争辩声,激动、热烈的场面令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不一会儿,所有的学生重新组合。叫喊声,加油声,欢笑声,顿时在场地上回荡起来……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身练习,快快乐乐地出了一身汗。

“老师,下次课还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练习吧,好吗?”学生们顾不上满头大汗,急切地围拢到我身边。

望着面前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点了点头:“同学们,以后我们大家多想一些趣味的练习方式,让大家学练得更开心。”

体育课堂的创新灵感往往来自于偶尔的“破规”。体育教师要时刻洞察到这种“破规”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教学提升空间,并进行适时的引导。

二、不刻意躲避尝试错误

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形成总是建立在无数次尝试错误的经验基础上,这样最终形成的技能才会更加深刻。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体验,在不断的自我尝试(即便大多数尝试是失败的)中找到固定的刺激反应,而不是一开始就教给他们什么样的动作规格。事实上,“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也正是生本所要提倡的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而教师所扮演的是适时引导的角色,避免错误的过大化。

在不久前的学生体质测试跳绳项目的课上,班上的一名男生过来跟我说:“老师,我的脚有伤,考试你给我写个及格吧。”这位胖胖的男生说话时,脸红红的,联想到他上课前还活蹦乱跳的样子,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后来在我的追问下,他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他不会跳绳。这项在其他人看来比较简单的技能,对他来说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极差的协调性使得他的手脚很难同步配合起来,而且由于害怕同学们的取笑,他也不愿意在体育课中进行练习。在这种情况下,我鼓励他放下包袱,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两手、手脚之间同步配合的问题,一开始,他手的挥动总是比脚起跳要慢一拍,而且两手摆动也不一致,后来他开始有意识地将注意力的焦点转到挥绳落地的节奏上,并且还尝试了用两手在体侧各挥一根绳子来解决两手不同步的问题……渐渐地,他开始能够连续跳了。在第三次课的补测中,他的成绩达到了71次,虽然离优秀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他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个水平,他也很高兴。

知识与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建立在多次尝试失败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尝试错误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技能习得才会更加稳固,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惧怕犯错误,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最好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视替代强化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模仿往往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而模仿的对象不仅来源于教师,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同伴。无论是教师示范还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在体育教学中总是十分有限,而视觉表象又能对正确技能的形成起到不断刺激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展示,诸如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经验、成功体验,甚至是失败体验,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失,并能够在相互对照、借鉴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技术动作,获得技能学习的最优化效果。

比如说,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得好的学生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练习,同样也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一次女生班排球垫球教学课上,在对垫球基本技术进行集中示范和讲解后,我将学生按照集合队形两两分组练习,不一会,主动练习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拿着球站到了边上看别人练习。询问后才知道,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技术要领,尤其是击球手型和击球点,练习了几次,手臂也疼,和同伴对垫也配合不起来,又羞于向老师讨教,所以就干脆站到边上休息。于是,我将学生重新召集起来,每一排指定两名技术较好的学生负责本组队员的练习,同时约定下课前将进行指导效果的检验。指导的学生非常负责,技术较差的学生也学得认真。下课前按照每组(两人)连续对垫30次为过关对他们进行检查,竟然都通过了,有几组到下课了还在不断地往下数着数……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替代强化刺激练习,注重学生之间学习经验的分享,因为同伴间的学习经验总是最直接,也最接近于自我体验,这对于个体技能的有效习得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且,通过上述教学案例,我还发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和指导带来的学生心理压力明显会比学生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指导帮助时的心理压力要小,这至少可以说明,替代强化弥补了学生因害怕或羞于向教师寻求技能帮助所带来的教学缺失。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生本理念下,有效的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是必要的,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高效的教学手法,科学的进行教学实践,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强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本文在分析过程,结合大象版教材,探索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本理念;研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教师应重视结合教学内容,科学的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本文从多方面探索了生本理念下提高科学教学水平的对策,希望分析能加强科学实践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尊重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想法,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身,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学生构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区分,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应当尽量的鼓励学生,不应当对学生做出过多的负面评价,而是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较小,在面对很多问题时都会出现不够自信的情况,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导致自身的学习成绩无法获得提升,因此,教师在展开小學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表达自身的想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更好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更好的展开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要打好基础,未来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和学展开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解决,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2创设科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激情

生本教学理念要求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明确适当的学习方法,掌握相关学习内容。根据生本理念的要求,学生必须提升自身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构造一定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融入情境展开学习,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当选用贴合学生生活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情境,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师在进行“一片草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情境,让学生走到草地上观察自身见到的东西,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升,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3引导分组协作,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生本理念下展开的小学科学教学应当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进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小组研究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同学之间都可以互相学习,这样综合能力自然有所提升,小学科学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如果学生只是单独展开学习,可能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获得提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完成实验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所有的参与人员都蒙上自身的双眼,沿着自然的路线排成长队,成为一列“盲人”火车,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感受自然,通过适当的方式也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对于彼此的信任和合作感。教师在进行小组分组时,应当保证组内学生不超过八人,并提前勘查场地,将学生带到适当的场地,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的树木,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体会到身边的美好,进而更好的展开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4基于生本理念视角,科学设计考核内容

考核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良好的考核能够帮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但是教师在生本理念下进行考核内容的设计时,应当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明确考核的核心内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针对考核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更好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也能更好的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考试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不能过度拘泥于教材和答案,考试前应当针对考核内容进行设计,提升考核效果。教师应当根据考核计划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新旧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更好的提升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设计的考核题目应当做到灵活多变,避免过于死板。虽然对学生展开考核十分关键,但是考核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内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考核的方式也应当多样化,不仅需要帮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展开血虚,还需要帮助学习成绩不足的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更好的帮助班级内部的学生获得全面提升。

5结束语

总之,通过进一步分析,教师通过结合生本理念,提高了科学教学质量,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践水平,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提高生本理念认识,在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过程应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科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继胜.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7):63.

[2]王永梅.创新理念,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9(20):159.

[3]谷文秀.小学科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8(46):96.

[4]司柳娟.追本溯源构建小学科学生本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16(04):29-30.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德法兼备的专业法治人才为基础,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专业场所,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法治建设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学知识与道德素质,使学生形成现代化法治思维理念。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理念融合到高校法学教学中,利用法学课程教育本位回归,来实现德法教育无缝衔接,旨在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实人力资源保障。基于此,文章基于法学课程内涵与思政课程特征,从建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以德育人”与“依法治学”融合发展等角度出发,提出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体措施,为高校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前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思想政治素养与法学能力双向过硬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会议上强调,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培养符合国家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问题,并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高校法学学生的道德底线,而如何实现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培养忠诚度与法律素养过硬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是高校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指出的“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建立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充分发挥课程的道德教育作用,充分挖掘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从根本上点明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应担负的责任,这种教育功能的定位有效划分了高校各个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职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主渠道育人模式,逐渐向多元化“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转变。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价值引導作用,实现各个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使各个课程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全面推进道德育人工作。

“课程思政”有三大特征:一是,整体性,即其本身属于整体课程观,这就表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独立课程教学,二是延伸至不同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发挥高校的课程育人功能;二是,融合性,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既定的教育课程、内容等进行融合,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导向与思政教育职能;三是,潜隐性,即将思想政治与道德理念教育渗透到高校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这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来达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课程思政是在不同课程中融合入道德教育内容,与不同的课程间存在独立又依存的整体关系,而思政课程是独立的一门或一类课程,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思政课程更倾向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发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余课程则更侧重于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与人格信仰。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并非取代与被取代关系,所以在实践教学中高校要明确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防止出现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现象,真正做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传道的隐性与显性教育协同育人发展。

二、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法学是“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质上是意识观念与思维形态范畴的塑造与完善,其担负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素养培育,还包含社会人文教育与国家价值观念的培养。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即在传统高校法学教育中逐渐融入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角度出发,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复兴发展需求的“德法兼修”高素质综合型法律人才。因此,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理念,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层次掌握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发展,并且能帮助学生熟悉法律条例,形成良好的法律人格、法律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政治基地与战略工程,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课程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不同课程的协同发展。高校法学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律思想教育,但法学学科在形成中吸纳了诸多西方文化与法律价值理论,所以法学学科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念,并且还包含了中西方法治制度、文化等内容,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法学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法治人才的要求。

因此,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符合“同向同行”与“协同发展”理念,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在育人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实现多元化、主阵地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

(二)有助于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频共振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德育与智育融合发展,实现教育中的“无教学教育”。传统教育模式中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立存在的,高校通常会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承担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专业知识教育则负责承担起对学生的智育教育。虽然两者在功能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两者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即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精神同向同行,从思想意识深处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并以其为导向,不断深入性探索高校不同课程内涵的德育元素,实现不同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同时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道德意识,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频共振。

(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法治观

法学属于智识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化信息发展时代,很多事物与认知需要进一步确认与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视野等局限性,更易犯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上的错误,一旦学生在法治认知上存在扭曲现象,则会对学生自身以及国家法治建设造成非常大的不利影响。要知道,人们对法律与法律社会总体的认知与把控,直接影响着其对社会本质与法律问题的理解与处理,所以作为蕴含法律与社会科学内容的法学,担负着法律教育与情理教育等职能,必须承担起对学生法治观念与道德信仰的教育工作。

(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法律职业道德是相关职业共同体在生活与工作中普遍遵循的行为标准与道德规范,这种约束行为虽不拥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在特定的范围仍拥有较强的约束效力。法律职业道德代表的是法律人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法律的公平公正,并且能有效提高法律的权威性,推进国家的法治建设。法学具备的理论教学正是对部门法共同内容的研究,是探索法律实践隐藏的法律本质与法律价值,可以说法学是一门实现法律精神与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学科。法学教育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与其背后所隐藏的规则与原理,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法律以及隐藏的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有效协调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分配的客观公正,确保学生在社会纠纷中能始终保持理性、中立的态度,维护自身的法律人格与社会法治的权威。

三、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

高校法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主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一是,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方向性原则,这是改革发展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人才,所以高校要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的方针,将知识教育与法治教育、德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改革发展的最终任务,积极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建设专业人才。二是,坚持师德师风示范性原则,这是改革发展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高校要转变思政教育传统的“专人专教”方法,提高优秀法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性进行“全员教学”。与普通专业相比,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法治建设与法律热点内容等方面的关注度要更高,但也更易被舆论导向所影响,所以高校要更注重法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频共振,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法治选择与舆论自控能力。三是,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这是改革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水平是检验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所以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发,才能确保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只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才能真正发挥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培植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四是,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学性原则,这是确保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保障,法学专业是具有非常高的法律人培养专业性,所以改革发展要做到因势利导,避免生搬硬套,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探尋课程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并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养成与其匹配的道德品质,做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促进发展。

四、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基本路径

(一)打造全方位全过程法学专业育人机制

1. 将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工作

法学专业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目标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应该是多元立体结构教育发展目标。要知道多数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未来会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在司法等代表国家意志的部门机构,需要学生拥有非常高的专业知识与法律道德意识,能利用法律与法律原理处理相关问题。尤其是在全面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相关政治会议上,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先导的教育理念,使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见,高校进行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2. 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始终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但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在建设发展中借鉴参考了很多西方法律制度,导致相关法律制度知识在传授时会出现对西方法律知识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对西方法律知识存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偏差,所以为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高校应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各个角落。

学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从源头上重视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权利意识水平对学生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国家法律权利的行使前提;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提高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3. 形成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单纯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意识的培养。但受年龄、心理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学生对部分社会不良社会现象与思想意识并没有准确的判断与甄别能力,导致学生极易受负面舆论影响,形成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不能间断的工作,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知识教育中,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都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坚决抵制舆论诱惑,成为真正的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

(二)立德树人以实现“以德育人”与“依法治学”的融合发展

1. “以德育人”的实现

教师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体,所以要全面发挥法学专业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要知道,立德树人中教师要先明道才能授道,教师天然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认知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先确保自身在社会法治建设范畴内,向学生传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才能真正做好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向学生传授良好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念,大学是学生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要学生在法学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与道德认知,所以要避免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混入课堂教学中,整肃法学专业教学纪律。

2. “依法治学”的实现

依法治学是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层次要求,更是高校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依据。首先,法学专业的教师要始终做到依法教学,高校法学教育能作用学生的整个人生,而法学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法治工作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见教师承担的法学教育任务极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严格遵守从业法律规范条例,避免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其次,法学专业教师要传授合法、合规的法学知识,即教师讲授的知识要以宪法为主要依据,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要求,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习惯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等有基本的注重,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教材进行讲解。最后,法学与德育融合发展的实现,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逐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专业知识教学的部分内容,因人、因业、因势的开展学生法学知识与德育教育工作,能极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所以教师完全有必要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具备提高学生专业法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素质双向作用。

3. 要注重德法兼修

国家的长盛不衰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要求我们要培养和教育好当代的青年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青年人的培养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也就是说,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德”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首先得是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而“法”字也不仅仅指的是法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它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道德和法治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法治教育中要注重道德和法治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融合,通过德法兼修,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公共精神等公德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和努力,以督促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有动力,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信念、有品行、有文化、有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添砖加瓦、发光发热。

(三)严厉禁止负面法治理念渗透入法学教学中

当前,我国面临的法治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多变,部分西方国家并不乐于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所以一直从法治制度、道德价值等方面,从不同的路径对我国教育制度与法治建设成果进行诋毁与渗透,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受到影响更为严重,尤其是法学教育本身就存在部分西方法律制度的残影。因此,高校法学专业必须要紧跟党和国家的建设步伐,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念与思政教育基本原则,坚决抵制西方负面法治思想理念的侵入与迫害。

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讲授法治建设中坚持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我国的法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清晰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育人目标信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法治教育学习热情,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队伍有所向往。另一方面,要严格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法学育人教育活动有纪律、有规则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对西方法律知识与制度现状有客观、辩证的认知,在承认法律制度借鉴意义的基础上,严格禁止违背我国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我国法律制度的西方负面法治理念出现在教学内容中。

五、結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现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要聚焦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到法学专业知识教育中,以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长期法学专业育人机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实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法学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法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雪峰,寇煜.经济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66.

[2]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06):37-40.

[3]兰婷婷.“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9(02):107-112.

[4]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5]柴慧婕.论课程思政视角下民法教学的改革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132-133.

[6]王建茹.从课程思政视角谈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法制与社会,2020(08):189-190.

作者简介:唐素林(1971-),女,汉族,四川井研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与法学教育。

上一篇:文化创意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