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内涵范文

2024-07-08

理念内涵范文第1篇

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强化“三种观念”,准确把握部队安全发展方向。

安全发展是部队建设的基础,是关系全局、影响中心、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核心组成。做好部队安全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三种观念”。

一是强化安全发展的观念。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抓好部队安全工作,要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始终把安全发展作为使命任务来筹划,作为政治任务来落实,作为党委政绩来检验,使部署工作任务与提出安全要求同步、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与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同步。把安全工作与中心工作统筹起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谋划和指导部队安全工作,以是否经得起实战的检验来评估安全工作,以中心工作落实的好坏、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的强弱来综合考评安全工作,坚决克服和摒弃抓安全工作就是“确保部队不出事”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念。 二是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出事故不等于没有隐患。抓安全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问题,最大的隐患就是缺乏忧患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前预防,及早应对,才能牢牢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要教育部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在部队建设形势较好之时,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是在部队安全稳定时,越要看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把安全工作看成是爬高山、走钢丝,把苗头当作问题来处理,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教训来吸取,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一劳永逸的思想。

三是强化群策群防的观念。安全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工作。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作为官兵的“共同课目”,通过树立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教育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做好安全工作,不仅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是共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成员、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都安全了,整个部队的安全才能有保障。要坚持党委统揽全局抓、主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机关形成合力抓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 “安全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局面。只有积极构建部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群防组织,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安全发展才有保证。

二、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依法治军”,努力夯实部队安全发展基础。

“令严方可塑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安全发展是前提,依法从严治军是保障。要不断健全依法治军长效机制,提高部队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扎实推进部队安全发展。

健全依法治军长效机制是确保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机制是落实法规制度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不仅是落实从严治军的有效措施,更是确保部队安全发展的现实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合部队实际,细化上级规定,健全各项安全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依法运行机制、检查督导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出一套权责明确、程序严密、约束有效的依法治军长效机制。要积极开展“学法规、知法规、用法规”活动,打牢部队依法从严治军的思想基础。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保证部队各项建设在法规制度的规范下高效安全运转。

提高依法抓落实的能力是加强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贯彻依法从严治军,必须提高领导机关依法抓落实的能力。要严格按法规制度规范部队的“四个秩序”,以严格正规的秩序保证部队运行有序、工作落实。在抓安全工作落实过程中,要实现目标责任管理,把安全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评价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责任人的政绩依据之一,作为评比先进、晋升的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强化依法治军、按章办事的意识,把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作为加强部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措施和手段,狠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禁不止,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不良风气,真正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运转、官兵依法办事的良好作风,扎实推进部队安全发展。

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部队安全发展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安全工作是由人来做的,官兵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安全工作的成效。只有努力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才能促进部队安全工作深入落实。

一是要夯实思想防线。建立坚强有力的思想防线,防止官兵思想上出现缺口,就要把安全发展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当前要特别重视做好“个别人”的教育转化和管理控制工作,突出解决官兵在理想信念、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安全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信息反馈、思想分析、全面排查等措施,提高及时发现“个别人”并及时帮教转化的能力。要教育广大官兵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自我教育的必修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感情上亲近,在工作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做到勤接触、勤观察、勤谈心、勤督促、勤分析,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思想骨干的作用,建立帮抓机制,做到有了苗头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理,用正确、健康、向上的思想武装官兵的头脑,提高官兵的基本觉悟和自控能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免疫力,筑牢官兵的思想防线。

二是要提高综合素质。官兵素质是部队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志,是推进部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爱军习武、知识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积极借鉴现代知识管理的思想观念,把培养有技术、懂指挥、善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最高目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实用科学、良性循环的人才队伍。

理念内涵范文第2篇

我国21世纪的职业教育, 具有极强的市场导向性, 其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 目的在于通过传授职业技能, 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语文教学从教育学理上来说, 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厚重性。前两者注定了语文教育从启蒙教育阶段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都必须一致贯穿, 承载了塑造一个人最基本的说话写字、造句撰文等能力的重任, 而后者则决定了语文教学绝不是依靠一套严密而单向的逻辑系统便能够掌握全部的技术学科, 而是要依靠文本阅读、人生体验、信息积累、社会交往等综合方式承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心理、价值观、非智力因素等人文方面的使命。由此可见, 中等职业教育与语文教学, 从理论层面上, 既有冲突, 又不能分开。一方张扬的是工具理性, 一方遵循的是价值理性, 双重理性原则在种植语文教学课堂上的结合, 必然形成对教师所掌握的教学尺度进行深刻的考验。

2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已经开始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型和突破, 但中职语文教学大多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老路, 依旧是讲台上照本宣科、讲台下言听计从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奉行的是技术挂帅原则, 一切以业务学科和技术科目为重, 而这些科目也有相对精确的教学逻辑和系统程序, 教学上很容易出成果。

2.2 中职学生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毋庸回避, 综合素质低, 文化基础差。选择中职, 其目的很明确, 为的是掌握一门技术, 尽早就业。这种普遍心理致使他们偏重于职业技术学科而对文化课基本上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学模式的“技术化”倾斜和语文教师毫无生气的授课方式, 中职语文教育在学生心中基本上等同于自习。

这种现状造成按照本文的视角就是“无内涵”、“无张力”, 自然也就没有活力, 没有实效。有鉴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本文拟提出了“内涵张力”这一概念, 作为引导教学开展特色语文教学的教学指导理念。

3 内涵张力及其教学技巧体现

3.1 内涵张力——作为一种教学话语尺度从字面上讲, 张力就意味着要有两个

相对方的对立, 对立的双方在一定行为的规范下形成的某种状态能够有效的实现双方的共存和互利。内涵张力, 就是要借助内涵准确的定位促进这种张力的实现。落实到中职语文教学上, 就是要立足语文教学在学理层面上的多重尺度, 即基础性、工具性和厚重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其不可或缺性, 厚重性决定其终身学习性和见效缓慢, 这就体现出了“张力”。而“内涵”对于语文教学不难理解, 即要突出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而“内涵张力”就奠定了真正的中职语文教学并不是与技术课争夺学生的兴奋点, 而是要兼顾学生学习职业技术和培养人文情操两方面, 因而需要有“张力”, 而这种“张力”需要独特的“内涵”来实现。通俗的讲, 就是要通过语文课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超强的心理素质、成熟的交往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视野,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非智力”储备, 从而培养优秀的劳动者, 而语文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立足“服务就业的基础性”与“人文关怀的厚重性”这两点, 掌握这种张力。这种张力要深植于中职语文教师的内心并时刻指导教学技巧的使用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通过教案准备、课堂授课、作业设置和修改等常规环节实现这种对内涵张力的驾驭。中职教育本身具有适应市场的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 在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专业性, 让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自然需要内涵张力的教学理念来烘托。

3.2 内涵张力在教学技巧上的体现

“内涵”的生活定位激发“当下张力”, 即中职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心理。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语文教学的“阳春白雪”倾向, 而必须要贴近中职学生的素质现状、生活实际和普遍心理。能够选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很有可能家庭条件一般、个人文化素质也不高, 追求也相对实际。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的授课定位就在凸显“下里巴人”的“内涵”, 这并没有褒贬的意思, 而是要表明教学“内涵”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

内涵的“就业”定位激发“未来张力”。中职语文教学的内涵要立足学生的未来。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高考未来”, 中职语文教学没有巨大的分数和升学压力, 对于学生的未来, 就业是第一位。因此, 语文教学的内涵定位必须要在“就业”上下功夫, 从而为孩子的未来提供张力。中职学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 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中职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 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 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 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内涵的根本在于为优秀的劳动者和创业家提供必备的素质, 从而让这种学科之间的张力保持到学生走向社会, 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过硬、成熟稳重、积极向上的劳动者。中职学生未来所需要的技术和应对社会的所有“非技术”能力, 形成了一个“未来张力”, 牵引着学生对语文课的主动参与。

“创造力”内涵引发“终身张力”。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中职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时代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由中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纵横思维等六个要素按一定关系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是培养创造力的主战场。而创造力也正是中职学生未来在职场出人头地、创造更大业绩的强大动力。因此, 这种创造力内涵的定位就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主动营造, 激发学生在学习技术之余所蓄积的想象力, 让学生不再满足于“对付活着”的消极思想,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创业激情、创造事业辉煌的积极进取的面貌。这种创业的张力必然伴随学生的一生受益。

内涵张力, 在理念上虽然具有原创性, 但是在教学实践上并不难实现。中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始终相信, 语文课虽然不会赋予学生某种安身立命的技术, 但是它可以鼓励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积极主动的面对一切困难, 并赋予学生面对这些困难所必需的信心、勇气和心理承受力。具有这种内涵张力, 可以让中职语文教学在现代职业教学中不再边缘化, 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再无足轻重。

摘要:本文通过透析现代中职语文教学的些许误区和成因, 引入“内涵张力”这一概念作为种植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理念和技巧, 从而挖掘该层次语文教学的功能和目的, 为当下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阐发视角。

关键词:内涵张力,中职,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晓婵.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1) .

[2] 黎莉.化工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导向的几点思考[J].江西化工, 2007 (4) .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理念内涵范文第3篇

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竟然还有一群“段友”在网上为其“鸣冤”,可见这个社会上是非不分的人不少。他们认为内涵段子被封不只是因为低俗,认为主要是因为内涵段子APP发展形成了某种政治组织雏形。

内涵段子用户有共同的口号——“段友出征,寸草不生”;有共同的信仰和禁忌——如四不笑三必黑;有独特的群体意识形态——“天下段友是一家,有困难找段友”等;还有各地的段友群(微信群、QQ群),有各地的线下聚会和俱乐部,就像基层组织;有共同的文化标志物——馒头狗狗、某女神、车贴、滴滴滴(一长两短)、天王盖地虎等;有共同的暗号和接头方式——车子插根烟,放纸条等。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有了独特的话术和行为方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有着强大的动员能力。

内涵段子,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既有内容又富涵养的网络段子,“内容+涵养”是其必要标配,确保价值导向正确,有营养价值。但是,内涵段子以博眼球、赚流量、做规模当成惟一目的,一味追求猎奇、搞笑效果,刻意迎合低级欣赏趣味,偏偏把最要紧的“涵养”抛到了后面。有内容缺涵养、有段子没内涵,导致了价值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严重的问题。

如果用户对低俗内容都能持反对态度或选择不阅读,“内涵段子”就不会坚持推送低俗内容。恰恰是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内涵段子运营方找到了低俗内容的卖点,于是就乐此不疲地推送低俗段子。却把导向不正等责任推卸给技术、算法甚至用户,清晰地暴露出了对内容审核把关的不作为。这种所谓的用户“需求”与“内涵段子”导向失守、格调失范,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内涵段子”被责令关停,可以说是毁在了一味迎合用户兴趣的媚俗化倾向上。 如今,不少网媒为了吸聚用户进而实现流量变现,在媚俗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比如,有的网媒传播展示危险动作的视频,有的网媒传播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视频,有的网媒传播包含粗俗对话的视频等等。这些媚俗的网媒,在受到舆论抨击时常把问题归结于算法中立、智能推荐等非人为因素,把责任推卸给机器。 之前,相关部门多次约谈今日头条,要求整改。但今日头条次次发布道歉声明后依旧如此,道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所以,广电总局并没有冤枉内涵段子。内涵段子在导向、格调上走偏,这才是它以“永久关停”收场的症结所在。

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被责令关停,对运营方来说是沉重的教训,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用户超过2亿人,拥有可以变现的巨大流量,关停则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损失。内涵段子被判死刑,给了短视频平台一记重击。

理念内涵范文第4篇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老老实实勤俭创业,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要反对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

以学雷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开展学雷锋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雷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雷锋只是普通一兵,但他始终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表里如

理念内涵范文第5篇

摘   要:通常情况下,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金融供给侧条件的约束来实现的,因此,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有些问题属金融供给侧的原因,有些系金融需求侧不足造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奔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金融需求管理置身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布局下,紧扣经济双循环目标实现主题,对金融需求管理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管理,对金融需求进行平台化、线上化、綜合化管理,着力解决金融需求中的难题,以此来提高有效的金融需求,实现有序的金融需求,保持有度的金融需求,从而推动金融供需双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关  键  词:经济发展新格局;金融需求侧管理;有效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OI:10.16620/j.cnki.jrjy.2021.02.001

一、引言

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判断和措施,其对金融的要求则是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相向而行。202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需求侧管理。金融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着力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金融交易成功率、降低金融成本,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需求侧管理是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的, 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是金融的一体两面。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 金融产品、金融运营模式的改革与优化,使金融供给更加符合金融需求。金融需求侧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和个人)的一种金融欲望,市场性极强,通过金融需求侧的管理,引导正常、健康、理性的金融需求,以提升金融交易的成功率。当前,我国金融需求侧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金融需求者消费得不到满足,不是从本身找原因,而是从供给侧来找答案,倒逼降低金融供给的准入标准来满足需求;有些金融需求属于过度的、畸形的金融需求,不仅对金融需求者是一种负担, 也严重恶化了金融的供需生态,因此,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必须加强。

过去,理论界及实务工作者在金融供给管理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而对于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研究不多,探索较少。需求侧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对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特别是进入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之际,着力研究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不失为保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需求侧管理内容及特点的研究

虞鹏飞(2015)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结算需求及其他诸如咨询、代保管等金融服务需求,其中融资需求、投资需求是重点,金融需求者既包括企业也包括自然人。因此,金融需求侧管理实质上是对企业和个人金融消费的引导与行为约束的总称。 过去,对需求的管理较为宽松,引导得很少,以致于需求方向政府、市场释放出较多的错误信息,导致一些决策者误判或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两难选择。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金融政策制定的精准性,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1]。刘凤(2014)认为,一方面,金融需求目前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金融需求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实际上的满足程度低;另一方面,金融需求者几乎涉及到全国的企业和个人,需求者众口难调,管理内容极为广泛且难度较大,因此,对金融需求侧管理要抓住需求重点,主要是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及融资者的可得性和价格的适宜性, 保护金融需求者的根本利益,维护金融机构的风险底线[2]。王婷婷(2021)认为金融需求的拉动性很强,具有很强的传送、延续效应。金融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源发动力,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能动作用。另外,金融需求虽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加强引导与管理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金融需求不能无底线地满足,金融供给不能出现“会哭的孩子多喂奶”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3]。陆岷峰等(2021)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分为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来规范金融消费者的行为[4]。杨亮(2016)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就是要构建一个与金融供给侧相协调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金融和人民生活的质量。金融需求侧管理要由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引导管理,通过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出台,规范金融需求者的金融行为[5]。

(二)关于金融需求侧管理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高伦(2021)认为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的、 正确的导向,金融需求是一种市场导向,它会通过需求的信号,引导金融供给者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供给者存在的意义和基础, 决定了金融供给产品种类、方式;反之,畸形的、不良的、错误的金融需求同样会给金融供给者提供错误的信号,因此,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的管理有利于金融供给的合理性,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有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6]。周军煜(2021)认为金融供给侧一定程度上约束着金融需求侧,实际上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对金融需求的管理方式之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金融供给小于金融需求时, 金融供给方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占据主动,而需求者众多,群体之间存在着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因此,通过金融供给侧的优化、产品的设计、服务的再构、金融文化的传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特定群体的金融需求。 当然,金融是个服务行业,不能仅凭相对的垄断来强行改变金融需求,而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健康的金融需求文化的培育[7]。陆岷峰等(2021)认为保持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侧协调是提升金融交易质量的最佳状态,而事实上协调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常态,必须在解决两者矛盾中不断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的前行、优化与提升[8]。曹梦石(2021) 认为金融需求侧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当前供给侧不足的实质性原因[9]。目前由于对金融需求方疏于管理,一些不正常的金融需求之声占据舆论高地,绑架政府或部门的政策,诸如前几年的网贷平台,以高息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大量的金融投资者不顾及风险而进行盲目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后又找政府维权。有些金融需求者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不满意不是从本身找原因,如存在没有核心竞争能力、财务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反而责备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因此,当前不进行金融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使很到位,社会满意度也不会高[9]。陆岷峰(2021) 认为必须同时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的管理, 这两者不存在孰先孰后问题,要围绕提升金融交易成功率,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从两个方向用力,只解决一方问题而不解决另一方面问题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要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目标、同要求、同标准、同进度,实现管理与改革的同频共振[10]。

(三)金融需求侧管理的价值与意义研究

周军煜(2021)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有利于加快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需求信息会给金融供给提供导向与目标,由于金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产生巨额消费量,同时又间接牵引众多消费需求。如金融需求中的融资者,融资成功后会进行原材料采购、薪金发放等,从而转化成另一形式的社会需求[11]。陆岷峰(2021)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助力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格局中,金融需求的有序与扩大,无疑会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并有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产生强大的放大效应,对企业、个人行为的拉动有十分明显的效用[12]。陆岷峰等(2021)认为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金融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只有同时保持金融有合适的需求,有优质的供给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显然,合适的金融需求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正是应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需[13]。陆岷峰等(2021)认为加强对金融需求方的管理,进行适当的投资及融资教育和引导, 增强其市场风险意识,控制贪婪的心魔,有利于金融需求者划清正常的金融需求与金融奢侈的界限,从而利于提出理性、科学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交易的成功率,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心理需求满足感和需求度[14]。

上述研究已经开始认识到金融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对如何进行管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新时代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对金融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依靠金融供给条件的约束来实现的, 是一种被动式管理,因此,金融需求侧的矛盾和意见一直较多。一方面,有些问题并不是供给侧的问题,而是需求侧本身的不足,造成金融的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对国内国际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 对金融需求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将金融需求侧管理置于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去研究;本着有利于经济双循环目标的实现,对金融需求侧管理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对金融需求侧进行平台化、线上化、综合化的管理,着力解决金融需求中的问题,提高有效的金融需求,实现有序的金融需求,保持有度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供需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前行。

三、 金融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理念长期指引下,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对金融需求者是心存“感激之心”,对各类金融需求一味地满足与迁就,很少从政策上、措施上加强金融需求侧的管理, 更多是从金融供给侧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致近年来金融需求侧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金融供需正常的平衡与交易。

1.对各类金融需求行为指导不够。长期以来,金融需求侧管理基本上是交给市场, 政策指导较少,特别是对金融消费顺序、消费额度、消费结构等,没有像金融供给侧那样有相对较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指导,管理线条较粗。监管部门或金融机构更多的是注重自身机构的改革和服务的创新,出台金融需求导向性的政策不多。相关的法规制度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而对于宏观规模及结构的优化引导上用力不足。因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金融需求上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对各类金融需求者投融资教育不到位。金融教育侧重于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投资技巧与投资风险的防范。但对合格投资人的教育及其管理机制并没有形成。对违反金融政策的一些金融需求者通常以罚代治,没有对这部分恶性金融需求形成监督管理的威慑力。一些金融需求者缺乏对金融的敬畏之心,期望过高,以“中心”“上帝”自居,在金融需求行为中非常任性。也正因如此,很多的非正常金融利用金融需求者的无知而胡作非为,甚至科技企业也经营起金融业务,以为有市场需求就必然有这样的市场供给。

3.金融需求者对各类金融风险认识不足。金融需求者对金融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无视明显高于市场可能收益的各种非法集资陷阱照样敢投、敢参与,甘当金融风险承担的“敢死队”,眼中只有高利率却没有高风险的警戒线,时至今日仍然沉浸在刚性兑付、 金融机构有政府背书不会倒的昔日场景中。正因为有这样风险淡薄的金融需求者,非法集资才有打而不死的市场。

4.金融需求者的劣根性表现十分明显。在众多的金融需求者中,一些企业特别是质量相对较好的企业,唯我独尊,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混淆市场经济边界,甚至将金融产品视同公共产品、福利产品。而一些个人金融需求者在过度自私文化的纵容下,提出各种无理的金融需求, 而当面对投资风险时,还抱着侥幸心理,比如前几年的网贷投资,谁都知道是一场骗局,但却抱着侥幸心理,积极投资、大胆投资,持续推升网贷行业非法经营规模,最终演变成一场小型的金融灾难,众多的金融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5.金融消费群体中畸形需求者居多。一些金融需求者特别是青少年,往往提出超过自己甚至是家庭能力的金融消费需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从事较高风险的股票投资;有些承受超过个人支付能力贷款需求,进行超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畸形消费。这类金融需求不仅打乱了自身的生活,也扰乱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秩序, 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 甚至结构性短缺。

6.利用合法的金融需求进行非法的金融行为。有些金融需求者,利用金融政策的空隙,进行金融套利,获得金融资源后进行无序的投资,扰乱金融市场,违背了金融服务的初心。有些金融需求者利用个人消费需求贷款,却将其投资到房地产或者资本市场,推高虚拟经济;有些金融需求者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息优惠贷款后,用于购买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更有些企业利用合法外衣融资后进行各种非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投资,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等等。

四、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经济发展新格局确立了以扩大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战略目标,扩大国内需求是关键。国内金融需求是一种体量庞大、拉动性极强的内需,但是这种内需必须是一种有质量的金融需求,因此,其必须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大布局目标相一致,这就决定了金融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1.有效的金融需求。是指金融需求必须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通过金融的需求拉动对下游产业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内循环。要避免或控制将信贷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诸如极少数金融需求者通过向银行融资去炒股票等,对于经济新格局来讲就是一种无效的金融需求,不是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扩大虚拟经济,并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2.有序的金融需求。金融资源属于相对紧缺的有限资源,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在资源配置上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 要解决经济发展全局性的大问题。因此,金融需求并不是什么都要满足,需求也要有顺序,对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符合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金融需求应当重点保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应当列后。只有有序的金融需求才能真正体现金融的本源与属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秩序的维护者。

3.有度的金融需求。对于个体而言金融资源并不是占用的越多越好, 金融需求必须是最经济的。一方面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保证金融资源的配置最大化、最优化,对于有些个体特别是大型企业,有中字头背景的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往往会超需求占用金融资源,应避免过多的资金潜伏在银行账户上不产生任何效益。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的融资,避免造成金融资源损失。

4.有质的金融需求。须根据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积极提出拉动经济内循环、扩大外贸领域的金融需求,不断优化结构的金融需求、高质量的金融需求,要将资金用到诸如科创企业、成长性企业等有质量的金融需求上。

五、金融需求侧管理对策

202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切实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的要求,而加强管理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导向原则,针对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要根据目标导向原则,结合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对金融需求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金融需求牵引金融供给,金融供给激活金融需求,逐步构建一种动态的金融供需均衡的体制与机制。

1.严格金融需求侧管理各类金融政策的执行。对满足金融需求的金融行为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制度治理体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出于业务拓展的考虑,对很多金融政策执行不到位,以致于为非正常的金融需求行为开了方便之门。当前,一是要强化个人消费贷款的管理,房贷目前是最大的个人金融需求,也是推高过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鼓励个人消费结构多样化,以此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二是要强化供给资金的流向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作用,对各类信贷资金的使用要进行跟踪、溯源,保证资金按照既定的需求流动。三是严厉打击各种金融套利行为,对利用金融需求资金进行套利的各种行为要进行重罚、重处,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四是要出台更多的关于规范金融需求者行为的法规制度, 提升金融需求的治理效果和能力,构建长期、 有效的金融消费需求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五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需求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金融杠杆,通过金融需求侧结构的优化来驱动社会需求结构的优化,通过金融需求规模的合理增长带动全社会需求规模的合理增长,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做出金融贡献。通过金融需求侧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全社会需求侧管理水平的提高。

2.推进需求侧的综合化、线上化管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为主要内容,需要金融供需能够有极高的交易成功率,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从当前的金融需求侧存在的问题来看,对金融需求者缺少指导也是重要的原因。当前,金融需求虽然多元化,但金融服务机构是有特定准入条件的,因此,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在监管管理的范畴之内。而非法金融活动又是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根据这一特征, 政府有关部门完全可通过搭建综合化、线上化的管理平台,给金融消费者在提供法律保护框架内的金融产品供给名录与清单进行管理。一是可以进行金融监管政策的宣传,汇集所有公开的金融监管法律规定,让金融消费者合法消费,远离非法金融[15]。二是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情况进行介绍,使广大金融消费者了解什么是合法的金融机构与非法的金融机构。三是可以充分展示各家金融机构的各类金融产品,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线上导购, 开通金融供给者与金融消费者的服务直通车。 四是可以提供相关联的金融咨询等服务,让金融消费者有一个权威咨询的通道。五是根据平台建设进度, 可以逐步扩大海外的一些金融业务的介绍, 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业务的介绍。六是要加强平台与各类数据的接通,便于金融消费者利用大数据信息做出准确的金融决策。当然,平台的建设与内容必须牢牢掌握在政府或监管机构手中,保持平台发布内容的合法性、权威性、综合性,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全面、适时、客观、权威的金融消费导向,为金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加强合格投资人的教育。对金融需求者的教育缺位是当前金融需求侧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明明知道有些金融产品是高风险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又以非法的形式上訪、闹事,危害社会的稳定。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维度,需要更多的理性、专业的金融需求者。因此,对金融需求者管理重要的是要控制过度的金融需求欲望。 要积极宣传科学的金融需求理念,进行合格的金融投资者教育,改变“只能赢不能输”“只能进不能出”“投资收益只能高不能低,不能有损失”的错误投资理念,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投资者。对金融需求者的教育要集全社会之力,首先金融机构要承担起教育的主体责任,因为只有金融机构自身对其产品、流程、风险才最为清楚;其次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媒体的特殊功能让更多的金融需求者成为合格的投资人;第三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对特定群体的宣教,引导各类群体能提出理性的金融需求[16]。

4.不断增强金融需求侧的市场意识。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要素按市场规律进行流动,市场性是所有金融参与者必须保持的本性。而目前不少金融需求者,如一些企业金融需求者偏激地认为满足其需求是应当甚至是必须, 这往往会带来金融市场扭曲的金融行为。如有些小微企业不是讲本身不符合贷款的基本条件,而是拼命喊融资贵、融资难,在这种过高、过多的声音下,政府有关部门会同情弱势而驱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一些有问题的小微企业贷款。这在表面上看似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实质上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有可能将信贷市场上的个体问题转化为群体问题。不断强化金融需求方的市场意识,首先要学会尊重金融供给者,两者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 不存在谁一定要谁为谁做什么,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利益;二是要引导金融需求者了解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 时代特征。目前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且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按市场规则做事,金融需求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供给制,而是市场供需规律在起作用, 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价格的高低,同时强调竞争,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因此,金融市场不仅仅是金融需求者在选择供给者,供给者同样也在选择金融需求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高净值客户、VIP客户就是对优质金融需求者的一种认定方式。

5.引导金融需求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发展高效、集约化的经济,不断降低社会成本,减少浪费,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金融资源要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最迫切、最重要的行业与企业,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树立节约使用资金、高效利用资金的意识,树立健康的金融消费观。 引导金融需求者确立健康的金融消费观,就是要培养金融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金融需求的方式、额度等意识,坚决克服畸形消费、过度消费和非法金融消费行为。

6.加强金融消费者需求承受能力评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同时也是当今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坚守的底线。金融稳经济稳, 而金融稳是由各个金融主体稳构成,金融需求者也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更是金融稳的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金融需求者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消化能力。金融需求承受能力是指金融需求者对投资风险和对金融服务的接受能力。 通常情况下,金融需求者往往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的需求能力,这样的金融交易都不是正常的行为。因此需要对金融需求者的需求承受能力评估,恰如其分提出相应的金融需求。 做好需求承受能力的评估,一是对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即金融需求者在进行风险金融产品购买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不能倾其所有来进行高风险投资,要留有足够的应对风险的弹性能力,即使身陷风险仍然不会影响基本的生活;二是风险文化能力的评估,是对金融需求者对金融消费风险的观点与看法的评估,有些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出现风险或损失缺乏正确的文化理念,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极端行为;有些则对金融投资的风险有正确的風险文化观,认为投资者风险自担,愿赌服输,心理上比较健康,有正确的风险文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对于风险文化较低的群体,应当对其高风险、 高杠杆的金融需求进行适当限制;三是对专业承受能力的评估,主要是指金融需要者所掌握的金融知识程度的评估,如果对专业知识掌握很少或很差, 就不宜去投资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产品。

7.积极推进金融需求侧数字化管理。数字经济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程度相对其他行业走在前列。金融需求者的数字化水平,一方面影响并制约着金融供给侧数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金融供给侧对金融需求侧信息的了解程度及判断依据的完整与系统。 因此,一是要提高金融需求者的数字化水平,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二是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尽可能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化,打通与金融供给者的线上通道,保持实时、保真的信息沟通; 三是实时反映金融需求信息,及时传导给金融供给者; 四是积极推进数据资产要素的流通,增强数据资产意识,要力求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充分运用数字化来实现金融需求与供给信息的对称,提升金融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交易成功率。

六、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在坚持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好经济发展新格局是当前首要任务。而金融新布局则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同时兼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当前落实党的“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路径。 金融供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需求,而金融需求是金融供给的导向, 提升金融交易效率,既要加强金融需求侧管理,也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两者同时发力,围绕金融质量的提升、金融生产力的释放才是王者之道。

参考文献:

[1]虞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3):31-38.

[2]刘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4(1):5-9+15.

[3]王婷婷.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9(7).

[4]陆岷峰,周军煜.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与现代金融地位的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百年领导与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1):1-7,13.

[5]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3-7.

[6]高伦.企业提升预测大宗商品价格精准度的方法研究——基于时频递归与非递归分解的混合价格预测模型的运用[J].企业研究,2021(1):35-47.

[7]周军煜.公司治理视角的区域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实证及应对措施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1):17-23.

[8]陆岷峰,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1):73-82.

[9]曹梦石.强监管与包容式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双元探索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化监管的新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10.

[10]陆岷峰.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基础痛点与根治路径研究——基于人的劣根性视角[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5-14.

[11]周军煜.经济双循环背景下资金流动堵点形式、原因与治理方案研究——基于全国部分上市银行2011—2020年会计报告分析[J].福建金融,2021(2):5-11.

[12]陆岷峰.供应链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基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19-26.

[13]陆岷峰,徐阳洋.互联网金融:运行轨迹、风险溢价与治理启示——以中国网贷行业兴衰史为例[J].南都学坛,2021,41(1):116-124.

[14]陆岷峰,汪祖刚.金融业人工智能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商业银行数字机器人运用的样本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1):14-22.

[15]陆岷峰,欧阳文杰.百年党的历史 百年红色金融——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思想发展脉络、特点、经验与启示[J].金融理论探索,2020(5):3-12.

[16]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9;网络首发,2020-08-20.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i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Lu Minfeng

(Internet Finance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China)

Key word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financi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effective financial demand;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責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收稿日期:2020-12-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与政策研究”(20BJY114)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江苏金湖人,教授,高级会计师,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理念内涵范文第6篇

关键词:荀子 音乐思想 哲学内涵

在中国古代,存在“审乐知政”的传统,可见音乐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不同一般。而有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巨匠之称的荀子,对于我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的理论贡献更是少有人及,其所著的音乐方面主要代表作《乐论》,更是凝聚和浸透着荀子对于音乐哲学的深刻见解,并且他创立性地提出了“中和之乐”“审一以定和”等等音乐审美范畴,然而荀子不止步于此,还难能可贵地将视野触及到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人心等系列哲学命题,因此有必要对荀子音乐思想的哲学内涵予以探究。

一 荀子音乐哲学的理论渊源

在儒家音乐思想体系乃至我国传统音乐思想体系中,荀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由此可见,荀子在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和引入诸子百家合理内核基础之上,创立了集中体现荀子音乐哲学思想的《乐论》专篇和贯穿全书的《荀子》。

在荀子对于先秦典籍继承和发展方面,主要是对《尚书》《周礼》和《左传》中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尚书》之中关于乐官夔的资料开启了我国音乐研究的大门,在“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表述之中,“志”、“言”即人心,而荀子论乐也是从人心引发的,并将“志”的命题往教化方面向前发展了一步。《周礼》之中主要是以宫廷式雅乐体系为代表的礼乐体系,侧重对音乐的道德色彩探讨,并体现在“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的表述之中,而荀子也主张通过雅乐教化方式来达到普及道德礼仪目的;同时,《周礼》中国关于以和论乐的观点与荀子“审一以定和”的主张前后一致。《左传》之中关于审乐知政思想、乐贵平和思想给予荀子很大启发,在《荀子·王霸》中指出:“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

在荀子对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主要是对孔子礼乐并举思想、“兴”“观”“群”“怨”的音乐教化论、尽善尽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究其礼乐并举思想而言,孔子在《论语》文中多处谈到礼乐并举思想,而荀子在《乐论》文中也多处指出礼乐并举思想并偏重“礼”,进而提出“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究其“兴”“观”“群”“怨”的音乐教化论而言,朱熹解释“兴”为“感发意志”、“观”为“考见得失”、“群”为“和而不流”,“怨”即“怨刺上政”,荀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率一道”、“治万变”、“审一以定和”的观点。

在荀子对于道家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主要是关于本体生成论、以“和”为中心的音乐功用说的继承和发展。究其音乐本体生成论而言,道家音乐思想是建立在“道”为核心的基础之上,诸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类的表述在老子著作中予以表现,而庄子则推崇自然之声即天籁为音乐本体生成,荀子对此进行了扬弃,认为音乐来源于风俗人情且符合道德礼仪标准。究其以“和”为中心的音乐功能说而言,道家主张“道和”发挥音乐功用,并很注重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荀子吸收道家“乐以道和”思想,主张发挥“乐者,所以道乐也”的功能。

二 乐情论

1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荀子在《荀子·乐论》中指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从中可见荀子深刻道出音乐哲学当中的“乐”与“情”的一对概念,指出音乐产生之基础为情感,基于人之性情即“性恶论”的分析来探讨音乐的起源;进而得出“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的观点,为其“化性起伪”的哲学思想打下理论基础。遵循这条路径思考,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件,就有必要制作雅颂音乐来予以引导,使其向善的方向即由“恶”向“善”转化和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人性本体之辩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从而由于本体论的不同而导致方法论的差异,荀子形成以“礼乐”为主导的思想,孟子形成以“仁义”为主导的思想,不过最终目标都是达到“善”的追求。

由上所述,“乐”来源于“情”,而情作为人的精神性活动属于人类生活所组成部分,据此推理,音乐超脱情感范畴具有社会属性和社会意义,被赋予社会相当重要的功能与地位。基于此,荀子对“情”的合理性在《荀子·正名》中进行了这样的表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而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从中可见,荀子肯定人性之必然的音乐思想,并是那个时代音乐思想的突破和思想解放的缩影,从而奠定了汉以后相当时期内呈现“诗言志”的音乐哲学的传统基调,客观表明了荀子在我国音乐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2 “乐者,所以道乐也”

在《荀子·乐论》中,荀子这样写道:“乐者,所以道乐也”。意思是音乐是为了表达情感需要而产生的,客观上具有了抒情特性,故而“乐”是“情”的载体,并由此决定了音乐艺术是社会精神层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荀子仍然坚守儒家“以理节情”思想和“感动人之善心”的教化目的。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荀子在音乐哲学方面有所继承和有所发展。

在对人之情感外露方面,需要有个合适的载体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引致音乐产生;但是借助音乐表现情感不能放任而不加以约束,否则将会面临“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的社会后果,导致社会秩序和社会思想混乱。对此,荀子主张借鉴“道”的思想来予以制衡,特别是赞成“制雅颂之声以道之”、“导之以礼乐”即“导情”的音乐哲学观来实现情感表征,从而避免“纵情”和墨子倡导的“绝情”现象生成。

“导之以礼乐”强调“导”字,而导注重引导、规范和调节,不是实施封建制所进行的强制政策,也不是单纯实施道家所主张的“无为”,况且人类情感具有内在特质,具有很大的变动性,故而只能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得音乐“感人”、“化人”乃至“移风易俗”之功效实现。这就是哲学方面的适度原理在音乐方面的初步运用,避免了音乐极端思想的存在,通过利用“雅颂之乐”达到影响人心的目的。

谈到“雅颂之乐”,究竟何为雅颂,这就需要对音乐进行选择,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这样表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可以看出,荀子主张“心为之择”方法予以解决雅颂音乐之选,进而使之个体情感和社会道德结合。

三 礼乐观

1 荀子论“礼”“乐”的起源和功能

究其“礼”“乐”起源而言,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性之“恶”,即归因于人的欲望,而没有明确度量标准就会必然引向纷争和混乱,故需要礼予以规范和引导。而此处的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与西方所提倡的社会契约精神相提并论。在《荀子·性恶》中指出: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那么,“乐”产生于人情也就顺理成章了,起着满足人类需求的作用。

究其“礼”“乐”功能而言,荀子认为主要是有着“分”“别”功能。他在《荀子·富国》中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别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在《荀子·礼论》中指出:“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此可见,“礼”充当了社会分际的功能。不过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仅有“分”乃至注重强调“分”,就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博弈和循环,使得社会分而不合,故需要“和”来予以调和利益和社会关系。而荀子在《荀子·臣道》中指出:恭敬,礼也;调和,乐也。可见,荀子思维是缜密的,通过“礼”之分和“乐”之“和”的共同作用来维持社会运转,体现出朴素的对立统一哲学思想。

2 “乐合同,礼别异”

在荀子的思想中,“礼”“乐”二者之间关系存在着差异性和一致性。究其“礼”“乐”差异性而言,具有分之功能的礼起着合理划分社会群体和社会资源的作用,使得社会治理秩序保持稳定,但是利益获取的悬殊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阶层矛盾的凸显,而具有承担和之功能的乐就是调整矛盾而生成的。这也是荀子“乐合同,礼别异”思想产生的脉络所在。那么究其“礼”“乐”一致性而言,荀子主张通过“道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和“节欲”方式来予以达到“中和”功效,即“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四 中和论

1 “审一以定和”

中和思想在我国音乐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荀子则最终确立了这一完整思想的理论基础。不过,“中”是以礼义之道而为衡量标准,“和”是以“以分定和”基础之上确立起来,显然“中”与“和”原本属于各不牵连的两个独立的范畴,但是两者通过“审一以定和”而予以结合起来。

“审一以定和”可以这样理解:审定一个中声为基础来产生其它各音和协调各音,其中“一”就是“中”的意思。那么据“审一以定和”的逻辑脉络,“和”是在“中”的基础之上产生,没有“中”就没有“和”,换言之,没有中声的存在,就无所谓“和”的音效了。

2 “中和”之美

荀子在吸收前人关于“中”“和”概念的同时,将二者合一,正式确立了“中和”音乐思想理论,在其文中有多处关于“中和”音乐思想的论述,如“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和“《乐》之中和也”等等之类的表述。可见,荀子视“中和”为音乐的显著特征,注重强调符合“中”制原则的“雅乐”,即将“中”看做音乐审美的价值标准,而对“雅乐”之选需要“心为之择”进行引导,并借助“道欲”方式来实现“中”的功效。另外,荀子也非常注重以“和”的协调方式来阐述音乐的特征,在以宫、商、角、微、羽为五音的音乐理论基调下,荀子道出“耳好之五声”的论调,并将“和”视为音乐创制原则和具有治世育人的社会功效。

五 结语

集中荀子音乐哲学思想的专篇《乐论》,其间所蕴含的朴素的对立统一思想和适度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粗浅探析,虽然需要挖掘和诠释,但是毕竟限于时代,已属难能可贵了,没必要吹毛求疵,故而在全部行文中,只对荀子的音乐哲学作了积极的阐述。

参考文献:

[1] 付强:《试论荀子音乐思想》,《理论界》,2008年第1期。

[2] 樊海伦:《探析荀子的音乐思想》,《兰台世界》,2012年第25期。

[3] 《荀子·正名》,中华书局,2011年版。

[4] 《荀子·礼论》,中华书局,2011年版。

[5] 《荀子·性恶》,中华书局,2011年版。

[6] 《荀子·乐论》,中华书局,2011年版。

[7] 《尚书·尧典》,中华书局,2009年版。

[8] 《论语·阳货》,中华书局,2006年版。

[9] 《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 《荀子·王霸》,中华书局,2011年版。

(杨婉琴,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廉洁警言范文下一篇:论坛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