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的物理教学形式也不断发生变革。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而高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可以通过运用模型教学的方法来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这样使得高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物理知识,也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教学进行研究,旨在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型;教学;研究;分析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教育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学生对于填鸭式的物理教学没有很好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变革教学方式,通过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方法,能够使得高中学生通过物理模型来学习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教学能够将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物理知识,逐渐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物理模型来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高中理科生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而目前,很多学校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教学观念非常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高中物理教师过分重视物理知识的理论性教学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分数,但是大大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没有重视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这会严重制约高中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高中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教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学知识。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将模型教学模式引入到现有的高中物理教学课程中,将一些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物理知识以模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形象生动,还浅显易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更加愿意和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得高中物理知识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高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高中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

三、模型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知识多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高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运用模型教学的方法,明确物理知识的教学内容,知晓物理知识的概念及规律,在模型教学下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下面对模型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1. 运用模型教学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及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模型有很多,而其中理想模型是一种概念化的科学,在各类学科中广泛运用。例如单摆(理想的摆)、理想气体(忽略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本身的体积)、点电荷(不考虑其大小)等,这些理想模型都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通过对物理知识中理想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能够将高中物理教学中错综复杂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得以简化,使得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此外,在高中物理教材中,还有诸如磁感线和电场线等理想模型,将磁场与电场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和物理性质以物理模型的形式,直观和形象的描述出来,使得高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知识的概念及规律,从而使得高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及内涵,进而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 运用模型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创新物理学习方法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己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模型教学主要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引导和帮助高中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和内容。同时让高中学生掌握物理模型的构建方法,了解认知和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从而探究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高中物理知識中蕴藏着非常多的物理模型,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就能够思考出不同的物理模型来深刻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如物理知识重点额变量控制方法、等效、假说、推理以及理想化等等,这些物理模型都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伽利略理想实验中,依托于现实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运用人们的思考能力来认知力学中的惯性定律,从而让学生更好运用斜面实验的方法来深刻的认识惯性的定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逻辑思维运用能力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教育机制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的让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要破除传统的教学模式,摒除落后的教学观念,通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模型教学,不断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中学生认知物理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高中学生运用物理模型来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概念、规律及内涵,促进高中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 亮.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6(5).

[2] 杨佳建.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3).

[3] 薛丽丽.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构建及其实践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8(9).

[4] 李 佳.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6.

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课课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每一个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政治;主体性;优化教学;能力

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素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我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2004年开始实施对初中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改要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并在教学中得到实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恰当处理教材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认真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好教材内容,而是通过教材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理解并能很好的运用所学政治理论,不断的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体现出自主性来,才能达到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教师在研究教材、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据,头脑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良好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助于自主性的发挥,一个科学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很少有发言权,即使有发言权,学生所说的东西也必须符合老师的主体思想,不能背离老师的观点,因此,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学生没有自主学校的能力,人云亦云,不能对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么能有自主性呢?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渐渐的把自主性交给了学生,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调动大脑、眼睛、耳朵、双手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增加课堂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快速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反应,从而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领悟人生意义。所以,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让师生双方都产生一种求知的愉悦感,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努力将目标转化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灵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标都由它来决定。传统的教学目标中所见最多的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这样,学生虽然能掌握一定的结论,但是基本都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没有自己的创造性,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一个思考题,将其设计成一个个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问题的设置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准和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梯度,答案要有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这样,学生在讨论、思考后能得出不同程度的解答,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决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能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很好的掌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自主掌握结构化知识

知识的能力的载体和基础,能力的形成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在阶段性的课程学习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分散的、无序的、缺乏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必须从结构上去把握了。掌握结构化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总结、概括,将知识重新排序、整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构建知识结构网,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助于理解整体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把握,同时,对教师来说,也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堂课最核心的内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实施素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自身修养和内涵,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多种教学技能,拓展自身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互动,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黎银夏.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王立范.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建构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是具有个性思想且生动活泼的个体,小学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表现,不以单一的标准和内容来贯穿课堂。伴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不断开拓和改进教学方法,为阅读经验尚且匮乏的小学生提供可靠的教学支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解读文本、与学生交流的专业能力,促进小学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

當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信息是比较多元化的。他们对于教材中课文选篇的认识也与以往大有不同,许多传统的教辅资料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认知世界的需求,也启示着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旧迎新,将课文讲出新意、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更应当拓展阅读教学的边界,不仅要做好师生沟通,自己也要积极与文本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

1.扫除阅读障碍,培养学生阅读信心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正确答案”的影响下总是会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例如,在语文阅读理解考试中,虽然题目的主观性比较强,但是学生还是会害怕自己答不到点子上造成失分,因此在课下学生往往会通过购买教辅资料来理解课文,意图获得对阅读文本的“正确理解”。这种心理阅读障碍使得多数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唯恐自己不能领会题意,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心理,并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建立起阅读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夏天里的成长》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生认读课文生字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开展自由讨论,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机会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选定问题“你听说过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你认为自己在小学阶段有哪些地方获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长?”“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对你的帮助最大?”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密切相关,且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无关对错,他们可以畅所欲言。除了交流讨论的形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写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给予学生鼓励。收到教师的正向反馈之后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个人的自信,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与课文文本深度对话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衔接课内课外,扩展学生阅读视界

小学阶段其实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而言还不算太大,教师应当适时地让学生扩大阅读面,通过衔接课内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从而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多数学生认为语文阅读的学习就是把课本内容记牢背会,识字能读就可以了,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精髓,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兼顾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学生们对文中挥洒热血的爱国志士印象深刻;即使小学生对当时中国所处的水深火热的年代了解不多,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课外阅读抗日英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在教学《凡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作者契科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学生更能够了解当时沙俄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语文阅读不应当只被限制于课堂内、限制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之中,而是要别开生面、举一反三,带领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通过引入课外阅读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深化个性阅读。

3.重视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协同进步

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呈现比较复杂的局面,其阅读理解能力有别、阅读习惯差异较大,也就造成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时而会两极化。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予以尊重,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表现。例如,有的学生对叙事类作品曲折婉转的故事情节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诗歌等等,学生的兴趣点、能力也有所差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来划分阅读小组,例如,将全班学生分为“童话寓言阅读小组”、“诗歌阅读小组”、“小说阅读小组”等等,教师要定期给小组同学布置阅读任务开展班级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不同的小组可以结合本组的阅读方向,通过制作PPT推荐书目、角色扮演、做游戏奖励书籍等方式,促进不同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强迫学生去阅读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而是在同学的互相沟通之中了解其他方向的阅读内容,进而延展个人的阅读领域。学生们在个性阅读中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很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在讨论中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实时参与阅读指导。重视差异却不强调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求同存异,最终能够让学生在主体性阅读中携手进步。

4.结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比较狭隘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师应当首先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进而采取有效策略带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广岭.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11):29

[2]孙振平.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46

[3]刘群英.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华夏教师,2015(10):40-41

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師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教学三体论(二)主导主体说(三)复合主体论(四)双主体论。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4]胡敏中.主体•主体性•主观.哲学动态[M],1990.11

[5]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北方论坛[J],1994.2

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协同学理论并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教师系统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的演进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当摒弃以前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以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教学理念,给教师以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它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再配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其他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以教师系统引导各个系统组合的序参量的自组织的自组织教学系统。

关键词:协同学;教师;学生;序参量

健美操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倚赖其健身健心、满赋活力的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眯。近年来,由于就业结构的改变、健身房在国内各个地方的普及以及中小学健美操课程的开展,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鉴于此,许多高校的体育专业也开设了健美操专选班,但健美操教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教学理念、内容相对陈旧,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具有高职称、高级裁判和指导员的教师较少;教师与社会脱轨,教授的知识单一,主要学习一些大众健美操以及竞技健美操,对于现今流行的健身房适用的健美操很少涉及,此外,学生缺乏对健美操的编排、教学、领操等实践能力的锻炼等等,亟待解决[1]。由哈根所提出来的协同学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有效的策略[2]。高校健美操专项班教学系统就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协同学对高校健美操专项班教学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旨在运用协同学理论来构建一个通过对教师系统的革新进而促进整个高校健美操专选班教学系统演进的模型构架。

一、高校健美操专选班教学演进中的竞争与协同

教学系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包含许多子系统,如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学环境系统等,其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健美操专选班教学系统也是如此,健美操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老师在学生前面带操,学生跟着学,一味的进行灌输,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期末考试和考勤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带操、编排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由于每个健美操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也有其个性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给予教师以更大的自由,不能以特定的教学模式束缚他们的思想,充分发挥其在健美操课堂的主导型,让教师以自身特点为基础,进而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再加以教学内容,创建属于自已的教学方法,进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许多优劣的教学方法。健美操教师系统也由以前有序的系统变为无序,各个要素朝着不用的方向发展,进而产生竞争。哈肯的协同学认为,竞争是协同的前提和基础,不论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竞争还是事物内部各个系统的竞争,全是这些事物演变最为活跃的成分[3]。此外,由于教师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仅其系统内部,其与教学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以及教学系统外部环境进行交流,所以其从外界环境所获得的信息、物质等也存在着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所以各个高校的健美操教师处于不断地竞争过程中。这种竞争的进一步发展,健美操教师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产生了更大的差异,同时,也由于该系统的开放性,健美操教师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其他子系统交流,通过各个子系统不断地竞争和协同作用,即各个教师在自己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不停的吸收其他老师的优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促进健美操教师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协同发展。

高校健美操专项班教学系统也是如此:当给予健美操教师以充分的自由引起教师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差异后,再加上教师系统与其母系统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以及外界环境的交流,各个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的会引进新的教学设备,有的则会提升教学环境,进而引起整个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整个系统也由以前的有序变成了无序的发展,打破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不断的竞争以缩小差异,以及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相关关系进而形成联动和相关关系,进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不断地竞争与协同,从而产生适合时代发展的、符合各个学生个性的、能体现不同老师教学特点等的教学系统,使高校健美操专选班教学系统自发组织的由无序向有序的发展,促进健美操教学系统的演进。

二、高校健美操专选班教学中的序参量

哈肯认为,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在竞争和协同的相关作用下,其中的某些模式会吸收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而不断发展壮大,其他模式则丧失了支撑它的子系统而走向衰亡,直到这些模式战胜其他模式,成为序参量[4]。序参量在协同学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系统自组织的演变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当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由于教师系统的革新而打破传统健美操教学系统时,各个子系统各行其是,相互竞争,想要形成自组织的新结构,就需要一个能吸引各个子系统的模式。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中,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设备系统都是其子系统。其中教学设备是教学的工具,是辅助的系统,教材是教学的参考也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系统,而学生和教师是健美操教学系统中的主体系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虽然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但缺乏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需要有人引导他去学习,学会如何学习;相比于学生,体育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授业者,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高水平的技术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有自身特点,具有成为健美操教学系统中引导其他子系统形成自组织模式的潜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被禁锢了,仅仅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技能的灌输。健美操教师也是如此,在传统健美操教学中,过分夸大了对技术和技能学习,一味的以学习特定的技术为目标,禁锢了教师的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了教师除了教授以外的其他作用,使学生仅仅以理论技术学习为主,使学生其他能力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应当充分给健美操教师以充分的自由,不能以一定标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论束缚教师个性特点的发挥。

三、高校健美操专选班自组织教学系统的促成

哈肯教授曾明确定义过自组织系统: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进程中,外界没有对其进行特定的干预,便说这个系统是自组织的[5]。

在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以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为目标,以标准的技术和技能教学为主,教学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学习以老师教的技术标准为主进行学习,学生的个性特点被压抑,教师也只是按照程序进行教学,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我国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都差不多相同,且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锻炼,限制了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成长。因此,我国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必须放开对教师系统的控制,让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中,健美操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再结合教材,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的把其他系统和自身系统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和联动作用,从而自组织的形成一个以健美操教师引导各个子系统的序参量的高校健美操教学系统。

四、小结

健美操教学系统无疑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样的系统,要想实现它的自组织,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系统进行改革,首先得放开对教师的束缚,通过教师系统的变化引起其他系统的变化,产生竞争,进而远离平衡态,同时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材加上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健美操教学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不断竞争和协同,从而自组织的形成一个以教师系统引导的各个子系统的序参量模式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海潮.河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健美操专修科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邵桂华.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4]邵桂华.序参量: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演進的主导者[J].西安体育学院学,2008,25 (1):110-111.

[5]万希.从自组织理论视角看智力资本的开发[J].经济管理,2005 (04):58-36.

主体性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仍然建立在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主体性哲学观念基础之上。这种观念模式将学生视作被动接收知识、技术和观念灌输的纯粹客体,是被教育主体塑造和改造的对象。这种观念决定下的教学模式脱离了时代要求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导致教学效果不佳。20世纪兴起的主体间性哲学和交往理性理论,为我们探索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提供了启迪。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促使其了解、认同、接受和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党的领导的特殊使命。它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受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强烈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列宁的“灌输”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提倡的“思想改造”理论。这两种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都是立足于近代西方的主体性哲学。

一、西方近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变迁

西方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兴起,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主—客体二元对立与分裂。在这种观念模式中,人因为具有理性的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而成为整个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者与确立者。与此相对的,处于被认识、被理解、被确立地位的对象,即成为人认识的客体。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关系转化为实践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观念模式中,当认识与改造的目标指向人本身时,人即被当做客体来对待。比如,生理学与医学即以人的身体作为客体;而精神科学、心理科学则以人的精神、心理为认识改造对象。

近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主客体划分与对立原则是近代西方科学认识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事实上也是资本主义技术文明时代来临的意识形态。萨特认为康德哲学是“工程师的哲学”, 海德格尔也说“笛卡尔以来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是现代技术意识的一种表现”[1]。

近代科学与技术产生以来,人类认为自己凭借科学的武器可以认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发展技术,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使人类将整个世界改造为自己理想的状态,而且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然而近代科技几百年的发展证明,当这种观念泛化到一切领域,造成的是技术理性统治整个世界,人反而沦为自己所织就的技术罗网中的囚徒与奴隶。在无止境的贪婪驱使之下,人类以改造世界的名义对自然界进行无止境的掠夺和榨取,造成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崩溃……追根究底,所有这些人类发展中的乱象都要归结到近代哲学中主客体对立与分裂的观念模式上去。

为了解决近代主体性哲学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现代哲学家们在批判其主客分裂对立的基础之上,扬弃了近代主体性哲学,建立起新的主体间性哲学,即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改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再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提倡交往行为,以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同样是在近代科学与哲学的主客体观念指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以及精神与思想观念被认为像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可认识,能够找到并把握其内在规律,并能够依照这种规律将学生改造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领域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教育的客体。因此,在近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更像是工厂,教师是生产者,而学生则是产品。教师通过自己的能动教学过程将知识、技术、观念灌输到学生的身体与大脑之中,使其朝着国家、社会和学校既定的教育目标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建立在近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首先,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观念的纯粹客体,是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的能动的学习主体;其次,教育的过程不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单向传授、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教与学交流互动的过程,甚至主要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反而在其次;第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功利化过程,更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灌输、装填知识、技术与观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自主的体验和参与才能完成;第四,学生不是被人塑造的,而是需要自我塑造的。对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这种权利和能力不可、不应被剥夺。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我国教育界兴起了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思潮,在此影响下广泛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迄今为止教学改革最有力的领域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虽然在教育教学理论探讨上比较领先,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上反而落在基础教育的后面,诸多课程教学仍贯彻填鸭式教学模式,教与学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传统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面临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第一,当今社会环境较为宽松,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并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要想用一种单一理论去塑造一种统一的思想氛围,本身面临的困难较大。第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高速流动,大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极为容易,而每一种信息和知识中都隐含着各种各样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学生本身思想情况多元复杂。第三,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其中包含很多社会矛盾、负面现象,而现有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难以解释众多矛盾和问题,难免对学生的说服力会打折扣。第四,大学生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其人生观、价值观已趋于定型,在大学阶段影响其思想,本身难度就大。第五,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较强,具有很强的质疑精神和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对其进行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效果非但不好,还有可能适得其反。第六,大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和学习方法、手段与渠道,可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而强烈的求知欲也使其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能发挥这种主体性,反而可能压抑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教育效率低下。

由此可见,以上种种特殊性使得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伍于时代,教学效果普遍不甚理想。其原因在于思政课的教育思维仍建立在传统的主客体二分对立哲学基础之上。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途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观念上,不能将学生当做无自主性、无独立意识的思想改造对象,而必须当做对等的活生生的主体

大学生的思想只能通过平等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无法全盘改造。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只可能是一种对等的交互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问题上,要完成两个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目标上,要完成从以知识理论的灌输为中心到以学生人格、情操、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中心;.在教学两个主体之间的地位上,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需要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

1.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尽可能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学生讲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关于知识与理论性质的部分,只需学生介绍,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的;也可以是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学生可以大胆谈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讲课的过程不需设限,应允许其自由发挥。学生讲解后,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精华,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影响等以及纠正错误、查漏补缺。

2.课堂教学以主体间的双向对话与交流取代主体

(教师)对客体(学生)的单向灌输与改造。应大量使用讨论式教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一些学习中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引入小规模讨论。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讲解和提出观点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对此开展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一家之言,通过自身见解的深刻性和辨证性取得学生的认同,而不是以教师或权威的地位压服学生。

3.打破教材限制,面向社会现实。思政课的时政性较强,与诸多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社会热点,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矛盾和具有负面影响的现象与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不能回避。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不能简单地以教材和官方理论为依据,而应加以中立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背后的深刻社会根源及解决之道,以社会责任感化解其不满情绪。

参考文献:

[1]郑建辉,于守武,南守宇.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上一篇:城镇化文化遗产论文范文下一篇:局域网网络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