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

2024-06-18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第1篇

来源: 作者:齐宁博 日期:2010-10-18 点击:

西峰区教育系统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掀起“缅怀革命先烈,增强教师党员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习教育活动。近日,彭原初中17名党员教师在支部书记路天峰,校长兼副书记牛成嘉同志的带领下,满怀激情,远赴革命圣地——

南梁举行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南梁创建的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开辟了陕甘革命根据地。随后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管辖30多个县的红色区域,为长征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成为红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此次活动他们意在重

走党的革命路线,回顾党的历史,接受党的教育。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第2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品味中国成语,传承中华文化

从小到大,逡巡在书本、报纸、信息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词语,它们一点儿也不要冗长,有着古典的音韵——将中华浩荡灿烂的几千年文化,一一拨弄,奏响„„

它叫成语,我从未重视过它。

原先我一直认为,像成语一类的中华文化都是晦涩难懂而不愿展卷一读的。

单拿成语而言,我自小就计不喜欢成语,总觉得那四个字四个字都读着生硬又别扭。孩提时,我常常问父母:“这些词明明可以当作一个句子来读,为啥要把它‘压缩’成四个字呢?很不好记诶!”妈妈就会告诉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就会沉醉其中;爸爸则陪我一起“学”成语,告诉我成语的绮丽。但幼小的我从不领情,爸爸一说成语是,我就不干了,大声哭闹着不要听不要看,任凭父母如何哄都无济于事,他们只好作罢。

然而,当我长大了,随着学习的需要而翻起《新华成语词典》时,我却对成语产生了热爱——它们,是有其魅力所在。成语在我身旁留着古韵,衣香鬓影地应和千年曲调。

特别是在XX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中国成语大会》的节目,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每到周末,节目播出前,我一定早已将笔和本子拿出,等待节目开播。在节目里,选手们比拼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常常令我折服;听着导师们博古通今的讲解,手中的笔运动地更快了。一眨眼的功夫,本子的一页已记得密密麻麻,我越发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

蒙曼教授说过:“成语是前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但它不是死文物,而是活文化,我们的生活是可以用成语来表达的。”

是的,于成语相伴很快乐。成语背后蕴含的每一个如青花瓷般盛开着清浅釉彩的故事,都在充翼着我的阅历,助我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晚上,进入梦乡,我常梦到喷薄欲出的朝阳,坐在江南的渔船上,听着游鱼的呢喃„„

成语,内含的精华太多太多,它们常常为我喃着那些天籁般的纯真,吟着天籁般的曲调,诉着前辈们的经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对照前人来反躬自省,这样才无愧于人生旅程。

狼烟烽火里,成语开成笔墨丹青,明日黄花,酣畅淋漓地挥洒着红瓦绿墙里的一笔一画。即便这成语再美也不能“望文生义”哟!举个例子,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出自于《礼记•檀弓下》,我们后人用它来形容房室高大华美而众多。但是,现在却又不少人用它来形容风景,这么做可就叫人笑话了。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这种低级错误不可去犯;而我们处在豆蔻年华中,这样的青春时光不可浪费,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传承这中华文化。因为这是——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第3篇

在为期两天的学习活动中,老师们先后来到梁家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地学习参观,在总书记曾经插队历练的梁家河村,老师们实地参观并感受这片习近平同志与基层群众朝夕相处了七年的土地,了解知青插队艰苦创业的事迹,体验那段艰难困苦却又激情昂扬的岁月。老师们纷纷表示,大家将以习总书记的这段宝贵经历作为鞭策,在学习感悟中汲取力量,燃烧青春斗志,坚定理想信念,用实践和实干实现梦想。

在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老师们观看了镌刻历史印记的图片资料和先烈遗物,了解了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建立敌后根据地、革命火种星火燎原、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辉煌历程,感受了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对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内涵的理解,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具有永远的时代意义。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第4篇

红色文化这个课题太大,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前后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我在这里只略点一点,主要结合我们的本职工作多谈一点发展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措施和办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说起红色文化,就离不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就离不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流血牺牲的烈士,就离不开他们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走过的万里长征路,就离不开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的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故事。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王进喜、雷锋、焦裕禄,以及在普通工作岗位涌现出来的无数先进工作者、劳模,都是红色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体现,红色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我个人非常幸运在去年9月份,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延安举办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短短一周的学习对于我好

似经历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和教育,犹如参加了一场精神盛宴,对于灵魂的荡涤,对思想觉悟的提高,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对于丰富我的精神世界的帮助是极大的,有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深切感受。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绝不是简单的多少条,多少点,每条每点是什么,那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对于廉政文化的重要作用

回想过去,在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都非常严酷的形势下,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和这些好传统好文化分不开的。例如: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等等。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人的心灵却出现了荒漠,尤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腐败案件频发。究其根源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把这些好东西都丢了。应该把好的传统,好的文化发展起来,传承下去,红色文化作为廉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党员和领导干部具有预防和净化作用。党员和领导干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之中。无论是正能量的社会关系,还是负能量的社会关系,都会反应到我们的内心中来,不同程度地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第5篇

2007年,在新加坡“大哉孔子”艺术展后的招待宴会上只设有三个包间:一个由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接待中国政要用,一个坐满了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院长,在第三个包间里,众多身份显赫的政商界精英中,却有个外表普通的济宁人——他就是带着曲阜楷雕“下南洋”的手艺人孔繁彪。

眼瞅着包括于丹在内的众多大学者都只在大厅吃自助,孔繁彪有些坐不住了,他申请到大厅用餐,可还没等他完全起身,李光耀就把他按回到了座位上。 “好好坐着,你代表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技艺和泱泱文化。”如今,包括楷雕、尼山砚、孔府菜在内的曲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 注。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册申报火爆,然而,项目申报成功、列入非遗项目后却往往没了下文,赚完了吆喝,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却少了。曲阜 不仅有大量的文物遗存,民间艺术、技艺也颇为丰富。目前,曲阜已掌握2100多个非遗项目、资源和线索,其中《孔庙祀典》是全省唯一一项入选联合国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候选项目,孔府菜制作技艺、鲁班传说等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阜市级公布的非遗名录更是达到了110项。对 此,曲阜将报批后的项目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如何为非遗项目服好务铺好路?成了当地文化工作者们煞费苦心的探索。

从全民认知开始

“前年,我带韩国同学来曲阜玩时,很偶然进了一家楷雕店,土生土长的我完全不懂,竟然不知道怎么跟同学介绍,那叫一个汗颜啊。”翟丽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现在电视、户外广告栏里的非遗宣传越来越多,耳濡目染久了,谈起祭孔大典、鲁班传说什么的,再要给人介绍我就不怕了。”

“非遗传承工作就像是在写一篇大文章,„申报‟能为项目发展争取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文章好坏看的是后续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曲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胡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使非遗传承发展更顺畅,首先要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项工作。”

为此,曲阜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都会开展诸如非遗展示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文化部门已与孔子六艺城、杏坛中学等建立了正式合作。去年年初,曲 阜孔子六艺城“孔子故里园”被命名为“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为非遗社会宣传提供了规范平台;而杏坛中学等学校也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兴 趣小组”,定期开展非遗展示和教育,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熟悉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在这样的高度关注下,民间扎纸、柳子戏、面塑等一大批濒临消失 的传统技艺又重回人们的视线之中。

从2007年曲阜楷木雕刻作品《楷雕如意》和《楷雕孔子像》参加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品展览,到2010年曲阜楷雕、孔府菜登上上海世博会的展台, 再到一次次的国际巡展,楷雕等传统手工艺制品开始被作为“国礼”送到诸如撒切尔、福田康夫等国家元首手中……如今,曲阜“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为越来越多人 所熟悉。

原汁原味的产业化运作

“我们坚持将传说类的做出品牌,技术类的做成产业。”胡勇介绍说,“合理利用才能促成发展,成功的产业化运作可以有效反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曲阜一直致力于非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使古老艺术直接为经济服务,系统化运作使非遗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除以祭孔大 典为依托,每年除孔子诞辰之日举行大型的祭祀表演外,曲阜还在特定时间到香港、澳门等地举行祭祀表演。而根据《鲁班传说》改编的动画片《鲁班的故事》,则 以影视光盘和漫画图书形式正式发行。

在传统技艺方面,被誉为“曲阜三宝”的楷雕如意、尼山砚台等传统工艺品均经过了深度开发,不仅成为收藏和馈赠佳品,也带动了金龙阁、御书房、春秋阁等一大 批优秀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桑皮纸、琉璃瓦等传统制作技艺重现光彩,仅王庄镇纸坊村的桑皮纸专业作坊就达到30余家,单孔府琉璃瓦制品公司一家, 每年就能生产琉璃件1000余万件,产品远销海内外。

“虽然产业化运作让我们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但„文化‟绝不能让位„效益‟,保持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是我们监管的重要环节。”曲阜市文化馆馆长徐益告诉 记者,“不管是文化部门,还是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所肩负的首要责任始终是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杜绝以此牟利、改变技艺原貌的做 法。”

“在运营御书房工贸有限公司的同时,我收了50多个学徒,确保楷雕工艺能够一代代流传下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曲阜孔门楷雕艺术第五代传人孔繁 彪说,“赚钱是次要的,只有原貌再现才是对楷雕工艺的尊崇和敬畏。因此,我要求学徒制作工艺品时必须按照原始工艺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

曲阜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坚持保有适度的经济观念,以开发促保护,对那些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经济价值、市场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

抱团发展谋合力

“文化部门每年都会把我们聚在一起商讨非遗传承和发展问题,还会请专家出谋划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景新说,“过去,大家或多或少有私心,认为好东西应藏起来。现在观念变了,大家都一起想办法找出路。”

曲阜市每年都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专家座谈会,就目前工作重点和具体项目进行分门别类的讨论,提出可行措施,并督促相关保护单位有效实施。根据济宁市文化局 《关于做好迎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文化部门按照《普查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完成了一套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 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的编辑和建设工作(简称“一书、一室、一厅、一库”)。

“一书”实际上是指一套书,包括《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和《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登 记表》3部分;“一室”是重新建设布置了档案资料室,购置了新档案柜和档案盒;“一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厅”,目前在文化馆新馆;“一库”为安 装省厅统一下发的数据库,录入各种数据。统

一、规范的管理为曲阜非遗项目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单和文化专家交流,往往忽视经济属性;单和经营专家交流,又难免偏离文化要求。把多方专家、多个部门聚在一起,就能有效地消解„非遗商业运作‟的双刃剑 效应,使未来的发展路子更为清晰。”徐益坦承,“抱团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联合打造曲阜非遗品牌能够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而文化部门及时的引导和 服务让我们底气十足。”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范文第6篇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上一篇:入党材料撰写要求范文下一篇:人防工程资料范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