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第1篇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当前英语教学方法的陈旧性, 特别是英语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突出问题, 着重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而开展的一项很有实用性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中的“信息技术环境”指的是计算机、因特网和多媒体等。

“英语教学资源”指的是高中各年级的英语教学资源: (1) 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 (包括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等) 的分析与辅导及其同步练习设计、单元课例和教学设计等, 其实现媒介包括word文档、课件、电子书和音频等; (2) 教学资源中的人力资源 (包括教师和学生) 。

这里的“整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的内涵。是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2) 整合的手段。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机整体中, 而不是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简单相加。其中, 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是主体, 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 是载体。 (3) 整合的内容。不是追求多和大, 而是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追求“精、巧、新”, 科学合理地、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 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

2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2.1 课题研究背景

1994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一篇有关教育技术的报告, 题目就是《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组织还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学术委员会, 专门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探索和研究。90年代中期, 德国的Heidelberg大学和Mannheim大学着手进行了一项合作计划, 尝试建立一种在数字网上运行的远程教学系统。此外, 从90年代初开始, 利用Internet支持的在线系统, 美国、加拿大、德国、墨西哥等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网上虚拟学校。在国内, 到1998年底, 全国已有上千所学校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 并有部分学校开始网上远程教育实验。

2000年, 教育部确定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 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

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 (试行) 》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近年来, 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多媒体辅助教学, 基于校园网和因特网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这一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2 研究意义

2.2.1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一次次突飞猛进的发展, 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次次突破, 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2.2.2 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进程, 而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动态性, 在教学时空上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在教学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和合作性, 因而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构建一个收集、生产、整合、检索、使用、发布、共享教学资源的全功能智能化平台, 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2.2.3 有利于教师利用所整合的教学资源, 去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当代教师, 尤其是重点示范性高中的教师, 不但教学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 备课辛苦, 而且精神压力大。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资源的整合, 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 则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 同时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2.4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资源的整合, 可以实现以人为本, 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从而实现“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讨论和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 凸现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中也能发挥主导作用, 并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2.5 有利于建构“研究性”和“协作式”教学模式

通过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每位英语教师就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 (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 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

2.2.6 有利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校本教材的规范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和课例光盘, 就为英语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通过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和课例光盘本身就是一种网络校本教材。

2.2.7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 还要靠课外广泛阅读、练习、复习和巩固。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站, 则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资料, 从而也就会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该课题的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 研究性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首先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iaget) 提出来的。由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丰富完善。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 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 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 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3)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4)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互动, 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外, 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可以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课改中有两种提法, 一是学习方式, 一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 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 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理论对于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标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现状的分析, 探索和整合适合于高中英语课程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和设计出高中英语课例光盘。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到英语课的教学中。转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实现以人为本, 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特点,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研究内容

(1)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成果支持。

(2) 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原因、整合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方法和手段。

(4)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成果。

(5) 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整合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6) 教学系统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的地位与作用。

(7) 运用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方法和运用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8)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建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课例光盘, 从而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9)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探讨。

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等。课题研究历时二年多, 具体研究步骤、思路、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06年2月-2006年10月) 。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反复研讨, 我们设计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实施方案》。随后, 课题组核心成员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多次认真的论证、修改。重点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以及研究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论证。在此基础上, 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和拟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计划》。最后在省市课题专家的指导下主持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适用性很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同时又是一个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跨学科课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06年10月-2008年4月) 。分为2个步骤。

(1) 理论探究阶段。

开题论证会之后, 课题组成员召开几次研讨会议, 学习和讨论了皮亚杰 (Jean.Piaget) 的《建构主义》、北京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关于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华南师大黄甫全教授的《新课程改革背景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和方法》和北京师大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等文章。同时许多课题组成员到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 学校组织该课题组成员到长沙雅礼中学和明德中学听课学习并进行学术交流, 吸取两校英语老师的教研教改经验。通过理论研究, 绝大部分老师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完成了规定的理论研究任务。

(2) 资源整合阶段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 。

课题主持人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了具体分工并作出明确要求, 同时, 规定课题组成员完成高中各册英语教材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制作、每个单元的辅导内容和每个单元的练习设计。作品要做到“精、巧、新”, 并符合新课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体现本课题特色。会后, 做到了每个月检查一次, 并把作品汇集成册。2008年4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隆回县高考复习研讨会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 会上三位课题组成员分别上了专题复习课、语法复习课、单元语言知识点复习课。这三堂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原则, 受到了全县高三英语教师的好评。

第三阶段:中期检查阶段 (2008年4月至2008年5月) 。

汇总前期研究成果, 做好充分的准备, 迎接省市的课题中期检查。检查组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和课题的研究价值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是一个很具有适用价值的应用型的课题, 搞好了可以造福于英语教师和学生们。尤其是整合的资源库——中学英语网, 很具有推广价值。与此同时, 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并且就结题工作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08年5月~2008年9月) 。

通报该课题的中期检查情况。与此同时布置和落实最后阶段的研究任务:加强力量完成课题研究资源库的建设 (中学英语网的课题研究频道) 和资源光盘的建设。这就要求该课题组成员完成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第二阶段所整合的人教版高二的教学资源已经过时, 这就要求对现行教材译林牛津版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理论研究阶段的论文再次进行修改和润色;对资源整合阶段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再次进行修改和加工。此后, 课题组召开了三次研讨会, 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成果和整合的英语资源成果汇总;一方面就课题质量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进行了认真研讨, 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和资源库建设等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 及其申请结题鉴定等工作。

6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6.1 研究的理论成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研究论文25篇, 有两篇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 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的有13篇, 市级论文一等奖3篇。

6.2 研究的实践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指导下, 在学校的支持下, 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多积极、认真、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该课题研究成果在《邵阳日报》上进行了报道, 社会反响较大。

6.2.1 研究过程中整合的教学资源成果和资源光盘

《高考复习整合资源》主要包括:《2008届高考英语高三教材一轮复习讲义》、《2008届高考英语高二教材一轮复习讲义》、《2008届高考英语高一英语教材一轮复习讲义》、《高考英语二轮语法专题和专项训练》、《高考英语复习阅读理解精编精练》、《高考书面表达专题讲座》、《高考英语复习高考词汇辨析与练习》和《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详解与分析》等。《译林牛津版高一整合资源模块一、二》主要包括:《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一的教学设计》、《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二的教学设计》和各个单元的同步辅导、课例课件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译林牛津版高一整合资源模块三、四》主要包括:《译林牛津版高一教学设计模块三、四》、《高一下学期模块三、四综合综合训练》和各个单元的同步辅导、课例课件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译林牛津版高二整合资源模块五、六》主要包括:各个单元的同步辅导、课例课件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人教版高三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人教版高三英语教材的教学设计》、《高三英语教材课文教学和学习重点》、《高中英语第三册语法和词汇检测》和各个单元的同步辅导、课例课件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

6.2.2 研制开发了《中学英语网》 (www.helpenglish.net) 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

为适应该课题研究的需要, 我们建立了《中学英语网》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中, 开辟了《课题研究动态》、《课题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论文成果》、《课题研究资源整合成果》等栏目。实现了该课题研究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以网络资源库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有利于该课题成果的使用和推广。

6.2.3 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使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实验和推广过程中, 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 我们分别在高中各年级中确定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基础同等的对照班并确定了实验教师, 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实施方案。课题组定时和不定时地对实验活动进行检查、评估, 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对课题研究的理论不断地予以了补充和完善。通过实验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 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地好于对照班。

6.2.4 该课题带动效益显著

通过课题研究, 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 该课题又带动了一批市级和校级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 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7 课题研究的结论及问题讨论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英语教学方法的陈旧性, 特别是英语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突出问题。着重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而开展的一项很有实用性研究的课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 以构建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为依据,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国内外的研究环境为背景, 揭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内涵, 总结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规律, 探索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上构建出了一个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进行实际运用操作的理论模式。提出了“将英语教学资源的挖掘、整合、渗透结合的原则”,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研究性’和‘协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交互式’和‘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重要观点。制订了详尽而又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明确, 内容充实具体, 方法科学得当, 思路清晰, 有条有理, 措施得当。无论是在理论方面的探索, 还是在实践方面的运用, 都有比较独特而新颖的见解, 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成绩比较显著。本课题研究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在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不断的实践检验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的。对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 该课题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的课题研究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和课题研究信息交流平台在英语教育教学领域还是首创。特别是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提高整个英语教学的效果, 加快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等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原来的理论设想和假设, 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值得讨论和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在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理论整合出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如何进一步推广所整合出来的英语教学资源和资源网站。由于教材的变化, 对原来人教版高一和高二教材内容的整合研究进行了调整, 重点研究新课标译林牛津版高一、高二英语教材内容。

摘要:本课题是在国内外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背景下提出的, 进行该课题研究有两个“需要”、五个“有利于”等重大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 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 Jean Piaget.结构主义.1971.

[2] 王丽珍.试论信息技术整合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J].中国高教教育, 2003, 3.

[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教育技术通讯网站.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5] 夏谷鸣.正确把握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9.

[6]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学资源网, 2006, 1.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国际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审计的内容和方式也变得更加国际化和全面化,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对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以及其它有需求的大中型公司审计的主要方式,并且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对于大中型公司、注册会计师以及需要使用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各方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但是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所以本文从信息使用者和审计工作者两个视角出发,就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探究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之后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以期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能够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各个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必要性;整合方法;注意事项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不管从企业需求层面来看,还是从审计中介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笔者就从企业需求和审计中介方面以及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从企业需求层面来看

整合审计的应用能够引导和改变企业管理的理念,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整合审计实现之前,部分追求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比较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孤立化和形式化,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与企业的财务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往往不相适应,实际操作能力差,指导意义不强,不仅降低了内部控制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而整合审计能够有效的缓解上述问题,通过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相互沟通和协作,能够更准确更具体的发现控制缺陷,大大提高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价值,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而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从审计中介方面来看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的完善和发展,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已经成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的主流趋势,而且整合审计相比单一审计更加全面化和细致化,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也更加科学化,具体化,符合现代的国际发展趋势;此外,整合审计的应用能够使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优势互补,互相利用,进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单独环节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来自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相对科学和严谨;而内部审计中包含企业中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活动,财务报表审计同样能够给其提供更加专业和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持,这样以来,二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不仅降低了单一审计中由于专业性不强而带来的风险,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财务数据及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从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来看

虽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性质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进步而进行的工作,所以通过设计综合的审计计划,将二者的共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运用,使得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利用和作用。同时,整合审计的使用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管理建议,而且这种管理建议有审计证据支持,具体明确,大大提高了执行力;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减少了审计的成本,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也加强了会计师事务所和集团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互助互利实现共赢。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由上可知,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实现整合审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优化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笔者从审计计划阶段、控制测试阶段、实质性测试阶段以及审计报告阶段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1.审计计划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审计计划阶段是整合审计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需要与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充分表达企业自身关注的重点,需要达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共同点,以重要性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误。制定周密的审计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下一步骤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内控测试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企业经久不衰、健康发展的基础,内控测试阶段是企业体检的关键阶段。内控测试阶段的审计整合也是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阶段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控制测试的测试程序和范围。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控制测试阶段能够有效的评估企业财务的重大错误和失误环节,进而降低企业的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内控测试阶段要求企业协助提供整条控制链上的相关资料,通过控制测试可以发现企业控制环节的薄弱点。内控审计人员同步与财务审计人员沟通,提供重点关注方向,也为财务审计打通资料搜寻渠道,提高审计效率。由此可见,在控制测试阶段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

3.实质性测试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在实质性测试阶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整合审计,就必须将二者的核心内容进行联系,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来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如在实质性测试的各个环节安排具有相应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反过来,在内部控制审计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资料信息的同时,也能使财务报表审计的结果反作用于内部控制审计,二者相互印证,大大提高了整合审计的绩效,实现了整合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4.审计报告阶段整合审计的实现方法

审计报告阶段的整合审计也就是出具建设性意见的审计阶段,包括无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以及否定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明确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通过对整合审计的结果分析,相关咨询公司可以更具体的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来,形成管理建议书。企业根据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内控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信息,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相关的部门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实现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整合审计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就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来看,整合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所以要想让整合审计能够切实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众所周知,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所以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相关条例的显示,“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所以在进行整合审计时要以遵守上述的原则为基础和根本;其次,要不断的提高相关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现代复杂的财务活动给其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提高整合审计工作的绩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现代复杂的市场化经济环境对各个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资过程和供应商选择等越来越多的环节都要求提供经中介机构鉴证过的信息披露报告。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迅猛增加,各方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时间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的模式相比单独的审计模式来看能够给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双方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如何优化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流程,使报告使用者能够更正确的决策,报告鉴证者能够更好的控制审计质量成为了现阶段企业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詹春琴.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33).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以及农村医疗机构萎缩等,农民群众存在“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对济南市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卫生; 健康保障体系; 实践; 探索

[

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民健康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以及农村医疗机构萎缩等,农民群众存在“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之下,济南市卫生局结合实际,就如何建立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健全农民健康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

1.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只有整体协调运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乡村三级的卫生组织关系松散,协调性差,综合性服务功能和网络功能减弱,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乡镇卫生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据调查,济南市75所乡镇卫生院中,卫生技术人员人均业务收入在5万元以上,房产、设备、人员状况、服务功能能满足农民就医需求,承担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任务,医疗工作能够正常运转的(一类)仅有18所(占24%)。

2.基础设施条件差,高素质卫生人员匮乏。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18.6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8万平方米。在17所三类乡镇卫生院中,平均危房面积占业务用房面积的37.48%。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设备,无法开展检查和简单手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水平较低,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96人,只占卫生技术人员的2.9%;而初级职称的2422人,占72.3%。从学历构成上看,具有大本学历的只占3.2%;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了73.2%,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3.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合作医疗曾惠及多数农村居民,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但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合作医疗几尽瘫痪。2003年1月,我国政府再次推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试点情况表明,新农合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

4.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剪刀差”。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在医疗保障体系方式上,表现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实行内容有别的两套制度。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20%的人口享受着80%的卫生资源,其余80%的人口享受着20%的卫生资源,绝大多数人口主要是农民被排除在正常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外。这种保障权利分配的地域不平衡性导致了广大农民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中。

5.人们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障碍。农民或农户作为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需求主体,其需求状况,即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是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还需进一步增强;农民就医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政府主导公共卫生的观念亟待确立,政府的诚信度还须强化。

二、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主要实践

为着力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十大惠民行动”,其中惠民医疗行动就是根据济南市实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举措。济南市卫生局本着全面奔小康,健康是关键,卫生应先行,农村是重点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准确把握,着力实干;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卫生先行,健康保障”的农村卫生工作思路,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一)加强供方组织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先后投资3.3亿元,建成市县两级疾病控制中心7个,新建传染病医院3个,传染病区20处。其中市财政投资6657万元建成现代化疾控中心和“120”调度指挥中心,投资2.3亿元迁建市传染病医院。全市设立511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强化疫情报告网络化建设,提高了预警能力。

2.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构筑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平台。本着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针,济南市开始了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工程。2006年,在全面规划7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了经济条件较好的章丘市和条件较差的商河县进行乡镇卫生院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2007年将全面完成其他县区30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在加强乡、村卫生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明确和规范县、乡、村卫生机构的功能,在强化县级医疗机构建设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尽快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工作。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构建起以村卫生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县医院为网头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担负起保障农民群众健康的职责。

3.加大卫生支农力度,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制定了《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服务一年的政策规定。实施“万名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开展集中对口支援活动,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受援单位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城市卫生反哺农村的做法,创新性地提出由城市医疗机构承办乡镇卫生院试点,市中心医院、市三院、市中医医院分别与商河县政府签订协议,承办了三所卫生院。商河县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市政府投入200万元,三家承办医院共投入350万元,进行基础建设、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另外,还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发起“百名拔尖人才支援农村”活动,引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自觉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提升服务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可信度。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实现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快速转移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卫生支农的有效举措。

(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济南市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保障农民健康,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11月开始在平阴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认真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技术事宜,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的四项原则,推动了试点工作迅速开展。到目前为止,参合农民达到309.92万人,参合率为96.27%。试点情况表明,新农合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南市政府将推进新农合制度纳入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措施,各县(市)区积极落实配套资金,规范运作程序。2003—2005年,各级财政每年为每位参合农民补助10元,2006年为30元,2007年增加到40元。而农民个人缴费10元标准保持不变,让参合农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参合农民对新农合补偿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费用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

依靠政府拨款、福彩公益金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和困难优抚对象等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由参合农民享受相关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医疗负担仍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救助。未开展新农合的,由所在县(市)区按照救助标准给予救助。积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进行农村大病救助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为进一步拓宽救助渠道,市卫生局与济南慈善总会等单位还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慈善医院,对贫困群众开展医疗救助,解决其基本医疗问题。

济南市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民健康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良性运行,以及医疗救助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健全。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初步得到改观。

三、问题思考

建立农村卫生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比重,切实扭转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通过重点卫生院建设以及乡村一体化管理,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农村卫生的基础条件还相对比较薄弱,应当继续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

2.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农村卫生从业人员准入制度,鼓励乡村医生通过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者执业医师资格,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全科医学人才。有计划地选派医务人员到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初级形态,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应认真总结经验,完善规范管理办法,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制定科学的补偿方案。要加快立法,改变目前新农合制度建设中无法可依的局面。

4.坚持城市卫生反哺农村。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总结推广城市医疗机构承办乡镇卫生院的做法,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快速转移,实现双赢效果。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互动机制,使城市支援的成果需要转化为农村受援单位的发展能力。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城市医院的专业人员下乡驻点、巡回医疗、义诊咨询,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能力,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

(本文作者:山东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山东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学侠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我国审计实践中,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的协调一直存在着问题,整合两者的资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审计资料共享、审计人才共享、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达到审计范围协调、审计优势领域协调、审计目标的协调。

【关键词】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审计资源整合

审计资源整合是通过对现有资源科学的配置组合以及对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提升,构建出新的审计资源组合,提高审计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我国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社会公众利益、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协调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由于其职能不同,因而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整合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降低整个社会的审计成本,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一)政府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政府审计资源的优势体现在政府审计机关是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而确立的,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广泛的审计监督范围。通过对财政、金融、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的审计,查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严重损失浪费,发挥宏观监督、惩治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职能。同时,对内部审计负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对社会审计的审计业务质量也有监督的职责。

政府审计资源的弱势为:一方面,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事业单位众多,这都是政府审计监督的对象,政府审计机关依靠其有限的资源,很难做到对众多审计对象的监督,以至出现审计监督的空白;另一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以会计、审计人员为主体,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很少。因此,从整体素质上说,尚不能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的要求。

(二)社会审计资源的优势与弱势

社会审计的资源的优势在于社会审计的资源配制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服务于广大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和风险性。为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必须选用先进合理的审计方式,聘用高素质人才,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具有鉴证和服务职能,其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具有广泛性。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审计资源的弱势主要是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不具有强制性。对委托单位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审计人员只能提出调整建议,并视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纳其建议而发表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没有处理处罚的权力,其审计范围也受委托目的的限制。加之社会中介机构间不存在正当竞争,引发审计报告失真的诉讼案件增多,需加强监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1. 整合审计资源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数量都比较少,大量审计项目外包给有资格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审计项目的管理,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监督。如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审计机关通常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澳大利亚议会下达的审计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外包审计项目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的数量、费用预算,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这表明,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实施国家审计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比较成熟的实践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制度机制。

2. 缓解政府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资源紧张已成为我国政府审计反映强烈的问题。据资料记载,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以平均每人每年审计1个对象计算,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更何况,一些审计对象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机构分布十分广泛,其工作量之大,远非少数几个审计人员可以胜任。我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更小,大约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 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由此可见,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做到全面审计。

(二)整合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1.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职责目标上容易达成一致认识。从法律条文上看,政府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对财经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社会审计职责或者目标定位则是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或公允性发表意见,这与政府审计目标中的真实性、合法性是高度契合的。管理者和经营人员不能对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自我鉴定,第三者的独立评价才具有权威性,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点,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在整合审计资源时,可以采取政府审计主导式、委托外包监管式等各种紧密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使整合审计资源的具体方式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2.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利用上便于获得互补效应。从审计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审计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优势表现为项目管理和业务技能上的优势。从横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国民经济某一行业,比如金融业、制造业、流通业等;从纵向上看,这种细分的优势领域可能体现为财务核算、税务申报、基建结算等不同环节。但政府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则是社会审计无法比的。此外,政府审计还具有行政强制手段,以及开展外部调查的职权。

3.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技术手段上具有同质基础。从本质上看,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都是代表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其所辖制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记录进行监督的活动。这种活动都需要对审计对象的财务资料及其经济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质询,并对其市场交易的对方进行调查,收集各种证据以形成并支持评价结论。在审计程序安排上,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都遵循大体相同的规律,从审计计划(包括审前调查、方案制定等)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者都大同小异。同时,两者在内部控制测试、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具体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也存在广泛的共性。技术手段上如此众多的同质性,为整合审计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审计人员只需稍加培训,即可编入政府审计项目的审计组中工作。整合审计资源的成本可以由此实现最小化。

三、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共享与协调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共享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共享,首先是审计资料的共享,其次是人才共享,最后是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

1. 审计资料的共享。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中,政府审计在确认社会审计组织资质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利用社会审计结果,而对相同内容不需要再作重复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审计时间一致、审计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协同审计,共享审计成果,审计完成后分别出具各自的审计报告。政府审计应在审计报告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所遵守会计原则的一贯性发表意见。社会审计也应扩大报告的范围,披露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相互利用工作成果,减少重复审计。

2. 审计人才共享。在人才储备上,社会审计已走在了政府审计的前头。每年一次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人数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有 5 200 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约有6.7万人。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聘请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势明显。这一切都为社会审计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证。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弥补政府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

3. 审计技术和方法共享。政府审计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由于社会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其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政府审计在提升审计技术和方法过程中,应加强与社会审计的交流,共享有关技术与方法。这种交流既可以体现在具体审计实践的合作上,如政府审计机构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委托,同时在理论上也可以进行合作,比如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及以联合课题攻关的形式进行合作。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协调

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活动。要真正实现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资源共享,必须重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资源的协调。两者的协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审计范围的协调。从审计范围来看,目前,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重合处主要在于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方面。我国的政府审计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国有企业。要对国有企业逐个进行详细审计,政府审计已显得力不从心。按照国家改革的思路,实行抓大放小,将某些审计对象移交给社会审计执行。因此,范围的协调关键是要使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加强合作,实行制度分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具体实施中,蔡春教授对其进行研究后认为,对于国家控股50%以上(包括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虽不足50%但拥有实质上控制权的非上市企业(公司),政府审计应保留全面的必审权。而对于满足此种条件的上市公司,政府审计可以仅保留对公司财务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必审权,而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权交由社会审计去实施。另外,对于国家不控股的企业,再划分一部分出来(比如国家持股10%)作为政府审计有实施选择审计权的范围,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其余部分可完全由社会审计负责。

2. 审计优势领域的协调。如果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双方都能从劣势区域退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具有优势的审计领域,不仅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对发展各自审计组织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审计领域优势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审计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主要精力应放在财政、金融、国家建设项目和重点的大中型企业的审计上。通过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宏观调控的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服务业一般是社会审计的主要阵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越来越高,但单个服务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大。因此,政府审计可以进一步放弃对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审计工作,将这些审计领域出让给社会审计。

3. 审计目标的协调。关于审计目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作为社会审计,目前主要是合法性、合规性审计,这在其审计报告的用语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标准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第一句话就是要表述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政府审计强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三个方面的审计。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政府审计的目标正在发生变革。中国审计署在有关规划中正努力将我国政府审计转向新型绩效审计上。事实上,政府审计的重点转向绩效审计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逐步扩大效益审计的比重,不仅代表了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既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缩短我国与西方审计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小秋. 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陕西审计,2005,(5):15-16.

[2] 《中国审计》编辑部. 整合审计资源——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中国审计,2004,(4):32-35.

[3] 卢家辉. 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几点思考.

[4] 陕西省审计学会西北大学课题组.审计机关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5-7.

[5]张洁.我国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及整合方案探讨. 审计月刊,2007,(4):10-11.

[6] 蔡春.环境变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及其实现形式. 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 许汉友.论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协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18-20.

[8] 尹平.审计资源约束下的内涵发展. 中国审计,2004,(1):30-31.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作为基础学科的初中生物学科,已经成为当前整体教学体系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身为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的进行,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备课、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情景教学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思维的有效延伸五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由于受到传统的“一言堂”教育模式的束缚,使得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物的要求则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的知识,更要提升其实际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构建,是十分迫切的。

一、 高效备课要三个明确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正是这种“磨刀”的功夫。只有教师对于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在具体讲述的课程当中旁征博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备课的过程当中,就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明确教材。明确教材的过程是整个教师设定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只有根据教材当中所确定的知识点,才能够更好地将整个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贯穿起来,不至于出现脱节的问题。第二,要明确自身。作为一名初中的生物教师,明确自身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当中,要深刻地明白自身所擅长的问题,也同时要明白自身欠缺的部分。在对于自身欠缺部分的补足过程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第三,要明确学生。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整体的素质必定良莠不齐。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就必然要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心理需求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因材施教,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

提问是增强教师之间互动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但是,当前国内初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提问明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提问的过程当中没有和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联系,没有和当前的实际生活联系,没有把握好尺度。所以,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过程当中就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问题设计必须与知识点紧密相关。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的《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这节课当中所设计的问题就可以有“同学们举例说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当中什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自身生存”。第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由于当前国内很多地区雾霾依旧非常严重,对于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尤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课堂问题的设计当中就可以说“雾霾是否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之一”“雾霾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怎样的影响”。第三,设计问题需要把握好尺度。在当前的很多教学过程当中,有的老师并没有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浮于表面,还有很多的问题过于深奥。例如,在这一课当中老师提问“鱼离不开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完全就是贻笑大方的。而有的老师则是无限制延伸提问“雾霾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的”,这样的问题明显就超出了七年级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三、 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其中

我们都明白,在一个很好的情景当中学习某一知识的速度会明显增加。所以,初中生物这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尤为紧密的学科教学当中,采用小组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的情景当中是不二选择。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小组内的学习和讨论。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行组合成为4~6人的小组,通过小组中的热烈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知识,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第二,多个小组间的联合讨论。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一个小组看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要求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整理自己小组中的意见之后,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讨论,从而确保看问题的全面性。第三,在小组之间都发表完自身意见之后,作为教师就须要指出学生所表达的看法当中的优缺点,进行分组评论。在评论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不吝惜自身的鼓励,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大加赞扬,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生所表达的错误观点,教师也须要委婉地指出其中的疏漏之处,以便于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小组讨论的情景教学,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完成整体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影像设备以及教学的实验设备。所以,教师须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当中所讲述的本单元的知识点,对于整体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进行配置,抓住主要矛盾。例如,在人教版课程当中讲述“棘皮动物”的时候,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采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有关于棘皮动物的影像资料。通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于棘皮动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使他们能够从感性的认识上了解什么样的动物是棘皮动物,这些棘皮动物大多的生存环境。在通过影像资料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海星、海胆等棘皮动物的标本拿出来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影像资料当中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棘皮动物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同理,在讲述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这课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五、 生命教育思维融入教学中

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则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述,而育人则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时代,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困惑选择轻生的现象频繁出现,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生命教育,十分符合必要,也十分迫切。在具体生命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教师要将教材当中的知识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讲述动植物的时候,要详细的阐述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重视生命,敬畏生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当中“生物圈当中的人”这样一节课当中,作为教师就要详细的阐述人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生命的形成,在形成之后所应该承担的社会任务,充分地认识到人在整个生物圈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每一个人在自然界当中都是唯一的存在。第二,教师在具体教授的过程当中,还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教师要改变传统模式当中师生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完全将自身放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一起讨论,一起学习,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构建出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出必要的改变,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应该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须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师不仅仅应该教授教材当中要求的知识,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卫红.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新认识[J].新课程学习,2013(6).

[2]黄春华.对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功,2008(6).

[3]田春芳.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的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

编辑∕岳 凤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在教学教育以及教学管理方面也得到了更新,我国的教育逐渐迈入了智慧化的发展行列,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自考专本衔接是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发展过程当中改革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有着成本低廉以及效率高、灵活性强、文凭认可度高等多种优势,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存在的断头路难题,为我国助学助考提供了合理高效的发展平台,对于解决学生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问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基于智慧教育的角度,对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该模式在发展运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自考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高水平的优质型职业人才。

关键词:智慧教育;互联网;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

前言

高职自考专本衔接是我国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来说,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是其制度改革的关键措施,能够将自学考试所具有的灵活性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不同高等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而在互联网以及各项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信息化教育以及智慧教育成为了教育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部分,并成为了全球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在自学教育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运用智慧教育革新原有的学习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成为了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对高职专本衔接这一高等教育自学考助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通过智慧教育的相关理念,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高职专本衔接助学新模式,培养更多职业型人才。

一、智慧教育视域下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创新点分析

(1)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

“互联网+”的发展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而发展的智慧教育理念,能够有效的转变原有的自考发展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对其体制进行革新,而在此情况之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发展方式。学生能够在高职专科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兼修本科的课程,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历水平,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在智慧教育的发展视域之下,教学信息变得更加信息化和网络化,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教育事业所具有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广阔[1]。通过智慧教育而搭建的学习管理平台,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使学生能够在高职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的衔接和过渡到本科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层次及多元化的要求,学生在经过高职教育之后,其相关能力仍然有一定的欠缺。而通过智慧教育的层面构建的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智慧教育能够有效的解决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问题,可根据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智慧教育可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智慧教育有着全面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经济和时间方面的成本,促进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2]。除此之外,智慧教育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模式的应用中,可充分通过智慧教育发挥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作用。

(3)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深化发展

在高职的教育过程当中,尽管运用了一些措施促进教学与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联系,然而,运用的效果却不明显,彼此之间仍然有着十分明显的界限和隔阂,并没有起到联动的作用,另外,由于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也进一步造成了产、学、研之间脱节现象的发生,使得整体的教学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借助智慧教育的前提下,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化发展,增强彼此之間的联动性。首先,智慧教育带动了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使其能够朝着更加科学的本科教育管理理念上发展;其次,智慧教育充分的体现出了信息化媒介时代所具有的“互通互联”性质,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和发展,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智慧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方面的认识偏差

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是在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之下,所构建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创建的本意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尽可能的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然而,对于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一些人对于自考并不认可,认为其文凭在社会的接纳程度太低,不便于之后的就业,因此认为该模式的应用是无意义的。部分学生认为,在通过了该模式的学习之后,获取到的学位证书,在专业水准以及竞争力方面,远远低于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这种观念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2)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行动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过程当中,过分追求利益,违背了该模式创办的初衷和意义,在该模式具体应用的过程当中,对于服务和管理方面,整体表现为能力不足的情况,并没有结合教育的发展理念进行课程的开设,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利益而将办学功利化,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并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最终导致的衔接过程的不顺利[4]。除此之外,对于教材以及教学的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没有进行良好的革新,只是对该模式有了一个模糊的定义,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行动偏差,最终导致应用的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够得到良好提升,应用的反馈效果也较差。

(3)人才能力提升方面的结果偏差

由于在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都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规律,并没有真正运用到智慧教学方面的平台和内容,最终使得人才能力提升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果偏差,学生普遍表现为课程合格率以及就业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

(4)各平台之间的融合偏差

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应用的过程当中,助学知识服务体系间出现了系统化低以及关系松散和协同创新能力低等各种问题,不仅如此,自考行政管理部门本身也没有良好的运用信息化手段,整体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有着严重的本位思想。借助智慧教育所搭建的网络助学平台以及助学管理平台存在管理上的涣散,平台的建设进度十分缓慢,并且智慧化应用的程度较低。

三、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智慧教育应用中的措施分析

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立足于终身学习发展的理念下,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对于该模式的应用来说,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1)增强宣传力度,保障智慧教育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进一步应用,那么智慧教育就必须要与管理模式进行深度的融合,进一步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院校必须要对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选派有经验的人员对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前沿信息进行学习,不断树立起智慧教育发展的正确理念,在对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设备的维护,才能够建立起长效使用机制,使智慧教育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内容空洞的问题出现。

其次,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全体师生在思想方面的引导,使全体师生对智慧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我国的智慧教育仍然处于发展和探索的阶段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衔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应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而有效的促进智慧教育和高职衔接模式的深度融合[5]。

(2)构建学平台和助学管理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在对专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察的前提下,有效地构建起学平台和助学管理平台,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除此之外,智慧教育还有利于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互助的平台,使二者之间拥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在智慧教育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另外,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构建起学分银行以及学分互认体系,发挥出教育“立交桥”的作用,学生在智慧化学习管理体系的帮助下,能够更加清晰自身的学习水平,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智慧教育能够实现课程管理的优化,将互联网学习资源进行共享,有效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拥有更加多元的学习环境,在此种情况之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应用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促使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能够得到顺利的衔接,增强该模式应用的实际效果。

另外,必须要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水平,对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如此一来,才能够使教学模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助学模式的衔接也能够更加顺利的推行。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化发展

把科研与生产实践与智慧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应用之下,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更高水平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该模式应用和开展的重要目的,也是学生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所在。可将院校以及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联动,构建起多方智慧教育管理平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智慧教育平台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还能够在实际教学的环节当中融入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能够促进学生核心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是助学模式开展和应用的真正目的所在。

(4)搭建智慧教育管理平台,促进各管理部门的深度融合

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学模式的应用下,一些院校存在严重的行动偏差以及认知偏差,对于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懈怠的问题。可通过智慧教育管理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深度融合。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及教务处以及就业处和学生处等多个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智慧教育有著互联互通的优势特征,而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促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作,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兼容性,使得管理的整体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在助学模式应用的过程当中,始终秉持着教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学习功利化的情况,应当严格禁止[6]。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各个单位始终都只负责某一个板块,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沟通和联动,所以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院校应当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使各个单位以及各个平台都能够为一个目标所服务,有效的杜绝了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学习功利化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为了能够有效的消除人们对于助学模式的认知偏差,可通过智慧教育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院校以及人社部门和就业市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拓展就业信息平台,借助智慧管理平台所具有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地域的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科学的预估和判断在一定时期内,该地域需要的人才数量以及结构等,从而为各专业的需求人数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提升就业率,转变人们的固化认知。

(5)建立监督和评估系统,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在助学模式应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监督及评估系统,有效的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特征,对应用的各个环节以及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使整个助学模式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运行。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智慧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各种教育类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自学考试也是如此。自学考试也应当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下,不断创新和改革传统的学习、管理、教学模式,有效的运用智慧教育所具备的各项优势,不断推动高职自考专本衔接助力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瑶. 高职教育专本衔接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 赤子, 2019, (028):107-108.

[2] 施金锋.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建设探索[J].中国考试,2017(11)68-69.

[3]苏美颖. \"专本衔接\"自考助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市场论坛, 2019, No.185(08):88-90.

[4]吴晓莲. 自考\"专本衔接\"教学模式探究[J]. 信息周刊, 2019, (037):426-426.

[5] 刘永浪, 杨小东, 洪年芳.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 2021(01):82-83.

[6]郭兴华,杨洪涛.基于移动学习的自考专本衔接助学系统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8)18-20.

作者简介:毛建云(1980年4月14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江山,学历:矾硕士研究生,职称: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汽车电机故障诊断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大众传媒传播儿童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