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

2024-07-15

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得到提升,“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惠及赣商企业,庞大的海外市场空间为赣商在沿线国家发现商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文章在分析赣商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对外投资合作层次、进一步优化贸易出口结构、实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战略等诸多促进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一带一路;赣商;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分为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由外汇局监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由商务部主管。本文重点就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展开一些研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商对外直接投资开展总体情况

古代江右先辈一直靠着勇于进取精神,不断发展壮大。元朝南昌人汪大渊写的《岛夷志略》,记叙了两次乘船下西洋的经商的历程,比明初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都要早了75年;江西庐陵欧阳修后裔欧阳云台多年在日经商成为豪富;江西丰城人杨永清带领许多江西商人扬帆出海,勇闯天涯,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从事各种手工业、种植业,生意越做越大。

当前,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得到提升,“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惠及赣商企业,庞大的海外市场空间为赣商在沿线国家发现商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江西企业迎来了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也迅速走向了世界经济的大舞台,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江西商人的身影出现在世界许多地方。江西的特色品牌产品,例如陶瓷、茶叶、农产品、眼镜、箱包等,已进入“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想方设法促进赣商企业积极承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据统计,2017年江西新设立对外投资企业83家,全省对外直接投资7.1亿美元。从投资地区分析,实现对亚洲直接投资2.88亿美元,占比44.5%,对非洲直接投资2.42亿美元,占比34%,对大洋洲直接投资2056.8万美元,占比2.89%,对美洲直接投资4117.8万美元,占比5.79%,对欧洲直接投资7175.5万美元,占比10%;从投资行业分析,商务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最大,为25994万美元,占比36.5%。其次是工程建筑业境外直接投资,为18067万美元,占比25.4%。其他如制造加工业境外直接投资7523.4万美元,占比10.6%;矿业境外直接投资13896万美元,占比19.5%;农业境外直接投资2445.4万美元,占比3.4%;从投资主体分析,民营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5%,国有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87亿美元,占比40.4%;从投资方式分析:新设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2亿美元,占比87.2%,并购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79万美元,占比3.3%。

2017年,江西企业累计在非洲完成营业额为31亿美元、占比72.7%;亚洲完成营业额为9.9亿美元,占比23.3%。拉丁美洲完成营业额1.5亿美元,占比3.5%。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10亿美元,占比23.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2.63亿美元,总量跃居全国第8位,同比增长8.12%;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增长43%,新签10亿美元以上特大项目2个,江西国际、江西中煤首次跻身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百强。江西企业海外承包工程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类、交通运输类、水利建设类、电力工程类几个方面,其中,建筑类项目,共完成营业额13.3亿美元,占比31.2%;交通运输建设类项目完成营业额13.2亿美元,占比31%;水利建设项目完成营业额4.4亿美元,占比10.3%;电力工程建设类项目完成营业额4.6亿美元,占比10.9%。

此外,近年来,赣商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出口快速增长。据统计分析,2016年,赣商企业产品远销海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到4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总值超过1亿美元,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值超5000万美元。江西外贸企业出口了约100.9亿美元贸易商品到“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占江西2016年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33.8%,其中对中东欧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对伊拉克出口增幅27.4%、对巴基斯坦出口增幅19%、对捷克出口增幅26.2%、对斯洛伐克出口增幅24.5%)。

二、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分析

2016年末江西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96962万美元,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356964万美元。

1.历史数据变化趋势

上图所示,赣商及企业2008年-2016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和累积存量总体呈现上扬态势,2013年-2015年进步显著,2016年略显疲势。

2.在全国所占比重

2016年末,全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12.3亿美元,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11800.5亿美元。江西与之同口径对比,差异巨大。

3.与各省份对比

上图所示,2016年各省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排序中,江西省位列第22名,2016年各省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序中,江西省位列第24名。排序表明,江西省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在全国地位靠后。

三、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合作层次和贸易范围需要进一步提升

目前,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开展存在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大型出口企业少等问题,工程承包项目一支独大,江西的特色品牌产品,例如陶瓷、茶叶、农产品、眼镜、箱包等产品出口贸易仍显单薄。目前还没有出口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此外,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存在下降情况。

2.贸易出口结构和质量需要进一步优化

赣商及企业近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降幅持续收窄。一般贸易为江西主要出口方式,占全省比重保持在90%左右,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降幅逐步缩小,贸易出口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贛商对外贸易出口产品质量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需要加强。

3.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

目前,赣商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存在力度不大,显示赣商对接“走出去”战略认识程度与全国及兄弟省份特别是中部相邻省份相对差距过大,与江西中部崛起目标特别是历史上“江右商邦”荣光不相匹配。尽管近年赣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所作为,但是在全国所占比重过低,显示赣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对接等方面动作有待提速。

4.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2017年投资主体分析,民营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5%,国有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87亿美元,占比40.4%。江西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仍显偏低,作为国民经济压仓石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

5.对外投资与贸易知识技能和贸易摩擦解决机制有待增强

随着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与贸易的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的会陆续出现一些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投资与贸易有关的摩擦与争端,赣商非常有必要加强有关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投资与贸易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投资与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掌握贸易摩擦争端解决机制,增强应对措施。

四、促进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外投资合作层次

从“走出去”国别看:我省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主要在非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议在投资国别选择上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传统亚非国家市场,重点将新增市场开拓领域聚焦欧美等国,特别是要结合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环境下提升对目标市场国政策变化趋势的研究。从“走出去”行业看:对外承包工程建筑类项目、交通运输类项目、水利和电力工程分别占32.68%、占32.5%、占18.52%,对外直接投资商务服务业、工程建筑业、矿业、制造业分别占42.16%、27.9%、18.65%,10%。建议在投资行业方面,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领域是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行业,应充分发挥国家优势做重点突破。

2.进一步优化贸易出口结构

江西是人口大省,资源禀赋占有比较优势,但小微企业技术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建议重点研究小微企业产业实际,提升加工技术技能水平,增加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促进对欧美国家出口。2017年前三季度江西省前3大出口市场分别为美国、东盟、欧盟,出口126.8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84亿美元,占全省比重为31.3%。建议加大对墨西哥、加拿大、越南、印度尼西亚、英国、德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重点研究。

重视文化产品、玩具等出口新增长力量,提升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2017年前三季度,文化产品、玩具、圣诞用品达39亿美元,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9.7亿美元(同比下降3.8、3.1个百分点。建议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系列文化交流、重点研究当地主干产业、支撑产业与江西机电、高新技术产业的吻合度。

3.均衡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

2017年,在赣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状况差异明显,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只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四成,可以说目前状况是民营企业引领全省外贸出口增长。建议继续放开搞活民营企业,研究税费政策及开放领域加大对外外资力度,同时针对国有企业压舱石作用,加大江西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力度,扩大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促进国有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4.实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江西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企业应尽快转换现有的竞争策略,变“以低价取胜”为“以高质量取胜”,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所涉及商品的技术含量及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出口,力争以高质量、优性能、好价格的多重优势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企业应将其经营管理的重点向产业价值链中高利润区(研发、设计、销售、品牌等)进行延伸,保持企业对某一产品的垄断优势,以获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同时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中打造更多更好的江西品牌。

5.加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智力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依托省内外优秀经济管理知识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定期组织对外投资企业家参加培训,邀请国内外一流师资和对外贸易优秀企业家授课。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支持和壮大江西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研究机构、智库、中介组织、咨询企业的力量,为赣商提供全面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咨询服务,增强赣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决策的智力支持力度。

6.弘扬“厚德实干”精神可以为赣商海外投资与贸易赢得诚信经营的响亮名片

2017年,首届世界赣商大会在南昌举行,大会确定新赣商精神是“厚德实干,义利天下”八个字。其中新赣商的“厚德”精神是与江右商帮的“贾德”一脉相承的。新赣商“厚德”精神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仁爱。赣商以亲友、爱国为怀。现代许多江西企业家以服务国家为理想,为振兴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守信。甘尚遵循“君子爱钱,取之有道,公平守信,公平贸易,童叟无欺”原则,遵守合同,讲究信用;三是诚实。江西商人历来低调,谦虚、诚实、勤劳、节俭是他们优良的品质。在当代,不少新赣商创业之初都是从出外打工、做小生意,到学会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到积攒资本扩大投资,靠着“走破鞋底,磨破嘴皮”的勤奋去开拓市场,逐渐成长起来的。实干,是赣商迈向成功的聚力法宝。弘扬新赣商“实干”精神,与江西省委提出的“当担实干”不谋而合,相得益彰。

大力弘扬“厚德实干”精神,既可促进新赣商赢得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为新赣商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中赢得诚信经营的响亮名片,可以让新赣商更好融入“一帶一路”战略。

7.充分发挥海外江西侨商贤达梁纽带作用

广大江西侨商贤达常年旅居海外,人脉熟、联系广,具有爱国爱乡情怀、国际视野和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经验,可以在促进江西对外经贸文化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赣商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和贸易交往中,充分发挥海外江西侨商贤达梁纽带作用,大力宣传江西、推介江西,支持更多“江西制造”、“江西品牌”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同时介绍更多外商侨商和专家学者、创新团队来江西合作兴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8.加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企业工作的员工,一方面,必须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能力和适应新技术能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高度重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既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又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引智与培养相结合。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不拼重金拼环境”。此外,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按照社会需要,大力培养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专门人才,满足赣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快速发展需要。

9.防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相关风险

赣商在推动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和贸易交往进程时,需要对沿线国家有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发展意愿,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受力,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地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充分考虑评估沿线国家地区政治风险、战争风险、还债风险等风险,避免进行一些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确保赣商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安全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俭,肖学农.新赣商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7 (16):24-27.

[2]江西省商务厅.2017年1-12月江西省商务经济运行基本情况[OL].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http://xxgk.jiangxi.gov.cn/bmgkxx/swj mt/2018-05-04.

[3]孙楚仁,等.“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17(02):83-95.

[4]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5]肖文胜,蔡玉文,施金莲.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国际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探讨[D].企业经济,2010(6).190-192.

[6]林善浪,沈筠彬.发挥海外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OL].http://dfoca.hainan.gov.cn/wsqbzw/dyjd/xxzl2016-10-28.

作者简介:陶萍,女,南昌工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教育学;肖学农,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教育学;肖文胜(通讯作者),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教育学

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视角,本文选取多个指标,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建设、科技活动、环境保护五个角度对中西部省份发展进行评价。发现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将是地方发展的重点。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仍有较大束缚。发展落后地区应发现自身优势,避开劣势,探索出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从而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五位一体 区域发展 评价体系 中西部省份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在中西部省份十分常见,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新世纪初,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提出的,同时,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并且,我国在过去有过西部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1],此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并在之后的几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提及。中部地区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基地与交通枢纽,因此中部地区的充分发展,是搞活全国经济的必要条件。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帮助下,中西部地区大力发挥自身优势,迅速提升经济水平,建设了诸如“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对区域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可是,在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的大肆开采,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破坏。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水污染、长江中游的洪灾、酸雨,都是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恶果。

党的十八大关注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治理污染与恢复生态环境提到了與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一样的高度,充分说明了生态治理迫不容缓。从此,地方政府不再唯GDP论,而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本文根据“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发展理论,选取多个指标对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衡量评价。

二、文献综述

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研究内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一直存在,并且从我国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以来更加突出。学者们纷纷针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与破解办法,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部分学者从区域规划方面进行研究。李爱民(2019)研究了国家“十一五”以来的政策发布,探讨政策层面反映的区域规划发展问题,发现国家政策从多层次、中央地方共同推进等方面促进区域内外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2]。李国平(2007)则对区域经济政策入手,研究了中部崛起过程中区域政策的实施主体及空间对象,并对结果进行了评价[3]。崔万田(2018)研究跨度较广,通过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发现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问题,为区域经济政策创新提供建议[4]。

也有学者从指标体系的角度进行区域发展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某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胡健等学者(2018)测度了“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开放读三个方面进行测度与评价,对我国对外投资战略提供了参考[5]。李旭辉等学者(2019)根据近几年提出的“五新”发展理念,构建五大节点,对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享评价和综合评价,总结了所研究城市在五个维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建议[6]。高迪(2017)以新常态为背景,结合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对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7]。

综上,现有的区域发展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大背景下,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关于微观视角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则很少有学者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此方面的区域发展有待研究。

三、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

“五位一体”要求将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统统纳入地区发展的评价之中,这对选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指导。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这一传统指标,但是生产总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消费最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入了居民消费水平这一指标来衡量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而我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市场在生产要素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将市场的开放与自由水平加入衡量体系中极为重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两个指标即可反映市场的自由与对外开放程度,而市场主体越多,纳税的数额就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就会相应减弱,地方财政收支比很好的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晋艺波(2019)在评价武威市区域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时,使用了很多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指标[8],此处从中选取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最紧密的两个指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衡量环境保护水平。

而对于社会建设方面,我们从卫生服务与知识普及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卫生技术人员数反映了该省人民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则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一个评价角度,企业在其中充当了最主要的角色,因此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作为一个评价指标,选取的另一个指标技术市场成交额同时将非企业类的研发活动也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以下十一个指标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较多,为了避免在评价时使用过于主观的权重,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避免指标间出现的高度相关性可能带来的误差。

一般地,设有K个指标,分别表示为X1、X2、…、Xk,这K个指标构成了K维随机变量,可以表示为X=(X1、X2、…、Xk)。设该随机变量X的均值为,协方差矩阵为[9]。对X进行线性变换,可以构成新的综合性变量,用F表示,也就是说,新的变量可以通过原来的变量线性组合来表示,满足:

并且,满足此条件:λ2i1+λ2i2+…+λ2ik=1,(i=1,2,…,k);其中,F1,F2,…Fk之间互不相关;F1是X1、X2、…、Xk方差最大的,依次类推。

根据此原则确定的综合变量指标F1,F2,…Fk就是原始指标的第一、二、…、K个注册后主成分。在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方差最大的,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为85%的,但是实际分析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不拘泥于传统的要求。

四、数据处理及评价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选取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的统计数据。

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同,数值差异也较大,因此采取去除量纲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具体方法为求出某随机变量下的极差,然后用每一个指标减去数值最小的指标,再除以极差,就得到去除量纲后标准化的指标。通过这种方法处理,每一个随机变量取值范围都为[0,1],有利于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1、相关性检验

以下数据处理过程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首先进行KMO于Bartlett球形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720,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0.0001,说明选取的个体指标样本充足且具有相关性,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度、累积贡献率

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代表此共同因子反映原始指标中的信息量,而累计贡献率就说明对应的几个共同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计算主成分贡献度:

表 2 总方差解释表

总方差解释表中,前两个成分贡献度只有72.748%,第三个主成分特征值却未大于1,因此求出碎石图来判断第三个成分是否可以作为纳入主成分。观察碎石图,从第三个组件开始,折线趋于平缓,之前都较为陡峭,第三个组件可以纳入主成分。

3、计算载荷矩阵及得分排名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所选取的11个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分配量,得到如下的结果: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表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这七个指标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政府在地区地区发展中对经济增长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可以命名为区域财富指数。主成分2则反映了三个指标,反映了个人在区域发展中所能享受的利益,可以命名为区域幸福指数。最后的主成分3,反映了一个指标,反映了区域发展中对地区居民健康的关注度,可以命名为区域健康指数。

通过载荷矩阵求得每一个主成分的评分系数。对于综合系数,则选取每一主成分的贡献度作为系数,即为:F=0.54356F1+0.18392F2+0.08649F3。设得分系数矩阵为:M11*4=(F1 F2 F3 F),原去除量纲的指标数值矩阵为X18*11,则最终得分矩阵为R18*11=X18*11*M11*4。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综合得分,将这18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组,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为高度发展区域,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西省为中等发展区域,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为落后发展区域。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发展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北地区落后于西南地区。

观察三个主成分得分排名可以发现其顺序基本一致,同一区域在三个主成分排名之间无较大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地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区域发展仍需要经济增长的带动,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其他的软硬件服务设施才可以同时提高,并且环境保护意识也才能增强。

落后发展区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多山地;(2)荒漠化;(3)高海拔。说明自然因素仍然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束缚,落后发展区域应重点考虑如何打破自然环境制约,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例如新疆、云南两地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开展陆路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贵州、西藏两地应多发展现代新兴技术产业,避开自身发展瓶頸。而甘肃、青海两地应优先治理环境,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农牧业,通过治理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开创一条荒漠高原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区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学术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也将成为地区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开放热潮的兴起,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协调性很可能再度加剧,未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将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君德.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与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J].世界地理研究,2000(02):1-5.

[2]李爱民.“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9(04):98-108.

[3]李国平,汪碧瀛.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回顾及其对中部崛起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7(03):24-29.

[4]崔万田,徐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区域经济政策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05):53-57.

[5]胡健,张维群,邢方,耿宏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丝路沿线64国指标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6):43-53.

[6]李旭辉,朱启贵,夏万军,李认认.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8(03):506-518.

[7]高迪,聂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煤炭,2017,43(11):25-29.

[8]晋艺波,苏丽娟,张玉梅.武威市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76-84.

[9]陈丹,杨德钦,李红艳,陈琳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动态水平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02):38-42.

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内部环境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本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形成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和管理的目标就是为提高本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营造一个有利的内部环境和内部氛围。

关键词:投资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投资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企业投资的方向、目标和计划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全局的谋划。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分战略,它决定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并具体表现为企业资金投入的方向、重点及投入资金的数量。

一、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

1.企业投资战略服从于企业的总体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分战略,企业投资战略应该与总体战略协调一致,并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企业投资战略制定的依据是企业的总体战略,投资战略只能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所给定的框架内进行投资方面的谋划,包括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组合、投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投资的具体方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企业投资战略也是总体战略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分解与落实。

2.企业投资战略受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制约与影响

企业投资战略虽然统帅和制约着企业的各经营单位战略,各经营单位的战略要服从于企业投资战略,但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各经营单位战略的现状、战略发展方向与目标。此外企业投资战略还受企业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具体战略的制约与影响。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

1.财务资源分析

财务资源分析主要包括:(1)资产结构分析,即考察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结构的合理性;(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分析,即分析资产负债率和资本结构,研究负债率不当的原因;(3)销售收入、成本和盈利状况分析,即考察总销售收入、总利润增减和主要产品、新产品销售量、利润变动并联系其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变动原因;考察各种产品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銷售总成本升降机物价涨跌因素关联性;(4)现金流量分析,即企业利润和折旧增减及原因分析;(5)融资能力分析,即分析融资渠道多少集有效性;(6)投资风险分析,即对长期投资进行效益和风险分析,审视其安全程度;(7)财务预算与经营计划的联系、部门预算与总预算的一致性、预算制定过程对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求的综合协调程度;(8)理财(包含投资、融资、股息决策功能,表现为盈利、偿债、营运融资能力)分析。

2.市场营销资源分析

市场营销资源分析主要包括:(1)价格分析,即定价方法(价格结构)、定价地位分析,并与市价比较;(2)促销手段分析,即促销手段、费用和效益分析;(3)分销渠道分析,即经销网络规模、与经销商关系、销售人员和费用水平、售后服务的组织、分销渠道效率和结构变化分析;(4)产销率和贷款回收率分析,即产品适销对路程度分析。

3.生产资源分析

生产资源分析主要包括:(1)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在产业中的地位,生产成本结构的控制水平,企业设备价值、产能、年限、维修、工艺技术水平等与同业比较的优势;(2)劳动力、能源、原材料对生产能力的保证程度;(3)存货状况,即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的储备量,即减少存货量的可能;(4)自然条件,即地理位置特征、运输工具和便利程度、生活条件、环境污染程度等。

4.人力资源分析

人力资源分析主要包括:(1)与任务相比的人员数量余缺情况,人员素质(思想、文化、技术)和人员结构与企业性质和业务发展的适应性;(2)人员的安排使用是否人尽其才,有无大材小用、人浮于事的情况,人员培训的方式、条件和效果,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人才流失的情况,员工的劳动保护状况;(3)人事制度是否合法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及效果。

5.组织资源分析

组织资源分析主要包括:(1)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的合理性、集分权是否适度、运转的有效性、领导班子的继承性及结构是否优化;(2)管理效率如何,是否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管理气氛是否融洽,战略管理水平如何;(3)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规范实施的情况如何;(4)员工与组织的关系,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企业文化发挥企业凝聚力的优势;(5)信息资源调研,即分析现有信息系统是否满足需要、提供的信息能否被充分利用、是否安全灵活,以及是否重视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利用。

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方法很多,比较重要的是内部环境关键战略要素评价矩阵法。内部环境关键战略要素评价矩阵,主要用来识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优势反映它的实力,表明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强项;劣势反映它的缺陷,表明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弱项。只有查明优势和劣势,才能进而研究如何发挥优势和克服劣势,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投资。

第一步,以专家调查法为主,确定内部环境关键战略要素。

第二步,设计评价矩阵,比较各要素的重要性,用五星计分制定优势和劣势的重要程度,按照各要素的影响程度确定权数,计算各要素加权评价价值,评出优势和劣势排序。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企业投资战略环境。一般而言,两者中起主导作用、最活跃的是外部环境。企业要主动改善内部环境,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制定出正确的财务战略和投资决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状况和趋势。

参考文献:

[1]任巧巧: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04期.

[2]黄欣然:企业竞争环境分析与竞争战略的制定[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05期.

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仍处低迷,增长乏力。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生存受到挑战,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做到“与众不同”。因此企业在财务上做出正确的战略定位对企业实现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希望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对投资理论的研究,为企业在财务投资方面提供帮助。

关键词:持续竞争优势;财务投资;企业;战略

从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发展路径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家成功的企业与竞争随手相比具有自身优势,而每一家能够长期成功的企业更是构建了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分析当前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就要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入手,在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投资战略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得到成功的财务投资战略之间的共性。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企业中的成功案例,其财务投资战略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通过案例进行研究。

一、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分析

目前,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对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是外生理论方面,该理论从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入手,新古典经济学派对该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前提是:经济效能。该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1)企业作为理性主体以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2)外部环境给企业施压,优胜劣汰;(3)市场具有完全竞争性,企业主体同质。[1]很明显,同一行业中企业盈利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对其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结果。但这一理论并没有将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单纯考虑了企业所处产业,这样就无法解释某些企业能够独占市场机会的现象。

外生论的理论缺陷促使学者们转向研究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内部因素。因此,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内生理论研究,在诸多学者多年的努力下,对内生理论思想研究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学派。主要有以下四个理论研究方向:

1、资源基础理论。在该理论研究过程中,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被整体作为自变量,该自变量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与动力,尤其是异质性资源。在这个资源集合中,有一类资源至关重要,被称为战略性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三个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而异质性资源正具备以上特性。

2、能力基础理论。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而能力理论则将能力与资源加以区分。在所拥有资源相似的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源于企业对发展过程中使用各种资源使用的效率,高效率企业自然会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主要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这三个方面展开竞争,核心能力作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基础性因素,对企业发展影响更为深远,这种能力主要从组织的学习、经验、技术知识等方面获取。只有掌握核心能力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经济环境低迷时仍能充满活力。

3、行为制度理论。行为制度理论主要是解释要如何才能培养出企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的问题。在该理论的假设中,企业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营。有一些行为在该种社会环境中可行,而其他行为则不可行,这样,在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就会对如何培育自身竞争力做出些选择。

Zukin和Dimaggio (1990)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在运营当中不仅要考虑到技术和信息对企业资源选择的影响,也要考虑到社会风俗和相应的规范等问题。该研究将组织与整个社会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开创性。Schuler、Jackson和MacMillan则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入手,在研究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在降低成本等方面起到作用就是一种积极因素,值得企业采用。然而,该种观点并未研究企业怎样才能延续自身竞争优势的问题,仅仅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入手具有局限性。[2]Oliver (1997)在该问题的研究中更进一步,他得到的结论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单个企业内部运营规范性和企业面临的被其他企业同化风险有关。

4、战略选择理论。Lado、Porter等人提出的战略选择观认为,企业战略选择可以创造竞争优势。与自然选择相区别的是,它是一种主动性的、积极的选择,它强调企业不能在面对竞争时只从常规已存在战略方案中做出选择,应该积极探索内外部的潜在的相关因素,抓住机会,可以看出这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在保持主动性这一点上,战略选择理论与行为制度理论具有相似性,与之不同的是,战略选择理论更为重视能够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具体行动。

二、企业财务投资战略理论

(一)企业财务战略

1、财务战略含义。目前,对于“财务战略”并没有统一定义,概括说来,财务战略的含义可以由以下几点进行描述:

(1)财务战略采用了战略思维,它为解决财务问题提供了决策方案,包括目标确定、环境分析、评价控制机制等相关过程。

(2)财务战略的设计具有长期性特征,因此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因素。财务战略主要由投资、融资和分配三个方面构成,这也是企业财务最主要的活动和管理对象。

(3)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财务战略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的低迷又充满危险的经济环境对于财务战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显示出财务战略理论研究应该具有动态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4)财务战略应该是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作用和意义的综合性战略的制定,说明只有重大财务活动才能划分入财务战略。[3]

2、财务战略的总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的总目标应该为公司的整体战略服务,这是公司财务战略的根本。公司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收入的增长,公司发展的动力就是公司价值持续上升,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发展的总目标,指向性与可持续性是其必备要素。David Allen (1988)指出企业要根据一定的资本成本按照折现法计算出净现值 (NPV),以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Paul (2004)认为提高企业价值是企业财务战略的目的。而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则包括资本价值、现金流折现等。企业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分析自己的优劣特点,协调好各方利益。Tom Copeland (1997)对企业价值最大化下的定义是:企业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寻找并运用对于自己最优的财务战略,并且要考虑到实践和风险等因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总目标,不仅符合企业战略制定的动机,还与现代企业战略的目标和要求相吻合,因此它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企业财务战略、投资战略与最终目标。企业财务战略服务于企业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构成企业财务战略的各子战略自然也要为最终目标服务。企业的财务战略分为筹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它们都会影响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和现金流量。企业的筹资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投资战略是影响税后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的核心因素,所以应该重视对财务投资战略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关键性影响。另外,作为影响公司价值的重要因素,收益分配战略将剩余现金流量分配给股东将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最终也会导致企业价值发生变化。

(二)企业财务投资战略

1、企业传统投资战略理论。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要对各种内部所需资源进行投资,即对劳动与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投资,这一思想作为企业的传统财务投资战略,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具备有效性。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企业的投资主要流入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当中的科研开发项目、流动性资产等,并且主要流向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固定资产投资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投资主体,因此,这种经济行为就成为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2、企业新型投资战略

(1)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目前,许多研究转向分析投资者情绪对于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了解这种影响,也会相应得到企业的财务投资战略。Shleifer( 2003)提出,当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一方面可能会使企业管理者增加投资迎合高涨的投资者情绪,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项目浪费资源;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情绪高涨,这时往往会产生价值泡沫,从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样就会刺激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原来无法实现的投资目标。与之相反,低落的情绪会使投资者降低投资意愿,很多投资机会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企业可以实现建立在投资者情绪分析基础上的财务投资战略。[4]

(2)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关注融资成本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且加强内外部投资成本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但该种分析缺少对企业融资目的,即资金使用目的的研究。企业资金分为又分为维持生产经营的流动性资金和用于工程建设的长期资金。这种划分就能使企业在面对不同宏观经济风险时采取不同的资金战略。宏观经济不确定程度高则增加流动资金减少长期资金,反之则会增加长期资金减少流动资金。

(3)评价。目前,对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融资理论的研究有所突破,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没有对不确定性理论和内外部融资理论的综合分析,其次则是不确定性理论由于没有对于投资水平的说明而存在自身缺陷。

三、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实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15日,创始人任正非。华为以仅仅21000人民币起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年销售规模超过2880亿人民币。因为在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努力付出,华为已迈入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前百名的行列。其商业触角已触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无数好评。

(二)华为公司投资战略分析

1、华为投资领域分析。在创业初期,华为的主要业务是作为香港鸿年公司产品代理,主要销售用户交换机。华为公司具有远见,在做代理时已经有自主研发的准备和决心。华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从小型用户交换机到数字程控交换机,紧随时代步伐。

为了适应通信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华为加快了建设全球研发中心的步伐,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

2、华为投资方式研究

(1)坚持自主研发。华为从作为代理商起步时就坚持自主研发,这是华为今天成功的关键因素。华为重视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逐渐赶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通信设备企业的龙头。1999-2001年,华为在美国、班加罗尔等地设立六个研发中心。在2006年,为了开发UMTS技术,又与摩托罗拉合作,在上海设立联合研发中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华为年销售收入上涨势头明显,与之相应,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占比也在快速上升,由此形成销售与研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利用合资并购做大做强。现代企业已经将合资并购作为快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的工具,华为也在积极参与全球并购步伐,积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

(三)华为公司财务投资战略启示

通过对华为投资战略的研究,我们得到的经验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要努力利用或开发自身资源,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华为多年来坚持自主研发,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就是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不断建立自身优势,这对当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明显增大下企业的财务投资战略具有示范作用。(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Barney , “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 Ye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Vol.26 (1)(2001).

[2] Teece D.J., Pisano G.And Shuen A.“Dynamic Capi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7)(1997),509-533

[3] 徐璟娜.《基于技术创新的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2011.12

[4] 花贵如,刘志远,许骞.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10(11):50

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制定比较科学的对外投资战略,化解不利因素,对于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发展历程

1.以FDI流出量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5-2006年各年对外投资输出流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2-1991年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均在10亿美元以内。第二阶段即1992-2004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平均规模为27亿美元。第三阶段即2005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 我国a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从年流出量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3亿美元到2006年的161亿美元,增加了25.6倍。

2.以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很小,但由于同期FDI流入量也较小,因而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相对较高。但是,1992-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出量较大,而同期FDI流入流量更大,因此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相对较低。综合来看,以流出流入比率来衡量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1992年以后小于1992年之前;而从绝对值来看,正好相反。

3.以FDI流入量与FDI流出量的对比情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变化。1990-2006年,外商在华投资平均数为392.5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平均数为37.5亿美元,而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6673.3亿美元,是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638.7亿美元的10倍多,特别是近几年来,FDI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了大幅度上升。1990-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为1∶0.096,可以看出吸收外国投资的规模远远高于对外直接投资,这两者存在严重失衡,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近两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截至2005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0 182亿美元,是我国的35.3倍;英国为13 781亿美元,是我国的24.1倍;日本为3705亿美元,是我国的6.5倍。在发展中国家中,2005年末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009亿美元,是我国的1.8倍。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其中,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 承包工程营业额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46%;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承包工程营业额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31%;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欧洲等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这种过于集中的区域投资结构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等不正常局面,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6年,以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36.7%。同时, 承揽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2006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标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建设项目,合同额达83亿美元;中信—中铁建联合体中标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工程,合同额达63.2亿美元。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增长,在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矛盾、缓解出口压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政府政策支持不够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

1.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和义务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但是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明显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重审批,轻服务,特别是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的滞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走出去”的有效性。我国对企业的境外投资管理基本上是审批制,对其缺乏前期的服务和后期的监管。由于对外投资统计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薄弱,使研究有关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缺乏科学依据。另外,由于尚未建立起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的机制,加大了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灵,对外投资望而却步。对于有些审批项目,手续繁杂,时间过长,以致一些项目贻误了最佳投资时间而亏损,而一些企业为规避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将境外投资收入留为他用。(2)缺乏有效的海外投资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已与106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1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还有将近50%的国家尚未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而一些已建立起来的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的功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

2.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是海外投资项目成功的体制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大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家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并且至今仍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的体制、政策及资本市场的条件。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主要依靠现有的国有大型企业,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进展不大,主要表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而一些体制不顺、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很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3.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较高,规模扩张较快,如海尔集团、首都钢铁公司等都是具有对外直接投资实力与能力的企业。但是,与全球著名的大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一些企业的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比如,一些长期处于垄断条件下的大企业,其成本、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也不稳定,这类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从事境外投资的风险较大。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办事机构或接待站。

4.外汇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我国不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特别是由于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企业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境外投资,仍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条款。比如,在资金的使用权方面,不允许跨国企业内部资金自由调配,实施严格的利润和外汇管制, 政府要求跨国企业的利润在当地会计年度终结后6个月内全部汇回境内,这样,当企业市场前景看好而需要扩大经营规模时,却没有自由支配的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

5.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我国一部分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还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加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是十分健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被巨额的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而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筹集的过程中,企业本身和金融系统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对外投资。

6.对外投资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各部门纷纷参与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不规范局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海外投资发展的难度。此外,由于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导致我国对外投资无章可循,对外投资地区结构过于集中,企业间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与出口企业互相压价一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往往由于无规则竞争,在一宗并购案中竞相抬价,最终提高了投资成本,导致并购最终失败。为此,政府应尽快建立企业海外投资的协调管理机制,以规避风险,节约成本。

7.跨国经营人才匮乏。一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外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企业经营队伍。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会增加风险。因此必须要有一支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企业经营队伍。

8.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在关键技术上,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三、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思考

1.尽快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为有效执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方针,应当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境外投资主体的行为及市场的竞争秩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等,为境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 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管理制度,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专门制定了《扩大海外投资方案》等法律条例,我国在立法中,可借鉴与我国发展历程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2.加大对企业跨国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虽然,我国已经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支持手段,如中央外贸基金、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援外优惠贷款等,但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因此,需要尽快将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 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进一步完善国际投资担保体系,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发行股票、债券及国际信贷等多种方式融资,并降低申请程序的难度,简化审批过程,减少企业的成本。例如,在跨国企业创业的初期,暂无利润可供再投资时,应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允许企业的外汇资金在内部调整,并在追加投资方面给予其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面对我国目前所拥有的高额外汇储备(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0 663亿美元),我们有条件提供这些金融支持措施,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用汇上的便利,同时可以更好地运营外汇储备资产,并缓解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如韩国1988年就建立了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网络:一是建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介机构,全面提供世界国别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当地政策法规、投资程序、合同形式等综合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的信息库和信息反馈、情况交流服务系统,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又有价值的信息;三是由政府资助,由有关机构对境外投资企业立项建议书与可靠性研究报告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帮助。

4.建立一定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为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定数额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实行保险与担保制度,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较高的海外投资给予适当扶持,分散其风险。对此,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日本和台湾地区建有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由政府和参与该制度的企业分摊。在一定标准内,企业海外投资的部分损失可得到补偿,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可享受高比例补偿,参与准备金的企业还可以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海外再投资。

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6.加大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跨国经营人才的匮乏是困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国可尝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应该加大境外投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例如美国中小企业局通过退休经理服务中心,吸收大约13 000名高级商业管理人员以自愿方式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美国还建立了遍布各州的近95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为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张汉亚.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6(7).

[3]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国际贸易,2006(7).

[4]付强.风险投资的风险代理关系成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2.

[5]徐冰.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向外资转让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4.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21世纪以来,旅游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机构投资者持股也初步成为旅游投资的中坚力量。全文选用2011年-2018年在我国沪深两市的A股旅游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旅游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旅游上市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但负相关系数较小。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目前机构投资者在旅游上市公司里仍然扮演着交易型股东的角色;此外,一些旅游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较低,在股东大会中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及旅游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相互沟通过于简单、互动性不强等因素引致目前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旅游上市公司绩效间暂时表现为负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启示以期为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提供相关可参考的策略。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持股;旅游上市公司;公司绩效;旅游业

引言: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上市公司也不断发展,旅游企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旅游企业中的旅游上市公司作为其中比较具有竞争力和优势的企业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影响意义。旅游业作为国民战略性支柱产业,也促使近年来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往旅游业扩展业务,由此,企业和集团也逐步成为了旅游资本投入的一股重要力量。学术界关于旅游上市公司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自1998年以来,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逐步占据我国投资市场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一股新兴力量。再者,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投资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更需注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培育,如此有利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日益规范化、成熟化的中国证券市场环境促使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机构投资者对于其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作为证券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机构投资者也渐渐意识到自身优势加之持股占比高,才可对所投上市公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于是机构投资者逐年成长为旅游上市公司的重要资本来源。现有学者对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且研究多聚焦于其他行业,以旅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的研究尚少。此外,目前对旅游上市公司绩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趋势及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出现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则主要以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旅游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改善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假说分析

在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一直以来便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但一致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影响一般是先作用于机构投资者持股股权结构,而后影响公司绩效。机构投资者通过是否持有公司股票作用于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又通过作用于公司治理机制来影响公司绩效。

机构投资者与中小股东不同,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倾向于“用手投票”的方式来参与公司决策的制定。即使如此,已有研究证实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然参与公司决策制定,并对公司经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如高雷等(2008)采用沪深两市2003年-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自然伴随着公司绩效的提高。车湘辉(2014)以2012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為样本,重点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情况及其参与公司治理、公司决策制定的效果,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是正相关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机构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如张俊丽等(2018)在研究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成长性的影响中得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成长性有显著负面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削弱对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存在不利影响,且随着股东亲密程度加深,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成长性的负面影响增强。Basil(2015)以约旦旅游上市公司绩效为因变量,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对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可以提高旅游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观点各有不同,也有相应数据进行支撑。但旅游业作为一个深受市场需求波动影响的行业,其本身相比其他行业在机构投资持股上就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且发展中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也更趋向于具有稳定长期收益回报的投资。于是综上提出以下两个假说,并基于此来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假设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旅游业上市公司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旅游业上市公司呈负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1.数据来源

全文选用了2011年-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的A股旅游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并对样本做出如下调整:(1)剔除研究变量缺失的公司;(2)剔除含有异常值的公司;(3)对缺失值采用前后两年的平均值进行补全。经调整后,获得以13家旅游上市公司为样本,8年共计104个观测值的面板数据。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及新浪财经。

2.研究变量选择

李义超等(2001)在研究上市公司与资本结构时选用托宾Q值作为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因考虑到净资产收益率不能反映公司股票价格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参考借鉴李义超的研究方法,以能更全面地体现公司绩效的托宾Q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参照蒋春燕(2009)对2008年21家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分析,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营业总成本增长率以及年度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变量的具体定义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3.模型设定

本文将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于旅游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为此建构以下回归方程式:

其中TobinsQ为被解释变量,INSTOWNER为核心解释变量,a0为常数,ai(i=1,...6)表示各变量系数估计值,εit为误差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TobinsQ的均值为2.89,第50百分位数值为2,均值均大于1,说明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较可观,为此选取样本公司的托宾Q值来分析具备一定合理性。INSTOWNER的均值为11.66%,说明机构投资者在旅游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并不高,即深入程度不够,对公司相关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有限;LEV、TGROWTN、TEXPENSES的极差较大,表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在资产负债率和公司成长性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TGROWTH、TEXPENSES的整体平均水平分别为32%、14%,均表明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有较好的成长能力,但两者标准差都较大,意味着国内不同的旅游上市公司间的成长能力差别较大。此外,资产负债率LEV的整体平均值为0.38,通常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则其财务风险相对较小,说明旅游上市公司的贷款融资结构大体是较为合理的。

2.回归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全部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与多重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VIF检验值均小于10,表明本文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设定正确。

表3中模型1为混合回归结果,模型2为使用了面板校正标准误的估计结果。由结果看两种模型的变量估计系数几乎完全一致,只是t值不一样。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旅游上市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这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从影响大小来看,在其他变量控制不变的前提下,机构投资者持股每增加1个单位,旅游上市公司绩效就会下降0.081单位。此外,表3结果还表明营业总成本增长率与公司绩效也是显著负相关,表明旅游上市公司总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公司绩效;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对于样本期内的旅游上市公司而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可以暂时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也会不断增加。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空间较大,近年来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都得出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是有正向促进效应的,但在旅游行业中也有部分学者证实两者负相关关系,本文也得出两者显著负相关,但负相关系数很小的结论,深究其主要原因,认为主要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机构投资者一般根据公司财务状况来选择投资对象,机构投资者看中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高收益、低风险的公司一般为其选择对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旅游业的投资价值也逐步得到机构投资者的一致肯定,此外由于机构投资者的稳定性,旅游上市公司也逐渐机构投资股本。然而,由于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并不是在公司设立之初的在册股东,只是公司后期逐步成长的盈利能力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加入。由此他们大多扮演着交易型股东的角色,对于公司经营决策偏向于“用脚投票”。

其次,由于一些旅游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少,在进行公司经营决策的制定时,常常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其次,由于其占比较低的原因,其在公司治理与管理监督时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有限。究其占比低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在于:第一,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活动存在较大竞争力,相应的成本也逐渐增加,甚至可能高于同期其他上市公司的平均融资成本支出;第二,旅游需求的深受全球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稳定性,由此外部机构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风险较大,预期回报率也随之降低,最终可能引致旅游上市公司的投资股本由于投资风险高而导致其可进入性低,最终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

最后,旅游上市公司投资者管理与相互沟通过于简单、互动性不强等,此外在公司信息披露时也缺乏披露体现公司发展潜力的信息,成为引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的因素。因此,旅游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股本的加入对于公司绩效的改善可能具有消极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现阶段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现阶段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再者,随着旅游业逐步成长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机构投资者逐年成长为旅游上市公司的重要资本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了旅游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此外,长期机构投资者具有成熟、稳定且大部分机构投资者本身就具有大多数专业优秀的人才可为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专业的意见进行参考。因此,在之后的公司发展优化股权结构,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及其持股时长可能有益于公司绩效的改善。在公司成长至一定水平时,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逐渐增加,其对于旅游上市公司的绩效有望改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09):64-72+96.

[2]车湘辉.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4(30):32-36.

[3]张俊丽,张红,张春晖.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成长性的影响——以股东亲密度为调节变量[J].旅游学刊,2018,33(10):15-30.

[4]Basil Al-Najjar. Does ownership matter in publicly listed tourism firms? Evidence from Jordan[J].Tourism Management,2015,49.

[5]李义超,蒋振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02):118-120.

[6]蔣春燕,田坤跃,冯学钢.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09):845-847+778.

[7]周春波.投资战略、治理机制与旅游企业融资成本[J].旅游学刊,2014,29(8):50-61.

[8]孔莉,余虹.投资者关系管理——云南旅游上市公司提升价值的新坐标[J].经济问题探索,2009(5):134-139.

上一篇:新贸易壁垒对应论文范文下一篇: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