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2024-07-15

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实践;电子电工教学

中职电子电工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脱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相关的教师要打造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整合在一起,让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以全面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重构课程模块。要实施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就要重构课程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理论和实践有效配合在一起。比如在引出理论知识时,可以以实际的案例或者问题出发来引出,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同时也要立足学生现实的发展方向来构建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比如在“电工基础理论”的内容设置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电路设置的子模块来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锻炼。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和机会的方法,比如常见的案例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以案例讨论法为例,在讲解电子电工的理论知识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将理论知识穿插在案例的讨论中,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还可以引入項目教学法,围绕具体的内容来确定项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而在项目分析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电子电工的相关理论,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效统一。比如在“低压配电电路的安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项目教学,将安装电路作为项目的任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怎样按照电路展开学习和讨论,边学边想边操作,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边学习、边操作,学校要建立实训中心,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来改造实训中心,给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支撑。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要重构教材内容,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多增加一些实践案例和活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操作,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等,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电子电工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雷.电子电工教学中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探究[J].科普童话,2020(12):27-27.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技师学院)

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了提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仿真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过程真实生动,运用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是電气、自动化等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全面掌握电力电子变换电路、驱动与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计算和设计电路的各种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该课程以往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的得到提高。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组结合高职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兴趣大于理论学习兴趣的特点,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原则,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一、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1,2]。为此,课程教学方法由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师生的课堂互动,摒弃了教师单向传授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等方式将理论授课、实训、综合实习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体系中引入实际案例,将重要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以电机变频调速电路引出案例,让学生了解变频调速电路结构,再逐步深入到主电路使用的电力电子器件及驱动电路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知识要点。以案例的形式提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掌握案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对于每个重要的知识模块,都围绕知识的综合应用,配有精选的案例分析,及时将知识由“点”串成“线”、铺成“面”。例如在讲授三相半控、全桥整流和双反星型整流电路后,就以飞机变压整流器为例,介绍如何结合不同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应用电路,通过实例教学既使得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又通过比较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不同电路的理解。

2.项目教学法。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专业或岗位相关的学习模块,将其构成实际项目,以项目的实现为目标,将整个教学围绕项目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程内容以项目模块为引导,每个模块提出一个项目要求,让学生从现象找本质,从感知了解必然。如白炽灯调光电路模块,先以该项目现象让学生了解调光灯电路的特点,再深入到晶闸管、二极管等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和测试、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调试、晶闸管触发电路的分析和调试。学习内容以项目的形式提出,将学生的学习目的建立在“我要学”的基础上,完成项目的过程即为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学生在设计电路、组装调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3.讲练结合。上课过程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先讲后做、边讲边做、先做后讲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比如学习晶闸管等电力电子器件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特征,及时进行现场测试训练。再如学习单相整流电路时,理论分析了电路波形,马上让学生现场实践印证效果,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记忆。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学习其特征,并自己动手印证,这不但加强了学习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增加,学习兴趣浓厚。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实践性。

4.启发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习升降压变换电路和库克变换电路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两种电路的工作原理,然后针对两种电路的异同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到两种电路的异同点,从而掌握升降压变换电路和库克变换电路各自的特点。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获得结论,完成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二、教学手段改革

1.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电路结构复杂,比较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利用动画FLASH技术演示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网络来展示各种类型晶闸管及其派生器件的实物等。将PPT技术,FLASH技术及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引进课程教学,通过大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描述与实物展示,将抽象的内容真实化、形象化,并配合黑板讲授,同时将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也有助于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及丰富教学内容,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真实的实训设备与条件,进行仿真一体化教学。建立由真实的设备构成的实训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将教学课堂移至教学车间、实践教学场所,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

3.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将来成为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学习,高职教学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3,4]。能否组织好《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课程实践教学开设了基础验证性实训、综合设计性实训和创新研究性实训三个层次的实训,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将计算机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教学中,实现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虚拟实验与硬件实验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实训内容和实训设备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实训内容有感性的整体认识。在实训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并重的方式,学生自己参照实訓指导书连接线路,测试波形和参数,教师对观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引导学生分析试验现象并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则由教师进行单独指导,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基础性实训项目到综合性实训项目,层次化的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优化衔接,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交融渐进,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三、结语

在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项目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被动接收,变为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都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权建军.高职“DSP应用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2):112-114.

[2]赵曦,李颖.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之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93-94.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屈善孝.高职学生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17-20.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XHZ2013-325。

作者简介:王渝(1978-),女,蒙古族,河南镇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物流配送问题

(一) 交通落后

第一, 农村地区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交通条件较为落后, 交通道路受损情况较为普遍, 维修不及时且不彻底, 阻碍了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不利于农村地区快递业的开展。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乡镇快递网点十分有限, 导致快递无法快速送达, 并且难以实现上门配送服务, 因此许多物流公司不愿承接农村地区的业务, 导致乡镇及农村地区的快递仅限于邮政, 其他快递则布点极少, 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体验, 售后服务工作也很难实施到位。此外, 物流退货现象较为普遍, 但受限于乡镇的落后条件, 逆向物流运送难度较高, 不利于退货问题的快速解决, 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网购体验。

(二) 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近年来, 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 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大, 但农村从业人员水平有限, 电脑使用率相对较低, 影响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地区还没有充分运用与物流、资金流相关的管控技术。此外, 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对信息化技术缺乏了解, 此方面的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因此无法通过网络了解与销售有关的信息, 难以把握住最佳的销售时机。

(三) 物流信息不对称

农村地区物流技术水平较低, 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导致物流信息难以实现对称, 供需方面极不平衡, 导致供应商需要承担供应和库存两个方面的风险。另外, 城乡地区交通落后, 运输快递时重复运输现象较为普遍, 并且空驶率较高, 容易出现快递耽搁等问题, 增大了物流的损耗量, 提高了配送成本。

(四) 物流对接不畅

城市与农村物流站的组织空间、时间及结构等方面未能联系起来, 脱节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所造成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 必然会使得物流过于分散, 而城市则刚好相反, 始终处于集中化状态。此外, 城市地区的物流需求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而农村地区则容易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物流经营主体在规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就严重影响了城乡物流的顺利对接。

(五) 物流需求规模分散

多数农民对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缺乏认识, 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 增大了其网上购物的难度。此外, 农村的消费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 网络销售订单十分有限, 并且过于分散, 不利于上门配送业务的顺利开展, 降低了物流公司的积极性, 为农村网点的铺设带来了许多限制。此外, 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较少且过于分散, 无法形成大规模订单, 并且农产品进城需要投资高额物流成本, 难以形成具有利润丰厚的自产自销模式。

二、一体化配送构建

为了解决以上所提到的几种物流配送问题, 必须构建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服务架构

在构建一体化配送体系前必须充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情况及物流特点, 而后在其中融入先进的物流技术, 将城市与农村的物流网络进行整合, 重点探寻如何从整体角度提高物流水平及效益, 破解二元化问题, 消除物流隔阂, 将物流孤岛连接起来, 形成体系化网络, 实现协同运作, 产生协同效益, 促使城乡电子商务能够共同发展。

(二)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交通设施设备, 可将城乡交通设施衔接起来, 统一规划城市及乡镇道路, 合理布局交通网络, 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物流交通网络, 促使城市与乡镇的物流在空间层面实现一体化, 将城乡的各物流节点有效衔接起来。第二是快递服务业, 目前农民收入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 生活质量明显有所改善, 这就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 导致农民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但乡镇能够提供的产品十分有限且过于单一, 选择较少, 无法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农民必然会转向网络消费, 这样就可带动新兴物流市场, 使得物流需求规模持续扩大。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引进和发展服务业, 建设农村物流网点, 健全双向物流配送体系。

(三) 配套服务

配套服务一体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物流信息, 在GPS、GIS及条形码等各类先进技术的推动下, 物联网呈高速发展之势, 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服务质量, 可及时发布并更新物流信息, 打造出可控制、可视化的配送体系, 可随时获取物流信息并完成信息的共享, 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使得农村与城市地区的物流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第二是物流人才。人才是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对于物流一体化来说也不例外, 最重要的是配置对物流及电子商务知识较为精通的人员。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帮助人员熟悉市场规则, 具备网络营销及物流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划分为不同的培养层级, 逐步丰富人员经验, 提高其技术水平, 建成高质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当地的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发展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才结构, 配置数量适宜的物流人才, 并根据当地的发展特点不断进行调整, 提高人才利用率, 避免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 这样只会增加人才投资成本。第三是利用公交班车网络。目前新农村建设处于持续开展的过程中, 公共交通网络将会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覆盖, 为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除了建设基本的物流点与物流站之外, 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班车网络, 发挥客运系统的价值, 构建全新的客运配送物流体系, 并交由运输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监管。该体系除了发布信息、配送货物外, 还应担负起退货服务的基本职责, 进而建立起客运快递网络服务体系, 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配送服务, 为了简化管理流程, 可在班车上贴上统一的标志, 便于区分和识别。配送时驾乘人员在托运单上署名, 并负责货物的运送, 最终由乡镇及村组的物流点完成具体到户的配送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因此农村地区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积极构建物流站点, 实现快递的高效配送, 确保农村居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够享受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便捷式生活方式。但目前最重要的是了解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完善配送网络, 实现城乡物流的有机衔接。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摘要:与城市地区相比, 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 交通条件较差, 并且人员居住过于分散, 这就增大了物流配送的难度, 难以建立起系统化的物流配送网络, 无法保障农村地区居民在当前时代的生活品质, 难以实现便捷式网购, 取货难度较高。因此必须从服务架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实现城乡一体化, 培养复合型人才, 规范物流运输过程, 提供门对门式的货物配送服务。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城乡双向一体化,物流配送

参考文献

[1] 刘静, 李佳乐, 刘常瑜.浅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村经营新模式--基于江苏省“淘宝村”的案例研究[J].安激农业科学, 2015 (20) .

[2] 刘利猛.关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与物流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 2015 (14) .

[3] 焦明文.网络游戏中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22) .

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独立学院是公办院校同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成果, 实行的是新的办学机制, 经过几年实践, 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自动化等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因此, 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与时俱进。另外, 独立学院学生又有自身的特点, 比如:综合素质较高, 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弱, 社会活动能力强, 但信心不足, 学习充满激情, 但毅力不足。因此, 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学生, 并合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旧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灌输、轻方法。主要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 把学习理解为在书本上的学习过程, 过多地倚重“接受型”学习。独立学院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应该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2) 理论授课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以往的教学方式, 重理论、轻实践, 忽略了两者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独立学院的学生, 基础相对薄弱, 理论课上感到困惑的内容, 常常需要在实验中进行消化。以前的数电课程, 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虽然在时间上能够做到统一, 但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 不能很好地进行互补。

(3) 教学方法单一, 不够生动。

目前,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 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大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在课堂中的比重, 实现课程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4) 教学内容更新慢。

传统的教学内容, 较为关注基本理论和方法, 比如逻辑代数的化简-“卡诺图”、“公式法”,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这些方法, 计算繁琐, 实际利用率不高, 在学时分配上应该做适当调整。

3“一体化”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几点, 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和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1) 教学内容一体化。

以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模式为主旨, 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以应用为中心, 从大处着眼, 突出重点, 融会贯通。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 考虑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应用, 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最贴近实际的知识和方法。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做到主次有序, 重点内容多讲、精讲, 次要内容言简意赅。坚持从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起步, 以集成电路的应用为落脚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 比如:淡化电路的内部结构, 强调电路的外部特性;淡化各种功能模块的电路构成, 强调集成器件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整个理论体系和框架, 掌握知识的总体脉络, 学会将“厚书读薄”, 避免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2) 教学方法一体化。

在教学上, 为了能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采用讲课-作业-仿真-实践相贯通的方法, 突出重点, 强调难点。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中, 有一部分是需要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尽量做到让这部分内容出现在作业中, 验证在实验里, 渗透在课程设计中。实验课之前还会要求学生进行软件仿真, 确定仿真无误后再进入实验室, 以提高实验效率。这样, 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会通过讲课-作业-仿真-实践这条线被反复突出强调, 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和实训也是实践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的选题既要呼应理论课的内容, 又要具有综合性、实用性, 并且还要对学生有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 课程设计在理论上涉及面广, 实践环节中电路庞大, 连线复杂, 故障频出, 需要学生们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 实训是将学生从课堂引导到实际项目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 循序渐进地采用以上方法, 学生对此普遍反映良好, 并且还希望加大实验课的比例。

(3) 教学手段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仿真、板书相结合, 讲述、提问、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 除了传统的板书, 加大多媒体的使用比例, 并将仿真软件Multisim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推导逻辑性强, 能抓住思路, 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媒体能将某些状态的变化形象地展示出来, 比如, 时序电路中的逻辑电平变化, 另外, 一些复杂的电路采用多媒体后可以更清楚、更便捷地展示出来;用Multisim直接讲理论课是一种尝试, 某些知识, 比如计数器的扩展, 在讲完时序图后, 直接在Multisim环境下带着学生连电路, 验证结果, 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数字电路方面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因此, 基础知识固然重要, 但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上课前, 给学生提出应用性强、趣味性强的问题, 让学生依据课堂内容独立解决。组织教学内容时, 向分析型、设计型的例题倾斜, 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解决一般数字电路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具体问题-抽象模型-分析问题-解决方案这个流程, 让学生明白, 每个过程中都包含各个知识点, 每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都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

现在,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们认为, 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概念和习题, 而是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体系和实际应用价值。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就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为宗旨, 以“一体化”教学方法为途径, 融入当今流行的设计、仿真工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和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这条路上, 一直在探索, 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合乎本科教育目标的道路。

摘要: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发展十分迅速。独立学院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 因材施教, 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为宗旨, 以“一体化”教学方法为途径, 并融入了当今流行的设计、仿真工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焦素敏.“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科学教育, 2007, 5:38~39.

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

作者简介:彭换新,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高职专科教育教学。王文凯,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研究”(编号:2013JSJG355)的研究成果。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将机械技术、电力电工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技术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内容广泛,因而就业面比较广,就业形势也不错,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党的十七大对教育问题有一系列重要的阐述,其中一条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高职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复合型专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目前机电一体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在不同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在不同的系或学院。有些高职院校将机电一体化设置在机械系(学院),有些高职院校将机电一体化设置在电气系(学院)。由于所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原因,前者往往偏重机械方面的教学,后者往往侧重电气方面的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放置在不同系(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过分强调机械方面内容,或者过分强调电气方面内容,都不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建设。如何合理分配各学科内容的比重,是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2.部分课程知识老化、落后。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日新月异,特别是机电产品正向智能化、柔性化、高精度化、微型化等方向迅速发展。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而许多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上却往往跟不上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年不变,实验实训设备和实验实训内容也是多年不变。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部分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课程进行改革,选择合适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教学、单元教学等,但只是形式变化,实际上教学、实训实验内容没有变化。有些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但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效果大打折扣。

3.学科内容度的把握问题。机电一体化是复合型专业,涉及电力电工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门学科内容,如此多的学科知识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不到三年时间去掌握,几乎不可能。因此,在课程编排和每个学科内容的设计上,如何把握每门学科的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设计上,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让高职生系统掌握多个学科的内容,可能会造成了机械不太懂、电力也不太懂的局面,或者严重偏机或严重偏电,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在学科内容设计上度的把握,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4.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结合的问题。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通过实验、校内外实训与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验实训,的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上午职业应用能力,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数量种类少且陈旧,不能跟上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实训中,由于实验实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单薄,考核手段不科学,往往多个实训实验内容使用同一套设备。在实训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差,实训实验结果、结论往往存在抄袭现象。

5.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教育更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职业背景和职业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从以前的中专、中职升格而来,但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还停留在中职阶段。而近年来引进的硕士、博士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注重学术和理论,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应用能力却明显不足。这些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都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二、解决对策

笔者结合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上述问题,提出若干措施:

1.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复合型专业,主要包括“机”与“电”两方面内容,不管放置在哪个系(学院),都不能过分强调机械方面内容,或者过分强调电气方面内容,否则都不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根据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协调处理好各个系(学院)之间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机”与“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比重。处理好机械系(学院)与电气系(学院)的关系,协调使用两个系(学院)的教学资源。

2.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日新月异。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根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课程内容。例如,许多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PLC教学采用西门子技术,但多年来一直使用S7-200进行教学,而在企业中已大量应用S7-300,400,还有近年来的触摸屏技术都没有体现在教学中。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应该根据这些机电技术的新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发展需要。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选择合适的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训实验条件进行教学。

3.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复合型专业,学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在课程编排、内容设计上,应该根据地域经济的发展和需要,以及本身实验实训条件,合理组织、安排每门学科知识的内容进行教学,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对每门学科技术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对每门技术的掌握程度,应根据专业总体要求和需要进行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具体需要对每门学科进行教学,突出每门学科的应用性进行教学。

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尽量根据教学内容和总体设计要求,加快实验实训设备建设,通过实验、校内外实训与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除实验实训之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或者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或者组织专业级别的各种竞赛等方法或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提高学生职业应用能力。

5.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部分教师应在理论与职业应用能力上进行提升,新引进的教师则应加强职业应用能力。例如,通过企业顶岗培训、顶岗实习及校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应用能力培训,使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姝明,李喜田.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10(3).

[2]洪小丽,孙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

[3]刘凯.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5).

[4]李湘伟,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2008,(2).

[5]吕栋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2,(8).

[6]黄中玉,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7(10).

(编辑:易继斌)

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基于职业教育能力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下的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以多边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学习,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质。

关键词:高职;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4zy104)

作者简介:许二学,男,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兽医;李庄,男,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吴俊,女,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兽医;吴萍萍,女,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兽医。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1]在此要求下,加快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条件之一。宠物行业作为现今发展最迅速、最阳光的产业之一,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社会上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也越来越明显。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如何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是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宠物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

一、现代学徒制下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究其本质就是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和平台,在此平台上打造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机制,通过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融为一体。[2]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发建立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改变课程教学与工作实际的脱节,实现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教学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学习、职业培养。在进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学校教育与宠物企业锻炼培训的不同特点,从宠物企业实际工作出发,根据宠物医院(诊所)等宠物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将专业原有的系统化学习课程按职业培养与训练的角度重新进行调整与整合,进而确定在现代学徒制下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应设置的课程,最终形成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训练的有机统一。[3]

二、现代学徒制下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工作岗位的确立

从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职业工作实际出发,分析得出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包括宠物健康护理员、宠物美容师、宠物医师、宠物用品销售员等。根据各个岗位在现代学徒制下对所培养对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立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下以宠物医疗、宠物护理和宠物美容作为专业教学设施的三个主要岗位领域(如表1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下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一)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从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出发,按照宠物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并在兼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需要的基础上,重新设置课程,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遵循职业教育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工作与学习始终贯穿的基本设置原则,将现有课程重新拆分、组合设置。(1)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命名课程,如:将“宠物药理”更名为“宠物药物使用技术”,将“宠物微生物”更名为“实验室检验技术”等;(2)淘汰部分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如将“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理”从主干课程中剔出,这两门课程根据需要可通过内容穿插的形式存在;(3)重新组合课程内容,如:将“宠物诊疗”从原“宠物内科病”提出单独成课,将“宠物传染病”和“宠物寄生虫病”合并为“宠物流行病防治”,对于“宠物病理”部分则化整为零,分散到“宠物诊疗”和“宠物流行病防治”等课程中;(4)强化技能训练,除了日常教学中宠物企业教学时的训练学习外,在第1-3学期中每学期末增加为期10天的学期综合实训,第4学期增加为期1个月的专业岗位综合实训,第5-6学期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二)建立专业教学课程标准

按照现代学徒制下所要求的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深度结合的建立思路,积极邀请宠物行业、企业的专家与专业教学团队一起,围绕宠物医疗、宠物护理和宠物美容等三个主要岗位领域,共同起草制订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相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制定中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核心本位,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下学校与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高度统一性。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过程,完整切合宠物企业实际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以工作任务和技能项目训练作为主要手段,以宠物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强化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专业课程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与保障。[4]

(三)设计专业教学课程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设计过程中,应紧扣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以宠物企业实际运行中的完整工作为背景,结合职业学习的要求与目的,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互动参与;在项目模块化、任务驱动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包括情景、角色、案例等在内的教学载体,[5]做到教、学、做同行,单一任务训练到多项任务综合训练并举(如表2所示)。

(四)进行教学实施

建立现代学徒制下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保障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培养专业化、专门化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措施,学校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实施平台,遵照校企合作为先、职业培养为重,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要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情境学习为手段,做到理实一体化,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并举。

1.实行教学模式“多边”化,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专业教学与企业训练并举;校内外教学协调联动,做到教学基地化、训练工厂化,实现校内外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机统一。

2.推行教学方法“多样”化,积极实施主题探讨、问题归纳、典型案例、情景创设和多维思辨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法,“先问题,后内容”的解难为本教学法、“学习-评估-成功”的成果为本教学法、“社会服务-学习体验”的服务学习为本教学法;积极引入微课教学,将微课教学穿插于情境教学中,化难为易;大力倡导慕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

3.实行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建立以学生为本、突出职业能力综合发展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强调考核标准与宠物行业标准的对接统一,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将社会、企业、个人与学校的评价信息综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现代学徒制下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配以多边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考核评价,为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专业课程职业性学习奠定了基础。该课程体系的建立将专业学习与岗位工作直接挂钩,实现专业工作性学习、职业能力工作培养、学校教育与企业锻炼无缝衔接,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同时,也极大地适应了宠物行业及企业对相关职业性人才的需求,提升了专业职业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14]9号.

[2] 王广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118-119.

[3] 肖辽亮,杨利军.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7-18.

[4] 刘兵,胡联红,刘辉.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 [J].今日科技,2007(10):48-49.

[5] 孙红绪,王群益,白远国.园林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234-19236.

[责任编辑 盛 艳]

上一篇:外投资行业战略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