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16

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预算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是企业在年度内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收入计划,以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分为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其他收入预算等。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未来一定时期的资金、费用的筹划和控制,来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财务预算按用途不同,可分为资金预算和费用预算。资金预算主要是对未来一定时期、时点的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分配作出筹划安排;费用预算则主要是使未来一定时期的各项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前者着重于资金的安排,后者着重于费用的控制。但资金的占有也要资金成本,资金有它的时间价值,借用资金到期要偿本付息。自有资金也算机会成本,成本费用的支出也要耗费一定的资金,二者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虽有区分,但也要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专家进行了研究,但针对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尚不多见。而预算控制与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有很多专家进行了研究,但针对企业的财务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独特的特征。现代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方法可以提供多种流程贯通一气的方法和技术。财务预算主要是由财务部门利用各职能部门传递来的各项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资料来编制完成的。各种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最终都是在财务预算中反映出来,即财务预算是各项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筹资预算的汇总,主要以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等形式反映,这也是它被称为“总预算”的原因。与它相对应,其他的预算也就被称为“分预算”。“总预算”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的预算归为一个整体,为企业最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用作企业总体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企业内部财务预算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财务方面的经营计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收支情况的各种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广义的财务预算是指在企业的预算期内,反映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资金变动的预算,不仅包括狭义的财务预算,还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产品成本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预算等。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从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提高的角度看,预算管理水平的变动将带动企业财务的增长,预算管理水平是推动增长的重要方式。预算管理水平是促进我国企业财务内部预算管理水平健康发展乃至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发展不是很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各地的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呈现萎缩趋势。究其原因预算管理风险过大是影响预算管理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地恶性预算管理风险频频爆发。预算管理风险曾一度在很多企业被紧急叫停。因此,研究提高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策略,并对其加以合理控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涉及多个要素的复杂的综合工程,企业先要确定经营目标,在目标确定后,为了实现这一经营目标,还必须制定一个具有协调、监督、控制作用的全面计划,来促成经营目标的完成,并借以分析和考核企业总体及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个全面的计划,就是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计划是指企业预先拟定有关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方法和步骤,它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利润规划和预算编制两部分。利润规划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而综合调整其经营活动的过程。以下将重点分析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算管理观念不强。有的企业干部职工特别是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在预算管理方面,意识淡薄,认识片面,参与预算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高,致使企业在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措施遇到较大阻力,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的工作成效不够明显,预算管理的责任制还难以层层落实到位。

第二,预算编制不合理。表现为:

一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根据相关的规定,企业的预算应该实现 “零基预算”,但是实际操作中,企业在进行预算指标的分配时,仍然会使用增量预算或者是减量预算的的预算方法。虽然增量或是减量的预算方法操作简单,不容易产生比较大的矛盾,但是,这种预算方法主要是根据过去的预算水平稍加改进,或者是承认过去的预算是合理的,循环往复,这样的后果是造成了预算与现实的脱节,不利于实际业务的实施。

二是预算编制时间不充分。预算编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实际中,可能会发生预算编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或是实际运行的时间不是很充足,从而出现工作比较仓促的现象。如果预算编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那么由于考虑不到影响执行的各种因素,可能会造成预算的不准确、不具有可行性,这样往往会使得预算目标与实际的运行不相符,未能客观反映企业财务收支全貌,或没有体现企业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第三,预算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预算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执行,预算的执行情况与质量是保证预算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实际中,往往会出现某些领导将其意志置于预算管理之上,或者是对预算的执行不能及时的进行分析与监督,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着可能会导致预算与执行的脱节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只是一个预期的计划,因此,执行起来弹性比较大,某些部门可能会出现随意更改预算的开支范围,决算的执行比较随意,使得预算的控制功能被减弱。其次,预算下达后,没能实施有效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不少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没有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制定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也没有按程序编制预算调节表,几乎可以说是在指标控制下的放任自流。

三、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提高策略

财务预算是企业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多样的,因此,在财务上也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这就需要预算来达成财务的分门别类的各种目标,比如,生产、销售、收入、成本以及企业的利润等,从而有助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职工了解本部门、本人在财务目标中的责任和地位,并且根据预算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保证每个目标的实现。

第一,积极组织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为深入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级部门、各个经济实体都深入的认识到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且逐渐的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当前,关于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水平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很大程度上也已经初具规模,这是财务预算管理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以货币为管理手段的,也就是将各种有限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主体中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它体现为价值的运动和利益的转移。

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从预算的理论与实务看,企业要实行预算管理,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会计基础,同时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完善。而且企业经营比较稳定,各种业务、费用的可预测性比较好,这种情况下作预算管理效果会比较好。否则,如果预算制订后,在实际执行中,例外事项太多,预算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各项收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收费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和社会的安定,必须认真对待。企业各种收费内容要分类立项,并根据国家有关收费政策订收费标准,最后再按规定程序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近年来,关于提高高校内部的财务预算的管理水平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主要针对提高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策略的研究尚不多见。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还明显比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将结合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特性来分析其在企业的应用和实践。目的是为了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方法,可以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出一些参考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希望对我国企业财务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账。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已经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和技术。我国企业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往往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与开放式的相去甚远。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往往只考虑企业本身,而没有考虑更多方面的影响:各有些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其实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管理人员缺乏有效地协调与合作关系,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资源配置重叠,存在着效率低下,工作不积极、工作人员及资产成本居高不下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企业较多地追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和制约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人工成本,这对促进企业的进步与长远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是各项收入必须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也就是说,企业取得后,都要统一纳入企业的年度预算。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总原则下,由企业根据各项事业的年度发展计划,保证重点的支出原则,将各类收入所得的资金用于开展企业的发展等事业活动之中,从而确保企业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第二,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本文着重对提高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策略探讨,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特性来分析和研究在企业环境下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现实问题。构建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系统方案并提出实施管理的对策与建议,旨在通过对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分析,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服务价值增值的目的。良好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某项管理手段比以往的工作更完善,而是预算管理水平利用优越的技术、经济以及外部环境的依托,采用了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跨越的成功既存在管理方式与环境之间相互需求、相互适应的关系,也存在各个具体手段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引入优秀的管理方式。虽然落后的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但是一些企业在改革后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目前,预算管理中对财务活动风险损失的控制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遵守国家的各种财经法律与制度。国家制定的财经法律与各项财经制度,是保证财政支出合理化的基本规范,也是企业进行各项事业支出时要遵循的标准。如,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支出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企业职工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各种福利待遇,企业均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不得违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并且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为深入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级部门、各个经济实体都深入认识到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且逐渐的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当前,关于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水平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很大程度上也已经初具规模,这体现了财务预算管理的良性发展。

当前形势下,学术界对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随着企业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提高,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将会越来越高,而其中解决财务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文华:《现代企业理财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侯立新、曹海东:《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务与案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编辑 向玉章)

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文章科学界定了企业效能监察的定义,重点探讨了目前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效能监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中加强企业效能监察的重要性,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和提高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认识和作用的对策。本文作者希望电力企业能通过企业效能监察,全面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治理机制和管理水平的明显提高。

关键词 企业效能监察;薄弱环节;重要性;经营效益;企业治理

一、如何全面解读企业效能监察

2004年3月1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国资厅发纪委[2004]12号),对企业效能监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综合性的监督,是推进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和服从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企业内部监察部门在企业党组织和经理层的领导下,由主要经营者负责,依据国家的法律、政府的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针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影响企业效能的主要问题以及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从而达到纠正不合规的行为并将企业的一切活动纳入企业效能监察范畴。

仔细阅读和理解《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我们对企业效能监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指导我们的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意见》还提出了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要求国有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内部制度,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保障。所以笔者认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效能监察存在的薄弱环节

供电企业是国有企业,有责任对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责任,改善整体治理环境,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背景下,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只有通过加强企业效能监察才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推进了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规范领导人员用权,防止决策失误,防范决策风险。

虽然供电企业很早就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能监察的普及率还不够高,整体效果还很差强人意,所以效能监察应发挥的效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改进。

(1)思想认识上尚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重视廉正监督,但却忽视效能监督,或在认识上将效能监察与纪检监察等同起来,这充分说明对效能监察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还不够深,对开展效能监察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了解。

(2)效能监察机制尚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效能监察的系统法规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备,尚待进一步完善,而现有的效能监察法规还处在制度化阶段,尚待进一步细化,而且要具体化,以便于在日常内部管理工作得到高效的执行和实施。就电力企业而言,效能监察的制度尚不配套,不便于具体操作和实施。

(3)还没有找到高效的效能监察方法和途径。有些电力企业在日常内部管理中由于受限于效能监察制度,不能及时将暴露问题的进行有效地处理和解决,从而造成效能监察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加强对效能监察“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的认识和制度的建设。

(4)效能监察奖惩方面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有的只奖不惩,有的只惩不奖,同时,还有许多问题研究不够,比如工作标准评定的问题、数据客观准确性的问题、奖惩的标准及效果问题都没能认真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在平时的业绩考评上不够规范或存在忽视考核的现象,使效能监察奖惩缺乏必要的依据。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效能监察工作的作用理解不深,忽视了效能监察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完善的效能监察机制可以促进资源节约、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可提高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带来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三、企业内部管理中加强企业效能监察的重要性

1.企业开展效能监察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服从服务于企业中心任务的有效途径。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从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监督方式,要把监察职能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促进纪检监察工作深入开展。(2)加强和改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吴官正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效益、效率、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主动发现、揭露和处理挥霍浪费、营私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等行为,堵塞管理漏洞。”这是对所有企业监察机构效能监察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企业效能监察应该达到的目标,当前企业加强效能监察工作尤其重要和紧迫。

2.加强和改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是推进反腐倡廉,标本兼制,重在治本的客观需求

效能监察工作能够通过效能评价和责任追究,惩防并举,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勤政廉洁;也能够体现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在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改进和提高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认识和作用的对策

(1)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领导到位。搞好效能监察工作,首要的问题是企业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解决好对效能监察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落实,要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和领导到位。

(2)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合力。要开展好效能监察,必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争取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发挥职能部门的业务优势,形成效能监察工作合力。

(3)要综合分析,确定方向。要通过收集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大量的信息,从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定效能监察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4)要抓住重点,分层实施。要把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大额资金运作等重大事项作为重点抓;把经营管理中的违规操作、对外经济交往监督不到位等薄弱环节作为弱点抓;把职工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热点抓。

(5)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中要注意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越俎代庖,代替业务部门完成工作任务,也不能把业务部门正常履行职责的工作当作自己的职责。要分清监察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不同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制度,并督促落实,堵塞漏洞,而不是直接参与管理和纠正错误。指导好部门和下级企业实现自我约束,促进企业尤其是各部门建章立制、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才是效能监察工作应尽的职责。

(6)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效能监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效能监察的长效管理机制,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实践证明,效能监察既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的一项重要方法;是勤政廉政一起抓的一种好形式;是纪检监察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

(7)完善效能监察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效能监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领导机制。加强组织,健全机构,是保障效能监察工作运行的关键,并建立行政主要领导负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专业职能部门配合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确立考评机制。积极探索绩效量化考核,建立科学、量化和可操作性的绩效考评办法,制定出效能激励机制和告诫诫免制度。

五、结语

企业效能监察是电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治理以及纪律检查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环节,能促进企业最大化利用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保证公司内部实行科学和高效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效能监察,并将其纳入到公司制度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中,以确保企业效能监察在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治理以及纪律检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单元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基本单位,企业整体绩效是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绩效的有效集成,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也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组成之一。在基本理论分析和对220家企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Units of Enterprises

CAO Jian-an1,LI Shuang1,WANG Chun-li2

(1.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2.Taiyuan Central Sub-branch ,People′s Bank of China, Taiyuan 030001,China)

Key words:internal organization unit;performance appraisal;status quo analysis

一、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理论及其现状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可划分为员工个体绩效评价、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和企业总体绩效评价三个层次。作为中间层次的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

罗伯特•西蒙斯认为,越是表现优异的企业,越需要出色的绩效评估系统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以便管理者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1]。企业内部组织单元是企业内部为了完成企业整体的战略与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及某些紧密联系的业务构成的,拥有特定目标和相对独立的领域、部分或分支,是连接企业战略与员工个体的组织形式[2]。企业的整体绩效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组织单元绩效的基础之上的[3],是企业内各组织单元绩效的有效集成。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是由企业的整体绩效评价体系、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体系、以及企业员工个体绩效评价体系等不同层次的评价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企业内部组织单元既是企业价值增值链上的基本单位,又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基本单位,企业要实现整体战略目标,就要将其战略和目标分解到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中去。因此,对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整体绩效评价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与企业整体绩效评价不同的是,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更强调以战略为导向,更注重高级管理层与各内部组织单元及其员工的沟通和信息反馈;以外部人为主体的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流程是一个由上至下的过程(top-down),而内部组织单元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循环过程(cycle),以明确企业的总战略为起点,分解成各组织单元目标,然后是绩效的计划、实施、考核、反馈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包括绩效的改进和导入)。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必然要求对企业的绩效评价由整体绩效评价向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深入和扩展,并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结合。从多维度、多层次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对企业内部不同组织单元、业务流程和作业过程的业绩进行评价,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从国外来看,早在1932年英国管理学家罗斯就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绩效的思想[4]。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最有影响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之一,其创始人Kaplan认为,大多数公司机构庞大,要制订一个公司级的综合记分卡可能非常困难,最初的综合记分卡过程最好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部门开始[5]。罗伯特.D.巴泽尔等在《战略与绩效——PIMS原则》中提到了业务单位的绩效评价问题[6];A.Coskun.Samli等比较了战略业务单元与责任中心,并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指出不同的绩效评价重点[7];Murat.Cem等介绍了团队绩效评价模型的不断改进[8];Lapide等将绩效评价的重点转移到价值链增值和供应链业务流程过程[9]。

我国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少。吴昌秀介绍了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提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是以特定的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企业各业务单元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的一种企业管理控制、激励工具[10];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调查了责任中心的绩效评价,指出企业划分责任中心和责任指标要同时考虑责任考评的效果和成本两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指标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将有助于企业责任会计运用的深化[11];王若晨探讨了国有企业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指出由于体制、理念和能力的限制,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12];朱小平、刘爽指出要从企业目标出发来设计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依照评价结果与目标实现情况制定薪酬计划[13];池国华也对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14];还有其他一些关于企业内部供应链、价值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国财政部2002年制定了《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指导意见》,开始注意引导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工作。

总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员工个体绩效和企业总体绩效评价方面,而对于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还不完善,有关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则更加缺乏。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系统完善的途径。

二、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项目研究人员在对企业走访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历时6个月,对全国13个行业、5种类型的220家企业的有关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67份。本次调查涉及我国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部被调查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最高,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比例接近30%,另外私营企业比例也较高,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5.15%;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最多,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7.54%,其次是信息技术业,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4.37%;从地区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比例较高,分别为67家和65家,占全部调查对象的比例均接近40%。

在所调查的167家企业中,有142家实施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除集体企业外,不同性质的企业设立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比例都在80%以上;各行业中,房地产业设立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比例最低,为50%,其他基本都接近80%,而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设立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比例达100%。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绩效管理。

(二)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企业的内部绩效评价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由绩效评价的主体、绩效评价的目标、绩效评价的客体、绩效评价的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以及绩效评价报告等基本要素构成。按照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本项目对142家设立内部绩效评价系统的企业的内部绩效评价系统实施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绩效评价的主体。从评价主体来看,由于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同,负责实施内部业绩评价的机构也有所差异。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主体目前通常只是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经营者、内部组织单元主管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三个层次。

在被调查的142家企业中,其内部绩效评价有30%以上是由人力资源部门代为实施,仅有16.2%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绩效评价部门,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门机构。

2.绩效评价的目的。评价目的是评价主体为什么要对客体进行评价的问题,它是评价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指南。企业进行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应该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根据简单行为逻辑理论——动机产生行为,只有评价主体有评价动机或者说是评价目的,才会产生评价行为。所以,绩效评价的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评价目的。

调查显示,实行内部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不同,一些企业选择了两个以上的目的。选择“提高企业的内部协作,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员工的薪酬激励”为目的的企业均占被调查的142家企业的50%以上,另外以“用于未来决策”和“评估历史业绩”为目的的企业也占40%以上。

3.绩效评价的客体。企业绩效评价的客体,是评价行为实施的对象,是由主体根据需要确定的。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客体即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企业内部组织单元是处于企业整体与个人层面之间,连结个人与企业整体的纽带,具有目标性、协同性、边界性、可考核性、动态性、多样性、具有一定的责任主体等特征。

由于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内部组织单元分为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责任中心、项目团队、战略业务单元、流程小组、作业单元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142家企业的调查发现,职能部门、业务部门、项目团队仍是我国企业目前所采用的主要组织单元形式,以职能部门作为绩效评价对象的企业占到了58.78%,以业务部门和项目团队作为评价对象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达23.65%和12.16%。对于国外广泛采用的战略业务单元与流程小组的形式在我国尚未得到推广。

4.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到平衡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15]。评价方法又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国内外对于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多,不同的企业目标和组织结构会影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选择。现代国内外常用的一些绩效评价方法(如:评价关键指标、目标管理法、标杆法 、平衡记分卡、360度绩效考核法等)已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广泛使用。

在所调查的142家企业中,选用评价关键指标(KPI)法的企业达61.27%,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另外选用目标管理法和标杆法的企业均占40%以上,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而选用360度绩效考核法的企业则仅占11.27%,相对较少。

对内部组织单元进行绩效评价,评价标准的选择会影响评价实施的难易程度和结果的有效性。对142家企业的调查显示,选用预先拟定的预算作为评价标准的企业有67家,所占比例接近50%,以本单元历史绩效为标准的企业有51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5.92%,这两项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主要选用的标准。在142家被调查企业中,内部绩效评价选用的指标数量为5-7个的企业最多,有55家,占38.73%。

5.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结果(评价报告)的运用及反馈。当内部组织单元的绩效评价结果得出后,将结果进行反馈,可以反映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是否到位。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后运用于企业的改进,绩效评价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也是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

在被调查的142家企业中,需将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总经理的企业有90家,占到了63.38%,另外也有半数以上的企业需将结果反馈给业务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

企业总经理与部门主管是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报告和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这不同于企业整体绩效评价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说明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内部组织单元的绩效,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因而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组成之一,是企业整体绩效评价的深入和补充。

三、结论

对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和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大多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的;从评价客体来看,主要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为主,而传统的责任中心绩效评价渐渐退出,团队协作式的组织单元、战略业务单元、流程小组绩效评价等则逐步兴起;内部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内部协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此外,员工的薪酬激励也是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的目标之一;内部绩效评价方法一般是通过设置关键指标,与预算指标、企业历史绩效相比较进行评价;内部绩效评价结果(信息)主要反馈给企业总经理,另外企业的业务部门主管、人力资源部门也是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内部绩效评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应激发各层次人员的参与意识。标指标的量化、不同角度指标的平衡等,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绩效管理系统,集中于如何让绩效管理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我国企业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刚刚起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包括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在内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Robert Simon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Implementing Strategy[M].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2000:22-23.

[2] 王春丽,曹建安,张禾.企绩效效的层次性与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绩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148-150.

[3] 王勇,许庆瑞.以战略为中心的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研究[J].科学管理,2001(3):32-37.

[4] 孟建民.中国企业效绩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2.

[5] 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M].王丙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7.

[6] 罗伯特.D.巴泽尔,不拉德利T.盖尔.战略与绩效一PIMS原则[M].吴冠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

[7] A. Coskun Samli,Eric H. Shaw.Achieving Managerial Synergism: Balancing Strategic Business Units and Profit centers[J].Journal of Market - Focused Management. Mar 2002; 5, 1, ABI/INFORM Global.59.

[8] Cice.Murat Cem, Kokosal.Gulser, Ozdemirel.Nur Evin.A tea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del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May 2005,vol .16,Issue 3, 331-349.

[9] Lapide,Larry.Ture measure of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Jul/Aug 2000,vol .4.Issue3, 25-28 .

[10]吴昌秀.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30-33.

[11]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责任单位与考评:中国企业的探索及问题[J].会计研究,2001(9):38-49.

[12]王若晨.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5(7):15-17.

[13]朱小平,刘爽.企业内部业绩评价及激励制度若干问题思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0):20-22.

[14]池国华.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9.

[15]王化成,刘俊勇.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04(4):82-91.

(责任编辑:刘春雪)

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在落实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应当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管控方式,在安全文化中明确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向、教育的重心,给予员工更加直观、全面的学习体验,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企业文化

引言:企业在落实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对现有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改善,同时结合言传身教、活动熏陶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员工快速学习领悟安全文化知识。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在当前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融入安全文化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安全文化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其具备以下的特征。

(一)物质文化

在安全文化中所涉及到的物质部分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形态,其中所涉及到的安全物质文化包含企业的工作环境条件以及现有的企业设施等,可将安全物质文化定义为企业当前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的软件设施,如企业的消防器材、防护装备等。

(二)行为文化

在企业安全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战略规划,制定的安全制度,充分考量现阶段企业内部安全精神文化类型,通过思想上的教育来引导企业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因此企业内部的行为文化也是建立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的一类全新事物,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当前企业内部实际的安全管理运作状况。

(三)制度文化

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结合体系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条例,确保企业各项经营运作安全、可靠、合理。制度是属于保护企业内部劳动、卫生,以及企业日常运作安全可行的一系列准则,是规范企业内部各层级每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同时,企业内部所制定的安全制度文化主要在于协调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以及规范各组织的工作开展形式,确保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在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下得到稳定高效地实施。

(四)精神文化

企业内部的精神文化属于企业内在的价值体现,通过精神文化可以支配企业职工的工作行为,引导职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中包含人们对安全危险问题的认知以及处理应对态度,以及人们所保有的信仰理念等。同时,在安全精神文化中还涉及到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精神行为等,其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指导企业正常经营运作的关键元素。总体来说,企业的安全精神文化是支撑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稳定、高效实施的重要元素,企业应当将安全精神文化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以及企业文化中,实现企业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

通过上述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所具备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均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企业应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对各项元素进行宏观、直接地分析,在现有的工作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内部工作开展形式,给予员工在思想、物质层面上的安全教育以及安全保障,以此来确保企业能够安全经营。

二、建设安全文化的策略

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管控策略,如结合理性灌输、情感启迪、活动熏陶以及言传身教等,给予员工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一)理性灌输

企业在落实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应当结合理性灌输法向员工灌输安全文化。理性灌输法通常结合说教形式,结合安全理论以及安全管理方法,引导企业职工了解安全生产的具体需求,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教导员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降低自身在安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但是理性灌输法往往会让员工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情绪,因此,在采取理性灌输法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应当结合言传身教的管理策略,尽可能融入实际教学案例,给予员工更加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情感启迪

企业在落实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可能关爱员工、关心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发自内心的关怀,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企业在结合情感启迪法落实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从内心深处去完成对员工的教育引导,例如通过交流谈心的方式,在工作中给予善意的建议和提示,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不妥当的地方给予纠正。

(三)活动熏陶

上文讲到在落实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中,企业可以结合理性灌输法,但是理性灌输法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却缺少实践元素,此时结合相应的活动熏陶法也能够实现对理性灌输法的弥补和完善,借助知识、兴趣、教育性的活动元素,给予员工在学习安全文化过程中更好的学习体验,确保员工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比如企业在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过程中,及时评选出月度、周度的安全示范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技术演练、技术比武等相应的活动,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安全技能竞技比赛。在企业内部的安全教育工作中,也可以结合诸如绘画、书法、漫展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并且企业也需要结合年度化的提案改善大会,让员工积极分享自身在生活、工作中的实际感悟和体验,并且给予相关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独特的见解和感悟,通过评优的方式来激励广大的企业职工参与的提案改善大赛中。

(四)言传身教

企业在落实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以及向员工渗透安全文化的工作进程中应当起到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引导员工积极、正向、乐观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安全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结合企业高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的模范形象,向员工广泛渗透安全意识、安全文化,以此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管理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企业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安全文化的建设作业,形成企业内部全员安全管理工作的氛围,确保企业每一位员工均具备安全管理意识,能够在工作管理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维护企业核心利益。在此期间,企业高层领导干部应当给予员工定向化的人文关怀,提高企业内部工作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企业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炜. 浅谈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2021(2013-16):64-64.

[2]黄欢. 浅析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强化现代安全生产管理[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8):2.

[3]罗明. 安全文化建设在企業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J].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9, 000(002):24.

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下,各个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依然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在企业的发展之下,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也表现出了一些滞后性,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一旦内部采取管理工作发生问题,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各个环节发生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应用的重要性、应用问题以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工作 应用重要性 分析

近些年来,在国际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之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一旦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发生问题,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各个环节发生问题,致使企业经济出现各种漏洞,这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从这一层面而言,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1 企业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下,各个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依然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在企业的发展之下,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也表现出了一些滞后性,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此外,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将追求经济利益放置在首要地位,未意识到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发展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是市场经济变革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越来越健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市场经济体系的经营体制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市场经济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与调整才能够促进适应全球经济的变革。对于各类企业而言,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规避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金融风险,这样便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如下的意义:

第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是开展其他管理工作的基础性条件,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的营销工作、管理工作均是以财务运作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部门的顺利工作,最终导致企业蒙受损失。

第二,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是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如果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从这一层面而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最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影响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每一个部门都需要使用资金,这就与财务部门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为此,财务部门必须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出台一系列的核算与管理制度,将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之中。

2 现阶段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入的分析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这些不足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滞后

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大型企业,其中的代表为国有企业,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受到国家控制与监督的,此外,此类企业运作科学化水平更加的成熟,在经营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财务管理问题;第二种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此类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与大型企业相比而言,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将经营的重点放置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上,这就导致此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如果这种情况未得到解决,就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混乱,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2 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中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还十分的匮乏,在众多的财务从业者之中,学历水平大多集中在中专和大专上,他们的学历水平有限,也不具备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在进入企业之中,必然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就现阶段来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

3 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构建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必须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规避市场中的金融风险,也可以对企业的流动资金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此外,完善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也能够保证该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2 健全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会计新准则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就导致一些会计管理部门在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受到了一系列的限制,监督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漏洞。同时,由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参差不齐,对企业运营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了解不清晰,就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做假账、会计信息失真、资产管理工作含糊不清、账款瞒报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完善的内部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让财务工作人员明确工作的重点与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规范对会计人才市场的管理

鉴于现阶段会计人才管理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导致企业在招收财务管理人员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下一阶段下,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规范对会计人才市场的管理,还要做好对会计从业者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为企业输送质量更高的人才。而企业管理人员也要意识到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企业的管理情况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保证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适当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为他们提供晋升与培训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中发光发热。

4 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为此,必须要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当然,该种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提升财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的同时还要综合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状况改善经营与管理模式,只有采取该种内外结合的形式,才能够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申矿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03).

[2]于洋.浅谈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措施[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李慜劼.我国集团公司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10).

[4]徐颖.探析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改进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5]彭若弘.电信运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国营企业内部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在近年来每年承揽任务、完成产值额急速增高,成为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但是普遍还存在着管理无序的现象,很多的企业在经过一阶段快速增长后面临发展瓶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内部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内部审计

1 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完善制度,加强管控

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机制,对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由于施工企业所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缺乏公平竞争以及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建立健全内部各项制度,把企业内部各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严密的督与考核,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的作用,在保证工程建没质量的基础,降低生产成本。

1.2 积极评估,严把财务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种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要加强对企业财产物资的购买、计量及验收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和监管,能够确保资产安全和完整,并能有效的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财务报告和相关审计报告。

1.3 结合建筑工程企业的特性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特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不仅仅是放权让利或转换经营机制,实质在于原有模式,包括产权组织形式、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要剔除和改善,因此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有效化解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很多,如职能制结构、生产区域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矩阵式结构、联邦制结构等,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自已的模式、行业特点、生产经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

(2)加强对分包单位、分包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近些年在施工企业中,分包单位完成的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甚至出现效益滑坡,质量下降、拖延工期等,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良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失控,特别是分包工程管理的失控。

2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问题解析

2.1 领导重视不够是企业管理的根源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管理体制。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往往是项目领导班予组建相对困难,有了项目,很难抽调到相应的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勉强组建起来的项目班子,项目管理应起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同时,执行力度也不够,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制定的,而是由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去制定。同时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深入的协凋配合和沟通,导致许多规章制度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

2.2 监督力度不够是企业管理的弊病

防范机制不健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当前市场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风险评价机制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对企业自身由于内部控制不当带来的风险不加考虑。多数情况下企业对市场调研不够,摸不透实际情况,对业主恶意压价、垫资、超常规压缩工期的要求一应承诺,对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上和控制上缺陷也估计不足。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业的项目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2.3 人员素质不高是企业管理的最大障碍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分析不到位由于受传统旧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缺乏重视,致使部分汇集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缺乏起码的独立性,影响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控是在所难免的。

3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主要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容易受到忽视,这与公司重经营轻管理的思路有关,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更新他们的观念,提高内控的执行力,同时进行长期的风险管理培训,以使得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管理内部必须推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强化管理层经营效率的高低与否直接与企业内控制度健全与执行力相关的观念。

3.1 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贯彻适用性、可行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①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监控路线,健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管理目标和职责,注重关键节点的控制。③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控制和管理,重点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对材料的采购、入库、领用以及处置都要设置控制环节,对设备的使用和保管也要有严格的规定。

3.2 加强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监督和内部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能有效地推动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在施工企业中,建立适合业务特点的内部审计办法和程序,按照审计法规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加以完善;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堵塞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②对项目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防止项目的短期行为;③增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修改,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会计监督;④定期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同时对会计核算进行再监督,确保单位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有条件的企业应开展多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对企业经济话动的监督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需要内部审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的减少和杜绝不必要的损失。

3.3 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要克服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及利益,确保会计人员工作独立性。要在施工企业中建立新的会计工作考评制度,要对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重工作质量和潜在的效益,要采取人事、会计负责人、项目经理三结合的考评办法,除了考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日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还要重点考核会计人员在项目或部门中具体实施了哪些有效的成本降低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等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要把会计人员的报酬同项目效益相挂钩,制定合理可行的、奖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 结 语

建筑企业市场化迫切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符合我国企业特性的实际内部管理标准体系终将完善。健全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上一篇:公路环境保护隧道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