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30

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包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消费心理诸因素对现代产品包装设计的影响作用,探讨如何从满足消费心理来选择产品包装策略,促进消费者购买,让产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关键词]消费心理;产品包装;策略

古人云,人靠衣装,马靠鞍。包装是产品整体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产品包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提高产品销售、增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营销者应从满足消费者不同购买需求出发,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不同需求,打造产品包装,从而提高产品销量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产品包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产品包装可以美化商品,增加产品的价值。一个符合产品特征的包装往往能让产品增色不少,给消费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包装的美感,又会延伸到对产品质量的判断上,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店铺的装潢漂亮,产品的价格相应地也会更高,产品的质量也会更好。

另一方面,产品包装可以体现商品个性,影响消费者决策。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往往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因此,一个独特的有吸引力的包装会最先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以2003年健力宝公司推出的爆果汽饮料来说,饮料瓶统一用黑色来展示产品“汽足、会爆”的感觉,既满足了当时年轻人追求个性、想要展示自己的消费心理需求,同时,在超市陈列上,产品堆放上大片的黑色,带来视觉冲击,很好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刺激消费者购买,可以说为爆果汽的销售增色不少。

当然恰当地产品包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包装跟核心产品一样,同样需要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遵循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

2 消费者购买心理分析

2.1 消费者需要和购买动机

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第一步是,产生消费需求。消费者的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什么,从而想要获得它们的状态。产品营销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针对不同顾客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对产品是否能满足自身需要,除受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一重要因素——产品包装。对产品包装来说,顾客对其需求也是不同,而不同的需求,将产生不同的购买动机,比方说茶叶,有些人是为了买给自己喝,有些人是为了交际、赠送使用,那么自己使用的就可以不必过分强调茶叶的包装,或由顾客自主选择包装,如小袋分装、半斤装或简易包装等。但对于交际、赠送使用的,包装精美的茶叶礼盒能更好地体现了商品档次高低,体现赠送者的心意,购买者对其的包装有更大的关注。

2.2 消费者心理过程

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消费者购买商品过程中,消费者首先通过认知过程获得了对商品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并且往往局限在商品的表面。这时,消费者会调动自己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进一步加深对商品的认识。商品的外包装则成为消费者评价商品的第一印象。在认识的发展阶段,消费者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其认识过程,评价商品是否能满足其内在的、隐性的购买动机。

随后,消费者会对商品形成不同的情感,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等情感反应的。即消费心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情感过程。

当消费者对其所关注到的商品产生喜欢或满意等正面评价后,意志过程就表示在消费者做出行为,以购买商品的过程。因此,对于营销者来说,消费心理活动过程即如何通过包装吸引消费者注意,从而让消费者通过认知过程感知商品,让消费者喜欢,最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

3 包装中消费者购买心理需求

在消费者对商品进行购买时,必然会受到商品包装的影响,那么对于商品包装来说,也要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

3.1 求实心理

求实心理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商品包装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也就是必须有实在的价值。对于绝大部分日常消费品来说,要避免过于奢华的包装,应尽量以简单、实用性强为主;另一方面,对于同质量的商品,包装较精美的比起包装较普通的更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我们也应注意避免过度强调包装的作用,导致包装超过商品质量,这对商品长远销售是绝对不利的。例如,现在市场上的,礼品装茶叶,据报道许多茶叶商家为满足送礼者的要求,将质量差的茶叶用上精美的包装,茶叶本身质量未必好,却采用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过度包装,这样的产品虽然能够吸引到偶然的礼品购买,但却难以赢得消费者的忠诚,不仅损害了产品的品牌,同时也对茶叶市场带来了信任危机,消费者总是担心货不对版。

3.2 求美心理

求美心理是以追求商品的时尚、新颖和奇特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这种消费者非常重视商品的外观、款式、色彩、装潢等,则包装应能增加产品的美感,粗制烂造的包装会影响产品本身的价值,包装往往带给消费者第一印象,对于相对高档的商品来说,要满足消费者求美心理,像女性使用的化妆品,应尽可能提供一种美的享受给女性消费者。

3.3 求异心理

求异消费心理的特点就是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极力寻找机会表现自我。如独轮电动车等,使用这些商品的人往往是年轻一族,并且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商品,那么在产品的包装上就需要满足其求异心理。同样地以这类消费为目标市场的产品包装,在颜色上,就可以大胆采用一些禁忌颜色或者采用一些荧光色彩满足他们希望吸引他人眼球的目的,在造型上,突破传统,以求引导潮流,创造时尚。

3.4 求便心理

求便購买心理往往是所有人的消费心理,是以追求商品使用方便、购买方便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产品包装采用透明或开窗式包装可以方便挑选;组合式包装的礼品篮可以方便使用;软包装饮料方便携带等,包装的方便易用能增添商品的吸引力。

3.5 绿色环保心理

对于一些环保型消费者来说,包装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通常对产品包装提倡简约,鼓励包装物可以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更符合其心理需求。

总之,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商品,包装应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心理出发,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销售量。

4 包装设计中的心理策略分析

在对消费者购买心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产品包装策略应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问題。

4.1 包装要吸引消费者注意

商品包装的首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消费者购买心理过程都伴随着注意因素,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前如果没有注意到商品的存在,消费者在选择购买过程就不会使用该商品。因此,在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中要提高商品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在众多的商品中能有效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4.2 包装要展示不同品牌个性

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时,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商品或品牌,包装作为商品的一部分,要能展示不同的个性需求,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地位象征等。

(1)性别差异。一方面,男性与女性消费心理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商品的选择来说,男性消费者更倾向于商品的品质、实用性等特征;而女性消费者,商品的包装往往是影响其选择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产品包装从一定程度上展示的是自身的品位,因此,相对于男士消费品来说,企业应更加重视女性消费品的包装特色。

另一方面,产品包装也会为商品的消费者打上性别的标签,比如说像纸巾、沐浴露等,日常生活中,往往被打上女性消费品标签,但是否能说明男士不需要消费这类商品呢?其中一个问题是纸巾等包装通常更符合女性需求,若企业打造男士纸巾就应该运用强烈的男士气息细化商品性别标签,让男士也可以购买和使用,而不会因为使用纸巾、沐浴露等而影响男士的阳刚之气,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男士心理需求,激发其购物欲望。

(2)年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商品包装有不同的要求,如针对小孩子的产品,往往喜欢色彩鲜艳、构图可爱活泼,形状特别的产品。对于年轻人来说,产品更多的是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往往倾向于避免与他人雷同的消费行为,在产品包装喜欢独特有个性的特征,求新、求异是这一阶段消费者的显著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消费者性格更稳重、保守,对产品包装来讲,要求更多的是实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产品。

(3)身份地位的象征。对于高档奢侈品来说,其目标消费者定位在高收入阶层、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人群,像高档香水,包装如果选用塑料瓶。那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塑料瓶本来就是一种较低档次的包装,使用者又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收入高的人群,塑料瓶的香水会使其消费对象产生低档、不符合身份地位的心理,难以促使其购买。

4.3 包装要使人记忆

包装应尽量选择统一,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因为产品的档次、质量等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包装进行区分,但同时又不能完全不一样,这样当消费者在进行二次购买时,才能够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产品。许多营销者意识到,把产品与记忆之间习得的联系是一种重要的商机,也是培养和保持品牌忠诚的有效途径。如一些怀旧产品,像广式的“鸡公榄”,销售人员背着一只大公鸡,头戴斗笠,吹小喇叭,“鸡公榄”的包装就是一张纸,一小包,但那就是许多广州人儿时的记忆,无须改变其包装,让它看起来更整洁、干净,正因为传统的包装方式,才让人回味,这就是记忆的作用。

4.4 包装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销量

不管是采用何种档次或独特个性的包装,企业选择产品包装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增加企业的利益。

作为产品营销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包装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但要培养顾客满意和提高顾客忠诚度仅靠产品的包装是不够的,包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核心产品才是赢得顾客的心并使顾客满意的核心方式。企业只有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利用好包装策略才是正确之道。

参考文献:

[1]宋雯燕.论感性消费时代下商品包装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8):84-85.

[2]侯依林.浅谈消费心理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2010(7):244.

[3]刘仁.小食品包装设计的消费心理策略[J].美术大观,2014(5):142.

[4]梁清山.消费心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林霞(1979—),女,广东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税、经济市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从众心理会促进跟随性购买

消费者很多的购买行为在上网期间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广告等页面的影响,这和营销策略的推进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在搜索商品时销量最高的买家实际达成的转化率会相对较高,一些做广告的企业也会得到消费者的真实认可。特别是在阿里巴巴2009年推出双11活动之后,该方面的因素就变得更加直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兴起以及各类流量明星的推出,带来的消费心理也变得越来越直接。很多网红带货成为了新时期电商企业做营销的重要方式,这就是从众心理跟随性购买的主要体现所在。

(二)求低价心理的刺激销售营销策略

求低价心理是人的普遍心理态度,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除了要注重相关的质量之外,都是希望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的。因此,作为商家而言,结合价格战的策略来开展相应的研究,摸透购买者的心理,进而结合着低价心理刺激营销策略的推出,就可以使得人们的购买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以反悔心理消除负面情绪

易反悔心理的出现能够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怀疑、不安等负面心理情绪,消费者在刚接触到产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购买冲动。有的人就会不假思索的购买下产品,但是等他们的冲动消费心理退却之后,就会因自己的不冷静行为而产生后悔心理,在这点上各大电商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7天无理由退换,就是结合这方面的内容所做出的保障,这类的政策提出也会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更有保障,不会因为自己的冲动而产生后悔,即使出现了后悔的情况也可以做出相应的退换处理。

二、消费者心理对于网络购买的消极影响

(一)信任危机会导致消费者流失

在网络购买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电商企业的从事者,为了获取利益而出现一些钓鱼的情况,也就是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这类的做法会使得消费者购买之后发现真实情况,会对产品产生抵触和后悔的心理,进而会波及到对于整个购买行为及网站的负面情绪,因此信任危机就会导致消费者的流失。

(二)损害企业的口碑和声誉

消费者在享受网购便捷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信息泄露风险,特别是不法分子的欺诈,就会使得网络诈骗有了新的空间。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而言,这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做出格外的注意,否则将会因为交易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使得消费者对电商企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因此而惹出的纠纷也是十分麻烦的,所以在这方面必须予以格外的注意。

(三)降低消费者忠诚度

电商之间相互的攀比以及大打价格战、笼络消费者等做法,会使得消费者对于电商平台的忠诚度极大降低。因而对于电子商务从业企业而言,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困难。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策略

(一)细分客户群体

结合客户画像对市场充分了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特别是以年轻群体作为代表,网络化营销应当向着这个方面靠拢,为消费者带来一个更加便捷、可靠、个性的平台。特别是对于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从事者而言,想要独树一帜,就需要在营销策略方面以消费者作为主体,从消费者的立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结合市场的情况做好相应的个人设计工作。这里所提到的个人设计既包括企业对外的宣传,也包括企业内功的修炼,只有在充分了解消费者本身的消费需求以及市场变革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更加细致地制定相关的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上结合各类的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技术等,做好相应的营销策略设计工作,在这样的相应适配策略提出帮助下,整体上的营销效率就会获得极大提升,企业的认可度和口碑也会逐步提高。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顾客的信任度

正如上文的,一些虚假营销以及网络安全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心理,因此而产生的消费者心理变化对于电商企业的实际发展而言是不利的。所以在电商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环境的设计和整体的管理来做好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工作,提升现象的保证度和整体交易过程的规范性,使得顾客的交易行为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整体上的营销策略也会变得更加真实,这对于顾客的信任度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做法。如果顾客的信任度得到根本的提升,那么整体的消费者心理变化就会向着正向积极的方向转换,整体上企业所做出的各类营销策略也会因此而得到根本的提高。

(三)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树立正确的价格观念

相比于传统的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在于价格,这也满足了正向影响中消费者企图结合低价来购入产品的心理。因此,在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时,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尽量的降低价格,结合着营销渠道的缩减和代理商成本的降低来给消费者以让利。结合薄利多销的策略来开展相应的营销设计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价格也是需要在正确区间内的,价格战不是合理的营销方式,只有制定正确的价格,才可以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摘要:电商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在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中消费者心理变化是最直接的一个。因此,作为实际的从业者应当以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作为相应的入手点,探索有利于自身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升业务的效率,提高业务的质量。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心理,企业营销

参考文献

[1] 陈本松.消费者心理变化对电商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110-111.

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创意;消费者心理;策略

一、引言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但是,人的需要是有层次和先后顺序的,即通常说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细分开来主要是指:生理需要(基础)、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广告创意必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呈现的由低到高的推进过程。

二、广告创意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洞悉消费者心理是广告创意成功的前提

广告是作用于人的,其支配人的消费行为是通过影响人的消费者心理。所以说,只有掌握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广告才能取得预想的成功。物理或是化学的因素不是阻碍消费者购买,心理和社会因素才是真正的影响因子。广告策划和广告制作者成功行动的前提条件就是洞悉消费者心理。

(二)消费心理对广告创意的创作有指导作用

消费者是社会人,社会属性是其重要属性。同消费者心理有密切关系的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对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产品的销售活动是否正常进行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同样也要求广告创意对其高度重视和尊重,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巨大损失。

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为广告的表现方式和广告日程提出依据是靠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同时其对广告的创意的成功也有一定帮助。

(三)优秀的广告创意有利于诱发消费

吸引消费者消费的目的是诱发广告创创意,对产品销售和树立企业形象也有促进作用。能激发观众的兴趣的是那些优秀的广告创意,在消费者有好的心情的情况下,其才能广告含义,从而有了刺激消费的目的。

三、广告创意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策略

(一)广告创意要从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上定位

在为一个产品做广告创意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位置。创意的开头即创意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应该界定满足不同群体心理需求。

所以,只有充分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自身特性后,才会清楚产能给予消费者真正的满足的是什么。广告人能深刻挖掘产品本身的特性,把它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优势放在首位,并应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并将其提出,为自身的产品创造最有力的外部条件。

(二)广告创意要从消费者感情上定位

消费者感情上带来的满足是来自于产品的情感定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女性、年轻人和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对文化背景、时代潮流、消费者心理有深入理解的前提就是深刻领会对产品的特殊需求即通过目标消费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从而在消费者情感中占有一个位置,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广告设计和投放形式是广告创意应该注意的,广告信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被受众,受众对于那些只会加大曝光度是的广告只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广告的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

没有在人们的心理角度上的老套的投放形式,即使是有很完美广告设计,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广告的说服力也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广告的投放形式在对消费者心理的迎合基础上,还是需要精心的设计。广告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前提就是找到广告与受众的关系点。

当然仅受限于此类消费者的广告也是不合理的。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告也要重视老人和小孩这两类正在逐渐加大的群体,即需要全面的从消费者的感情上进行定位。

(三)广告创意要巧妙地运用广告语

在广告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最直接表达广告主题的就是广告语。重复使用个别几个广告词的广告语是不成功的,生动准确巧妙地突出表达主题要靠对该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等进行设计。

一条好的广告语能让人过目不忘。如:“鉆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这些广告语都是能直接有力准确地表达广告的主题。

(四)广告创意要巧妙运用广告画面设计

给观者视觉带来强烈的美和娱乐的享受在于广告画面的简洁生动的设计,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往往都是那些形式感强的画面。

能够受到大众欢迎的产品,自然是其本身产品拥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是产品其设计的广告画面能够吸引消费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切合公众心理,并且要定时的了解公众心理,根据不同时期公众的心理制定不同的方案是想要在广告画面设计方面上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此外,基于产品特点上适当学习国内外优秀广告精华,并且通过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才会让广告创意的宣传目的在公众不经意观看广告的时候,能产生潜在的消费动机进。

四、结论

广告创意的成功,不仅占领现有的市场迅速,对开拓潜在市场也有帮助,对消费者的新需求有刺激和创造的作用,并且对受众新消费有引导作用。同时,其广告文化也会给产品增加难以估量的无形价值,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利润,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广告创意的核心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对消费者心理的成功研究,才能使广告及其推介的深入人心的产品被消费者所接纳。

参考文献

[1]李卓函. 议平面设计中的广告创意[J]. 商场现代化,2014,01:77-78.

[2]刘瑞. 广告创意设计对新产品营销的重要性[J]. 中国商贸,2015,18:30-31.

[3]钱浩. 论广告创意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7:77-79.

[4]马海欧. 谈广告创意与消费心理[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5,08:226+228.

[5]张苇. 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论广告创意中的逆向思维[J]. 美与时代(上),2015,11:68-69.

[6]邹庆云. 浅析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的关系[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5,12:73.

[7]黄浩. 略论广告创意与受众心理认同[J]. 长沙大学学报,2014,03:118-120.

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

一、引言

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大学生作为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也由于休闲娱乐、结交好友、开阔眼界等原因喜欢上旅游这项休闲活动。

不同于社会的校园生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跟其他群体相比,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特点。他们既是旅游消费市场中的主力军,又有独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取向,而他们作为未来中国市场的主力军和引领者,由此也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市场消费的走向。因此,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进行分析,以便能设计出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产品,更好地开拓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池州学院、铜陵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我共发放约600张问卷,回收了约480张,回收率为80%;其中有效问卷约519张,有效率为86.5%。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大致持平,均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生。

这次的问卷调查表用Word制成,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出游频率、旅游信息来源、出游动机、旅游形式、旅游偏好、旅游时间、目的地选择、旅游费用来源、旅游花费、出游限制因素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从旅游态度上看,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并且基本上一学年旅游一次甚至多次。而且62%的学生提倡旅游,他们认为旅游不仅能使身心得到放松,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30%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他们觉得旅游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8%的学生反对大学生旅游,在他们看来旅游不仅影响学习又增加经济负担。

从出游动机上看,68%的被调查者表明旅游是为了休闲娱乐,缓解压力;43%的答案是为了开阔眼界;37%的学生是希望能借此机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18%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去购物和品尝美食。另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出游是专业所需。

从大学生出游的限制因素上看,86%的学生都认为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缺少足够的金钱。据调查结果显示,62%的大学生的旅游经费是从日常生活中节省出来的,还有30%的经费是自己做兼职获取或父母给予的。还有70%的学生认为,缺少时间是限制因素;54%的答案是节假日游客多,出游不便;25%的学生觉得自身缺乏经验,担心安全得不到保证。

从旅游“六要素”上看:

1.吃:尤其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饮食要求普遍不高。80%的学生出游费用在500~1200元,而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钱花在参观游览和娱乐活动上,对饮食也就仅限于干净、经济、实惠这些基本要求。

2.住:在回答“对住宿条件的选择”时,有48%的学生倾向于中档宾馆,他们觉得和平时住的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增加旅游开支;有44%的学生选择低档旅店,在他们看来,能满足住的基本需求就行了,尽量节省开支。

3.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出游方式上,90%的学生都选择和朋友或恋人相伴出行;只有8%的学生选择和家人相伴。在出游形式上,64%的学生倾向于自助游;20%的学生参加班级团队组织的旅游。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旅行社全包价或半包价旅游。

4.游、娱:调查结果显示,名胜古迹是大学生出游的首选(占63%)。而倾向于海滨沙滩的占到39%,喜欢游览园林景区的占到34%,对游乐场的喜爱者占到27%,森林探险和农家乡村加起来只有11%的人偏爱。

5.购:在被问到“旅游中最注重哪些环节的消费”时,有41%的学生选择了购物这一环节。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外出旅游有购物的习惯,他们喜欢买当地的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或给自己留作紀念。

(二)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1.大学生出游动机分析

大学生出游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压心理。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毕业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都开始拼命地考证,都想着多条路多份保障。这也使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成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巨大的压力摧残着学生的身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出去走走,放松心情,缓解精神压力。

(2)好奇心理。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值人生中最绚丽多彩的时刻,年少轻狂,总想着趁自己年轻,多去见见大千世界。现在的校园生活,尤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觉得无比的枯燥乏味,毫无色彩而言,因此,“出去开开眼界”就成了学生的最佳选择。

(3)求知心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到“您的出游目的是什么”时,有43%的学生选择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旅游不只是“贪玩”,更是为了寻求知识。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他们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自身也有较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希望通过外出旅游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4)跟风心理。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旅游的习惯,上大学前也很少旅游,但在大学期间,看着身边的朋友都相邀出游,心里也渴望出去见见大千世界,于是,在朋友的怂恿下也就跟着出去走走了。

(5)攀比心理。现今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宝。当一些学生率先进入大千世界享受生活时,就会刺激到其他学生的攀比心理,让他们就是平时省吃俭用,也要出去“潇洒”一回。

(6)时尚心理。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那些时刻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少年,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这项时髦的娱乐活动呢?

(7)访友心理。中学的友谊往往是最单纯、最深厚的,上了大学后,大家各奔东西,朋友遍布全国各地。于是,得了空闲,去老朋友那玩玩,顺便放松放松心情,再加上包吃包住,听起来美极了!

2.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1)消费行为更理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各方面都成熟些了,尤其在消费方面表现得不再那么冲动。在外出旅游时,更讲究经济实惠,对酒店的星级没有过多要求,也不强调饮食的高档,只要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对他们来说,一次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种种,看到的新奇事物才是旅游最大的收获,也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2)出游方式大多以自助游为主

学生出去旅游本就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自由的时光,因此,他们并不太喜欢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更愿意和几个朋友相伴一起外出游玩,这种方式不管在时间安排上还是活动内容上都更为灵活,也能玩得更为尽兴。同时,从调查数据上看,90%的学生都倾向于和朋友或恋人相伴出行,而通常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学生很少。学生之间兴趣相似,玩得更为热闹,更为痛快,也加固了友情,何乐而不为呢?

(3)出游前顾虑较多

不管是出于解压心理、求知心理或是攀比心理,致使大学生旅游活动日益增加,但因其长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护下,独自出远門的经验不足,社会实践能力薄弱,因此,大学生旅游前顾虑颇多,尤其担心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一方面倾向于选择自助游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旅游经验不够,自助游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个顾虑是一些大学生不参加旅游活动的原因之一。同时,就住宿条件来说,虽然大部分学生要求不高,但他们也会要求住宿的旅馆正规、安全,尤其对女生这一弱势群体,对旅管的安全方面更为看重。

(4)从众心理明显

大学生生活较为集中,联系也相对广泛,互相受影响程度高。相比宣传册、旅行社的推荐和报纸、杂志的宣传而言,亲朋好友的介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纳。如今,大学生的同学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如果同学去了某景区感觉很好,他就会向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宣传,在很多同学的推荐和怂恿下,也就跟大家一起出去转一转。相比宣传册这种盈利性强的宣传方式,在学生看来,朋友推荐还是“单纯”多了。

(5)旅游时间充裕且集中

我国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还是相对充裕的,单单国家法定节假日就有11天,再加上周末,大学生平均一周十几节大课,尤其周五学校通常安排较少的课,很多学生就会利用国假再加上周末进行一场短途旅游,当然,这时候学生一般会选择周边的景点游玩。而作为学生的专属假期寒暑假更是大学生出游的最佳时期,寒暑假不仅时间长而且集中,是学生出游的好时期,尤其对那些想去北京、海南、云南等较远城市的人来说,就可以趁寒暑假这个大好时期去领略那儿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32.

[2]王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2).

[3]任静.大学生旅游心理及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

[4]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5]叶虹.论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8).

[6]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

[7]王林,蒋晓.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研究[J].科技视界,2013(13).

[8]张瑞青.浅析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需求及其行为特点[J].新校园(上旬),2016(2).

编辑 王 敏

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顾客反客为主,已经成为主人,我们只有顺应他们的需求,才有可能赢得这场并不容易的商业比赛。

陈禹安

心理管理学家,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微信公众号:xinlichenyuan

近来有一种说法十分流行,说是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这一说法的背景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已经消失,绝大部分的人已经成为网民,再靠简单的规模拉动已经无法支撑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指数级增长了。互联网的世界确实已经到了分水岭。

那么,所谓的互联网下半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顺应这一巨大的背景性变化而取得当下及未来的成功。

从我对互联网技术及商业的连续性观察来看,互联网的下半场和上半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互联网上半场:以技术为圆心、资本为半径

互联网的上半场可以说是以技术为圆心、资本为半径来画互联网商业这个圆圈的。这是因为在互联网初兴之际,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科技的陌生感、神秘感和不确定感,营造出了一个认知上的巨大的模糊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明确情境下,人们按各自大脑中的思维等号行事,各安其分。但是在模糊情境下,人们头脑中因没有可以用于指导行为的思维等号,故而只能向外界寻求,以他人的言行作为从众的标准,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盲从。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普遍采用免费模式,也是为了极大地降低人们的恐惧感,让人们无须担心会因为使用互联网各种商业应用而遭受损失。而背后买单的则是各类风险资本。烧钱从而也成为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式。

不过,互联网的颠覆性实在太大了,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摸透其规律与走向。但很多创业者在风险投资的强力支撑下,推出的各种试探性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却因为社会缺乏真正正确的规范,轻而易举地吸引了众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

但也正因为谁都不懂互联网如何与商业结合,试错率自然就很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茬茬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倏忽而兴、倏忽而亡的本质原因。而作为消费者的无知大众,则别无选择地在一轮轮的商业兴替中随波逐流。在这样的商业情境下,互联网商业只是按照科技的节奏快速奔行,并不怎么尊重消费者作为人的人性,甚至很多公司为了攫取一时之暴利而滥用人性。

受淘宝“双11”刺激的买家在买多了之后用不着,便有为买家量身定做的闲鱼社区作二手处理。这样的买卖一条龙真的是贴心的服务吗?

靠着一夜情而兴起的社交服务,是不是真的帮用户解决了情感刚需呢?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免费模式,在培养出了顾客的恶性依赖后,是不是真的能天长地久?

互联网下半场:以人性为圆心、科技为半径

而当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消费者经过百转千折的历练教育,摆脱了对互联网商业的陌生感、不适感后,一切都改变了。

美团创始人王兴也许是最早感知到这种变化的互联网大咖之一。最近,在“经济100人”论坛上,王兴谈到了互联网下半场的三大机会,分别是上天、入地、全球化。所谓的“上天”,是指高科技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入地”,一是指根据客户需求,根据新的场景和模式,从体验、成本上去创造价值;“全球化”,则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性,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抛开“全球化”不说,从更本质的层面来看,所谓的“上天”“入地”,就意味着互联网下半场的圆圈不仅必须以人性为圆心、科技为半径,还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消费者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从感性的层面去理解他们的需求。

以技术为圆心,技术是冰冷的、理性的,光靠风险投资拉动的商业模式未必能引发消费者的持续共鸣。以人性为圆心,人性是温暖的、感性的,在击中了消费者的情感软肋后,技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上下半场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之大,甚至大到可以从主客易位的角度来看待。

互联网的上半场,可以说是科技公司的主场,顾客们听凭技术的指引而盲目跟从。而互联网的下半场,则是消费者的主场,已经觉醒了的消费者们不再是任由支配的羔羊了,而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偏好什么样的满足。

如何跑赢下半场

对于互联网公司(以及越来越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传统公司)来说,充满技术优势的上半场结束之后,它们不得不面对以顾客为中心、人性为主导的下半场比赛了。它们该何去何从?

从我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顾客的完整化

顾客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需求必然是完整的,渴望自己能够以人认知能耗及行为能耗最低的方式获得完整性的需求满足。这直接促成了平台化商业模式的形成。此前,行业的分工明晰,壁垒森严,但现在跨界成为主流。这源自“完整顾客”带来的内在商业动力。

2.顾客的玩家化

消费者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顾客”,先是演变成了“用户”,进而演变成了“玩家”。用户是工具思维的产物,密切关注产品的功能性。而玩家是玩具思维的产物,密切关注产品的情感性。顾客已经玩家化,商家也必须玩家化,才能与之同频共振。

3.产品的膨胀化

产品的概念内涵不仅仅是产品的实体,也包括价格、渠道、促销,即4P融合于1P。但主要的是,产品必须带有精神内涵。比如褚橙的热销,很多人认为是品质好。但比褚橙品质更好的橙子并不少见,为什么没火?还有的人认为背后的电商推手营销做得好。但同一家电商再推柳桃、潘苹果,却没有再度大火。而柳传志、潘石屹的知名度并不亚于褚时健。关键在于,褚橙的精神内涵中有褚时健永不言败的励志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4.消费的节能化

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喜欢偷懒的偏好成为可能。综合能耗低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受到当下及未来消费者的青睐。综合能耗可以分为时间能耗、空间能耗、价格能耗、学习能耗、安全能耗、关联能耗等,融物理成本、生理成本、心理成本为一体,是一个全新的成本概念。

5.交易疗愈化

交易将不再只是交易。饱受心理困扰的现代人将会越来越需要具备一定精神疗愈效果的产品。未来的营销必须具备针对消费者情感的识别以及疗愈能力。

以上这五点,将会是互联网下半场商业营销的主要趋势。每一点都可以展开详细地论述,限于专栏的篇幅,只能概要性地加以总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我刚刚出版的新书《互联网商业的下半场:打造以人性为圆心、科技为半径的商业模式》。

总之一句话,在互联网的下半场,顾客反客为主,已经成为主人,我们只有顺应他们的需求,才有可能赢得这场并不容易的商业比赛。

编辑:

消费心理下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构建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基于四川省城乡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模型和图表,从消费主体的观念、能力、层次和环境四个方面,分别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的差异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研究

一、引言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消费信贷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消费信贷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等贷款提供者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消费信贷研究得到了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边文霞(2002)通过三个模型得出结论:GDP、投资、收入对我国消费需求具有极大的拉动效应。胡志成、唐剑(2010)从金融视角分析了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资金补充不足,农村消费信贷供给品种与需求脱节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段小红(2011)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消费信贷的现状,认为消费观念、消费者承受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消费信贷等是影响消费信贷的主要因素。

国外研究消费信贷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对解除消费者信贷约束及消费增长的影响,如Cochrane(1991)认为消费信贷可以发挥消费保险的作用。Zeldes(1998)和Ludvigson(1999)都证明了预期的消费信贷增长与消费支出的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针对农村消费信贷的主流观点集中在农村二元信贷结构及用途上(Manfred Zeller,1994;Pham Bao Guong,2002;F.N.Okurut,A.Schoombee,2005),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主要以生产为主,对非正规信贷的需求以非生产为主。

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的定性分析

研究城乡居民消费信贷问题,切入点应是消费信贷主体的消费特点,包括观念、能力、层次、环境等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特点不同,从而使得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一)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观念的差异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中国人崇尚的治家之道,“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传统思想早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但城市居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和新的消费理念,因而在对待消费信贷问题上相对开放,愿意接受信贷消费。相反,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农村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束缚,宁愿将即期的消费能力转为远期的消费意愿,也不愿意超前消费,农村居民的储蓄率相对比较高。

(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能力的差异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真正意义上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因此消费信贷发展的前提是要有收入持久增长的预期。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薪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工作稳定,有能力进行消费信贷。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农业劳动有着显著的周期性,农产品价格波动性大,农村居民对未来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由此导致农村居民谨慎性消费和预防性储蓄,消费能力不足,不敢轻易举债消费。

(三)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主要用于满足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如以享受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购房信贷消费,以发展为目的的高学历教育信贷消费,以体现自身价值为目的的购买汽车和旅游信贷消费等。而农村居民则仍然处于以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等传统消费信贷需求为主,如生产性消费品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子女教育消费贷款等。

(四)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环境的差异

目前我国总体消费信贷环境较差,从硬环境来看,消费配套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金融机构的城乡分布不均衡有目共睹;从软环境来看,相比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善,使得储蓄仍然成为农村居民应对未来不测之需的首选,造成现实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阻碍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此外,农村的信用环境、金融环境不如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差,货币化程度低,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拓展。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从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后,我国消费信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四川省消费信贷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数据资料显示,四川省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43,017,327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150,131,993万元。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差异明显。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差异化研究,本课题结合四川省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模型和相关图表,对消费主体的四个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具体差异,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观念的差异

根据调研问卷统计,有71.88%的城市居民愿意使用消费信贷业务,45.16%的农村居民愿意使用消费信贷业务。为了更进一步挖掘城乡居民对待消费信贷问题的差异,我们将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影响居民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年龄、婚姻、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支出、信用卡、收入预期等7个具体变量,使用stata软件,采用probit模型对调研所得的315个截面数据(农村155个,城市160个)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城乡消费信贷观念的显著性因素(如表1、表2)。

从两个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收入预期对被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信用卡对被访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如果将P值放开到10%,年龄、家庭支出分别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重要因素。

1.年龄这一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年龄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见农民消费观念随着年龄的上升而越来越趋向于保守,不愿意通过消费信贷打破预算约束进行提前消费,年龄增大也意味着未来还款年限变短,还款能力下降,不愿意在未来背负更多的债务。

2.婚姻状况对农村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婚姻状况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民在已婚的情况下,更愿意使用消费信贷。结婚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心智趋于成熟,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愿意利用各种潜在的资源去改善生活,为整个家庭创造价值。

3.受教育年限对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年限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放,接受消费信贷的意愿也就更为强烈。

4.家庭收入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都影响显著,这符合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的主流观点。不过,通过对比表1、表2,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收入对农民消费信贷的意愿是正向影响,对城市居民则为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农村,收入越高的人群,贷款的门槛较低,还款能力相对较强;而在城市,越高收入的人群,根本不需要使用消费信贷,相反,城市中收入越低的居民,使用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资金周转和满足临时性需求的愿望更为强烈。

5.家庭支出对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按照常理,支出越大,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越多。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消费信贷的接受意愿是符合的,但是在农村却与此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当家庭有临时资金周转需求时,相比消费信贷业务,农民更愿意通过亲朋好友进行融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6.67%的农民近年来与亲朋发生过借贷关系。

6.信用卡对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是消费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信用卡的人相对更愿意借贷消费。从表2可以看出,信用卡对城市居民的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什么信用卡对农民而言不显著呢?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此次调查的样本中,使用信用卡的子样本容量太小造成的偏差;另一反面也说明信用卡在农村消费市场的普及率太低。

7.收入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精神面貌的象征,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可能会更加保守和稳健,只有在对未来的收入能相对确定下,才愿意提前消费。因而,当农民相对肯定未来的收入会提高时,就更加愿意使用消费信贷。

(二)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能力的差异

居民消费信贷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四川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见图1)。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4:1,绝对数相差4503元;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2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92:1,绝对数相差11770元。虽然2011年比2002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0.22,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差距仍然很大。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城市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达到85.34%,在10万元以上的达38.75%;而在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不超过20%。由此可见,较低的收入增长水平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支出,多数农民消费信贷能力依然较弱。此外,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有41.62%的农民表示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不确定自己的收入是否会增长,仅有27.23%的农民表示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而超过50%的城市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充满信心。消费信贷的前提是要有收入持久增长的预期,预期收入可以通过消费信贷转为现期收入,影响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四川省城乡居民显著的收入差距以及对收入的不同预期,决定了他们消费信贷能力的差距。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异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民众生活水平、体现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使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的层次不同。

根据表3对比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波动的,不过每一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远远小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说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均高于农村居民,这就使得二者使用消费信贷的用途有显著差别。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使用消费信贷的城市居民中,有51.23%是用于购房和购车,18.39%是信用卡,还有30.38%主要是一般用途,如教育助学、旅游贷款等;在使用消费信贷的农村居民中,有44.68%是用于建房贷款,17.02%是用于子女教育贷款,有29.78%是用于耐用消费品贷款,剩余的用于其他方面。由此可见,四川省城乡居民在消费信贷层次方面差异显著。

(四)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环境的差异

由下图可以明显看出,除了2009年外,四川省城乡消费差距曲线都在城乡收入差距曲线上面,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收入高者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那么消费曲线应该在收入曲线之下,但为什么会出现城乡消费差距比收入差距更大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和农村拥有不同的消费环境,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同城镇居民收入一样顺畅地转化为消费,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差异的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一,基础环境差异。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四川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相对较为贫困的甘孜地区,用水、用电、交通、通信等基础环境相当差,这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和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明显。其二,金融环境差异。通过调研发现,为四川省农民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对于城市居民,各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锦城消费金融公司等竞相提供种类丰富的消费信贷产品。农村消费信贷机构不健全,在功能设计上对农村市场的针对性不强,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实现。其三,社会环境差异。现在四川省的农村居民基本上已经享有了农村医疗保险,新农合也基本覆盖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善,而且预期支出不断增大,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农村居民不得不压低当前消费,提高储蓄。其四,信息环境差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是产生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根据我们的调研,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往往借助于网络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农民获取消费信贷方面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农村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内城市、农村居民的实际问卷调查,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消费者视角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差异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在消费信贷观念、能力、层次和环境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四川省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比农村居民更为开放,对消费信贷的接受意愿更加强烈。影响农村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收入预期,而影响城市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支出、信用卡。

2.无论从收入预期还是收入水平看,四川省城镇居民都优于农村居民,这就决定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信贷能力比农村居民更高。农民收入预期不稳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限制了消费信贷规模。

3.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知道,四川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高于农村居民。因而,在使用消费信贷进行融资的目的和用途也大都不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距明显。

4.从基础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四个方面都显现出四川省城市环境优于农村环境,这就为消费信贷在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相对而言,这也是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政策建议

基于对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的分析,结合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我国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1.改变居民消费信贷观念。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应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先导。要鼓励消费者树立新型的现代消费观,提倡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从无债消费转变为适度负债消费,从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型消费。一方面,消费者应该主动积极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广告等了解消费信贷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性,不断破除心理障碍,提高消费觉悟,真正懂得国家推行消费信贷,并不违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而是一种文明的、正当的、科学的消费,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宣传消费信贷知识,开展城乡金融服务教育。同时,通过在柜台摆放宣传资料供农户传阅,信贷员深入农户开展信贷工作,以及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在农村的宣传覆盖面,尽快转变农村消费信贷观念,并使有条件的农民能够取得消费贷款的支持。

2.提高居民消费信贷能力。消费信贷的能力既受居民即期收入的预算约束,也受居民持久收入预期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的长期机制。首先,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政府决策部门应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创业,政府应对城乡居民创业给予财政支持,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创业带动就业。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国家对“三农”的各项政策补贴,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和预期。最后,在农民收入低且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预期。

3.完善居民消费信贷层次。在城市地区,建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机构(例如目前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实行无纸化审批,缩短贷款评估和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允许、鼓励更多的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丰富消费信贷品种,创造一种竞争性的消费信贷体系,使个人消费信贷的方式和发放模式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在农村地区,针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匮乏的局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无网点地区先行设立“金融事业部”,给予当地信贷支持。政府应该努力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依据重点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重要消费倾向,积极发展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信用消费,使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还可以“家电下乡”等扩内需政策为契机,稳步推进“家具下乡”、农机具、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增加信贷品种,帮助农村居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层次。

4.优化居民消费信贷环境。一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政府应集中改善农村的水、电、通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条件,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条件。二要加速农村金融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农村消费领域进行开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生活消费提供信贷支持。三要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减少居民对预期支出增大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对未来的安全感和消费信心。同时,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不同地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要优化个人信用信息环境,政府应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库,建设覆盖全国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把有关消费信贷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降低农民进行消费信贷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等。

上一篇:机关档案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思维下音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