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高教学有效性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改全新教学理念要求,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要注重引导初中生用心观察实验,让其对实验过程、原理等深化理解,并积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以提高其实验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前言:

初中科学实验以把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现象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对于激发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其综合能力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让其对科学实验的探索兴趣愈加强烈,会更有效帮助初中生提高实验水平和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对教学有效性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巧妙电教技术,促使用心观察

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分析相关教学课程,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提高演示实验的吸引力,使初中生可以细心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对实验过程、现象的印象和认知,才可以让其在独立操作实验时更高效进行知识验证,从而达到優良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积极应用电教技术,生动展示实验影像或是奇妙的现象,让初中生视觉受到强烈冲击,才可以有效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其主动认真观察科学实验,进而促进教学有效性明显提升。

如,在《水的浮力》一课,导入新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人没有应用穿戴潜水服装,拿游泳圈的情况下,漂浮在水面上的视频。然后,再提问:“当我们去海边游泳时,为何要配载游泳圈呢?”。当初中生积极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初中生思考:“为何视频中的人,不会深入水里呢?”。就会使初中生的好奇心得以激发。此后,教师再引入“浮力”的知识。并且,引导初中生思考:“浮力是有大小的吗?”。接着,再将一个烧杯中装满水,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使初中生观察到橡皮泥深入水底的现象。接着,教师再将橡皮泥的形状加以改变,让其变成一个小碗的形状,重新让初中生观察橡皮泥的变化。当初中生观看到,同一块橡皮泥,在同样的水量下,却有不同的现象,就会有效吸引初中生。此后,教师再将橡皮泥从小碗的面积缩小,继续让初中生观察其在水里的变化。初中生通过观察,就会对浮力的知识更感兴趣,此时,教师再结合实验融入相关知识,就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初中生的学习质量明显提高。

二、关注实验预案,提高操作效率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不仅要有效引导初中生用心观察实验,还要让其在实验前,做好完善的实验预案,对实验操作过程有更充分的了解,才会使初中生更高效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对科学知识深度认知。与此同时,还会有效提高实验效率,让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快速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原理有所掌握,并且要引导初中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实验细节的讨论,共同制定实验预案,初中生的实验效果才会更明显提升。

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后,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定数量的磁铁以及四轮小车。然后,再让初中生四人一组,让其在开展实验前,先在小组内探讨:“实验应该如何进行?实验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进行实验分工?由谁负责记录实验?”。并且,让初中生将其制定成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再开展实验。初中生通过探讨,不仅可以对磁铁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其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让其对科学实验充满探究兴趣。同时,也会让共其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良好锻炼。

三、强化实验总结,引导深入探索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初中生总结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加以反思,让初中生对相关科学知识更深入探索,才会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初中生在首次操作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现象,教师要指导初中生积极进行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才会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从而使其实验能力显著提高。另外,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刻、有序的进行实验总结,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选举一名小组长,带动小组内探讨总结,可以使初中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这部分课程,需要让初中生对认识到空气中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可以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过程等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有鼻子呼吸要比用嘴呼吸要好?吃饭时说话好吗?一些人会发生哪些现象?为什么呢?”。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人的呼吸系统,使初中生对人体呼吸有更全面的了解。接着,再让其进行自我实验。可以让初中生按住胸骨和肋骨,同时做呼气和吸气的动作,引导初中生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入人体呼气、吸气时动画视频,就会使初中生对这一过程深刻了解。此时,教师再布置实验任务:“利用点滴瓶、小气球等制作一个人体呼吸系统。”。再将初中生分成三人一组,让其进行实验设计。不仅包含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还要指导初中生设想有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结果。接着,再让初中生融入到实验中。当初中生操作完整的实验后,教师再指导初中生思考:“在整个实验中,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步骤中,是否有失误之处?应该如何解决才可以使实验更高效进行?”等问题。初中生通过总结、反思整个实验,会进一步疏理整个实验。同时,也会让其对呼吸的过程和呼吸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会让初中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进一步促进其知识水平提高。

总结:

初中科学教师有效吸引初中生用心观察演示实验,使其对实验的全过程及实验原理等深入探索,并积极总结和反思,对提高初中生实验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强的心理,合理应用教学技术和不同指导策略,才可以使教学目标高效落实,使初中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综合探究能力与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俊能.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读写算,2020(08):4.

[2]康慧芳.基于新课改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探究[J].考试周刊,2021(16):1-2.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小论文;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一、科学小论文写作速度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需求

(一)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对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回归的需要

从理论上讲以学生为主体大家都接受,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这个主体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的作文训练已经习惯了大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动笔--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教学中我们依据大纲、教材,按照训练计划,从指导批改到讲评,一丝不苟,似乎无可挑剔。然而从学生这个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个体上来分析,教师以一对40,不管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问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因为有了教师的思路上的设计框架,哪有学生发挥的天地。试想若在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把作文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在快速作文中展现学生本性。快速作文让参训学生交流,具有多元化、多向性、互动性和互动式的特点,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得以体现。

(二)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开发学生快速作文潜能的需要

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采取强化,科学的措施,刺激学生的寫作欲望,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作文潜能,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使学生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

(三)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发挥教育德育功能重要途径的需要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再现,是感知的流露。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以说德育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沟通的过程。通过作文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疾病,以自己的感化能力让受教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情感并通过情感的感性和迁移性功能激发情感反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科学小论文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科学小论文写作速度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

小论文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实践能力。听说是基础,写和实践是目标,是根本。小论文的写作在科学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科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认为: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一天小变化,十天大变化的花花世界,社会信息在不断的更新,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沿用到现在,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停滞不前,其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网络语言乱搭,错字别字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最致命的一点是学生普遍产生“厌作” 、“怕作”心理,在时间上是一拖再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甚至是有逃避倾向。其实是很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当然写不快,无从下笔;不愿讲真话,只能东抄西抄,造成了作文的雷同与虚假等现象。所以为了改变现状,我们要做的努力还将有很多很多。

三、巧妙运用方法,提高科学小论文写作能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速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从何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写作兴趣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依赖于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

小学生由于自身还处在一个好动,贪玩的年龄,活泼的天性是他们的一大特征,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有趣的游戏。他们在游戏、兴奋、大叫、比拼、玩耍,他们很轻松。而当我们教师也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一起游戏时,学生在这一刻就喜欢上教师了,接下来让他们喜欢你上的作文课也变简单多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心理学家就曾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非常简单。所以将作文教学回归到兴趣,好玩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那么当学生体验过激情,就可以把这当中的感受留在作文本上,这样的作文不仅写作速度快,而且把原本枯燥的写作训练,变成一次有趣的游戏在头脑中的再现。慢慢的,因为一次次的游戏教学,学生渐渐学会了表达,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孩子们的写作速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词汇,提高写作速度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现实是有的小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量很少,写作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脑袋空空,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重复来,重复去的用那么几个词。其实写作文就像英语一样,没有多几个像样的单词,你就是一句完整通顺的话都很难完成,所以需要积累。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在平时作业中就可以布置一些,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除了摘抄,我们还要注意到小学生的特性,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能力是很强的,而“阅读”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习惯阅读是一种轻松、无压力的学习,学生学的高兴、词汇、语句也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是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

(三)引导学生写作“讲真话、道真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如今80多年过去了,再回过头看一看小学生的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空话、假话、成人话。这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的大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成了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他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玩是他的天性,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和眼光探究观察这个世界,因此每个孩子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保护孩子们个性特征,不用成人眼光去评价孩子看待世界的错与对,那么就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把所感所想用他的语言描述,写出真话作文。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提高作文速度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看着越来越多孩子的写作速度快起来了,科学小论文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季龙鸣.《谈科学小论文写作训练》[R].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91-92.期刊论文.

[2]王瑞金.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能力[EB/OL]. http://old.pep.com.cn/czyw/jszx/jxyj/xzjx/201405/t20140506_1204835.htm,2014-05-06.

[3]童真.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研究——作文速度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9671676920057.html,2013-02-10.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阶段提倡学生运用探究式方法展开学习,是社会大环境下统一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大势所趋,探究式学习是教育界的重点课题。诸多教育工作者对探究式都提出了宝贵意见,但初中生物教学仍存在问题,守旧、不肯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探究能力止步不前。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旨在为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教学;探究精神

在生物课堂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学生兴趣,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探究精神,建立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教学模式,是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人在内心身处都希望自身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初中生物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为实现学生自主、自觉探究做努力。

1.合理利用生物学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都希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求知心理。生物学史是非常容易获取且创设难度较低的教学情境。纵观整个生物学史,每一项伟大的发现都蕴含极其宝贵的探究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现的创造力和观察力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品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利用生物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并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技能,选择最适合学生当前学习的生物学史,并将其作为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奠定基础。

例如,在初中生物对“病毒”有关知识进行学习时,初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将科学家发现病毒的过程讲述给大家,并对其中涉及的探究方法和思想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能够从前人的身上学到有益的品质。比如,在对“毛细血管”的相关知识展开教学时,可以将科学家研究毛细血管的实验过程搬到生物课堂当中,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心和积极性,在生物课堂上还原生物学史上的实验过程,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前人的智慧结晶,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

2.进行课堂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许多知识内容都需要依靠实验来论证,传统初中生物课堂直接讲述实验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利用探究获取新知识,事实证实,利用生物实验,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意识等综合素质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要开展生物实验。

任何学科开展探究式实验都包含以下要素:提问、假设、计划、设计、实验、收集、分析、论证、评价、交流、合作。实验开始之前,如果能够给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实验就成功一半,在后续实验教学中,就可以以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实验各项环节,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初中生物教师不应该约束学生,应该强调学生自由发展。但是如果学生与原来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生物教師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避免学生走向死胡同。

3.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新课程改革由来已久,老师讲、学生听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早已经被淘汰,生物教学和学生想要发展,就必须将建立纵横交错的生物教学体系作为主要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明确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实现高效生物课堂教学,塑造学生探究意识作为核心任务。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在于教师教学设计多么完美,而在于教师可以根据外界条件变化,做出相应改动。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差异,必然会导致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在生物课堂上可能十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持十种看法。出现这种情况,证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初中生物教师不应该打断学生这种思考,应该是引导学生,将学生这种思考引入到正确道路上来,初中生物课堂效率才会水涨船高。具体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将学生思考代入到课堂中,通过设置几个具有诱导性质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发现本节生物教学的核心,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

4.选择课外实验、辅助学生探索精神发展

观察和实验是实验学科的共性。实验中,学生的思维和探究都会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的教学硬件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初中生物开展实验教学的要求,导致许多需要实验完成的内容,只能依靠口头阐述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对知识理解或者对知识认知过于片面。采取生物课外实验方法,就不会存在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会感觉生物非常有趣,自然各方面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学生也可以通过探究,塑造自身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发展。

例如,在“植物营养繁殖”内容进行学习时,初中生物教学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观察马铃薯种植方法、草莓压条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一个想要进行的课外实验,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总之,科学探究精神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品质,养成这种品质,需要摈弃传统生物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渠道建立全新的生物课堂模式,通过一系列具有探究性质的学习和实验活动,鼓励学生探究,保证学生可以形成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贺碧虹. 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7

[2]郭新连.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培养[J]. 大观周刊,2013(05):251-251

[3]杨文玉.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7(05):60-61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生物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学科,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小学所接触的科学是为初中生物教学作铺垫,也可以说是初中生物的启蒙课程,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增强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可以做好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并利用小学科学逐渐引入初中生物知识,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帮助。从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师都忽视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利用小学科学引出初中生物知识,造成两者之间脱节,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对此,我主要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几方面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搭建交流平台,强化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师的有效交流

将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有效结合,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对传统初中生物教学调查了解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学之间不能有效结合,对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如,可以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的方式,不断强化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师的有效交流,进而强化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首先,应了解地区初中以及小学的实际发展情况,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才更有利于搭建初中生物与小学之间的交流平台。其次,应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交流平台,如,可以通过开展教师交流会议、研讨小组等方式,增加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教师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可以发现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而且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两个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之间也会产生很多共同话题,促使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再次,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網络技术搭建互动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相互交流,不仅可以加强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便于初中生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小学中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更便于对其展开教学。另外,在当前微信软件的广泛应用下,可以利用微信技术创设微信网络平台,并定期组织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给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的交流平台,更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效果,促使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

二、设计梯度内容,促使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有效性衔接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要远比小学生强很多,而且,初中生在思维发展上更是一种进化的阶段,从小学的单纯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对抽象事物有着一定的理解和想法,而在此过程中,这个过程中也充分证明了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每位教师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特别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思维的变换,再综合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梯度内容,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象到内在思维的转变,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转变,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效率。另外,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体现出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更要以内容为载体,通过梯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探索和发现初中生物知识的内涵,并通过有效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形式,加强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衔接

教学形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开展多样化教学形式,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衔接,通过对学生开展摸底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状况,以便于更好地对学生展开教学,特别是针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开展多样化教学手段,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展开教学,分组的过程中应保证分组的合理性、均匀性,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带领,避免分组不均而影响到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习等,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分析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并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准确定位,以便于及时改进和创新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入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学习的内容,将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有效衔接的同时,也给学生增添更多学习的新鲜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生物素养。

四、实施探究教学,突出以生为本的生物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未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会丧失学习信心,进而影响到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对初中生物的学习热情,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物的实际教学情况,创设以学生为主的综合教学体系,将学生作为系统的主体因素,考虑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次,将综合性教学体系落实到具体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其中涉及很多概念、实验等一些抽象内容,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无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通过开展问题引导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再次,初中生物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应充分考虑到这项因素,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小学科学内容,将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利用一些科学的知识佐证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初中生物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初中生物学习中。

例如,在初中生物《认识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小学科学中的一些内容,小学科学会涉及一些生物的知识,这时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并引导学生探究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相关内容的区别。这时学生通过回忆、相互交流和探讨了解到,初中生物的认识生物中更注重对生物特征的剖析。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有关生物的特征,进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生物。在此过程中,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引入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令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相关知识,并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初中生物教学效率并不高,且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将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进行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体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开展教学,并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衔接,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效衔接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同时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过的内容。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主要对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几方面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同仁提供一定的帮助。

注:本文为2017年度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物如何与小学科学进行有效衔接”(课题立项号:JQ[2017]GHB154)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林 娟)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微课内容精简,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可以激发初中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化学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微课的教育意义,遵循初中生的成长规律,使初中化学教学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应用探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5.031

作者简介:王芳霞(1986.2— ),女,汉族,甘肃临洮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是一门对日常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自然学科,学习化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化学素养,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微课引入初中化学课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改善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创造全新的化学学习体验,就成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化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利用微课来开展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课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初中生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初中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

(一)微课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初中化学内容繁杂,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枯燥的化学课堂上,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微课以视频作为教学的媒介,从形式上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技术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进行观看,甚至可以借助3D技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二)微课可以调整优化教学模式

微课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引导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初中化学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会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总体的了解,从而在教学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另外,化学教师也可以从广泛的微课资源中受到启发,参考、借鉴其他教师的微课件为自己所用,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微课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知识的教授,不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將微课合理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微课可以把化学知识点或教学的重难点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非常方便快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微课进行观看,并可以随时随地的反复观看和学习,强化巩固化学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借助微课,巧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所占比重较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兴致不高。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成为化学教师所要面对的重点工作内容。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巧设化学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初中生可以自由地活跃在化学课堂,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集声音、图像、视频为一体,具有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特点,化学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课程导入阶段运用趣味十足、形式新颖的微课视频,创设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初中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顺利进入到化学的课堂学习中,并产生一探究竟的良好态度,进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把初中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初中生能够在实际的问题背景中感受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的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化学,感受化学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化学实验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内完成,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播放,使学生在仿真的实验情境中学习知识,消除化学的神秘感,给学生创造发展机遇。

(二)借助微课,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化学的重难点是那些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但又是化学中最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内容,引导初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突破这些重难点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让初中生对教学的重难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把自己想不明白、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听课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可以向教师请教,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其次,化学中包含很多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微观世界知识,这些化学知识学生很难想象,更不能理解,但却是化学的教学重难点。微课动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微课通过形象的动画让学生看到奇妙的微观世界,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动态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开发初中生的心智,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化学知识点、考点、题型进行整理,并分门别类地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微课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反复观看,使每个初中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化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微课进行分层次的习题训练,由浅入深地制作习题训练的微课视频,初中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在做题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后再遇到会轻而易举地解决。

(三)借助微课,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的关键。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學,给学生提供多种实验机会,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验开始前,可以通过微课给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要求初中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将实验做得更完美。这样在进行实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化学反应速率较快,学生来不及观察和思考。有些实验受时长、器材和实验条件等的限制在课堂上难以演示成功。还有些实验危险系数较高,无法进行演示,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利用微课技术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于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化学实验,教师课前制作好演示实验的视频,利用微课再现实验过程,使化学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得到完整的呈现。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整微课视频的播放速度或利用微视频技术把实验细节放大,让学生感知更加完整、更加清晰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过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化学教师很难把每个实验都演示一遍,而如今化学教师可以把每个实验制作成一个微课件,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同时播放,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化学的一般规律。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规范学生的实验技能。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教学活动,细微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对于化学实验中的错误操作,仅靠教师的口授,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将这些错误操作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做成微课,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错误操作的认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四)借助微课,提高复习效果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初中化学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加强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化学知识尤为重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师讲解加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弱、基础不牢的学生来说复习效果欠佳,学生找不到复习的方向,经常是复习过后仍然没有掌握,再做题的时候还是出错。而微课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复习方式。在复习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用化学题型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技术把复习内容设计成“专题片”式的微课,帮助学生针对特定的主体展开复习,增强学习的深度,使复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化学教师还可以把自己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视频,或将化学知识脉络绘制成思维导图并做成微课件,供初中生课后复习使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提高复习效果。复习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为了增强复习课堂的趣味性,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复习需要,在复习课中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法指导、图片解读、化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等素材,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对化学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形成化学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微课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移动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大大优化了化学教学。初中化学教师要挖掘微课的特色,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化学课堂,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建忠.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9(1).

[2]马雪珍.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情,2020(22).

[3]孔德旭.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中学科学教育

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教学月刊》(中学版)

陈海英 方咸围 陈志伟

我国是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古代曾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并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的科学教育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脉相承的,是我国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渊源和沿革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中学科学教育演变的过程,力图从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中,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为今后中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1.科学教育的原始孕育时期(1840年以前)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教育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这样,就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学校。如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主要开设“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

春秋战国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比较重视科技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已有数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可惜的是墨学在汉代独尊儒术后渐渐消退,以至对整个古代教育的影响甚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基本垄断学校课程,严重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但在一些五经中又有意无意地加进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使学习者在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学习了自然科学知识。

2.科学教育的萌芽奠基时期(1840~1902)

鸦片战争以后,贫穷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教育领域则出现了洋务教育。1862年,清政府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1866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两馆,开始学习天文、算学、格物、医学生理等科学课程。

甲午战争失败后,一些有识之士深刻反思后认识到,发展科学教育的最大障碍在于八股取士制度。在形势逼迫下,科举制度终于在洋务时期增设天文、算学的基础上,改试时事策略,并开设经济特科,议设法律、财政、物理等各专门科,实现了科技考试与科举考试并举,改变了衡量人才的标准,从此,科学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历史转变。

3.科学教育的体制形成时期(1902~1949)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的颁布,奠定了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架构的基础。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颁布,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这一学制把物理及化学、博物以法定的形式列入大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使科学教育向体制化方向发展,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个崭新开端。

1922年11月,受国内外教育思潮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提倡民主与科学、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儿童本位,奠定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基础。

4.科学教育的学习探索时期(1949~1977)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苏联那里学来了学科中心课程体系。1953年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学科中心课程设计,如把生物学科分为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物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该计划规定中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学时数达总课时数的43.1%,科学教育受到重视。1958年教育思想走偏,许多省“以生产为纲”自编教材,试图以生产实际的东西来替代原来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但教学效果不好。1963年又“重申双基”,主张适当联系实际。紧接着是灾难深重的“文革”十年,科学教育走上了以产品带教学的道路,生产知识被抬到极高的地位,真正的科学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5.科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受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影响,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价值,逐渐在中学进行有关STS教育和综合理科的教育实验。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为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确定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浙江省在初中设置自然科学以替代原先的理、化、生三门分科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于1991年秋在部分学校开始试行,1993年秋在全省推广使用,成为我国20世纪后半期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上海市规定初中科学教育分科制与合科制并存,分科制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合科制开设理科。这些改革试点,为新世纪初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综合理科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步入了新的阶段。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课程综合化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对于科学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并存,高中以分科为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2001年秋,科学课程开始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此后在部分地区逐步推广

二、几点思考

1.向先进国家学习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回顾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沿革,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次改革都受到国外科学教育的影响。从近代初期泛泛的师夷长技,到晚清(特别是甲午战败后)效法日本的热潮;从清代短暂的模仿德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化的趋向;从50年代的全盘学习苏联,到80年代后又开始学习欧美,我们走过了一条摇摆不定的道路。这种历史现象本身无可厚非,但却意味着我国的科学教育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反映出我国的科学教育尚未达到同本国的需要与可能相适应的水平。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处处受经济与政治的支配。真正的教育,须与现实的人生相呼应,与当前的社会相吻合。不如此,便是假教育、无用教育”。中国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现今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已成为常识。但是,这种从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现代科学教育要移植到中国文化土壤中,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

80年代以后,美国实施的“2061计划”对我们震动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开始引进和学习美国科学课程变革的理念和体系,这是应该做的也是值得做的。美国以前没有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现在有了,这是建立在对“国家教育危机”问题的剖析基础之上的,符合他们的国情,我们也应该学习,但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应该从过去盲目照搬的失落中有所醒悟。“今当改革之时,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

引进代替不了创新,引进只能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2.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实施科学的科学教育

中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诞生出近代科学。相反,一直落后的西方却在16世纪中期诞生了近代科学,从而“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五经基本垄断学校课程,科学始终难以登上儒家这个大雅之堂。明清之际,当西方传教士把近代科学传到中国时,最能为国人接受的也是科学中的实用部分。在晚清实施科学教育的近50年里,科学技术始终被视为御侮图强的工具,人们认识到的也只是科学的功利价值。当科学举着功利的旗帜进入学校时,它的整体价值就如此这般地被撕裂了。科学在精神领域的宝贵财富,没有像它的实用部分那样全面地进入学校,而是不同程度地被遗漏或流失了。

西方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先有科学精神,产生出近代科学,而后才有近代技术和近代工业。如果说这个过程是由内而外的,那么我国学习科学的过程则是由外而内的。从科学产生的成果学起,从技术应用学起,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没有真正培养起科学精神。这样,科学为进入学校而付出的代价,不但没有得到弥补,反而进一步扩大并加深了。

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要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现在解决得怎样了呢?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个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科学精神的教育至今还没有从“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中被呼唤出来。如果科学课程改革只是一味地追求或者设想一些实用的方法和途径,而不去思考其是否能解决科学教育中的根本问题,那么,实用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离解决根本问题这一目标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3.开展综合理科教育是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100年前,我们就有综合理科课程的雏型,因当时各种条件限制没能得到发展,虽感遗憾但现在看来还是情有可原的。100年后,我们又有了的综合理科课程——科学,办学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行起来还是困难,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了。在国家教育战略目标不断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综合理科教育改革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实在令人担忧。

综观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初中设立综合理科取消分科课程,是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暂且不讲走在潮流的尖端并引导潮流,但至少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不要再给自己和后人留下更多的遗憾。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

《教育与现代化》 王永斌

一、中国科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中国的科学教育“让人欢喜让人忧”:中国的中学生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却一直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人科学素养低下是不争事实。据2001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 4 % ,即每千人中只有14 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可望不可及”的诺贝尔奖,令人担忧的公众科学素养,我们不能不对现行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这也促使我们要拨开表面的各种复杂现象,从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中国科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1. 以社会为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为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培养过程,而把受教育者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排除在外。这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以整个社会的需要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表现在科学教育上,从目标制定、课程开发,到科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以至于到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无不体现着社会本位的观点。诚然,科学教育不能不顾及社会需要,但完全着眼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忽视对个人生活有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以至忽视学生就业的需要等,就不免失之偏颇。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神圣事业,应该提升人性,培养完美人格,科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却把这些统统给淡忘了。课堂由“焕发生命活力”的场所变成了知识的“加工厂”、智力的“训练所”,教师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则沦落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未必真正地“理解”科学,而对科学以外的东西,如科学、社会、人的关系等等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显然,这种教育不但没有促进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推崇“双基”的科学教育理论

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理论来看,长期以来,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了高度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狭隘科学教育理论。这种教学理论长期影响着普通教师的教学思维,把原本属于低层次的知识记忆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最高目标,而科学探究活动的态度、方法、精神等这些更为本质的内核,反而被沦为一种工具,使其失去了作为教育目的的合理性。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课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谓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就是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之下,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教给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教学方式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由此也就形成了以“题海战术”为特色的中国科学教育特有的应试教育景观。

3. 以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

中国一直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即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代替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从科学的整体性、教育需要、社会实际问题需要等不同的角度考虑,分科课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长期以分科教育代替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就不合理,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外,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教育除课程结构不合理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基础课,其理、化、生、地等课程都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反映学科新进展严重不足的问题。科学教育不关心学科的前沿动态,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过分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基本知识。

4.“非科学”的科学教育方法

反观中国的科学教育现实,时至今日,中国科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观上。在教学中,讲授科学原理、规律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很少花时间回顾它是怎样从扬弃旧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不指明其适用范围的有限性;让学生做的习题又过于模式化和公式化,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循规蹈矩,靠机械记忆、套用公式来应付考试。这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居然成为科学教育中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非科学”的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也不能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科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科学教育方法,窒息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其结果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应有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做无谓的陪读,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中国科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选择

1. 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养成科学精神,更是人们所极力追求的。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就要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校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工作需要和生活需要。不但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传授科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行为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2. 改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在科学课程开发上,应当选择综合课程模式。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利弊,但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综合课程更具有优势。从知识教学方面来看,综合课程可以帮助师生解决知识量剧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综合课程可以向学生提供整体的科学观念,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全面地认识现实世界。从学习心理方面来看,综合学科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编制教学内容,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己求知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态度,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从社会影响方面看,综合课程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综合学科的课程改革,尽管其受到教师素质、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但实施综合课程,与国际科学课程开发模式接轨,是必然的趋势。

3. 突出探究性学习

世界科学教育的改革非常重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探究真理,不断地修正错误和不断地创新。所以,探究学习也应该成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生虽不以新的发明发现为学习任务,但他们需要从小学会探索。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求知。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为此,要调整科学教学的重点,把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和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实现由陈述知识型教学向探索活动型教学转变。从学生实际出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4. 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时至今日,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很薄弱,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的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坚持己见,善于修正错误。第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教师首先要在科学教育中教给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此外,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增强学生识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养成学生的求实精神,对于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是有益的。第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在讲述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滥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样,可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具有两面性,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学会正确对待科学,有效抵制科学的负面影响,自觉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5.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从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来看,科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社会,也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师。教师应该是科学活动在学校中的代表者,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理应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根据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展开,由知识为中心向方法为中心转变;由注重“教会”学生向注重学生“会学”方向转变,由“学”科学向“做”科学“用”科学转变,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其次,国家和地方除了重视教师的学历提高外,更应该重视科学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1)加强对科学教师的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是目前科学教师严重短缺情况下解决师资问题的最切近的办法; (2)开展远程教育及网络课程。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远程网络教育,研修有关科学教育的网络课程,以尽快适应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3)高等师范院校应尽快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来培养科学课程教师及其理论研究人才。

6. 要解放思想,积极扶植和培育教育市场的形成

在肯定国家、政府是教育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讨教育市场的可能空间和限度。单靠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来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是不现实的。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凡是有可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政府必须大胆放手,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的各种条件;凡是无法通过市场化、社会不愿投资的地方,政府就要坚决接手,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足。通过市场调节,可吸引社会大量资源投入教育,快速增大教育资源总量,政府则有更充裕的财力投入到教育发展最需要最紧缺的地方,使计划调节更加有效。

上一篇:当代学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