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范文

2023-09-17

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水平常常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差距比较大。鉴于这种情况,通过实践与思考,发现要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便可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针对“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开展和作用”这个课题浅议几点,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近些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教学中,广大的教师也清楚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利与弊。根据我个人的实际实践情况,下面为大家做个简要的分析:

一、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尝试

在讲解课程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用到小组合作学习,毕竟,学生仍处于学知识的状态中。我们教师可以挑一些比较有趣的课时或者是和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初中生感兴趣的课题,这样才会使学生有见解可发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展形式:教师可以把学生按就近原则的方式进行4人或者是6人的分组,主要就是采用讨论和竞赛的模式进行开展。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在课堂上适当开展抢答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待所有的小组都表现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找出优缺点,以让学生之间可以查漏补缺,取长补短。除外,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点评,以让学生有更加客观的认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这样的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可以极大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将源源不断的热情投入英语的学习中去。但是,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课堂也会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可能学到的知识如过眼云烟,随着讨论的结束就会忘记。因此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缺点,进而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二、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在单元复习时的尝试

开展形式: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形式可能是采取邻近的4人或者是6人的分组形式,这样的分组形式更方便地调动了学生的合作的欲望,但是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更有益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的积极程度以及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平均分配一个成绩较好且较为积极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这样的英语合作学习小组避免了水平不均、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开会,根据小组人数的多少,要求小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例如,哪一位同学负责总结归纳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点和重点,哪一位同学负责组织大家进行单词听写,哪一位同学负责监督大家的课文背诵情况等等,通过这些便可以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进而提高了整体的学习效率。在进行单元测验之后,教师除了给成绩优秀的小组颁发奖状和小奖品外,更应该表扬成绩进步明显的小组。这样,便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以使学生们之间更具有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在习题讲解课中的尝试

虽然在新课标的号召下,已经渐渐减轻了许多学生的负担。但对于英语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仍然面对着残酷的升学压力。因此,接着而来的便是许多做不完的阅读,记不完的单词,写不完的英语作文。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以及更快地提高学生们的做题效率,我们也可以采用英语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

开展形式:教师在教室布置完练习或者是课本练习的时候,可以先由英语学习小组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该小组成绩较好或者是知道解法的同学进行相关的答疑。再有解决不了的话,就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由老师进行相关的统一讲解。这样不仅仅节省了很多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进而将各种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在期末复习中的尝试

众所周知,要学好语言,听说读写可是样样都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高效合理采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便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以进一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开展形式: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选出班里成绩优秀的前20名学生,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自由配组,但必须要是以学习为主要的任务聚在一起的。在期末复习阶段,英语的考试无非可以分成听力、阅读和写作这三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复习课的时候,每一节课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进行15分钟的课堂小结部分。剩下的时间便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小测试。测试的试卷可以分为A、B、C三份卷子。A卷的注意力可以注重整体知识的运用,B卷可以是一些分块知识的训练,C卷便可以是一些单词和句子以及课本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卷子,再由整个小组一起讨论进行具体的试卷讲解,遇到不懂的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并由老师及时做出相應的解答。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性格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及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到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增大胆量,加强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毋庸置疑,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但我坚信通过我们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共同实践、共同思考,一定会将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呈现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J].学知报:教师版,2011(4).

[2]王祥.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文理导航:下,201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

?誗编辑 刘瑞琴

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在上海浦东地区即将建成我国“金融”和“航运”两大中心的背景下,社会对擅长英语的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文章在回顾和整理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和理论之后,通过对作者策划和筹办的,针对高校会计系学生的“英语财报分析大赛”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会计系通过第二课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第二课堂; 全英语教学; 英语财报分析

早在10年前,我国教育部就已经开始重视高校的双语教学,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推进双语教学的开展。2001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规定:“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在此文件中,教育部着重提及了“金融、法律等专业”,说明与金融极为紧密的会计专业也同样有必要尽快推进双语教学,是需要率先导入双语教学的专业领域之一。不久,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首的211高校又领先一步,率先开展了全英语教学。之后,教育部又接连于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7年颁布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规范了双语教学的定义和评审指标。

同时,2005年11月我国签订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联合声明之后,各行各业对于懂英语的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上海浦东地区即将建成我国“金融”和“航运”两大中心,在此大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于擅长英语的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其中,我们筹办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财报分析大赛”颇具创新性。

对于中英双语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学计划中充分重视双语教学课程,在会计系的两大专业(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中增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之外,我们还考虑运用“第二课堂”组织比赛等活动来吸引学生“用英语学专业”的兴趣。2010年10月,我们举办了第一届“英语财报分析大赛”。同学们普遍表现出对此项大赛的兴趣,不仅有会计系的学生参赛,金融专业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颇有兴趣,他们与会计系的学生一起组成团队参加比赛。运用“第二课堂”这一平台,我们有了一个更为灵活的平台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

本文在回顾和整理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和理论之后,通过对笔者策划筹办的“英语财报分析大赛”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会计系通过第二课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一、双语教学的理论分析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理论,可将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外语教学模式”,英语翻译为Immersion English Teaching,所以又称浸入式教学,是指用外语作为完全的教学语言,教师全部使用外语面对学生讲授课程,使学生好像被“浸泡”在外语中。第二种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指教师使用外语教材,交替使用外语和母语进行授课。其中外语使用的比例,通常取决于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种为“外语教材加母语讲授模式”,是指在授课中仅教材使用外语,讲授、板书、课堂讨论、练习和作业等其他环节全部使用母语。

如果是中英双语教学,那么,上述第一种全外语教学其实可用“teaching in English(用英语教)”来表述,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思考过程整个都使用英语,具有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要求师生双方都已经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熟练地掌握英语。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要求,那么全英语授课反而会让学生听不懂,无法理解,更不可能掌握。

第二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teaching in English(用英语教)”。只是如果英语的比重太低则不利于教学了。一般认为英语的比重不应低于30%。如果这种混合模式中英语的使用比例低于30%,那么学生就难以学会用英语思考,只能学习一些专业概念的英语表述方法了,只相当于学习了专业英语。因此,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教师可以提高课堂讲述英语的比例,使英语讲述到达50%以上,这样可以使得学生逐步习惯于用英语学习。对于中国学生而言,50%以上的混合模式教学往往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和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上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也为实施全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第三种外语教材加中文讲授模式则变成了“teaching English(教英语)”甚至是“read in English(读英语)”了。教师将英语教材翻译成母语,学生学习如何翻译专业英语,相当于上了一节会计专业的英语翻译课。这样的双语教学其实已经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初衷,难以达到用英语学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目的,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十分令人满意。学生对会计学专业中使用的英语教材的解读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但距离使用英语学习会计还有距离。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由于纯粹阅读英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英语读解上,反而难以学好会计的专业知识。这种模式须提高至第二种混合式后才能有所起色。

双语教学缘起于加拿大圣·兰伯特学校(St. Lambert,Montreal),1965年开始,该校采用浸入式法语教学实验一直进行到学生高中毕业,至20世纪70年代末,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圣·兰伯特学校的早期全浸入式法语教学作为最典型的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因此,加拿大被视为双语教学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中心的卡明斯教授(Jim Cummins)是国际双语教育和教学的权威。他认为,好的双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而且不会影响学生的第一语言水平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也开始导入双语教学。美国33个州的360所学校在对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夏威夷语、中文等9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全浸入、半浸入和双向浸入式教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高校也开始大规模地开设全英语(全浸入式)、混合式双语教学课程,积极开展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二、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2010年10月,我们启动了筹划已久的“英语财报分析大赛”。此次大赛,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世界知名企业的英语财务报告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到外资外企就业,或前往英语国家留学打下基础。

(一)比赛宗旨和方式

为提高学生的参赛兴趣,本大赛特别选取了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美国一流的成功企业“苹果公司(Apple Inc.)”为对象,比赛要求学生以2—5人的团队形式参赛,阅读分析苹果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告》。

苹果公司日前刚刚发布了新款iPad和iPhone4。学生们正好非常关注苹果公司的产品,许多学生是苹果公司“铁杆粉丝”,听说要分析其年度财务报告,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二)比赛形式

本次大赛要求参赛学生阅读和分析的苹果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根据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编制的财务报表。要求学生用中英双语撰写自己团队的“财务分析报告”,由评委会对报告进行预审,决定各参赛团队是否有资格参加口头答辩比赛。预审结束后组织口头答辩比赛,要求参赛团队用中英双语演示PPT、用中英双语解说,并用中英双语回答评委的提问。

(三)来自学生的反馈

为了解学生对本届“英语财报分析大赛”的看法和建议,笔者在进行比赛的同时,针对参赛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学生们的问卷回答中可了解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关学生的参赛兴趣,有高达88%的参赛学生认为有兴趣或很有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8%的参赛学生“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们认为此项比赛“对毕业后的出路有用”,所以也来参加。

第二,有关学生的参赛目的,有高达67%的学生为了加强英语能力,学习用英语进行财报分析。这反映出了会计系的学生们对于双语学习自己专业的热情。

第三,有关本届“英语财报分析大赛”对学生就业升学等出路的影响,全部学生(100%)认为参加本届“英语财报分析大赛”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出路有用。其中,有高达92%的学生认为英语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很重要”或“比较重要”。有高达33%的学生认为参赛能为毕业后到外企工作或赴英美留学做准备。以上数据都说明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不管未来去哪里工作,英语能力,尤其是财务英语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是重要的,认为参赛能够锻炼自己的财报分析能力和英语能力。

第四,关于学生对比赛的建议,学生都积极回应,在所有的建议中,希望得到教师对财务分析进一步指导的占41%,反映出学生们想进一步学习、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英语能力的愿望强烈。

(四)本次第二课堂“英语财报分析大赛”的总结

通过举办此次第二课堂“英语财报分析大赛”,认为可以锻炼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首先,以财务报告分析比赛为形式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参赛者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财务英语能力。财务英语和日常英语在词汇上、语法上重点难点都不尽相同,阅读、理解并分析一份国外的财务报告对参赛学生的财务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阅读英语财务报表可以巩固并应用学生的财务英语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通过财务报告分析可以直接接触到美国GAAP会计准则,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和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打下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为经济所服务的会计准则及体系也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与其他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的交流也越来越多。2007年开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会计教学应该紧跟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本次大赛对美国一流成功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能很好地使学生学习并理解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异同,加深他们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认识。特别是对苹果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从报表格式、报表项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各方面实际体会到美国GAAP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异同,从而加强学生在会计专业的国际化视野,了解造成各国之间会计准则差异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根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

最后,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会计实务。分析财务报告是通过报表的各项数字、附注、管理者评论等解读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是会计实务中重要的一项。通过分析英语财务报表,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实务操作以及分析重点上的差异。同时,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是比较具有实践性的,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未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此而打好基础。

三、对如何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通过此次“英语财报分析大赛”的实践,笔者认为,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双语教学有两大优势和一个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优势一:与双语课程形成优势互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开口说英语和动笔写英语。笔者认为,第二课堂的“英语财报分析大赛”能与会计系教学计划中的双语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使得参赛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口说英语、动笔写英语。比赛要求学生在比赛时先分别用中英文双语简介自己的分析报告,然后当场回答评委的提问。评委用英语提问时,必须用英语回答,而评委用中文提问时,必须用中文回答。因此,参赛学生必须开口说英语,必须考虑如何用英语解释自己的观点,从而给学生创造了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

另外,参加第二课堂的“英语财报分析大赛”的学生必须使用中英文双语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由评委会对报告进行预审,决定各参赛团队是否有资格参加口头答辩比赛。因此,学生必须用英语撰写财务分析报告,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优势二:直接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会计专业水平。通过参赛学生们直接接触到了英语会计的实务。通过分析苹果公司的年报,学生们直接接触到了美国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GAAP),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通过分析苹果公司年报,学生们了解到了我国和美国在会计报表编制中的差异,而这些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会计专业水平。

问题点在于,难以做到对学生的全覆盖。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是自愿参加,所以参赛学生多为英语好、专业强的学生,在英语上没有自信的学生往往不愿参加。因此,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做到对学生的全覆盖。

基于上述优势和问题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的建议,用于探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第一,进行课堂双语教学很重要,但是双语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单方面的灌输。大学生们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对新事物新知识有着极大的热情。第二课堂正好满足了大学生们的这种需求。在课堂双语教学对学生完成基本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通过第二课堂这一灵活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第二课堂双语教学一定要选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主题。比如,这次筹办的“英语财报分析大赛”以苹果公司为分析对象,正是基于“投其所好”的想法,结果确实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们的参赛兴趣。

第三,第二课堂双语教学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虽然难以覆盖到所有学生,但可以通过团队参赛的方式,尽量鼓励那些不擅长英语的学生也作为团队的一员参与到比赛中来。他们通过与团队中其他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共同参赛,不擅长英语的学生的提高是显著而快速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笔者策划并筹办的高校会计系第二课堂“英语财报分析大赛”这一实践案例的归纳和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会计专业通过灵活运用第二课堂这一平台,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本文认为,第二课堂双语教学能与教学计划中的双语课堂形成优势互补,增加学生练习专业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会计专业水平。虽然第二课堂活动以自愿为主,难以覆盖全部学生,但通过团队参赛的方式,使得不擅长英语的学生也能参与比赛,快速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筹办第二课堂“英语财报分析大赛”这一活动,有力地支持并加强了会计专业整体的双语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Cummins, J. & Corson, D.. Bilingual Education [M].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82-109.

[2] 王立明.高校财务管理双语教学若干问题探索[J].会计之友,2010(10):116-117.

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针对我院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在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构建有效的任务型课堂是满足研究生学业需要、科研需要、工作需要以及国际交流需要的一项重要保证。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开展的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模式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单元设置不同的任务主题,采用以小组活动为课堂的基本组织形态,通过模拟活动、课堂报告等多样化形式,并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能够使研究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获得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建构主义;任务型;科技英语翻译;课堂活动;多元化

引言:

根据教育部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军队院校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使学员能够面向真实的国际间国防、军事以及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满足研究生学业需要、科研需要、工作需要和国际交流需要。以我院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目前我院研究生英语课程面向全校29个专业的研究生,每年选修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涵盖面广,层次多样。如何在授课中有效地实践培养目标,改变研究生英语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使学员逐步改善英语翻译水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我院从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员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当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尝试在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70年代末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维果斯基提出了“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概念,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进一步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深入的研究;维特洛克则提出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于:①学习者要清楚知道所有学习活动的目的和任务;②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放置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解决;③学习过程不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④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⑤提倡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⑥鼓励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改革实践的必要性

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的英语翻译能力,进而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为今后科研创新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改进我院的研究生翻译教学的现状,切实提高学员的英语翻译能力,本课题组首先对于当前我院研究生英语能力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特点是:

(一)研究生生源较为复杂。随着军队教育转型的深入推进,和过去相比,军校研究生的来源更为复杂,不仅有军队学历院校毕业的学员,部队的在职干部,还有本科由地方院校培养的国防生。生源来源的多样性致使研究生学员的英语基础差别较大,学员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吸收消化知识的能力不尽相同。

(二)研究生学员入学时的整体语言能力逐年提高,但语言应用能力仍需加强。根据近几年笔者对所任教的刚入学的研究生学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学员的平均词汇量逐年递增,阅读水平也呈递增之势,学员的整体语言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员翻译时还存在较多词不达意、汉语思维严重的现象。

(三)军校特殊的环境使研究生学员的学习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军队特殊的使命要求军队院校对研究生学员的管理相对封闭和更为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学员的英语学习更多地依靠校内资源,因此教员在教学中有必要考虑如何引导学员科学合理地利用校园资源来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

针对以上研究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特点和问题,本研究拟在平衡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改革。

此外,在我院实施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改革实践还有重要的现实原因。2014年4月,在对2013级参加任务型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实验的56名学员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19人(33.9%)表示“非常愿意”参加任务型教学模式活动,有27人(55.3%)表示“愿意”,仅有10人(17.8%)表示“无所谓或不愿意”。在开放性问题“谈谈您对任务型教学活动的看法”的回答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参加任务型教学活动对英语学习大有益处,可以扩大词汇量,加深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且特别有助于提高翻译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学员的反馈中可以看到任务型教学活动确实符合学员的需求,有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开放性任务型教学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盲目的任务设定,而是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任务为核心、利用多种资源渠道、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

三、任务型改革实验的实施构想

此课程改革的设计思想是:第一,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交际和翻译任务为目标,以思想表达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第二,教学任务的设置需建立在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真实世界的情景中,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第三,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同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Jane Willis在她的著作《任务型学习模式》中提出的教学课堂活动模式,这一模式由三个环节组成:任务前阶段,任务循环阶段和语言聚焦阶段。针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特点,本课题组将在任务前阶段做好测试和任务需求调研任务,在任务循环阶段做好任务设定,在语言聚焦阶段做好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估,从而完成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任务型改革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实验前阶段设计:第一步,开展学员英语翻译能力和任务方向测试与问卷调查。本课题组拟对我院2015级选修“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研究生学员开展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的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着重了解学员对于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基本诉求和实际能力,这样可以在教学设计和任务设定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介绍任务型教学法和编组。本课题组拟对2015级选修“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研究生学员进行任务型教学法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他们对任务的期待值;然后向学生介绍分组的原则,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分工合作的方法,帮助他们在自愿结合、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编组。

实验中阶段设计:第三步,任务的提出和选择。教员依据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在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结合第一步中了解的任务方向和学员水平,初步拟定任务范围,给出多个可供选择的翻译技巧或翻译问题,在分析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补充提出他们更希望完成的任务,同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帮助各组学生确定一个待完成的任务。第四步,任务的实施。各小组分别制定实施计划,展开实际调研,包括收集、分析、筛选、整理从文献和网络获取的各种图文资料,集体讨论后形成成果雏形,然后撰写成果文字材料和汇报ppt。第五步,任务成果的汇报及展示。成果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小组可以按本组的计划安排推荐一名成员上台演示汇报,也可以是几个或全部成员共同表演汇报。各小组逐一汇报,每一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各组如有疑问或不同意见可以及时提出,该小组成员协同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担任指导者、参与者、观察者、监督者并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建议,向学生提出开放型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把研究生素质教育渗透其中。第六步,评价和反思。各小组演示汇报完毕后,进入评价阶段,评价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师评。评价总结”首先是各小组自评,然后是小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对整个话题或问题讨论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教学策略体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室里的主角。通过设置反思过程,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省、梳理和概括,扩展思路,加深理解,完善思维过程,实现知识的获取、意义的构建和学习的创新。

实验后总结阶段设计:第七步,收集数据,评价改革实践效果。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后,本课题组拟对全体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学员进行授课效果反馈问卷调查和能力提高测试,以便收集信息、统计数据,从而有效地进行任务型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实验的研究总结工作。

四、结语

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活动中实施任务型、多元化教学改革能够将知识点、能力点与素质教育要点融入到各个课堂实践环节,加大语言输入与输出量,极大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有效的任务型科技英语翻译课堂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培养研究生提高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保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研究生英语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教育理念,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素英,刘长青.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2007(1).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3]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English major, curriculum, problems and solutions

1. 绪论

21世纪,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科技竞争的焦点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对英语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教育部所作的外语专业调查和教育改革的两个报告指出:英语专业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为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内的研究型人才,在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精心培养,可以成为高校优秀的英语师资;第二类为“英语+商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可以成为外贸、外企、银行、公司等经贸单位的骨干;第三类为“英语+应用文科”的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那么,作为以工为主、以文为辅的理工院校来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采用“英语+专业”还是“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下面我们将分别以华南地区(A校)、华东地区(B校)、东北地区(C校)三所具有代表性的理工院校以及对江苏某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所作的问卷调查(略)为例来看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从而得出答案。

2.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几所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在专业导向上,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又有所权重。A校侧重于科技、经贸、商务、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培养3+2型文理双学士学位英语人才;B校在注重科技类和经贸类人才导向的同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工科常识;C校计划培养出文、理、管结合又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上述几所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大纲》所提出的要求,在专业导向上也各具特色。但是与其它综合院校横向比较之后,笔者认为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课程设置模式僵化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上述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除了安排大量专业基础课之外,还有许多专业知识课供选择。然而,对比之后发现,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外语、综合院校的课程设置如出一辙,只注重培养一类和三类文科人才。上述几所院校虽然对工科知识提出初步要求,但没有重点强调。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各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千篇一律,缺乏学科特色。笔者认为,理工院校必须充分考虑理工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灵活处理,强化语言技能,突出理工科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2.2 课程安排不切实际

在上述几所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各所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二年级,为三、四年级的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基础。这样的课程安排在理论上来说比较科学。但是,调查中发现,多数院校安排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实习,下学期学生又忙于找工作、写论文,真正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只有大三。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认为除英语外必须学习另一门专业知识;70%的学生承认,迫于就业压力,他们从大三开始复习准备考研,学习重点放在考研科目上,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60%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四年的学习是一个整体,但是在大三、大四两年出现断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调查表明:各院校的课程安排总体符合《大纲》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传统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而专业知识明显不足。

2.3 英语和专业脱节

在“英语+专业”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一类“经院式”人才大部分进入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英语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比较而言,理工专业知识不足,只能教英语,不能教专业,而理工科教师专业知识丰富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老师无法用英语授课,而英语老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英语和专业脱节。有些院校对开设专业英语课的目标不明确,甚至认为开设专业课是一种多余;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课,课程选择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效果不明显。(刘润清、戴曼纯,2003)

2.4 课时安排不合理

上述几所院校要求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000-2200课时以上,200多学分。除去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理论学习、修满学分,很少有时间从事理工科试验。即使学校开设理工专业课程,英语专业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由于缺少实践,只有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更谈不上系统学习和把握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导致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文知识肤浅、理工专业知识薄弱。从根本上来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顺应时代要求,理工英语专业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加大社会实践和科学试验课时的比重,调整教学重心,培养既有表达能力又具备动手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3. 理工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理工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学院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理工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变革。笔者认为:以“英语+专业”为结构特征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叠加,应是优化组合、有主有次,在英语专业框架下提供多种选择,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为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

3.1 强化语言技能,突出工科导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传授语言本身的结构知识,忽视语言在专业领域里的应用。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一年级课程设置可以灵活处理,按照理工英语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班进行强化训练。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新的课程设置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针对理工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加大听、说课程的比例,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核心,狠抓理工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对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突出工科重点,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积极引导学生的专业导向。

3.2 利用工科优势,联手合办专业

秦秀白(2006)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一文中提出:理工院校常片面地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理工英语专业不能培养通才,只能倾向于一个专业,培养工具型人才。如果英语毕业生只知文学或语言学而不懂专业知识如何胜任实际的社会工作,由此可见,“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担负起繁重的科研与翻译工作任务。

但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是不能光靠外语专业来实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新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借助工科优势,改造传统基础课程,增设新课程,调整教学内容。这一点可以借鉴单科院校的经验,设立为某一特定行业服务的目的,迎合社会需要设置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理工大学工科教师丰富的优势,在英语学科内设置“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械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学院等兄弟学院联姻,合作办学,跨学科设置不同英语专业方向。复合专业的选择要充分论证、科学调研,必须考虑理工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其内容和深度更要依据学生所学的语种、不同的生源、师资队伍等各种具体因素来确定。课程设置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英语授课。

3.3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多年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工科英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提倡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交际法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像工科学生那样,多动手,开展探究式学习,力图把语言理论和专业实际结合,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主动式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习和科研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要文理兼顾,利用传统课程灌输人文知识,同时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培养文科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教学内容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既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人尽其才,更好地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

4. 结论

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是使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理工院校所面临的挑战决定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设计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但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M]. [1998]106号通知.

刘润清、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 外语界,2006(1).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外语专业调查和教育改革北方课题组.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M]. 1998a,1998b.

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商务英语翻译主要就是在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这两种语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情况下,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阐释了跨文化交流对商务英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并重点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商务英语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因素;策略

前言

当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此过程中商务英语展现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本质出发,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模式。但是,在实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最终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下文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进行了重点阐释,并从跨文化交际背景出发,重点分析了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

1.交际语言。商务英语翻译应该针对不同的语言进行重点翻译和转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其中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来说,不同语言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存在一些语言会比较看重语句的实际顺序。但是也有一些语言是重点关注情感表达。第二,在句式结构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语言的句式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不同词性的词语出现的位置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情况下,翻译的过程中便拥有了一定的差异性。也存在有些语言的句式比较简单,位置也是比较固定的。

2.思维方式。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法和句式,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思维方式和感情之间存在的差别。思维方式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都知道,英语文化的国家思维方式是比较具体的。这就导致了其语言的含义是通过直接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但是,汉语文化展现出的思维却截然相反。这主要是源于汉语句子和语法是比较深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进行重点转换。第二,要关注逻辑表达。英语和汉语的逻辑表达是存在差别的。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生活上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比如,英国和我国在区域上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区域之间产生的差异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气候和环境等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生活区域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第二,宗教习俗方面产生的差异。比如,英语国家的人们信奉的是基督教。但是,我国多数是关注佛教文化。所以,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宗教习俗。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

1.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商务英语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会涵盖多个文化。在此情况下,就算是使用英语文化的国家之间也难免会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样,想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就应该从不同文化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应该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进行深度的学习。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文化,这样就应该对这些文化进行重点了解,才能够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更好地进行。在此,还应该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重点了解。为了使世界交流和发展更加高效,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展现出自己的文化。

2.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展现出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直译主要是就是针对英语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直接的翻译。其会严重受到跨文化的约束和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英文中设计的额数字或者是词汇,并不能找到合适的汉语进行翻译。但是,运用直译的方式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其含义。意译翻译的方式,就是在进行翻译的過程中很多词汇自身的含义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进行句子组建之后,就会从更深一层次对句子进行重点翻译和理解。在翻译中如果运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就不能展现出其具体含义。这样,便可以引用意译的形式。

3.注意特殊商务英语词汇的翻译。总的来说,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同背景下的商务词汇也有不同的词汇。但是,商务英语的词汇也展现出比较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关注这些词汇,从其特有的属性出发。相关翻译人员就应该从深一层次对商务英语进行理解和翻译。比如,可以重点关注商务英语的相关文化内涵和具体运用方式。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更好地展现出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提升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的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便要充分地考虑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文化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把直译和意译进行有效地结合。在保证特殊商务英语词汇得到有效翻译的情况下,就会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效力,最终提升人们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彭晶.“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2):122-123.

[2]欧阳文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09):123-124+154.

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2、基于跨境电商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

3、“十二五”规划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4、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5、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刍议

6、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7、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构想

8、高职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探究

9、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商务英语教学策略浅析

11、河南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

1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及职业能力初探

1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

14、高职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15、商务英语写作的讲授技巧

16、简明商务英语的语言经济价值探析

17、商务英语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趋势研究

18、基于主客观因素的ESP教材分析

19、实用性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研究

20、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21、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里的发展趋势

22、新形势下商务英语教学法研究

23、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24、合作学习在中职商务英语大班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我国早期商务英语的产生及语言属性

26、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7、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8、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9、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研究

30、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毕业生应对现代职场的素质要求

32、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实证研究探索

33、对师范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34、国际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5、商务写作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多模态对策*

36、浅谈商务英语在跨境电商贸易中的应用

37、基于“双创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探究

38、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39、商务英语口译特点及过程

40、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41、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42、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初探

43、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需求分析

44、论贸易国际化下的商务英语

45、国际商务英语文本的词汇与句式特征

46、基于ESP理论的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47、“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48、大学英语之商务英语的多层次性和性质定位

49、商务英语学习方法探讨

上一篇:智能电子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领导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