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领导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以其独具个性的风格,从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到旁征博引、画龙点睛,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荡。

一是坚定信念,提高道德修养。总书记曾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理想信念的严肃性,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二、深入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时刻锤炼党性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把握学习的方向性,发扬‚挤‛和‚钻‛的精神,自觉把学习融入工作、融入生活,推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自己内心充实,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做起事来得心应手。

总之,我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

领导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思想,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快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优化育人环境,争取三考完成指标,塑造全新的教育形象。

二、现状分析

3、2004年以来,今年的生源是全县招生,且有二中自己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有潜力,在几次练兵中,人数与ss中学持平略显优势,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尚且有状元,可以说,今年也大有希望。老师们,这是检验二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海阔天空,退半步将是万丈深渊。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尽心尽力,加强管理,以干克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殚心竭虑拼一把,即便是遇到挫折,我们也问心无愧。

三、工作思路一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搞好德育管理工作

范文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多次强调,加强学校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重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排除隐患,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上学期,我县几所学校相继发生的行凶杀人、食物中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要以认真贯彻履行上级有关部门关于抓好校园安全工作的指示为指针,以确保校园安全为目的,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学校将继续建立健全由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安全工作摆到学校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中去。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全年有总结。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的网络机构。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学校的安全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完善、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层层签订责任状,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政教处要充分利用会议、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使之学法、懂法和守法。对学生特别要加强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全校的普法率达到100%,犯罪率控制在零。

3、立足防范,变"堵"为"疏"。坚持"教育为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要治本。"的方针,做足做好"防"文章,在此基础上变"堵"为"疏"。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学校各部门对学校各处如实验室、学生宿舍楼、食堂以及校园一些死角进行安全大检查,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4、严格管理强化落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门卫的管理,监督好门卫人员严格执行门卫工作制度的情况,并经常检查门卫的来客登记盘问制度的落实情况,严禁社会闲杂人员胄T埃匀繁QU5慕萄е刃颉<岢质敌辛斓贾蛋嘀疲岢质敌杏醒斡氲陌嗉吨抵苤疲涸鸲酱偌觳檠5娜粘=萄е刃颉⒐芾碇刃蚝臀郎踩约把男形娣叮匀繁Q5陌踩驼V刃颉?br>

5、加强师德修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育人铸魂,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思想,要与学生多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加强心理辅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继续加强班主任工作。政教处要认真开好星期一班主任例会,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帮助班主任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

二围绕高考中考目标,搞好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始终不逾的追求目标,是学校工作的主题,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高考,虽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绝不能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我们只有苦干加巧干,我们只有成功。

1、高三年级要实行领导包班制度中层以上领导要真正脱鞋下水,深入高三教学一线,协助班主任搞好教学工作,完成学校下达指标,与老师们同荣辱、共甘苦,对完成指标者,年终进行奖励;反之,不奖,且追究相应责任。

2、高三初三年级要及早进入考前冲刺状态。

3、高三年级要完成高考任务高考无小事,一切为了高考,学校各部门要群策群力,紧密合作,确保备考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高三教师要有高度责任心,带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搞好考前复习工作,保留和沿用过去好的方法,借鉴和创造新的科学的方法,不仅要达到指标,还要争取出状元,我想,这个未来不是梦。你们的奖金也会成真。

4、其他年级要强化过程管理严谨的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经常性的"五环节"的检查上,重点检查学生的作业量和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教师的备课情况,鼓励教师多思考、多研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后记,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每次检查都要作好记录,检查的结果要和教师的考核挂钩,并及时通报,进行整改。

5、全校要实行全天坐班制度。本学期,继续推行全天坐班,尤其是高三教师,尤其是活动时间,保证学生随问随在。希望老师们多研究教学,多辅导学生,每位教师一定要继续发扬奉献精神,绝对禁止上班时间玩游戏、浪费资源、浪费时间。发现一次,扣除当月补助

6、教研工作要加大力度.科学兴校,教研兴教.教研工作在保证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的基础上,重视备课质量,重视教材教法以及学情的研究,结合新课改,加强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检查制度,防止上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出成绩、出经验,真正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真正使课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7、教师素质要不断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进修,继续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和高级教师的骨干作用,发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组织好各种展示课、汇报课、研究课的开课评课工作和师徒结对活动,使一批青年教师尽快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有限的设备发挥无限的能量。

8、年级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继续推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年级组要充分利用在学生管理上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作好学生思想工作,确保本年级教学的正常进行。

9、教职工考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三处一室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考核制度、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制度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考核内容要突出教师思想素质、师德师风、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和工作实绩等,考核制度仍然坚持三个原则:领导好不好,教师说了算;教师好不好,学生说了算;前后勤好不好,师生说了算。考评结果要与评定职称,评优,评奖相挂钩,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的坏习惯。

三着眼教学楼扩建工程的实施,搞好后勤管理工作

本学期,在保证高考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后勤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好教学楼扩建工程的筹备工作,为此,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后勤人员要做到职责分明,主动积极地为学校教学及各项活动提供周到的服务,主动采购、发放教学用品,及时做好教学设备的添置和维修,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确保各项考试、听课、竞赛、文体、团队活动的顺利开展。本学期,根据上级安排,我校要进行教学实验楼改扩建,学期初,后勤就要作好资金、设计、招标、手续等方面事宜,保证按时开工建设。

2、发扬勤俭办学的作风以勤俭办学的思想观念为导航点,力争在增收节支的基础上为师生多办实事。努力抓好财务和校产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益。财务工作要做到手续齐全,账目清楚,账账相符,坚持校产专管制度,定期登记和核对检查,完善领用、借用手续。要继续教育和鼓励全体师生,从用好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着手,节约日常开支,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3、加大校园校舍安全检查的力度加强校园校舍电、水、暖气、体育设施等安全检查,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各班各室不准私拉电线,乱接开关。严格把好维修校舍关,确保校舍维修的质量,全面消除和杜绝学校危房。坚持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大对学校所有餐厅的检查力度,严把食品、药品质量关,不容许过期,变质食品进入校园,防止食物、药物中毒和传染病和各类突发事件、事故的发生,确保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4、加大绿化美化校园的力度抓好包干区的划分和检查评比工作;抓好自行车按点停放工作;努力创设清净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加强督促花木的除害和养护工作,不断优化校园环境。把创设美丽洁净的校容校貌作为学校日常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同时,也以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给学生以教育和感染,使他们从小学会用自己的勤劳,维护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领导学论文范文第3篇

第九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孙正林

各位代表、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东北林业大学第二十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九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全校广大学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代表大会,对于促进我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积极投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对两个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向东北林业大学广大青年学生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前来参加和指导大会的省学联领导、省学位办领导以及兄弟院校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第十九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第八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五年来,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投身 1

学校的“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各项建设工作,为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竭诚服务我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了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参加团中央组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了与国外、国内各界青年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东北林业大学学生组织在国内外的影响;增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五年来,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始终牢记学校党委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努力学习,为林业大学的辉煌事业奋发成才。实践证明:东北林业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五年来的工作是让全校2万余名同学满意的,是让学校党委放心的。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对五年来学生会、研究生会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代表们、同学们、同志们,回首建校56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重点学科评审取得骄人佳绩,焕然一新的教学设施、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到处涌动着激情与活力的和谐校园,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是几代东林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党委近年来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上所做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全校上下正在为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做好学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基础,这需要全校2万多名青年学生与学校一起同舟共济,共谋发展。学生会、研究生会要自觉担负起学校发展赋予的重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团结和带领全校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希望学生会、研究生会积极引导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不懈追求新知。青年学生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学生会、研究生会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同学们牢固树立报国志向,大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始终做到胸怀祖国、心系民族,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把个人的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努力付诸于强校兴国的伟大实践之中,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2005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希望在青年。时代呼唤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的不断涌现,作为学生,学习是你们的首要任务。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佳的学习时期,学生会、研究生会要引领全校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时间,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把学习作为终身的自觉行动,用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争当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人才,要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寻求学习工作中的新途径、新方法,要朝气蓬勃,勇于开拓,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学生会、研究生会积极引领我校广大青年学生甘于奉献、倡导文明新风,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奉献精神是人类高尚的道德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学生会、研究生会要带领我校广大学生,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各项校园和社会公益事业,踊跃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热情关爱他人,热心服务社会。我们要建设诚实守信、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学生、教师、校园和谐相处的文化校园,离不开全校2万余名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自觉奉献。学生会、研究生会要积极带领广大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文明礼仪、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公共秩序等方面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积极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和实践活动,积极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学生会、研究生会要认真策划、开拓创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科技、学术、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同学们健康、高尚、纯洁的生活情趣,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打造我校学生的崭新风貌和良好形象,为我校更好更快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希望学生会、研究生会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意识,扎实推进学生权益服务工作。学生会、研究生会作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积极维护青

年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学生会、研究生会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体现。学生会、研究生会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积极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切实解决同学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要不断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法,在做好学生各项权益服务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将学生的需求和想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反映给学校,将学校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通报给学生,努力做到事事有交流,处处有沟通,为学校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学校各级部门要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学生工作的重视,认真研究我校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把学生会、研究生会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创造良好的条件,始终保持同全校广大学生的密切联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共青团要更好地发挥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依照法律法规、学校的规定和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校教师员工都要关心学生、支持学生工作,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代表们、同学们、同志们,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百舸争流、英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青年的创造活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青年的成才愿望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你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将亲身参与中

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更加光荣。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青春的辉煌业绩!

领导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全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大众性的社会体育也得到了澎湃的发展。在这个大氛围中学校体育如何在社会体育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接轨,找到一个切合点,是广大体育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为一线教师开展体育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价值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体育也发展较快,大众化的运动场馆和运动设施陆续建了起来,群众性的体育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不断增多。原有的内部体育公共设施逐步对公众开放,使体育锻炼的群众有更多的地方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把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充分体现和实施了国家全民健身的策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学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符合大众化发展的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穿了进去,一些项目作为校本化的课程在全校大力推广和研究,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口,学生无疑是这个接口最好的缔造者和后续的实施者。可是目前到底有没有这种衔接,如果有这种衔接那又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到底有没有有意识的去衔接,学生到底有没有自觉或者不自觉去制造这个接口,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对某些社会关系到底起了那些做用,还能起到那些作用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一、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再者,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还是介绍了解也罢,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们并没有涉及到,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像轮滑、空竹、民间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作为学校体育我们不可能去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这些东西,但如果我们给学校体育属于一种新的使命——去有意识地指导社会社区类群众体育活动的话,让学生去了解或者有限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很有必要了。

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校体育发挥它更大的社会作用、要学校体育在某些方面来指导社会群众体育、指导大众化的一般的体育锻炼。作为指导者来说对于某一个他所指导的项目就要有一个基本熟练的掌握,不但要求在方法和形式上有一定特点,更要在内容上既结合实际又有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努力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这对学校体育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补充和提高。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里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已经很普及,我们所做的就是把有指导能力的同学通过培训加以精细化,再通过某种方式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指导方法,就可以对某些人群(根据指导对象的水平而定)加以指导,而有些特殊的项目就要首先我们自己学习,然后再去指导别人。这种指导活动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的运动场所来完成。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这种指导只能是在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去实施。另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或者其他的形式去完成,这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学校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社会体育可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在我们成人当中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会记得以往邻里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农村或者城市里的那些老社区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新型的社区不断涌现了出来。以往的居住区大多都是以一个单位或者农村集体居住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本来就认识。这样的话相互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就会很多,而现在的新型社区,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随之而来社区关系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之间变得陌生,甚至见面招呼都不打一个,更不要说除了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去主动参与一些活动了。因此,调节邻里关系,构建和营造和谐社区成为社会体育运动一大功能。这一概念的范畴,关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关乎社区这个社会小细胞的健康和稳定,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趋同。据调查,现已有47%的家庭和邻里之间有过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历,几乎大多数学生和家庭参与过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并且主动或者被动地和陌生人一起交流过体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只是这种情况也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是无意识的,没有经过谁主动的组织或者指导,不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是简单的交流完成某项活动而已。从分析个案看出,一般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邻里关系都选择了很好,而选择了和邻里关系很好的同学高达91%的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反之,选择了和邻里关系不好或者一般的人却有高达71%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和邻里一起从事过体育活动的经历。这就不难看出体育活动已经给邻里和社区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部分家庭来说,这一方面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空洞。所以我们学校就应该有目的的来组织一些活动,去影响和干预这种关系,这些活动当中体育活动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发展,而且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社区搞一些体育活动的话,那么势必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善这个家庭所在社区的关系。时间久了,这个社区肯定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当然具体到如何去组织,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涉及到学校工作特殊性,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施,这就需要更多的同仁来探讨了。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我想,这一活动如果能够实施的话,也正好是这一国策的有力体现。

三、社会体育的调节价值从影响家庭关系开始

现代家庭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影响家庭关系因素很多,我只能从学校体育的这个角度谈一点简单的看法。调查表明,96%的同学同意体育对改善家庭关系有作用或者有一定的作用,4%的同学选择了否定项,这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息。很多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过体育活动,许多学生也认为学校应该有必要或者视情况提醒家长要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这就说明了一点,学生肯定了体育活动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来改善家庭或者邻里的关系。我们看到高达84%的同学表示家里至少有一人以上喜欢体育,所以我们应该肯定,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的条件是成熟的,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干预和引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肯定是可行的。所以作为学校来说,应该有目的的给学生树立这种思想,指导学生主动的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另外,学校也可以从指导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和灵活有用的方法,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实施下去。这不但是对家庭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改善家庭关系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另外,从个案的分析来看,7%的单亲家庭很少进行家庭性的体育活动,也很少参与和邻里之间的体育交流,关系不太和睦的家庭和邻里关系也不很理想。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不正常,单亲家庭孩子性格的问题一目了然,这是一个非常另人担忧的问题。至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上非常关注的话题,学校和社会采取的方法很多。从我们体育教育的角度采取一些帮助措施的话,我认为就是要针对性的做一些体育工作。首先要培养好这些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他们多参与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觉到团体的存在和他对团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主动培养他们家长的体育爱好,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多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学校计划组织内的,也可以是学校任务性的布置在外完成的。总之,就是通过主动的引导和干预,尽量使这样的家庭多参与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引导他们的性格健康向上的发展。

除了对这种单亲家庭影响外,我认为这种调节对那些有问题或比较沉闷的家庭更能发挥效果。体育活动应该是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家人一起运动时,由于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彼此有了共同爱好和目的,通过运动产生的另外一些不可预测的微妙变化,可能就会使有些家庭的矛盾得到缓和并解决,也使一些过的过于沉闷的家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或者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化,那么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如果我们学校有目的让学生树立这种思想,有目的的去引导这样的家庭向这个方向发展话,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这种调节肯定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校体育来促进和指导一定范围为的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而通过这种发展来影响和调节一些社会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反之,这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补充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使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完善了起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关系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力的结合了起来,最终为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益处,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 曲宗湖、杨连平,《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体育出版社,2003年5月

[3] 季浏,《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4]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领导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披露学会计信息披露学框架

一、会计信息披露学的客观性

( 一 )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意义 创建会计信息披露学是由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所决定的。会计信息披露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政府和投资者是市场经济主要的参与者,会计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被投资公司经营状况的主要途径,是联系市场各方参与者的纽带。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规范市场行为,形成良好健康的市场秩序,确保市场的组织和服务功能高效运转,从而促使公平竞争,提高投资理性,减少投机行为。(1)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定期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企业管理层通过披露会计信息传递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源配置和财务风险等信息。宏观上,它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的发展;微观上,对于企业,既有助于落实和考核经营管理者的经管责任,又可以扩大企业筹资、降低筹资成本;对于信息需求者,它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2)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做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只有了解了公司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形成资本的合理流动,而会计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被投资公司经营状况的主要途径。会计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集中地说明了投资回报的高低和经营风险的大小,并提供一定的预警作用,为投资者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向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3)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会计监管有效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而政府管理部门依据各种信息,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管理与监督公司或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政府规范着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减少了社会获得信息的总成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 二 )会计信息披露学理论指导 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既给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原已存在、现在更加突出的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相关程度低、不及时等问题,迫切需要系统、完整的理论来从根本上给予解答和指导。尽管目前企业均已经意识到了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也有披露信息的动机,理论界也广泛对其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学体系,会计信息披露在与实务结合时出现了很多盲点。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符合各国国情、符合各自证券市场发展水平的会计信息披露学体系,充分发挥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

二、会计信息披露学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现状的相关研究成果 有学者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由放任时期(19世纪40年代以前)、制度初建时期(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发展与完善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乔旭东(2003)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装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窦予华(2005)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之所以存在问题,利益驱动是内在原因,监管部门执法不严是外在原因,有些注册会计师的“助纣为虐”是技术原因,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是内控原因。叶倩(2006)指出如果披露收益大于成本,上市公司具有信息披露的足够动机以自愿性披露的方式披露信息;如果收益小于成本,上市公司则没有信息披露的动机或信息披露的动机不足,就只能以强制性披露的方式进行披露。姜丹、孟庆彬(2007)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方的监管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主要存在博弈主体不到位和博弈过程不充分两个问题。

(二)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的研究成果 李明辉(2000)认为,在考虑是否披露一项信息时,必须对其成本和效益进行权衡,然而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和效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且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王咏梅(2001)指出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具备的特性包括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和中立性 。陈艳(2004)剖析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认为信息披露方式应该朝着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汪炜(2005)把信息披露成本归纳为:资料收集整理成本、诉讼成本、政治成本、对管理者行为约束成本、竞争劣势成本。胡孝琴(2006)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应拘于传统财务报表形式,而应注意货币计量信息与非货币计量信息并重,加强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表外披露与表内披露并重;对内报告方式与对外报告方式并重 。田昆儒、齐萱、张帆(2006)以披露质量的广义概念为切入点对目前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划分为信息披露过程质量因素、信息生成过程质量因素、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三个层次,提出设立信息披露质量分析框架的设想 。罗瑶琦、谭章禄(2007)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由以竞争对手为中心转为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要求企业从重视股东转变为重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应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现代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

( 三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成果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规定要强化财务信息披露,包括定期报告的披露、强化利益冲突的信息披露、同管理层和主要股东有关的经济业务的披露、有关审计委员会财务专家的信息披露等内容 。葛家澍、陈少华(2002)提出企业报告综合模型中应包括五大类: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管理当局与股东的信息、背景信息;概括地说,知识经济下的财务报告模式披露的信息将由传统的、历史性的、定量化的财务信息向定性化信息、前瞻性信息、非财务信息扩展。张德容(2004)指出西方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包括背景信息和经营数据、企业面临的机会、风险及相应措施、预测性财务报告、物价变动会计信息、内部控制报告、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环境保护信息、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和研发活动、企业主要产品分析,认为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借鉴以上内容。

三、会计信息披露学的体系构建

( 一 )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1)有效市场假说。Eugene Fama教授建立的“有效市场假说”,证实了会计信息能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为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建立了基础。 Fama将市场的有效性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三种类型,这三种形态均与会计信息披露有着密切的联系。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信息披露的范围越大,透明度越高,市场的有效性也就越高。会计信息披露就是为了让投资人能够以同等机会获得充分的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之间信息分布不均衡。由于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代理人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占有较多的信息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委托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通过代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这种信息非对称性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条件,为了改善这一信息不对称状况,委托人于是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关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的信息。(3)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公司制度下,投资者(委托人)与管理者(代理人)之间存在着由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利益不相容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个方面。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投资者于是要求管理者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有关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的信息,使得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达到最小化。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从而监督经营者的管理,以有利于自己的投资决策。

( 二 )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提供于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应从属于会计目标,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目标:其一,会计信息披露能提高市场的效率,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具有一种引导资金流向的信号作用,它可以导致社会资金从低效率的企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市场的效率;其二,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披露会计信息可以减少直至消除信息不对称,防止利用内幕消息和内部交易从事欺诈活动,起到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并可引导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会计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简言之,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两个目标相互统一,是相辅相成的。

( 三 )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性和完整性原则。无论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财务、经营信息,还是对公司发展不利的信息,都将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理论上讲,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所有信息均应予以披露。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会计数据。(2)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企业提供的有关信息应该真实、客观、准确,不能弄虚作假、欺骗公众。信息生产、信息交流均必须可靠,这是信息利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信息产品低劣、信息失真就必然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3)及时性原则。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能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否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其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对此,要求企业应该按规定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披露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以防止内幕交易,损害投资者的利益。(4)重要性原则。指信息如果不单独披露,将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即重要的经济事项及其影响应在财务会计上予以详尽的披露,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信息可以适当简化或省略,以避免掩盖或冲淡重要信息的有效性。

( 四 )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和客体(1)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即拥有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实体。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既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会计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其一,企业。这是会计信息披露主体最重要的部分,而上市公司是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重点;其二,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其宗旨是为社会服务,发展好坏直接反映于社会建设过程的各方面,因此有必要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有关科教文卫事业的会计信息。其三,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目的不是获得财富,而是提供服务以实现社会互益,有责任且有义务向捐赠者汇报财产经营情况,且捐赠者希望非营利组织披露相关信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关注捐赠资金的去向、使用过程的合法合理性以及达到的效果。其四,政府。政府会计信息作为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信息透明度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之一。(2)会计信息披露的客体。会计信息披露的客体就是会计信息。目前会计主体披露最多的会计信息主要指财务会计信息,即财务报表及有关附表、报表附注、审计报告等。所披露的信息类型主要是货币的、历史的信息,而对于一些与决策相关的非货币性的、前瞻性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单独列报,仅有部分在报表附注中稍作说明。为了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主体披露应重视对非货币性信息、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增加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等内容的披露。

( 五 )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1)强制性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又称法定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应按公允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在公司对外报告中披露的内容,是对已发生的相关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揭示,包括基本财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审计报告等,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定期性。强制性披露的内容一般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招股说明书是投资者了解发行人详细情况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告书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股票的价值和前景,定期报告包括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又分为重大事件公告和公司收购公告两种。(2)自愿性披露。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信息使用者迫切希望企业能提供更透彻、更可靠的信息披露。在此大趋势下,许多企业开始有意识的主动披露一些与企业相关但又超出公认会计准则要求规范的信息,也即实行自愿披露。公司为了提高企业价值,维持自己在资本市场中的信誉以及与投资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获取稀缺资本,降低代理成本、筹资成本,往往倾向于自愿披露以下内容:公司背景信息和经营数据;战略规划公司面临的机会、风险及相应措施;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环境保护信息;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和研发活动;预测性信息;主要产品分析;分部报告等。

( 六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和资料向法定主体报告(上市公司要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它既包括企业成立时的披露规范,也包括经营后的持续信息披露规范。以中国为例,具体来说内容主要包括:(1)对会计信息加工的规范制度。已有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具体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补充规定都是对会计信息加工的规范。(2)对会计信息审核的规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对我国外部审计进行规范的最高法律。对审计执业进行规范的主要是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如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执业准则、独立计道德规范、会计师事物所资格认定和业务规范等。这些准则既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法宝,也是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纠纷的利剑。(3)对会计信息传播的规范制度。《证券法》、《公司法》以及证监会发布的四百多条规章都有对会计信息传播的规范。其中,最详细的是证监会2007年1月30日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媒体、方式、文字、格式、内容、时间、义务与责任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对非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法规,通常是会计法规、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税法、财政部门法规等。(4)对传播对象的规范制度。传播对象即会计信息使用者,按其使用意愿可以分为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自由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是政府部门、债权人和投资业主;自由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潜在的投资者、潜在的客户、潜在的债权债务人等与公司经营业务、公司业绩相关或将相关的主体。

四、结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带来了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一场革命,信息化会计时代已经来临。会计信息披露手段得到极大的创新,会计信息披露实践逐步由单一的以纸张为介质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过度到以纸张和网络介质并重的新阶段。这必将带来新的会计信息披露革命,以实时披露替代定期披露,以个性化会计信息披露替代通用型会计信息披露,以复合数据披露替代财务数据披露。会计信息披露学的建立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革命,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加强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目前所实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也就是说它只满足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需求者缺乏系统研究。此外,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对目前被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方式和质量都有不满意的方面,具有在两者中起平衡作用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应发挥其功能。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证券市场各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执法力度,尽快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提供系统和详细的编报指南,最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机制,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学的内容。会计信息披露学的建立,是会计学理论的又一次创新,是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实践性的创新,是现有会计体系的扩展,是大会计学的又一新发展方向,与管理会计学、内部控制学、审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社会责任会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学应用于实务问题才是建立该学科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淮建军、雷红梅、赵誉谦:《信息披露:近40年国外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2]李燕媛、李晓东:《“管理层评论”信息质量原则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3]张宗新、朱伟哗:《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4]韩素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2期。

[5]李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比较研究》,《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6]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7]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Boesso,G., Drivers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7.

[9]Eng.L.L.,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

[10]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of America.The Sarbanes-Oxley Act Of,2002

(编辑聂慧丽)

领导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体育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科;体育知识

Key words: kinesiology;sports science;sports discipline;sports knowledge

诚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所说:“真正的科学运动是从修正其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的。”但对于中国体育学界来说,“体育学”概念的修正过程过于漫长且没有明确的修正方向,特别是随着体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实践的快速发展,各种冠以“体育学”之名的论文、著作、教材陆续出现。虽然,理论探索有助于学术的进步和繁荣,并推动体育学自身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但另一方面却对“什么是体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人云亦云,对“体育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见仁见智,通常出现“此体育学非彼体育学”的尴尬。由于在“体育学”概念对话中的失衡,继而引发学界对体育学与体育学科、体育科学、体育知识体系,甚至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概念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辩与反复商榷。就中国30余年体育概念发展史来看,无休止的纷争从未得出过某种较为统一的概念认识,而这种乱象反映在体育实践中,使得体育学科专业的划分与命名,以及体育学术组织的名称均出现极大随意性。

1 体育学概念研究的现状

对于“体育学”概念的阐述,可以从体育类的著作中找到各种的答案。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认为:“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学科之间及相关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2];熊斗寅[3]认为:“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充分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以推动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并且,广义的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总称,狭义的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下的一门学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指出:“体育学是形成中的新学科,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问,它从整体上认识体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抽象地反映出体育的主要特征,准确揭示其本质。”[4]王续琨[5]则认为:“体育学只是体育科学的一门核心基础学科,用来分析体育运动中出现的种种理论问题”;张岩[6]却指出:“体育学是体育运动本质和规律研究成果的系统化。”鲁长芬[7]在辨析“体育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科”概念之后得出:“体育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又指导着各分支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凡此种种,对“体育学”概念的认识虽有分歧,但亦有共识——体育学是以研究体育现象、发现体育规律、探寻体育本质为己任,但这种仅有的共识也无法遮蔽不断分化的概念分歧,而其中最大的分歧则在于对“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关系的理解上,也就是聚焦于“体育学”是否科学?从某一方面讲,这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对于“科学”而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一种组织化的知识体系;一种社会建制、教育主题、文化源泉等”[8],体育学当然也是科学的一种。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把体育学认为是一种综合科学,既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也有体育文化发展、运动竞赛组织等社会科学。但这是否就可以把“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等同,学界还是存在极大的争议。如果按照鲁长芬[7]在《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一文中的结论“体育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来看,“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完全是两码事,且出现了层次分明的等级差距,也就是体育科学是体育学的上位概念,而体育学仅是体育科学的组成之一,即呈现出“科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的逻辑关系。诚然,这种理解并非没有根据,可能受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阐述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9]的影响,将这种认识移植到体育学科中来。但“不可能存在一个教育学之外的教育科学,或者教育科学之外的教育学”[10]的分歧,这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物理学即是物理科学或经济学即是经济科学一样。研究认为体育界有必要将“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关系问题搁置,因为百家之言莫衷一是,谁也无法拿出令所有体育学界都能信服的理由。无论是为体育学冠以“科学”之名,还是继续力挺体育学是正宗,由于研究者的认识和立场不同,即哲学解释学中常提到的“前见”,对学科划分、知识结构、项目设置等问题上都失之偏颇,并不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只能让学界徒增烦恼。

过往的种种概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对体育学概念外延的一种限定,也是对体育学范畴的一种规约。回答这个问题切忌用各种体育运动现象进行无限列举,籍此以说明体育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但这种“是什么”只是表明这种运动形式或规律当下的存在状态,并没有回答它是体育学研究对象的原因所在,在逻辑上没有与体育学建立严格的联系。这也是多数学者通常想当然地为体育学下定义所出现的纰漏根源。此外,体育学研究对象范围的大小直接決定体育学概念外延的大小:如果把与人相关的所有运动现象和体育问题都称之为体育学,那么这里的体育学就成为非常宏大的绝对上位概念,它将成为所有体育学科体系总和的代名词;如果只是将体育学看做是体育科学的一个下位基础学科,那么此时的体育学将仅仅是一门体育理论学科,通常被称之为“体育理论”,这种狭义的体育学概念是无法表述当前应有的体育现象和问题的。另一方面,体育学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这是关乎体育学内涵本质的追问,也是体育学如何“定性”的问题。学界有“自然科学论”、“教育科学论”、“人体科学论”、“人的科学论”、“综合科学论”、“技术科学论”、“人文与社会科学论”等不同见解[11]:有的将教育学上升到“人学”[12]的高度论说体育学的知识架构,有的就把体育学只当做单一的基础学科,甚至有将体育学仅仅作为高等体育院校的一门课程,呈现出三级分化的样态。

从当前体育学概念的研究方法上来看,多拘泥于抽象的逻辑分析,不断讨论谁是上位概念,谁是下位概念。这种对体育学概念的逻辑探究通常会使理论沦为一个没有现实内容的概念群,不仅非常空洞且不易理解,更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因此,正确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体育学概念是当前应当采取的研究方法,逻辑分析必须以逻辑发展为基础,而历史的描述必须以逻辑为依据,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从体育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起点开始,审视体育学及相关概念产生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强调对概念语境的分析。另一方面,在描述体育学概念历史过程中需要用逻辑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体育学概念演变脉络的梳理并不是简单历史自然进程的白描,而是为揭示概念的发展规律。只有将体育学的概念放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野中,辩证审视体育学概念发展的语境及其规律,才能够真正还原“体育学”的本来面目。

也有学者对体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过梳理,如鲁长芬[7]、孙晋海[13]等。但是,就当前对体育学概念的历史分析来看,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局限性:其一,将“体育学”概念史研究等同于“体育学”的研究,通过“体育学”对古今文献进行检索。比如,将中国“体育学”最早的研究著作聚焦在由中华书局于1924年10月出版的罗一东先生的《体育学》一书;将西方的“体育学”等同于对“kinesiology”的研究。这种中规中矩的研究确实没有什么错误,只是过于狭隘,就如同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仅将视野局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历史一样。其二,对“体育学”的历史分析中带有明显的“学科前见”,在论述过程中常出现“在‘体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之类的述说,所反映的则是作者对“体育学”概念的压缩,仅把“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梳理,使所谓的体育学发展历程简化为一门学科发展史,而没有真正去考证什么是真正的“体育学”,因而失去体育学的“学”之本义。

体育学之所以称之为“学”,并非仅指一种结构化的“学科”,而指的是体育学问或知识。因此,基于知识视角下的体育学,就是一种体育知识按照某种内在联系整合在一起的知识体系。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后现代主义者从知识的价值意义出发,知识被看做是在进行某种解释活动,要把握的是对象意义。但是,并不是任何知识都是科学知识。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中给科学做出一个较为宽泛的解释:“每一种学问,只要其是按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话,皆可被称作科学。”[14]基于康德这一标准,那些经验性的、默会的、零散的知识则不属于科学知识,那些仅对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主观描述的知识也不称为科学知识。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是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中,经过长期的观察、实验、实践、反思而生成的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存在;是专门知识的总汇,是专门知识条理化、规范化的表现形态。这种反映客观实在的知识不以人、时、地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体系性、专业性等特征。所以,对体育学概念演变脉络的考究应当以“体育科学知识”的发展为主线,而非拘泥于“体育学”的史料整理。

2 体育学概念的演变

传统哲学似乎已经将这一问题解答:“一个概念反映的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特点,它是通过人们对个性中的共性的分析、抽象、概括、综合等思维过程而形成的。”[15]但是,微观物理学的研究有了这样的新发现:同属一个类别的任何两个粒子中都找不到共同的东西[15]。也就是说,在传统哲学的概念对象所说的共相或共性根本没有其本体论的存在,只是表现出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中,家族成员的某些相似性的性质。也正因这种家族相似的模糊性,使得概念的起源研究变得扑朔迷离,反映在体育领域则是体育的“劳动起源说”、“游戏起源说”、“战争起源说”等诸多观点,继而干扰了追问“体育是什么”的体育本体论的研究方向。同样,对于体育学的概念而言,应当规避体育本质研究的漩涡,把体育学视为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的知识体系,是人们所积累的有关体育现象的知识达到了体系化、专业化程度的产物。

2.1 体育学萌芽期

在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各种“类体育”的活动就已经以劳动、战争、宗教、乐舞、保健等形式出现。但是,人们对这种体育样态活动的认识大多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身体活动形式进行描述,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古希腊时期关于体育的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并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学。比如,荷马史诗中描述的葬礼竞技项目有:战车赛、拳击、摔跤、赛跑、格斗铁饼、射箭、标枪。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音乐和体操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理念,强调用跑、跳、标枪、铁饼、拳击、摔跤与角力、驾车和骑马比赛、五项运动等活动,使青年人练就健美的身体、坚韧的意志、高超的技艺和优秀的品德以适应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活。此外,作为古希腊青年和哲人们训练与辩论的Gymnasium是一大块方形的场地,四周陈列着许多神像和优胜运动员的雕像,青年们在这里从事各种竞技运动和修辞学的训练[16]。这时人们对各种身体活动的认识还尚未有总的概念表示体育,也并没有形成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到古希腊、古罗马后期,伴随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帕西安运动会、依斯米安运动会、内米安运动会等四大祭神运动会的日趋兴盛[17],运动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水中跑步的训练方法,借助水的阻力提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对身体活动认识水平最高的学者当属盖伦(Galen,A D 130-200),他不仅对当时身体活动的动力学进行经验总结,还著有《论小球锻炼》(On exercise with small ball)[18]。这一时期的体育研究者对身体活动的认知多停留在经验的总结,还上升不到专门、系统的科学知识水平,更没有对体育现象及运动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的形而上学。

2.2 体育学成长期

15—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全面的突破,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才开始形成。体育科学知识首先在教育领域得到有限的表达。1733年杜博斯所著的法文原版《诗画论》成为较早探究体育教育知识的文字载体,并开创性地使用“education physique”表示一类可与智力教育、艺术教育相提并论的体育教育[19]。从表面上看,体育知识已有专属的类概念,体育学的种子在教育的沃土中不断发展壮大,近代体育从此开始。之后,1762年卢梭在《爱弥儿》中用虚构的人物情节表达自然体育思想;1859年斯宾塞[20]曾在《智育·德育·体育》一书中阐明快乐体育思想,“体育”逐渐成为教育家们或哲学家们的常用语之一。另外,竞技体育在西方近代教育系统中的发展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被称之为现代体育的三块基石。1890年,瑞典学者波西(Baron Nils Posse)出版《瑞典的教育性体操》(The Swedish system of educational gymnastics)是一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体育学著作,并在1901年第3次出版的时候更名为《教育性体操的专门动力学》(The special kinesiology of educational gymnastics)[18]。书中用力学和解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体操动作,并提出按照解剖学原则、力学原则、生理学原则和心理学原则科学指导练习。将这本书与古希腊学者盖伦所著的《论小球锻炼》相比,体育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操作性都有极大的提高。由于当时人们对身体活动的科学认识大多通过肌肉骨骼的力学原理,这也是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kinesiology理解为“动力学”或“运动技能学”的缘故。从科学知识发展的角度看,这也反映当时人们对体育科学知识的认识水平。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很快从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体育活动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体育科学知识分类研究也更加精细。体育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科学知识的出现,使体育科学知识综合性和整体性趋势更加突出。学校范围内以培养体育教师为职业定向的传统体育概念physical education已经无法涵盖现代体育学的全部,体育表演、健身指导、休闲体育等多种非教育类型的身体活动表现形式日趋成为现代体育的主流。

2.3 体育学独立期

1964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富兰克林·亨利[21]在全美大学体育协会年度学术会议上发表“体育教育:一个学术性学科”中指出:“以前的体育教育主要考虑可以为人们做什么,而现在应考虑拓宽该领域的知识体系;以前完全从职业考虑的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开始向学术性、理论性知识体系建构转向。”亨利的观点在美国体育界引发巨大的反响,进而掀起一場美国体育的“学科革命”。从此,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动作学习与控制等一大批与身体活动有关的专门知识迅速聚集起来,形成较为完备的有关体育活动和体育现象的科学知识群,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学”概念应时而生。

美国学者现在通常使用kinesiology一词来表达“体育学”的含义,认为它已经超越最初“人体运动学”[22]局限,而可以更有效表示当下比教育更多内涵:它是一种包括锻炼科学、竞技管理、运动训练、运动医学、竞技运动的社会文化研究、竞技和锻炼心理、体能训练组织、体育教育-教师教育和有关身体理疗、职业治疗、用药和其他与健康有关领域的职前培养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学术性学科[23]。kinesiology一词是随着人们对身体活动和体育现象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到科学化程度而产生的,是对各门体育科学知识的综合表达,是体育学知识积累到具备内容的专门性、对象具有成熟性、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反映,尤其是在大学教育和研究语境中,表示知识分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时使用。

3 体育学概念的反思

美国体育学术界在“学科革命”之后逐渐认同kinesiology这一概念指代体育学,这也代表体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体育而言,鉴于中国特殊的体育学术环境,暂时还不具备进行中国体育学科革命的条件,如若此时贸然套用美国式的“体育学”概念,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所以,我们的体育学研究应当站在世界体育学历史发展的高度,兼顾中国体育学的研究现状,对当前中国的体育学概念进行反思,也为体育学概念赋予更适宜的名称和定义。

首先,在宏观上谈体育学,就是指整个体育学体系的总称,也只有在这一维度上才是真正的“体育学”。因为体育学本就应当是研究人类活动中所有体育现象、规律及本质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必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而共同形成“体育学”家族。这种“学科群(簇)”是社会发展和学科演进的必然结果,赋予体育学应有的时代意义。至于当前研究者提出的“体育学”、“体育科学”、“体育学科体系”等概念,表达的实质都是宏观意义上的体育学,是同一回事。诚如张岩[6]所说:“拘泥与纠缠于‘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字面差别,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不能把问题弄明白,反而会适得其反。”存在但是具体来看,则极大分歧:熊斗寅[3]认为体育学(体育科学)应当包括“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含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体育管理科学类”;周西宽将体育学划分为3个等级层次,高层次学科指导低层次学科,而具有统筹指导的一级学科包括“体育哲学、体育学、比较体育学、体育未来学、体育史”5大类[24];1997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后,体育学成为教育学科门类下1级学科,并在研究生专业中设“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2级学科:邵伟德等[25]按照实用、可行、方便的原则提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管理科学和运动技术科学”4大类;鲁长芬[26]则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的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两大学科则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并建议将“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作为体育学的主体部分;刘一民等[27]基于体育行为的视角,将体育学分成“竞技运动学、身体教育学和健身休闲学”3个2级学科。中国的体育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关于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歧始终存在,但是无论怎样划分,学者们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类体育活动中存在的理论或实践问题,都在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思索“体育是什么”、“体育应当是什么”以及“体育应当做什么”等问题。尽管不同的学者观点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看似彼此独立、自成体系,却又殊途同归,共同组成一个大“体育学”。

其次,中观维度上的体育学概念,是指作为单一学科的“体育学”,通常被称之为“体育原理”、“体育哲理”或“体育基础理论”,其中“体育原理”的使用更为普遍。体育原理作为单一学科的体育学,其价值在于从整个体育学体系的宏观视野中,探寻不同理论视域下的体育现象和体育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寻找体育学体系中最具普遍性、共性的问题及存在的意义,还肩负着维系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内在联系的作用。如同教育体系中的“普通教育学”一样,“体育原理”探究的就是体育领域中最一般原理、方法和规律,还需要明确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厘定最基本的体育术语和体育概念,是体育学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体育原理”与“体育学体系”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其它分支学科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体育原理”在体育学体系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由于体育学是研究人类体育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人的问题的复杂性又势必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使得体育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越来越快。体育分支学科愈发膨胀,使得人们更希望探究所有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共性,以及最基础意义上的“体育原理、规律和一般方法”,它不仅要回答“体育是什么?”问题,还要回答某些体育新学科“是不是体育”的问题。体育原理一般不会直接指导具体的体育实践,只是告诉最普遍对待体育的态度和方法。另外,根据学者们对中国体育学演进发展的考证看,“体育原理”是中国体育学发展的雏形,宋君复、方万邦、吴蕴瑞、江良规均出版书名为《体育原理》的基础著作,有机建立起体育与哲学、教育学、医学、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为体育学科的分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微观维度上的体育学概念,主要是指在体育类院系所开设的入门级课程的“体育学”,通常称之为“体育概论”、“体育学导论”或其它名称,其中“体育概论”课程通常面向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而“体育学导论”课程大多面向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如果说中观维度的“体育原理”尚且在学科层面提炼体育学体系的共性问题,而微观维度的体育学概念则将目光聚焦到课程层面,直接应用在体育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形成对体育学的基本认识:了解体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一般规律,掌握体育学体系中各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的研究动向,以及体育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学生可操作的职前准备。“体育概论”或“体育学导论”是“体育原理”学科的课程化展现形式,一方面是体育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侧重体育规范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体育职业能力的实践指导,侧重体育实践技能的提高。這门课程主要是为告诉学生“体育学应当做什么”以及“体育学在实践中具体怎么做”等问题,并藉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们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发展方向。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由于不同的体育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名称和所选教材的差异性,使得“体育学”、“体育概念”、“体育原理”、“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学导论”等课程名称同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界对体育学在中观维度与微观维度意义上的混乱。这种意义的混乱使得体育学课程的内容成了“体育原理”的压缩版,很可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中观而没有微观”、“重视理论传授却忽视实践引领”,缺少体育学自身最不可缺少的操作性和能动性。这种观念性的错误反映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可能会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理论的基本兴趣,还由于缺乏体育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丧失其赖以生存的专业竞争力,以至于最终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

从科学史角度看,任何概念都有意义不断演变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表现可能是概念内涵深度的增加,积累概念理论的厚度;也可能表现出概念外延广度的拓宽,吸收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赋予概念的意义,更新人们对概念的认识。但无论是概念的深化还是更新,都能够找到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而对概念所有曾经的历史意义的尊重是进行学术研究最起码的科学态度。就体育学而言,以一个学科名词形式出现的时间尚且短暂,但以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的形式出现已然久远,并且一些旧的概念意义现在依然适用。在当下的认识中,根据不同的语境,体育学概念还可以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维度的意义。总而言之,体育学作为以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历史上任何体育科学知识的纵向传承,还涵盖了当下不同地域间的横向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在探究体育学及相关概念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厘清这个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和意义维度,并尽量在同一体育学概念维度内展开有效对话,尽可能地搁置自己的“前见”,采用解释学的方法来寻求不同理解方式之间的共同点,才有可能使体育学概念越辩越明。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2.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361.

[3] 熊斗寅. 初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J]. 中国体育科技,1983,19(2):18-26.

[4] 周西宽. 体育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

[5] 王续琨,刘永振. 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初探[J]. 体育学刊,2002,9(1):4-8.

[6] 张岩. 什么是体育学——兼与《体育学》和《体育方法论的思考》等作者的商榷[J]. 体育与科学,2004,25(5):25-28.

[7] 鲁长芬,罗勤鹏. 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85-288.

[8] 约翰·齐曼. 元科学导论[M]. 刘珺珺,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5-7.

[9]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81.

[10] 胡德海. 关于什么是教育学的问题[J]. 中国教育科学,2013(2):31-55.

[11] 张岩. 元体育学是对体育学的超越[J]. 体育与科学,2004,25(6):36-39.

[12] 邓廷良. 体育学即“人学”[J]. 体育与科学,1987,8(2):1-3+16.

[13] 孙晋海.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4.

[14] 汉斯·波塞尔. 科学:什么是科学[M]. 李文潮,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11.

[15] 赵小娜,高新民. 概念起源问题的新问题及其解答[J]. 江海学刊,2014(3):42-50,238.

[16] DEBRA H. Bodily art:rhetoric and athletics in ancient Greece[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4:12.

[17] ALLEN G. From ritual to record—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s[M].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21.

[18] SYNTHIA S S,KARL M N. The philology of kinesiology[J]. Quest,1990,42(1):283.

[19] 郭紅卫. Physical Education和Education Physique出现时间考[J]. 体育学刊,2013,20(1):20-23.

[20] HERBERT S. Education:intellectual,moral and physical[M]. A L Burt Company,Publishers,1989:235.

[21] HENRY F M. Physical education—an academic discipline[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1964,35(1):32-33.

[22] 朱为模. 人体运动学(Kinesiology)——北美体育专业及院系的新名称[J]. 体育科学,2003,23(1):138.

[23] KARL M N. Physical activity,knowledge types,and degree programs[J]. Quest,1990,42(3):251.

[24] 富学新,杨文轩,邓星华,等. 美、英、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7,14(6):7-11.

[25] 邵伟德,马楚红. 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62-64.

[26] 鲁长芬,杨文轩,罗小兵. 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J]. 体育学刊,2009,16(4):6-10.

[27] 刘一民,房蕊. 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404-407.

上一篇: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评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