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学与思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何谓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根据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技能, 在面临实际道德问题时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它是个体品德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 反映了个体主体性的道德水平。

1 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现状

据一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调查报告显示, 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正义感”、“责任感”、“良心”、“爱心”都在调查重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说明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其道德实践能力却令人堪忧, 呈现出以下情况: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其中, 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是导致其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第二、选择行为, 利字当头。凡是对自己没有明显伤害的行为, 哪怕这种行为破坏了公共秩序, 大学生一般会采取宽容的态度, 而一旦行为可能触犯自身的利益, 大学生则会表示谴责。第三、道德行为的自控能力较差。大学生对于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有违良心的事, 会受不了理性的控制“忍不住”去做;而对于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 甚至于社会褒扬的行为却不一定去做。第四、道德环境的驾驭能力较弱。在处理与集体、他人的道德关系上,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的无所适从。第五、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强, 自我感觉良好, 有展示自我才能的强烈愿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 不懂得如何去处理矛盾。

2 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现状的成因

针对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 不外乎来自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2.1 社会导向失重

在社会普遍存在重知识、重学历、重利益, 轻道德的现象面前, 相当多的大学生关注的主要是学习成绩而忽视自身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养成。

2.2 学校教育失衡

首先, 高校德育教材全国“一本通”脱离社会实际也脱离学生实际, 失去“亲和力”, 德育应当成为人们心灵最温暖的关照。其次, 长期受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传统“道德即知识”思想的影响, 道德即知识, 知识可以教授, 所以美德也可以教授。德育不同于智育, 仅靠德育教师的几堂课堂灌输就能培养起学生的道德素质, 就能让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自然提高。第三, 长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发展忽略了学生德育的培养, 德育工作在不少高校仍处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2.3 家庭教育失严

由于应试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就“一好百好”, 放松了道德品质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3 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转变观念, 注重践履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道德实践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需要转变的观念有二, 一是学校有关部门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打破“美德可以教授”的传统观念;二是教师要改变重课堂教学轻道德实践的思想。我们不否认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但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必须让他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其道德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正如学习游泳的能力一定要下水练习一样。而作为高校德育的主阵地, 目前高校“两课”基本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上, 学生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很难与自我价值取向实现统一。这种枯燥的说教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道德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接触并解决实际道德问题, 才能积累经验, 整合已有知识, 激发个人潜能, 形成个人道德实践的策略系统, 全面提高解决道德问题的实际能力。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家德里克.博克在其高等教育名著《走出象牙塔》中解释大学开设道德课程的目的在于:其一是帮助学生及时处理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其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推理能力;其三是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个人愿望, 让学生明白为了尊重他人的权利自己必须全力以赴的原因。德育课不仅要重视践履, 而且要让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体验、选择、实践道德要求、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让学生完成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道德达人, 从现在做起”, 该项作业历时一个学期, 让学生通过在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主流道德要求的碰撞当中去感悟人生、分辨善恶, 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 逐渐养成符合道德行为的习惯, 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该实践性环节要求学生有体验记录、活动结束后有总结。根据学生在这项活动后的总结中反映, 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有些事该怎么做, 但在他人的异样的目光中往往没有了主动实施正确道德行为的勇气, 而这项作业让他们先是以被动的推动力 (为完成作业) 促使其“该出手时就出手”, “出手”之后感觉到的坦然、愉快甚至是幸福感的体验让学生逐渐习惯于主动地进行道德实践行为, 做到知行相结合。该项活动提供了一个进行道德实践能力锻炼和经历体验的平台, 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体验交流、交往、沟通, 让其道德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强化和提高。

笔者对这项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感受是:这项针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 使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该项活动的总结中写到:起初我们不愿去做, 因为对此项活动有抵触情绪, 也因为不好意思。但迫于成绩评定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之后, 渐渐发现自己的善心、善行、善思、善言让自己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等相处融洽很多, 从中也得到不少快乐与温暖, 由此理解了该项实践作业的意义, 很多学生在总结中表示, 尽管作为一项实践作业我们停止了记录, 但做“道德达人”的活动, 我们会坚持下去。这项活动也说明了, 我们课本上的很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都是知道的, 但如何让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实践能力, 虽然有很多途径, 其中道德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提高是毋庸质疑的。我们评价一个人有“涵养”、有“教养”时, 很好地说明了道德知识与道德素养也即道德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异, “涵养”“教养”是养成的, 而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的量化积累。

3.2 点明利害, 鼓励养德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首先要纠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专业课, 个人道德修养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这显然是受了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的负面影响, 其功利性、竞争性等特征迫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知识技能的培养, 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事实表明, 在道德观念模糊、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感淡薄的大背景下, 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才是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人才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比如在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 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 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某种程度上来讲, 当今社会中不是缺乏有知识的人而是缺乏有道德、守纪律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肃然起敬, 同时也给有德者自身带来诸多发展机遇;而那些有悖道德要求的人总是被人们嗤之以鼻, 甚至求职无门, 比如“范跑跑”之流。这些事实足以证明提高道德修养不仅是大学生自身高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3.3 大张旗鼓, 激励有德

道德作为社会关系调节的“轻武器”, 其重要性自不言说。但也正因其“轻”使得很多人看轻了道德约束力, 使社会出现很多道德失范的现象, 这也正是许多大学生放松对自身道德要求的主要原因。作为教育者, 我们有义务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同时也应当考虑到人的行为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动力支撑, 道德行为亦如是。对一些难能可贵的有德行为加以奖励的做法, 古今中外都有, 比如, 新加坡国民在购买政府组屋时, 如果选择与父母同住, 或是住在距离父母家1公里以内的地方, 会得到一万新元的奖励等等。足见新加坡人对“孝”之美德的看重和鼓励。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当建立奖惩制度, 激励有德行为。这是让大学生转变前述错误观念, 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主动性的有力措施之一。高校为此应当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 筹措道德奖励的专项基金。对于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道德优秀分子, 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金、记功或者颁发荣誉证书等各种形式的奖励, 并在全校甚至更大范围内大力宣传, 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还可以以此特向用人单位推荐。学校的宣传部、学生处、共青团等部门应加强舆论宣传, 并携手德育教育部门, 制定专门的道德评价体系, 确保奖励的制度化、规范化, 为增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自觉性提供制度保证。

摘要: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道德水平,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任务。为此, 我们应当转变观念, 注重践履;点明利害, 鼓励养德;大张旗鼓, 激励有德。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晓.应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J].大学时代B, 2006, 06.

[美]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40~141.

[3] 称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9) .

上一篇:公平与效率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铁路枢纽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