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2024-07-16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利好政策叠加、地缘优势明显、农产品资源丰富等中国推进跨境农业合作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蓬勃发展。本文通过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双边跨境农业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推广农业技术与品种的跨境合作方式、拓展农业资源开发的跨境合作方式、兴建农业发展园区的 跨境合作方式,提出了主体拓展、贸易协调、技术应用、风险规避等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转型升级之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跨境农业合作;主要方式

当前农业合作现已成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优先合作领域。事实上,伴随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升级,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东盟跨境农业合作正在不断向前推进。本文侧重对双边已初步形成的跨境农业合作方式进行了阐释,并对其转型升级之路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中跨境农业合作的基础条件

(一)双边是跨境农业合作利好政策叠加

李克强总理在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跨境经济、农业和减贫、互联互通等已被确定为中国—东盟优先合作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制定和实施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

(二)双边跨境农业合作地缘优势明显

广西、云南等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盟,山水相连、语言相通、習俗相似,双边开展农业互联互通特别是跨境农业合作具有天然而特殊的地缘优势,这些地区(主要是广西、云南等省区)因此也成为中国—东盟跨境农产品流通贸易、农业产业合作甚至相关人文交流的桥头堡和示范区。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广西为例,一方面,广西与东盟国家农业交流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伴随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广西农业(农产品)开始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广袤田野和住民食桌。另一方面,广西面向东盟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发达、涉农涉外机构和跨境农业设施较为完善,这不仅为跨境农产品流通贸易便利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为双边农业政策交流与机制协调、农业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农业项目投资与风险管控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三) 双边跨境农业合作产品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为广西、云南等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以广西为例,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如杂交水稻、玉米、甘蔗、木薯、油料等农作物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热带及亚热带水果品种丰富、营养高、口感好,尤其是豆类、茶叶、天然蜂蜜以及生猪、水牛奶、北部湾海产品等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一直深受东盟消费者欢迎。同时,广西作为林业大省,林业用地的面积、蓄积量、采伐量位居全国前列,速丰林、经济林稳居全国首位,目前广西面向东盟的速丰林与木材加工制造业、种苗花卉产业、经济林产业及生态旅游产业等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此外,当前东盟国家(如越南、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而广西在包括农机在内的多种农资产品(如稻种、果苗、化肥、农药等)方面具有一定技术或研发优势,合作前景广阔。

二、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中跨境农业合作的主要方式

(一)推广农业技术品种的跨境合作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农业技术与品种为内容的跨境农业合作成为广西、云南等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走出去”、走向东盟大舞台的基本方式。以广西为例,全区涉农科技企业通过将良种、设备、技术输出至东盟国家,有效提升了其种植业、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如2012年广西(木薯研究所)向菲律宾东达沃省提供了20吨木薯良种种茎,并提供海外木薯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等一系列跟踪指导服务。2013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又陆续在柬埔寨干丹省、贡布省、磅同省等建立水稻优势新品种32个。2015年广西(万川种业有限公司)在越南合作推广新杂交水稻品种1200吨、玉米500吨、蔬菜200多吨,该公司已经成为广西出口东南亚国家数量最大的种子企业。2016年,广西(容县)瑞众、雄飞、新桥等多家农机企业根据越南、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农机市场需求,通过与当地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推出多款适合当地耕作和运输要求的小农机(具)。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容县累计向东盟国家销售各种微型拖拉机、耕作机和耕整机等农机近万台。此外,广西还通过实施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文莱水稻高产栽培示范等一批跨境农业技术合作(试验)项目,支持农业科技“走出去”。与此同时,东盟的农业企业也加大了在广西的品种与技术合作力度,泰国糖业公司、新加坡威尔玛公司等大型企业都与广西合作组建了新的集团公司(东亚糖业集团、防城港大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力争通过“强强联合”做大、做强跨境农业产业。

(二) 拓展农业资源开发的跨境合作方式

拓展包括广西、云南等西南民族地区在内的中国广大农区与东盟国家在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同时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和跨境农业投资深入东盟,农业资源开发跨境合作逐步成为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的主要领域和方式。以广西为例,近年来全区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农业资源开发跨境合作项目及农技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广西明阳生化集团、广西福沃得农业技术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纷纷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木薯、水稻生产加工基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东盟国家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广西赴东盟国家开展跨境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共计30余家,其中已在商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的11家,东盟国家投资金额累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在投资东盟的国别上,主要集中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等3国,投资方向涵盖木薯、甘蔗、茶叶、蔬菜、剑麻的种植加工(主要是初级加工)以及远洋捕鱼等领域。正是一批批广西与东盟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双边贸易取得了可喜成绩。2015年广西—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突破20.3亿美元;东盟国家在广西投资项目22个,合同外资额7.11亿美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广西与东盟国家在种植业、水产养殖、畜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农业生物技术、海洋捕捞及渔业机具生产、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三)兴建农业发展园区跨境合作方式

农业拓展园区跨境合作系多边、双方或某一方主导推动建立,旨在发挥“一园多(国或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集聚研发和生产、技术密集、辐射带动”的跨境农业园区之特点,目前已成为中国—东盟跨境农业合作(方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广西—东盟跨境农业合作园区主要有位于百色、南宁等地(建设)的中国—东盟现代农业观光展示园、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袁隆平东盟农业科技博览园等。以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分为农业科技开发利用、农业教育文化和农产品商贸流通等3大板块,以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研发、双边农业优新品种试验展示、跨境农业教育培训、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流通加工及附属产业关联区、双边农业商务博览及配套服务等6大功能区。该园区主体工程主要包括中国—东盟农业技术联合研发大楼、双边农技研发试验基地、广西水牛奶研发(加工)中心、中国—东盟农业专家生活园、中国水牛品种资源园以及中国—东盟畜禽类优新品种试验展示区等多项重大基础设施,致力打造跨境农业园区合作范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含种植、加工)的红心火龙果、牛蒡茶、牛蒡酒、野猪肉、蛋黄果、台农一号百香果、台农一号四季蜜芒、马来西亚大杨桃等特色水果和保健食品销售收入达数亿元。

三、中国—东盟农业互聯互通中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拓展和提升

(一)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主体拓展

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中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实现主要由某一科研院所、实体企业(或类企业性质组织)“单兵作战”完成,跨境农业合作涉及的主体较为单一、形式较为固定。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看,中国—东盟跨境农业合作涉及研发、生产(加工)、流通(物流)、销售(贸易)等纵向主体以及政府部门(农业、商务、质检等)、行业协会等横向主体,所以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主体拓展即为由现行的“单兵作战”式拓展为以科研院所或实体企业为核心的“跨境农产品供应链”式,耦合、协同推进中国—东盟跨境农业合作发展。以广西为例,可由全区某一农业科学院所或涉农实体企业挂帅,联合双边纵横向主体资源,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广西)—东盟跨境农业合作成员主体联盟。

(二)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贸易协调

在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实践中,开展跨境农业合作难免会发生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情况甚至各种贸易摩擦,而解决的有效办法就是:需要建立相应的双边跨境农业合作和贸易协调机制。因此,为保证持续有效推动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进程,有必要建立健全双边跨境农业合作协调(或商洽)机制,整合中国与东盟跨境农业合作(交流)的相关资源,有效选定东盟国家相关合作部门,畅通双边跨境农业合作渠道,提高合作效率,并加强中国对重点投资(东盟)合作项目和示范基地的支持服务。以广西为例,可由其商务、农业等政府部门实施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与东盟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粮食、种子、农技、农机以及援助等事项的接洽及服务,增强双边农业合作的成效与贸易便利化。

(三) 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技术应用

跨境农业合作的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互联网+跨境农业”等三个方面。首先,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中跨境农业合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发的技术“含金量”,如在广西杂交水稻、木薯、水牛奶等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农机(具)等农业机械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次,双边跨境农业合作生产的农产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偏低,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广阔,同时也是广西跨境农业合作方式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第三,当前包括跨境农业在内的农业发展已进入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时代,跨境农产品品质管控、流程监理、信息共享是“互联网+跨境农业”的核心内涵,广西可充分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跨境电商平台等助力“互联网+”跨境农业合作方式创新。

(四)跨境农业合作方式的风险规避

近年来就双边跨境农业合作方式运行来看,其风险主要来自投融资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等两个方面。在投融资风险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由于在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或不同,投融资环境存在诸多变数或潜在风险,亟需建立更便利的投融资渠道和更严格的金融监管机制,才有可能引导工商资本等其它资金进入中国—东盟跨境农业合作领域,充分发挥涉农银行的支农助农功能,合理有效规避中国—东盟跨境农业合作之投融资风险。在知识产权方面,在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特别是跨境农业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是推进双边农业合作的基础,必须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专利)条规明晰并实施农产品知识产权(专利)的主体归属、有效认证和合法保护,以推动跨境农业合作(方式)和谐发展。▲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三本院校国贸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研究时,首先应搞清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三本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此为基础,本文探讨了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三本院校 应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在三本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其中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层次以上教育,本科院校又通常被分为一类本科院校、二类本科院校与三类本科院校,分别对应的是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高等学校定位应该有所区分,基于此,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那么三本院校显然是教学型大学。将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那么三本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

从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面向来看,外贸人才可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外贸人才和应用型外贸人才两类。应用型外贸人才又可分为应用型对外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主要应由二类和三类本科院校完成,而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外贸管理人才比例相对三本来说较大,三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则主要是应用型经办人才,职业高等院校培养定位则单纯是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

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是使其具备良好的外贸实际业务经办能力,服务于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国际贸实务》课程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三本院校《国际贸实务》课程的教学问题。

三本院校大多是民办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也应顺应市场需求,当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从而导致国贸专业人才市场的現状:人才需求很大,国贸专业毕业生也很多,但外贸企业却招不到符合要求的外贸人才,或招到的人才并不能胜任外贸相关岗位的工作。我们应该结合市场上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三本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去探索如何设置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去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本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贸实操能力等业务经办能力,因此需要相关课程的配套。以我校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型经办人才,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胜任政府相关部门、涉外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贸易业务、市场营销以及外贸会计等经办类岗位的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业务经办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其中实际业务能力,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海关实务》、《外贸流程实训》、《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业务员综合业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等课程体系来支撑,而随着后续《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业务员综合业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外贸流程实训》等实训课程,包括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上机操作等的不断丰富化、精细化、完善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甚至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以上后续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后续相应实训课程的理论支撑。 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包括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理清《国际贸易实务》在高等院校整个外贸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也显得尤为必要。根据笔者参加教学研讨会听取其他相关教师的意见、与一些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自身工作中的感悟等,笔者认为当前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仍然主要以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容易溜号,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缺少活跃气氛,并且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或者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并没有运用好这一方法。

2、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使学生并没有领会实践中如何运用的问题,因此,即便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在后续的其他诸如《外贸流程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或是企业实习时,学生还是无法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3、教学评价手段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的教学评价手段运用相对单一,如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这些方式并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情况、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平时学习的效果等,过程教学的考核手段运用较少,或者运用不当。

4、专业教师外贸从业经历匮乏。三本院校专业教师大多缺少相应的外贸从业经验,这对于实践性强的国际贸易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教师从业经历的缺乏,必然导致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用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是导致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仍然不会操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样的现状解决起来较难,一方面高校考核教师不止授课,还有科研成果等,教师的时间可以用来去积累从业经验相对较少,另外教师本身并没有很好的渠道去联系外贸企业从业,学校如果不鼓励教师去企业实习,也不给教师搭建这样的平台,那么这一问题想解决起来很难。

三、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结合學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自身特点等,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思考,使其切实的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目标。因此,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方面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解决实际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基本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如simtrade模拟实训课程的配套。授课过程中,多用习题,特别是一些与外贸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题,历年考试真题,这样学生一举多得,既学到的知识,又可以把知识灵活运用,而且还可以去报名一些外贸类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外贸流程图等,运用各种单证实例,鼓励学生多去浏览外贸相关的网站,如商务部、联合国贸发会议等,了解行业动态,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请一些业内人士来学校为学生开专题讲座,比如外贸公司的、海关、银行、商检局的人员,也包括邀请已毕业的从事外贸工作的校友做报告、座谈会等。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点以及提高其分析问题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老师的关注、学生自身的成就感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课业的学习。讲课之前采用案例导入,会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兴趣,并且带着相应的问题开展学习,往往事半功倍。应该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讨论很重要,案例的选取要恰当、典型、精而非多而广,而针对案例展开讨论,需要教师灵活考虑学生的特点具体实施。

4、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评价方法应更多的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包括参与度,与老师互动,包括质疑、提问的积极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等。

5、学校也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去到外贸企业实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外贸企业、海关、银行、船运公司等实习。

6、师资力量建设。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的培养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具有实际外贸业务经验的,业务经办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去外贸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耕种形式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参加行业培训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喆,刘雪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继续教育,2012年第10期,21-23页.

作者简介:刘杨,女,经济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金融与贸易系讲师。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分析工作流程,明确典型工作环节,分解工作任务,依据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整合,已成为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课前准备的必要步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进行深入调研,认真了解工作过程,熟悉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并以此来指导行业英语教学。文章以《经贸英语》教学为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实施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媒介,模拟工作场景,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发挥行业英语《经贸英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关键词:工作工程;工作任务;项目化;翻转课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对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对其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项目化翻转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工作过程,另一方面较大程度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职欲望,进而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一、《经贸英语》课程标准与定位

《经贸英语》是针对会计信息、国际贸易、金融、投资与理财等专业群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体现了国际贸易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体化。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掌握对外贸易的专业术语、核心词汇及常用表达;掌握对外贸易常用英语表达及信函的格式。在能力目标方面,能够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国际贸易沟通与交流;能够运用英语通过书信和会话的方式处理对外经贸的各项业务。在素质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习得良好的职业素养,教会学生爱岗敬业,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經贸英语》(王晓红主编)是经贸行业的主干教材,供经贸类各专业使用,符合ESP(专门用途英语)的界定。研究发现,多数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都是ESP ,因此,就教学内容而言,专门用途英语比较适合课程项目化教学。只有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内容更符合项目化设计的需求。因此,在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其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项目化课程设计思路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经贸英语》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情境式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项目化一站式体验中培养职业技能和素养。本课程基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实施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项目驱动为媒介”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模拟工作场景,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主题式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了《经贸英语》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目标导向教育原则的指导下,该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实施场景式、情境式教学设计。《经贸英语》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经贸相关的业务能力,该教材一共八个单元,展现了一个国际经济贸易的完整过程,包括业务接洽、商业背景调查、交易磋商、签订合同、支付货款、货物包装、货物交付、投诉与索赔。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围绕甲公司与乙公司从业务接洽到最终的投诉与索赔这一总项目展开。将总项目分解为八个子项目,对应于八个单元的主题,实际上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八个必要环节。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可以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一站式体验。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围绕以上八个子项目,课程将按照项目语言工作坊(Project Language Lab)、项目输入(Input for Project)、项目输出(Output for Project)、项目策略(Project Strategies)和项目展示(Project Presentation)五个板块分别展开。课程团队将这门课程围绕八个子项目为主线,制作了PPT,且录制了相关视频,并上传至某平台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

三、项目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项目化翻转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多样,既是项目设计者和资源建设者,又是任务的发布者,既是项目实施的指导者又是项目成果的评价者。项目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本课程分为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两种方式。线上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提前将为项目作铺垫的教学视频、PPT上传至平台,并以公告等方式发布平台,学生定期看公告,落实学习任务,做好笔记,并将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记录下来。线下教学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向学生展示分析项目的预期成果范例,然后根据项目需求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负责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自主写作,具体实施。教师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引导、点拨学生进行项目的过程跟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PPT展示汇报项目成果,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针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使项目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笔者发现,翻转课堂既能帮助学生真正体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明确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参加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就业信心。

四、小结

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情境式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项目化一站式体验中培养职业技能和素养。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常用词汇和表达去更深刻地理解并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有助于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及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的汇报展示,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何阳萍,王晖.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与分析[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

[2]王晓红.经贸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

[3]吴婉.翻转课堂理念下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实证研究[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7(2).

基金项目: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ESP需求分析视角的行业英语教学现状审视与改革思路研究---以“经贸英语教学”为例,编号:14069JG2018105。

作者简介:皮艳玲(1981-),女,汉族,重庆开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美国总统奥巴马2月7日提出“美国乡村制造”倡议,这表明美国已准备通过一系列行政力量,进一步扩大农业出口。当天,奥巴马在视察密歇根州立大学时签署的美国2014?2018财年农业法案,正是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这项拖延两年方才出台的新农业法案,为美国未来5年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法案除规定联邦政府每年的农业开支预算约1000亿美元之外,还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最大的调整——取消了实施近18年、每年耗资近50亿美元的农业直接补贴,同时扩大农业保险项目覆盖范围和补贴额度,以突出保险在防范农业生产风险中的作用。

“新法案意味着美国的农业发展由直接补贴时代,向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不同农业保险的时代转变。”美国国家农作物保险服务协会总裁汤姆·扎卡里亚斯说。

取消当前执行的农业直接补贴,是因为该补贴只依据最初确定的历史种植面积,但随着时间变迁,即便现在没地可种,也能依此条例获得补贴,而且直接补贴更容易引起贸易纠纷。

新法案不仅改变了“吃空饷”的情况,还“可保障农民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获得补偿”,奥巴马说。

比如新增的农业风险保险,当参保农民的农产品价格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14%时,将开始获得补偿。保险赔付不设上限,保证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依然能获得往年平均水平86%的收益。参与该保险的农民只需承担35%的保费,剩余的65%由政府承担。

不过,新增的保险品种和更大的灵活性也给美国农民提出了新挑战。比如,新法对美国奶业差价保险划分为9档,每一档的保费都不一样,而且该保险还依据牛奶产量作了区分,产量超过400万磅牛奶的生产商需要支付更多保费。

“对于新农业法,生产商需要做更多功课,才能选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项目。”密苏里大学农业经济学家斯科特·布朗说。

之所以革新农业保险,是为了更好促进农业发展,并以此作为美国未来农业政策的着力点——扩大农业出口的基础。

白宫声明称,未来9个月,美国农业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进出口银行以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出口,包括举办“美国乡村制造”地区论坛和“美国乡村投资”会议,为农业部负责乡村发展的雇员提供促进农业出口相关的培训,利用网上平台为乡村企业提供促进出口和投资等信息。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2013年是美国历史上农业出口最为强劲的5年,总出口额超过6570亿美元。2013年美国农业出口额达到144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的购买占18%,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

在经济学家看来,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此次加强农业保险的举措,其政策外溢效果不可小看,可能引发新的国际贸易争端。因为美国政府提供的农业保障,是世界上大部分农民所无法享受到的。

“如此保障下,美国农民会生产更多、出口更多,最终带来世界农产品价格下跌,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利,可能引发新的贸易争端。”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问题中心主任弗兰克·巴克教授如是说。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一、厂商展示使尽招数

看到时风集团展会面积较大,品种齐全,专门邀请民间腰鼓队前来祝贺,整个时风集团展区充分展示大风收的氛围。另外一家大马力拖拉机生产厂家北京弗雷森拖拉机公司格外引人注意,为了吸引观众,专程聘请两位俄罗斯模特站在展车旁,参会人员纷纷驻足。下午又改变形式,请文艺表演者现场表演,其展会的精心策划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该公司抢占国内拖拉机市场的决心。

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此次农业机械展览会的召开,为各厂商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平台,因此一些有实力的参展企业都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精心“打扮”,以期得到市场的关注。小企业也都使出浑身解数,他们更重视展览会所带来的影响力。我们熟悉的山东五征集团、江苏清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马恒达悦达拖拉机有限公司和我们未曾听说的潍坊泰鸿拖拉机有限公司、潍坊泰山拖拉机厂、潍坊百利拖拉机有限公司等等

1仅参会的拖拉机企业就一百多家,对一拖集团公司的中拖市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据说,常州又将上一家美资生产中轮拖的具备规模的厂家。中轮拖的市场专家预计需求量很大,这两年中轮拖厂家象雨后春笋一般成立了很多,但再大的市场需求也是有限的,如何抢占中拖市场是每个生产厂家的迫在眉睫的营销战略,同时也是对东方红中拖的严重威胁 。

三、大马力段拖拉机新品层出不穷

纵观本届展会,几乎所有参展的拖拉机生产企业均推出了新研制的产品。各企业产品开发和跟进的脚步日益加强,并且产品开发方向十分明显,即向大功率方向发展。生产小拖的向中拖发展,如时风、中原;生产中拖的向大拖发展,如盐拖、常拖和山东地区;生产大拖的向更大更先进发展,如天津迪尔、上海纽荷兰、福田等;国外著名品牌也积极参与,如道依茨等。大轮拖若干年前还是处于“三足鼎立”,主要生产厂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福田雷沃、天拖。本次展会所有的拖拉机生产厂商均出展了自己生产的大马力拖拉机。新疆奔马在洛阳投资建厂生产大马力拖拉机,本次展出的“奔马”拖拉机均为大马力系列。还有很多原本生产中轮拖的拖拉机生产商纷纷涉足大轮拖领域,80-220各马力段拖拉机在展会上均不少见。

四、市场要求外观质量越来越高

随着农业机械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各厂家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外观,用户对农业机械产品的外观质量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尤其是对其表面涂装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涂层的外观、鲜映性、光

泽、颜色等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参展产品的外观比较,一拖产品覆盖件的涂装质量与国内外品牌机型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涂装的预处理痕迹比较明显,流平性和光泽等方面尚需改进。这些问题既有油漆涂料本身品质原因,也有涂装工艺、作业环境等方面因素。供一拖产品的油漆供应商中,除西安利澳、立邦等少数几家与国内品牌产品配套外,在行业内基本都处于中下游水平,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品质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我们仍要加强对油漆供应商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调整结构和比例,另一方面继续推进现有供应商的能力提升和品质改进工作。由于农业机械产品恶劣的工作环境,涂装的另一主要目的是使拖拉机等产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价值。在展会上看到有个别展品个别部件有锈蚀现象,这也是今后一拖产品用防护漆技术质量管理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五、配备件市场参差不齐

这次展会,我们一项大的任务是寻求了解与中心业务有关的潜在供应商,参会之前魏主任已给我们开会布置。我们抱着学习观摩农业机械和配套产品先进技术的态度,在观看拖拉机主机的同时我们有意浏览了这些主机厂家配套的外漏配件的生产厂家。估计是由于是一拖集团公司东方红拖拉机的市场主导地位,这些主机厂使用的配件厂家大部分是与我公司有过业务的供应商,但有些厂家已被我们淘汰。但较大轮拖而言,纽荷兰及迪尔多数机型已采用农业子午轮胎,而一拖公司的大马力产品仍停留在斜胶轮胎,其性能与子午轮胎相差甚远。

农业机械零配件的展览主要集中在室内,各类农业机械配件应有尽有,采购中心的供应商也来了一些:山东龙口水泵厂,沧州津联水箱厂、河南东山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楼展区主要为柴油机整机,从整体展区看常州柴油机生产厂家较多,合资企业的柴油机外观做的精美漂亮。三楼的展区为零部件展区,我门又分三人一块,重点看了金属件、电器件、橡胶件产品,对几乎全部有关零部件展台进行了咨询。感觉到来参与产品推介的配件商大多数实力较弱,且多数无与主机厂配套的经历,无法满足一拖集团公司对供应商准入的要求。回来后我们仔细甄别,梳理出69家基本符合条件的潜在供应商(清单见附表)。

金属件方面特别留意了水泵的参展商,共收集水泵生产商4家:东阿县龙泉水泵厂、潍坊市寒亭区源盛水泵厂、山东临清锡柴水泵厂、临清市翔宇动力机械制造厂,通过与各家联系,电话沟通,临清市翔宇动力机械制造厂相对规模较大,有自己的铸造厂,已汇总到潜在供应商名单中。

活塞缸套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属新近集采物资,下一步将面临供应商的整合、降本。这次活塞缸套我们收集到江苏兄弟活塞有限公司,据该公司介绍,其生产各种柴油内燃机活塞,包括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船用等发动机活塞,年生产活塞能力为800万只。公司拥有一流的生产工艺、精良的生产设备、先进的检测仪器等。

电器标准件件方面,亦有几家认为实力较强亦适合于一拖配套的供应商有宁波中意液压马达有限公司、浙江五环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淮安市清江托普轴承有限公司、潍坊万德朗汽车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哈临轴承实业有限公司等。宁波中意液压马达有限公司具备年产量20万台以上的生产规模及年销售2亿元的销售收入,该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建的工程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宁波市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液压马达实验室也设在其公司内,可作大马力轮拖转向器供应商与一拖公司配套。浙江五环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大型轴承生产厂家之一,总资产达5亿元,年销售收入约5亿元,2005年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年平均开发新产品三十余种。淮安市清江托普轴承有限公司是在原江苏清江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立的民营企业,是中国轴承行业重点企业之一,具有进出口自营权;公司产品系列齐全,年产深沟球轴承1500万套,带座外球面轴承400万套。潍坊万德朗汽车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研制、开发,制造汽车和农业装备的车用电器,主要有步进式、动磁式、液晶式组合仪表等电器,产品品种多样化,试验设备齐全。山东哈临轴承实业有限公司是鲁西北地区最具规模,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化轴承生产龙头企业,轴承年设计生产能达1000万套,包括七大类800多种规格标准及非标准轴承,与中国重汽、北汽福田、山东莱动等大型企业配套,出口欧盟、美洲、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这些企业也汇入到潜在供应商得名单之中。

农业院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一、市场的调节力量有限

(一) 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影响农业保险供给的因素主要是系统性的农业风险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巨灾风险。其中前者决定了农业保险供给的高补偿成本, 而后者造成了农业保险供给的高管理成本, 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偏低的农业保险供给。农业风险事实上属于“不可保风险”。对从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可保风险”进行“保险”, 这是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 系统相关性及巨灾对供给的影响

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事件必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即非系统性风险) , 农业保险才能通过各种组合加以分散。但农业风险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所谓的相关性和巨灾性灾害都是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农业保险无法从中获利甚至是亏本导致的供给不足。

2. 信息不对称与农业保险

历史上使用商业保险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试验都失败了, 除了本身农业的风险特殊性带来的缺口以外, 主要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现在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直接或问接经营的。市场机制之所以在农业保险问题上失灵, 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逆向选择与农业保险, 农民相对于政府保险公司等宏观的组织更加了解自己的土地、技术、天气周期等, 由此更加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保险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保险人没有能力去设置与风险水平相称的保险费 (即合理的保险费率) 一个直接的结果。 (2) 道德风险与农业保险, 部分学者从农民在购买农业保险前后农业生产投入行为 (主要是肥料或农药) 来确定道德风险现象的存在。不同的投入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 不同的投入品施用量与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应是不一致的。

(二) 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虽然有不少的农民具有投保的愿望, 但从总体上来看, 对农业保险实际上还缺乏有效需求。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农民可能对风险并不是强烈厌恶, 对保险并不具有一个非常高的支付意愿,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讲, 其对于风险的偏好在低收入时往往趋于风险中性, 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 不倾向于使用保险来分散农业生产中遭遇到的自然风险。

二、政府在农业保险供需对接策略研究

(一) 商业主导的农业保险

从经验上和理论上看,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不适宜纯粹商业化运作达成共识,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农业保险的单纯商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农业保险中还存在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等问题, 因此, 对农业保险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大部分学者对农业保险不适合商业化经营以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 (模式) 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具体发展模式或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出发, 得出了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运作的结论。在对国外农业保险经验进行详尽总结后, 多数研究结论认为:发展农业保险, 走出农业保险的困境, 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法律方面支持、引进再保险和再保险基金制度、选择适合本国的农业保险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农业保险需要国家财政大力支持, 也就是要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 政府参与的农业保险

为了促使农业保险供需对接, 一些学者对如何纠正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农业是准公共产品。在此情况下为政府提供农业保险补贴提供理论依据。最知名的是Skees通过对美国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进行分析后认为, 在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和补贴力度情况下, 农业保险并非按照政府的意愿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可能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政府陷入沉重的财政负担。扭曲农业保险的功能。对农业保险的大量补贴, 实际上使农业保险损失补偿功能逐渐淡化, 逐渐成为一种收入转移支付工具。降低社会资金的效用。政府直接经营容易产生“寻租”和低效率现象。对私人保险的“挤出效应”。模式方面:一国农业保险组织模式是对于农业保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一般将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归纳为五个类型:政府主导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相互社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 、民办公助模式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 、政府垄断模式 (以前苏联为代表) 、国家重点扶持模式 (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在模式的选择方面, 不同的学者主张经营模式不同。在众多经营模式中建立以非盈利性农业合作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体制是最佳的选择。周红强调在我国须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谢家智、蒲林昌在对市场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应该坚持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总结

通过上述有关国内外农业保险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可以看出国外学术界尤其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农业保险的研究相当成熟。相比较而言, 国内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不能保证农业保险的供给方提供保险产品, 就根本不用谈农业保险需求。对农业保险替代品的研究比较少。农业保险的替代品有硬件 (如水利设施) 和软件 (如政府救济) 之分, 他们与农业保险相比, 优势在哪儿, 劣势在哪儿。只有通过比较, 量化他们的优劣势, 才能更好地提供农业保险产品。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农业保险遇到诸多问题, 如我国农村保险事业存在以下问题: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对自身保障的潜在旺盛需求相比, 目前的农村保险市场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与城市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 农村保险市场显现出巨大的不对称性;与发达国家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进程相比, 我国农村保险事业还属于幼稚产业。农业保险遇到诸多问题。各国政府及学术界都在不断探寻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将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试图探讨我国农业保险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业保险,公共物品

参考文献

[1] 王志宇, 方淑芬.风险概念研究燕山大学学报, 2007 (2)

[2] 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 1996 (1)

[3] 庹国柱, 卞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智能化行政服务论文范文下一篇:营销嬗变企业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