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2023-10-28

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进行大力改造的主旋律下,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扶贫,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高原,自然资源与气候都具有多样性,森林种类也十分多样富足[1],自然景观具有奇、雅、雄、幽、秀、旷的特点。它既是山区边疆省份,也是农业大省。山区面积非常大,且多数属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它与老挝、缅甸、越南三个国家交界,在边境线上散落着傈僳族、白族、傣族等约20个少数民族,这些地区是贫困人口最密集、脱贫能力最弱的地区[2]。

作为云南省政府的重点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我们对其中的泸水县丫口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调研。丫口村地处高黎贡山半山区,全村共有耕地6.13 hm2,其中人均耕地0.1 hm2,有林地186.67 hm2,现每家每户平均年收入为3 000元。

2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山区的扶贫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现有宝贵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发展贫困村的生态产业规划,达到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真正脱贫的目的。丫口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恶劣,像江西省、吉林省的贫困村一样,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它背靠森林,林下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种类极其多样,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生态产业规划研究,利用当地稀有的森林资源的优势,进行林下药材、香料的开发种植。

首先,林下药材不占耕地,对村民的基本口粮的种植基本无影响,也不占有其他生活所需用地。其次,丫口村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资源,且地处高黎贡山。高黎贡山被称为“世界物种基因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物、植被和动物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及气候复杂多变,具备多种边缘物种生活与繁殖的基础条件。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为大力开发林下珍贵药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它是林下药材最需要的栽种地,甚至还有更多无限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再宝贵不过的资源。最后,药材市场非常庞大,它不像种植果林等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药材保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可以远销整个海内外。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养农民的变废为宝意识,使药材种植与市场变化紧密结合起来。

2.1 制定林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依据丫口村独有的森林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云南省林下产业的普遍情况和优势,制定完整可行的林下产业发展规划。以开发林下珍稀药材、林下香料、森林产品等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整体布局。根据丫口村周围的资源特色和种植情况,充分丫口村的区域地理特色,分别制定林下产业规划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并确定发展内容。

2.2 建立农民合作社,扩大林下产业规模。

政府应该协助农民们组成专业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有条不紊的统筹与生产。毕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开展林下产业是不现实的。应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与农户三者相结合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打造丫口村特有的林下种植品牌特色,通过试验确定适合林下种植珍稀特有品种,并深入开展新型生产模式的研究,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2.3 加强基层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村民们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高效与集中管理生产的种植模式。对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够,缺乏一定的科学种植知识,导致种养成本高、效果不如预期理想,不符合市场需求[3]。政府应该大力开展科学种植的普及活动来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丫口村扶贫开发的研究内容

3.1 生态的保护。

对丫口村未经开发的现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是重中之重。不能盲目地为了脱贫而大肆开发,破坏原有的宝贵资源。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根据丫口村的实际地理地貌特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下产业种植,在不破坏丫口村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2 资源的利用。

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地开发。充分利用山区的特殊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开展林下产业种植。丫口村主要处于高黎贡山,森林资源富足,土壤条件优渥,发展林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丫口村的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扶贫增收。

通过合理地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所有现状资源,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贫困山村的经济发展,为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的现状,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一定贡献。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西部农村地区的脱贫视为重中之重。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也被纳入了整个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山区的交通水电等基本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贫困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贫困村的数量也逐步锐减[4]。

发展林下经济是最适合的改善山区贫困村现状的措施之一,在农村进一步普及科学种植知识,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布局贫困村生态产业规划,使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前进,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开辟的一条新的道路[5]。

本文基于对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依据丫口村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发展不占耕地的林下药材及香料产业为主,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实现脱贫的目的。

摘要: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扶贫项目——怒江州异地搬迁扶贫规划的基础上,对泸水县丫口村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它的发展现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对林下经济发展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地利用当地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通过绿色扶贫,在不破坏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规划产业布局,最终真正地实现脱贫的总目标。

关键词:异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生态资源,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 胡云峰,杨生超,刘涛.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2013(12):22-23.

[2] 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2(3):100-103.

[3] 杨红艳,张俊波.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与发展[J].云南林业,2012,33(5):48-51.

[4] 彭斌,刘俊昌.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3(11):100-104.

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存在问题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xx镇的产业建设总的发展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群众对发展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表现在群众积极主动自发的搞产业建设的不多,大部分都是依靠行政命令指令性安排;二是产业建设管理比较粗放,表现在许多高效密植茶园建设不达标准,间距太大,苗子太稀,使农民群众只好在中间间套其他农作物;三是农民收入随市场波折大大减少,缺乏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表现在黄姜销售上,没有专业村或者专业大户和企业签定保护价收购合同,收购价钱很低,农民利益没有保障;四是发展产业建设的科技意识不强,群众对创名优产品、绿色产品以及先进蚕具应用率较低。

二、产生原因

1、市场的原因。一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原因。黄姜现在收购的价格是三四毛钱一斤,价格很低,群众没有真正把黄姜当主导产业来抓,只是当个有而无,当成副业,不愿投入肥料,管理的水平也大大降低。二是农产品质量的原因。实现茶饮产业的率先突破,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占领市场。xx茶叶生产加工水平相比比较低,精品茶叶很少,产品卖不起价,高效茶园目前面积有了,管理跟不上,高效茶园见益就迟,有些茶园就达不到高效。三是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原因。缺少农民自己的营销队伍,仅有一些小商贩在收购农副产品,大宗农产品很少收购,黄姜销路不畅,仅靠金海生物化工公司收购,价格较低,有时还要打白条,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四是是市场信息比较闭塞的原因。农民群众还没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到来,农产品价格信息来源较少。

2、生产水平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水平离两高一优农业标准差距较大。二是茶叶生产加工水平较低,名优茶产量小,群众制作的茶叶大部分是自己喝,有茶喝就满足了,管理比较粗放,制作也很随便。三是先进的蚕具和小蚕共育技术没有推广应用量很小。

3、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农民增收难,结构调整难,难就难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群众思想比较保守,缺乏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风险意识、商品意识不强。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一直占主要位置,什么都有,什么都没规模,什么都不搞不好,农民增收缓慢。

三、建议意见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结合xx实际,紧紧围绕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目标,按照生态立县战略部署,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两业三基地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现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稳定粮食生产,种好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口粮,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搞专业村、搞规模化经营,按两高一优标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在农村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支部+协会”,是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共同促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搞包办代替;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不搞一刀切;抓点带面,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在面上推广。以协会形势组织村上发展产业,调查市场,与企业签定生产合同,销售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最大程度上保护群众利益。

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从近几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看,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速处在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速正趋于停滞,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速逐步加快。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如果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30~50%的时候, 其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因此随着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由缓慢增长趋于稳定甚至缓慢下降, 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从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2000年~2012年, 河南省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 第三产业居于第二位,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但第三产业拉动作用不持续, 第三产业没有真正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预测, 第二产业仍将在河南省的GDP中扮演首要地位, 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第三产业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GDP比重一定会比肩第二产业, 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2 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分析

我们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选择河南省主导产业, 使用的主要指标是产业专门化率。根据数据分析, 河南省的主导产业可以从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建材业、化工业、轻工、有色金属加工业、钢铁业、纺织服装业、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中进行选择。

考虑河南省的实际情况, 2012年, 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10%的为装备制造 (15.5%) 、食品 (13.9%) 、建材 (10.7%) 和化工 (10.0%) 等4个行业;比重在5%~10%的为轻工 (9.4%) 、有色 (7.3%) 、钢铁 (5.7%) 和纺织服装 (5%) 等4个行业;比重在5%以下的有汽车 (2.9%) 和医药 (2.1%) 。2012年, 河南省食品、建材和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居国内第2位, 医药工业第3位, 轻工行业第5位, 化工和纺织产业第6位, 装备制造和钢铁产业第7位 (其中起重设备、矿山装备、农业机械等行业规模均居全国第2位, 工程机械规模居全国第4位) , 电子信息第10位,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第13位。主要产品中, 煤矿装备、中高档客车、速冻米面食品、畜肉制品、饼干、燃料乙醇、氧化铝、电解铝、电解铅、钼精矿、耐火材料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 大中马力拖拉机、软饮料、啤酒、铝加工、黄金、纱等居第2位, 水泥、尿素、纯碱、烧碱等居第3位, 白酒、甲醇、聚氯乙烯、帘子布等居第4位, 煤炭、机制纸及纸板第5位, 家用电冰箱第6位, 粗钢、布、化纤等居第7位, 钢材第8位, 服装第9位, 汽车第15位, 原油加工量第17位。

虽然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主导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 成为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河南省电解铝、化工、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 是资源要素主导型产业, 随着成本逐步上升, 在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东南沿海技术优势的双重挤压下, 竞争力不断下降。二是部分高成长产业领域增速放缓,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力不足。例如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成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虽然较高, 但同比分别下降41个百分点和79.9个百分点, 且占比仅为全省的2.9%和3.3%, 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三是新兴产业重点产品领域尚未实现突破, 未能有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 河南省虽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但关系行业发展的高端装备“三基”工艺、纤维乙醇、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等关键技术没有取得突破,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产业发展不快。

按照“成长型最好、关联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原则, 发挥河南省在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优势, 河南省主导产业应当定位在:重点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中的成套装备、工程装备、电气装备、精密基础件、智能终端、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制造、家电家居用品、装饰建材等10个优势行业, 着力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如化工精深加工、有色深加工、钢铁深加工和纺织深加工等产品的比重,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 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对河南省比较优势但逐步下降或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的行业, 如农副产品加工、造纸、棉纺、初级原材料以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 重点引导企业加快工艺技术改造, 强化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不再做为主导产业。

3 发展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河南省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目标的核心, 必须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

3.1 拓展产业链, 加速主导产业的集聚

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 相同或相近的产业在专业上加速集聚, 并通过价值链的联系, 在空间布局上呈现集聚趋势, 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结合省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 吸收、整合、集聚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 加快推进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 形成整机和配件生产互为配套的产业集群, 增强技术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 抢占行业制高点, 打造本行业的制造中心。

3.2 对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投资

坚持统筹产业城市发展, 壮大提升城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完善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 强化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产业集聚区共享和衔接, 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坚持自主研发和联合攻关相结合, 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重大技术、重要产品上取得突破。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集中, 以城市发展强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推动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融合发展。

3.3 政府充分利用产业政策, 突出高端带动和龙头带动

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适应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发展新变化, 着力发展终端和高端产品,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围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发展精、深加工, 推动传统产品改造升级;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力度, 加快新产品产业化, 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品;以增强品牌带动力为重点, 提高优势产品比重, 强化质量、性能和服务, 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推动现有企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 抢抓国际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提速的机遇, 强力推动招商引资,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为河南省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4 加强产业政策聚焦,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明晰产业发展目录, 实行“鼓励、限制”相结合。按照河南省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提出鼓励、限制、退出的产业类别, 确立正确的产业政策导向。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 实施河南省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加大财政投入, 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工程、基础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制度建设, 努力化解融资难问题, 打造优质创业发展环境。跟踪新兴业态发展, 统一产业业态划分口径, 科学设置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等统计指标体系。

3.5 实施品牌、人才与知识产权战略

积极参与、筹划、争取国内外重大品牌展会、重大体育和时尚活动、重大音乐戏剧影视演艺活动, 推介河南省主导产业和产品。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机构为手段, 实现品牌要素集聚, 逐步向国际国内品牌运营中心转变。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创新,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在主导产业内构建具有河南省特色的人才高地。以主导产业发展实现高端人才的集聚, 以主导产业发展实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 以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围绕河南省主导产业, 整合社会资源, 制定符合河南省特点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服务业。鼓励企业以核心技术为依托, 与标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合作, 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 支持高技术企业原创发明申请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主导产业的成长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 也是决定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然后根据产业集中度和贡献率, 给出了“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主导产业,产业结构,选择

参考文献

[1] 苏成, 聂春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主导产业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 2013 (2) :35-39.

[2] 田涛.基于熵值法的咸宁市主导产业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102-106.

[3] 王辰.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与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J].经济学家, 1995, (3) :65-69.

[4] 戴志敏, 郭露, 时奇.产业关联与产业创新系统分析:以江西主导产业为例[J].技术经济.2011 (4) :14-19.

[5] 李国平, 魏敏.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4 (1) :P55-60.

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作为。经磨池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研究,拟提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城乡一体化全域规划,构建多业态产业体系、多要素生产体系、多主体经营体系、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促进增收的现代化乡村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将磨池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的农业科技创新镇、休闲观光体验镇、农产品精深加工镇、农资物流交易中心镇和城镇化建设示范镇,实现由纯农业镇向农旅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互补、生态环境同经济发展共进的转变。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总书记来川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紧紧围绕以“十里荷香、尽享渔趣”的发展主

- 12村委会1.8KM,G213磨池段元丰路口至元丰村村委会3.8KM;2020年计划实施元丰村委会至元丰村1组2.8KM,元丰村委会至元丰村16组2.2KM,磨池村16组至磨池村20组2.5KM。三年内,全部完成集镇全部通村主道拓宽共计20KM,预计需要资金

元。

(2)规划建设磨池河湿地观景路,并打通村村连接路、断头路。为缓解车辆剧增而带来的出行压力,加快农旅融合的进程,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2018年规划5.5米宽磨池村13组至元丰村村委会磨池河湿地观景路4.6KM,预计2019年进行建设。目前,集镇范围内还存在部分村与村之间的道路未勾通和断头路的现象,预计2019年全面完成连接路、断头路的建设。

(3)实现村居自来水管网全覆盖,保证村民吃上干净水、用上放心水。全镇居民3200户,已实现集中供水的1299户,其余2000户根据县上统一建设规划和进度安排,力争在3年内解决用水问题。2018年底前,在有条件的金家沟村12-15组,先行解决该4个组200户居民用水;2019年实现磨池村14-20组、龙池村12-17组通水;2020年实现金家沟

5、

6、9组,龙池村9组,元丰村全村通水。 (4)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满足农村电气化发展的用电需求,切实保障农村地区电力供应,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村电网改造的要求,全镇主供电网、入户电线、智能电表等均已实施改造,但随着经济发展,用电需求的增加,部分村组共用变压器导致电压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2017年,已实施龙池村主网10KV变压器,龙池村7组、8组、9组,金家沟村5组、6组、7组变压器及供电线路的升级改造。2018年,计划实施磨池村16组、18组、19组、20组,元丰村3组、8组、9组的供电系统升级改造。2019年计划实施龙池村4组、5组,金家沟村2组、3组的供电系统升级改造。2020年,对任然存在用电不足的村组进行查漏补缺,实现群众的用电需求同经济发展相匹配。 (5)加快集镇及居民点天然气规划布局,确保绝大部分群众使用清洁能源。我镇于2016年3月实施天然气主管网铺装,2017年1月首期工程完工,顺利实现523户居民的用气需求。2018年,结合城镇化建设的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燃气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居民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天然气,计划实施300户新增用户。2019年,结合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改善生活用能结构,引导农村村民改变生活习惯,计划实施300户新增用户。2020年,顺利实现绝大部分群众使用上天然气的目标。

(6)推动农村信号网络升级提质,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我镇已全部实现2G网络全覆盖,村组道路沿线基本实现3G网络覆盖,集镇范围及部分居民聚集点基本实现4G网络覆盖。2018年,在集镇范围内及公共服务领域规划实施无线网络全覆盖,并新增2—3座铁塔

- 56工作,在地下水资源保护、水土涵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完成生态鱼产量1200吨,生猪出栏1.5万头,跑山鸡

,小龙虾

,肉兔养殖

只,青蛙

只的目标任务,并实现产业长期就业人数500人。

③特色农旅融合发展规划

三青台生态渔业观光园:三青台水库位于磨池镇龙池村3组,库容20万立方,面积120亩,水深2.8米左右,集雨面积2.2平方公里,水资源及养殖条件好;距离国道213线约1.8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道路、自来水、电力、网络信号实现四通,基础设施完善。目前,三青台生态渔业观光园已初具规模,集餐饮、住宿、垂钓、观光、会议、休闲、停车场、儿童游乐园等功能,但餐饮不具特色、住宿缺乏宣传、观光无亮点、垂钓品种单

一、会议接待能力弱等劣势。造成上述劣势的原因主要为:业主缺乏后续投资资金、团队缺乏管理型人才、整合资源能力弱、宣传面窄且力度不够、可持续获利能力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其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如下:一是多渠道融资,加快园区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和观光亮点打造;二是引进旅游型管理人才,强化园区基础管理及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多方面进行宣传,着力“三青台”品牌建设;四是大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提升可持续获利能力。

三角梅农业观光体验园:三角梅农业观光体验园位于磨池镇元丰村,其中三角梅种植面积68.6亩、黄花种植面积345.02亩,甜瓜、甘蔗、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94.6亩,无花果、蓝花楹种植23.2亩,共计531.42亩。2017年,镇党委政府投资2万余元,建设了园区标识、标牌,并依托元丰村村民委员会、村组干部作为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人员,日接待游客达到500人以上,新增1家农家乐,已初步具备采摘、体验、观光功能。2018年,计划实施1个停产场、2个公共厕所。2019年,积极引导和鼓励业主、成功人士建设具备一定接待能力、设施完善的星级农家乐1家,群众依托自家农房改建具有接待能力的农家乐2家。2020年,对园区内农家乐按照民宿要求进行提档升级。

莲藕生态示范区项目规划:目前,我镇食用莲藕种植面积为829.75亩,集中分部于磨池村、龙池村和元丰村,观赏莲藕20余亩,集中分部于龙池村三青台水库周边,综合化利用效果不明显,拟通过莲藕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形成集中连片,具备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并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亮点。其具体规划措施如下:一是做好规划设计,以打造三青台水库为核心,布局莲藕产业带;二是做好投资环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培育和扶持业主发展壮大;三是做好基础设施,重点实施耕作道、田坎防渗、灌溉设施等建设。四是做好营销宣传,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绿色生态品牌。2019年,计划食用莲藕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观赏莲藕达到100亩;2020年,计划食用莲藕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观赏莲藕达到300亩。最终实现莲藕

- 910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镇拟对辖区内工业企业闲置资产进行系统调查、综合分析、因户施策、整合资源等具体措施盘活僵尸企业。截止2017年底,磨池镇共有闲置厂房7处,共91.5亩,涉及资产1500万元,其中天宫酿造厂占地32亩,资产500万元;池祥机砖厂占地22亩,资产120万元;瑞康化工厂占地5亩,资产200万元;磨池丝绸厂占地13亩,资产260万元;磨池包装厂占地9亩,资产180万元;磨池茧站占地6.5亩,资产100万元;龙池豆瓣厂占地4亩,资产140万元。2018年,计划盘活2家企业;2019年,计划盘活3家企业,2020,盘活全镇7家企业。通过实施 “二次招商”、“腾笼换凤”战略,预计7家企业可带动5000万元的资金体量,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00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近500人。 (4)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建设步伐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的主体经济成分,是农民参与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改革成果、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镇金家沟村因乐自高速、连乐铁路占用集体耕地,赔偿资金形成的集体资产15万左右,其余三个村及一个社区均为“空壳村”。2018年,拟定《磨池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架构,建立健全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2019年,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和集体福利制度,并加强农村经管队伍建设,完善外部监督服务;2020年,金家沟村拟达到40万元、磨池村10万元、龙池村5万元、元丰村3万元、社区2万元的集体经济规模。

(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1、加快美丽城镇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天蓝、地绿、水美”指示精神,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磨池镇城镇建设的生动实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磨池镇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让移民群众的生活过的更舒适、更红火。统筹推进磨池镇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提升镇区和各行政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功能,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全镇发展基础。 (1)大力提升生态绿化、彩化、美化水平

2017年,我镇已实施“绿秀磨池”建设,其中乐自高速两侧实施绿化、彩化面积37亩;S305磨池段沿线实施绿化面积93.23亩。我镇农旅工作组在社区、磨池村、龙池村、三青台水库主道沿线种植树形三角梅350株,藤形三角梅400株,总投资3.8万元。2018年,结合村道拓宽的建设,对磨池村、龙池村、金家沟村拓宽道路中的高边坡,种植常青藤、爬山虎等藤蔓性植物,在全镇村主道两旁,种植格桑花、一串红等花卉。2019年,持续养护已绿化、彩化区域之外,在各村主道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3-5处景观点。2020年,在各村居民较为集中的地点建设8-10处景观点。

- 1314(5)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以打造省级生态乡镇为目标,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土壤和固废污染治理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和场所。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确保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地表水达标率100%。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实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2、强化综合整治 (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问题导向、全民动员,突出重点、集中整治,疏堵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深入开展重要城乡道路、出入口及重点区域面貌、道路建设、园林绿化、交通治理、垃圾处理、河道、农贸市场及“七小”行业整治,着力解决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形象和管理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完善集镇功能,着力提升集镇品质。具体实施措施如下:一是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容貌秩序治理,进一步提升乡村形象和品位;二是持续治理大气、噪声、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强领导,逗硬奖惩,进一步保障工作推进和成效。 (2)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一是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厉打击、拆除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清理、修整有碍观瞻的坍塌房屋等。

二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耕地的行为。开展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对新建违法违规建筑物实施依法拆除复垦;加强日常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将土地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砂石资源违法行为,减少非法开采砂石资源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地质环境破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3、加强河道治理

(1)全面落实“河长制”,以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重点,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抓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打造河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2)磨池河河堤治理工程规划::结合磨池河湿地观景路建设规划和湿地滨河走廊规划,拟建设磨池河河堤治理工程,在河堤治理和湿地滨河走廊之间拟建设钓鱼平台,充分体现“尽享渔趣”的文化内涵。

(三)构建“乡风文明”体系

1、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移民群众的头脑之中。

(2)强化道德实践养成。积极倡导乡贤文化,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

- 1718决策机制、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持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依法治事、依法管事、依法办事水平。坚持以德治为引领。

3、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统一,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

(五)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1、坚持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完成乡镇职能转型,提升全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探索实行金融服务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1)基本完成农村改革相关资产资源的确权颁证工作 按照《关于自治区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所有权、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进行确权登记颁证。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扩大农村互助担保基金试点范围;强化磨池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加强“三农”保险发展;引进推广海尔产业金融与壹泰牧业融资租赁模式。

(3)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确定资格、清产核资、资产量化、配置股权、制定章程、设置机构、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等工作程序,积极开展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4)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利用辖区内种养殖基地的优势,2018年,在四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5)积极推进涉农扶贫项目资金投改股工作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把经营性生产建设项目资金采取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企业生产中进行分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6)创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林地管护、农水设施巡护、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服务,提升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7)推进强镇扩权

按照市级小城镇超前谋划磨池镇的发展。开展乡镇职能转型和机构改革试点,打破行政事业界限,建立镇干部职责清单,与县直各业务部门(单位)对应设岗对口联系业务工作,促进乡镇权责统一。

(8)改造提升镇村管理服务模式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审管信息互动政务云平台等功能,着力打造集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为一体的便民高效服务平台;加强城乡综合执法改

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含义界定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影响力的大小讲, 比起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力来得大;二是从影响的结果讲, 学校教育能把遗传所提供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环境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后天条件充分地运用起来, 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这是由学校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专门为人的发展组织起来的, 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是依据科学原理来进行的。其次, 学校教育活动的进行, 由受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科学规律的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再次,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 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 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主导作用。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逻辑条件

2.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能对人的发展的方向与内容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方向性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 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及年轻一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 按照一定的目的与方向, 对人的发展的方向、内容做出社会性规范。对人的要求或期望、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 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因此, 教育, 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 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 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 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2.2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并由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教师) 指导进行, 比较于其他教育, 具有加速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 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 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又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下, 并由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教师) 指导进行。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制的程序之内, 保证了教育、教学顺利、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而积极、正面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 从而保证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高效率与高质量。比较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学成才等教育形式、方式, 它速度更快, 效果最显著。

2.3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 (基础、普遍作用) , 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未来、长远作用)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 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 也属于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 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 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对人的发展来说, 更具长远的意义、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校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任何人生在世界上都是有价值的, 不仅人类有价值, 同时个人也有价值。所谓人的价值, 就是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 人的作用得到发挥, 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在人类历史上, 人的价值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现和认识的。原始社会的人的生存, 经常处于外在客观力量的威胁之中, 因而总觉得自己软弱无力, 看不到自己已有的和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奴隶社会是一匹马可以换几个奴隶的时代, 作为奴隶的人自然毫无地位、作用和尊严可说。封建社会中作为农奴的人, 也只能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非人生活。直到资本主义初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与抬头, 才真正发出了对人的价值的呼唤。但几百年来, 人的价值始终未能摆脱资产阶级统治的严重桎梏, 人依然是金钱的奴隶、生产的工具。即使到了20世纪后期,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认识与肯定, 依然受到了种种的干扰与破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的尊严又受到生产流水线、电脑程序、科学管理程序奴役的危险。学校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 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 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 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由此可见, 在21世纪中, 我们必须进一步通过学校教育, 深入地发现人的价值;而学校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发挥, 自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2) 学校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甚至是优秀的潜能。潜能并不神秘, 它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 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 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有可能实现。但学校教育对潜能的开发, 又必然要受到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正因为如此,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 人的潜能是难以开发出来的, 如历代不少具有优秀智能潜能的儿童, 最终被湮没掉, 便可以说明这一点。为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应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 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其潜能得到发展。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以来, 随着人的地位的提升和“以人为本”的呼声的日益高涨, 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毋庸置疑, 发掘潜能的这一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进入21世纪后, 我们必须进一步通过学校教育, 全面发掘人的潜能;而学校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 也自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3) 学校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人类早期在与大自然的争斗中, 主要是依靠人身体的力量, 历史上流传着无数力大无比的英雄故事。但人的根本力量, 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它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它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它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 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

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有多种途径, 学校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 而且还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王国维在1902年撰写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即人力——引者)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 一曰身体之能力, 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 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 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 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我们认为, 王国维对人力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论述是鞭辟入里的。就是说, 只有通过学校教育, 才能使人力即身体之力与精神之力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挥。这是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 在21世纪中, 我们更需进一步通过学校教育, 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即人的身体之力与精神之力, 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 而学校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 也必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2.4 学校教育具有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作用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个性, 而且还必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所谓发展个性, 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 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 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理想。

但是, 通过教育发展个性的这一理想还远未实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人们对个性的理解与把握各执一端, 即有的只强调共同性的一面, 而抹杀了其差别性。因此, 在教育中, 就只重视对人们提出共同要求, 从而也就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 就主要倾向来说, 古代的教育便是如此。进入近现代社会后, 发展个性的要求逐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教育家都莫不鼓吹发展人的个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可是, 由于他们又只强调差别性的一面, 而抹杀了其共同性。因此, 在教育中, 就只注重因材施教、个别对待, 从而也未能使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据此,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后, 我们便要进一步通过教育, 逐步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而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 也必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学校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遗传素质, 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条件、机会,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他们的短处, 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在超长儿童和残疾儿童教育方面以及中小学举办的各种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活动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成就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 在开发学生特殊才能方面, 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 也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 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 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 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 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个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 丰富自己的个性。

3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制约条件

既然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那么,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绝对, 也是有条件的。从宏观上看, 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经济的需要, 要考虑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同理, 进入学校教育的微观领域, 学校教育要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也必须考虑受教育自身的状况、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家庭和家长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与之有关的若干因素和条件。

3.1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不同,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当受教育者具备了积极的求教动机时, 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教育的作用就越大。教育中的“教学相长”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积极性发生共鸣时才会产生。

3.2 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 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物质条件包括校园地理环境、校舍、教育设施设备、图书、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办公用品等只是教育的基础条件, 能否发挥这些物质资源的教育作用, 还需要对这些物质资源进行时空上的规划和管理上的有效利用。

教师的确能够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这是其他非专业教育者所难以比拟的。但教师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和智慧,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教育管理水平也制约着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育管理工作至少涉及以下九个基本要素:目标、机构、职位、人员、财物、时空、信息、文化、法规等, 任何一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变化处理不好, 都会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直接制约教育作用的正常发挥。

3.3 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 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起继性, 还表现为空间上的互补性。因此, 任何学校教育都不能避免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作用。影响教育的家庭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家庭的人际氛围等。

3.4 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不存在离开社会的教育, 也不存在离开教育的社会。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背景中进行的, 无不受到社会时代背景的印记。影响教育主导作用的社会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

3.5 学校教育时空上的局限性

从时空上来看, 学校教育只占了学生生活的部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能动活动而实现的。学生的全部活动构成了学生的生活时空, 而学校教育只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组织、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部分活动, 因此,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活动, 只是学生生活时空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学生在家庭、邻里、社区乃至其他生活时空中的活动并不属于学校生活。所以, 仅仅从时空上来讲, 学校教育只是塑造着人的素质的某些方面, 或者影响着人的素质形成过程的某些环节, 学校教育并不能培养出“整体人”, 而只是培养着“局部人”。

总之,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 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如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 它就能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摘要: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不是无条件产生的, 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只有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即时价值,延时价值,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金东海.教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2] 苏义林.教育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 王道俊, 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三堂街镇荆竹界村是2008年由虎形、荆竹界、观音阁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761户,3174人,其中有劳动力1980人,党员103名,“五保户”26人,贫困户20户,特困户23户,残疾人176名,这部分人占全村人口的16%。

全村尚有5公里村主道没有硬化,有3公里通组公路需要改造。有5个组没通自来水,人畜饮水比较困难。村里低压线路需要全面改造。有4个组适合种植水果,有2个组适宜种植蔬菜。村境内的虎形水库库区,风景秀丽,适宜发展垂钓生态休闲业。

我村属于贫困山区,人口多,耕田少,全村占地面积5728亩,其中水田1847亩(其中调作田75.5亩),旱土500亩,山林3181亩,大部分青壮年男女劳力全靠外出打工谋生。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水果、蔬菜并举,发展休闲产业,提高村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扶贫,全面、协调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把荆竹界村打造成远近闻名

1的“水果村、蔬菜村、生态村”。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做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

2、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营、计生协会和治安协调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职能作用。

3、积极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提高本领,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加大对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努力改善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1、加固维修灌溉山塘8座。全村有山塘13处(虎形一小型水库除外),蓄水面积81亩,灌溉面积1108亩。其中虎形水库东西干渠需要清理污泥,预计资金6万元。另千工坝水库东西干渠维修全长2600米,需要投入资金14万元。

2、供电线路增容改造。由于村民及建设项目用电量增加,现有120KVA变压器及线路严重供电不足,造成村民生产,生活困难,需要新增160—200KVA变压器一台,并配臵相关的电力线路。

3、荆竹界地段集贸场迁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周边汉寿县、三堂街等地区的农民每月逢

二、逢七进行农贸赶集,每场最多达2500余人次,严重影响交通,村民生活。

4、实行困难户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全村需要危房改造共计有6户,按每户补助标准为3000元。

5、农村生活饮用水建设,推进安全饮水建设。新建饮水管道5千米,计划从千工坝水库上游实行引水工程,共计投资需32.8万元。解决6个组256户,623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6、村级公路拓宽硬化,从90年代初期,通村公路已修建7.8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还有6.5公里需要水泥路面硬化投入。

7、推进村部建设,对原村小约206个平方米的房屋先予以购买,然后进行翻修、改造,添臵办公桌椅、远教设备等。

(三)坚持种植为主导,养殖、垂钓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方针,全力发展基础产业

1、出口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村集体种植出口“南丰蜜桔”150亩,平均每户300株。

2、无公害特种蔬菜种植,主要是发动村民种植救心菜、紫背天葵、土人参等高效、高产特种蔬菜。目前湖南市场空缺,前景十分看好,村集体以品种引进和农民技术培训为主。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主要以牲猪、鸭、土鸡、山羊养殖为主,重点是培植专业大户、通过大户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4、有效探索虎形水库垂钓生态休闲产业。探索搞好虎形垂钓生态休闲项目的宣传推介及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项目投资商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

1、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入校学习,选送有志青年出去学习及组

织群众现场学等方式,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水果、蔬菜、养殖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2、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开展结对扶贫及送温暖活动,引导、支持特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与村部建设同步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

4、积极抓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餐饮部经理工作流程范文下一篇:初中历史研讨课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