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

2024-07-26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1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

1.1 政策落实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 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 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既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 也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 不仅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 也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 为各地职教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 在一些县却没有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 政策落实不到位, 等、靠、要现象严重, 没有像对待普通中学一样对待职业学校, 致使学校发展得不到保障, 不得不艰难度日。仅举两例, 一个是教师编制问题, 这在普通中学基本不是问题, 而在职业学校却是一个大的问题, 教师严重缺编, 普遍缺编在30%左右, 有的甚至达50%以上;另一个是办学经费问题, 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没带来办学经费的同步增长, 却因国家和省里的资助而导致地方投入的下降, 一些职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根本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 只能靠欠账或借贷维持。我们调研发现, 这虽然与县财政拮据有关, 但是更与县主要领导的观念有关, 因此对待职业教育常常以文件落实文件, 实质性的支持并不大。

1.2 专业师资问题

除了因缺编造成师资短缺外, 各县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年轻化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问题, 成为困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 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难题。近年来, 由于中央和省对职教资助的加大, 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使得县域职业学校生源趋旺, 导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加重了专业师资短缺困境, 不得不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解燃眉之急。由于这些新教师没有专业社会经验, 实践课教学只能凑合, 照葫芦画瓢, 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双师型”教师短缺更是县域职业学校短时间难以解决的困难, 因为这些学校真正具有“双师型”资格 (讲师+技师或工程师) 的教师少之又少, 普遍不到5%, 即使把具有“高级工”资格的教师算作“双师”, 多数学校也只达到10%左右, 难以承担起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难培养, 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时间较长, 一般本科毕业生边教学边实践, 从教学成熟到技术成熟至少需要5~10年时间, 才能成为具有“双师”资格的合格教师, 因此很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二是难稳定, 因为“双师”人才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对相关企业来说, 都是宝贵人才, 县里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和子女教育问题等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如某县职教中心近年来培养的十几名“双师型”教师仅留下两人就是鲜明的例证;三是技师难为“师”, 虽然一些学校为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上的不足, 聘用了一些技师或高级工来校任教, 由于他们的学历不符合相关规定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 只能按技术工人对待, 从事着教学, 却无教师名分, 难以为“师”, 身份非常尴尬。

1.3 专业设置问题

专业设置是关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 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这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讲更为重要。县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存在着重复雷同、与县域产业不符的问题, 不仅与市内职业学校, 与相邻县区职业学校, 而且也与本县内的职业学校雷同现象, 造成了专业建设没特色, 学校发展无后劲。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校没有很好的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没有与县域产业布局相协调, 一味模仿其他学校专业建设, 迎合学生及家长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人力资源需求是县域职业学校职责所在, 也是存在的基础, 如果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与县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 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就难以赢得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的, 从而难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尽管有的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但是毕竟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 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 职业学校理应积极适应并有所作为。适应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是生源市场上的一种期望, 有其合理成分, 但是以乡镇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域职业学校, 由于一些家长信息闭塞、目光短浅, 不能真实反映出社会发展需要, 因此需要学校加以引导, 不要因生源需要而盲目设置专业或放任某个专业过度招生, 造成学生学无所用, 无业可就, 从而影响学校声誉。一些县域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如计算机、电子、数控、商务、会计、导游等热门专业, 自有学校的苦衷, 但是没有开设出一个与当地支柱性产业或经济特色相适应的专业, 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如某种农业大县的职业学校没开设出一个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的专业, 某渔业大县的职教中心不设航运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 就说明了这一点。

1.4 学校设置问题

职业学校的设置不同于普通中小学, 不仅需要发挥好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 实现学校间资源共享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更要利用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实现最好的培养效果, 从而达到符合职业标准需要的最佳程度, 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 职业学校的设置与布局不同于普通中学那样, 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多处设置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即可, 而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和可供利用的资源问题, 进而来规划和布设学校位置和专业教学地点。一些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 已经显露出学校的区位和设置上的不合理现象, 如学校无论大小, 300人的或3000人的都独立建制, 五脏俱全, 自成管理, 相互竞争, 难以协作;有的地处偏僻, 难以为继, 毫无出路;有的区位尚佳, 却寻合作伙伴, 资源难以共享。一个县之内的几所职业学校, 却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问题, 严重制约着县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师资共享, 这既不利于学校的特色营建, 也不利于县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更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 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们认为, 要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以专项评估为手段推动发展

各地教育督导和督学机构是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负有对本地区政府办学和各类学校办学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 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和教育部、各省市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据, 对县域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督导, 对办学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省级政府资助使用情况、相关资金配套情况等进行督查, 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认识,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教学质量评估等手段, 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检查, 对师资结构与素质、办学条件与实训设备、专业设置与调整、办学经费投入与保障等进行评估检查, 以促进县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建设情况达标。

2.2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

专业是职业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 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柱。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 积极与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相适应, 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本地社会需求相适应, 调整专业结构,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 夯实学校办学基础, 为人们提供出满意的职业教育, 服务社会, 服务地方,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县域职业学校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县域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和县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为依托, 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同时这也是设置和营建特色专业的重要依据, 如江苏某县的水晶业与水产养殖业、山东县级市的葡萄水果与中药种植业等, 都应该成为当地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2.3 以资源配置为入手协调发展

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另一个是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调配置与使用。传统的县域职业教育设置了多所职业学校, 并以学校为单位配置职教资源, 现在看来很不可取, 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业教育, 因此应以专业需要来配置教育资源, 并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 以发挥出资源应有的最大效应。笔者认为, 鉴于县域的生源与资源的有限性, 以设置办学点为依托, 形成“一校多点”的县域职教格局是可取的。“一校”就是在县域内只设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 以此作为教学中心和校本部开展主要教学活动;“多点”就是以专业教学需要为依据, 以就近和方便利用社会资源为原则, 设置教学与实训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县城为本部设校, 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力量的利用;以可用的环境条件来设点, 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校多点”也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 师资和办学条件共享, 收放自如, 集中力量, 办出特色, 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4 以经费资助为调控激励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仅靠一个县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 尤其对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县来说, 很难办到, 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资助与投入力度。近年来, 国家和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 中央财政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资助职业教育发展, 虽然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 但是却激发了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 为促进我国职教事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说, 无疑又是一个春天。笔者认为, 要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发展, 普惠性的资助虽然重要, 但是设立县域职业学校专项发展资金, 有针对性的专项资助更重要, 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因为专项资助可以附加一定条件, 可以要求当地政府给予相应配套, 以达到某种标准为条件, 才给予资助, 很具有的针对性, 如对“双师型”薄弱的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对实训基地欠缺的给予设备上的资助、对专业建设给予特色专业资金扶持等。如果国家和省的普惠性政策 (主要指对学生的资助与免费) 能向最需要资助的县域职业学校倾斜话, 则有利于提高县域职业学校的竞争力, 促使其尽快走出困境, 步入良性发展。

摘要:县域职业教育是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却遇到发展上的新问题, 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认真对待, 促使其健康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在2018年的经济增长中, 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来源, 其贡献率已达27%。天猫在2018年“双十一”促销活动中交易额为2135亿元, 而2009年仅为5200万元, 翻十二番仅用了十年时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电子商务市场。生产生活工作所需的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在线的交流, 建立供需关系、降低销售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资金流, 信息流, 业务流和物流等元素的制约, 解决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问题的策略很多, 而为电子商务解决物流问题的策略却较少, 只有制定解决物流问题的策略, 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目前, 电商网购多是通过快递来进行, 购物也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增大了物流的压力, 如“双十一”“双十二”等大型网购活动中, 压力更加突出。面对数量大项目杂订单, 现有快递公司普遍难于应付。据调查, 网购中客户主要投诉的问题是物流配送。这就严重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大方县也不例外。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研究大方县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策略。

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首先, 从大方县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出发, 在微观层面分析研究大方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策略。对相关理论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扩展作用, 可以丰富研究县域电商物流的实证材料, 对县域电商物流的研究发展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其次, 应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态势分析法等方法对电商物流在大方县现状进行剖析,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探索县域电商物流发展的对策, 对指明县域电商物流的研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对企业而言, 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飞速发展, 大方县电子商务物流也得到较快发展, 但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仍相对滞后, 本文研究大方县域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策略, 解决电子商务物流所面临的问题, 促进大方县电商物流的发展, 对于提高大方县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社会来说,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 选取大方县电子商务物流, 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探索发展的策略, 可以为县域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指明方向, 促进大方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外国文献综述

C.B.Baker 1905年将关于军队移动与供给的科学称为Logistics。A.W.Shaw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明确界定为Physical Distribution, 一般认为1912年为是物流概念的起源。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第三利润源泉学说, 把改进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

哈佛大学i Michael E.Porter教授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90年代初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供应链思想应运而生。

1985年,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定义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控制, 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物料回收。该理论强调了物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的核心价值, 同时也强调了物流的绿色含义。

美国Emmelhainz博士认为: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 并在网络基础上实现物资、人员过程的协调, 以便商业交换活动。

Haul Lee和Scungin Whang (2002) 指出, 物流是在线交易的最后一环, 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的完成标志着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完成。

Kent N.Gourdin (2001) 认为,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 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物流服务, 并提出了B2C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评估质量模型, 设置了两个主要项目, 即客户和企业。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物流服务模型, 得出物流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

Deborah L.Bells (2002) 指出, 自营物流模型和第三方物流模型是当前主要的物流配送模式。

2. 国内研究综述

张伟 (2000) 关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认为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交易可以解决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的问题, 但不能解决除CD以外的物流问题。除信息产品外, 电子商务还需要物流配送来解决, 并指出物流作为B2C电子商务的最后一环, 是B2C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B2C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整个B2C电子商务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主要包括:白世贞和延木 (2005) 提出了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意义。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下, 物流业对企业, 客户或物流系统有非常重要意义。一方面, 物流可以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效率, 提高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 物流可以降低网上购物的成本。专家学者还研究了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不足。

魏建设、严建元、王岩认为, 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 物流配送对企业的重要性;第二, 企业是否具有商品流通的实力。刘文刚 (2007) 在深入研究几种典型物流模型的基础上, 指出了各模型存在的问题。

二、大方县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 大方县电商物流发展的环境及现状

1. 一是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 为大方县迎来更多“窗口期”机遇。二是省委、省政府也正陆续出台一系列资金、项目支持的政策。三是2011年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20余次作出重要批示。四是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 有利于大方在新起点上借力抢占发展高地, 冲出“经济洼地”。五是东部沿海地区十省 (市) 在农工党中央的牵线搭桥下, 积极为大方县争取外援支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方地处黔西北、相邻川滇两省, 是黔西北旱码头。大方交通优势特有。大方县有G321、G326、杭瑞高速、贵黔高速、贵毕公路、大纳公路横竖交错;距毕节机场二十公里;隆黄铁路毕织段建成通车, 成贵快铁将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

3. 明显的资源优势

大方蕴珍藏奇, 发展潜力良好。探明的有无烟煤等矿产资源19种, 煤炭普查资源量112亿吨。动植物资源丰富。大方有1583种中草药物, 是中国漆器、天麻、皱椒、豆制品之乡, 是全国优质烟叶重点生产基地县。

(二) 大方县电商物流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方县区域电商物流建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 电商物流发展和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大方县虽然自出台了电商物流建设的一些相关政策文件, 但政府及部门对电子商务物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电子商务的主管部门的事, 对电商物流问题研究不够, 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不好;引导、服务、监督、管理电商物流的体制和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2. 电商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大方县电商物流企业虽然有安能物流、申通、圆通, 中通, 韵达、顺丰快递物流和淘宝、京东、苏宁等十多家电商物流企业, 但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等级低、专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大方县点多、面广、线长的需要。

3. 行业内部恶性竞争

各企业大都单打独斗, 一些物流企业诚信经营度低, 规模太小的物流企业不能承担大型物流交易,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少数企业采取各种低价手段吸引客户, 有时甚至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 由此导致物流业的恶性竞争。2.2.4铁路物流货场离县城较远, 不能发挥其优势。由于地理原因, 大方县毕织铁路大方南站物流货场距离县城较远, 且山路崎岖, 物流仓储发展受限。

4. 现代物流新技术应用少, 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低

由于GPS、交通视频跟踪、射频识别等现代物流技术手段运用少, 导致大方县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从农产品的生产发展趋势上来分析, 现有冷链物流远远不能农产品发展需求, 不能满足当前大方县特色农产品储存、运输、保鲜的要求, 不能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损耗, 增加产品的利润。

(三) 提高认识, 强化引导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电商物流摆上重要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审查并决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协调和解决存在问题,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搞好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和完善鼓励和服务电商物流的体制和机制, 出台相关电商物流扶持政策, 对县、乡、村电商物流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用好财政资金, 引导金融资本, 社会资本支持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相关项目建设;加大土地支持,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供地, 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相关项目申报产业扶贫子基金项目和政策性银行贷款贴息支持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推进工作, 加强监管、合理引导、形成共识, 推动电商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 强化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减轻物流成本

做好大方县成贵铁路大方站物流分拨中心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中农联黔西北优特农产品综合商贸物流园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居民菜篮子、米袋子,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项目建成后, 预计年交易销售额约为80亿元, 1100多家商户和企业入住。并将就业人数提高到2万至3万人。预计人流量3万至5万, 每年吸纳旅游人口200万人以上, 年产生税收约1亿元, 节约区域性物流成本约5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大方县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力度。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后, 预计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中转量25万吨每年、中转仓容5万吨及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依托全县2772km的农村交通网络, 建设"内外畅通, 城乡协调, 安全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尽快建成大方县货运汽车、火车仓储物流中心。构建合理水平, 适当规模和配套需求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支持快件处理中心, 仓储配送中心建设, 鼓励建设一定数量的公共配送仓 (分拨中心) 。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县域的快递中心、电商运营中心以及物流集散转运中心枢纽及乡镇、村快递电商服务站, 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 鼓励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企业主动服务农村发展, 开展“快递下乡”,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发展机制, 实现村级物流及时便民配送到村。

(五) 整合资源, 培育壮大电商物流企业

整合电商物流平台, 支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优势互补。发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及邮政“邮乐购”的平台及物流网络优势资源, 协调合作, 打造“农村淘宝”+“电子邮件乐购”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站, 为村民带来快捷和方便。大力引进国内知名电商物流企业, 形成大型物流企业与大量小型物流企业合作的物流业模式。支持和加强一批地方现代物流企业, 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拓展新业务打造品牌, 加快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型。逐步建立全县冷链物流系统。在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收集中心周围建设一批空调仓库和冷藏保鲜仓库, 具有分级包装, 预冷库和初加工等功能。重点培育蓝雁农牧、领军蔬菜、雪融集团等自带农产品仓储交易物流企业。对农村运输, 农产品加工, 仓储, 商贸流通等企业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物流资源, 将县域不算大的物流流量根据物流路径、节点,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共配方式进行集约化作业, 以提高时效, 降低成本。建立和完善行业安全和服务体系标准, 加强服务质量监控, 减少出货延误, 损坏率, 损失率和投诉率。

(六) 推陈出新, 引进使用物流新技术

采用交通视频跟踪GPS技术, 还有RF (射频识别) 等科技新成果技术, 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监控、追踪和快速反应;尝试引进立体仓库、存拣合一、自动拣选、自助提货柜等技术;研发推广冷链保鲜新技术, 升级物流管理信息软件, 逐步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 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开发智能终端, 自动划分采购和冷链快递等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推动“互联网+”快递物流。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支持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完善信息化运营平台, 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

(七) 加强行业监管, 推动绿色电商物流

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引导, 督促电商物流企业按照有关法规注册、登记、纳税, 使用环保材料, 依法经营, 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全面推进快递物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明确收集、分拣、仓储、运输、送达等方面的安全质量要求。在收集、分拣、仓储、运输等环节推广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和资源, 推动绿色电商物流的发展。

(八) 建立完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

要科学制订物流统计报表, 对物流总额、物流成本、物流业增加值等指标数据要做好统计核算工作, 为促进县域电商物流工作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九) 加快培养电商物流人才

实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 倒逼物流从业人员的提升专业素质;建立的电商物流人才培训制度, 有计划地组织从业人员到相关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学习电商物流理论、法规政策、基本技能技术、网络技术, 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健全电商物流人才的激励机制, 从大专本科院校引进电商物流专业人才, 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电子商务快递物流行业。

三、结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电商物流在必将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要认识到区域电商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慢, 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笔者致力于通过研究国内外电商物流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献资料, 从大方县切入, 结合区域电商物流的现状, 分析区域电商物流建设存在问题, 从提高认识强化引导, 健全和完善鼓励和服务电商物流的体制和机制, 加强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整合资源, 培育和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企业, 加强行业监管, 促进绿色物流。建立完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加快培养电商物流人才等几个方面探索区域电商物流发展对策, 让“山货出山”插上快进快出的翅膀, 从而有效促进区域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21世纪以来, 电商物流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分析县域电商物流状况, 促进电商物流的发展, 是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部分专家学研究的成果, 结合大方县电商物流现状, 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探索县域电商物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电商物流,发展,对策,县域,大方县

参考文献

[1] 程立花.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电商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 2016.

[2] 卢锐, 许彩国.中外物流理论的演变[J].财贸经济, 2006 (3) :91-94.

[3] 李隽波.物流快速反应的能力评价与实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探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县(市)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更是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问题后,全国2000多个县受到很大鼓舞,我国将迎来一个有县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目前,我国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怎样缩小这个差距,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县(市)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与探讨。

作者:纪尽善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2017年1月7日,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转变,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新观点与成果。

本次论坛立足“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县域经济发展”“幸福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机遇,谋求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新突破。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贺铿:

转变思想观念促 “三化”结合

要建设全面小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要真正转变思想,以發展县域经济。

要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业现代化,一个是农产品安全。农业现代化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土地的流转问题。农用土地不能很好地流转,它就会影响产业的规模经营,就会影响农业现代化,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现代化的发展,所以要解决农用土地如何流转的问题,

城市化在县域经济建设当中,就应该把小城镇的建设作为一个主要的抓手。让剩余劳动力尽量在家门口就业,农民不需要离乡背井,这样会解决许多问题。

目前,中部和西部的县财政困难,主要是没有非农产业,没有工业,因此需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结合起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

县域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基础性作用

县是我们国家财政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基础性作用,“三农”问题或扶贫问题需要依靠全社会各种经济综合发展来解决。应该注意四个方面:一、强调绿色发展,有些县发展经济,把污染企业招进来,虽然对县财政有点贡献,但是对县环境污染较大;二、注意因地制宜,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各有特色,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立足;三、注重市场选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特色,但不是都能发展到前十名样子;四、县域经济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的部分。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智库部部长靳宝华: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助力生态小镇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一般商业金融找项目,就是摘熟桃子;但是开发性金融做培育项目,习惯种树,在城市基础建设和产业建设方面做工作。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成立之后,继续发挥开发性金融先锋、整合作用,引领社会资源作用。生态本身作为发展资源,生态可以换资本、资源,城镇化可以生态为基础,向生态资本方向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和道路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形态上有大发展,县域不一定发展大城市,还可以挖掘特色产业,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晓明:

航空便利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经济,只有通过与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经济体结合,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通用航空是所有的交通工具中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从连通的角度上来讲,航空便利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农业县可以用飞机去喷洒农药、播种,以及进行农作物的监测,直接提升农产品的产值。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巨建国:

政策标准化助力县域经济高效发展

工作方式如果不发生转变,不可能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也就不可能实现。工作方式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一套工作4.0的标准模式。在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内,进行全面改造打造第四代产业园,由此,实现了从第一代物业共享到第二代服务共享,从第三代标准共享到第四代的数据共享。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华堂:

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大数据、互联网机遇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抓住大数据、互联网的机遇,以新的思路达到发展的目的。 最近配合国家的生态发展,我们建立了未来城市与基础设施研究院,利用建筑、环境等学科,联合成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院,推动智慧城市的研究、交流。还建立了中国城镇化研究院,进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交流、合作。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电商创业群体涌现。基于此,结合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本文分析了助推县域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关于人才、物流体系、政策、品牌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如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健全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等。

【关键词】农村电商;县域经济;品牌化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渠道。将电子商务纳入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可促进农业经营水平的提升,实现农村就业的多元化。然而,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依然面临着客观问题,如电商人才缺失、物流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滞后、品牌化程度低、质量监管难等。

1 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首先要奠定人才基础。关于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1 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可开展电子商务工作,整合电子商务培训资源,以电商企业、高职院校等平台为依托,對本地电商从业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内容包括网店设计、管理运营、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一支本地电商队伍。

1.2 吸引大学生和电商人才创业

支持从事电商行业的本地青年创业,吸引专业性的大学生及电商行业人才在创业,政府可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具体而言,政府可引导专业院校、电商企业、行业协会等对农村电商创业人员进行商务培训,切实促进农村电商创业者在学识水平、技术操作、服务意识等方面业务素质的提升,有计划地培训一批电商管理人才,夯实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基础。

1.3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

结合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利用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劳动力的作用,加强知识技能培训,致力于农产品加工、仓库储配、分拣打包等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

2 健全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

健全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可着手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物流体系等,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1 转变农产品流通模式

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大力建设包括产品包装、仓库储配、物流系统、配送体系等在内的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2.2 健全物流合作体系

以邮政为物流主体,健全物流合作体系。具体从物流企业配送、县乡级配送中心、村级配送点等着手,对物流配送中的时间、地点、线路等进行明确规定,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2.3 对接电商与物流的信息

协同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政府可建设物流产业园,建立设施完善的仓储物流基地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建设全方面的物流贸易平台,保证电商与物流的高效联动。

2.4 加强物流技术体系建设

引进物流核心技术,建设农产品保鲜产业链。具体从产出地预冷、销售地冷藏、加工保鲜、运输保鲜等方面着手,保证设施资金到位,建设产品监控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严格把关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保证其品质和安全,以赢得消费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3 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

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可着手于政府部门协调合作、融资制度等,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应注重农业、国土、交通、人社等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产业引导、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场地提供、人才输送、企业注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良好政策环境,确保农村电商创业各项条件的落实。

第二,革新农村电商投资的融资制度。将农村电商创业纳入小额信贷扶持政策,可在贴息补贴、青年信用档案等方面具体落实,为农村青年电商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针对物流企业信贷,金融机构可创设贷款新品种,提高贷款额度,优化授信体制。针对农产品保险,保险机构推出农产品在作物种植、果蔬质量、物流破损等方面的保险品种,有效降低农村电商运营的风险。

第三,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和电商产业园区,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平台基础。积极引进第三方电商服务机构,具体在设计研发、网络销售、商务咨询、法律维权、财务系统等方面提供多种服务,为电商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第四,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为促进农村电商商务的健康发展,政府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有效监管。以电子商务数据为基础,政府可及早发现并预防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隐患,为解决重大问题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农村电子商务大数据包括种植环境监测、生产产量、产品输送、产品品类、等方面的数据内容,真正用数据体现农产品的安全、有机、绿色,真正用数据为农村电商发展保驾护航。

4 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可着手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4.1 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业生产合作,建立“企业+农户”的合作组织,由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签订详备的农产品生产协议,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具体而言,在政府引导下,电商企业协同技术部门制定包括加工、包装等在内的上市贸易标准。此外,政府可扶助实力企业获取经营资质证书、产品认证签证,即是农产品生产有机、无公害、绿色等方面的认证,为消费市场提供认证依据。

4.2 践行农产品品牌化营销

为吸引城镇居民消费,政府应注重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追溯制度、电商企业诚信制度,促进农产品产业集群,优化县域产业链条保证农产品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性,大力扶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应以电商人才为基础,在物流网络、扶持政策、品牌化策略等方面进行实践。本文具体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在人才培训和引进方面的途径,以及农产品流通模式、物流合作、技术等方面的建设。并结合融资制度、商务平台、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方面的建设策略。因此,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农村电商发展应切实践行合理配置电商人力资源、高效联动电商与物流、强化政策支撑、革新生产和营销模式等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自欣,梁雪爽.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模式创新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0-74+119(2017-12-14).2017,06,010.

[2]罗喆,苏友娣.探讨当前高校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05):81-82(2016-06-21).

作者单位

中共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党校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面对基础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怪象和问题,我和我的团队历经 “主体能动的量化积分绩效管评”、 “全员激励的合作共生效能管评”和 “多元多样的有机和谐生态管评”三个实践阶段,后又经过“市域外推广应用”合作实验的改革探研过程,在实践中着力构建素质教育生态管理评价体系,推行多元目标、多元培养的梯次式管理、梯次式评价、梯次式论质、梯次式激励,引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产生了广泛的发展效应,助推人的全面成长,促进教育生态和美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生态;管理评价;梯次循进;和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根基,长期以来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核心表现为: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质量观念不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教育管理实践的科学性、时代性明显不足,效率不高;教育评价难以体现素质教育本义和教育生态本真,难以体现完善意义的教育质量;譬如“抢尖办学”、“拔尖教育”、“圈养式育化”、 “重智轻德”、“升学论质”、“分数比优”、“演导式教学”、“被动式学习”、“挤压式提质”、“盲从式择校”等怪象和问题。这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虽然有多种强大的社会历史成因,但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深层障碍。抓住教育理念、管理和评价这些核心问题,大力推进实践创新,积极探寻解困路径,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

梯次循进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根植于西北山区农村学校和国家级贫困县三十多年的自觉创新实践,致力于还原教育生态本真发展、积极建构破解素质教育实践难题的新理念、新管理和新评价的理论体系、运行活性机制和方式方法,努力探寻一种激发生命能量、激励自我实现、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质量研判、推进均衡发展、追求生态和美的教育科学发展路径。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梯次循进教育的创立,经历了30 多年大时空、多层面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生成过程分为20世纪80年代“主体能动的量化积分绩效管评”、90年代“全员激励的合作共生效能管评”和本世纪初年“多元多样的有机和谐生态管评”三个实践阶段,后又经过国内各地6年多“合作实验的借鉴应用与成果转化”的实践检验过程。

1.直面的教育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和我的团队推进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评价创新,在教学方面着力解决了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新要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班级管理方面,着力解决学生全面发展取向偏失和自主进取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学校管理方面,基本解决了对教师劳动缺乏客观绩效评价、没有量化考核标准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推进县域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创新,着力解决县域中小学校办学差异较大、自主发展动力不强,教育管理粗放、作风不实、效能低下,师资队伍培训不够,教学方法改进缓慢、教育督导滞后乏力,薄弱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学校办学困难等问题。

本世纪初年至今,我和我的团队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创新,着力解决学校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管理模式“一刀切”,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教育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育评价思想和方法片面消极、教育回归科学思维保守,关注个体生命发展知行缺失,以及“唯升学率”、“唯分数”取向追求等问题。

2.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第一阶段改革的实践特征表现为“原点驱动、因人育化”。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促进自主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校管理中,立足教师工作职责和职业规范,注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积分制度推行量化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以工作劳动效果相对发展变化的比幅诊断研判质量和发展,推行绩效评价。

在教学中,总结推行了“互动互感规程”的课堂建构新模式,开展了“激发兴趣、扩大阅读”的教改实验,坚持革除“满堂灌”,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探索建构“双边互动、精讲多练”的新模式,把教改重心放在学生主体“学”的关注点上,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着教与学的自信。

在班级管理中,树立起了“人人都是好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行了“五步行法”,在“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体现学生多元发展进步的多样化激励项目,激发了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班级生活充满活力。

在学校管理中,推行“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积分制”改革实验,从“德、识、勤、责、能、绩”等要素出发,提出工作目标要求,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量化管理”模式。坚持质量提升的立体控制和生态发展判识,平行分班,不设重点班,积极构建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生态人文环境。

(2)第二阶段改革的实践特征表现为“分类助进、效能激励”。20世纪90年代,在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实施按地域、分类型、划层次的分类助进,以“最近发展区”目标激励发展进步,以“上等升级、达标超越”活动激励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县域推行“教育教学质量等级目标管理制”改革实验,对全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分类定标、分类施管、分类论质、分类论奖。在此期间,率先推行“中招加试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实验”项目改革。

(3)第三阶段改革的实践特征表现为“相宜惠人、和美发展”。在推进县域教育发展中,关注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采取“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和“发展性效能评价”方式,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等级、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个体、群体、群落发展对象,实施生态化管理评价。

在全县推行“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以促进“管理互主体认知统一”的制度设计,强化改革的制度支撑;以搭建“校际公平竞争平台”的合作共生机制,激励所有发展对象自主创新,以实行“主视增值效能”的评价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发展管理新常态,以坚持“差异论质激励”的人本生态发展标准,彰显教育管评实践的活和效能,实现教育人文生态和美发展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三、梯次循进教育成果的主要内涵

梯次循进教育教学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坚持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出发,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中心,以人的生命幸福为目标,以人的素质全面养成为中心,以科学管理评价为导向,主张教育活动自觉回归教育科学,还原教育生态本真,坚守教育教学规律,立足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和人的终生发展需求,追求教育科学管理评价的理性认知和实践效能;强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自信和自由,关注和促进每个人积极能动地自我实现。着力在实践中解决好教师对学生、校长对教师、教育局对学校和校长的科学评价激励的问题,引领教育工作者直面基础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锐意改革,自主创新,积极探究破解的策略和方法。

梯次循进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看每个人有才、有用、有作为;因人育化,把人当有个性的人,让每个人可能、可为、可发展;相宜惠人,把人当自觉发展的人,使每个人自主、自强、自幸福”的人本生态发展理念,理性揭示如何看待人、如何发展人、如何成就人的科学发展知行意义。其本质内涵为:“以人为本、差异公平;原点驱动、因人育化;分类助进、效能激励;相宜惠人、和美发展”。其体系结构要素和实践操作模型表现为“六大系统、互动互感规程、五步行法、六要素管评、四环控制、三维导式、七环教学、跨区联评、三活效能”等,构成了系统化、规律化、程序化、操作化、制式化的形态机制,其应用范围涵盖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校管理和区域教育发展管理等广阔而宽泛的领域。

梯次循进教育主导“唯物唯人、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因人育化,主导自主、全人育养,人尽其能、全面发展”的施教理念和实践;主导“关注基础、最近组类,按类定标、立体比较,动态要求、激励超越,合作竞进、和谐发展”的施管理念和实践;促使发展对象能动、自主、适宜、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体现制度化、精细化、人文化、效能化、科学化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管理评价文化因子。

“以人为本,差异公平……”是梯次循进教育的本质内涵。“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社会发展和生命成长价值,坚持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追求教育服务人的全纳性功能作用和全人性发展效能;“差异公平”关注人本生态的不同状态,强调要尊重个体生命差异,主张教育服务于人的地位权利平等化、发展方法个性化、发展途径多元化,促进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实现教育公平。“原点驱动”关注教育对象本原和发展的基点,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适切方法选择,以焕发人的自觉能动和创新活力,追求人本的可能、可为、可发展的本能、力能和效能的进取意义;“因人育化”关注人本个性材质和智能,强调育人实践的适切途径和方法选择,追求人本适宜发展的生态意义;“分类助进”关注不同层次个体、群体、群落的发展态势,研定梯队归类,类队标准,类进目标,设计策略和类别的显性提示和隐性暗示,强调管理活动行术攻略的方法选择,追求相互竞进、自我超越的实践效能;“效能激励”关注人的本原和发展差异基点上的发展增量增值的提高进步幅度和可持续发展态势,强调激励的主体对象发展生成的研判价值;弃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标准的论质评价行为,追求评价激励的生态助生效应、公平公正意义和科学导向作用;“相宜惠人”关注教育管理互主体行为作用于实践的方法选择,强调教育管理机制、制度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追求教育互主体教学相长的宜人、助人、惠人实践效果;“生态和美”关注教育科学、公平、和谐发展的实践目标取向,强调教育服务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路径选择,追求教育生态和谐活美发展的理想归宿。

梯次循进教育实践探索关注每个生命主体的发展意愿和最大成长潜能,强调“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让每个人奋发有为”,“让每一个人各得其所的适宜发展”,“让每一个人体验发展的快乐”,促使所有教育对象实现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坚持为人的自我实现创设和提供和谐发展环境、均等的发展机会、适宜的发展空间,促使每一个人的自主作为并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获得更广阔、更深远的生命意义,实现个体精神成长和生命价值,充分感受属于自我的人生幸福。

四、改革探究实践效果及成果转化的社会效应

梯次循进教育发源于西安市蓝田县白村中学,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历经了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积淀,是集体实践智慧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产物,体现出了蓝田教育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精神、理想追求和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先进性和示导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白村中学连续保持了30年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一等奖”、28年中考总评成绩“全县第一”的殊誉,创造了“白村现象”,打造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先试行量化管理的实践典型。

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现今仍是省级贫困县的蓝田县,在县域范围全面系统推行梯次循进教育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教育管理质量跃上新台阶。新世纪迄今,经过“十二年四个管理周期”实现了高考二本上线人数由长期徘徊在400人左右达到突破2000人大关的目标。蓝田教育人文生态不断趋向和美发展,取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跻身于“全国教育典型”行列,并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和生力军。

2008年4月,在陕西西安召开的、由中国教育学会、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管理研讨会”,专题推介梯次循进教育实践做法和经验,与会专家和教育部领导对蓝田的改革创新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议认为,蓝田县梯次循进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从人本生态实际出发,关注个体、个性差异,推行多元目标、多元培养的梯次式管理、梯次式评价、梯次式论质、梯次式激励,努力还原教育生态本真发展,这一改革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西安会议”以来,全国一千多家教育机构和学校赴西安蓝田县学习借鉴。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四川省邛崃市等各地一批实验区县和实验学校将该成果应用于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之中,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适宜和持续发展。

河南息县在全县范围内以行政手段推广应用该成果,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创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县域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赢得了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的深化、研究的深入、成果的转化和效果的彰显,国内几十家媒体跟踪报道了改革经验和实践成果,梯次循进教育理念的社会效应不断扩大。

2009年,我撰写的《素质教育梯次发展管理评价实践研究》一书获西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2009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第208期)《蓝田县实施“梯次发展教育”破解农村素质教育难题》指出:“蓝田经验是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农村教育上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加以推广。”

2011年4月,西安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在全市推行梯次循进教育。

2011年5月,陕西省教育厅号召全省学习借鉴梯次循进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经验。

2014年,梯次循进教育改革经验和实践成果,获得教育部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外的教育专家对该研究成果也给予了一定关注。美国AGTA教育机构的Steven Wilson(史蒂文·威尔逊)认为:“The great methods which are explored by the educator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China in their practice are worthy of being learnt or used for reference by us.”(中国山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探索出这套方法很了不起,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成果主持人单位:西安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