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4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环境;舞弊审计;挑战

一、对舞弊及舞弊审计的理论概述

1.相关定义

(1)舞弊的定义

舞弊是个比较广泛的法律概念,企业经营中的舞弊行为不仅能使财务报告出现信息失真问题,还会导致企业战略和制度执行发生偏差等危害,进而损害企业经营效益。但舞弊与差错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差错所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行为是无意的,而舞弊则是有意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差错。我国发布的关于审计的准则中有明确说明:“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是员工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不当或是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关注财务报表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

(2)舞弊审计的定义

舞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坚守职业的谨慎原则,是在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之后,确定舞弊行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从而进行的以揭露为目标的审计。这种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因此,舞弊审计不仅是对舞弊行为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防范和监管活动。与常规审计相比,舞弊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具有重要性、随机性、广泛性和风险性。

2.舞弊审计的目标及方法

(1)舞弊审计目标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调查与揭露那些故意歪曲的记录以及非法占有资产的舞弊行为,确定舞弊损失的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以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的实施,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经营管理能够按照规范科学的制度来实施。

(2)舞弊审计方法

舞弊审计是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各层次员工开展座谈讨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问询等审计程序对存在舞弊可能性及时发现并对舞弊是否给财务报表造成重大错报进行清查,力求在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方面有所作为,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风险分析、评估与应对的审计程序,体现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审计人员必须对可能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保持警惕,对于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审计人员应予以严格审查,包括:对这些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已有的控制和监督、以及对全面的控制环境进行评估。

二、审计环境的新变化

1.审计责任的变化

根据受托责任理论,审计是随着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在受托责任明确之后,从客观上就存在着委托人需要对受托人进行监督。为了减少受托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财务报表进行伪造、降低管理层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委托人更多地依赖于审计。

2.审计手段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在处理相关信息时的手段更加多样、灵活,同时使审计能够触及更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手工会计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大大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风险,因此就需要加大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审计和监督。

3.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作用不断增加,信息使用者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否足够先进、对企业发展是否十分重要等会十分关注,而且信息使用者出于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考虑要求更了解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因此审计开始涉及到更广领域,而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活动方面。

三、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舞弊审计要想应对审计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就要时刻保持警醒和怀疑的态度。那么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就值得我们去研究。

1.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1)审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舞弊审计是一个不受任何组织影响的独立性工作。这样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巨大作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舞弊审计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审计工作中的舞弊行为采取具体的分析。从而预防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但由于审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加大,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此时,审计人员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料就需要到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去获得资料,这样,舞弊审计的独立性就由此被破坏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大程度上要依赖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使舞弊审计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目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初舞弊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来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内容逐渐增多,并且更加复杂,导致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最初的舞弊审计目标已经无法适应舞弊审计发展的需要,舞弊审计目标不仅局限于保障财务信息准确和杜绝管理层舞弊,还要将目标扩展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舞弊问题产生,完善企业各项经营制度以最大化的降低舞弊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3)环境的变化对舞弊审计对象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发展快,审计环境不断的变化,要进行舞弊审计的单位也是逐年上升,审计对象也由原来的简单化发展到复杂化,在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舞弊审计的对象也越来越不清晰。技术的不断改进,使财务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财务信息的载体多数为磁质媒介。这样一来,舞弊审计人员想要获得财务信息载体就变得难以捉摸。

(4)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素质更高

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舞弊审计工作也引进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舞弊审计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多种审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严格把控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能够独立评估财务报告并做到精准的分析。不仅如此,舞弊审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并且拥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审计环境变化中更快更好的适应,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作用。

2.舞弊审计遇到的挑战

(1)审计角色定位亟待转变

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主要是满足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经济监督,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注重的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开始有了“看门人”的角色。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因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层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中,仅对既成事实和审计中发现的已经发生的问题出具审计意见,而不是从舞弊行为的源头来作为审计工作入手点,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的需要,引起了其的不满,因此审计角色要重新定位,向优化财务报表信息,降低信息风险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做出决策的方向发展。

(2)审计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舞弊事件也不断的出现,企业和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审计工作,受此影响,舞弊审计就不能仅对已经发生的舞弊问题即事后问题进行审计,而应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事前问题,更加侧重于预防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不仅仅局限于对既成事实(包括财务信息的准确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规范程度、被审计对象的已发生舞弊案件等等)发表意见,而是要对企业内部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审计,以发表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见,以达到预防性审计作用。

(3)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舞弊的手段更加高明、隐蔽,审计人员如果不精通计算机技术,就会带来风险。同时大量使用抽样方法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过于依赖抽样审计,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事项,这给审计人员出具不正确审计意见带来了隐患。此外审计范围的增加也带来了审计风险,很多新出现审计领域审计人员未曾接触过,这些领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

四、舞弊审计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的对策

1.创新审计目标

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审计目标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新的审计环境中不仅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出具审计意见外,还需要对审计客体的风险性(例如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治理是否规范、内部控制是否科学规范、风险管理是否规范等)、可持续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无形资产的效益性等大量的非会计信息以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2.转变审计方法、手段及视野

在审计方法上从传统的监督审计转向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处理审计问题时更加迅速、准确。同时加速新型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人员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而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以此来开展审计工作。

3.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舞弊审计对于审计实施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更高,不仅仅要具备财务和审计知识,还要懂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背景、业务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好从源头上防范舞弊问题出现的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业务水平,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以此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只要审计报告能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帮助,使其免受损失,那么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将给予审计人员更多的回馈,同时也会给审计职业创造一个良性互动的环境。

4.加强舞弊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审计环境的变化,使舞弊审计工作的内容日渐增长,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难度。针对现有情况,如果想控制好舞弊行为,就要加大审计的力度,并把舞弊审的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好舞弊的审计行为,对舞弊的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按章办事,并且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对舞弊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其独立性,注重社会监管力度。

五、结论

舞弊审计人员面对审计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舞弊审计人员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就要在日常的舞弊审计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对任何事物或人物的质疑态度,对发现舞弊所产生的原因要认真仔细的分析,对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察,只有这样才能对舞弊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如此,社会也要对舞弊审计进行监管,提高审计人员的社会公信力,这样,才能让审计部门在社会和民众心中有好的形象。对审计人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舞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推动舞弊审计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出版社,2011.

[2]刘开城.浅谈内部舞弊审计[J].审计视角,2013.

[3]林晓萍.浅谈审计环境[J].管理观察,2013.

[4]王海燕.论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财会通讯(学术版),2014.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008年7月,审计署公布了《审计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现状得到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本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定义、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并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评述

一、引言

在2010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会上希望全国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防范环境风险,把生态环保作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每年都要拿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的资金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我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也逐年增加。然而,我们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社会不断加大环保资金的投人,而环境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根本性好转。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与效果,使得审计界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应在环境审计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搜集了国内主要的审计及部分会计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的论文,阅读了相关资料论著,以期对中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现状进行简要地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有所启示。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环境绩效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或无形收益。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首先我们列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对绩效审计定义,“即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3E)方面的审计”。

陈正兴(2001)在其主编的《环境审计》中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

吴立群、王恩山(2005)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陈希晖和邢祥娟(2005)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

笔者认为,以上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概括的都不很完善,未体现出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

(二)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内容

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但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陈正兴(2001)指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对环境决策行为、经营目标和计划、被审单位管理效能、内控系统、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及资金利用效益的审计等六部分。

李学柔、秦荣生(2002)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

陈钰泓(2006)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审计的基本特征,它与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公允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

笔者认为,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出发,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可以起到作用的环节,进而确定其内容。

(三)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笔者整理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主要观点和方法:

(1)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还没有学者结合环境审计的特色展开详述。持有此观点和方法的学者和研究团体如下:

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

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在我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中提到以财务为导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审阅法、验证法、复算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实际操作时,往往把这些方法综合在一起加以运用,有选择的针对具体审计目标和要求,运用各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比较、分析和评价。

(2)环境绩效审计特有的方法

王春萍(2006)在其论文《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中提出常规审计方法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环境绩效审计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如: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风险分析法、决策分析法等方法。

(3)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

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方法,在这个问题上,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典型观点如下:

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除运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如需要也可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方法。

王冠英(2003)在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中提到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经济计量法和决策分析法、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法和趋势预测法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方法等。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应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经济评价法等。

三、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突出表现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数量逐渐增多,并且其中不乏一些量化指标的研究。在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内容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在环境绩效

审计方法的研究中,无论是从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方面,还是从其他学科的已有方法方面,都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尽管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科研在近几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势态,并出现过一些优秀的成果,但与其他审计领域相比,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却仍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手段相对滞后

自1997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才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会计问题,而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问题。目前,国内在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手段上相对滞后,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笔者所搜集的研究成果中极少一部分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其他论文采用的均为定性分析的方法。由此不难看出,在现行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中,规范研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实证研究则相对缺乏,当然数据资源相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研究方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但这难免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实用价值。但是,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高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研究手段的相对滞后可以说是制约我国环境绩效审计,乃至环境审计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从前述的分析来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内容和基本方法,还有部分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以及环境绩效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分析。此类文章占全部研究论文的绝大部分,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条件,以及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却只有个别学者进行了探讨,目前仍缺乏系统而切合我国实际的研究。并且,很多学者的研究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而这些我国现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环境会计发展状况的结合有所欠缺,使得研究成果并不切合我国实际,造成“理论开花,实务却无法结果”,最终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三)对如何使环境绩效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仍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问题,学者们提出可以融入环境审计中去,但对如何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真正相融合和相配合,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致使环境绩效审计无法真正的发挥效果。环境绩效审计和环保部门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明确,致使环境绩效审计从形式和实质上来看都类似于环境检查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无法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而进行研究,这都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

(四)环境绩效审计与有关学科的融合不够

从我们所参阅的文献分析中笔者发现,虽然有些学者借鉴了诸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只是进行简单地“移植”,他们尤其没有把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有关内容真正融合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中去。尤其体现在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中,缺乏真正适合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的有效方法体系的研究。尽管许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收集证据,但毕竟相当一部分环境问题由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例如空气质量等级的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或实物的计量手段去衡量。因此,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注意事项

(一)首要任务是要增强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

传统观点认为,要搞好环境管理,最重要的增加环境投入和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就行了。而对于环境审计的作用,认为主要是保证环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能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就没有必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这样,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此,要推进环境绩效审计,首先必须使环境绩效审计受到相当的重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环保资金的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合规性审计,而是更着重在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的审计。

当前重需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作好舆论准备。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让全社会关心、了解和支持环境绩效审计,让有关单位愿意接受审计。同时,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增加环境审计所占的比重,通过环境绩效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效果。

(二)尽快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理论应该也可以指导实践,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更好的指导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己经制定的一些成文的标准,如环境审计的基本准则、一般指南;环境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审计标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己有的理论成果,加以吸收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大学等教育科研部门也涌现了一批专家专门对环境绩效审计问题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应注重高校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更关注与方法的应用,重点研究每种方法的定义、内容或公式、适用范围、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基础

环境绩效审计乃至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的依赖环境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项信息。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己进人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而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具体实践从近几年才启动,理论探讨和实践都很不完善。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环境会计与环境绩效审计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可以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的平台,从而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努力构建环境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审计理论的分析,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还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审计依据,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实施起来才有尺度,才能更好的对被审计事项做出评价。而目前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缺少指标来科学地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地计量,这也是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五)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进行清洁生产审计

清洁生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环境绩效,这与环境绩效审计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可以说是一种预防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一般是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后,所以适当开展清洁审计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或者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减少环境治理成本的投入,减少环境绩效审计的工作量,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所以,在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是十分有利的。

(六)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后续教育

目前,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可以看出,很少有高校专门培养环境审计人才,鉴于这种边缘学科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对审计专业人员培训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的新方法。另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节能减排工作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环境审计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理解环境审计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现阶段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政策建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审计主体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到2010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战略目标,这两大目标反映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情况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贯彻的重要指标,而环境审计工作恰恰是检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做的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环境审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组织按照相应的法规和准则,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审查,以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对节能减排工作内容的具体审计,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审计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环境审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做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左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安全生存。所以,我们要在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作用,做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二、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缺乏立法规范

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内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本属于事后审计,具体有環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涉及到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工程项目主体同时建设的问题;还有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计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专款专用。以上规定对专门的节能减排企业的具体环境审计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缺乏立法的规范性,不利于环境审计工作的全面进展。

环境审计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涉及到一些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事项,审计的重点是合规性审计,即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对保证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当时人力、财力所限,尚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进行具体审计。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明确了环境审计职能,标志着我国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开始了有意识地从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了多项环境审计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是以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的,环境审计工作经历了兼顾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阶段,吸收了国际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既往环境审计工作中有效实践经验。

(二)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会计制度不健全

在进行节能减排审计时,要求被审计的企业如实的记录和反映其节能减排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节能减排企业会计信息资料。但我国现阶段,还未能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环境信息的确认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会计报告准则,规范节能减排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报告形式,才能为节能减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性严重

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主体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审计工作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保工作的力度。而民间审计机构具有独立、客观、公正、专业性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民间审计主体的作用,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还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有效地鼓励、扶植和培育独立自主的民间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力量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监督标准

我国现在已公布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很难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作出准确的决断,造成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导致环境审计缺乏客观性,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在节能减排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方面,也未指定国际或其他组织的环境审计规定作为我国环境审计应遵守的规则,这使我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受到严重的制约。

以上是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提出的建议。

三、我国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标准的基本原则

环境审计准则是指环境审计人员为了达到审计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我国现在有国家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等,但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而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必须有科学完善的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统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原则的制定应以ISO14000系列标准为依据,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具体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做到科学界定三个实施主体的职责范围,分别对国家节能减排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规定各自的审计责任和范围,审计程序和方法等。

(二)组织和培养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人员

节能减排审计涉及到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向,因此环境审计的工作难度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高,而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审计专门人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其他高校经济类毕业人才,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因此,针对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引进熟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人才。

(三)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国际合作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问题。全球气候的恶化,臭氧层的破坏等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世界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学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期待和努力争取的目标。很多环境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已经不能解决,所以,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共同合作,一致行动,才能使保护环境工作做的更多、更好。

(四)加强节能减排立法工作,设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

当前在不断完善环境审计立法工作,使环境审计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应使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明确化,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使环境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我国政府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严格环境准人,根据国家环总局的要求,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提,新上建设项目如果突破总量控制标准,严格把关不予审批,这要求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纺织、汽车、电力等十大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准人条件。

(五)设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鼓励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环境绩效审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把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国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环境绩效审计部门,设定节能减排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专门审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标审计、是否属于节能减排企业进行审计。当然,这一工作要有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例如,对污染物排放的测定部门的配合。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做的好的企业,国家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 张宇霞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时期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急需强化深度和广度,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旧为单一的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首先评述了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主要观点,然后又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尝试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的新结构,明确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职责。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 审计主体 审计职责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审计变得日益重要。国家审计署在今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了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进行全方位覆盖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者,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贯穿于资源环境审计活动中,是第一要素,对资源环境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观点综述

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审计范畴内的一个分支,其主体形式同普通审计一样包三个类别: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关于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主要的争议在于哪一个审计主体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国家审计为主。刘箐婉(2009)认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对象多为政府开展或管理的重大资源环境项目,所涉及的资金也多数由国家财政拨付,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与行业跨度大,涉及面广,必须依托于国家审计的强大权威性。这种观点在目前是一种主流观点,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资源环境审计均采取国家审计为主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观点二: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社会审计为主。王凤等(2006)认为以社会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他认为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委托政府进行管理,若以政府再对其进行审计,效果和效率难以保证。政府应该对于资源环境审计进行回避,将其交与社会审计,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效率与效果。观点三: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内部审计为主。岳世忠(2009)认为单位内部的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作为资源环境管理活动的中心,通过培养单位自身的环保意识,将资源环境审计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实施。这种观点下存在着一个客观问题,单位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单位开展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的成本相矛盾,单位内部依靠环保意识和政策法规的要求能否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应该局限于关注哪类审计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三种审计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要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多元化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新结构。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已经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二、国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状况分析

发达国家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时间较早,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类型一:国家审计和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作为主体。这一类型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靠美国审计总署和环境保护总局。美国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司,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同时美国环境保护总局作为国家级权力机构,有权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资源环境审计,而且该部门每年还提供资源环境审计报告。类型二: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作为主体。该类型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机构和经济审计协会。德国联邦审计院和地方审计院分别对各自本级预算安排的资源环境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状况。经济审计协会作为社会中介机构,从微观层面对企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等指标进行审计。德国的两大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在微观与宏观上相互配合,弥补各自不足之处。类型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共为主体。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为日本。日本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时间和欧美国家相比较晚,但其发展相当迅速。日本环境审计由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且均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对财政预算内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审计。同时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依据日本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订了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准则。且由于日本政府严格规范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境报告书的要求,日本社会审计机构大力开展企业环境审计,提供第三方资源环境鉴证报告。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为了不违反资源环境政策,积极在企业内部依靠内部审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以上几种典型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类型中,日本的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类型最值得我国借鉴。它从国家宏观到企业微观深入,从外部监督到内部监督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为单一的国家审计。我国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上,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状况还未能有效实施审计。企业由于仅需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在资源环境内部审计方面也没有做到自查。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应该由单一国家审计主体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多元一体的结构转变。在这种主体结构下,各个审计主体通力协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对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监督审查。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职责如下:

1.国家审计机构的职责。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应该包括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国际环境援助资金与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资源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等。某些涉及到行政执法或者行政管理的部门,只有国家审计机构的高度权威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审计。同时,国家审计机构还应该尽快制订各级国家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并且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对其丰富完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根据准则实施,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国家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要淡化以为实施者的角色,更多扮演起管理者的角色。

2.社会审计机构的职责。社会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在于企业,而其中中小企业更是重点。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审计监督,显然社会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社会审计作为第三方,更多的是提供一种鉴证服务,更具独立性。社会审计对企业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重点在于企业资源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合规性。同时社会审计常规的咨询业务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也应该开展,可以对企业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绩效水平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面对日益深入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胜任能力会越来越强。

3.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企业内部资源环境审计提供的不是鉴证服务,而是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一種自我监督和评价。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应该努力发挥事中监督与评价的功能,在企业运行时对其资源环境会计核算情况、资源环保合规性、绩效性进行审计。内部资源环境审计要从根源上减少或防范企业资源环境风险,并根据审计信息提出建议,起到控制作用。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是长期的、持续性的。

参考文献 :

[1]刘菁婉.关于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128-130.

[2]王凤,屈咏梅.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再认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2):27-30.

[3]岳世忠. 新时期强化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J].会计实务,2009(35):36-37.

作者简介:白恩泽(1993.12—)男,汉族,山西省山阴县,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逐渐超越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于与环境相关的财务问题,尤其是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越来越重视,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并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审计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热潮。美国和加拿大一些私营公司从应对环境风险的需要出发,自发进行了一种环境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即环境审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此时,环境问题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环境绩效审计侧重于评价被审单位的环境责任,进而确保同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标可以公允反映被审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保环境工程能经济、有效地进行。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首先,企业应提倡在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工作;其次,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其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相关学科课程,使学生的知识架构更为合理,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必要知识,也可以为企业储备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人才;第二,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培训,补充更新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知识,也可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审计人员能够满足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素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 朱珠、钟飚: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

[3] 冯品: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12(36).

[4] 汤孟飞: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1(7).

[5] 马秀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0(8).

[6] 丁艳秀: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9(6).

[7] 杨智慧: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定位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1).

[8] 范东军: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审计,2009(19).

(责任编辑:刘冰冰)

环境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当代信息技术是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力,信息化审计进入各行各业。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相应的风险,其风险种类较多。文章从企业施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出发,对所可能遇到的诸多风险进行分析,以及对如何预防风险的策略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审计;内部审计;风险;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7

0 绪 论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网络终端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信息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法采用信息化已成必然。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由于信息系统工程的繁琐性,很容易带来各种风险,如内部审计的环境改变带来的不可控制的风险、数据采集的风险、信息的系统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审计信息系统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而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1 内部审计的含义及作用

审计就是以经济监督的身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监督,审计也就不一样了,企业审计师这样,内部审计更是如此,各行各业的审计都是如此。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是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治理程序进行评鉴,而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鉴。内部审计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通过评价的资讯路径来进行对各部门施行各种职能。

内部审计[1]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监督、促进、防护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企业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财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它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监察各种违纪违规问题,针对已经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问题提出需要修改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收益,达到企业的目标。它的防护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从而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 内部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

尽管内部审计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而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与之前的传统审计相比也更加完善和严谨,但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各部门进行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风险。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风险。在追求高效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审计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备高超的电脑操作能力和网络信息的应用的本领[2],甚至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协助。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足就成为了审计工作可能发生风险的前提,将造成审计信息的提取失误。信息系统的设计漏洞造成了系统的运行不可靠从而造成重大信息的数据的遗失和失效。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审计系统会有面临网络病毒的攻击风险,甚至造成系统瘫痪的严重后果。

(2)内部审计工作的核查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传统核查过程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都是清晰明朗、有章可循的,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的审查方式是不足以满足信息系统下的审计核查,这将会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够对企业的所有方面进行审计核查,这就有可能会使企业的各方各面的核查工作出现纰漏,如信息输入不完善、数据的有效性、制度实施的合理性等方面。

(3)审计工作方式的含糊、控制制度不清晰产生的风险。在传统审计过程中,关于审计工作方式的含糊将会给企业带来极高的风险。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审计工作极易产生审计线索的不清晰,在传统的会计账单核算中是以书面的手工文本的形式反应出来,有章可循。而在信息系统下,工作人员进行修改时,系统自带的反结账、取消凭证的程序会使这一过程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将带来难以规避的风险。

3 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第一,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3]。提高对在职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的提升,提高内部控制的专业素质,加强与著名财经高效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专业性人才,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审计的专业工作,能够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行业环境、运营状况和市场条件进行完善的风险审查,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加对专业人员的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二,对控制系统进行安全性监管。内部控制系统在信息采集、传播过程、提升信息利用率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如果安全监管不当,就会带来泄露、遗失、窃取的风险。

第三,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在国家方面,很早就做出了应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实用性,应积极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

4 结 论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促进了传统审计方式的革新,信息化审计加速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信息化的发展的速度以及本身固有的缺陷性导致企业及其各部门在审计中产生了极大风险。因此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控制系统进行安全性监管、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三方面进行加强,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带来的风险的预防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鹏辉.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J].价值工程,2014(21):7-11.

[2]杨蓉.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2(7):5-6.

[3]张品.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4(6):15-21.

上一篇:小额信贷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教学研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