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

2024-07-26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社会安全是校园安全的基础, 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学校校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校园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问题的反映。因此, 学校校园安全状况的改善有赖于全社会安全状况的改善。在安全宣传方面, 社会应该利用好社会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媒介的作用, 发挥舆论的力量, 以正面宣传为主, 对反映高职学校自我安全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安全立法方面, 健全法律体系, 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 建立校园安全隐患报警法律制度, 同时应该进一步明确校园安全责任主体, 明确单位法人 (学校) 、主要负责人、教师、工勤人员 (包括临时雇佣的工人) 对出现的安全事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还要确立有关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制度, 另外公安机关应赋予学校保卫机构一定的治安管理权。在安全执法方面, 对于校园中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 在进入校园前应该加强他们的户籍管理, 摸清底细建立档案, 特别是对有犯罪记录的人员, 应该最好相关调查记录;对侵害师生人身与财产安全、扰乱学校治安秩序的刑事案件, 要集中力量, 做到快侦快破;对影响校园治安秩序的饭店、网吧、台球厅和歌舞等重点场所进行规整治, 优化育人环境。

在安全服务方面, 社会可以派遣公安机关人员担任校内的兼职教导员和保卫工作人员, 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求生避险实践技能的教育。并且警方、地方综合治理部门可以组织建立由社区内的学校、社区管理组织、派出所 (片警) 等组成的防治合作团体。这样可以对滋事人员起威慑作用, 也可对社区内学生起保护作用。

2 以人为本内强素质, 构建校园安全体系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安全教育的意识是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基础。学校应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的意识。一方面, 深化学生对自我安全教育内容的认识。关于安全责任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 学校应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 设专职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 并定制统一的教材供学生学习, 教育的内容应以防人生伤害、防财物受损、防心理失常、防违法犯罪、保学业完成等为重点。同时, 学校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 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性, 教育的对象不同, 开展教育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 这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时间和内容。如对喜爱运动, 行为又过于冒险的学生, 要加强防运动损伤教育, 教育他们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对经常在校外做兼职的学生, 要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和社会生活安全知识教育;对有心理失常表现的学生, 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消除心理障碍等。另一方面, 丰富并创新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形式。在自我安全教育的宣传上, 应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作用, 学校可举办各类安全知识教育的讲座、办黑板报 (宣传橱窗) 、张贴宣传画, 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学生社团等新载体的作用, 同时完善校报、橱窗报栏、楼道墙面等传统载体, 将新旧传播载体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此外, 学校可以将学生因缺乏安全防范知识而引发问题的案例编印成册, 供学生阅读和借鉴, 做到依案施教, 对学生起警示作用, 并将耐心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使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深入人心。

当然, 要提高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认识离不开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 院系应该相应成立安全教育领导管理机构, 明确学校、院系、部门、教师的责任, 制定相应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加强对自我安全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将安全管理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系统中来, 统筹安排, 有机结合, 把思想教育, 安全教育和严格管理, 依法惩处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3 突出学生自身建设, 创造良好的外化环境

社会和学校为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校园环境, 这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提供了客观保证, 但是对于学生自身来讲, 必须发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将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深入人心, 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在自我重视的同时, 以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是他们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到安全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从而形成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良好的素质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和外化的基础是实践活动, 要提高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 自我保护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自我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既能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又能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素养, 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不断完善自我。学生要主动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 如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知识主题演讲活动、安全逃生演练活动等,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频度和效度, 将自我安全教育贯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 学生可通过专业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宿舍等一整套组织系统来参加学校的安全管理, 参与安全守候、盘查可疑人员, 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 使学生切实感受安全的重要性, 从自身做起,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技能,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统一管理有机结合, 使自己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为自己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保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 学生应当建立个人的自我安全教育管理档案, 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实现每天进步一点, 不断提高相关能力。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 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学生只有把全面的、深刻的、真正的自我安全教育的观念深入内心, 把自我安全教育像对待衣食住行一样自然而又平常的接受, 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自身做起, 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丰富和完善自己, 自我安全教育才能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当代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自我安全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摘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 是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谐校园是的重中之重, 也是学生应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 结合社会、学校和自我措施等方面, 寻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本质相同、方向一致、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教育目的, 是指以实现人的多方面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但它是高度抽象的, 在实际操作上标准不明, 措施不具体。而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 它有明确的教育内容, 易操作, 便于检查, 并且能根据时代的要求补充和更新内容。如在知识经济时代,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 体现着教育应达到的价值、目标, 是技工教育的理想追求;而专业教育则相对狭隘、片面, 素质教育涵盖专业教育。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目前还不能取消专业教育, 只能淡化专业界限, 拓展专业口径, 同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去。 (3) 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将博学作为主要目的, 而素质教育则将博学作为良好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主要目的。因此, 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与途径, 两者不能等同。

2技工学校学生素质存在的问题

首先, 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适应。技校生入学后, 一方面接受的是正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通过种种渠道渗透到学校中来, 影响着学生。因而技校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毕业后当工人前途渺茫, 不思进取的现象;存在着认识问题只看表面, 看不出复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 受到迷惑后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的现象。

其次, 技校生文化素质不适应。文化素质主要包括语言、科学、自然、历史、专业知识等。由于小学、初中阶段注重应试教育, 进入技校后, 过窄是专业教育及人文学科教育的不完全到位, 形成了技校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第三, 心理素质不适应。技校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没有经历过挫折, 好高骛远而又能力有限, 技校阶段又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 而我国又处在历史性的转型期。双重的转折会引起学生诸多的困惑, 产生对社会的不适应, 出现心理承受力脆弱等现象。

第四, 创新能力的不适应。由于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技校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创造能力差的现象。这同教育过程中的重课内、轻课外, 重灌输、轻主支, 重知识、轻方法等有关。这样的学生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如何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

(1) 深化认识, 转变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教育的效果。传统的技校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 即以知识的多寡、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作为衡量学生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种质量观根深蒂固, 直至现在仍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教育效果, 法国把判断学生教育质量的标准规定为:教育是不是完善, 不在所传授知识的分量, 而在传授知识的方式。

(2) 创造良好的学校素质教育环境。

这主要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学生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等。当前要克服学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急功近利, 只从近期内、眼前的利益着想, 而轻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学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 各项教育工作应围绕其进行。

(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技校师资队伍中, 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较少, 不能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一专多能”的教师匮乏, 跨学科讲授受到限制。因此, 建设一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 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 并且有独特见解, 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 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之一。从宏观上讲, 要采取切实措施, 形成培养、稳定、吸引人才的教师队伍优化机制, 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 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 科学设岗, 竞争选聘。可实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 改革教师职称评聘, 破除以学历和年限为基础的评聘办法;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造成不学习、不进步就被淘汰的环境。从微观上讲, 要有教师意识。作为教师, 不但具有政治上的坚定和有学问外, 还要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为其责任心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态度、教育方式, 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最终转化为对学生的影响。

(4)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实践。

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 强调教育是主导, 学生名义上是主体, 实际上比较被动。教师要知道, 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的态度、才能和本领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教学中切忌把课程讲得天衣无缝, 毫无漏洞, 使学生提不出问题;也不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统统解决在先, 给学生留有充分空间。评价一位教师的课讲得好坏, 不但要看其重点是否突出, 授课的条理性如何, 板书是否工整、合理等, 更应该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把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放在首位, 能否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能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以便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与研究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5)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和宗旨转变为具体实践的中介, 课程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对技校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有积极学习的愿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宽厚知识, 才能有很强的适应性, 才能随着环境的变换迅速把握新鲜的知识技能。因此, 学校课程体系必须向综合化趋势发展。主要有:一是重组专业课程, 包括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要以学科群体为基础, 实行学科交叉。二是开设一些语言、科技、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训练和加强技校生的文化、道德、科学、身心等方面的素质。这类课程设置要科学, 不宜占据很多课时, 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进行。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技校生在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 还生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 对于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明行为、生活方式等素质的形成, 往往比课堂教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置身于该群体, 耳濡目染, 日久天长, 就会形成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要加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净化风气;二要加强对教职工的教育, 做到科学管理, 服务人员和谐协调, 给人一种积极上进的感觉;三要加强校园硬件建设, 做到校园整齐清洁, 景致优美高雅, 给人以心旷神怡、清新舒畅的感觉、总之, 在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技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尽管离实施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 但技校应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努力去营造良好氛围, 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摘要:世界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其发展趋势之一, 就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的含量和质量。能否培训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教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关乎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素质教育工作已在全国教育战线全面展开。目前, 在技工教育领域, 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其理论已成为教育理论的主流。但从实践来看, 有些技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偏差。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控制和反馈环节,担负着对教育质量进行审定与外部监控的责任。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相关建议,重点研究了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估标准及评估机构等内容。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现状 完善建议

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控制和反馈环节,担负着对教育质量进行审定与外部监控的责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一、高等教育评估取得的成绩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成绩显著。

1.促进了学校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的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开展教学评估以来,“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促使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2.促进了教学投入,加大了教学条件建设的力度。为了迎接教学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断加大了教学投入力度,高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场馆、网络等硬件条件得到了普遍充实和更新。

3.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加强了规范教学与管理。高等学校接受评估、参与评估,其本身就表明高等学校在按照新的评估方案要求主动改造与现有评估标准要求相矛盾的原有观念、原有模式,进而主动探索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办学体制和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日趋成熟。

1.学科评估运行模式日益科学、合理。我国目前学科评估主要采取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学科排名两种方式。为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运行模式,减轻参评单位的负担,学位中心目前仍采取“自筹资金、免收评估费用、自愿参加”的评估模式,坚持“客观公正、严谨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采用了主观和客观结合的指标体系。而且,为了减轻参评单位的负担,学位中心每三年完成一轮81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的评估,①给学科充足的发展时间,使学科评估更为科学、合理。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类型更为多样化。近几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逐渐将重点引导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开展了多种类型的评估活动。既有对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评估,又有对学位授权点进行的学科评估;既有合格评估又有选优评估,既有综合评估又有针对学位论文,管理水平,以及授予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硕士学位等进行的专项评估,②逐渐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评估形式。

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现状分析

(一)教育评估内容不全面。

首先,从范围上看,教育评估范围一般涉及院校、学科、专业及主题这几方面,院校评估是对高校所有活动进行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等;学科评估通常是对专业课程中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业评估是对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评估;主题评估主要针对教育过程中某一特定主题的实施和效果。③我国目前院校评估与学科评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要属于一种院校层面的评估,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的高等教育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属于学科评估,这两者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和效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目前专业评估仍然处于探讨阶段,针对教育过程的某一特定主题(如学生咨询工作的实施与效果)开展的评估更是少有涉及。

其次,从办学类型与层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办学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与专科四个层次,办学类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等,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侧重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其他办学类型和教育层次的评估重视不足。如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检查评估、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有关评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等工作,政府主要通过对申请单位申报的学科状态信息进行评估,以提高促进学位授权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严格来说,这只是一种侧重于学位授权的评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评估,缺乏一个完备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

最后,从环节上看,我国目前的评估重输入环节而轻过程与结果。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共包含了7个指标④,即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其中前四者就是属于教学输入环节的指标,对输入环节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输入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因素,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结果的产出才是体现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质量评估内容的单一势必影响到评估的质量。

(二)教育评估主体力量失衡。

伯顿·克拉克在讨论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时提出了一个“三角协调图”,他认为高等教育系统处于国家权力、市场和学术权威的三角协调模式中。⑤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实施过程中,评估的主体一般可划分为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者具有不同的价值需求与质量主张,价值需求的不一致往往导致利益的冲突与关系的紧张,而协调这种冲突的力量可以是国家权力,可以是市场,也可以是高校的自治权力。这三股力量发挥的方式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评估模式,如以国家控制为特征的大陆模式,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以及院校自治色彩浓烈的英国模式。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与现有评估制度的特点来看,我国从属于大陆模式,虽然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一直强调“政府转变职能”,但在高等教育评估实施中政府的控制力仍很强,呈现出国家力量一边倒的状况,高等教育系统的“三角”并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政府强制性色彩浓烈。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从评估标准、政策的制定到评估实施过程,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布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的行政控制,大陆模式的强制性色彩浓烈。我国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虽然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但其性质是教育部直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它主要的职责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实施评估工作和开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研究,目的是为教育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

2.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不强。随着我国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一些专业性的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相继产生。但由于目前还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评估市场无法真正开放,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竞争力远远不如那些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教育评估机构,逐步面临着生存的问题,难以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充分发挥作用。

3.高校缺乏内在动力,迎评过于被动。高校在迎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评估更多的是“要我评”而不是“我要评”。高校不是由于内部的需要而主动参评,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评估的重要性,只是把评估工作看作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检查,而并没有把评估真正置于督促、指导其整体性长远发展的地位。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很多高校会出现一些应付的行为。

(三)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指标体系是外部质量保障中的重要工具,它涉及在评估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如我国目前的本科评估主要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作为评估质量的标准,该标准是根据2002年的评估方案修订而成的,整体上与教育目标较好地保持了一致性,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标体系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适切度不高。由于办学条件存在差别,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各不相同,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顾明远先生认为:“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⑥我国教育改革以来,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⑦但是我国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单一,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和办学目标适切度不高,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和类型的多样性,又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既不能反映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经历的不同,又不能体现学校生源的差异。

2.指标的代表性与合理性不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委托的调查研究发现,被评高校和评估专家一般认为现行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修改,目前指标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和难以操作的观测点,减弱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如指标体系中的双语教学的观测点作为导向性指标是需要的,但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这些指标难以反映出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实际问题。其次,指标体系对一些不宜和不易量化的指标和观测点,如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声誉等指标,⑧缺乏相关的内涵说明和清晰的概念描述,因此评估专家很难把握其区分度,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不便。

(四)教育评估机构监督力度不强,专业性不够。

目前我国教育评估机构从类型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官方机构,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专项划拨的评估经费,隶属于各省教育厅或各市教育委员会,如江苏、广东、辽宁、上海等教育评估机构;第二种是半官方机构,如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由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在教育厅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但评估中心挂靠在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依托研究院学术力量开展业务工作;第三种是民间机构,如江西省高等教育评估所,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具有高教评估资格,但是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经费主要来源于被评估单位。前两种机构主要依托政府来赖以生存发展,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教育部的直属单位,后一种机构属于民间组织,其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市场需求。近几年,我国民间评估组织发展很快,但缺乏有力的监督,对民间评估组织的准入缺乏监督与资格审核环节,相关的行业规范与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目前无论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教育评估机构,都尚未有专业化的高校评估人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家一般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从各个高校抽调的教师与管理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组建,评估专家的身份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身份。虽经过短期的培训,但其专业程度还远远不够,评估相关的理论与政策可以短期进行熟习,但是评估过程中的访谈技巧及评估经验必须经过专业的锻炼和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专家培训结束后又没有进行专家资格认证考核的工作,评估人员的确定把关不够严实,导致评估人员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高等教育评估的质量和权威性。其次,评估专家的人员构成过于单一,缺乏高等教育系统外部专家的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因此,专家的来源需要多样化,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使整个评估过程更具权威性。

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议

(一)评估内容尽量全面。我国本科教育评估在内容上应实现教育输入—过程—输出多个环节并重。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取决于物质资源与办学条件,而且依赖于高校教育过程与教育输出环节的监控。因此,应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方案中教学输入环节指标比重过大的现象,建立一套涵盖各个质量环节的指标体系,并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引导高等学校正确对待评估,改变目前迎评过程中高校过于注重教学硬件设施更新的现象。

(二)评估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在不断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慢慢走向融合。原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大陆模式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和高校的力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的国家也加强了政府监督和调控的力度,通过对评估组织的元评估来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注重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是国际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也应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引导社会与高校这两股力量共同参与到评估实践中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估的指挥棒,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义重大。针对我国评估指标与高校教学实践适切度不高的问题,对评估指标进行等级分类,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制定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主张分为研究型大学与一般本科院校两个层次,在一级指标的设计上,要尽量体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要求,而在二级或三级指标的设计上,可以较多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实际与特色发展。此外,还需注意定性指标的可操作性问题,对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要尽量对指标内涵进行详尽的说明和清晰的概念描述,避免评估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四)建立教育评估综合治理机构。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都有一个全国性的元评估组织,负责对各质量评估机构进行监督、指导与审核。我国专业性的评估机构与大学排名机构虽然有所增长,但是缺乏相关的监督、协调与指引。因此,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实践,应建立起全国性的、专业化的综合治理机构。这个综合治理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担当,也可以由民间性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担当,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机构,政府部门都需要承担监督的职责。这个综合治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研究与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质量标准明确与清晰化是各国教育质量保障的共同趋向,如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ENQA)就制定了明确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方针,规范了欧洲质量保障机构的行为。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检测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评估机构的现状,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不与国际标准脱节的质量内涵与保障标准,成为治理机构的首要任务。这包括对全国教育评估机构的目标、过程、决策、结果公布,以及后继程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设定明确的标准,这样才有利于评估机构的规范化发展。

2.对质量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可。对质量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可和考核,是综合治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何制定质量评估机构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进入到评估行业和对不合格的机构给予清退,这些都是综合治理机构应承担的责任。资格认可周期性地举行,教育评估机构要获得资格认可,首先,需要向治理机构提出申请,并进行自我评估和交纳相关的费用;其次,治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应结合教育评估机构的自我评估报告展开实地考察;最后,治理机构对评估机构是否通过作出判断,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整个认证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采取强制性的机制,促使教育评估机构在竞争的环境下向自律的方向发展。对认可结果不满意的评估机构可以向治理机构提出申诉,如果理由充分,治理机构将展开重新的审查。

3.统筹、协调全国教育评估机构。作为全国性的治理机构,应对教育评估机构进行统筹与协调,使各类机构能各施其职、各尽其能,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明晰各种评估机构的权责。我国目前某些教育评估机构存在职能重叠的现象,因此,治理机构除了在认证时对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责进行审核外,还应加强对评估机构日常运作的监督,避免出现越职、失职的行为产生。其次,加强各种评估机构的合作。治理机构作为综合性的认证平台,有条件对各种教育评估机构的良好做法进行总结和传播,并定期开展评估专业人员的交流、培训活动,促进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合作。最后,受理申诉案件。申诉制度使教育评估机构认证制度与教育质量评估行为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是程序完善的一种体现。综合治理机构应设立相关的子部门,监督教育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是否有不合法、不合程序、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建立完善的申诉制度,使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更公开、更透明。

注释:

①学位中心.第二轮学科评估(2006年度)的有关说明[EB/OL].http://edu.sina.com.cn/l/2007-03-14/1633137639.html.

②周学军,王战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产生、发展与未来趋势[J].扬州大学学报,2005,9,(1):3-7.

③余源晶,许明.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类型、过程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4,(9):130-133.

④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40920/3116210.shtml.

⑤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⑥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9):17-18.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 208&infoid=3334.

⑧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www.edu.cn/20040920/3116210.shtml.

参考文献:

[1]孔祥沛.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面临的十大挑战[J].评价与管理,2006,4,(4).

[2]杨晓江.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J].云南教育,2002,(24).

[3]吴献金.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1).

[4]朱永江.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4).

[5]高耀明,张萍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影响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要在校园中广泛开展人性化教育

(一) 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

人应该懂得感恩, 应该懂得珍惜他所得到的一切。与其追求我们幻想的东西, 不如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的心和惜福的心正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感谢父母给与我们生命, 感恩于父母给与我们的爱, 感恩于世上有那么多的人对我们的关心, 不要以为父母把自己抚育成人是理所当然的, 天经地义的不要漠视父母辛劳的背影, 不要充耳不闻父母的絮叨, 不要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心生怨恨。其实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 他们的辛酸与苦楚, 汗水与心血, 都是任劳任怨地为了子女。不要吝啬对自己父母的爱。

(二) 在学生中开展个人修养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多维的优良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 才会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开展礼仪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何以要“讲文明、懂礼仪”, 使学生明白人的修养在行为上的表现不是小事, 与他们将来争取机遇、求职顺利、人际和谐、事业成功以及将来的家庭幸福密切相关。

(三) 在学生中开展自信心教育

自信是一种心态, 就是勇敢地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 该出风头时就出风头, 不惧人言, 不拘泥前人之法。自己不能做的事, 就是不能做, 坦然处之, 不要觉得自己不能做就低人一等, 更不要影响自信心。要做到自信, 就必须懂得自信的涵义: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能做的事情相信能够做好, 对不能做的事情坦然处之或努力学习做得方法;培养自信的习惯;对事情进行分析, 找出事情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非关键因素, 要正确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 要学会抓大放小, 扬长避短。

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作用

在学生心中, 班主任是“亲老师”, 家长心中, 班主任是学校的代表, 班主任时刻都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工作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

做好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首先, 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兴趣特征、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 以便在管理中能够对症下药。其次,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 勤奋学习, 遵守纪律, 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班主任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直接决定着班集体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在班集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 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表扬与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价。适时的批评和适度的表扬, 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形成良好的班风, 起到重要的作用。第四, 关爱学生, 做好后进生帮教转化工作。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班主任要精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对他们存在的问题, 要找出症结所在, 用真情去感化他们, 特别是出现一些反复的现象时, 班主任对他们更要耐心、尊重、信赖, 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帮助, 使他们分清是非, 端正态度, 提高思想认识。

三、要在基础课上注入思想道德教育, 专业课上注入职业道德教育

管理学生不能凌驾于课堂之外, 而是要把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相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不管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通过说服教育、激励鼓动等手段, 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 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其核心是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心动力, 即通过调动学生的自尊心, 好胜心, 好奇心, 上进心, 荣誉感, 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以达到学生、教师的和谐统一。如上《思想道德课》的集体主义精神时, 教师就可告诉学生: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他同别人的相处中, 对外, 要使别人有所获得;对内, 还要使自己有所获得。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 使身心互得其益”, 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 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 使众人各得其益”, 这就是“外得于人”。一个人越是自觉地、真诚地、经常地为他人服务, 为社会献身, 他的道德就越高尚, 他的思想境界就越崇高。他越是能够为他人作贡献, 使他人有所得, 他自己的道德情操就越高尚, 心灵就越纯洁。经过这样的洗礼, 中职学生的头脑就会慢慢清醒, 能够更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

四、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目前, 由于社会上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家庭不和现象普遍, 部分学生得不到父母关爱, 更得不到父母的正当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产生悲观、报复、放肆心理。另外, 由于多数家长对孩子都比较溺爱, 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其结果是导致部分学生优越感过强, 好攀比, 虚荣, 不愿吃苦, 遇到问题解决能力不强, 受挫折承受能力太差等。因此,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发展方向, 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合力, 发挥教育的整体职能,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质量, 才能真正培养、教育好学生。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服务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创造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有利于建立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向导,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和重要。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环境复杂化

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相对复杂、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思维活跃, 可塑性极强, 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行为的影响。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流渠道的同时, 也为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 思想教育方法相对陈旧、单一, 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相对陈旧, 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一方面, 对于这些“时刻连线中”的90后、00后, 他们在潜意识里不爱被人说教;另一方面,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 大学生把自身定位为教育服务的享受者, 对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抵触心理。

(三) 经常性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越来越大, 辅导员带生强度指标不断变大, 思想教育工作在很多地方存在被弱化的现象,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 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此外, 思想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以及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 思想教育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有效性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 什么是思想教育的“三性”

所谓“三性”就是思想教育工作经常性、针对性、有效性。

1. 经常性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经常性思想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这个中心, 联系当前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通过经常性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达到育人的目的。

2. 教育的针对性是前提

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面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思想教育工作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在当前环境下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3. 有效性是思想教育的根本

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把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与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把这三者贯穿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二) 模型建立

模型解释:

1.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益取决于教育者输出信息总量和受教育者对输出的接受量。

2.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益与教育者输出信息总量息息相关, 教育者输出信息总量是基础, 教育者输出信息总量越大, 对学生对输出信息的接受量影响越大, 进而影响思想教育工作效益越大;思想教育工作效益与受教育者对输出信息的接受量正相关, 对输出信息的接收量越大, 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益越高。

3.增大教育者输出信息总量, 就是经常性的开展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增大受教育者对输出信息接受量, 就是要因人而异的开展思想教育, 增强其针对性, 使受教育者能更好的接受。

(三) 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基于四个前提

1. 对学生思想变化规律的真知灼见

大学生思想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学生大学四年生活大致可分为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学生的关注点不同, 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 采取应对教育。

2. 对教育对象的了如指掌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思想变化更是复杂。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 就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如指掌, 思想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3. 对重大不确定因素变动方向的卓越预见

现在社会是相对复杂、深刻变化的, 信息的流通渠道呈多元化, 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敏感性政治事件、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等, 都可能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及其变动方向, 就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疏导和干预, 防范于未然。

4. 对出现问题的有效应对

有效应对这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关系到学生及校园的安全稳定。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思想教育应对体系,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维护校园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来应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 如何贯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三性”

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贯彻思想教育工作的“三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专家化辅导员队伍

根据辅导员特长进行定向培养, 增强其专业性, 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利用信息化等手段, 促进辅导员由事务型向指导型转变, 把辅导员从日常的事务型工作中解放出来, 加大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和引导方面的作用。

2. 学生自治

(1) 实施学生助理制度, 把辅导员从日常繁琐的学生事务中解放出来, 发挥其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 用学生了解学生, 用学生带动学生, 用学生引导学生, 利用学生朋辈影响力来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2)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培养思想教育学生骨干队伍, 赋予其监督、检查、纠正等重要责任, 以学生领袖的表率作用和学生组织的管理功能影响带动其他同学自省自查、自我完善, 发挥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 加大基层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开展符合学生特点, 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活动, 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 保证教育的覆盖面和接受度, 提升教育效果。

3. 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法

(1) 从细节着手、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着手。当前大学生中在公民道德素质、社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等方面与社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看似很细微的行为和习惯, 往往对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带来很大影响。针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不端行为, 适时进行纠正和强化,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把这些良好习惯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品质。

(2) 开辟网络阵地, 构筑思想教育工作网上教育功能。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相对较多, 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逐步建立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打造全范围收集信息、高效率信息传递、主动宣传建设的新媒体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三性”教育的重要方式。

四、结语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 服务社会,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有效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根据大学生思想和高校学生工作特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三性”研究, 将思想教育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在一起, 建立“经常性教育——专题教育——特殊时期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 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全面协调, 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经常性、针对性、有效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突破以往研究仅仅注重有效性的藩篱, 更加注重思想教育过程的管理。在研究中更注重三者的结合, 把经常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放到一起研究, 思考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教育与管理, 探究其间的规律。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经常性,针对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 2017.

[2] 央视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01) .

[3] 史向军, 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1) :72-75.

[4] 佘双好.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 2018 (5) :46-51.

学生教育教学之教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小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经受着严重的中西方文化碰撞。本文自编问卷对小学生父母持有的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认为自己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家长占46.7%,认为自己倾向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家长占12.4%。(2)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倾向于传统理念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父母。(3)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家族意识与权威意识、个性发展与学业品行、实践意识与独立意识等方面。在人格平等、学业成绩与人生幸福感的关系等方面,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现代家庭教育应正确看待两种理念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回归教育的本质,共同促进“人”的成长。

关键词: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城市小学生;父母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对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方价值观不断涌入,我国城市小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行为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1

广大父母面对各种教育理念,有的仍然推崇以孝悌向善、克勤克俭、励志勉学、明理忠义等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教育理念2-3,尤以近年来提倡的儒学教化、国学诵读等为典型代表;有的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批判,认为其压抑儿童天性,违反儿童成长规律,更倾向于西方教育理念4-5,如平等、开放、尊重个性等;有的以教育效果为检验指标,兼收并蓄,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而更多的家长在各种理念冲击下显得犹豫不决,无从判断,感到迷茫、矛盾、焦虑6

现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已然不是完全典型的传统理念特征,但也并非完全照搬西方价值观,而是在融合之后呈现出新的特点。那么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传统”因素是什么?“西方”因素是什么?“传统”与“西方”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以城市小学生父母为被试,尝试厘清当代父母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所包含的因素,以深入探讨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为家校共育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和对象

选取某中等城市普通小学,在家长会期间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5分,回收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67份。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被试分布和基本信息见表1。

2.研究工具

自编《城市小学父母家庭教育理念问卷》。首先,通过结构式访谈,对父母持有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搜集和调查,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能够明显体现中西方理念差异的因素进行调查,确定人格平等、父母权威、信任独立、学业品行等方面作为考察内容。

其次,编制初步问卷,施测问卷共包含24个条目。请父母对上述方面的教育理念做出同意评价,评价为李克特5级评分。并进行专家效度检验。问卷的效度检验采取了专家鉴定法,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8名,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有效性评价。问卷的效度评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每一个条目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分为“无相关、弱相关、较强相关、强相关”四个等级。第二部分为对问卷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价,分为“非常合适、比较合适、一般、不太合适、非常不合适”五个等级。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评定结果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效度。

信度检验运用了重测法,选取20名家长发放两次问卷。两次发放问卷的时间间隔14天,将前后两次问卷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系数r=0.89。可知问卷可信度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

最后,专家进行检验评定后,根据专家学者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的条目以及问卷的内容进行修改、删除或补充。

3.研究结果

3.1  城市小学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倾向

对父母提问”您更倾向于哪种家庭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无倾向做出选择,以考察当代父母对自身家庭教育理念的认知。结果发现,认为自己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家长占46.7%,认为自己倾向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家长占12.4%,认为自己“无明显倾向性”的占40.9%。可见,虽然当前西方文化涌入,给家庭教育理念带来一定冲击,但是大多数父母仍然秉持传统家庭教育理念,认为自己持西方教育理念的仍然占少数。

用卡方检验考察不同角色、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所持教育理念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子女性别、子女就读年级、子女是否独生等因素是否对父母持有的家庭教育理念有显著差异。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无倾向这一选项无法判断是中西方完全融合还是缺少家庭教育理念知识造成,且本研究主要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差异,因此,在结果中不予呈现,下同。结果发现(见表3),只有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持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倾向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这可能是因为,低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父母对西方教育理念的接触和理解,致使他们更多的遵从上辈流传下来的教育理念,或者依靠自身的成长经验去教育孩子。

3.2  父母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差異

以理念倾向分组为自变量,以父母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每一个条目的同意程度为因变量,考察持有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在哪些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可证明哪些条目是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差异。结果发现,在一些条目中,持不同理念倾向的父母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对这些条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可见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既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意识与权威意识,主要体现在第6、8、17、19项。从结果来看,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加要求孩子服从,要求孩子孝顺,并把孩子作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威呢?在第5项条目中,我们未发现不同教育理念的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持传统理念的父母虽然要求孩子服从,但其目的并不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更可能是使孩子服从“规则”,而“规则”显然是更为稳定和值得遵守的。

(2)个性发展与学业品行,主要体现在第10、11、13、15项。从结果来看,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希望通过管束、批评等方式塑造孩子。但是同时,持传统理念的父母也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具体体现在第9、12项,表现出“在一定规则内的自由”。通常,传统家庭教育会被批判“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本调查结果显示,比起孩子个性发展和彰显,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确实更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规则意识也更加强烈。但是本调查中,对于学业成绩是否影响生活幸福感这一问题的态度,不同理念的家长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越来越好,父母们仍然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争取到人生的主动权。但也认识到,孩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一定必须通过学业成功这唯一途径来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可能现代父母对于“生活幸福感”的认识也逐渐开放,不再将其与权力、地位、物质和资源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持比较宽松和开放的态度。

(3)实践意识与独立意识,主要体现在第21、22、24项。从结果来看,持传统教育理念的父母更注重说教而非鼓励孩子亲身实践,持西方教育理念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性和独立性方面更加开放。而长久以来被教育界和媒体所批判的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孩子人格”,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显示有明显问题。从结果可以看出,在1-4项条目关于“人格”的问题上,不同倾向的家庭教育理念者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我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持传统教育理念还是西方教育理念,“人格平等”已经成为普遍遵守的教育行为准则,中国当代父母在教育行为中能够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喜好,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这与西方教育理念是相似的。

4.结论

家庭是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在我国现阶段,存在传统-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之争,但是这可能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家庭教育作为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单位里出现的共同文化现象,必然拥有相同的文化本质。因此,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在生命意义和文化意义上都有着本质相似7。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讨论传统-西方教育理念孰优孰劣,而是更加科学认识生命的意义,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2019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这无疑是对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嵌入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并大力传播。广大父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以更宽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和人的成长,从而为“培养一个健康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逯长春,变迁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困境与发展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33-40

[2]  邓 婕,从英美两国少儿德育成效看中国传统教育【J】,文化学刊,2018(12):106-115

[3]  倪路路,传统儒学教化观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意义研究【R】,硕士论文,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

[4]  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2005(5):62-63

[5]  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J】,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3(6):171-174

[6]  潘琳,母親育儿焦虑现象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3-6岁儿童的母亲为例【R】,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毓,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作者简介:张利萍,女,1979年生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现任青岛农业大学学工部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兼任青岛农业大学妇委会心理发展部部长、青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岛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张丽,1968年10月生人,汉族,籍贯山东莱阳,研究方向:妇女理论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副高职称,青岛农业大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城市6-12岁儿童父母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部分成果,课题编号:SDY201875)

上一篇:心理教育下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加强高校档案网站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