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建设下的循环农业论文范文

2024-05-23

沼气建设下的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期, 我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效益, 然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 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 因为这是经济主体 (涉农企业和农户) 更关心的问题, 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 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 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 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 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减少了水污染, 同时降低了成本, 实现了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 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这方面, 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国家的循环经济试点市, 我们河南省安阳市结合自身实际, 把着力点放在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产品的加工上, 大力培育优质口粮的农业产品品牌, 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有机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术, 不及有效控制了畜牧养殖污染,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 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生产要素,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首先, 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 如“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 (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 —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其次, 选好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是实现农业循环的载体, 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需要项目来带动。选择循环农业项目, 应从全局和长远着眼, 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 鹤壁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有力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再次, 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目前, 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这一理念还不了解,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参与并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还有待增强。

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 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 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 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 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 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 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 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 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 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效益,产业链,保障体系,政府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 1998 (9) .

沼气建设下的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 龙胜马堤乡脱贫状况

马堤乡位于龙胜县东北部, 通过实地走访, 查阅资料等调研手段, 我们了解到2015年底马堤乡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1047户共4009人, 贫困发生率33.71%。其中马堤、牛头、芙蓉、里市、东升为贫困村, 占行政村总数的62.5%。2017年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时, 马堤乡“应纳尽纳”及返贫共增加56户252人, 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后贫困户共896户3428人;截止2018年3月, 全乡没有脱贫户170户618人, 贫困发生率为5.42%。

(二) 龙胜马堤乡旅游资源

马堤乡植被丰富, 覆盖面广, 有铁树、银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 而且水电的开发很有潜力, 目前有水电站3个, 大小4个电站已规划立项。境内还有旅游名区彭祖佛光景区被列为桂林市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马堤乡境内彭祖坪景区, 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城的东北部, 地处八十里南山之麓, 距县城45公里, 在湖南省南山景区和广西龙胜江底温泉景区的中间, 总面积50000亩, 最高海拔1700米, 地型地貌复杂, 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四周环山, 有林地20000亩, 有草地30000亩, 在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小盆地以开出水田75亩, 在盆地右侧山有两个瀑布约30米高, 在整个景区中环境优美, 在景区到处都有铁杉、五杉松等100多种树木属国家重点保护, 一年四季分外明朗, 是桂林可开发的旅游胜地, 度假休闲的天堂。该乡盛产水稻、蔬菜、生猪、家禽、红薯、辣椒、和柑桔等, 农产品加工业繁荣, 除此之外马堤乡盛产的杨梅果脯, 是采高海拔山区特有的野生杨梅野果, 运用民族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精制而成, 完全属于天然绿色食品, 在区内外深受好评, 年生产200多吨产品, 供不应求。然而, 不恰当的资源开发, 不顾忌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初期开发资源不足,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马堤乡自然环境受到污染, 促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 今后难以继续维持。

二、循环农业观光旅游对马堤乡脱贫的可行性分析

循环农业观光的推广行动, 围绕“就业一人, 全家脱贫”目标, 积极拓宽龙胜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比如交通, 网络, 水电等等。

循环农业观光是一种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着力在培育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以点带动周围的辐射模式, 让更多的产业要素向龙胜贫困地区聚集, 提高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 优化产业结构, 壮大产业规模, 形成规模效应, 满足全国各地游客多种需求。

循环农业观光是绿色, 生态的, 适合久居都市的游客回归自然, 寻求初心, 释放压力。龙胜马堤乡远离闹市、依山伴水, 是一个首选之地。这一模式的推广能给龙胜马堤乡带来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建设, 给马堤乡注入年轻的活力, 带动周边产业园区发展。

三、马堤乡地区实施循环观光农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马堤乡地区循环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 脱贫问题, 虽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力, 龙胜马堤乡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截至目前, 马堤乡依旧处在深度贫困中, 现在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越来越临近, 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2) 旅游资源。马堤乡处在龙胜县, 拥有天然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循环观光农业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旅游去处。

(3) 位置因素, 桂林地处低纬,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 夏长冬短, 四季分明且雨热同季,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同时桂林属红壤土带, 且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 土层深厚, 耕作性良好, 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 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二) 马堤乡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1) 人们的需求因素。现如今人们旅游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观光, 而是想得到一种体验或经历, 强调顾客的参与感。通过旅游者的旅游偏好,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见表1) :

以上表格说明, 大多数人生态景观是否优美和交通是否便利, 同时景区内服务设施是否完备和体验活动是否丰富也是人们在意的选择。这说明大多数人更在意景区体验和服务。

而且现在人们渐渐的开始注重起饮食健康, 特别是那些城市居民的旅游者来说, 因此他们会选择购买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 而我们在发展循环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绿色”二字, 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瓜果蔬菜、牲畜家禽等, 从而可以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 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 降低经营成本。

(2)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文件显示, 我国每年有高至74亿美元的出口农产品因为“绿色壁垒”的影响而被退回。

简单的说, 即使马堤乡地区的农产品仅销售国内, 也会因为发展渠道等原因而被市场逐渐淘汰。

(3) 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我们的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近年来, 绝大部分游客反映, 漓江的水不清, 山不绿了。这都说明我们的旅游资源已经被破坏了, 桂林作为一个以旅游业发展的城市, 这有可能导致地区的“返贫困”现象出现, 而农业的不良发展是其产生的因素之一, 因此“循环”二字对龙胜马堤乡的发展不言而喻。

四、龙胜马堤乡发展循环观光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下的脱贫策略分析

龙胜马堤乡区位与交通优势不显著, 旅游资源开发缓慢, 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利用循环观光农业带动区位经济发展对龙胜马堤乡打好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而马堤乡想要依靠循环观光农业拉动经济发展, 势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 政府应加强对于观光农业的支持力度

现阶段, 新型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首先,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对于观光农业要重度关注。国家自从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后, 对于各地区的资金划拨都比较少, 对于庞大的新型农业建设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资金扶持不到位导致园区内部环境维护得不到改善, 一般设施建设不到位。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业园区建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 在预期的策略规划方面要确定具体的措施, 各级部门也要按具体的方案组织人员实施观光农业下桂林脱贫的计划。从园区建设来说, 政府对园区的基础建设关注力度不够, 导致在园区内部应该存在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整, 降低了游客在园区内部的幸福指数, 无形中减少了游客的人数。还有一部分观光农业扶贫工作的开展缺少对外来资金很强的吸引力, 得不到投资企业的青睐与投资, 导致园区不能合理发展, 园区不合理的发展导致外部投资商更加不看好园区未来发展的效益, 这样恶性循环是阻碍观光农业下桂林脱贫工作开展的关键。

(二) 投入资金, 建设循环观光农业基地

依托马堤乡的资源优势, 我们可以在马堤乡建设以循环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 加工制造成农产品销往市场和为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客人使用, 旅游客人可以通过观光游览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其周边副产品为辅的景区, 例如, 亲子采摘园, 水上游乐设施等。

马堤乡地区需要充分发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技术推广单位, 以及基层乡镇机构推广站的作用, 组织专家团到贫困地区开展专题培训和进行现场指导, 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通过开展种养专业技能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 使循环观光产业经营人了解关于果蔬栽培、中药材栽培、畜牧水产养殖、林业生产等知识, 从而提高致富本领。在前期, 马堤乡地区通过投入一系列的资金, 建成相对完善的观光农业基地后方可进行一阶段吸引客流的工作。

(三) 完善设施、引入客流

马堤乡地区建成循环观光模式产业园之后, 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观光农业设施。吸引客流, 除当地循环观光产业经营人大力宣传之外, 当地政府也可以在农业脱贫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政府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之外, 还要在产业中发挥自己的领导带头作用, 在宣传过程中, 需要挖掘马堤乡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农业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为核心, 整体推进乡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出售特色旅游商品, 打造特色民族节庆活动, 结合旅游宣传工程, 对循环观光旅游进行包装宣传, 打造休闲度假好去处。

在此方面也需要聘请相关的专家, 循环观光农业的经营不是一时的, 它是需要长久发展的, 而当地农户由于知识的匮乏无法为旅游客人带来最舒适的体验, 这个时候相关专家便可以进行指导, 打造马堤乡旅游地区循环特色品牌服务, 从而吸引客流。

(四) 培养旅游人才队伍

循环观光农业由于涉及到旅游的相关问题, 因此, 培养旅游人才队伍就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培养旅游人才的选择上, 马堤乡地区一定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并且选择相对优秀的学生到桂林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 对旅游专业、旅游营销等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 如此一来, 便可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旅游人才队伍, 并能够进一步推动马堤乡地区循环观光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 有关部门在培养旅游人才队伍时, 还可以邀请、鼓励更多的已建成循环观光旅游模式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地区与马堤乡发展循环观光农业地区相互对接, 共同合作进行对循环旅游观光农业模式的开发与长期经营, 在这一过程中, 桂林可与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倾斜, 鼓励旅游企业与扶贫对象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与合同, 共同进行旅游开发, 实际性地将桂林部分适合地区建设成为优质的农业与旅游度假村相结合的旅游胜地。

五、结语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在马堤乡发展循环观光农业不仅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协调, 形成无污染、零排放的现代乡村产业链, 实现桂林地区农村经济的长期和谐发展, 同时能够达到振兴乡村, 实现真正的脱贫的目标。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随着“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入, 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依旧有些地区深处贫困之中, 如桂林的马堤乡。为了更好地达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帮助桂林的龙胜贫困地区马堤乡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脱贫, 结合龙胜马堤乡得天独厚的资源, 我们选取了循环观光农业与观光旅游为研究主题, 并且就此探讨了龙胜贫困地区马堤乡在循环观光农业与旅游结合下的脱贫策略。

关键词:循环观光农业,旅游,脱贫,策略

参考文献

[1] 朱琳敏.生态循环农业研究综述[J].资源与环境科学, 2016 (16) 224-227.

[2] 王造兰.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广西脱贫攻坚路径研究[J].理论建设, 2016 (3) 46-51.

[3] 邓旭霞.循环农业技术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J].商业研究, 2016 (11) 37-38.

[4] 吕翠丽.广西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8 (18) 146-148.

[5] 王雪燕.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论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356-356.

[6] 唐善茂, 鲍青青.桂林漓江风景区旅游生态贫困问题的调查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0, 12 (1) :50-54.

沼气建设下的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利用对贵州丹寨县130个村庄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农村户用沼气池利用率偏低,沼气池建设和使用情况不但与村庄和农户的经济状况有关,而且受政策实施情况的影响。总体上,示范村沼气池建设数量多于非示范村,废弃率也低于非示范村;政府统一要求建设的沼气池数量多于个人申请建设的沼气池,但废弃率高于个人申请建设的沼气池;从沼气池建设资金配套来看,贫困村农户获得的政府补贴低于非贫困村,政府统一要求与个人申请建设的农户自筹资金基本相当。因此,政府应重视不同农户的差异化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支持策略,提高农户建设和使用沼气池的自愿性和积极性;同时,应扩大示范村范围,并加大对贫困农户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农村户用沼气池;沼气示范村;农村能源;贫困村;沼气池建设;沼气池使用;沼气补贴;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支农项目财政投入日益增多,惠农项目多种多样,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是近几年增长势头较快的项目之一。沼气技术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内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将沼气作为生活能源,把沼肥(沼液、沼渣的总称)作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同时也解决了粪便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由于发展沼气有利于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村市场化的发展,国家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六小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2004年中央出台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一池三改”基本建设为单元,对建设沼气池的农户进行补助;2006年和2007 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户用型沼气项目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数量已超过5 500万个。

但是,不少地区的沼气池利用率偏低,与政府公布的令人欣喜的沼气池建设数量相比,农村沼气池建设所发挥的实际功效令人生疑,有学者认为沼气池项目所带来的实惠停留在“纸面”上(郑风田,2009)。为什么沼气池建好之后却被“冷落遗弃”?是因为农户自身的原因,还是政策原因?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贵州丹寨县的调研数据,分析和总结农村沼气池建设和使用的现状与成因,尝试对该问题做出解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丁 冬,郑风田:我国农村沼气池建设和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二、有关文献回顾

农村户用沼气池属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公共物品,具有Samuelson(1954)指出的两大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叶兴庆(1997)从成本分摊方式的角度,把公共物品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制度内(即政府通过规范化的税收收入提供)和制度外(即由政府或社区组织通过制度外公共收入提供)两种。国内学者对于支农项目的政府行为研究较少,多集中在对政府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上,少有实证分析。王金红(2006)认为在支农项目中的政府行为受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如悲情效应、乡情效应、旗手效应等,并认为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减少和排除非制度因素的影响。陈诗一和张军(2008)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指出大部分省级政府的支出都不是很有效率的,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的政府支出效率比东中部地区要低很多。赵定涛和卢正刚(2005)认为在转型期政府俘获行为最容易发生,且会随着国家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日益加剧,所以对于政府的这类行为要防微杜渐。折晓叶和陈婴婴(2011)认为项目制分级运作在我国现行的涉农资金和支农项目中占主要部分,尤其是对于那些项目进村的工程;并对我国东部和中部较发达地区几个县市的数个村庄进行了长时间追踪调查,发现项目运作在欠发达地区并不存在优势。周飞舟(2009)用锦标赛体制解释了我国的大跃进运动,他指出高度中央集权促使行政体制本身内生出一种“锦标赛”的独特现象,在锦标赛中,中央会在经济上放权于地方政府,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刺激地方政府在主要经济指标上展开角逐。国内外有研究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Huang等(2001)指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产出有重要的正面影响;樊胜根等(2002)基于省级数据,建立了一个用于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对地区经济和收入分布影响的联立方程模型,验证了公共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

我国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以来,国内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对各个地区沼气池建设情况的描述,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建设积极性、认可程度、沼气与环境的适宜度、沼气与农户需求的契合度以及沼气配套服务建设等。汪三贵(2010)认为沼气建设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在农民对沼气的认识上和建设过程中“一池三改”的成本上,都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张红丽(2011)在对内蒙古沼气池建设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建设者的积极性与农民的认可程度存在相当差距,不少农民还对沼气持观望态度;另外,建后服务也明显跟不上农民的需求。龚辉等(2008)认为沼气建设应该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在地域环境不适合的情况下会影响沼气建设的进度。李景明(2009)认为对于沼气建设应该把国家要求与农户需求进行统筹,以防结构性过剩或地区分布不均匀。刘伟伟(2008)认为现阶段沼气池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建轻管。张伟(2011)认为要加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建设,才能提高沼气的使用效率。

三、贵州丹寨县农村沼气池建设使用现状与原因

贵州省丹寨县位于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区。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丹寨县沼气使用情况,发现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建设数量、废弃数量以及补贴发放状况等。此次调查覆盖丹寨县所辖的全部7个乡镇,分为村级问卷和农户问卷两种,共收回村级有效问卷130份和农户有效问卷268份。

沼气建设下的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当前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已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转型,而循环农业发展虽已有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农业循环规模小且分散、链接距离远且缺乏设施化、循环模式多样但不经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产业化园区为平台,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的“4R”原则为设计主线,形成完整的和相对闭合的产业网络,并将现代农业的设施化技术应用于产业开发,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思考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3.07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on th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 in Southeast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Industrial park;Farming modernization;Thoughts

基金项目 中央引导地方发展项目(2016L3004);福建省发改委“五新”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王义祥(1978—),山东泰安人,研究员,博士,从事生态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5

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农业面临保供给、促增收、保生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新时期农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机遇。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福建省调研时提出了对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的殷切希望。当前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及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构建,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南地区农业正处于一个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循环农业,并将循环农业升级模式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走现代化的高效、安全、循环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当前转变东南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

1 循环农业科技进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在世界农业上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世界各国因地制宜创造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如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无土农业”[2],中国台湾“永续农业”等理念延伸的“稻-(萍)-鸭共作”“猪-沼-果”“多层次间作套作”等循环农业模式。我国循环农业探索始于1985年[3],之后有关“循环农业”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自2006年中央一号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至今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继续强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及其相关技术[4],这是我国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自2007和2012年科技部对循环农业陆续立项,全国各地科技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循环农业研究,这一阶段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的时期[5-7]。至今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技术就有上百种,“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整理统计就有89种,“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将趋同的技术归纳形成5大技术体系,包括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种养加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物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集、风险污染物减控技术集和购买性资源减投技术集。将趋同的模式创建为5大模式群:農田复合生物循环模式、农肥(或饲)牧高效循环模式、农菌牧高效循环模式、农沼牧循环工程模式和农企(园区)循环模式。黄国勤[8]将我国循环农业的特征归纳为资源节约、排放低碳、环境友好、结构复杂、模式多样和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特征,技术综合、产业融合和经济高效的经济特征,以及产品安全、管理系统和社会和谐的社会特征,同时也对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9]。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技术与科技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我国循环农业发展[10],这也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持续推进的动力。

2 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以园区为试验载体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园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循环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现实选择。循环农业园区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园区为载体,将不同产业的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关系,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生活过程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友好的目的,是循环农业基本原理、技术、模式在有限空间内的技术高度集成与产业集群开发[11]。它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方式,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二是增加农业产值,提高效益和就业。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可以形成一种相对闭合的产业网络,将每一级的废弃物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的产出能值,同时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三是产学研一体,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12]。自2010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已认定了2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不少示范区逐渐形成了种养加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因此,如何以园区为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将园区打造成为循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载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对引领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现代化的装备与技术:实践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农业手工劳作正在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替代。农业装备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就越高。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循环农业科技工程及各地方对循环农业项目支持下,我国循环农业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循环规模小且分散、循环链条短且链网建设缺乏、循环技术多但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低,循环生态性强而不经济、农业示范园区不少但缺乏循环体系构建等实际问题,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成效的显现。骆世明[13]指出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社会经济研究比较弱,赵其国[14-15]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生态高值农业,并把循环农业模式作为生态高值农业的主要模式。高旺盛等[5]指出“只有物质循环,而没有经济效益,最终的技术模式还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循环农业的经济性也应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点。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是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16]。我国循环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研发了一系列秸秆还田、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机械、养殖废弃物固液分离机、食用菌栽培料上床等技术装备,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明显成就,但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开发应用程度仍较低[1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物联网运作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关键技术环节和装备不完善,而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设施由于运行成本太高,在我国尚未普遍应用,仅在部分农业示范园区得以试验探索和集成应用。因此,为转变循环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东南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发展,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效益共赢,应以产业化园区为平台,进一步针对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向设施化农业转型,循环农业发展循环而不经济等实际,将现代农业的设施化技术应用于循环农业发展,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的“4R”原则为设计主线,应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进行技术集成研究,以循环农业的现代化为切入点,以实现园区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為目标,力求解决园区现代农业的有效循环链接,实现园区循环农业的产业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4 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定位

新时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为底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的新型经济模式。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贯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市场等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实体,使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轨道。相对传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其在生产经营、开发规模、市场潜力、风险共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我国,尽管循环农业发展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产业化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生态循环农业不是为了循环而循环,更应该注重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是通过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环节的提升。循环农业产业化园区,是引导具有上下游、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园区集聚,提高资源循环和高效转化能力,实现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通常,企业是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主体,通过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水平以及产品竞争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具有资金保障、市场开拓、品牌创立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循环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在保障措施方面,一是要加强科学规划与引导,通过系统、科学地规划,重点扶持发展符合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企业或项目。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加强循环产业链关键接口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循环经济发展要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组织研发有重大推广价值的能源节约与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实现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形成技术优势[18]。三是要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对符合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企业可以考虑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支持,增加对循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6):9-11.

[2] 余霜,李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2(4):183-184,194.

[3] 张元浩.农业的循环过程和“循环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1985(11):49,27.

[4] 黄国勤.1949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专刊):115-120.

[5] 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l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7] 李国学.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8] 黄国勤.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6):117-122.

[9] 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9):1039-1048.

[10] 贾敬敦.科学把握循环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和任务[R].安徽循环农业会议上的讲话,2009.

[11] 翁伯琦,黄秀声,林代炎,等.现代循環农业园区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为例[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1):1123-1131.

[12] 赵志刚,王凯荣,谢小立,等.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5-8.

[13]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4-22.

[14] 赵其国,黄季焜,段增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内涵、模式及其研发建议[J].土壤,2012,44(5):705-711.

[15] 赵其国.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J].土壤,2010,42(6):857-862.

[16] 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3):397-403.

[17] 李瑾,崔利国.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227,-232.

[18] 习近平.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J].今日浙江,2006(15):6-7.

沼气建设下的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河南荣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华牧业)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的条件下,利用种植业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饲养奶牛,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污通过沼气工程发酵产生再生能源沼气及优质有机肥沼渣、沼液,沼气作为热源用于发电,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以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的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实现废物综合利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关键词】奶牛;沼气工程;农作物秸秆;生态循环农业

1、模式简介

荣华牧业奶牛--沼气--粮(饲)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位于长葛市古桥镇魏庄村。利用奶牛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发酵产生沼气,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的相结合的条件下,利用农业种植后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饲养奶牛、沼气工程利用奶牛养殖场产生的废物—粪污,可再生出新能源(沼气)和优质农家肥沼渣、沼液还田,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以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的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实现废物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明显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模式成因及目标

2.1.治理环境污染

荣华牧业场区占地255亩,主要以养殖奶牛为主,奶牛存栏1600多头,日产鲜奶25吨左右。公司现有标准牛舍9栋25000平方米,秸秆青储池6个,容积18000立方米,办公、兽医室、化验室、职工宿舍等2600 平方米。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日产粪污25吨左右。若养牛场牛粪和污水处理不好,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严重影响到周边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公司于2017年建设1500立方米CSTR厌氧大型沼气工程,用于处理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每天所产生的粪便污水。

2.2.发展有机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有机生态农业,满足居民对有机农产品的需要、满足市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一方面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2.3.节能减排

荣华牧业沼气项目整体运行良好,所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厂区生产和生活用能。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种植--养殖-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的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摸式,真正达到实现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资源利用高效化、项目节能低碳化、农业投入减量化的目地。

2.4.变废为宝

奶牛场的奶牛粪便污水虽然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却又是可开发的宝贵性资源。通过科学的加工和处理,便可转化为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即治理了污染又获得了大量的有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

2.5.改善环境

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中建设沼气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的污染问题。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经过固液分离后,在沼气工程中经过厌氧消化处理,排出的液体可以达到我国农田灌溉一级排放标准(COD≦200毫克/升),从而使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区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在根本上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1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粪便污水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即改善了养殖场的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养殖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了养殖场奶牛的生命安全,保障优质奶源供应;同时又改善了奶牛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奶牛養殖场周边的臭味,使奶牛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总之,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的粪污对周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通过沼气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和使用,使种植业---沼气--养殖业----种植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即保护了环境又维持了生态平衡。

3.荣华牧业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模式流程图和实物图

3.1.建设地点

荣华牧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项目,位于养殖场区北侧,即临近养殖场区,又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种植基地与沼气工程邻近,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经沼气工程处理后的沼液、沼渣便于还田利用。

3.2.模式流程图

4.荣华牧业生态循环农业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的配套措施

4.1.荣华牧业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的工艺原理选择

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目前已日趋成熟,业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沼气工程的配套技术方面,可根据牛粪、猪粪、鸡粪、农作物秸杆等原料特性的不同,对包括原料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工程输配系统,制肥、厌氧消化后的消化液后处理系统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和开发。在发酵工艺方面,生物厌氧发酵机理研究、不同生物质原料高效能发酵工艺(CSTR、UASB、HCPF、USR工艺)的制定,沼气工程产气率,COD/BOD去除率已居国际领先水平。根据沼气工程的目的和养殖场周边环境条件的不一样,选择不同的沼气工程处理工艺。

根据荣华牧业生产过程所排放的粪污的成分,并结合河南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预处理+CSTR厌氧处理工艺”。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CSTR厌氧发酵工艺特点:

传统的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器(CSTR)即普通厌氧消化池,借助于消化池内的厌氧活性污泥来净化有机污染物,适合于高浓度及含有大量悬浮固体原料的处理。它是在常规消化器内安装了搅拌装置,使发酵原料和厌氧微生物完全处于混合状态与常规消化器相比是活性区分布在整个消化器内,其效率远远大于常规消化器。其优点如下:

(1)CSTR厌氧消化工艺可以让高悬浮固体含量的原料直接进入厌氧消化器内消化。

(2)CSTR厌氧消化器内消化原料分布均匀,避免了分层状态,大大增加了消化底物和微生物接触的机会。

(3)CSTR厌氧消化器内温度分布均匀。

(4)进入CSTR厌氧消化器内的任何一种抑制物质,都能够分散保持在最低水平。

(5)避免了浮渣、结壳、堵塞、气体逸出不畅和沟流现象的发生。

4.2.荣华牧业大型USTR沼气工程工艺流程:

荣华牧业奶牛场污水和收集后的粪便首先进入集污池内,通过提升泵进入沉沙池,并在此调节水质和水量,沉砂池内设置搅拌机,使物料充分混合均匀,以防止粪污沉积,搅拌到一定程度的粪污,经过进料泵输送到CSTR厌氧反应器内进行厌氧消化。在USTR厌氧反应器中,通过中温发酵,利用厌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大部分有机物质去除,并产生出大量的沼气、沼渣和沼液。利用发电机余热及热水锅炉来保证厌氧反应器罐体内物料的发酵温度。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自流进入沼渣储存池存储,可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需要的农户,沼液经自流进入沼液储存池存储,用于农田灌溉和施肥,厌氧反应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水后暂时存于湿式储气柜中,主要用于发电机发电、余热用于锅炉和食品加工厂锅炉的热源进行燃烧利用。

4.3.关键技术

4.3.1.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牛粪沼气能源化处理技术

针对奶牛养殖场牛粪的特点,荣华牧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粪污可直接进入USTR厌氧反应器—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根据荣华牧业奶牛场的规模和条件,建设1500立方米的发酵池,采用完全混合高浓度厌氧发酵工艺(CSTR),有效控制耐高氨氮菌种培养条件,将中温38℃的厌氧发酵氨氮耐受浓度从常规3,000 mg/L提升至5,000 mg/L以上,容积产气率达1.5 m3/m3/d以上,实现高氨氮物料厌氧发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4.3.2.沼气发电利用技术

通过沼气热能转换,通过沼气燃烧推动发电机运转,把热能转化成电能,便于输送和使用。本项目所产沼气每天800立方用于发电,每立方沼气发电量为1.5kwh,每天产电量为1200kwh,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需要配备的发电机组容量为1200除以12等于100,即发电机组容量需100kwh,本项目选择使用一台100kwh的发电机组。

4.3.3.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沼液、沼渣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其含有多种易被植物吸收的营养成分,既有速效性,又兼具缓效性,在增产提质、抗病防虫方面效果显著。在作物增产的同时,实现农作物品质提升、土壤有机肥含量的提升,在抗病防虫、提高农作物抗逆性上也呈现出突出功效,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符合我国“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健康绿色的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厌氧发酵,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采用沼液、沼渣作肥料使农作物的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量减少达10%-15%,作物增产率可提高20%以上,并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奶牛养殖场废弃物沼气能源化处理的CSTR厌氧发酵技术的利用,促进了奶牛养殖场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其中所产沼气用于发电供厂区生产、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做肥料还田。这样种植业(农作物秸秆小麦、玉米秸秆)—养殖业(奶牛养殖)--沼气--种植业(沼渣、沼液还田)的整个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模式,无污染、零排放、并产生出清洁能源--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为养殖场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荣华牧业的运行机制

荣华牧业是严格按照《奶牛养殖场技术规范》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大型标准化奶牛养殖企业,集良种奶牛养殖、生鲜乳销售于一体,是许昌市规模最大的新型现代化农牧养殖企业之一,许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创新先进单位。被河南省畜牧局评定为标准化奶牛规模养殖场,被长葛市工商局授予“诚信企业”,是伊利集团河南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君乐宝乳业的优秀供应商之一。

公司现存栏奶牛1600头,其中能繁育母牛1200头,日产鲜奶25吨左右,年产鲜奶9000多吨。公司建设有1500立方米沼气工程一座,可日处理养殖场粪便25吨,产生的沼气发电用于养殖场生产、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于流转土地施肥,生产出来的小麦用作商品粮,玉米青储用作奶牛养殖饲料,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平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投资,也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的环境。企业正常运行后,将积极主动地使用沼气工程。

6.荣华牧业生态循环农业效益分析

荣华牧业沼气工程项目正常运行情况下,沼气发电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电费,通过养殖场粪便废水与秸秆的综合处理提高了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变废为宝,沼渣沼液作为优质农家肥销售,年最终收益110.53万元,2017年流转土地500亩,全部种植小麦玉米,小麦收获后作为商品粮出售,玉米全株青储做奶牛饲料,每年可为公司增收节支50多万元,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1.经济效益。

6.1.1.沼气经济效益。本项目年产沼气36万方左右,其中29万方沼气用来发电,年发电43.5万kwh,每度电按0.46元计算,折合年收益20万元;剩余7万方沼气折算标煤为93.1t,以标煤的单价为820.00元/t,年收益7.63万元,年收益27.63万元。

6.1.2.沼渣经济效益。本项目年产沼渣约0.29万吨,用于附近农田施肥;全部以150.00元/t出售给周围村庄果园、菜园农户,年收益约为43.5万元。

6.1.3.沼液经济效益。年产沼液约1.97万吨,用于临近村庄农田施肥;全部以20.00元/t出售给周围的蔬菜种植基地和周围农户,年收益39.4万元左右。

6.2.社会效益。大型沼气工程的建成,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全部得到处理,农村部分农作物秸秆通过集中处理后变成了有机肥,不仅使公司养殖场区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改善了周边的农村生态环境,因养殖場污染问题所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得到有效解决。

6.3.生态环境效益。沼渣沼液的合理使用,变废为宝。特别是沼液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和活性物质等营养成份,功效独特,可以满足农作物、蔬菜、花卉等植物的不同养分需要,沼渣和沼液的使用既无污染,又肥效显著,可有效杀灭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抑制农作物部分病虫害,减少人畜病害,改善附近居民生活和公司养殖场区关系,改善公司形象,同时起到保护生态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用。同时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磊、蔡智宇、夏建林 《可再生能源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2]付俊杰、李远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朱凤连、马发华等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

[4]高立英、孙芳 《农牧复合系统种养业交互效应分析-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5]费新东、冉奇严 《厌氧发酵沼气工程的工艺及存在问题》。

作者简介:

晁建立:许昌市农学会常务理事。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1990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许昌市农技站工作,1993年入党,1999年任农技站副站长,2001年获高级农艺师职称。2010年任许昌市农广校校长、党支部书记,2017年至今任“许昌市农村能源管理工作站”站长。曾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许昌市科技进步奖五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作者单位:许昌市农村能源管理工作站)

上一篇:影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农业税制立法改革论文范文